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精华眼霜 > 游击战精华怎么解释

游击战精华怎么解释

发布时间:2022-06-14 10:35:26

㈠ 彭德怀提出的游击战的十条战术是什么

关于抗日游击战的十种具体战术
第一,袭击战术。这主要是对敌人的静止部队出其不意地突然袭击。其特点是,敌静我动,以动制静,速战速决,以奇制胜;敌人不打我去打,敌打我不打。抗日游击队唯一的进攻战术就是袭击。
第二,伏击战术。这是对正在行动之敌施行的袭击法。事先将部队隐蔽地埋伏在敌人必须经过的道路,突然发起攻击,迅速歼敌于运动之中。其特点是,敌动我静,秘密隐蔽,歼敌于措手不及。伏击战就性质而言,属于遭遇战,有预期的、不预期的两种。预期的采用埋伏的形式,不预期的采用急袭的形式。
第三,防御战术。此战术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非抗日根据地区的防御战术,要求游击队员做到:严密配置侦探警戒,避免不适当的宿营地,建立防御工事并预先准备,如何应付遭受敌人的突袭;另一种是保护抗日根据地的防御战术,这要采用运动防御,尽量利用地形阻止和迟滞敌人前进,实行坚壁清野,发动民众积极参加战斗。敌人进入游击队活动区后,游击队员又钻进敌人后方重创敌人的后勤补给。
第四,麻雀战术。是在敌人行军纵列的四周,以小群分散的游击武装,隐蔽地不断向敌人袭扰。它具有人数少,短小精悍,忽聚忽散,灵活巧妙,秘密突然的特点。麻雀战可人自为战,村自为战。这种战术能迟滞敌人的行军,专打敌人的长官,威胁敌人的军心,挫折敌人的战斗力,扰乱敌人的行军纵列,有非常重大的效果。
br> 第五,追击战术。分为两种,一种是追击被游击队击溃之敌。当敌被击溃后,应立即跟踪追击,乘其陷于困难境地加紧连续冲锋,期于在最短距离内以火力大量歼灭敌人,但追击不应太远,免遭敌人增援反攻。另一种是追击被正规军击溃之敌人,这种敌人大部士气沮丧,无战斗意志,一般可取胜。
第六,退却战术。抗日游击队的每一次战斗之后,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是需要迅速撤退的。退却对于游击队来说并非耻辱,它的本质决定了这种战术,其目的在于争取主动,打击敌人,并不需要死守一地,等候敌人打击。
第七,破坏战术。这一战术应与广大民众的清野空舍的工作同时进行,互相配合。破坏的种类很多,往往以交通为要。在交通线上,游击队破坏铁路、炸毁桥梁、阻塞隘路。在交通线附近,运走粮食,牵走牲口,男女老少一齐避开,这样才能使敌人后方接济困难。破坏战术的几个原则是:破坏交通线,以不妨碍正规军作战为原则;熟悉敌情形,来去迅速,隐遁无踪;划分掩护队和作业队;破坏的时间、时机和地点要选准;附近群众要进行解释;要有掌握爆破和各种技术人才的执行和指导者,不能盲目蛮干。
第八,围困战术。从四面包围敌人固守的据点,切断其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断绝所有物资来源,陷敌子弹尽粮绝的困境,再结合游击队员的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敌人。此法通常与火攻术、掏心术、夜袭术、卡脖术等战法配合进行。它的主要目标是分散、孤立、打击敌人,最后,迫使敌人撤出据点,或游击队与正规八路军一举掏掉敌人的心脏。
第九、第十为地道战和地雷战。这两种战术已为人们熟知,故笔者不再详为介绍

㈡ 什么是游击战术

1930年12月25日毛泽东提出红军的游击战术
1930年12月25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江西宁都小布召开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毛泽东为大会亲笔书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的对联,并以对联为题目作了动员报告,解释了他的反“围剿”的游击战术思想。此前,方志敏等总结赣东北红军游击战争的经验时,曾将红军的作战原则概括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不打操之于我,集中优势兵力,诱敌深入;扎口子,打埋伏,截粮道,吃补药;吃得下就吃,吃不了就跑”。
http://www.wst.net.cn/history/12.25/122506.htm

