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燕窝功效 > 胶原蛋白变性什么意思

胶原蛋白变性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05-15 03:59:18

胶原蛋白变性的温度是多少

动物胶原蛋白的变性温度为37℃-40℃,而类人胶原蛋白的变性温度达72度℃以上,所以易于日常使用和保存,同时更有利于制作生物医学材料。

Ⅱ 胶原蛋白的理化性质

一般是白色、透明的粉状物,分子呈细长的棒状,相对分子质量从约2kD至300kD不等。胶原蛋白具有很强的延伸力,不溶于冷水、稀酸、稀碱溶液,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乳化性。胶原蛋白不易被一般的蛋白酶水解,但能被动物胶原酶断裂,断裂的碎片自动变性,可被普通蛋白酶水解。当环境pH低于中性时,胶原的变性温度为40~41℃,当环境pH为酸性时,胶原的变性温度为38~39℃。
胶原蛋白红外光谱图册参考资料。
胶原蛋白是一种两性电解质,这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胶原每个肽链具有许多酸性或碱性的侧基;其二,每个肽链的两端有α-羧基和α-氨基,都具有接受或给予质子的能力,它们可在特定的pH值范围内,解离产生正电荷或负电荷,换句话说,随着介质的pH值,不同胶原即成为带有许多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离子。胶原肽链侧基的pKa值与其组成氨基酸侧基的pKa值略有不同,这是由于在蛋白质分子中受到邻近电荷的影响所造成的。等电点是7.5~7.8,呈现出偏碱性,因为胶原的肽链中碱性氨基酸比酸性氨基酸多一点。由于是高分子,在水溶液中具有胶体性质和一定粘度,粘度在等电点时最低,而且温度越低,粘度越大。
不同分子量分布胶原蛋白溶液的黏度与溶质浓度、溶剂、pH、温度和外加电解质有关。在等电点时胶原蛋白溶液的黏度最低,pH值低于或高于等电点时,胶原蛋白及多肽均将带一定电荷,溶液的黏度相应增大,离等电点越远,溶液的黏度越大;不同分子量分布胶原蛋白及多肽溶液的黏度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胶原蛋白分子量越大,浓度越大,溶液的黏度越高,高分子量胶原蛋白溶液的黏度随浓度增加呈指数上升,而低分子量胶原蛋白溶液的黏度则随浓度增加近似直线上升;在胶原蛋白及多肽溶液中加入电解质会导致其黏度明显上升。
胶原蛋白的水解产物含有多种氨基酸,其中以甘氨酸最为丰富。其次为丙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半胱氨酸、色氨酸、酪氨酸以及蛋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含量低,因此,胶原蛋白属不完全蛋白质。水解猪皮胶原所得的肽类产物中含有19种氨基酸,其中包括7种成人必需氨基酸和2种幼儿必需的半必需氨基酸;而且氨基酸总量高达90%以上。在八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中含有六种:异亮氨酸(Ile)为1.21%,亮氨酸(Leu)和苯丙氨酸(Phe)为4.89%,缬氨酸(Val)2.95%,苏氨酸(Thr)为1.95%,赖氨酸(Lys)为1.94%。
胶原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电泳图有3条泳带,在100kD附近出现的2条泳带分别是胶原分子的α1链和α2链,在200 kD附近出现的1条泳带是胶原分子的β链。即胶原的每条多肽链相对分子质量可达100kD,1个胶原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为300kD。多肽分子量的测定方法常用SDS-PAGE,凝胶色谱法以及质谱法。有人采用凝胶过滤色谱法测定脱铬革屑中胶原水解产物分子量分布在16.1KD左右。飞行时间质谱法测定比目鱼皮胶原寡肽分子量的分布主要集中在0.6~1.8kD。动物蛋白酶水解后的胶原多肽的分子量在2~7kD,比植物蛋白酶水解的胶原多肽分子量范围更广。
胶原的热稳定性是指测定其在水系中纤维的热收缩温度(Ts),或溶液中分子的热变性温度(Td)。Ts和Td之差一般在20~25℃,而 Ts值较Td值容易测定。Td还可以表示胶原螺旋被破坏的温度,另外还与其亚氨基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的含量有关,尤其是羟脯氨酸含量,它们之间存在正相关,冷水性鱼类的羟脯氨酸含量最低,所以冷水性鱼类胶原蛋白Td值明显低于暖水性鱼类,而又都低于陆生动物。但鱼皮胶原蛋白与鱼肉胶原蛋白相比,其真皮的Td要比肌肉的低1℃左右,这与肌肉胶原中脯氨酸的羟基化率较真皮胶原高有关。有人测定了多种鱼皮可溶性胶原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并与牛皮的氨基酸组成进行了比较,发现鱼皮胶原蛋白的羟脯氨酸和脯氨酸等亚氨酸含量比牛皮的低。此外,鱼皮明胶与牛皮明胶相比,其固有的粘度、热变性温度均比较低。
胶原蛋白的热变性温度可以通过测定胶原蛋白溶液增比黏度的变化来确定。其方法是将胶原蛋白样品溶于一定量的缓冲溶液中,并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然后用乌式黏度计测量溶液在一定温度区间内保持一定时间后的增比黏度,以增比黏度对温度作图,当增比黏度变化50%时所对应的温度即为热变性温度。热变性温度还可通过拉曼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法等进行测定。有人测得鲈鱼、鲫鱼和鳙鱼鱼皮胶原蛋白的热变性温度分别为 25、27和30℃,它们的栖息水温分别为 26~27、29 和32℃,亚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7.2%、18.1%和 18.6%,与 3 种鱼皮胶原的热变性温度相吻合Ⅱ型胶原和Ⅺ型胶原Ⅱ型胶原由三条α1肽链组成,即[α1(Ⅱ) ]3,富含羟赖氨酸,并且糖化率高,含糖量可达 4%,是软骨中的主要胶原。另外,即使同一生物,皮和骨胶原蛋白的热变形温度也可能不一,像来自日本海鲈、鲐鱼、大头鲨和眼斑鲀的皮胶原蛋白的变性温度为25.0~26.5℃,而骨胶原蛋白的变性温度则为29.5~30.0℃。附带结论是骨胶原蛋白的变性温度范围整体上比皮胶原蛋白的变性温度范围要高。而且骨胶原蛋白和皮胶原蛋白在不同pH时的溶解度不同。这表明皮和骨胶原蛋白的分子特性和构型存在差异。
