‘壹’ 《黄帝内经》中医十二时辰养生精髓,值得收藏
最近,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热播,各地也掀起了一股“十二时辰”热潮。
其实, 养生 与十二时辰密切相关。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着作《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 养生 与时辰的密切关系。即每个时辰对应人体一条经脉,每条经脉又联系着相应的脏腑。“时辰应脏”指五脏之气在日周期十二时辰中衰旺节律,揭示五脏在时间变动中,各有衰旺不同的生理活动状态。
子时:(23点 — 次日1点)
胆经当令
子时胆经当值,属“阴中之阴”,是一天之中阴气最盛的时候,也是阳气开始初生的时段,胆气在此时开始升发。《内经》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意思是说胆气若能顺利升发,人体各个脏腑就会正常运行,人的身体状态就会很好。
凡五脏六腑皆以气机通顺为要,此时顺应胆经的主令会使人体气机条顺,五脏六腑都受益。所以子时睡眠对一天至关重要。休息好了,第二天头脑清醒,做事就有效率。
丑时:(1—3点)
肝经当令
丑时肝经当值,此时阳气比胆经当值之时要强盛一些。《内经》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也就是说,肝主疏泄,能够调节、分配一身的血量,以此供应脏腑、肢体乃至精神情志的需要。
而“人卧则血归于肝”,通过睡眠可让肝血得到休养,使肝脏主疏泄、主藏血功能得到正常发挥。丑时阳气虽然生发起来,但一定要有所收敛,有所控制,养好肝血。
寅时:(3—5点)
肺经当令
寅时,对应凌晨3-5点。在《黄帝内经》里的排序是,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肺。
夜里睡觉在寅时醒来是最不好的,为什么呢?因为在《黄帝内经》中,它把肺经归为相傅之官,相傅中的相是宰相的意思,傅是师傅、老师、帝王师。它主气、主治节,从3-5点,人体的气血开始重新分配,你心需要多少、肾需要多少,这个气血的分配是由肺经来完成的,3-5点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我们人体从静到动的转化一定要通过深度的睡眠来完成。
卯时:(5—7点)
大肠经当令
卯时,就是早晨5-7点。这个时候大肠“主管”全身气血流行的“大局”。
早晨养成排便的习惯,是人体气机自然的一种走势。5-7点天就亮了,叫天门开,相对而言地户也要开,而地户是中医里所说的魄门,指的就是肛门,就是魄门。这时应起床,然后喝杯温水,再到厕所把肠中的废物排出体外,你会感到体轻气爽,精神十足地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辰时:(7—9点)
胃经当令
辰时气血流注于胃经,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此时人们吃早餐就是要补充营养,以保证一整天人体的需求。这时天地阳气最旺,人的脾胃功能也最强,吃的早饭也最容易消化而发挥其营养的作用。
巳时:(9点—11点)
脾经当令
巳时是脾经当值。脾主运化,主升清,能够把胃初步消化的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水谷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从而起到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筋肉皮毛的作用,以维持人们的生命活动。
巳时也是人体精神最为振奋、体力最为强健的时候,是人一天当中的第一个“黄金时间”。此时,上班族工作效率最高,学生记忆力最强,老年人锻炼身体体力最充沛,而这些精力和体力,都来源于既有数量更有质量的早餐的营养,因此早餐要有足够的营养基础,才能保持身体机能的状态最佳。巳时脾经值班的时候更要注意养护脾胃。
午时:(11—13点)
心经当令
此时心经当令。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人也要在这个天地之气的转换点上调整气血。心为“君主之官”,即心是人体的主宰。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其华在面。心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如在午时能睡片刻,对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一年四季都需要午睡,但每次睡的时间不宜过长,半小时左右,不要超过一小时,最好能躺下来,不要趴着睡。据调查,许多老寿星即有保持午后小睡的 养生 经验。
未时:(13—15点)
小肠经当令
未时小肠经当令。《内经》认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可吸收食物中的精华,并将糟粕送入大肠与膀胱,以进行一天的营养调整。因此,人们应在下午1点前吃完午饭,这样才能使小肠在其功能最旺盛之时更好地吸收营养。
另外,当食物中的营养进入血液循环后,会使血液的浓度突然增高。所以,在未时应及时补充水分,如喝杯凉白开,或喝杯清茶,稀释血液浓度,即可达到保护血管的作用。
申时(15—17点)
膀胱经当令
申时膀胱经当值。此时小肠已把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各处,由于膀胱经从足部沿后小腿、后大腿、臀部以致脊柱两旁向上,一直运行到头部,是身体一条大的经络,因此这时人体无论是精神还是体力又进入另一个强盛阶段,也是工作、学习及其锻炼身体的好时段。