另:经典游击战术
游击战术:运用极大少于敌方的兵力或人力,通过各种袭击和对敌方基础设施的破坏,达到打击,延缓破坏对方军事行动和布局,主动调动敌方,从而为主力部队对敌实行全面打击做好准备的辅助军事手段。或通过对优势占领军的局部性袭击,从而极大增加其驻扎成本,最终迫使其撤离,结束占领。
但是游击战中特别需要注意的两点是:本土化和地区配合。
1乡村游击战术
乡村游击战是经典游击战中最为传统的一种,为广大地区所实践,而且在传统游击战历史上取得过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优势敌军机械化装甲及电子侦察能力的增强,战斗效果显着下降。通常有的战术是:伏击、狙击、骚扰、偷袭、破袭。其中伏击、狙击、骚扰主要针对行进中的野战部队,偷袭、破袭一般以军事设施等固定目标为主。
其中最主要手段还是伏击、狙击。当然,伏击作为普通野战模式和作为游击战模式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的。最大区别在于普通野战以全歼灭敌军为作战主要目标,重创或击溃敌军为次要目标。而游击战模式首先仅仅以重创或击败敌军为一般目标,而以给敌军以一定打击后的安全撤离为战术计划的第一任务。因为野战部队通过对敌作战,即使不能全歼对手,也能给其以重大实质打击,进而便于安全撤离。而游击战前提是无法对敌军战斗力产生实质打击,因此安全撤离并保持自己的战斗力以进行下一轮的进攻才成为了拟定战术计划的最重要目标。
野战中的阻击战在游击战中被简化为了狙击。因为游击战中没有能力与敌军进行固定阵地的反复争夺,所以,阻击任务被简化为对敌方的火力压制和运动延迟。因而游动的狙击战术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也正因此,以最少兵力压制敌尽可能多战斗力的狙击既可作为游击战中伏击战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作为骚扰战术的主要构成部分,更可以成为游击作战中一个主动出击的重要战术。
从阿战和伊战中我们可以知道,随着优势占领军的装备防护能力提高,普通的伏击战难度加大了,因而狙击战术已经成为了乡村游击战术中的首选。尤其是狙击那些在快速行进中的野战部队。而伏击战术已经降为仅仅针对优势占领军的小规模常规巡逻分队的袭击。甚至成为狙击战术的前沿组成部分。当然,传统野战中的围点打援也正是如此思想,只不过在游击战术中,变成了设伏围点、狙击打援。过分固守传统野战伏击战术的思想,是造成伊抵抗力量武装损失过重的一个原因。
下面以一个三十人的中小规模游击队针对拥有二或三辆军车,八名占领军的小巡逻队的模拟战例布局来分析一下这其中的差异。
假设占领军的反应速度是五分钟,车速度是60Km/H,就可以把战场设置在距离占领军营地约20~30Km的地方。当然,还要根据具体的占领军巡逻安排,如果它们实行的是不间断巡逻就只能进行设伏围点、狙击打援或单纯的狙击。如果占领军巡逻不远离驻扎地,或两个军事驻扎点距离小于60Km,伏击战术就必须依靠其它游击部队的协同作战来构成了。
当两地距离大于车程一小时的情况下,占领军从反应到抵达伏击圈,就有超过20分钟的反应时间,这时候,设置伏击才有意义。否则就只能以狙击为主。
对于传统伏击战术而言,以五分之一的兵力进行阻击,以五分之四的兵力进行伏击,对敌形成局部优势,从而歼灭,并迅速撤离。即用6人进行阻击,其余24人进行伏击,形成局部对敌3:1的优势。而且由于事先设伏,可以通过陷阱,地雷,障碍物,消耗敌方战斗力,从而实现局部的战术优势。这一战术配置是要实现全歼巡逻队,并适当损害敌增援部队的目标。
但在新的战术目标下,改而采用五分之一的兵力进行伏击,作为设伏围点,而以五分之四的兵力实现狙击打援,并迅速撤离。即用24人进行阻击,其余6人进行伏击,依靠事先设伏,主要通过陷阱,地雷,障碍物,损耗巡逻部队战斗力,从而实现局部的战术相持。吸引敌军的增援,并在增援部队必经之地上设置多点多层次的狙击火力。其中有一点,就是伏击人员不必察看战果,在对方没有火力纠缠的情况下,保持接触,并伺机脱离,狙击人员按计划完成任务后依次脱离接触,不必确认战果。24人的狙击分配,可以以3人为一个行动小组,共八组。分两个梯队,第一梯队,1组在公路设置局部障碍,引爆地雷;2、3组在路两侧作为游动火力掩护;4组在前方做固定位狙击。固定位狙击一般在距离障碍地雷位置300~500远的援军前来的方向。