作为生物高分子,胶原的强度不大,有研究表明胶原蛋白的凝胶强度与其浓度的平方几乎成正比关系,强度测定可用凝胶强度计。
特别提示:明胶、胶原蛋白和水解胶原蛋白并不相同。明胶是胶原在高温作用下的变性产物,其组成复杂,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宽,由于高温造成胶原蛋白变性,胶原分子的3股螺旋结构被破坏,但可能有部分α链的螺旋链还存在,因此一定浓度的明胶溶液能成凝胶状。在食品工业、摄影和制药业中被广泛应用。据报道,全世界每年生产的明胶产品中,有65%用于食品工业,20%用于照相工业,10%用于制药工业。水解胶原蛋白是在较高温度下用蛋白酶水解胶原或明胶得到的,受温度和酶的双重作用,使水解胶原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明胶更小,由于在较高温度条件下,蛋白酶对胶原肽键的水解是随机的,使水解得到的蛋白液组成也很复杂,是相对分子质量从几千到几万的蛋白多肽的混合物。由于分子量小,水解胶原蛋白容易降解,所以在营养保健品和日用化学品开发方面拥有一定的市场。水解胶原蛋白可用于生物发酵培养基,也可以作为一种高蛋白饲料营养添加剂替代进口鱼粉用于混、配合饲料生产。胶原、明胶和水解胶原蛋白这3种物质虽具有同源性,但在结构和性能上却有很大的区别。胶原保留特有的天然螺旋结构,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明显优于明胶和水解胶原蛋白的性能,如胶原止血海绵止血性能优于明胶海绵,作为澄清剂用的鱼胶原如果变性则沉降能力明显降低。然而,人们对这3种物质的认识常常产生混淆,认为它们具有相同性质,甚至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水解胶原蛋白和胶原多肽也并不相同,可以近似认为是宏观和微观的关系。胶原蛋白分子经水解后主要形成相对分子量较小的胶原多肽,由于胶原蛋白独特的三股超螺旋结构,性质十分稳定,一般的加工温度及短时间加热都不能使其分解,从而造成其消化吸收较困难,不易被人体充分利用。水解后其吸收利用率可以提高很多,且可以促进食品中的其它蛋白质的吸收。胶原多肽除了肽链的两端含有未缩合的末端羧基和氨基外,在侧链上还含有Lys的ε-NH2以及Asp和Glu的-COOH。胶原多肽可完全溶解于水(冷水亦可溶解),水溶液低粘度,在60%的高浓度下也有流动性,耐酸碱性能好,在酸、碱存在的情况下均无沉淀;耐高温性能好,200℃加热亦无沉淀,同时它还具有良好的吸油性、起泡性和吸水性等。 一级结构是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以肽键连接的顺序,每一种蛋白质分子,都有其特定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方式,由此就决定了不同的空间结构和功能。蛋白质分子中一级结构关键部位氨基酸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其功能,这个关键部位就是蛋白质分子的活性中心。已发现并确认了不下30种类型的胶原蛋白。
一般的蛋白质是双螺旋结构,而作为细胞外基质(ECM)的一种结构蛋白,胶原蛋白由三条多肽链构成三股螺旋结构,或称胶原域,即3条多肽链的每条都左旋形成左手螺旋结构,再以氢键相互咬合形成牢固的右手超螺旋结构。胶原特有的左旋a链相互缠绕构成胶原的右手复合螺旋结构,这一区段称为螺旋区段,螺旋区段最大特征是氨基酸呈现(Gly-X-Y)n 周期性排列,其中 x、Y 位置为脯氨酸(PrO)和羟脯氨酸(Hyp),是胶原蛋白的特有氨基酸,约占25%,是各种蛋白质中含量最高的;胶原蛋白中存在的羟基赖氨酸(Hyl)在其它蛋白质中不存在,它不是以现成的形式参与胶原的生物合成,而是从已经合成的胶原的肽链中的脯氨酸(Pro)经羟化酶作用转化来的。而一般陆生哺乳动物蛋白质中羟脯氨酸和焦谷氨酸的含量极微少。与陆生动物相比,水生动物中的胶原蛋白,其脯氨酸和羟脯氨酸的总量少,而含硫元素的蛋氨酸(Met)含量要远大于陆生动物中的胶原蛋白。
一级结构是组成胶原蛋白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胶原蛋白分子是由3条左手螺旋(二级结构)的多肽链组成,它们相互缠绕形成一个在中心分子轴周围的右手螺旋(三级结构);完整的胶原蛋白分子的长度约280 nm,直径约1.5 nm;在Ⅰ型胶原原纤维的二维结构(小角X线衍射图谱和透射电子显微照片)中,胶原分子通过一个或多个4 D距离与另一个胶原分子交错,D表示在小角X线衍射图谱中所见的基本重复距离,或电子显微照片中所见的重复距离。因为胶原分子的长度约是4.4 D,胶原分子的交错引起约有0.4 D的折叠区和约0.6 D的缺损区。
胶原蛋白中甘氨酸(Gly)、丙氨酸(Ala)、脯氨酸(Pro)和谷氨酸(Glu)含量较高,特别是甘氨酸,约占总氨基酸的27%,也有报道说占1/3,即每隔两个其它氨基酸残基(X,Y)即有一个甘氨酸,故其肽链可用(Gly-X-Y)n 来表示。每个原胶原分子由三条α-肽链组成,α-肽链自身为α螺旋结构,肽链中每三个氨基酸残基中就有一个要经过此三股螺旋中央区,而此处空间十分狭窄,只有甘氨酸适合于此位置,由此可解释其氨基酸组成中每隔两个氨基酸残基出现一个甘氨酸的特点。特别注意,X、Y均表示任意的氨基酸,只不过X通常是脯氨酸,Y通常指羟脯氨酸。同时还含有少量3-羟脯氨酸(3-hydroxyproline)和5-羟赖氨酸(5-hydroxylysine,Hyl)。羟脯氨酸残基可通过形成分子内氢键稳定胶原蛋白分子。三条α-肽链借范德化力、氢键及共价交联则以平行、右手螺旋形式缠绕成“草绳状”三股螺旋结构,使胶原具有很高的拉伸强度。