现代医学也证实,下午4时左右人体新陈代谢率最高,运动能力也达到高峰,此时锻炼身体不易受伤。如果这个时候特别犯困,就是有阳虚的表现。
酉时:(17-19点)
肾经当令
酉时肾经当值。中医认为:肾藏精,为先天之本,既主生长发育,又主生殖。如果说凌晨5点到上午7点的卯时代表一天的开门,那么下午5点到晚上7点的酉时则代表一天的关门,开门宜动,关门宜静。
此时以养精蓄锐,保养肾脏,肾虚者酉时补肾最为有效。另外,此时喝水也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排毒,清洗肾和膀胱,预防肾结石、膀胱炎等病症。
戌时:(19—21点)
心包经当令
戌时心包经当值。《内经》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就是心包,心包像一个内臣,代心行事,表达着心的喜怒哀乐。同时它又是心的警卫员,代心受邪。心包经最旺时易提升心之正气。
此时最好的调理方法就是与朋友、家人聊聊天、散散步,舒畅一下心情。鼓掌、握拳等动作都可以振奋精神,因为心包经从手掌过,劳宫穴在手掌中央,而中冲穴在中指尖,鼓掌、握拳时能刺激到心包经这两个穴位。
亥时:(21-23点)
三焦经当令
亥时三焦经当值。三焦具有通行诸气、畅通百脉的作用。人在此时睡眠,百脉、脏腑可得到最好的休养,对身体 健康 十分有益。
睡觉之前,可以先用温热水泡脚半小时,以全身微微出汗为度,能畅通上中下三焦的气机,使劳累了一天的身体得到充分地放松,有利于睡眠。
‘贰’ 黄帝内经的精髓是什么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医学理论专着,也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着作之一。是第一部冠名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着。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内经》中引用了古代医书多达20余种,如《上经》、《下经》、《揆度》、《奇恒》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内经》是在其他更古老的医学文献基础上撰写的。
《黄帝内经》成书于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其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获得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黄帝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早在2000年前,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试图证实或将要证实的成就。中国古代最着名的大医学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黄帝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无不刻苦钻研之,深得其精要,而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代名医。
《黄帝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内容非常广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医学思想等各个方面。
《黄帝内经》是一部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的综合性着作,它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以黄帝和上古着名医学先知岐伯等人,相互问答医学知识的形式阐述了重要的医学理论。这一着作是集多人的力量,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完成的,可以说汇集了当时中医界优秀理论的“百家之言”。其后,《黄帝内经》就被历代医家视作无上的经典。成为从古至今中医学不可背离的“立医之本”。据考证,由于当时的学术风气十分活跃。很多有所见解的人都把自己的观点诉诸文字、着书立说。医学界许多有见地、医理精深的医学家则共同着成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篇》等着作,这些都是非常完备而且见解高深的医学宝典,其间虽然也受到了儒家、道家、阴阳学家的影响,但是由于医学具有独特的思维方法,并存在着临床实践对于理论的使用和验证,与普通的哲学学派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这些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的理论已经基本完善,从此,就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因,今昔对比我们能见到的只有一部《黄帝内经》,另外六部着作已经佚失了,但从其内容和成就来看,的确非同寻常。很难想象,这样丰富的知识含量和完备的理论体系,在当时却只占同等水平的医学理论着作的七分之一,中医学的丰厚底蕴令人惊叹。
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阴先是用来和人体的五脏相配合,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脏中的一脏和其他四脏的关系,以拟五行中的一行对其他四行的关系。例如肝和心、脾、肺、肾之间的关系。是以木和火、土、金、水之间的关系来比拟的。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之间有着相互推动的作用,就是所谓“五行相生”;同时也有相互制约的作用,这就是所谓“五行相克”。
