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
桂枝加葛根汤的方证对应就是只要有太阳中风且还有项背强痛不舒服,太阳中风是什么症状,大家应该还记得,我还专门发一个表进行对比,发热,汗出,恶风,这是太阳中风,我们通常把他叫做桂枝汤证,如果还有项背强痛不舒服,那就是桂枝加葛根汤,通常在治疗面部中风的时候效果明显。大家可试试。但是有一点就是切记,葛根一定要大于桂枝的量,如果开少了,那个可能就看不到效果了或者说效果不明显了。
我们头面部是胃气分布最多的地方,为了把头面部皮肤肌肉麻痹的现象去掉,我们在煮桂枝加葛根汤的时候,用大火去煮,取他的气,发散的力量最强的,这个时候用汤剂比用散剂的效果要强一些。
当然,对于面部中风的病人,可以针药并施,先扎针灸,针灸扎完以后,再把汤药喝上,这样的效果那肯定是比单用针灸或者是单用中药要好得多。所以,我对所有的病,都主张针药并施,针灸去疏通经络,再用上中药,那就是水到渠成事。打个比方,就像家里的下水道堵了,我们可以单用那种简易的疏通器去疏通,这个简易的疏通器就好比是针灸,也可以用草酸或者是其他的疏通剂,这些疏通剂就好比是中药,如果你是单用简易的疏通器,对一些轻微的堵塞也能疏通,对于一些稍微堵得严重的,可能也有点效果,同理,单用疏通剂也是同样的一个道理,所以,两样同时用,那个效果就不一般了,简易的疏通器把堵点把它搞松散,再用疏通剂去化解,再放清水去一冲,很快就疏通了。
针灸加中药就是这样一个道理,特别是对于一些慢性病,用这样的方法简直就是没得说的了,当然,用中药的前提是方证对应,必须要对证。所以,桂枝汤加一味药就会针对不同的症状。桂枝汤是基础方,看你加什么药,你想要这个药性到达什么地方,都可以。
打个比方,如果你的脸上有青春痘,桂枝汤可以到脸上去,但是这个痘与葛根没有关系,但是,葛根可以生津止渴,他可以把水提升到最高,葛根可以化脓,中医的概念,化脓的话,脓一定有湿,有热,我们不可能只除湿不除热,或者只除热不除湿,这是不对的。
所以,西医的抗生素它只是袪热而已,是可以把细菌杀掉,但它不能除湿,也就是说没有改变环境,环境没有改变,也就是说湿还在里面,所以,他会再犯,也叫做复发。打个比方说,大家可能有好大一部分人都听过张大春的健康观念的演讲,讲得很好,也确实是这样,至于有的人说张大春就是一个直销演讲高手,这个我们不去管他,我们只要接收他的健康观念就可以,也叫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吧。
就像那个灭苍蝇的故事一样,有一堆垃圾在那里,会有很多的苍蝇,西医就是看到有苍蝇有把苍蝇给灭掉,过几天又有了苍蝇,那就再一次灭苍蝇,就这样一直都在灭苍蝇,苍蝇是越灭越多,这就是西医治病的观念,环境永远都没有改变,肯定是越灭越多,灭死的那些苍蝇又堆在那些垃圾上,时间一长,那些腐烂的苍蝇可能就会转换成其他别的比苍蝇更厉害的蚊虫出现,这就是西医说细菌变异,所以说,西医只会把病越治越复杂。
但是中医就不一样了,不管是苍蝇还是老鼠或者是其他的什么蛇虫蚂蚁,只要把这里环境改变了,把这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还会有那些蛇虫蚂蚁苍蝇吗?所以,中药有好多都是除湿的药,中医在开中药的时候,知道了有热有湿,当然就会把去热的药和除湿的药一起开,既要去掉炎症,还要改变环境。去热的例如像黄芩,黄莲,黄柏,麦冬,连翘,栀子,竹叶,玉竹,大家最熟悉的菊花,金银花,等等性寒的药都有去热的作用,那么除湿的例如像知母,白术,佩兰,苍术,苍耳子,砂仁,猪苓,车前子或者是车前草,大家最熟悉的像山药,茯苓,薏米等等。
葛根这药可以升水,这水除了把肌肉的水提升到表面上发汗发掉以外,最重要的是葛根可以从肠胃里面一路通出来,还有喉咙很干燥的时候,葛根也可以生津,让下面的津液往上走,上到喉部来。“本草”写葛根可以通痹、发痈;通痹、肌肉麻痹没有感觉,用葛根;发痈疽。
可能是长肿瘤在里面,可能只是发炎在里面很深的地方,不在皮肤表面上,葛根可以把它推出来, 所以葛根很好用。
葛根可以升水,把水升到头面上来,所以面部中风、口歪眼斜、肌肤麻木不仁,处方里面一定加葛根,葛根可以通痹,让肌肤活络起来,把肌肉抒解开来,所以葛根功能是往上升,在头、面、颈、脖子的部份。葛根有升引水气,解散凝滞之力,所以葛根有通痹、解毒、 排脓、破血诸功。
对太阳病项背强不舒服,强直拘急,流汗,怕风,我们用桂枝加葛根汤以外,也可以用针灸,下“后溪”、“申脉”,“大椎”放血去热,上下强硬处再拔火罐。只下“后溪”、“申脉”也可以。
