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酒是五谷精华,玄古通今是啥意思
摘要 您好,正在为您解答这一道题,您需要耐心等待三分钟左右的时间,答案马上为您揭晓,请不要着急哦
❷ 五谷液是什么酒
五谷液系列酒是五粮液集团“五”字头战略发展品牌,由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出品。五字头的系列产品,为五粮液的兄弟酒、姊妹酒,同宗同族,是一款大牌优质产品。
“川酒天下誉,精华在宜宾”,五湖液占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并且它的酿造工艺沿用了五粮液600年历史的传统技术,采用高粱、大米、小麦、玉米、糯米5种粮食,在微生物环境中慢熟,再由经验丰富的酿酒师勾调而成。
中国白酒具有以酯类为主体的复合香味,以曲类、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利用淀粉质(糖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而成的各类酒。而严格意义上讲,由食用酒精和食用香料勾兑而成的配制酒则不能算做是白酒。
白酒主集中在长江上游和赤水河流域的贵州仁怀、四川宜宾、四川泸州三角地带有着全球规模最大、质量最优的蒸馏酒产区,分别为中国三大名酒的茅五泸,其白酒产业集群扛起中国白酒产业的半壁河山。
❸ 喝酒究竟为了什么喝酒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人为什么要喝酒
喝酒会有几种原因,1,和朋友或家人相聚庆祝。2,为了恢复身体活血化瘀(泡酒)。3,馋酒,原意喝。4,谈生意,商量事宜。5,心情不爽,郁闷。它的意义有很多,有人为了自己,有人为了他人。有人为了他人醉,有人为了自己醉,总而言之是酒精的作用就来释放自己和麻醉自己罢了······
❹ 白酒文化的底蕴在哪里
白酒文件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白酒是用粮食通过漫长的酿造和沉淀形成的,所以人们常说:酒为五谷之精华,酒是粮食精。酒一直是不可代替的饮品。
无论是祭拜天地还是招待亲朋好友,我们都会拿出最好的酒;在重大的节日或者珍贵的情感碰撞上,我们也都会拿出最好的饮料-白酒。
我们中华民族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古至今,众多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文臣武将,雅士高人直到平民百姓,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留下诸多关于酒的传奇故事和诗文美篇。酒是一种文化载体,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赋予了酒特殊的意义。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古代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酒文化、也有“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酒文化。
人生当有酒,无酒事难全。有人说,喝冷酒伤肝,喝热酒伤肺,但是不喝酒会伤心。一杯酒下肚,可以兴起,两杯酒下肚,可以忘忧,三杯酒下肚,则上下五千年,纵横两万里...在浩瀚的宇宙中,人是渺小的。而在世界上的千万个奇迹里,人却又是伟大的。我们的祖先在不经意间发现了酒,之后,经过长期的实践——完善,再实践——再完善,传承至今,并终于有了一套造酒的绝技。他们在别具匠心的构想下,严守精致的配方和巧妙的工艺,把稻、麦、五谷及水果等食物,变戏法似的转化成了白酒、黄酒等各样的美酒,令人叹为观止。
人生当有酒,无酒事难全。喜庆待客,走亲访友,社交运作,相扰求人等等,哪一宗哪一件能离开了酒?酒是人脉关系的润滑剂,是人际交往的开路先锋。人脉的关系的建立往往先从递上一支烟、敬上一杯酒开始。有一句俗话很流行,叫做“无酒不成席”。把亲情、友情、梦想、期盼、欢乐、伤感……写进酒杯,溢满酒宴,让情感渲染奔涌,让好事酝酿圆满。对待任何美好的事物,都切莫贪婪。凡事皆有度,总是要适当、花看半开,酒至微醺,恰当为妙!