这样当敌军因为1组的障碍爆破成功后而陷入停顿的时候,可以趁机寻找对方薄弱环节从其背后进行一轮狙击。然后迅速撤离。如果援军过多,则不应纠缠,放弃狙击,直接撤离。如果爆破成功,1组也可以伺机发动火力袭击后脱离。在1、4组脱离接触中,敌军发动追捕行动的情况下,2、3组发动策应性火力掩护,并撤离。如果敌军迅速摆脱接触,继续驰援,则以第二梯队的1组发动袭击。第二梯队散布于第一梯队狙击圈外围500米处。1组于第一梯队障碍物前500米处设置完全阻断型障碍。2、3、4组在距离第一梯队500米外呈小扇形分布。如果敌军追击第一梯队,则第二梯队负责狙击尾追部队,如果敌军继续执行增援计划,则以游动火力攻击试图修复1组设置的完全阻断型障碍的敌军工兵部队。等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1组完成撤退重组后,在他们掩护下进行撤退。一般情况下,如果敌方增援部队作战人员超过200人,装甲战车超过5辆的情况下,可以放弃接触,第一梯队完成爆破作业后全部撤离。第二梯队主要负责火力掩护和远距离狙击。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谓的乡村地区,至少是公路之外皆为不适于装甲战车运动的松软泥地或林地。否则就不是适合于伏击狙击装甲战车部队的地形。
狙击战术更常用的是单独的一种狙击设伏。即由数名狙击手为一个行动小组,在经常有零星敌军出没的道路或敌方驻地附近,设立固定狙击位,以交叉火力狙击目标。或是针对检查岗哨,公路卡哨的狙击行动。一般是1个行动组担任狙击,2或3个行动组负责撤退掩护。
偷袭、破袭战术,与狙击战术的区别主要是它们针对的是固定军事目标,而非仅仅是门外的岗哨。因此突破岗哨仅仅第一步,甚至在有些战斗中,直接从围墙外炸开个缺口或者使用挖地道的方式而不是选择突破正面的方式发动对固定目标的袭击。不过挖地道的方式时间比较久因此容易暴露。在拥有火箭弹等新武器的现代,远距离发动对敌军驻地的偷袭与破袭也成为了一种比较容易而且有效的作战模式。当然远距离打击精确度不高,不能对敌造成直接损失,但作为游击战术的一种而言,确实有十分值得推广的价值。此外通过对其电源线路和通讯线路及卫星天线的破坏,通过对起驻地附近交通要道的破坏,都是比较有效的游击破袭战术。以及其后的对于维修工兵的狙击,更成为了标准的战术配合。
战术注意事项:白天发动袭击的时候主要由背阳面的小组发起攻击,侧阳面的小组负责掩护。夜晚发动袭击的时候多设置些暗光火堆,以分散敌人的红外夜视装备的捕捉目标。
2城市游击战术
城市作战基本上也是差不多的,需要注意的是利用钢筋混凝土大楼的坚固性,同时不能忽视它的缺点。大楼通常只有数个出入口,因此预先计划好撤退路线是最重要的。充分利用那些在死胡同里的双向过道和跨街区的空中廊道、各大楼的地下室,特别是与地铁系统相连通的防空洞体统。
但必须注意的是,城市游击战和城市巷战的区别。不能以巷战那种逐屋争夺的思维模式去计划城市游击战。游击战的要旨就是疲惫敌人。因此一场城市游击战,通常必须由数个街区的狙击手配合,打破敌军的清查工作,并且随时就可能被捕审讯做好准备。通常行进中的巡逻车队遭狙击后,在城市里,优势占领军无法发挥他们的火力优势,而只能运用速度优势布置对该街区的合围,进而逐户审查。在密集城市,一个街区的居住或工作人口可能多达上万人。而要对其中可能混有游击队员的所有人进行个别甄别时,至少也要出动数百人。而这时,相邻街区的狙击手又可以对停留在街道上的占领军目标发动袭击。增加其出血面。
如果占领军在遭袭击后不是大面积搜捕,而是目标性追捕的话,那么依靠相邻街区狙击手的袭击,可以有效的破坏他们的追捕行动,使他们失去目标,从而退出现场。甚至可以以一定机动火力直接从他们后方发动袭击,争取给他们以更大杀伤。
同时,对于城市追捕中的占领军,有效利用回字楼,死胡同以及空中走道对其进行二次设伏,可以有效的对其产生战斗恐吓力。
当然,也有可能在发动袭击后,对方因为受到损害较小而不予追击。这时候就可以及时撤离,继续下一次的袭击。因为在自己城市中,因此地雷等战术武器的使用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城市游击战主要不是追求对占领的直接杀伤力,而是战略的影响力。即持续的心理压力。当然有时候为了增强某种震撼力,也可以在相互协调下全地区的停止袭击数周,然后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全面袭击。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持续不断的低强度的袭击事件同样能取得较好的心理战的效果。
