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4史故事主要讲什么
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记载其产生、发展、衍变的书籍就叫做史书。但是还从未有一个国家的史书像我们中国这样有着一套完全的、自成体系且记事时间。 与编纂年代跨度最长的史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二十四史”。它是中国历史上二十 四部着名史书的总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二十四部史书。其中《史记》修成于汉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时代,《明史》写定于清干隆(1736~1795年)初年,整个编撰过程长达1800多年。 “二十四史”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崇帧十七年(公元1644年),长达 4000多年,包括了中国历史上氏族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几个历史时期。它自成体系,记载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进程,这在世界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二十四史”中的经济史料极为可观。除了志中的专门记述外,本纪里的一些皇帝诏令,列传中的大臣奏议和言行事迹,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历代王朝的田亩制度、赋役政策、钱币规定等情况。既有统治阶级的雄才略、权术纷争,又有普通百姓的生活智慧、仁义道德。它讲述了帝王之道,为臣之遣及全身之道,贯穿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不同事件的处理方法.给我们以相应的借鉴,使我们从中得到精妙的启发。因此,从管理学、领导学、社会学等角度去挖掘历史的内涵,延续古代的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本书的精华在于,使读者借鉴史书,领略智慧精华,成为时代的智者和主宰者.如果把分散的史料分门别类地搜集起来,对研究经济发展史是大有裨益的。 历史上刊印全套“二十四史”的主要有过三种版本:清干隆年间的武英殿刻本、清朝末年由金陵、淮南、浙江、江苏、湖北五个书局刻印的“局本”,以及解放前由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的关怀下,从1959年起,中国史学工作者开始了“二十四史”的整理工作。到1978年“二十四史”点校本已经由中华书局全部出版。新本“二十四史”做了标点、分段,并进行了校勘,纠正了旧本中的谬误、脱漏、衍文、倒置等许多错误,从而便于更多的读者翻、检、查、阅,使这一套书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除《史记 》外,各史都撰写了校勘记。这是整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项巨大成果,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2. 二十四史包括什么
二十四史包括的有: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指中国古代各个朝代时期所编写史书的总称,因为《史记》的写作方法一直被历代的朝代认为是正史的写作手法,所以把和《史记》同样采用了纪传体写作手法的史书称之为正史。
二十四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皇帝一直到1644年崇祯皇帝在煤山自杀的所有历史,二十四史全书一共有3212卷,大约4000万个字,并且采用统一的有本纪和列传的纪传体所编写而成。
(2)二十四史精华主要讲的什么扩展阅读:
《二十四史》中的名言: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出自二十四史中的《晋书·符登传》意思是: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出自二十四史中的《晋书·周岂页》意思是: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出自二十四史中的《宋书·江夷传》意思是: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出自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淮阴侯列传》意思是: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出自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滑稽列传》意思是: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出自二十四史中的《后汉书·刘般传》意思是: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出自二十四史中的《后汉书·杨震传》意思是: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出自二十四史中的《汉书·董仲舒传》意思是: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出自二十四史中的《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意思是: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出自二十四史中的《史记·货殖列传》意思是: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3. 《二十四史》具体是什么能从中学到什么
“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史上各朝代撰写的,并且被历朝列入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二十四史”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基本总括了中国古代各朝。起于汉武帝时诞生的《史记》,终于清干隆时刊行的《明史》,前后相隔一千八百多年。总计一共有三千二百一十三卷,大约有四千万的字,都是统一的用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而成的史书。
读完二十四史?四千万字什么概念?差不多就是“书山学海”。有好事者统计过,假定一个人每日读1万字,一年读365万字,他需要读将近11年才能读完1遍。
所以,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历史上能做到这个地步而且有条件完成这个目标的,其实不多。读完二十四史
01 学习历史优秀人物的为人处事思维
02 以史为鉴,明辨是非
03 增加知识量,提高文化层次
04 提升个人格局观,修身明理
05 读历史通管理,历史集大成连万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列举一下历史大家的名言,以供赏析
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2、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
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
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10、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
译文: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4. 二十四史是中国各朝撰写的史书,那二十四史包括什么
《二十四史全译》首版之际,为纪念这一出版盛事,特精制 珍藏本八百套以供方家收藏。每套二百一十三册,五十二函。编号从零零一至八零零,每套均有惟一编号 。并附有北京古今出版策划有限公司制作的收藏证书。珍藏本为正度十六开本,六十克蒙肯纸印刷;封面 为二百三十克贵族蓝水秀纹特种纸,烫金书名、压凸腾龙;扉页为一百二十克雪花纸,二十五克云龙纸做 前衬;函套为纯麻嵌以精美实木木雕,函套装饰条及别签均用乌檀精制,内置实木书简,刻有首版珍藏本 的编号。其设计构思之巧妙,材质、工艺之考究,无不令人叹为观止,被业内行家誉为“超一流”的书中 “极品”。
《二十四史》包含:《史记》、《汉书》、《后汉书》、《 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 、《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 、《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史全译》全书约一亿字,文白对照,全书采用进 口精纺布豪华精装,正文60克特级双胶纸,88卷,16开本,分装7箱。
在干隆年间确立的 .