Ⅲ 间质纤维化胶原变性

摘要 亲,您好。一、概述:肺间质纤维化是呼吸系统疑难病,近十余年由于CT等高清检查手段的引用及环境污染的增加,近年来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临床表现以运动性呼吸困难,动则气短、干咳、喘憋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病变。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是指无明显发病原因的肺间质纤维化,其致病原因复杂,现代医学认为其原因与吸入各种粉尘、有毒气体、环境污染、病毒感染有关,其主要发生在肺间质,累及肺泡、上皮细胞、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动静脉。复杂的致病因素激发各种细胞活性物质形成免疫复合物与炎性细胞、成纤维母细胞聚集,最初在肺泡及肺泡壁,表现为炎症,导致肺泡炎。如果疾病是慢性的或进展的,炎症将蔓延到邻近的间质部分和血管,进行纤维化修复,过量胶原蛋白沉积最终产生瘢痕和肺组织的破坏,形成肺间质纤维化。其结果是瘢痕的产生和肺组织的破坏,进而导致明显的气体交换困难。本病起病常常隐匿,进行性发展,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病人平均损失寿命为3-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热病科杨效华

Ⅳ 胶原蛋白是什么

胶原蛋白是生物高分子,动物结缔组织中的主要成分,也是哺乳动物体内含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功能性蛋白,占蛋白质总量的25%~30%,某些生物体甚至高达80%以上。

胶原蛋白富含人体需要的甘氨酸、脯氨酸、羟脯氨酸等氨基酸,同时相比一般的蛋白质,它含有某些特殊的氨基酸。这些特殊的氨基酸使得它在改善身体,美化容颜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也是它成为最受追捧蛋白的原因之一。

(4)胶原蛋白变性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胶原蛋白含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同时它可以降低血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其次,人体的骨骼中胶原蛋白能够牢牢锁住流失的钙质。

另外胶原蛋白在美容方面的用处也是效果惊人的,例如动物皮中提取的胶原蛋白还含有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等蛋白多糖,它们含有大量极性基团,是保湿因子,能够阻止皮肤中的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因而胶原蛋白有纯天然保湿、美白、防皱、祛斑等作用。

Ⅳ 平常说的胶原蛋白,可以分为哪几类呢

胶原蛋白是一类蛋白质家族,已至少发现了30余种胶原蛋白链的编码基因,可以形成16种以上的胶原蛋白 分子。

根据其结构,可以分为纤维胶原、基膜胶原、微纤维胶原、锚定胶原、六边网状胶原、非纤维胶原、跨膜胶原等。

根据它们在体内的分布和功能特点,可以将胶原分成间质胶原、基底膜胶原和细胞外周胶原。

间质型胶原蛋白分子占整个机体胶原的绝大部分,包括Ⅰ、Ⅱ、Ⅲ型胶原蛋白分子,Ⅰ型胶原蛋白主要分布于皮肤、肌腱等组织,也是水产品加工废弃物(皮、骨和鳞)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全部胶原蛋白含量的80-90%左右,在医学上的应用最为广泛。

Ⅰ型胶原在鱼类胶原中一个最显着的的特点是热稳定性比较低,并呈现有鱼种的特异性。Ⅱ型胶原蛋白由软骨细胞产生;基底膜胶原蛋白通常是指Ⅳ型胶原蛋白,其主要分布于基底膜;细胞外周胶原蛋白通常中指Ⅴ型胶原蛋白,在结缔组织中大量存在。

按功能,可将胶原分为两组,第一组是成纤维胶原,包括第Ⅰ、Ⅱ、Ⅲ、Ⅺ、ⅩⅩⅣ和ⅩⅩⅦ型胶原;其余是第二组,非成纤维胶原。非成纤维胶原的α- 链既含有三螺旋域(胶原域,COL),还含有非三螺旋域(非胶原域,NC),其中成纤维胶原约占胶原总数的90%。

(5)胶原蛋白变性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胶原蛋白化学性质

一般是白色、透明的粉状物,分子呈细长的棒状,相对分子质量从约2kD至300kD不等。胶原蛋白具有很强的延伸力,不溶于冷水、稀酸、稀碱溶液,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乳化性。

胶原蛋白不易被一般的蛋白酶水解,但能被动物胶原酶断裂,断裂的碎片自动变性,可被普通蛋白酶水解。当环境pH低于中性时,胶原的变性温度为40~41℃,当环境pH为酸性时,胶原的变性温度为38~39℃。