占领军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装甲战车,因此只要将其引入巷战,他们的战斗威力就失去了一大半。
以往美军宣称的坦克直升机加数字化步兵的所谓先进战术组合。在实战的检验中我们可以确认的也只有他们那重装甲战车和重装甲步兵了。直升机已经被证实为缺乏战斗防御力。而城市游击战中,他们的重装甲战车也仅仅是成为武力的标志性装备,而不复其实战意义。因为游击队并不固守任何建筑,而且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也不是随便就能被轰塌的,所以失去了明确目标的战车基本处于无用武之地。
但是,由于城市毕竟还是具有武装补给和运输的困难,以及占领军的数量优势,因此,城市游击战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和乡村游击战相配合。单纯的倚靠城市游击战,并不一定能给占领军以巨大打击。特别是占领军可能聚集于某几座大城市,那么开展独立的城市游击战的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3丛林山地游击战术
其实这也是经典游击战中的一种普通的游击战模式。和乡村游击战相比甚至更为普遍和适合于伏击作战。因为地形因素,通常能发挥更大的作战优势。往往转移撤退更加便捷。但相比平原乡村,可能食物准备及人员的联络不够方便。因此必需品的储备方面必须注意。
4滨海群岛游击战术
分成依靠小艇作战的海上作战部分和陆地作战部分。海上作战主要是针对单独的巡逻船只发起的袭击。陆地作战则是对码头货物运输发起的袭击。但如果没有足够纵深,单独的海岛陆上作战是困难的,更多的是海岸陆上作战。
海上游击战还有一种模式就是运送战斗部队偷渡或袭击港口。最大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在广阔的海面上隐蔽自己,避免被占领军发现。
5荒漠冰原游击战术
这种地形,人烟稀少,发动游击战的成本代价较高,主要是局部性的针对占领军的运输交通线发起的破坏性袭击。甚至是连续性的发动袭击。达到阻断其后援的目的。一般仅仅作为战术配合使用。作为单独的战术,似乎可能性不大。
6特种游击战术
指的是经过训练的特种游击部队,专门针对敌军后援基地,甚至是敌军本土的一些交通中枢发动直接的军事袭击。通常发生在有陆上边界的国家之间。但也可以由在占领军本土的被占领国国民及后裔或在相邻占领军本土的被占领国国民组织的特种游击战术。这里的特种指的不是兵力的特别而是作为一种没有根据地,没有后援及民众支持的游击战术。
7游击战术的几个注意点
成功率,撤离顺利,战果。
这里强调的成功率,其实就是撤离顺利。所谓战果,也更多的是以袭击的成功率为依据的。如果忽视了撤离,而一味追求战果的辉煌,不仅会打击游击队的战斗力,破坏游击区的稳定,更会破坏民众对游击战争长期性的承受能力。游击战争必然是长期的,艰难的,因此必须时刻保护自己,做好长期持续的计划。不断培养自己的战斗力。如果抵抗力量的损失过大,虽然或许会激发起民众更大的爱国热情,却也会造成民众失去抵抗意志和必胜信心的恶果。
游击战不是野战,不是以歼灭为主要目的的战斗,而是以狙击骚扰为主的战斗。并且不失时机的进行伏击和破袭战。以积极的姿态破坏占领军的有效统治和管理。
总结:游击战争的局限性,游击战争的历史地位,独立战争及国内革命中游击战争的意义。
1游击战争的局限性
正如前面提及的,游击战不是野战,不是以歼灭为主要目的的战斗,而是以狙击骚扰为主的战斗。并且不失时机的进行伏击和破袭战。以积极的姿态破坏占领军的有效统治和管理。因此,虽然游击战争是比较有效的战争形式,但是同样有着它一定的局限性。并非所有战争形势下都能实现游击战争的。这种局限性主要起源于游击战争自身的特点。
第一,游击战争的发动者通常是战争中的弱势方;其二,游击战争是在本土进行,而敌人则是在非本土作战;其三,游击战争无法大规模歼灭敌军,因而无法迅速战胜敌人。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发动游击战争的一方要付出的战争代价远远高于敌人。并且可能是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即使战争胜利,其经济恢复亦大大落后于敌人。并且,这种游击战争的胜利,如果不是配合于将游击部队壮大为野战部队,或依靠聚集野战主力取得战场胜利的话,那么也只能是由于敌方内部经济及政治变化导致的军事撤离。这种军事撤离是无法确保相对安全的,对方随时可以继续进驻。
