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习作:读《红岩》有感 要求:仔细阅读《红岩》中“小萝卜头”的选段,围绕实例谈体会,至少400字
一日闲暇,酷爱读书的我迫不及待的窜进书房,拿起椅子,攀上书架,寻找起书来了。突然,《小萝卜头的故事》这本书映入了我的眼帘。我毫不犹豫的取下来,细细“品味”,汲取书中的精华。
小萝卜头叫做宋振中,遇害时年仅九岁,父母都是共产党员,因为父亲宋琦云是杨虎城将军的秘书,所以他八个月大时就被赶进监狱。幸亏她有母亲和众多革命先辈的呵护与爱怜,生活得既幸福,又艰苦。他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敌人们不让他读书,经过地下党革命先辈的强烈抗议,他才能勉强在监狱里上学。也是这样,才让他懂得共产党的伟大,并使他为共产党的崛起发奋图强,努力奋斗,为祖国出一份力。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大吃一惊。原来,革命年代的儿童生活如此悲惨。又想想我们,锦衣玉食,毫无后患之忧的,真是惭愧极了。小萝卜头从那么小开始忍受折磨,开始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对外面的世界是如此渴望,对生活是如此向往。得到一个书包,一本书,一支笔,都认为是天地给予的恩泽。他懂得怎样照顾妈妈,懂得怎样向日本帝国主义的做法去抗争。他是那么勇敢,帮助共产党传出信息,使得里应外合。谁会察觉这是一个小孩的说所作所为呢?
小萝卜头,你是中华少年的爱国楷模。我们应向你学习,面对敌人的威胁与严刑逼问,你坚贞不屈,毅然与敌人殊死拼搏。
1/2
相信祖国会强大起来,相信祖国会繁荣昌盛,相信祖国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同学们,让我们一颗颗火热的爱国之心绽放最璀璨,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光芒吧!
Ⅱ 红岩表现了什么精神
红岩这部作品 它表达的精神我觉得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第一个就是顽强拼搏的精神 ,在红岩这本书里,体现的就是革命者 顽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每个人都会讲生死置之于度外,为的就是自己的革命信仰 。
第二个我觉得红岩所表达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生生不息 ,不屈不挠,敢于向黑暗势力挑战的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他们身上得以继承发扬。
Ⅲ 《红岩》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啊
我给你几篇读后感得了~~~
最近,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着。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从不畏惧;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与革命;成瑶在共产党的熏陶下,渐渐成长,懂得处理各种事;渣滓洞的难友们,相互帮助,智斗敌人;白公馆的人们战胜敌人,迎来新中国。
在红岩里,我最钦佩江雪琴江姐。红岩开头不久,江姐的钢铁形象就已经在我心中树立起来。当她知道丈夫牺牲了,她不像普通女性一样面对残酷的现实变得不堪一击,擦干了泪水,重新站起来了,因为她知道共产党托付给她的命令还没完成,要舍小家为大家。而在渣滓洞监狱的生活过程中,她还是穿着那蓝色的旗袍,始终以干净的面貌迎接大家。当敌人拷问她时,她不透露党的任何秘密,当敌人用竹签钉她的手指,她坚强地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最后江姐将要牺牲,她也让大家不要哭。
面对这些敬佩的同志,国民党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一分一毫。现实生活中,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想到放弃。读了红岩之后,我知道了越是充满困难的路我们越要走,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更要坚定不移。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中新中国成立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因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永远不忘那些伟大的战士,将他们铭记在心!
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着。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Ⅳ 《红岩》主要讲的故事是什么
《红岩》描写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着重表现以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在狱中所进行的英勇战斗,虽然最后惨遭屠杀,但却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红岩》是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红岩》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剧《江姐》等。
(4)红岩中的精华是什么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曾于1948年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囚禁在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里。他们和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共同经历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斗争生活。从准备到成书,前后费时十年之久,写了三百多万字稿子,彻底返工过三次,大改过五六次。
艺术特色
《红岩》对反面人物的刻画也很成功。它摒弃了那种从概念出发的简单化、漫画化、脸谱化的写法,而是极力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着重从矛盾冲突、人物关系中去解剖他们的灵魂,揭示敌人的反动本质。
小说在充分揭露这个敌特“干才”的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同时,还深入他的内心,暴露了他濒临灭亡前的绝望和空虚。从而把这个反动残暴、色厉内荏的敌特头目,刻画得活灵活现。
Ⅳ 红岩精神是什么
红岩精神的内容非常丰富,概括起来就是:爱国、团结、奋斗、奉献。
红岩精神是革命烈士对共产主义信念执着追求的高度概括。红岩精神是革命先烈对真理的坚持。红岩精神是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红岩精神是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支柱。
红岩精神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政治品格;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善处逆境,宁难不苟的英雄气概。
(5)红岩中的精华是什么扩展阅读:
红岩精神贯穿于南方局从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初期,在国统区充满艰难险阻的斗争历程之中。红岩精神的产生,与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直接相连,与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处的特殊环境、所进行的特殊的斗争紧密相关。
红岩精神是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的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
Ⅵ 红岩精神有什么
红岩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四个方面,重庆市委将其概括为“爱国、奋斗、团结、奉献”。
红岩精神是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的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
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政治品格;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善处逆境、宁难不苟的英雄气概等。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展示和升华。
(6)红岩中的精华是什么扩展阅读:
重庆红岩,是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所在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南方国民党统治区和部分沦陷区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红岩精神正是以南方局所在地“红岩”为象征而命名的。红岩精神概念第一次出现,是在20个世纪60年代的小说《红岩》的宣传过程中。