胶原蛋白分布

在水产动物体内胶原蛋白含量高于陆生动物,如鲢鱼、鳙鱼和草鱼鱼皮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5.9%、23.6%和29.8%,均高于各自相应鱼肉的蛋白质含量:17.8%、15.3%和16.6%。

而鱼皮中的胶原含量最高可超过其蛋白质总量的80%,较鱼体的其它部位要高许多,有研究报道真鲷鱼皮中胶原蛋白占粗蛋白的80.5%,鳗鲡则高达87.3%。如此高的含量意味着得率也高,如小鲔鲣42.5%;日本海鲈40.7%;香鱼53.6%;黄海鲷40.1%;竹荚鱼43.5%(均以干重计)。

Ⅵ 什么是变性

中文名称: 变性 英文名称: denaturation;degeneration 定义1: 蛋白质或核酸分子中除了连接氨基酸或核苷酸链的一级化学键以外的任何天然构象的改变。可涉及非共价键如氢键的断裂和共价键如二硫键的断裂,可导致蛋白质或核酸的一种或多种化学、生物学或物理学特性的改变。 所属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总论(二级学科) 定义2: 组织和细胞因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发生物质代谢障碍,出现一些质或量与正常不同的化学物质,并伴有形态和功能变化的过程。 所属学科: 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生物病害及防治(二级学科) 定义3: 蛋白质或核酸分子中除了连接氨基酸或核苷酸链的一级化学键以外的任何天然构象的改变。可涉及非共价键如氢键的断裂和共价键如二硫键的断裂,可导致蛋白质或核酸的一种或多种化学、生物学或物理学特性的改变。 所属学科: 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遗传(二级学科) 定义4: 蛋白质或核酸的二级或三级结构被破坏而丧失活性的过程。 所属学科: 遗传学(一级学科);分子遗传学(二级学科) 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组织和细胞发生物质代谢障碍,在细胞内和间质中出现各种异常物质或原有的某些物质堆积过多的现象。细胞受到致病因子的作用后,细胞的功能和结构可在适应能力范围内改变。如果致病因子作用过强,上述改变超过该细胞的适应能力则出现变性。致病因子除去后,该细胞可能恢复正常,但严重的变性可能发展为坏死。变性一般分为 :蛋白质代谢障碍、脂肪代谢障碍、糖代谢障碍、矿物质代谢障碍和病理性色素沉着等。常见的变性有肿胀、水性变、脂肪变、玻璃样变、淀粉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钙化、粘液变和纤维样变。变性(degeneration) 在某种病因作用下,细胞、组织受到损伤发生物质代谢障碍,在一些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表现有某些物质沉积(这些物质或是原来所没 有或原虽有但数量已明显增多),从而导致其形态结构、功能变化,称为变性。一般地说,变性为可复性病变,当病因消除后,变性的细 胞可以恢复,但严重的变性也可引起细胞死亡。(一)细胞水肿(cellularedema):细胞内水分和钠离子增多,称细胞水肿,也曾称混浊肿胀,简称浊肿。严重时,大量 水分在细胞内存积,称为细胞水变性(hydropicdegeneration)。 病因 可由多种不同原因引起。常见于急性感染,缺氧,化学毒物(砷、磷)中毒,烧伤或冻伤等。在正常情况,细胞内外水分及电解质靠细胞 膜上的Na—K泵的作用而互相交换,保持内环境的稳定。由于上述病因的作用,损伤了细胞线粒体,致氧化磷酸化过程不能正常进行, ATP的产生减少,从而对维持细胞膜的Na—K泵的正常运转能量供给不足,或是上述原因直接损伤细胞膜Na—K泵功能和ATP酶 活性,使细胞膜对水分和电解质的主动运输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细胞内水分的潴留。 病理变化 肉眼观察:器官体积增大、肿胀、包膜紧张,切面实质隆起,边缘外翻,混浊而无光泽,看起来好像煮过一样,因细胞水肿的器官在肉眼 上的这种改变,过去曾称为混浊肿胀。 镜下:细胞水肿主要发生在实质细胞,如肾曲管上皮、肝细胞、心肌细胞等。水肿的细胞、细胞体积增大,胞浆疏松,淡染,胞浆内出现 红染均细的颗粒状物质(电镜证实,此颗粒是肿大的线粒体和内质网),胞核也常增大,染色变浅。细胞水肿进一步发展,发生水变性, 细胞胞浆内出现水泡,初为小水泡,后小水泡可融合成大水泡(电镜见线粒体和内质网进一步扩张,甚至离断),此时,细胞体积明显增 大,整个细胞膨大如气球,胞浆透明,故称气球样变。病理临床联系 细胞水肿是一种损伤较轻的可复性变性。病因消除后,病变即可恢复,如病因持续存在,并不断加重。最终导致细胞的坏死。细胞水肿的器官一般功能无明显变化,但有时也可出现轻度异常,如高烧病人,肾曲小管上皮细胞发生水肿,临床可出现蛋白尿,但这种 蛋白尿一般很轻,烧退后,即可消失。心肌细胞水肿可引起心功能障碍。肝脏因有较强的代偿功能,所以一般肝细胞水肿不致引起肝功能 障碍。(二)脂肪变性(fattydezenemtion) 实质细胞胞浆内出现脂滴,其量超过正常范围或原不含脂滴的细胞胞浆内出现了脂滴,称为脂肪变性。