‘叁’ 皇帝内经中的养肾精华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疏疏)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肾经上分布着许多滋养肾脏的穴位,因此要想从多方面改善肾脏功能,就需要调理肾经。
肾经主治病症
多用于治疗肾病,肺病,咽喉病,前阴病,妇科病,以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病变。
◎妇科、前阴病: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精,遗尿,癃闭。
◎肾虚证:耳鸣,耳聋,腰痛,咽痛,气喘,下渴,齿痛。
◎外经病:足心热,下肢痿痹,股内后侧痛。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底涌泉穴,止于胸前的俞府穴,主要循行于下肢的内侧和躯干的前面,沿前正中线的两则。肾经的穴位中内侧涌泉位于脚底,其他的穴位都位于腿足的内侧或胸腹,大都藏得很深。
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起始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是一个滋养肾脏的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有强壮筋骨、益精填髓、补肾壮阳的功效。中医自古就有临睡搓脚心百次可延年益寿的说法。同时,涌泉也是养生的必用之穴。涌泉穴作为阴经井穴,穴性属木,与肝经同气相求,用之可以舒解肝郁、镇惊熄风而宁神;井主“心下满”,还可以治疗因胸闷或胃肠胀满导致的失眠。每天夜里在临睡前,将两手心搓热,对搓两足心(涌泉)极热,存意念吸气入涌泉穴,停留不去,久久行之,高枕无忧,屡试屡验(图①)。
太溪
太溪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原穴,具有较强的补益肾气作用。
针刺太溪对全身很多脏腑器官均有调整作用。太溪穴既补肾气,又滋肾阴,作用比地黄丸还要强(图②)。
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本穴为肾经金穴,为本经母穴,凡肾经虚证,均可针本穴补之。复溜穴是治疗汗症的要穴,可补肾益阴,治疗遗精等,常常配合谷穴一同使用。
筑宾穴在小腿内侧,太溪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筑宾穴是肾经上的解毒要穴,可治药物中毒、梅毒(配委中点刺出血)等(图③)。
◎经常进行腰部活动可以健运命门,补肾纳气。
◎充足的睡眠也是恢复精气神的重要保障,即使工作再紧张,烦心事再多,到了该睡觉的时候也要按时休息。
◎多吃一些豆类蔬菜,如扁豆、刀豆、豌豆、豇豆等。
◎肾脏病患者可以多吃海带。
‘肆’ 《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黄帝内经》共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每部分各为八十一篇,共一百六十二篇。
《素问》主要论述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五运六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诊断、治则、药物、病证、治法、养生等。
《灵枢》主要论述自然事物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人体生理、病因病机、摄生、诊断、治疗及医德等。《灵枢》的核心是脏腑经络学说。
在理论上,《黄帝内经》为传统医学建立以下学说,即“阴阳五行说”、“脉象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证”、“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并建立了“四诊参合”的诊法原则。
《黄帝内经》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了研究“五运六气”的运气学说。它是以五引、六气、三阴三阳为其理论基础,并配合天干、地支,来测知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疾病的流行发展。这是把人体的生理变化与自然界气候变化相统一的“天人相应”学术理论。
‘伍’ 《黄帝内经》精华总结…
【概要】
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
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
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
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
只要是皮肤病毛发的问题,治肺没错。
【五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十二经络流注】
一日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流经一个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掌握了自己的身体,也就掌握了长寿 健康 的秘诀!