5. 二十四史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 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6. 二十四史包括哪些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史记》(汉·司马迁)
2,《汉书》(汉·班固)
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4,《三国志》(晋·陈寿)
5,《晋书》(唐·房玄龄等)
6,《宋书》(南朝梁·沈约)
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8,《梁书》(唐·姚思廉)
9,《陈书》(唐·姚思廉)
10,《魏书》(北齐·魏收)
11,《北齐书》(唐·李百药)
12,《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13,《隋书》(唐·魏征等)
14,《南史》(唐·李延寿)
15,《北史》(唐·李延寿)
1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20,《宋史》(元·脱脱等)
21,《辽史》(元·脱脱等)
22,《金史》(元·脱脱等)
23,《元史》(明·宋濂等)
24,《明史》(清·张廷玉等)
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纪传体史书,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二十四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
同时又以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使中国和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近四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和民族。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并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6)二十四史精华主要讲的什么扩展阅读:
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干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干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干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已故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在1997年谈到中华版点校本“二十四史”的时候指出:
干隆时代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在当时是标准本,但是武英殿本仍有不足之处,近代商务印书馆搜求各时代的善本,编成“百衲本二十四史”,当时可谓“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
但是传统的“二十四史”没有标点,没有断句,读起来仍有一定困难。五十年代,由国家领导建议,集中当时全国史家,对“二十四史”进行校订,加上标点,是为标点本“二十四史”,实为“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
7. 二十四史是什么都有哪些内容
看累了吧,发个笑话,让你开心放松一下
你愿意一辈子只为我一个人做饭吗?
她是富家千金,而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酒店主厨,她经常去酒店吃饭,被他做的美食深深迷住。终于有一天她鼓起勇气问他:“你愿意一辈子只为我一个人做饭吗?”他憨憨的笑了,有些局促地点点头。没过多久他走进了她的家门,成为了她的私人厨师。
8. 二十四史主要讲了什么
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记载其产生、发展、衍变的书籍就叫做史书。但是还从未有一个国家的史书像我们中国这样有着一套完全的、自成体系且记事时间。 与编纂年代跨度最长的史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二十四史”。它是中国历史上二十 四部着名史书的总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二十四部史书。其中《史记》修成于汉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时代,《明史》写定于清干隆(1736~1795年)初年,整个编撰过程长达1800多年。 “二十四史”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崇帧十七年(公元1644年),长达 4000多年,包括了中国历史上氏族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几个历史时期。它自成体 系,记载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进程,这在世界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二十四史”中的经济史料极为可观。除了志中的专门记述外,本纪里的一些皇 帝诏令,列传中的大臣奏议和言行事迹,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历代王朝的田亩制度、赋役政策、钱币规定等情况。如果把分散的史料分门别类地搜集起来,对研究经济发展史是大有裨益的。 历史上刊印全套“二十四史”的主要有过三种版本:清干隆年间的武英殿刻本、清朝末年由金陵、淮南、浙江、江苏、湖北五个书局刻印的“局本”,以及解放前由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的关怀下,从1959年起,中国史学工作者开始了“二十四史”的整理工作。到1978年“二十四史”点校本已经由中华书局全部出版。新本“二十四史”做了标点、分段,并进行了校勘,纠正了旧本中的谬误、脱漏、衍文、倒置等许多错误,从而便于更多的读者翻、检、查、阅,使这一套书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除《史记 》外,各史都撰写了校勘记。这是整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项巨大成果,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