脂肪变性中的脂滴,主要成分为中 性脂肪,也可有磷脂和胆固醇等成分。病因和发病机理 可由多种不同原因引起,如急性感染,缺氧,化学毒物(磷、氯仿,四氯化碳,酒精),妊娠中毒,营养障碍等。其中多数病因与引起细 胞水肿的病因相同,因此,两种变性也常同时相伴发生。脂肪变性一般比细胞水肿的变性更为严重,故常在细胞水肿进一步发展时发生脂 肪变性。脂滴主要来自体脂和食物(经肠道吸收的脂类物质)的脂肪酸及甘油三酯经血进人细胞内,由于上述原因所导致的细胞代谢障碍 ,使得它们不能被细胞氧化利用或不能合成脂蛋白而被转运出细胞,因此,细胞内出现脂滴,可见脂肪变性在细胞内的脂滴多属于细胞外 源性的。 肝脏是人体内脂类代谢的重要场所,因此肝脏脂肪变性也最为常见,其次脂肪变性也可见于代谢比较旺盛的心脏,肾脏等实质性器官。脂 肪变性发生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就常见的肝脂肪变性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①中性脂肪合成过多:由于某些疾病引起进食困难, 造成饥饿状态(如消化道疾病)或糖尿病病人糖的利用发生障碍时,导致脂库中脂肪大量动员,从而使血浆脂肪酸浓度升高。进入肝脏的 脂肪酸过多,使肝合成脂肪增多,如果其量超过了肝脏对脂肪氧化利用和合成脂蛋白运出的能力,则脂肪在肝细胞内存积。②脂蛋白合成 障碍。肝内脂肪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脂蛋白后才能运出肝脏,供机体的需要。脂蛋白合成障碍常常是由于合成脂蛋白的原料磷脂或组成磷 脂的胆碱等物质的不足或由于化学毒物(如酒精、四氯化碳等)及其他毒素破坏了细胞内质网的结构或抑制某些酶的活性,致磷脂和脂蛋 白的合成发生障碍,从而引起肝内脂肪存积。③脂肪酸的氧化障碍:当肝细胞由于受淤血、缺氧、感染等因素影响而受损时,即会引起肝 细胞内脂肪酸的氧化障碍,使细胞对脂肪的利用下降,同时也可影响脂蛋白的合成,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的蓄积。 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可以是上述因素中的某一种因素,也可以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病理变化1.肝脏脂肪变性 肉眼:轻度肝脂肪变性时,肝脏可无明显变化或仅呈轻度黄色。如脂肪变性严重而广泛时,则肝脏体积呈均匀性肿大,包膜紧张,边缘较 钝,色黄,质地略软如泥块,切面呈黄色,实质稍隆起,包膜外翻,触之有油腻感。 镜下:可见肝细胞浆中出现脂滴,在石蜡切片中脂滴因被酒精、二甲苯等有机溶剂溶解,故成为空泡状。如用冰冻切片作苏丹ⅲ或锇酸染 色,可见脂滴被前者染成橘红色,后者染成黑色。轻者空泡较小,多见于核的周围,重者空泡大而多,甚至相互融合为一大空泡,&nb sp; 占满胞浆,将细胞核挤压到细胞的边缘,与脂肪细胞相似。脂肪变性在肝小叶内的分布常与病因有一定的关系。肝淤血时,小叶中央区淤 血缺氧较重,故脂肪变性先见于中央区,但长期严重肝淤血,由于小叶中央区的肝细胞明显萎缩或变性消失,此时小叶周边区肝细胞也因 缺氧而发生脂肪变性。磷中毒时,脂肪变性主要发生在肝小叶周边部,可能由于该处肝细胞代谢较为活跃,因而成为对磷中毒更为敏感的 原因。2.心肌脂肪变性 常为严重贫血、缺氧或感染中毒的结果。脂肪变性的心肌细胞中出现细小的脂肪空泡,呈串珠状排列。肉眼观察可在心内膜下,尤其在乳 头肌处出现成排的黄色条纹与呈暗红色的正常心肌相间排列,如虎皮纹,故称“虎斑心”。但在严重感染或中毒的病例,常引起心肌弥漫 性脂肪变性。全部心肌均匀变浊呈灰黄色,而看不出斑纹。3.肾脂肪变性 在严重贫血、缺氧、中毒以及某些肾脏疾病,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时,肾曲管上皮特别是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可吸收大量随尿漏出的 脂蛋白,在细胞内形成脂滴。此时肾脏体积稍大,切面见肾皮质增厚,略呈浅黄色。 病理临床联系 细胞脂肪变性是可复性损伤,当病因消除后变性的细胞可以恢复。 肝脂肪变,轻者,由于肝脏有很强的代偿能力,一般不表现有明显的肝功能障碍。重度弥漫性肝脂肪变性,临床称为脂肪肝,可有肝脏增 大或轻度压痛,肝功能异常。长期重度肝脂肪变性可由于脂滴不断积聚增大,致肝细胞坏死,继而发生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而发生肝硬变 。 心肌脂肪变性,通常对心脏功能无明显影响,但若心肌脂变严重而弥漫,也可因心肌收缩力减弱,而发生心功能障碍。 (三)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hyalinedegeneration) 系指在细胞间质或细胞内出现均质的玻璃样蛋白性物质(hyaline)。玻璃样物质的特点是均匀一致无结构,HE染色呈均质性红 染。玻璃样变性主要见于血管壁、结缔组织,有时也可见于细胞内。玻璃样变性只是一种形态上的描述名词,它包括了性质不同,在形态 上具有相似特点的几种病变。该变性所出现的玻璃样物质,尽管其物理性状大致相同,但不同组织,不同细胞的玻璃样变性的病因及发病 机理、以及变性物质的化学成分都有所不同。1.