子时:23:00——1:00 胆经:熟睡!胆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这个时候心脏功能最弱,如果有心脏病人备好救心丸。
丑时:1:00——3:0 肝经:深睡眠!此时中肝修复的最佳时间,废弃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在丑时完成。此时必须进入深睡状态,让肝脏得到充足能量。如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易患肝病。
寅时:3:00——5:00 对应经络:肺经:大地阴阳从此刻转化,由阴转阳。人体此时也进入阳盛阴衰之时。此刻肺经最旺。肝脏把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些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肺病哮喘病人在寅时服药比白天常规服药效果好。
卯时:5:00——7:00 大肠经:排便!便前一杯温水。此刻大肠经旺盛,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辰时:7:00——9:00 胃经:勿忘吃早餐!此时不断分泌胃酸,如果饿久了, 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
巳时:9:00——11:00 脾经:喝水!(此时多喝水)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脾是后天之本。补脾:薏米红豆山药粥。一整天2000ml毫升水约5瓶矿泉水,要持续喝千万别别喝任何的饮料。
午时:11:00——13:00 心经:小憩一会儿。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能午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午睡不能超过30分左右,会夺觉,容易引起晚上失眠。
未时:13:00——15:00 小肠经: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体就会打嗝排气。故午餐下午1:00之前吃,营养物质都吸收进入人体。
申时:15:00——17:00 膀胱经:排尿!膀胱把水液排出体外。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膀胱最活跃适合多喝水。要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憋尿,会得“尿潴留”。
酉时:17:00——19:00 肾经:肾脏为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本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这是一个男人的时刻。对于肾功能有问题的人而这个时候按摩肾经效果最为明显。
戌时:19:00——21:00 心包经:心包经。此刻创造安然入眠的条件。平和心态。
亥时:21:00——23:00 三焦经:睡觉了!此时是人体最大的腑三焦经运行,主持诸气、疏通水道。亥时三焦通百脉。可休 养生 息。
病机解
一、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在研究疾病时,要掌握发病的机制——其属于何脏何腑或因寒因热。
病机十九条总的来说,可归纳为五脏病机(心、肝、脾、肺、肾、上、下)与六气病机(火、热、风、寒、湿)两个方面。五脏病机以其病位而言,六气病机以其病性言,言病位必有病性,言病性则又不离病位。因此,五脏病机不外乎六气之变,而六气之变又是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出现的病理反应。
以“诸厥固泄,皆属于下”为例。
厥证分两种:一是指阴阳气血不调而出现的四肢厥逆证。二是指昏仆不省人事之晕厥证。属于肝、肾病变居多。固,是指二便不通。泄,是指二便不固(也有人认为固泄是指大便而言)。固泄属大肠、膀胱、肾的病变居多,故亦属下焦。
先论述厥证。
一、厥逆证
四肢逆冷,肤色苍白,冷汗时出,精神萎靡,神情淡漠,脉沉细。可分为寒厥、热厥两种。
1
寒厥
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衰于下,寒盛则血行不畅,阳气衰则温通无力,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出现寒厥证。治宜温中散寒。以四通汤加减治疗。
2
热厥
多见高热病,热盛燔灼,伤津耗液,而致阴气衰于下,阳气独亢,阳盛极则反寒,热郁于内,寒越于外,即由高热而突然出现四肢厥冷汗出之厥逆证。如《伤寒论》“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之意。症见胸腹烦热,谵狂口渴,先热后厥,舌红绛,脉促或沉迟。宜回阳救急,清热解毒。以参附汤加黄连、黄芩、牡蛎、龙骨等治疗。