特别强调的是,即使军事撤离也只可能发生在某些半民主国家。因为游击战争无法沉重打击占领国的经济,所以因为经济因素造成占领军撤离的可能性并不大。只有依靠游击战争中造成的人员伤亡和以此对敌方民众造成的心理恐慌从而迫使对方军事撤离。
当然,如果对方不是民主国家,那么这种军事撤离的内力就比较薄弱了。特别是独裁国家,根本就不会有撤军压力,这时候的游击战争也就只能成为一种象征意义的抵抗了。
特别,在独裁统治下的民族奴役战争中,游击战争的意义并不大,甚至无法实现。因为统治者直接使用血腥的手段对被征服民族施行高压管理,例如古希腊的斯巴达对被征服民族实行高压管理。这时候游击战争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可能性。同样在二战初期,中国东北抗联在日本关东军的巨大军事压力及其采取的合村并屯的极端统治政策下,失去了游击作战的基础,最终失败的事实,证明了游击战争在民族奴役战争中的无法实现性。再以中国先秦战争年代为例,当时是不存在游击战争的基础的,屠城和坑战俘也成为一种比较有效的防止游击战争的军事手段。
因此,游击战争必需配合以敌方的政治局势变化而最终取得胜利,否则,单纯的游击战争是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的。
2游击战争的历史及其地位
自古以来,原本是没有游击战争的,因为部落之间的战争,都是直接的冲突,并不是以征服对方为目标的,唯一接近游击战争形式的,那也只有海盗袭击了。可是海盗袭击与其说是接近游击战争不如说是接近恐怖活动。因此欧洲人在非洲早期的奴隶狩猎,也只能称为恐怖主义活动而非正式的游击战争模式。即使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因为没有根据地,也只能被称为运动战而非游击战。因而鸦片战争中,英国人的战术不能称为游击战术而仅仅是运动战。
一般,我们知道罗马帝国和大秦帝国为了防范日耳曼及匈奴的侵袭而修筑了连绵万里的长城,但是虽然蛮族实行的是机动骚扰战术,但是通常它们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组织并没有受到大帝国的损害,也没有发生被殖民统治的情况,即使被帝国击败,帝国通常还是会允许它们保留自己的社会组织,并不派遣长期驻军。因此这时候发生的围绕边境线上的战斗也算不上游击战争。并且在帝国时代,从古典罗马的每个公民都是正规军的历史看,所发生的也只有以屠城和坑战俘为典型模式的民族战争。因此弱小民族通常是被驱逐流放,他们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因此难以实现游击战争所需要的地理优势。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巴比伦帝国流放了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后,并没有发生犹太民族的独立战争,而罗马帝国允许犹太民族返回耶路撒冷后却连续发生了多次的耶路撒冷独立战争。但这依然是典型的以屠城为结局的民族战争。
因此游击战争至少也是在以屠城为代表的古典民族战争结束以后才会出现的一种战争形态。所以我们所能确认的经典游击战争都是近代历史上的例子。而且以游击战争为主体而能获得胜利的更是少之又少。
传说瑞士的独立是起源于山地游击战争,最终迫使奥地利结束对其的殖民统治。但是作为欧洲封建时代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这种可能有普奥争霸背景下的独立战争究竟是怎么样的历史我们不好推论。
但是,一般说来,大家都普遍推崇将美国独立战争定义为游击战争历史的起始点。而且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美国并没有大规模组建正规军,依靠的依然是各自为战的零散的民兵组织,因此,通常都将华盛顿率领的大陆军仅仅看成是民兵组成的临时的野战军。而且,战争中的主要事件都是由各地民兵自发达成的战斗。所以这场战争被公认为游击战争的经典范例。