血管壁玻璃样变性 发生于高血压病时的肾、脑、脾及视网膜的细动脉。发生的机制是由于高血压时细动脉持续性痉挛,使血管壁内膜通透性增高,大量血浆 蛋白渗入内膜,并与增多的基底膜样物质主要是ⅳ型胶原相混合,形成玻璃样物质,在内膜的内皮细胞下凝“固沉积,形成无结构的均匀 红染的物质。病变继续发展,可使血管全层均被玻璃样物质所浸 及。病变使细动脉管壁呈均匀一致红染、明显增厚、管腔变窄甚至闭塞,因而导致病人血压 持续性升高。2.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 常见于创伤愈合后的纤维瘢痕组织,纤维化的肾小球,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性斑块,以及一些纤维组织丰富的肿瘤间质内。表现为结缔组 织胶原纤维膨胀,相互融合,纤维细胞核明显减少,成为带状或片状均匀一致的玻璃样物质。玻璃样变的组织,质地坚韧,失去原有的弹 性,肉眼略呈灰白色半透明状。 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发生的机理尚不清楚,有人认为可能是在纤维瘢痕组织的老化过程中,原胶原蛋白分子间的交联增多,胶原原纤维 相互融合,其间并有较多的糖蛋白沉积所致;也有人认为可能由于纤维组织局部缺氧或炎症等原因,局部ph升高,使原胶原蛋白分子变 性,成为明胶并互相融合的结果。3.细胞内玻璃样变性:在细胞内出现均质性玻璃样物质,也称为细胞内玻璃样小滴变性。这种变性可出现于多种不同情况,常见的有:(1)肾曲小管上皮细胞内玻璃样小滴 常见于肾小球肾炎,或其他疾病而伴有大量蛋白尿时。此时大量血浆蛋白经肾小球滤出到尿中又被肾曲小管(特别是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吞饮,在胞浆内融合成玻璃样小滴。(2)肝细胞玻璃样变性 在慢性酒精中毒时,肝细胞核周围的胞浆内可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玻璃样小体,称Mallory小体。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受损伤在 胞浆内常见嗜酸性小体。(3)浆细胞玻璃样变性 在慢性炎症病灶内,浆细胞胞浆内常可见到圆形或椭圆形红染的玻璃样小体,称Rusell小体,当细胞崩解后小体可游离存在。(4)肌组织玻璃样变性 伤寒病患者的腹直肌及白喉患者的心肌,有时可见肌纤维肿胀,横纹消失,成为均质红染的玻璃样物质,也称蜡样变性,此变性实际上是 肌纤维的凝固性坏死。(四)纤维素样变性 主要发生在纤维结缔组织和血管壁的一种变性。病变处的原组织破坏崩解,成为无结构的细颗粒状或小丝条状物质,HE染色红染呈强嗜 酸性,状似纤维素,并具有纤维素的染色反应,故称为纤维素样变性,因其实质是该处组织坏死的一种表现,所以又称为纤维素样坏死。 病因 主要见于急性风湿病,结节性多脉管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此外也可见于某些非免疫性疾病,如恶性高血压病时的细动脉壁 的纤维素样变性。关于纤维素样物质的性质和形成机制,目前尚无一致意见。 病理变化 病变处的正常纤维组织崩解断裂或血管壁破坏,成为无结构的细颗粒状或小丝条状,HE切片呈深红色,状似纤维素,用磷钨酸—苏木素 染色呈深蓝色,具有纤维素的染色反应。纤维素样变性是一种不可逆的坏死性变化。 (五)粘液样变性(mucoid degeneration) 组织间质内出现类粘液物质的聚积,称为粘液样变性。粘液变性可发生于纤维结缔组织、脂肪及软骨等组织。 结缔组织的粘液变性常见于间胚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壁以及急性风湿病时心血管壁。甲状腺机能低下时发生的粘液水 肿,是由于皮肤真皮及皮下组织的基质内有较多的类粘液和水分潴留所致。 病变处纤维组织,由于类粘液的聚积,使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之间距离加大,组织变得疏松,其间见有淡蓝色的胶状液体存在和呈多角形 或星芒状的粘液细胞散在。 病因消除后,粘液变性可以逐渐消退,如病变长期持续存在,则可引起纤维组织增生,从而使病变组织硬化。(六)淀粉样变性(amyloid degeneration) 是组织内出现淀粉样物质沉积,因该物质对碘的染色反应与淀粉相似,故名淀粉样变性。HE染色呈淡红色均质状。 淀粉样物质常浸润在细胞间或沉积在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壁上。在我国较常见的是局部性淀粉样变,好发于上呼吸道粘膜、睑结膜等处,并 有大量浆细胞浸润的慢性炎症灶内。三、病理性色素沉着 人体组织内可发生各种色素沉着。色素的来源可分为两大类,即内源性色素,是机体自身产生的色素,如黑色素、脂褐素、胆色素、含铁 血黄素等;外源性色素,来源于机体外环境,如碳末等。(一)内源性色素沉着1.黑色素 由黑色素细胞所产生,是一种大小形状不一、不折光、深褐色的细颗粒状色素。正常存在于皮肤、毛发、虹膜、脉络膜等处。黑色素沉着 可以是全身性的,也可为局部性的。全身性黑色素沉着,主要见于阿狄森(addison)病,该病是因肾上腺结核或肿瘤致肾上腺皮 质功能低下所引起。此时患者皮肤内黑色素增多,口腔粘膜也可因黑色素的异常沉着而呈青铜色。