二、晕厥证
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但有逐渐苏醒之机。此证病因繁多,《黄帝内经》载有暴厥、煎厥、薄厥和尸厥等。后又有气厥、血厥、淡厥、蛔厥等。总为气血逆乱所致,分虚实两种。
1
实证
①肝阳暴亢:暴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升,气血上壅,蒙蔽清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临床症见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唇紫面赤,脉弦。先宜辛凉开窍,以安宫牛黄丸,再用活血顺气法,宜通瘀煎(《景岳全书》)加平肝潜阳之天麻、钩藤、石决明等治疗。
②痰浊壅滞:平素痰盛,复因恼怒气逆,痰随气升,上闭清窍,而致突然晕厥,且伴喉间痰鸣,口吐白沫,四肢厥逆,苔白滑,脉沉滑。宜行气豁痰,治以导痰汤加白芥子、石菖蒲等。
③暑热熏灼:平素阴虚阳亢,复感暑热熏灼,上扰清阳而致突然晕倒。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先宜安宫牛黄丸辛凉开窍,醒后再用三物香薷饮加胆南星、石菖蒲、黄芩等清暑益气。
2
虚证
①血虚晕厥:见于失血过多,气随血脱,不能上承于头而致晕厥。临床症见人事不省,面白,舌淡,脉沉细无力。宜以人参养荣汤补气血。
②气虚晕厥:由于下元素亏,元气不足或气虚下陷,清阳不升,而致突然晕倒,面色白,汗出肢冷,脉沉弱。宜先用参附汤补气回阳,再用八珍汤气血双补。
三、固泄
1
大便秘结的临证分析
大便的形成主要在于大肠。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且与脾、胃、小肠有关,水谷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小肠分清泌浊,其糟粕传送至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吸收水分最后形成大便。所以《灵枢·营卫生会》说:“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如大肠有寒、有热,其机能亢进或低下,都会影响大便的形成。且水谷的运化过程中,还经过脾、胃、小肠等消化器官,这些脏器的机能改变或受外邪侵犯,都可影响大便的形成。
①热秘:由于胃肠积热,或热病过程中,或热病后余热未清,熏灼津液,肠道枯燥而致大便秘结。可伴见身热面赤,口臭咽干,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实有力。治以麻子仁丸清热润肠。
②冷秘:由于阳虚或年老脏寒,肠道气滞,阴寒内生,阳气不运,津液不行,肠道干枯,推荡无力,而致大便艰涩,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迟。治以温肠逐寒,宜温脾汤去大黄加当归、肉苁蓉、杏仁等温润之品。
③虚秘:由于血燥津枯或因久病气虚,传导无力,均可导致大便艰涩。偏于血虚者常伴面色不华,时觉眩晕心悸。偏于气虚者,可伴面色白、气短汗出等症。偏于血虚治以润肠丸养血润肠(见《沈氏尊生书》)。偏于气虚治以黄芪汤益气润肠(见《金匮翼》)。
分析:由于肠道阻隔,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混,阻塞肠道,而见腹部胀急,大便不通,坚硬而痛,且伴不欲饮食,呕吐,苔白腻,脉弦紧。治以芒硝通结汤通降开结。
2
泄泻的临证分析
泄者如水之泄,势犹舒缓,泻者直下,其势较急,微有不同,临床并称泄泻。泄泻亦不外脾、胃、大肠、小肠的功能改变,或感受风寒湿邪,影响消化功能所致,尤以 ,湿邪最为重要。如《黄帝内经》“湿胜则濡泄”,湿盛伤脾,水湿不化而致泄泻,而脾阳赖命火以温,命火不足,亦可导致泄泻。
①飧泄:由于脾虚肝旺,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若肝旺则横逆犯脾,脾虚则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清浊不分,完谷不化,而致泄泻。临床常见大便清稀,水谷不分,完谷不化,腹胀肠鸣,时痛时泻,泻后痛不减。治以痛泻要方加葛根、升麻扶脾抑肝。
②溏泻:常因暴饮暴食,或误服腐肉败卵,损伤脾胃,脾虚湿停,食积化热,湿热积滞下注大肠,而致泄泻。临床症见大便稀溏,黏稠气秽,时痛时泻,肛门灼热后重。或伴身热,苔黄厚腻,脉濡数。治以芩连葛根汤清热利湿。
③鹜泄:因寒湿之邪,伤及脾胃,碍脾健运,而致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致泄泻。临床症见大便清稀,清黑如水,其中稍带结粪,类如鸭粪,伴见小便清长,四肢欠温。治以附子理中汤合平胃散温中散寒,健脾利湿。
