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最值得注意的词类活用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名词做状语等。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课本举例:
1.夫如是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来,使……来。
2.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3.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课本举例:
⒈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下,使……放下来。
⒉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课本举例:
1.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传》)完,使……完整无缺。
2.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尊,使……尊贵。
3.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课本举例:
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老师。
⒉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⒊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课本举例:
⒈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⒉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⒊成以其小,劣之。(《促织》)劣,认为……劣小。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三.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实际上也都属于名词做动词,除这两种用法外,名词在其他情况下还可以作谓语动词。
课本举例:
1.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质,做人质。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名,说出。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名,命名。
四.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的很少。但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做状语。
普通名词做状语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一表示方位或处所
课本举例:
⒈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廉颇蔺相如传》)前,上前。
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庙,在庙堂上。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上,向上;下,向下。
二表示工具或依据
课本举例:
⒈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席,用席子。
⒉市中游侠儿的佳者笼养之。(《促织》)笼,用笼子。
⒊日将暮,取儿藁葬。(《促织》)藁,用稻草。
三表示比喻
课本举例:
⒈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云,像云一样。
⒉雄洲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
⒊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四表示对人的态度
课本举例: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隶,像奴隶一样。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五.形容词做动词
形容词可做谓语,但是不能带宾语。当形容词后面带宾语时,它活用为动词。
课本举例:
1.方是时也,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游褒禅山记》)明,照明。
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传》)严,尊重。
3.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终不怜公子姊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轻,轻视。
六.形容词做名词
课本举例: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烛之武退师》)乏困,缺少的东西。
2.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齐桓晋文之事》)甘肥,甘美的食物;轻,轻快的衣服。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惑,困惑。
最后应该指出,所谓的词类活用,是说某类词本属于某以词类,只是入句后临时具有另一词类的性质,不是说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我们应该把它与兼语的情况区分开.
㈡ 语法知识
先举个例子吧
I don't know how to say这是个宾语从句,how to say做know的宾语。宾语从句一般是放在动词后面,构成形式:主语+谓语+从句。
I don't know the fact that you said 这是个定语从句, that you said 修饰the fact并做他的定语,构成形式:主语+谓语+宾语+从句 一定要注意,定语从句前必须有个名词或名词词组。
状语不是句子的主要部分,他是修饰补充的,如时间、地点等一般后面都跟有for+...,in+...等。
He cried.主谓
The soup tastes delicious. 主谓宾
He buys her flowers. 主谓宾宾补
He thinks it to be right.主谓宾补
He eats dinner in the hotel last night. 主谓宾状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5)、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例如:
①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鲁迅《伤逝》)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例3: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 以…为友
[编辑本段]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编辑本段]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精华藏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1、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活用做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