局部性黑色素沉着,见于皮肤的一些炎 症性或代谢性疾病,以及色素痣和黑色素瘤等。2.脂褐素 是一种黄褐色细颗粒状色素,其成分中50%为脂质,其余为蛋白质及其他物质。病理性脂褐素沉着,多见于老年人和一些慢性消耗性疾 病患者萎缩器官的实质细胞内,故又称此色素为消耗性色素。萎缩的肝脏或心脏,其肝细胞或心肌纤维内有脂褐素的沉积而使肝脏、心脏 呈深褐色,称褐色萎缩。3.含铁血黄素 是一种由铁蛋白微粒聚集而成的,呈黄色或棕黄色,具有折光性的颗粒。该色素是由于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后,血红蛋白在胞浆内被溶酶 体分解转化而形成。红细胞经常在体内进行着破坏和新生的过程,所以少量含铁血黄素可见于正常人体的骨髓和脾脏内。在病理情况下, 如在全身性溶血性疾病(溶血性贫血)时,大量红细胞被破坏,可出现全身性(见于脾、肝、淋巴结、骨髓等部位)含铁血黄素沉积,含 铁血黄素在巨噬细胞内,细胞破裂后可散布在间质内。左心衰竭时,红细胞不断漏出到肺泡腔内,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形成含铁血黄素。这 种细胞可在肺泡腔内和在患者的痰内见到,此即所谓的心衰细胞。在出血灶的局部组织中,于出血灶附近常见有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 胞聚集。4.胆红素 是组成胆汁的色素,一般呈溶解状态,但也可为黄褐色具折光性的小颗粒。 该色素也是在吞噬细胞内形成的一种血红蛋白的衍生物。在生理的情况下,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在巨噬细胞内被破坏,血红蛋白先分解成 为珠蛋白,铁和胆绿素,后者还原后成为胆红素。胆红素被释人血液,绝大部分与白蛋白结合。仅有1%以下的胆红素呈游离状态。这些 胆红素是脂溶性的,凡登白试验呈间接反应,故称为间接胆红素。因它尚未进入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所以又称为非结合性胆红素。胆 红素经血循运至肝脏,经肝细胞代谢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也即从脂溶性的间接胆红素变成水溶性结合胆红素,凡 登白试验呈直接反应,故称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人毛细胆管,最后进入肠腔。 正常人血中胆红素的含量极少,约为0.3-1.1mg/100血,若血中间接胆红素或/和直接胆红素含量过多则将人体组织染成黄 色,称为黄疸。黄疸明显时在肝细胞、巨噬细胞,甚至在肾曲管上皮细胞内可见胆红素颗粒,在毛细胆管、小胆管和肾小管管腔内可见胆 汁团块,称为胆栓。 (二)外源性色素沉着 最常见的是肺的炭末沉着。空气中的黑色炭尘随空气吸人肺后,被肺内巨噬细胞吞噬,此时在肺泡内,肺泡壁,细支气管壁及肺间质内均 见大量吞噬炭末的巨噬细胞,吞噬炭末的巨噬细胞也可被移至局部淋巴结。肉眼可见肺内出现大小不等(大者直径可达数毫米)的黑色斑 。通常情况下,炭末对局部组织刺激性很小,一般不引起明显反应。但若炭末沉着严重、且时间长久,也可导致肺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使肺变硬,影响肺功能。四、病理性钙化 钙是人体必需的重要矿物质之一,在正常的人体内除骨及牙齿内的钙盐是以固体状态存在外,而在其他细胞、组织中钙质均以非固体状态 出现。所以如在骨及牙齿之外的其他组织内有固体钙盐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沉着的钙盐主要是磷酸钙,其次是碳酸钙。钙化处肉眼可 见白色石灰样质块,坚硬。he染色,钙染为蓝色细小颗粒或聚集成片块。机体难以对其吸收,由于它长期存在和对周围组织的刺激,可 引起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而将其包裹。 病理性钙化,依其发生的情况不同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两种:(一)营养不良性钙化 是常见的一种类型;指在某些变性、坏死组织和异物内的钙盐沉积,如结核坏死灶、急性胰腺炎的脂肪坏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栓 、坏死的寄生虫虫体、虫卵及局部组织内的其他异物等。此时并无全身的钙磷代谢的障碍,血钙不高,而这种钙化的发生可能与局部碱性 磷酸酶增多有关。该酶能水解坏死组织释放的有机磷酸脂,使局部磷酸增多,并与血清中钙离子结合形成磷酸钙在局部沉积。目前认为碱 性磷酸酶可能来源于坏死组织的溶酶体和从周围组织中吸取的。(二)转移性钙化 较少见。由于全身性钙、磷代谢障碍,致血钙和/或血磷升高,从而使钙盐在正常组织内沉积,称为转移性钙化。主要见于甲状旁腺功能 亢进或骨内肿瘤转移造成骨质严重破坏时,大量钙进人血液。在接受超剂量维生素d时,促进了钙的肠道吸收,使血钙升高也可引起转移 性钙化。此种钙化主要发生在肾小管、肺泡、胃粘膜和动脉壁中层。 病理性钙化对机体的影响视不同情况而异。坏死组织的钙化(结核病灶的钙化)常是病灶愈合的表现。血管壁的钙化可使血管壁失去弹性 ,变硬变脆,易发生破裂出血。而转移性钙化一般沉积的钙盐比较细小,对器官功能影响不明显。
麻烦采纳,谢谢!