④濡泄(洞泄,湿泻):平素脾虚,复感湿邪,而致水湿内停,涌泄大肠。临床症见大便清稀,涌射如水,色如尘水,腹不痛,伴身重胸闷,尿少黄赤。治以胃苓汤温脾燥湿,分利小便。
⑤滑泄:由于气虚下陷,大肠滑脱,气不收敛。临床症见水谷俱下,泻下如注,腹不痛,时愈时发,缠绵不愈。治以补中益气汤加诃子、肉豆蔻补中固脱。
⑥五更泻:由于命门火衰,火不温土,温化无力,每于五更之时,阳气当复而未复,阴气极盛之时,寒湿之气冲击大肠而致泻。临床症见五更肠鸣作泻,泻后则安,下肢欠温,舌淡,脉沉细。治以四神丸温补命火。
3
癃闭的临证分析
固,亦包括小便癃闭。癃指小便不畅,短少,其病势较缓;闭是欲解而不得解,膀胱胀急,闭而不通,其病势较急。常合称癃闭。癃闭证的发生主要在肾和膀胱。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由于膀胱湿热,或膀胱阻塞,膀胱失藏津液的功能,故小便癃闭。但气化的根本在于肾,肾主二阴,主气化司开阖,当肾阳虚时,气化失职,开阖失常,则为小便癃闭。另外,小便不利与脾、肺亦有密切关系,肺为水之上源,由于热壅于肺,肺失清肃,津液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亦可导致癃闭。脾为中州,主运化水湿,若温热蕴结,水液的转输环流受阻,则津液不能下输膀胱,发为癃闭。
①肺热气壅:临床症见小便点滴不爽,色黄赤,伴身热气喘,咽干烦渴,苔薄黄,脉数。治以清肺饮清肺热,利小便。
②湿热蕴结中焦:由于湿热蕴结中焦,三焦水道不通,气化不行,小便闭而难出。常伴见腹胀、口渴。湿热郁蒸肌肤,则伴见面目悉黄,苔黄腻,脉滑数。治以茵陈五苓散清热健脾利湿。
③湿热蕴结膀胱:由于湿热蕴结膀胱,阻滞气化,临床症见小便淋沥难出,腹胀,膀胱胀急,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数。治以八正散清热利湿通淋。
④肾阳不足:由于命火不足,气化失职,津液清者不能上腾,浊者不能下输膀胱,而为少尿癃闭。常伴见腰酸膝软,若水溢肌肤则为水肿,舌淡,脉沉细。治以八味丸或右归饮温阳利水。
⑤膀胱阻塞:由于瘀血败精,蕴结下焦,阻塞膀胱,而致小便点滴不畅,或尿如细线,或尿中夹有砂石,常伴尿痛,小腹胀痛。治以八正散合石韦散加减(金钱草、扁蓄、瞿麦、石韦、冬葵子、海金沙、怀牛膝、鸡内金)清热利湿,通淋散结。有血尿者加小蓟、旱莲草。
二、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的原文后,尚有“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这一段话,前两句上文已做分析,不难理解,何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我认为,这句话是对病机十九条进一步的概括和延伸,临证分析除了要掌握发病的机制——病性属寒属热,病位在上在下,还要研究已经出现的症状和即将出现的症状。
这里不妨以病机十九条中因于火而发病的几条为例。
1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瞀即目不明,眩晕甚则心中昏闷,伴不同程度的神志障碍。瘛即筋脉拘急,抽搐。此句是指高热、神志昏闷、拘急抽搐等症状,多属于火热的病机。张景岳认为“热邪伤神则瞀,亢阳伤血则瘛”,总因热盛所致。
热盛为何会出现神志障碍和抽搐呢?头为诸阳之会,六神之府,清轻之阳上升于头,则神清目明。如热盛上冲,扰乱清阳,则神志眩瞀,朦胧不清。一般多见于实热重症。在温热病中,多因热入营血,邪传心包所致。心包有代替心主神志的作用,而心主神明,邪传心包实际上可为热扰神明,故可出现神志昏闷、神志障碍等精神症状。热盛燔灼,伤阴耗液,血枯津燥,而致血不养筋,筋脉拘急而抽搐。
临证可见:
①实热阳盛:外感暑热之邪,或外邪郁久化火,火盛燔灼上冲于头,则见烦躁谵语、神昏等精神症状。并伴高热,舌红,苔黄燥,脉洪数有力。热盛伤血,筋失所养则见抽搐。治以黄连解毒汤清心泻火。若由于湿热相蒸而出现黄疸,则宜加茵陈、败酱草、水牛角、玄参、牡丹皮之类以清热利湿退黄。
②气营两燔,邪陷心包:见于温病过程中,临床症见高热谵语,舌绛,并伴抽搐。热伤血络而有发斑疹者,宜清营汤加减清心开窍,凉营解毒。
③热动肝风:高热燔炽,热极化火生风,风火相助,上扰清阳则见神昏,热盛风动则见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舌红绛,脉弦数。宜清瘟败毒散加减清热泻火,平肝息风。
2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禁”是口噤,牙关紧急,口不能张,言语不清。“栗”是寒栗,战栗。“鼓”是鼓颌。“丧神守”是惶恐不安,神不自主。此条是指若出现口噤、鼓颌、寒栗、神志异常、惶恐不安、神不自主的症状,其病机多属火。
这些症状多表现在高热之前,正邪相争的阶段,即在外邪侵入人体之时,邪欲深入,正欲抵邪,阴阳纷争,阴邪外盛,阳气被遏,阳欲伸张,阴欲收敛,阳拒于内,阴扰于外。