这场战争中,基本上没有经历过大战争考验的北美民兵凭借单兵侵扰的游击战术,通过八年战争,拖垮了当时号称世界第一强国的英国。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其后,二战中,以毛泽东和铁托为代表的反法西斯游击战争通过国际社会的帮助下,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取得了国家政权。因而掀起了一个组织游击战争的高潮。直到古巴革命胜利,达到了游击战争的一个顶峰。
正因为这样,产生了格瓦拉的游击中心论的战术思想。试图通过单纯的游击战争革命达到全面胜利的目标。但随后的失败告诉我们,简单的通过游击战术企图夺取革命战争的全面胜利是不可能的。因为游击战争的局限性决定了它只可能是野战的辅助手段而非替代方式。正如恐怖袭击只能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无法改变世界格局一般。
游击战争有其反抗殖民统治,追求民族独立和自由的积极意义,但却无法避免在民族战争中被整体驱逐而陷入困境的结果。切*格瓦拉及光辉道路在南美印第安居民区组建游击队却无法对抗殖民民族政府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民族战争中,游击战争的作用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总结说:在殖民地的游击战争及狭小国土范围内的革命游击战争是较为有效的,但对于民族战争模式下,或民族驱逐式移民的殖民地,游击战争是困难的。
3独立战争及国内革命中游击战争的意义
北美独立战争中,基本上没有经历过大战争考验的北美民兵凭借单兵侵扰的游击战术,通过八年战争,拖垮了当时号称世界第一强国的英国。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被推崇为游击战争历史的起始点。
二战中,以毛泽东和铁托为代表的反法西斯游击战争通过国际社会的帮助下,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取得了国家政权。因而掀起了一个游击战争的高潮。直到古巴革命胜利,达到了游击战争的一个顶峰。
这里我们可以说,北美独立战争,代表的是游击战争第一次成为一种重要的战争形式,狙击第一次成为了重要的战术模式。
毛泽东在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的军事论述中也鲜明的提出了游击战争必须向运动战转化,游击战争是为了巩固根据地进而扩大革命力量,最终实现军事上力量对比的转变。因而,游击战争虽然在毛的军事理论中从简单的战术问题上升到了战略问题的高度,但是他并没有否认正规战和运动战的决定性因素。可以说,毛对游击战的定义是准确的。
在格瓦拉通过游击战争成功夺取古巴政权后,开始迷信游击战争的力量,从而错误的估计了敌我力量对比,因而在非洲和南美的一系列革命武装斗争都发生了挫折。对此我们作如下分析:
游击战争在殖民地独立战争中和其在国内革命战争中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通过游击战争,殖民地人民的武装可以挫败殖民者的武装,这是因为殖民地人民追求民族独的汪洋大海吞灭了如怒海孤舟般脆弱而孤立的殖民者。但是,如果是面对民族战争,则弱势民族意图通过游击战争而获得民族独立的可能性就根据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意志比拼来决定了。甚至永远悬而未决。例如巴勒斯坦问题。
而国内革命中游击战争的意义,仅仅只是宣传性的。革命能否胜利的根本在于国内矛盾的具体情况。在革命条件成熟的国家,就可以发生如沙俄时的一次性成功的革命。而条件不够成熟的国家,就会发生革命的挫折。如果贸然发动游击战争而希望获得全面胜利,却不能充分认识游击战争的艰苦性和长期性,没有坚持长久的培养人才和根据地建设,就会发生革命的损失。古巴的胜利是一个特例,至少是存在一定历史特殊性的。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游击战争只是战术手段而非根本性的胜利模式。军事手段必须是依附于政治局势变化的。
http://www.wish365.com/blog/user1/65/archives/2004/511.shtml