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
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扣弦而歌之。 歌:唱歌
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邻之厚,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4、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4.1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例如:
不及物动词类: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犯孀酉隆罚》)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4.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4.3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犯孀酉隆罚》)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5、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5.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匪的选罚》)
5.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②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魏禧《大铁锥传》)
㈢ 形容“精华”的成语有哪些
砂里淘金(shā lǐ táo jīn)
从砂子里淘出黄金。比喻从大量材料中选取精华。
例句:想要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搜集地震的资料,就有如沙里淘金,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物华天宝( wù huá tiān bǎo)
指各种珍美的宝物。
例句:中国资源丰富,可谓样样都是物华天宝。
去粗取精(qù cū qǔ jīng )
除去杂质,留取精华。
例句:对于古典文学,我们要去粗取精,辩证对待。
披沙拣金( pī shā jiǎn jīn)
拨开沙子来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
例句:他是位很有经验的工作者,知道如何披沙拣金。
含英咀华(hán yīng jǔ huá)
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例句:对于古典诗词,我们要含英咀华,才能领略其韵味。
啜英咀华( chuò yīng jǔ huá)
比喻品赏、体味诗文的精华。
㈣ 古代汉语大词典 古代汉语词典 王力古汉语字典之较
请问你的古文水平如何呢?如果是初级的话,那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就行了;如果更高层的话,《古达汉语词典》与《王六汉语字典》两者皆可。品牌[/U]:中华书局在古籍出版领域可称得上是第一品牌,由他们出版的《王力古汉语字典》肯定也错不了。尤其原编者是王力,更是超级棒。在古汉语研究领域,恐怕还没有人敢自称比王力更权威。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辞书出版的第一大社。他们出版的《新华字典》,是迄今为止世界出版史上最高发行量的字典。在古汉语方面,他们出版的《辞源》是中国最大的一部古汉语辞典。《古代汉语词典》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全体教师和商务印书馆汉语工具书编辑室几位同志共同编定的。从品牌方面来说,一个是“王力”,一个是“商务印书馆”,应该说是旗鼓相当。
信息量[/U]:《王力古汉语字典》以收字为主,共收12500余字,另收录有少量联绵词及一些不能拆开来讲的双音词。《古代汉语词典》字词并重,除收字10000余个外,还收录复音词24000余条。从信息量来说,一个收字多,一个收词多,各有千秋。
排序[/U]:辞书排序一般分两种,一种是按部首排序,一种是按音序排序。现在大多数字词典,包括《古代汉语词典》,字头都是按音序排的,很多人也习惯了这种检字方式,查起来很方便。但是,汉字是以字形为主的,一个字可能会有好几个读音。按音序排列,就得有几个注音排列几次。碰到多音字,我们更会翻好几遍,才能找到准确的字义。而按部首排列,所有收录的字头,只排一遍就可以了,简洁明了,一目了然。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字词典,包括商务版的《辞源》,都是按部首排列的。《王力古汉语字典》延续了这个传统。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考虑到不同读者的需要,《古代汉语词典》附有部首检字表,《王力古汉语字典》附有音序检字表。
文本[/U]:《王力古汉语字典》以繁体字刻版,这就要求读者对繁体字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古代汉语词典》以简体字刻版,相对要大众化些。这一点影响到两者的畅销度问题。前几天到图书市场,发现《王力古汉语字典》最新版是2005年3月第4次印刷,已印38000册。而《古代汉语词典》最新版是2009年22次印刷,已印100000册。
释义[/U]:词语释义方面,《王力古汉语字典》因收词少,无法与《古代汉语词典》相比。但对于单字来说,《王力古汉语字典》力求理清一词多义之间引申发展的轨迹和线索,在释义中努力表现出词义的时代特点,并将僻义或文献传注中不可靠的义项列入备考。这样一来,我们很容易就能知道一个字在不同时期古籍中的含义。《古代汉语词典》在释义方面从语言的实际材料出发,进行客观的归纳,尽可能做到准确、简练。在这一方面《古代汉语词典》相比《王力古汉语字典》要逊色不少。但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也完全够用了。当然了,任何字典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比如“寒”字作为中医学常用术语,《王力古汉语字典》却没有收录。“塘”字作为池塘义讲,很多字典解释有出入。一部分字典如《辞源》、《中文大辞典》等都注明“古时圆者为池,方者为塘”。而《古代汉语词典》却以为“方者为池,圆者为塘”。而《王力古汉语字典》干脆什么都不写,也许是认为说方说圆都不足信吧。窍以为,池是天然形成的水,当以圆者为多。而塘,本义是堤坝,引申义才是堤坝围成的水池。从本义考虑,有人为的因素,当以方者居多。《辞源》,《中文大辞典》之说是也。《王力古汉语字典》不写,也没错。《古代汉语词典》却有可能搞混了。
注音[/U]:《王力古汉语字典》的注音相当全面,既有现代音,中古音,又有上古音。如“催cuī仓回切,平,回韵,清。微部。”这对于古诗方面研究的人有很大帮助。这方面《古代汉语词典》就简单多了,只标注了现代音。
附表[/U]:《王力古汉语字典》附了中国历代纪元表和中国历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对于理解古籍有一定的帮助。《古代汉语词典》无附表。
《古代汉语大词典》专业性较强,适合查生僻字
㈤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 1997 03
绪论
中国的文化是悠久的,我们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必须批判地予以继承。要继承文化遗产,就要读古书,读古书就要具有阅读古书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古代汉语。时代越远,语言与现代的距离也就越大;正是由于中国文化是悠久的,所以古代汉语的学习更显得重要。我们必须扫除语言的障碍,才能充分地接触我们的文化遗产;然后才谈得上从中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如果连书都读不懂,哪能辨别精华和糟粕呢?