面部中风、口歪眼邪、在对侧“合谷”下针,先麻醉,再“地仓”透“颊车”,矫正后,针“人中”、“承浆”定位,再开“桂枝加葛根汤”给病人服用,如果桂枝三,葛根重用到六,吃下去,第二天全部回正,麻感会全去掉的。
临床上,小孩子的感冒,常会见到桂枝加葛根汤证,因为小孩子很皮、很好动,流汗很多的情况下吹到风,因为津液流失很多,所以也需要用到葛根。还有一种情形,体力劳动工作的人,冬天劳动的时候,汗出的同时伤于寒,到了来年夏至以前,发为温病,可能也会用到桂枝加葛根汤或者是葛根汤。
临床上,看到扁桃腺发炎,针灸用少商、商阳放血,扁桃腺点刺放血;配合列缺、照海。汤药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汤,加上连翘、银花、浮萍、蝉蜕,这里的葛根用到四钱就可以。
2. 倪海厦《人纪系列针灸篇》笔记之3.足阳明胃经
气血流走完大肠经后,进入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脉起于鼻梁,过鼻子两侧,上入齿中,环唇,下交承浆,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上关穴与胆经相交,循发际至额颅。
别支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从缺盆下到乳中,经过腹部到到达气冲,入大腿正面髀关穴,直下到膝盖骨,过小腿到脚背,到第二指的厉兑穴,足阳明胃经走完。
《内经》中说: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也就是说胃是人体的粮仓。
胃为黄肠,当食物进入胃的时候,正常的胃会把坏的食物排出,所以当你吃到不好的东西就会开始反胃,恶心想吐,拉肚子。
五味:酸甜苦辣咸。
甜味入脾胃,但是只有天然的甜才可以哦!
如:麦芽糖甘蔗等等。人工糖可不算。
水是肾脏,肾脏出问题时会把土淹没掉,五行相克,水克土,那胃是肾之关,也就是肾关门的地方。
所以严重的肾脏病,尿毒症,除了极度的眩晕以外,就是恶心,不断的吐,这是因为水太重,害到胃,而不是有胃病。
为什么要讲这些呢?
是希望大家明白,中医是治疗的是一个整体的人,不是只治病,中医讲究五行的相生相克阴阳平衡。
胃经是多血多气的,胃里没有东西就会没有力气,看一个生病人是否有好转,就看有没有胃口想吃饭。
胃经的循行时间早上7-9点,这个时间大家要吃早餐,如果长期不吃早餐小心胆功能的受损,出现胆结石,胆囊炎等。
胃经共45穴
有些穴会常用到,有些穴基本上用不到,咱们做家庭养生,记住常用的就好了,不然会被弄晕的。
第一个头维穴:足阳明,足少阳之会,发际转角处。说话时会有脉在动。疏风止痛,清头明目之效。
下关:用于中耳炎牙科问题还有下巴脱臼。
颊车穴:治中风口眼歪斜,疏风活络,通利牙关。像张口困难啊,牙痛啊,颊肿啊这些都可以用颊车。
承泣穴:在眼睛下方,眼眶骨头上面一点是足阳明,阳跷脉,任脉会穴。
四白:承泣下约一寸是四白。这两个穴位都在眼睛附近,所以可以调理眼睛问题。
按揉四白穴还可以起到美容的作用。
巨髎穴:沿四白下来到水沟平齐处就是巨髎,多用于牙痛,局部肌肉麻痹。
地仓穴: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的交汇会。嘴角旁边,没有地仓说明胃气不够。
大迎:地仓和颊车中间,很少用到。
人迎穴:人迎穴处是人迎脉,人迎脉在,胃气就有,人就可以救活的。
水突穴:治疗瘰疬,甲状腺肿大。
瘰疬:在颈部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互相串连,其中小者称瘰,大者称疬,统称瘰疬。
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每隔一个肋骨一个穴。与任脉相距4寸。
它们都在胸部,所以都有宽胸理气之效。
乳中,乳根,这几个是乳房问题近取穴。
当然还可以丰胸[偷笑]
谢老师说的乳三针:肩井穴膻中穴乳根穴,治疗乳房疾病的基础方。
不容穴:从不容开始,胃经与任脉相距2寸巨阙旁开2寸,吃进去的食物不容纳,一吃、一喝就吐用不容穴。
承满穴:胃口不好,吃一点就饱了,用它。
梁门,关门,太乙少用,揉腹时都能照顾到。
滑肉门穴:可减肥哦!治疗肥胖胃疼呕吐。
肉吃多了不消化就用滑肉门把肉肉滑出体外。
如果孩子不长肉,长高也慢怎么办?