㈢ 游击战“十六字方针”是什么

游击战争中的“十六字方针”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游击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逃我追。

遵循合理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战斗结束迅速撤退五项基本原则的作战方式。游击战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512年的吴楚之战中,就有游击性质的作战行动。

(3)游击战精华怎么解释扩展阅读: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毛泽东首次把游击战争提到战略地位,并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主要是:

①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战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作战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这是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旨在从被动中争取主动,改变敌优己劣的形势,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

②与正规战争相配合。游击战争的作用是在敌后方削弱敌人、牵制敌人,从战略上配合正规战争;游击武装在正规军作战中担负破坏敌人交通、牵制和削弱敌人的任务,是在战役战斗上配合正规战争。

㈣ 游击战的主要原则

游击原则致胜的基础在于:

一是够广阔、复杂的地形纵深;

二是灵活、出其不意的转移、分散和集中有限兵力;

三是小规模、深层次的扰袭、消耗攻击。

这三个基础原则是游击生存的基础条件,而且是缺一不可的,是必须引起绝对注意的。

在商业上,游击战也具有一种保存实力的战术优势,它使得小公司也有可能在大公司的领地上一显身手。

游击战相关区别:

运动战与游击战比较而言,它们在战役的进攻性和流动性上都是一致的,差别就在于是否集中兵力(正规兵团),而且就这一差别来说,游击战有时在战役战斗中也需要集中兵力,以造成对敌优势而取得胜利。那么怎样的集中才算运动战,怎样的分散才算游击战,有时很难明确一个界线。

以游击战为主,就是要分散兵力以发动群众为主;以运动战为主,就是要集中兵力以打仗为主。“集中打仗则不能做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则不能集中打仗,二者不能并举”。

㈤ 游击战是什么意思

游击战本身就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发生的,客观分析敌我力量,强弱变化,驱逐蒙古人入侵是游击战的一次经典使用。我方力量相对敌方弱小,敌方小而强,我方则是大而弱,原因长期分裂内战,基于这个国家实际情况,反过来,我们只要组织起来就可以朝大而强的方向发展,敌人则是小而强,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强是不能长久的,经不起消耗的,在游击战过程中组织起来,建立起各级军区各级政权,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外战有民族大义,在游击战中去锻炼部队,战争不在一城一地得失,在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自己仅有的那点力量要是一开始就和敌人打阵地战城市防守战,用不了几次就没有了,没什么用,到农村去,那里有优秀兵员有粮食,组织起来,满洲人蒙古人占着主要城市不都失败了吗,当我们力量达到一定程度就是大规模运动战,之后决战,将敌人彻底消灭。游击战这个战术本身就是击敌之虚,不与敌人硬拼,因为我方力量不如敌人,敌人在这个地域总体力量是要高于我的,但我可以在一个特定时间点特定地点集中高于敌人力量的力量,或长途快速奔袭打击之,或设伏打击之,游击战绝不是为了打游击,自我松懈不打击敌人,就是在给敌人提供时间集中力量打击我方,只要不断的打击敌人发展壮大自己才是最安全的。