❺ 喝酒当喝汤下一句是什么
喝酒当喝汤下一句是:门前两条江。
酒是用粮食通过漫长的酿造和沉淀形成的,所以人们常说:酒为五谷之精华,酒是粮食精。在古代人们没有什么饮品,不像现在有那么多饮料可供选择,酒是哪个时候最好的饮品。
主要危害
1.血液中的乙醇浓度达到0.05%时,酒精的作用开始显露,出现兴奋和欣快感;当血中乙醇浓度达到0.1%时,人就会失去自制能力。如达到0.2%时,人已到了酩酊大醉的地步;达到0.4%时,人就可失去知觉,昏迷不醒,甚至有生命危险。
2.酒精对人的损害,最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它使神经系统从兴奋到高度的抑制,严重地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过量的饮酒还会损害肝脏,慢性酒精中毒则可导致酒精性肝硬化。
慢性酒精中毒,对身体有多方面的损害。可导致多发性神经炎、心肌病变、脑病变、造血功能障碍、胰腺炎、胃炎和溃疡病等,还可使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升高。长期大量饮酒,还危及生殖细胞,导致后代智力低下,且常饮酒的人喉癌及消化道癌发病率明显增加。
❻ 药酒酿酒技术之药酒分类有什么
将药物置于白酒(酿造酒)中浸泡而成。治疗时可用手蘸药酒(水)涂于体表而后做手法治疗,具有舒经活血、温通发散之作用。
抗风湿类药酒:
用于风湿病患者,着名的药方有风湿药酒、追风药酒、风湿性骨病酒、五加皮酒等。其中症状较轻者可选用药性温和的木瓜酒、养血愈风酒等;如果已经风湿多年,可选用药性较猛的蟒蛇酒、三蛇酒、五蛇酒等。
❼ 五谷新酒是什么意思字面意思是什么
用五种谷物酿制而成的新酒。
❽ 人为什么要喝酒
人为什么要喝酒呢?这是个伪命题!人没有必要一定要喝酒,喝酒只是一部分人的爱好!酒这个东西也是奇怪。我小时候,我父亲是个酒鬼。他经常在外喝得醉熏熏回家,回家后又是发酒疯又是呕吐!这个场景让我一辈子都刻骨铭心!我发誓长大后一定滴酒不沾。成人的我长期在人海中漂泊,偶尔也被朋友劝上一两口!慢慢的遇到知己朋友我也能千杯少。心情苦闷时我也会不知不觉酌掉半斤!到现在我才明白:酒是生活中的一种调味剂,虽然不是一个人的必须品,但是在人生中是个强有力的调味品!
调查显示,不少人是迫于无奈“被喝酒”。近八成人人在“迫于工作和社交应酬”时喝酒,原因大多为迫于领导情面不得不喝,求人办事、为上司挡酒、谈生意等。不少人最开始的时候是被迫喝酒,到后来觉得喝酒能解压,还会自己找酒喝。喝酒好像成为了缓解 社会 压力的一种工具,喝关系酒的情况每天都在发生。
最让感到震惊的还是喝酒对 健康 带来的伤害。很多医院表示:节假日乃至平时晚饭之后,他们都会接到不少因酒精中毒而被送到医院抢救的病人,其中大部分是喝到不省人事的患者,情况非常危险。调查中,“喝完酒肠胃不适、睡眠差、血压血糖上升、出现脂肪肝”等 健康 问题的人也有不少。专家表示,过量饮酒肝脏最受伤,约90%的酒精在肝脏内代谢,一次醉酒相当于得了一次肝炎。
适量饮酒,有助 健康 ,但若过量,免不了伤身。专家推荐了一个摄入量计算公式,即“饮酒量×酒精浓度×0.8=酒精摄入量”。专家还提醒如果一定要喝酒最好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摄入量,严格按照标准引用。
2、尽量减慢喝酒的速度,不要大口猛喝。
3、喝酒前可以吃一些富含淀粉和高蛋白的食物垫垫底。
4、喝酒过程中多喝水,只要有不喝酒的间隙,就最好喝水。
5、多吃一些凉性的食物,比如凉拌黄瓜等。
6、最好不要几种酒混合在一起喝。