“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基础课之一,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古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使我们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以便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
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根据本课程的目的任务,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前者,即上古的文学语言以及历代模仿它的典范作品。这里所谓文学语言,是语言巨匠们在全体人民所使用的语言基础上高度加工的结果。重点是先秦的典范作品。这不仅因为先秦时代距离现在较远,作品比较难懂;而且因为先秦的典范作品的语言是历代文学语言的源头,影响极为深远。学习先秦典范作品的语言,可以收到溯源及流、举一反三的效果。至于古白话,由于它同现代汉语非常接近,比较容易读懂,所以我们不拿它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这门课程的对象确定了,还要考虑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前人学习古代汉语,重视感性认识,强调多读熟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工具书的帮助下,日积月累,也就逐渐地掌握到一定数量的文言语汇,领会到文言用词造句的一些规律。但是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往往认识模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要提高一步,还要学习所谓“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五四”以后,高等学校在古代语文教学方面,分设了文字、音韵、训诂、语法等课。这些都是基础知识课,并不以培养阅读古书能力为目的。显而易见,这两种做法都有很大的片面性,不适合于今天的需要。
有人曾经希望学习古代汉语时有一把钥匙,学生掌握了这把钥匙,就能开一切古籍之门,不是讲一篇懂一篇,不讲就不懂。这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没有这样一把钥匙呢?如果把这把钥匙看成为灵丹妙药,希望不劳而获,这样的钥匙自然是没有的。如果说,认真考虑教学内容,讲究教授和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执一驭万,那是完全可能的。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学习古代汉语必须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才可望收到预期的效果。
感性认识是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感性认识越丰富越深刻,语言的掌握也就越牢固越熟练。要获得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就必须大量阅读古代的典范作品。因此,本书文选部分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选的文章一般是历代的名篇,都是语言有典范性的优秀作品,而绝大多数又是思想性和语言的典范性相结合的。其中有讲读的,有阅读的。我们要求结合注释,彻底读懂,并希望多读熟读,最好能够背诵若干篇,这不但可以踏踏实实地掌握一些古代的语言材料,而且还可以培养我们对古代汉语的“语感”,这种基本的实践工夫,大大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感性认识。如果能够坚持不懈,必然会有得于心。反之,如果离开感性认识而侈谈古代汉语的规律,那么所得到的不过是一些抽象的空洞的概念,对于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是不会有多大帮助的。
我们这样说,丝毫没有轻视理论知识的意思,恰恰相反,我们认为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单靠大量阅读后的一些零星体会和心得,那是很不够的,还必须继承前人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成果。所以本书中有古汉语通论部分,阐述古代汉语词汇、文字、语法、音韵以及修辞表达、文体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汉语的认识,使学生能把读过的作品拿来跟它相印证。这样既有材料,又有观点,对古代汉语才算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但是,我们讲通论的目的并不在于传授有关古代汉语的系统理论,而是从帮助提高古汉语的阅读能力出发的;因此,各部分知识并不强求其完整性和系统性。
