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墨汁里加什麼,在生宣上寫字不洇
稠墨不洇,墨汁自然干結「宿墨」就可以,寫字不會在生宣上開染。如果你覺得墨汁太稠可以加入一定比例的水與酒香醋稀釋。
B. 篆刻謄寫紙上用墨汁寫字可以嗎
一般篆刻都是用熟宣當轉印紙的。
先將印稿用特別濃的墨寫到生宣上,然後把寫字的那面貼在印石上,對齊印面,用手蘸清水,慢慢浸濕生宣反面,水別太多。然後反復按壓宣紙反面,使正面的墨跡能均勻的拓在印石上,然後就可以開刻了。(大學當時學篆刻的時候,老師教的方法)
宣紙上石一定要穩定,一旦發生位移就要重弄了。
C. 鋼筆難以在油紙上寫字,用什麼解釋
油紙的表面附有一層油脂,而分子結構不同,使得表面光滑,而鋼筆寫出的是水,當然難以在油紙上寫字。跟水在油里無法擴散一樣
D. 怎麼調墨寫字流暢
墨色有濃淡干濕之分,書法家各有愛好,對墨色的偏好稱「墨趣」。用墨直接影響到作品的神采。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說:「書法字法,本寸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芝一大關鍵已。」明代文人畫興起,書法的墨法融進國畫,增添了國畫作品的筆情墨趣。
濃墨是最主要的一種墨法。墨色濃黑,書寫時行筆實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穩,神采外耀的效果。古代大多數書法家喜用濃墨,古代書家顏真卿、蘇軾都喜用濃墨。蘇東坡對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兒一睛」,認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則「索然無神氣」。清代劉墉用墨亦濃重,書風貌豐骨勁,有「濃墨宰相」之稱。用濃墨書寫,字顯得特別有精神,容易造成溫潤渾厚的藝術效果。用焦墨會造成蒼勁古樸的墨趣。
但是有人喜歡用淡墨,如宋代的米芾和明代的董其昌等人。淡墨寫字,顯得清逸淡泊,給人以清遠淡雅的美感,有其獨特的墨趣。董其昌善用淡墨,書法追求蕭散意境。從作品通篇觀來,濃淡變化豐富,空靈剔透,清靜雅緻。《畫禪室隨筆》中說:「用墨須使有閏,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濃肥,肥則大惡道矣。」清代的上文治被譽為」淡墨探花」,作品疏秀占淡。
濃墨淡墨各有風韻,關鍵在掌握,用墨過淡則傷神采;太濃剛弊於無鋒。正如清代周星蓮所說:「用墨之法,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活與華,非墨寬不可。不善用墨者,濃則易枯,淡則近薄,不數年間,已奄奄無生氣矣」
漲墨是指過量的墨水在宣紙上溢出筆畫之外的現象。漲墨在「墨不旁出」的正統墨法觀念上是不成立的。然而漲墨之妙正在於既保持筆畫的基本形態,又有朦朧的墨趣,線面交融。王鐸擅用漲墨,以用墨擴大了線條的表現層次,作品中干淡濃濕結合,墨色豐富,一掃前人呆板的墨法,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藝術效果。
渴筆、枯筆分別指運筆中墨水所含的水分或墨大多失去後在紙上行筆的效果。渴筆蒼中見潤澤;枯筆蒼中見老辣。在書寫中應用渴筆、枯筆二法時,應控制墨量適宜。宋代米芾的手札《經宿帖》「本欲來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幾字,以渴筆、枯筆表現,澀筆力行、蒼健雄勁。
E. 用宣紙寫字畫,墨汁用對點水嗎
寫字的時候,筆頭里含墨不要太多,適當控制一下,可以蘸墨以後,把筆在硯台上掭掭,或者在廢宣紙、吸水紙上吸一下。
另外,墨汁最好倒在硯台或者墨盒、小瓷碟中使用,用剩下的墨倒掉,千萬不要再倒入墨汁瓶中,剩墨一旦倒入墨汁瓶中,或者把毛筆直接探入墨汁瓶中蘸墨,都會使瓶中墨汁變質發臭。
F. 製作墨汁的具體步驟
墨汁的製作
墨汁所用的主要原料大致分為黑煙、膠料、香料、防腐劑、經由機械的分散、均勻、混合而成。 [1] 生產墨汁所用設備很簡單,一口熬膠鍋、一個溶化桶、兩個盛研磨細液體的貯液器(鐵鍋和水桶即可)、研磨設備三滾機較好。
原料配方(份):炭黑10,骨膠8,苯酚0.6,冰片(又稱龍腦)0.3,太古油0.2,純鹼0.4。
製法:
(1)在8份膠中加入0.4份純鹼,放入鍋中熬煮8h,膠熬的越爛越好。一般在水浴鍋加熱熬煮。
(6)墨汁怎麼在油皮紙上寫字擴展閱讀
文房四寶的次序,有的人認為紙的花樣及種類最多,以紙為首,也有人認為硯能終身作伴,亘古不渝,以硯為首,亦有人以筆有帶頭作用,無筆則墨,硯均無用武之地,惟獨墨無居首的話,長久處在次要地位。
文人對墨亦甚重視,常用「玄香」,「烏玦」,「黑松使者」等,屬於隱士性的別號稱呼它。其實,墨之重要,有質,有形:墨液之流動性,發黝性,勻溶性,及清馨感等,都能影響使用者臨場的情緒,及書畫文物的品質優劣與保存久暫。
墨錠之製作造形,為適用之外的另一要素,此所謂的造形,包含墨模的:樣式,文字,圖繪,刻工,及塑鑄後外表裝飾等的精緻藝術,最高級的,能達到滿足視覺與心感的長期擁有價值。
G. 如何配製一種液體在宣紙上寫字,在背面圖上黑色的墨汁,就能看到白色的字是怎麼
應該是拓片吧,(具體術語不懂)通常把墨汁塗在碑石的表面,再把宣紙敷在碑上,宣紙揭下就呈現黑底白字,如常見的字帖。
H. 用什麼方法在白紙上寫字塗上墨汁後會呈現出白色字跡
有一種特殊的方法,就像過去,嗯,地下黨用的那種一拖上就顯示字出來的那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