Ⅶ 胶原,明胶和胶原蛋白的区别

明胶是胶原在高温作用下的变性产物,其组成复杂,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宽,由于高温造成胶原蛋白变性,胶原分子的3股螺旋结构被破坏,但可能有部分α链的螺旋链还存在,因此一定浓度的明胶溶液能成凝胶状。在食品<div class="dib hot-words pr" "=""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position: relative; display: inline;">工业、摄影和制药业中被广泛应用。据报道,全世界每年生产的明胶产品中,有65%用于食品工业,20%用于照相工业,10%用于制药工业。胶原蛋白是在较高温度下用蛋白酶水解胶原或明胶得到的,受温度和酶的双重作用,使胶原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明胶更小,由于在较高温度条件下,蛋白酶对胶原肽键的水解是随机的,使水解得到的蛋白液组成也很复杂,是相对分子质量从几千到几万的蛋白多肽的混合物。由于分子量小,胶原蛋白容易降解,所以在营养保健品和日用化学品开发方面拥有一定的市场。胶原蛋白可用于生物发酵培养基,也可以作为一种高蛋白饲料营养添加剂替代进口鱼粉用于混、配合饲料生产。胶原、明胶和胶原蛋白这3种物质虽具有同源性,但在结构和性能上却有很大的区别。胶原保留特有的天然螺旋结构,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明显优于明胶和胶原蛋白的性能,如胶原止血海绵止血性能优于明胶海绵,作为澄清剂用的鱼胶原如果变性则沉降能力明显降低。人们对这3种物质的认识常常产生混淆,认为它们具有相同性质,甚至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物质。但其实明胶、胶原蛋白和胶原蛋白并不相同。

希望能帮到您,祝生活愉快!

Ⅷ 弹力蛋白和胶原蛋白的区别是什么

主要区别是,性质不同、理化性质不同、功效与作用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弹力蛋白

弹性蛋白是弹性纤维的主要成分,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尤其腱和动脉的弹性组织中的一种主要的硬蛋白。

2、胶原蛋白

胶原蛋白是生物高分子,动物结缔组织中的主要成分,也是哺乳动物体内含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功能性蛋白,占蛋白质总量的25%~30%,某些生物体甚至高达80%以上。

二、理化性质不同

1、弹力蛋白

纯弹性蛋白为淡黄色和蓝色(紫外光下)。抗酸、碱水解。100℃以下不溶于多种氢键断裂溶剂,而发生溶胀。不溶于酚类溶剂。除断裂肽键剂外,它不溶于任何溶剂。弹性蛋白是一种在水存在下具有橡胶延展性和低弹性模量的聚合物质。

2、胶原蛋白

一般是白色、透明的粉状物,分子呈细长的棒状,相对分子质量从约2kD至300kD不等。胶原蛋白具有很强的延伸力,不溶于冷水、稀酸、稀碱溶液,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乳化性。胶原蛋白不易被一般的蛋白酶水解,但能被动物胶原酶断裂,断裂的碎片自动变性,可被普通蛋白酶水解。当环境pH低于中性时,胶原的变性温度为40~41℃,当环境pH为酸性时,胶原的变性温度为38~39℃。

三、功效与作用不同

1、弹力蛋白

弹力蛋白是肌肤组成的重要成分,激发肌肤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生成的关键,护肤品中如果同时拥有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成分的话,对保持肌肤年轻、细腻、弹性会有非常好的作用。

2、胶原蛋白

胶原蛋白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以及生物活性,因此在食品、医药、组织工程、化妆品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

Ⅸ 胶原蛋白变性后羟脯氨酸含量变不变

胶原蛋白属于蛋白质类,它的变性,也是蛋白质的变性。
蛋白质变性是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改变,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
空间构象的改变只是肽键的改变,基本的氨基酸是不会改变的。羟脯氨酸含量是不会变的。

Ⅹ 胶原蛋白和鱼胶原蛋白有什么区别

1、理化性质不同

胶原蛋白具有很强的延伸力,不溶于冷水、稀酸、稀碱溶液,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乳化性。胶原蛋白不易被一般的蛋白酶水解,但能被动物胶原酶断裂,断裂的碎片自动变性,可被普通蛋白酶水解。

鱼胶原蛋白当环境pH低于中性时,胶原的变性温度为40~41℃,当环境pH为酸性时,胶原的变性温度为38~39℃。

2、用途不同

胶原蛋白修复断裂老化的弹力纤维网 重整肌肤组织结构舒展皱纹;另外还清除体内自由基、抗氧化减缓皮肤衰老。

鱼胶原蛋白含有大量极性基团,是保湿因子,且有阻止皮肤中的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的作用,故胶原蛋白有纯天然保湿、美白、防皱、祛斑等作用,可广泛应用于美容用品中。

3、制备方法不同

鱼胶原蛋白制备技术包括化学法、酶法、热降解法以及这些方法的组合应用,不同技术制备的胶原蛋白肽的分子量范围差异巨大,化学法和热降解法多用于制备明胶,酶法则多用于制备胶原蛋白肽。

胶原的制备包括材料的选择、预处理、酸碱酶盐水法提取、不同类型胶原的分离和纯化。

阅读全文

与胶原蛋白变性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次燕窝要多少克 浏览:1175
面部血管瘤怎么治不留疤 浏览:2030
yamii胶原蛋白怎么吃 浏览:1427
贵阳祛斑哪个好先荐利美康 浏览:1354
和田玉戈壁料没油性怎么办 浏览:967
鹅耳朵冻疮涂什么精油 浏览:1985
燕窝有什么不好的副作用吗 浏览:954
皮肤使用爽肤水有什么好处 浏览:1330
漂白燕窝炖不烂怎么办 浏览:1498
燕窝跟什么吃最好 浏览:1734
容易长痘痘油皮怎么可以做美白 浏览:1560
医院和美容院哪个祛斑好 浏览:1722
山羊奶面膜与龙血精华面膜哪个好 浏览:1779
学生干皮适合什么面霜 浏览:1546
生姜和什么一起煮能祛斑 浏览:1401
两三个月的宝宝选面霜怎么选 浏览:1615
嘴巴上和下面长痘怎么治 浏览:1720
南京医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钱 浏览:1066
燕窝每天多少毫升合适 浏览:1656
胶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于吸收 浏览: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