阴寒外盛则出现口噤、寒栗、鼓颌等症。待阳盛阴退,阳气发泄则为热。如《素问·疟论》云:“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颌,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当热盛之时由于热盛扰动神明,神不守舍,故有惶恐不安之感。临床多见于发高热之前的正邪纷争阶段。
3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多种逆气上冲的症状,多与火热相关。“逆”为反其向而行,“冲上”为突然向上的意思。人体脏腑功能均有一定的运行方向,即称为“气机”,如果气机紊乱即为“气逆”,例如胃气上逆则为呕吐、噫气、呃逆等;肝气上逆则为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肺气上逆则为咳喘……以上所列症状中,只有一部分是因火热而导致的。但“气有余便是火”,火为阳邪,有热象,本性上炎,火邪破逆则可使气逆上冲为病。例如生理状态下,肺胃之气以降为顺,如受火邪煎迫则可气逆上冲而为病。
临证分析:
①呕吐:病机总由胃气上逆而致,分实热与虚寒两类。因火邪上逆者,属实热,呕吐多突然发作或食后即吐,势猛声壮,苔黄脉大。治宜清热降逆止呕。
②嗳气:病属胃气虚寒,气滞不畅,运化失常者多。属于火者,可见胃中痰火炽盛,嗳气有臭味,伴腹胀满,治宜二陈汤加川黄连泻火降逆祛痰;亦可见于饮食过多者,多于食后嗳气,伴吞酸、胃中嘈杂等,治宜健脾和胃,消食降逆。
③呃逆:证属热者,多因阳明内热,大便秘结,胃气上逆。临床症见呃逆连声有力,治宜竹叶石膏汤清胃降逆。证属虚寒者,多见脾肾阳虚,厥气上逆,呃逆低微,气不接续,病多严重,治宜补益脾肾,和胃降逆,治宜旋覆代赭汤加附子、干姜、吴茱萸等。
4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躁”为躁动不安,手足躁扰,内外不宁。不同于“烦”,“烦”为心胸愠怒,外不现形,但都有神志异常。“狂越”为狂妄浮越,少卧不宁,多由痰火内扰、心神不宁所致。
临证分析:
①痰火扰心:由于五志郁结,郁而化火,灼津生痰,痰火互结,蒙蔽心窍,而致狂躁之证,临床症见哭笑无常,语无伦次,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狂躁性精神病。治宜礞石滚痰丸合清心丸清心涤痰开窍。
②热扰神明:多见于外感热病过程中,实热熏灼,上扰神明,如阳明里实证,腹满,大便燥结,烦躁谵语,甚或循衣摸床、惕而不安,苔黄,脉洪数。治宜大承气汤加减泄热存阴。如由于温邪逆传心包,扰动神识,而见烦躁、谵语、神昏等神志症状,并兼口渴、舌绛、苔黄、脉数等。治宜清营汤清心开窍,凉血解毒。
5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胕肿”有两种解释:
①水肿,②足背肿。《辞源》记载:“胕音肤,足也。”“疼酸”为痛不甚而酸楚难名者。此条以足背肿为宜,因“水肿”已在“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中论述,故不应重复,且因水肿而出现疼酸惊骇者少见。因此可解释为足背肿兼有酸楚发热,甚至惊骇等。
足背的无名肿痛,甚而发热惊骇,多因火热内蕴,气血壅滞所致,多属外科疾病。
在“诸禁鼓栗,皆属于火”的病机中,出现口噤、寒栗等症状,是由于阴阳相争,阳欲宣发,阴欲收敛时,而出现的阳不胜阴,阴居主导的暂时现象。但随着疾病的发展将会出现什么症状呢?火邪上扰神明,会出现心中烦闷的瞀冒症。或因热感伤津、津亏液燥而出现瘛疭症。另外,也有可能因为火热出现“诸躁狂越”的神志症状。
因此,张吉认为病机十九条的每一条,只是说明一个方面的症状,而不是全面论述“火”的病机,所以应当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症状,还会出现什么症状,故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举一反三,力求辨证,不可抓住一条而孤立地看待,而要全面分析,这是十九条的眼目。
本文选自《针药济世:张吉》
‘陆’ 黄帝内经中的养脾精华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脾是脾经上的主要脏器,脾经主要治疗与脾脏有密切关系的疾病,所以养脾即要养脾经。
主要用于治疗与脾脏及脾经有密切关系的胃,心,肺,肝,肾的有关疾病。
◎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鸣,胃脘痛。
◎妇科病:不孕,滞产,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前阴病:小便不利,遗尿,遗精。
◎循经病:下肢痿痹,脚气。
足太阴脾经,从足大趾前端沿内侧上行足内踝前,循行于下肢内侧和胸腹部的外侧,最后注入心中,与脾胃心联系密切。其中,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隐白、三阴交、血海都是治血要穴。妇女以血为用,这些穴位都是治疗妇科病的要穴。