经常听见别人说:为什么很多人知道喝酒之后会醉,却还是要喝?明明很多人不喜欢喝酒,为什么还是要喝?酒喝多了对身体不好,为什么那么多人还是要喝酒?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人为什么要喝酒?酒姐今天就给大家总结一下人为什么要喝酒。
一、酒是一种很珍贵的饮料
酒是用粮食通过漫长的酿造和沉淀形成的,所以人们常说:酒为五谷之精华,酒是粮食精。在古代人们没有什么饮品,不像现在有那么多饮料可供选择,酒是哪个时候最好的饮品。
在现代虽然人们可以选择的饮品多了,但是酒一直是不可代替的饮品。无论是祭拜天地还是招待亲友,我们都会拿出家里最好的酒;因为在重大的节日或者珍贵的 情感 上,我们应该拿出我们最好的饮料。
二、借酒消愁
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 如果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忘掉,那该有多好。酒是麻醉剂,也是兴奋剂,虽然喝了会难受,但是它能让我们忘掉一切烦恼,释放自己的压力和情绪。
一些 社会 底层的劳动人民,虽然每天收入很少,但还是要抽点出来拿去买酒喝。因为喝酒能让他们忘记白天工作的辛酸苦楚,能暂时忘记自己糟糕的处境。也许对他们来说,一天之中只有喝酒的时候才是真正幸福的。
开了一天的车,晚上休息喝点酒
北京一个工地,一名建筑工人在午餐时间喝酒放松
那些城市白领每天穿梭在人来人往的都市,每天都面临着生活、工作的压力。只有酒能带他们逃离这个枯燥繁琐的世界,得到片刻的放松。
而像我们这种普普通通的人,也会为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工作上的各种困难所烦恼。酒就像一枚强有力的助剂,让我们表达出清醒时刻被束缚住的 情感 。二三好友、四五两酒,把酒言欢,忘却所有,就是平凡人的幸福。
酒吧里,一名女子饮酒后暗自神伤
三五好友,把酒言欢就是幸福
三、酒文化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赋予了酒特殊的意义。酒是一种文化载体,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古代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酒文化、也有“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的酒文化。
而现在酒文化更多的是在社交这块,也就是在酒桌上。其实很多人不喜欢喝酒、觉得酒非常难喝,但是又不得不喝。
在酒桌上劝酒和敬酒都是在不断的确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领导劝酒下属,一是维护酒桌气氛,二是施展权威。而下属不喝就是在挑战领导的权威,说白了就是不给领导面子,这样领导会下不来台。如果领导劝了你喝酒,那么你一定要回敬。
下属向领导敬酒,一是迎合领导,二是确认自己的从属地位。而且下属在喝酒的时候还要比领导多喝一点才行,这样领导才会觉得你敬重他。如果你敬了领导的酒,领导则可回敬、可不回敬。
在酒桌上的酒文化向来都是:领导劝下属喝,下属敬领导;长辈劝晚辈喝,晚辈敬长辈。反正就是权力、地位越小的,喝的酒越多,权力、地位越高的,喝的酒越少。
现在的酒文化现状是:要么在酒桌上倾诉衷肠、要么在酒桌上相互吹捧,各怀鬼胎。
总结:喝酒的人,并不是喜欢喝酒,而是喜欢喝酒的那种感觉。喝酒喝的不是酒,是开心、是伤感、是回忆、是忧愁、是一些无法对人说的故事。
我想知道人为什么要喝酒?