学习古代汉语,对于语音、语法、词汇这三方面的知识,都应该学习,但首先应该强调词汇方面。因为音韵只在阅读古代的诗词歌赋时,问题才比较突出;至于语法,古今差别不大,问题容易解决;而词汇是处在差不多不断变化之中,有些词,古代常用,现在变得罕用或根本不用了,有些词古今意义或者完全不同,或者大同小异,读古书时,一不留神,就会指鹿为马,误解了词义。因此,我们学习古代汉语,重点必须放在词汇上。至于词汇,重点又需放在掌握常用词上。古代汉语里的词并不都是同样重要的,有些僻字僻义只出现在个别的篇章或着作里,它们不是常用词,我们只在读到这些作品时才需要了解它们的意义,翻检字典辞书,就可以解决问题,可以暂时不必费很大的力量去掌握。至于常用词就不同了,只要我们阅读古书,几乎无时无地不和它们接触;我们如果掌握了它们一般的常用的意义,我们就能扫除很多的文字障碍。过去有人专门钻研僻字僻义,那不是学习本课程的迫切任务;正是这些常用词似懂非懂,才使人们对古代作品的了解,不是囫囵吞枣,就是捕风捉影。掌握常用词也可以说是掌握了一把钥匙,它把文言词汇中的主要问题解决了,就不会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讲一篇懂一篇,不讲就不懂了。常用词的掌握一方面是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是理性认识。说它是感性认识,因为词汇的系统性远不像语法那样强,要掌握每个词的词义和用法,非一个一个地掌握不可。我们如果有计划地掌握一千多个常用词,也就能基本上解决阅读古书时在词汇方面的困难。这些常用词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讲授,要求学生在课外自习时切实掌握,特别注意古今词义上的细微差别,防止一知半解,一览而过。我们说常用词的掌握也是理性知识,因为把各书的常用词的词义集中在一起,需要一番概括的工夫。古人对古书词义的注释,往往只照顾到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讲得通就算了,而有些字典按字收列许多古代注释家的训诂,就显得五花八门,杂然纷陈。其实,许多表面上看来像是分歧的意义,都可以概括为一个基本意义,或者再加上一两个或者再多一点的引申义,就可以说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问题。这样删繁就简,芟翦枝节,突出主干,也就是高度概括的过程。学生有了这种训练,就有了一些真工夫,会大大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为用的。如果只掌握常用词而不讲读作品,那就只能获得一些关于字义的零碎知识。如果只讲读作品而不掌握常用词,那就讲一篇,懂一篇,不讲的仍旧不懂。如果只熟读一些作品和掌握一些常用词,而没有关于古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那就不能融会贯通,概括全面。如果只有关于古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不掌握实际材料(文选、常用词),那就是空中楼阁,对于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不会起多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学好“古代汉语”这一课程,就非全面地掌握这三部分的内容不可。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我们不能离开文章的思想内容专从所谓语言的角度去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如果我们不了解古人的思想,也就无法了解古人的语言;如果我们对某一作品的思想内容没有正确的认识,也就不能认为我们已经真正读懂了它。古人的思想是打着阶级烙印的,是带着时代色彩的,因此,我们对待古典作品就不能不估计到作家作品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而作为一门语言课一门工具课,在“古代汉语”课堂讲授的过程中,不可能用许多时间来对作家作品进行思想分析,这就要求学生自己本着批判地继承的精神去对待这些作品,自觉地培养分析鉴赏的能力。
语言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和修辞手段都是从古代文学语言里继承和发展过来的,在语法方面,有许多古代虚词和结构形式就常常运用在现代汉语尤其是现代书面语言里,在词汇方面也是这样。因此,学习古代汉语虽然以培养阅读古书能力为主要目的,但是,古代的文学语言掌握好了,对于提高我们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里说:
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838页。)要想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就必须熟悉古人所用的文学语言。
我们应该重视语言的继承性,但是也应该看到现代汉语比古代汉语更加丰富,更加精密完善。学习古代汉语,无论是为了培养阅读古籍的能力还是为了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我们都必须以“古为今用”为原则,反对厚古薄今,以古非今,这是坚定不移的。