倪师经验穴:太乙+滑肉门+身柱穴=长高长强壮。
天枢穴:大肠募穴。按揉天枢的位置会疼是有宿便,宿便有寒热之分。
寒:几天不上大便也不会难受,小便清长,可以灸天枢。
热:肚子会痛,难受,小便黄色,揉天枢或者下针。
倪师:腹四针。
神阙上4寸中脘(胃募穴),下4寸关元(小肠募穴),神阙旁开2寸天枢(大肠募穴)。
治疗腹部的问题。
外陵,大巨:略过[偷笑]
水道穴:与水分同用,通利水肿,可治疗腹水。
归来:月经不来时就灸归来吧。
睾丸缩到腹部也用归来。
髀关,伏兔,少用略过
阴市穴:治疗膝盖冰凉。
有人脚晚上才疼,也用阴市。
梁丘穴:胃经的郄穴,消炎用。如果青春痘总长在胃经上,试试梁丘。
梁丘还可以止胃酸,突然的胃反酸。
犊鼻穴:膝痛麻木不仁,难跪起。
倪师治疗膝盖问题的五穴四针:鹤顶,内膝眼,外膝眼,阴陵泉,阳陵泉这五个穴能治疗膝盖的所有问题。
足三里穴:胃经的合穴,属土,胃经也是土,所以是本穴。
是我们身体的大穴。
有句话说:肚腹三里留,就是胃脘部的问题都可以用到足三里穴。
男人过三十岁后要长灸足三里穴,胃气会很好,可健康长寿。
足三里还有导热下行的作用,经常灸艾灸会出现燥热,那么我们可以灸足三里或者三阴交跟涌泉穴来导热。
顺便介绍下足三里下一寸的奇穴:阑尾穴。
突发阑尾炎的时候,在这里有压痛,可用于诊断也可用于治疗。
注意:因为足三里会增加胃蠕动,所以胃出血时不适合用。
上巨虚:乳房肿块的用它效果很好。
下巨虚:肚脐以下的硬块,子宫,卵巢的肿块可以选下巨虚。
上巨虚治疗肚脐以上的硬块,下巨虚治疗肚脐以下的硬块(硬块要长在足阳明胃经上哦)
条口穴:治脚麻。倪师说:条口透承山,专治五十肩,有敢下针的可以试试。
丰隆:胃经络穴,祛痰丰胸用丰隆都很好。
解溪穴:胃经的经穴,属火,火生土,所以解溪是胃经母穴。
虚则补其母,虚症时可以用。
如头疼在胃经上,已经好多年了,就用解溪。
陷谷穴:胃经的俞穴,出现时症用俞穴。
如胃经是早上七点到九点,一到这个时辰就出现头疼脸肿发脾气等等都属于时症。
内庭穴:胃经的荥穴,属水。
手阳明大肠经,经过下牙,牙疼用合谷
胃经,经过上牙,所以上牙疼用内庭。
内庭穴可祛胃火,胃火大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用它效果很好。
最后一个厉兑穴:胃经的井穴,属金,土生金,所以是厉兑也是胃经子穴,实症用此穴。
井主心下满,心口闷心口痛,治疗动脉堵塞,病人感觉有人在血管里面清扫卫生的感觉很舒服。
所以常用于动脉血管堵塞用。
3. 倪海厦老师讲“合谷穴”的用法
倪海厦老师是针药并用的中医大师,不仅理论造诣很深,而且具有几十年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经他治愈的疑难杂病患者不计其数,享誉海内外中医界。下面摘录他在《针灸大成》课上讲解“合谷穴”用法的一段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这个合谷穴怎么找呢,把病人手一握,虎口高起来的地方,最高点就是合谷。合谷是非 常大的穴道。阳经有原穴。阴经没有原穴。合谷穴就是阳经的原穴,原穴没有井荣俞经合属性。前面我们有治疗法则就是原络治疗法。
就是取它当病经的原穴。我们合谷穴就是大肠经的原穴,那所谓的原络治疗,这个“原”就是病经,“络”就是指表经或里经的络穴。
大肠经又痛又酸,就用原穴,对面的原穴下针,针原穴就像你跟身体讲话,我知道你的 病在大肠上面,这时候扎肺经的络穴,表经跟里经的络穴,肺经的络是列缺。你今天下原穴,再下表经或里经的络穴,病就去掉。这样就是原络治疗了。
阴经没有原穴,阳经才有。那大肠经的原穴,就是合谷。虚症或实症都可以治疗。