第一、喝酒是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酒文化的传承,在人的基因里就遗传着爱喝酒的基因。在古代酒流传着很多名人与酒的故事,汉代的刘玲,唐代李白是古代酒仙级的文人。有一首诗这样这道:“男人来到世上,是应该与酒结缘的。
男人应该有女人,更应该有酒。
酒,对于男人来说,
是想象之于诗人,
是男人的激情与灵魂。
男人,没有女人会寂寞,
倘若没有酒就更显孤独。
高兴时痛饮,忧愁时独酌,痛苦时猛灌。
可以想象,在男人的世界里,女人要逊色于酒。男人对酒的迷恋,远大于对女人的迷恋。
老婆可以几日不见,酒不可一日不见。
酒精的作用带来的亢奋,刺激,
飘飘欲仙的感觉,远胜于女人的碰撞。”
其实女人对酒的迷恋也差不多,这也就说明,在人的基因里有酒的遗传。
第二、酒在很多交际场所少不了。国宴有国宴用酒,接待外宾要有酒;各级单位招待上级或同级领导都要有酒,甚至招待下级领导也会用到酒,不过现在取消三公经费,招待用酒少了很多;私人请客的各种宴席都要有酒,没有酒的话,再好的菜也没用;朋友之间聚会也要有酒;家庭有客来访要有酒招待,没有酒招待就有缺少诚意之嫌;现在很多家庭的餐桌上,只要有家庭成员喜欢喝酒的,都少不了酒;只有 旅游 时,旅行社包餐没有酒,可是,只要酒友在,一看到菜就有人自觉的买酒大家分享。酒在人们的交际场所甚至日常生活的餐桌中成了不可缺少的东西。
第三,酒对人体的 健康 也有一定的作用。
白酒能安神助眠。 白酒中的成分很复杂,某些酒中仅香味素就多达70余种,这些物质中有不少是人体 健康 所必需的。有失眠症者睡前饮少量白酒,有利于睡眠;酒能刺激胃液与唾液分泌,起到健胃的作用;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适量饮用白酒有通风、散寒、舒筋、活血的作用。有酒瘾的人,酒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可以调节情绪,是活着的希望,生活中缺少了酒,仿佛生活暗淡了许多。
为什么有些人要喝酒,这是个好问题。我的觉得是传承的力量,使我们不得不被影响。
喝酒无非时两个目的,及“礼饮”、“欢饮”。
礼饮,包括一些人际交往,酒宴,酒事活动中的饮酒。
欢饮,包括个人 情感 的抒发和精神愉悦的享受。
有会朋延客、轻功歌德的喜庆酒,有节令佳期的欢乐酒,有祭祀奠仪的“事酒”,有哀痛忧悲的伤心酒,有郁闷愁结的浇愁酒,有闲情逸致的消磨酒.........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对于中国人来说,酒这个东西融入了太多中华传统的人文礼教, 社会 风俗,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我们即使创造者,也是传承者,今天酒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位置也说明了酒和酒文化的影响力和作用多么大。一部酒文化史也是中国史。
自古以来,在“礼”的规范下,理性的、有节制的饮酒,就成为老百姓伦常日用的乐趣。《周易》里就说“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有好酒要跟朋友分享)。
酒是个好东西,它能寄托人们的情思,能派遣人们的忧愁,能激发士气,能兴起豪情,能增添友谊,还能活跃经济,增加税收、、、对于商人来说,尤其是公关的必要手段。
中国的酒文化又是群体文化,讲究“饮食合欢”、“酒以成礼”。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易悦乎”。于是,“酒以合欢”被推而广之,一切调和人际、敦睦人伦的场合,都会有酒参与,充分体现着“酒以合欢”的道理。
文学艺术上面素有“知得酒中趣,方留世上名”的说法,人们低酌慢饮时酒精会刺激神经中枢,使兴奋中心缓慢形成,在一种“渐乎其气,甘乎其味,颐乎其韵,陶乎其性,通乎其神,兴播乎其情”的状态下,单后比兴于物、直抒胸臆,如马走平川、水泻断崖,行云飞雨、无遮无碍!
酒对人的这种心理和生理作用,这种慢慢吟来的节奏和韵致,这种饮法和诗文创作过程灵感兴发内在规律的巧妙一致与吻合,使文人更爱酒,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留下了不尽的趣闻佳话,也更使人从表面上觉得,似乎是兴从酒出,文自酒来。
“心有所思,口有所言”,酒话、酒诗、酒词、酒歌、酒赋、酒文——酒文化便油然而生。
❾ 诗人与酒散文随笔
在浩如烟海的五千年文明中,诗人与酒,早就结下不解之缘。从春秋《诗经》的编撰者孔子,到战国的屈原,又经魏晋的刘伶、陶渊明,至唐代的李白,这些古圣先贤让酒和他们的作品同辉煌、共灿烂。宋朝又出现了号为“醉翁”的欧阳修,及至清代郑板桥喝得“难得糊涂”......如此诗家,不胜枚举。诗人与酒的关系发展给历史留下了千篇芬芳浓郁的诗酒佳话;陶渊明畅饮菊花酒,李白斗酒诗千篇,刘伶竹林醉对月......因此,有人说中国的诗酒文化蔚为大观。
这其中,有对百姓人家盛情的感动:“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有对友人的惜别深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旅途的兴致逸情:“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更有沙场征战的悲壮豪情:“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凡此种种,诗因酒香而醉人,酒得诗气而雅致。
谈到酒,就不能不说到醉。在诗人看来,醉是心灵的渲泻,是良知难泯的痛苦,是无助无奈地悲哀,开怀畅饮是永远不醉的。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就是对诗人这种心态的绝佳描述。另一俗语云:“酒壮英雄胆。”诗人们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好的楷模。三国时弥衡大醉击鼓骂曹,痴持忠义;诗仙李白朝堂上戏贵妃、辱宠宦,扬眉吐气于大唐玄宗李隆基。这不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吗?所以说,诗人与酒,本就是一个很富创意的悲喜剧话题。酒,醉的是诗人,却永远醉不了诗人的心。就像喜闻河山收复的杜甫还晓得“白日放歌须纵酒”,社稷苍生情永远是诗人郁结在酒中的.牵挂和关注。此情结可至死不渝、逾老弥坚。要不,歌“大江东去”的东坡居士为什么还发出“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呢?!而南宋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依然没忘记“梦回吹角连营”......