太多了,超过1W字了,复制不了。这个网址上有,你可以看看,应该很全,有七页,慢慢欣赏!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414903
㈥ 精-古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
精
【名】
(形声。从米,青声。本义:挑选过的好米,上等细米)
同本义
精,择也。——《说文》
鼓策播精。——《庄子·人间世》
食不厌精。——《论语》
又如:精凿(舂过的净米);精粲(精米)
精气祓除其心精也。——《国语·周语》
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管子·内业》
天地之精。——《吕氏春秋·慎行论》
二者用精至矣。——汉·王充《论衡·订鬼篇》
精神;精力
人死精亡而形存。——《论衡·论死》
又如:精采(精神,有活力);精舍(学舍、书斋,聚徒讲学的地方);精思(精力和思虑)
精液〖seminalfluid;semen〗
男女构精。——《易·系辞》
又如:精子;精虫
精灵;灵魂〖spirit;soul〗
血,气之精也;志,意之荣也。——《荀子·赋》
精交接以来往兮。——宋玉《神女赋》
通“菁”。花〖flower〗
将击芙蓉之精。——《文选·宋玉·风赋》
通“晶”
星〖star〗
辩方位而正则,五精帅而来摧。——张衡《东京赋》
日月之光精行四时。——《吕氏春秋·圜道》。高诱注:“精,日月之光明也。”
水晶〖crystal〗
哀牢国出水精琉璃。——《后汉书·西南夷传》
通“情”
实情〖thetruestateofaffairs〗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
瑕适皆见,精也。——《管子·水地》
性情〖disposition〗
术顺墨而精杂污,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贱。——《荀子·修身》
心精好恶,于事验,谓之性。——《潜夫论·梦列》
精
jīng
【形】
细致,精密〖fine;precise〗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范晔《后汉书》
又如:精切(精确切当);精造(精工制造);精敏(精细敏捷);精鉴(精细鉴别);精审(精确详实);精的(精确);精备(精密详尽)
纯洁;纯净〖pure〗
精铜铸成。——《后汉书·张衡传》
又如:精楚(精美,精致漂亮);精比(精纯细密);精真(精粹纯真);精诣(精到。谓学养精粹)
精诚,专一〖sincere〗
中不精者心不治。——《管子·心术》
心意不精。——《淮南子·修务》
夫精念存想。——汉·王充《论衡》
又如:精勤(专心勤奋);精虔(精心虔诚;诚心诚意);精志(至诚的心志);精信(精诚信实)
清朗;光明〖clear;bright〗
日月光精。——《汉书·李寻传》
又如:精芒(光芒);精晃晃(形容光亮);精朗(明亮);精全美玉(比喻纯洁完美的人或事物);精克(廉明克己);精廉(清廉);精息(明白);精色(鲜明的色泽);精沐(清明。清察明审);精尽(明察详尽)
锐利〖sharp〗
兵精粮多。——《资治通鉴》
兵精足用。
精兵皆在。——《资治通鉴·唐纪》
又如:精手(精锐的兵卒);精甲(精锐的军队);精劲(精良锐利;精悍勇猛);精勇(精强勇敢;精锐的士兵);精强(精明高强);精刻(精明能干);精乖(聪明乖觉);精记(精明强记)
精妙,隐微奥妙〖profound〗
其知弥精。——《吕氏春秋》
精思附会。(精思:精妙构思。傅会:即附会,铺排开进行组织结构文章。)——《后汉书·张衡传》
又如:精阐(精妙的阐发);精通;精言(精妙的言辞);精理(精微的义理);精趣(精妙的意趣);精义入神(精研微妙的义理,进入神妙的境界)
精
jīng
【副】
甚,很〖extremely;very〗
自蔽之精者。——《吕氏春秋·勿躬》。注:“甚也。”
【动】
深到;精通〖proficient〗
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essence〗∶精华;最宝贵的事物
齐楚之精英。——唐·杜牧《阿房宫赋》
㈦ 古代汉语里面形容美玉的字有哪些
古代汉语里面形容美玉的字有琼、琳、球、瑜、环、璇、璧、琪、璞、瑶、碧、瑰、翠、瑾、瑱、琮、珂、璎、瓒、琛、琨、璐、玫、璊、珅、瑭、玮、琰、玙等。
琼是一个汉字,读音为qióng,比喻事物的美好,美玉即琼玉,琼莹泛指美玉;
璧为古代的一种玉器,扁平,圆形,中间有小孔;
瑜读作yú,字义有三种:
1、美玉;
2、瑜伽,大乘佛教的派别之一,称“瑜伽宗”;印度哲学的一派,此派注重调息、静坐等修行方法;
3、玉的光泽,喻优点:瑕瑜互见,瑕不掩瑜。
(7)精华用古代汉语怎么说扩展阅读:
玉为矿物,不透明和半透明的集合体,化学成分是硅酸铝钠。硬度大,如白玉、墨玉、青玉、碧玉、和田玉、岫岩玉等,主要用作雕刻工艺美术品;
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也泛指玉石的制品,比喻色泽晶莹如玉之物,形容美好、洁白;玉为象形字,始见于甲骨文,像一串玉之形,本义是玉石;
通俗的说法,美石为玉,玉是石头的精华,佛道雅称为大地舍利子,是具有祛邪避凶的灵石,在世界(尤其是东亚)各地区受到广泛欢迎的一个宝石的分类;
从广义上讲,只要是美丽的石头就是玉,包括蓝田玉、和田玉、岫岩玉、缅玉、南阳玉、蛇纹石玉、石英石玉、水晶石、鸡血石、方解石玉、青金石、玛瑙、珊瑚、大理石玉及其他意义上的宝石等。
㈧ 问一些古语的意思(急啊)!!!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在这里讲,为了体会得更亲切一点,就借用碧潭这个地方吧!孔子去郊游,他站在碧潭吊桥上,看到下面的流水说:“过去的就像这下面的流水一样,白天晚上都在流。”