这合谷用法非常多。第一个如果你灸合谷,没事用隔姜灸,用在脸上青春痘很多,效果最好。灸了以后脸会很干,就不会再出油,用在油性皮肤上,气很旺,灸合谷。那女人美白呢,灸合谷,皮肤会变很好。我们有一个奇穴,叫牙痛合谷哦,这是大拇指的地方,我们看内侧的时候,这边有个骨头,那边有个骨头,这是合谷穴哦,在这两个骨头快到交叉点的这边有个穴道,就是牙痛合谷。
大肠的脉是走到上面的牙齿,所以上牙痛 在大肠经治,我们下牙疼合谷穴。右边上牙痛,我们会扎左边,因为左病右治嘛。左边牙齿痛,下右边。正好门牙痛,两边都下。牙龈肿胀很大,龈交放血,刺破放血出来。下针也可以,一般是针刺下去,血出来就好了。这是牙痛的止痛穴,这个地方有脉,要用指甲切一下。你表面上可以看到青筋,不要扎到青筋,青筋就是静脉。把它移开一点,穴道很大。扎牙痛合谷,不要太靠近骨边,会伤到骨膜,顺着骨边下去很痛。
合谷穴妇人怀孕时不可以下。你们就记得合谷穴,怀孕不可下针,可泻不可补。现在你知道补泻啦!大肠经是从四肢末梢往身上走,如果顺着气血下针,就是补。同样一个穴道,逆着下针就是泻。孕妇在合谷上可泻不可补(因补了会落胎)。
如果是肩抬不起来,痛在这边,针扎到合谷穴引到气后,把它提起来,提到皮肤表层,再逆着大肠经的经下针,这是泻。如果痛没了,还有酸,就再提起来到皮肤表层,再顺着大肠经下针,酸就去掉了。这个穴道,我一直在讲,如果合谷脉动,中医在接生小孩的时候,摸产妇的脉,中医是看孕妇肚子在阵痛,如果合谷有脉在跳,一路跳到食指这边,表示要生了。如果只有阵痛而脉没有浮跳起来,就是假性的阵痛。马上可以知道是不是要生了,因为合谷是气脉之所在。
这是大肠经走的地方,看食指,这是左食指,我们用在小儿科,我们叫风关、气关、命关。我们看小孩子的病的时候,把小孩子的手拿起来一看,这边有一个黑的青筋,风关这边。病在浅,在表,很好治。到了气关的时候,病就比较重。到了命关,小孩子就走人。这是医书这样讲,你不能看到病人到了命关时,你就放弃治疗,你还是要看有什么补救的方法,不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放弃。这是我们看青筋,辨小儿科病症在这边。
还要补充一点,我们身上有四个关很重要。有四个关,合谷是两个关。脚上还 有两个穴道,就是太冲穴。太冲就是脚的合谷,在脚大指跟二指中间。那开四关目的是什么?
比如有病人来找你,你问病人“你哪里痛?”,病人回答,“我到处都痛”。我们有十二经络,病人不说那个经络痛,你心想这是不是来踢摊捣乱的,到处都痛要怎么下针呢?其实不是这样,病人确实感觉不准了。这时,我们就下合谷、太冲、开四关。下完以后,病人就会说,现在我知道了,我的痛在什么地方。然后我们再看经络取穴道。这是我们的合谷穴还可以做诊断用,因合谷是气穴,所以合谷穴越大越高,气愈足。病人久病的时候,合谷肉都没了,凹进去了。中风的人一般都是这样子,肉都没了,所以合谷很重要,可以看到气的兴衰。
我们再补充一点。我们有个歌诀叫面口合谷收,所谓面口合谷收的意思是,面部的病,口 部的病,都可以在合谷下针。比如说面部中风 的时候,下合谷。我们常常下面针的时候,会先下合谷,因为有麻醉作用。有时我们在面部透针的时候,因为会比较痛,所以先下合谷,这样可以少痛一些。先下合谷,下完合谷后再去透。要透这边的时候,记得下对侧 ,也就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原则。
看完这段文字,读者是不是觉得与众不同。如果没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能把一个经络穴位讲得如此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吗?!
编者: YSL 言书乐 2018.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