隐白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隐为藏匿;白为金色,为土所生。此为土之井穴,土气就是从这里发生,同时金气也开始隐伏。隐白为足太阴脾经的井木穴,木气通于肝。脾统血,肝藏血,隐白补脾摄血,配血海、三阴交可治疗月经过多、崩漏,是古今治疗妇产科诸血证的要穴。另外,隐白还可健脾宁神,善治腹胀、善呕、癫狂等症(图①)。
三阴交位于胫骨后缘靠近边凹陷处,是脾、肾、肝三条经脉相交之处,是治妇科病的灵丹妙药。三阴交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该穴有摄血、凉血、补血、活血等作用,除了用于上述妇科及泌尿、生殖、消化系统疾病外,还广泛用于心悸、怔忡、失眠、脏燥、健忘、眩晕、夜盲、青盲、吐血、咯血、鼻衄、便血、过敏性紫癜、流行性出血热、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与血有关的一切病证。按摩此穴,可防治月经不调、痛经、白带多、崩漏、盆腔炎、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神经衰弱等(图②)。
血海穴在髌骨缘上2寸。按血海可健脾化湿,有效治疗隐疹、湿疹、丹毒。血海是治疗皮肤病和妇科病的要穴(图③)。
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具有补脾作用的食物进行食补。宜吃的有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品。忌吃的有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运化功能的食品;利气消积,容易伤脾的食品。
在日常的饮食中,可以按照上面的原则进行搭配。注意饮食调养也是养脾的一个重要方面。
‘柒’ 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链接:https://pan..com/s/15mVdaVegqUc3MtjThcM9kA
‘捌’ 黄帝内经中,哪句话最能代表中医的精华如何理解这句精华
《黄帝内经•素问》篇云:“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蓄育,气终而象变。”万物的化生、生长、繁殖、消亡,都是气贯穿始终,气乃万物的基础和根本。“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中医学中的气化论将气的概念分得更为详细,例如,先天气、后天气、营气、卫气、宗气、经络气、脏腑气、元气、混元气、真气等。修真之士,修持中所运用的这一基本物质实乃先天中的升华物质——元炁。古人为了区别一般之气与修待之炁的区别,特以“气”“炁”相分别,以区别其二者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异。真气中既有先天之炁,亦有后天水谷、天地之气的精华。简单地以气代之,实难概括也。
气在我们祖先的眼中,是一个哲学概念。气是宇宙间、时空中,万物生化的根本,是一种基本物质。
‘玖’ 《黄帝内经》经典语录有哪些
《黄帝内经》经典语录有:
1、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2、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3、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4、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5、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拾’ 《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10)黄帝内经有什么精华扩展阅读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它的着成标志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着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黄帝内经》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思想,阐述人与自然以及生理,解剖,病理,诊断和养生防病治病方面的原则问题。
《黄帝内经》做为中国医学的基石,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泉,临床各科诊治的依据,后世奉为“经典医籍”,为学中医者必读之书。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汉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