当时,为宣传小说,《中国青年报》在1962年6月14日的第四版专门设置了“红岩精神赞”一栏,其中的《昂首和埋头》一文最后写道:“我赞颂昂首屹立的红岩精神,我也赞扬埋头苦干的红岩精神”。
这是目前发现的史料中最早出现“红岩精神”概念的。当然,此时的红岩精神主要指的就是《红岩》小说中以江竹筠、许建业为代表的革命志士的精神。
Ⅶ 红岩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情及主要精神
《红岩》的主要人物有:许云峰、江姐、徐鹏飞、成岗、刘思扬、小萝卜头、华子良、双枪老太婆、甫志高等一系列人物。
作者集中描写了“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敌我斗争,生动地表现了革命者为迎接全国的解放,彻底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殊死斗争,真实再现了全国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进行最后决战的艰巨性,揭露了敌人垂死挣扎的极端凶残和色厉内荏的本质,歌颂了革命志士为真理而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
艺术特色
《红岩》背景广阔,人物众多,斗争错综复杂,但全书章法井然,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小说共30章,前10章,侧重写重庆地下斗争和川北的武装斗争。后20章,以写狱中斗争为主。前后互相关联,而以狱中斗争为中心。作者巧妙地借助人物活动这一线索,引出并连结起种种复杂的矛盾斗争。如由余新江、成岗的活动,引出工人运动,
由江姐工作调动,带出华蓥山根据地的武装斗争;由陈松林、成瑶的活动,引出学生运动;由甫志高的叛变,使许云峰、成岗、刘思扬、余新江、江姐被捕,而引出狱中斗争;又通过刘思扬的被“释放”和再度被捕,把渣滓洞和白公馆两个集中营的斗争联系起来。
从而形成了以狱中斗争为主线,把党领导的城市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以及农村的武装斗争,有机地交织成一体的宏伟而严谨、集中而富于变化的结构布局,再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光明与黑暗最后搏斗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显示了作者结构艺术的匠心。
Ⅷ 红岩主要讲的是什么
主要内容:
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
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龙光华、许云峰、江姐、成岗、刘思扬等人英勇牺牲了。伴随着解放军隆隆的炮声,去迎接黎明时分灿烂的曙光。
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许云峰、江姐、陈然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创作背景:《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曾于1948年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囚禁在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里。
他们和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共同经历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斗争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把这里的斗争告诉后代”,他们先后写了《圣洁的鲜花》《江姐》《小萝卜头》等报告文学与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
接着,又在这些叙写真人真事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和艺术概括,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从准备到成书,前后费时十年之久,写了三百多万字稿子,彻底返工过三次,大改过五六次。
《红岩》反映的是全国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之间展开的一场生死较量。1948年,中国革命已经进入关键的转折期,胜利即将到来。然而,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正处在黎明到来之前最黑暗的时刻,在这样黑暗的时刻,山城重庆正在进行着残酷的斗争。
小说围绕着三条线索来展开对斗争的描写:“人间地狱”——中美合作所里革命者与反动派之间的生死较量;地下党所领导的城市运动;华蓥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和农民运动。这三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整体,最终汇集到狱中斗争这条主线索上。
作者集中描写了“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敌我斗争,生动地表现了革命者为迎接全国的解放,彻底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殊死斗争。
真实再现了全国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进行最后决战的艰巨性,揭露了敌人垂死挣扎的极极端凶残和色厉内荏的本质,歌颂了革命志士为真理而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
Ⅸ 《红岩》的中心思想
《红岩》的中心思想是革命精神,也是中共革命精神的经典代表作之一。
它真实地反映中共地下党的大无畏精神,通过不同人物和不同故事的组合,巧妙地利用艺术加工,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红岩精神大概就是革命先烈探索真理,拯救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是革命先烈为国为民无畏牺牲的真实写照;是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可以说,《红岩》就是通过对真实事件和人物特点的塑造,完整地突出主题思想。它让读者在感受每个不同的故事的同时,也可以体会革命先烈的那种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然后再整体串联起来,发现作品的主题思想。
如果现代人可以发挥革命先烈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就足以战胜眼前的困难。相对于他们的时代来说,现代人简直幸运多了,起码没有性命之忧,也没有后顾之忧,只要全力以赴,积极向上,总能遇见更好的自己,不用担心前程。
因此,《红岩》放在现代依然是中国人的精神食粮,也是中国人奋斗的动力源泉。唯有学习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才能大刀阔斧、勇往直前,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Ⅹ 红岩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红岩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特别是领导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实践的产物,是在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负责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并领导中共国统区组织期间倡导和培育起来的。
这种革命精神因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重庆红岩而得名。红岩精神曾推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仍然是鼓舞全国人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而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
(10)红岩中的精华是什么扩展阅读
红岩精神的形成并非偶然,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产物。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就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就是国民党统治区。
.历史已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除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英明正确以外,靠的就是革命精神的巨大感召作用,特别是在国民党统治区,亿万人民之所以能够不顾蒋介石集团的白色恐怖,一心跟着共产党,就在于周恩来所倡导和培育的红岩精神具有巨大的凝聚力。
参考资料来源:周恩来纪念网-周恩来与红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