㈥ 刘伯承对于游击战,运动战有哪些独特的论述

刘伯承是着名的军事理论家,他对中国游击战、运动战和司令部工作都有精辟独到的论述。他的“指挥艺术和作战谋略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宝库中的瑰宝。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全力抓住太行山军民战略思想的转变,提高部队对游击战战略地位的认识,他首创“游击集团”的人民战争形式,提出“敌退我进”的作战方针,科学地阐述了游与击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游击战和运动战相融合,适时调整游击战与运动战的份量”的重要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他解决了集中大军编组野战兵团、战场准备、后勤保障、攻城战斗、以及战役指挥、战术指导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使部队较快地从分散的抗日游击战争转向集中的大规模运动战的国内战争,趋利避害、机动歼敌,是刘伯承作战谋略的精华。他认为机动的本质是消灭敌人,只有辩证地处理敌我之间的强弱关系,趋利避害,才能达到机动歼敌的目的。他指出:“游击战争的‘游’就是机动,‘击’就是歼灭敌人,‘游’以掩护自己的弱点,寻找敌人的弱点,‘击’以发扬自己的特长,撇开敌人的特长。”运动战也是“大机动大歼灭,中机动中歼灭;小机动小歼灭。”他还提出,大踏步进退是机动的主要形式,必须同敌人展开争夺机动自由的斗争,提倡在上级总的意图下机断行事,利用敌人机动兵力与守备兵力分散上的矛盾击破敌人。以及各种具体条件下的机动作战等问题。他对机动作战的系统研究和科学论证,使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得到了多方面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他在用兵谋略上,还主张用兵不复和战法创新。同是伏击战,或伏其救者,或伏其退者,或诱伏,或逼伏。同是口袋战术,有时采用“围三阙一,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有时采用“围师不阙”,“紧缩敌人于狭小范围之内而困饿之”,同是围点打援,有假攻势,真打援;有真围真打,既夺城又打援等。他灵活运用并发展人民军队游击战、运动战的传统战法,总结出“麻雀战术”,“黄蜂战术”,“狼的战术”,“大迂回大包围”等新战法。诸如“吸打援敌”,“回马枪”,“拖刀计”,“猛虎掏心”,“釜底抽薪”,“攻其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围三阙一,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暗设口袋”,“攻敌所必救,歼其救者;攻敌所必退,歼其退者”,以及“夹其额,揪其尾,断其腰,置之于死地而后已”的“打蛇术”等。他的兵法谋略,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又是对中国古代兵法的批判和继承。

㈦ 游击战十六字诀敌进我退地驻我退,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所体现的道家智慧是

道家思想,解释了宇宙真谛!!!

㈧ 名词解释,抗战游击战

指二战期间 我国以八路军为主的抗日武装力量在敌后山区 乡村进行的游走式作战方式

㈨ 名词解释:抗战游击战

游击战游击战是非正规作战。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游击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逃我追。遵循合理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战斗结束迅速撤退五项基本原则的作战方式。
你所谓的抗战有击战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游击战争,一般以破坏敌人后方、袭扰敌军、毁坏运输路线为主~

㈩ 游击战解释一下

尔虞我诈都不理解呀?其实就是一点,用假的现象迷惑敌人,使其对我方的意图的揣摩和我方真正的意图之间产生偏差---比如说当年红军在岔路口,一条是往北的路,一条往南,诸多考虑我军决定往北走,毛泽东说:“就算告诉那些笨蛋我军向北走,他们也没有一点办法的!”周恩来说:“还是稳妥一点的好,在岔路口上涂上一个向南走的标记(就是个箭头)吧!”

就这么简单。明白?

阅读全文

与游击战精华怎么解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次燕窝要多少克 浏览:1168
面部血管瘤怎么治不留疤 浏览:2021
yamii胶原蛋白怎么吃 浏览:1419
贵阳祛斑哪个好先荐利美康 浏览:1348
和田玉戈壁料没油性怎么办 浏览:962
鹅耳朵冻疮涂什么精油 浏览:1980
燕窝有什么不好的副作用吗 浏览:949
皮肤使用爽肤水有什么好处 浏览:1324
漂白燕窝炖不烂怎么办 浏览:1490
燕窝跟什么吃最好 浏览:1729
容易长痘痘油皮怎么可以做美白 浏览:1555
医院和美容院哪个祛斑好 浏览:1715
山羊奶面膜与龙血精华面膜哪个好 浏览:1772
学生干皮适合什么面霜 浏览:1542
生姜和什么一起煮能祛斑 浏览:1395
两三个月的宝宝选面霜怎么选 浏览:1610
嘴巴上和下面长痘怎么治 浏览:1714
南京医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钱 浏览:1056
燕窝每天多少毫升合适 浏览:1650
胶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于吸收 浏览: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