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哲学的根本观点是
哲学就是人类的感知学,从古至今有许多流派和学说,每个学说都有各自的观点。哲学观的发展,由朴素到精细,由神秘到直白。哲学流派可分为唯心论和唯物论,两者并不对立,而是事物的两个方面,马克思哲学批判唯心论,说明他对世界的看法还太主观。唯心论从“心”出发,为“心”服务,可以使人安定快乐;唯物论是在“忘我”(就是无心)的前提下研究世界,显得有些冷清,精神也被当作“物”,如果说纯粹的唯物论害人无数,那他会淡淡地说:这是客观存在。把狗当物,我们就有可能随意打狗,以人为物,就有人草菅人命;但如果从心出发,狗是我们的伙伴甚至是家人,那我们对狗的态度一定会有所不同。研究哲学,不需要崇拜和盲从,“我是什么?我看到了什么?”,看,不仅仅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看。就比如几个任意身份的人,到盲人家打砸,那TA虽看不见是谁,但却可以看到社会已经变了。
2. 康德哲学的精华是什么他的世界观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
康德哲学思想概括为“三大批判”,“三个分类”。《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与《判断力批判》,在这三大批判中,康德把人的知识分为感性,知性,与理性三个阶段,感性对应感觉经验,知性对应知识概念,理性对应知识体系。三大分类是科学知识的来源,但是三大分类之外还有人们没有认识的东西,即康德所说的“物自体”,那是人不可直接接触的领域,只能通过信仰来取得,这就是道德,艺术,神学的领域。康德哲学思想主要就是对知识和信仰做出了区分,并运用逻辑论证了自己的思想,三大批判就是论证的过程。“物自体”是康德的本原,但是物自体被认为是不可知的。康德哲学严格来说既有唯物主义成分也有唯心主义成分,但是由于康德哲学是不可知论,所以一般划定为唯心主义哲学。
3. 哲学的精华是什么
精华就是认识你自己,没有你的存在,谈什么哲学都是胡扯。
4.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对立统一思想。对立统一论(即矛盾论或称阴阳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也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精华。马克思的最大贡献,综观其着作,应该在他发展了前人(如黑格尔等人)的对立统一观。可惜的是,他应用对立统一观来解释社会并不那么成功。也是他那个时代的知识局限,这是不可避免的。
现在我们发现:用对立统一观解释很多简单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有其成功的一面,适合解释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事物或者比较低阶低维的事物,它解答甲与乙的作用与反作用问题,适合解释“二元”事物,即只有两个子系统组成的事物。而对于由多要素络合的复杂系统的解释往往显得有些牵强附会,苍白无力。
大量的事实和实例表明,客观世界的事物,更多的情况下首先是表现为由许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是一种群集相互作用状态。这些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才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而并非只是由其中某两个子系统间的“对立统一”来推动事物的发展。比如社会系统,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很多子系统组成。至少就有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子系统,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子系统的分法也不同。很多社会现象决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就能够解释清楚的。再者,全世界也有丰富多彩的以国家为单体的不同的社会类型、社会系统,它们并不完全一样,这不仅仅是发展先后的问题。并且,这些不同的社会系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我们既要“对立统一观”也要“系统观”。当我们穷究事物的二个元素间的终极因果关系的时候,需要“对立统一观”,需要把握事物全局的时候,需要“系统观”。我们既要看到树木,也要看到森林。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的事物。
我根本不否认对立统一规律,我认为系统论是建立在对立统一论基础之上的,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深入和发展。对立统一论与系统论之间并没有矛盾,也不是并排的理论,对立统一论是系统论的根基。系统要素间的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系统科学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联系”衔接过来,但是,系统科学的出现和发展却是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一道分水岭。系统科学还使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5. 儒家哲学的精华是什么
个人认为,儒家哲学的精华至少包含以下五点:
1、仁
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2、义
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3、礼
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4、中庸
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遵循人的本性是自然的道理,对于处在社会中的人,我们需要依据人性来进行修养。所以才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见,儒家不是压抑人性,而是承认人性、顺应人性、以人性为根本的并要根据人性来进行修养,体现了儒学思想的社会性。
5、和
儒家的思想文化,不仅是道德的哲学,教育的哲学,生活的哲学,也是政治的哲学。重要的体现就是“仁政”主张和民本思想,主张“轻刑薄税”“听政于国人”“与民同乐”等。众所周知,“和”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文化的精髓,“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儒家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建设和谐社会很有相似之处。
6.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精髓是什么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的精髓是“致良知”。
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拓展资料:
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余姚市)人,生于明宪宗成化8年(1472年10月31日),卒于明世宗嘉靖7年(1529年1月9日)。因为曾经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
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