在这一话题中,历代王朝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诗人好像都与酒沾上了关系。酒,仿佛成了诗人的一种品味标志。当然,滥饮和借酒纵情声色的也有,但毕竟在少数,而且酒给诗人的仍然多是热血沸腾、义愤填膺,亦或是潇洒飘逸淡泊。因此,不管怎么说,诗人与酒的缘份都可谓由来已久,密不可分。
说到诗人与酒,其关系的融洽,一个“琴瑟之和”足以形容。诗人有了酒,神采更飞扬,情怀也才得以缱绻,而酒也只有落入诗人口中、腹中,融进诗人血液,才不致于因为凡夫俗子的糟蹋而被冠以乱性迷情的毒药之骂名。就像“阳春白雪”永远不会吸引下里巴人一样,鲸吞海饮的莽汉怎么也不会细酌慢品,而酩酊大醉就称不上琴瑟相伴的和谐了。酒是水质的诗,诗是心酿的酒。记得有人曾撰联写七雅七俗:“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很明显“诗酒”并列“七雅”之中,其品位之类同可见一般。更有一物,足以显示诗酒之融合,那就是酒令。好的酒令,就是好的诗词,不仅有韵有律,而且常设意境,励俗入雅,雅俗共赏。比如,《红楼梦》中有太多这样的酒令,有海棠社、菊花诗、螃蟹咏云云,更有“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的精妙描写,读来如饮香醇,品之恰似名篇,在此不用赘述。值得一提的是,红楼众多以女子口吻吟诗行酒,这便打破旧文人男子专事诗文、女子无才便德的框框,赋予了诗酒关系一层极为可爱的和谐气息和平等色彩。
俗语说:“同声相和,同气相求。”诗人与酒如此得缘亲近,他们之间又有哪些“同声”和“同气”呢?
中华酿酒,源远流长。酒是五谷之精华,而五谷是万民之根本。饮酒者即食五谷之精华者,应得其象征精神:为人民某福利,为苍生求祥和。这样,秉负着千古正义的诗人们也就与酒有着许许多多共同的品质。在诗人看来,酒也许曾是消愁的良药,古诗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或是狂放的支持,魏晋七贤畅饮竹林是最好的例证;或是豪迈的载体,李太白高蹈吟咏的《将进酒》可为代表。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诗人看重是酒之清白、酒之纯洁。“清白”与“纯洁”就是诗人与酒之间的“同声”、“同气”。诗人接缘于酒,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善良。这里的背景内容除了健康的享受外,更重要的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弘大。
诗人们爱喝清清白白的酒,爱写清清白白的诗,当然要做清清白白的人。诗人与酒,历经千百年,去伪存真,激浊扬清,互动了精神,融和了气韵,已经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清白和正义的联合形象。
偶有几杯清酒下肚,笔者意亦朦胧。想世人多好酒,而喜欢读诗的人越来越少,写诗的人也是无须论多,真正的诗人更是寥若晨星。现代文明中,诗人与酒,亦或说酒与诗人,还能创造多少诗酒佳话?!我期待着,祈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