这两句话的文学气息非常重,全部《论语》中,最富于哲学意味的,也就是这两句话。从这里,有几个要点可以了解。
第一,道家思想方面,老子也和孔子这个观念一样,经常用水代表人生哲学。老子教我们效法水,中国有一句老话“人往高处爬,水向低处流。”
老子教我们学下流——不是普通所指不高尚的下流,是指水的下流——大海。天下的水都向下流汇归成大海。
所谓下流,就是谦下,站在最下面,“人之所弃,我则取之。”人要有容量,像大海一样包罗万象。老子又教我们“上善若水”,最高的品德像水一样。
道家形容水很妙,水是绝对干净的,脏的东西到水里,都被水冲洗干净了。让我们的心境,以及人品的修养,效法水一样,冰清玉洁,不受一点尘埃。虽然容纳了许多废物、污垢,但仍然是水,水的性质没有变,而且永远自强不息。
第二,佛家也说过水,我们看到流水,永远只是一股流水而已。照佛学的分析,人的心理就和流水一样,如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永远在流,真的吗?错了。等于看到电灯光,说它一直亮着,也错了。
当我们看到一个浪头的时候,事实上这个浪头已经过去了,是接上来的另一个新浪头,当在看到这新的第二个浪头时,它又已经过去了。灯光也是一样,当我们刚一打开开关时,所发出的光波已经消失了。
我们的思想、感觉、年龄、身体,当一个钟头乃至一分钟前坐在这里的我,与此刻坐在这里的我,已经不知道经过多少变化了。所以“今我非故我”,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前一分钟的我了。都过去了,像流水一样,不断的向前去。
所谓“江水东流去不回”,历史永远不会回头,时间永远不会回头。人生永远像浪头一样,一波又一波地过去了,要想拉回来是做不到的。这些都是另一面的说法,也可以说是消极的人生,许多宗教家、哲学家,都从这一面看,花落了再不会开了。
大家都看过的,《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这位小姐病兮兮的,花落了还要去收回来,还要葬下去,情调非常美,文章也作得很好,葬花词名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此之为林黛玉!怎么不生肺病?怎么不那么痴迷的死?你管他谁葬你,死了就死了。说到这里,龚定庵的诗就比林黛玉高明多了,他的诗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刚才说过的某先生,他死后有人问我送什么挽联给他,我说我会另作一副。但送给他的挽联最好是这两句诗,因为,虽然人死了,而其耿耿的忠心仍令人感动,在文学境界上,就是龚定庵的这两句诗。以上这些都是从悲观的角度来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但孔子并没有以悲观的态度来说这句话,而很多的意义包括在内,极高明。从另一面,用积极的观点来看人生。人生如流水一样,不断的向前涌进。
所以我们要了解,人生就像这股流水一样。孔子所以站在上流告诉学生们:“注意呀!你们看这水,过去的都像这样,向前面去!向前面去!而且是昼夜不断的向前去。”
他这话的意义,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易经》干卦的卦辞。乾代表了天,中国文化是乾代表了天体,现在的名词就是宇宙。《周易》就是文王的思想,也就是孔子所效法的。
文王解释宇宙,是永远在转,永远在动,没有一分一秒停止,假使一秒停止,不但地球完了,没有人类了,整个宇宙也垮了,所以宇宙是动态的。这就是中国的哲学了。
我们有两位现代的学者是在思想界很有影响力的,他们评论中国文化,属于静态的。我对他们说,老兄,谁告诉你们中国文化是静态的?讲中国文化,第一部书就是《易经》,里面就告诉了你“天行健”,宇宙没有静态,永远是动的。中国文化并不主张静态的宇宙。
人生也是这样,要不断求进步。静是缓慢的动态,没有真正绝对的静。譬如人坐在椅上好像很静,其实并不静,身上的血液正在分秒不停地循环,各个器官也都各司其职地工作着。
“天行健”是永远强健地运行。“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教我们效法宇宙一样,即如孔子所说“逝者如斯”,要效法水不断前进,也就是《大学》这部书中引用汤之盘铭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道理。人生思想、观念,都要不断的进步。满足于今日的成就,即是落伍。
所以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包括各方面很多意义,可以说孔子的哲学,尤其人生哲学的精华,都集中在这两句话中,它可以从消极的、积极的各方面看,看宇宙、看人生、看一切。我们自己多多去体验它,应该了解很多的东西。
在这里所提供大家去研究的意见,还只是其中的一点点。实际上,根据这两句话,可以写很多很多的文章。历史是不能停留的,时代是向前迈进的,宇宙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诚如是】如果真能这样。【民归之,由水之就下】老百姓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阻挡得了呢。由,通“犹”。就,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