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親油性 親水性
那是化學分子的特點,荷葉是有很多細毛,不是親油性
親水性
B. 表面活性劑的hlb值是什麼意思
HLB值:表面活性劑為具有親水基團和親油基團的兩親分子,表面活性劑分子中親水基和親油基之間的大小和力量平衡程度的量,定義為表面活性劑的親水親油平衡值。
1~3作消泡劑;:
3~6作W/O型乳化劑;
7~9作潤濕劑;
8~18作O/W型乳化劑;
13~15作去污劑;
15~18作增溶劑。
水溶解性法是估計HLB約值的常用方法,十分簡便快捷
加入到水中後的性質 HLB值范圍
不分散 1~4
分散不好 3~6
激烈震盪後成乳狀分散體 6~8
穩定的乳白色分散體 8~10
半透明至透明分散體 10~13
透明溶液 >13
C. 苯甲酸鈉易溶水,將其溶於溫水在放入冰凍出可快速結晶。這句話怎麼理解
1、含量:≥99.5%;
2、外觀:合格;
3、水不溶物:0.01;
4、鹼度:合格;
5、氯化物:0.01;
6、硫酸鹽:0.005;
7、鐵:0.0005;
苯甲酸鈉防腐劑。據了解,苯甲酸鈉是用於內服液體葯劑的防腐劑,有防止變質發酸、延長保質期的效果,用量過多會對人體肝臟產生危害,甚至致癌,根據GB2760—1996國家衛生標准規定,在水作品加工中不得使用苯甲酸鈉。
苯甲酸鈉是用於內服液體葯劑的防腐劑,有防止變質發酸、延長保質期的效果,用量過多會對人體肝臟產生危害,甚至致癌.
「蘇丹紅」事件發生後,各種食品添加劑隨之引起了公眾的極大關注而被頻頻「曝光」。根據我國 GB2760-1996《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准》規定,在肉製品中,食品防腐劑苯甲酸和苯甲酸鈉不得檢出。但是有些報道,如「苯甲酸和苯甲酸鈉在肉製品中是強制禁止使用的,因為有毒」,「苯甲酸含有苯,苯是致癌物質」等等,這些報道是否准確科學?本文通過介紹苯甲酸和苯甲酸鈉的理化性質、防腐機理、毒性試驗及其在人體內的解毒機理,以及國外對這兩種防腐劑的使用情況,旨在為探討苯甲酸和苯甲酸鈉能否在肉製品中添加使用提供參考依據。
補充:
苯甲酸鈉 Sodium benzoate 又稱 :安息香酸鈉。 CAS:532-32-1 產品規格:工業級、食品級 [分子式]:C7H5NaO2 [性狀]:白色顆粒或結晶性粉末。無氣味,有甜澀味。 [用途]:化學分析用試劑;用於醫葯工業和植物遺傳研究
苯甲酸又稱為安息香酸,故苯甲酸鈉又稱安息香酸鈉。苯甲酸在常溫下難溶於水,在空氣(特別是熱空氣)中微揮發,有吸濕性,大約常溫下0.34g/100ml;但溶於熱水;也溶於乙醇、氯仿和非揮發性油。而苯甲酸鈉在都使用苯甲酸鈉;苯甲酸和苯甲酸鈉的性狀和防腐性能都差不多。我簡單介紹一下苯甲酸鈉:苯甲酸鈉大多為白色顆粒,無臭或微帶安息香氣味,味微甜,有收斂性;易溶於水(常溫)53.0g/100ml左右,PH在8左右;苯甲酸鈉也是酸性防腐劑,在鹼性介質中無殺菌、抑菌作用;其防腐最佳PH是2.5-4.0,在PH5.0時5%的溶液殺菌效果也不是很好。苯甲酸鈉親油性較大,易穿透細胞膜進入細胞體內,干擾細胞膜的通透性,抑制細胞膜對氨基酸的吸收;進入細胞體內電離酸化細胞內的鹼儲,並抑制細胞的呼吸酶系的活性,阻止乙醯輔酶A縮合反應,從而起到食品防腐的目的
物化性質(Physical Properties)
網路一下「酷影模式」 你懂得
D. 親水親油平衡值多大時親油性最大
晚上好,一般認為HLB=0的氯化石蠟烴或者硅酮化合物親油性最大。不過這個問題要仔細分開看待因為這個親油的o/w對具體定義是什麼類型的油有區別。HLB=0的「油」多指的是有機溶劑中的脂肪烴、芳香烴或者烯烴等烴類有機化合物,HLB=1時的「油」多指的是植物油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及脂肪酸酯——如果你用於非人體食用的工業用油最大為0,用於食品糕點乳化最大值為1請酌情參考。
E. 親水性親油性問題!一種物質如果不親水(水不能潤濕它),那麼它就一定具有非常強的親油性嗎油一定可以
表面活性劑表面活性劑是由兩種截然不同的粒子形成的分子,一種粒子具有極強的親油性,另一種則具有極強的親水性。溶解於水中以後,表面活性劑能降低水的表面張力,並提高有機化合物的可溶性。表面活性劑范圍十分廣泛(陽離子?、陰離子?、非離子及兩性),為具體應用提供多種功能,包括發泡效果,表面改性,清潔,乳液,流變學,環境和健康保護。表面活性劑在許多行業配方中被用作性能添加劑,如個人和家庭護理,以及無數的工業應用中:金屬處理、工業清洗、石油開采、農葯等。組成表面活性劑分子結構具有兩親性:一端為親水基團?,另一端為疏水基團?。原理通過分子中不同部分分別對於兩相的親和,使兩相均將其看作本相的成分,分子排列在兩相之間,使兩相的表面相當於轉入分子內部。從而降低表面張力。由於兩相都將其看作本相的一個組分,就相當於兩個相與表面活性劑分子都沒有形成界面,就相當於通過這種方式部分的消滅了兩個相的界面,就降低了表面張力和表面自由能。吸附性溶液中的正吸附:增加潤濕性、乳化性、起泡性;固體表面的吸附:非極性固體表面單層吸附,極性固體表面可發生多層吸附傳統觀念上認為,表面活性劑是一類即使在很低濃度時也能顯著降低表(界)面張力的物質。隨著對表面活性劑研究的深入,目前一般認為只要在較低濃度下能顯著改變表(界)面性表面活性劑質或與此相關、由此派生的性質的物質,都可以劃歸表面活性劑范疇。無論何種表面活性劑,其分子結構均由兩部分構成。分子的一端為非極親油的疏水基,有時也稱為親油基;分子的另一端為極性親水的親水基,有時也稱為疏油基或形象地稱為親水頭。兩類結構與性能截然相反的分子碎片或基團分處於同一分子的兩端並以化學鍵相連接,形成了一種不對稱的、極性的結構,因而賦予了該類特殊分子既親水、又親油,便又不是整體親水或親油的特性。表面活性劑的這種特有結構通常稱之為雙親結構(amphiphilicstructure),表面活性劑分子因而也常被稱作雙親分子。根據所需要的性質和具體應用場合不同,有時要求表面活性劑具有不同的親水親油結構和相對密度。通過變換親水基或親油基種類、所佔份額及在分子結構中的位置,可以達到所需親水親油平衡的目的。經過多年研究和生產,已派生出許多表面活性劑種類,每一種類又包含眾多品種,給識別和挑選某個具體品種帶來困難。因此,必須對成千上萬種表面活性劑作一科學分類,才有利於進一步研究和生產新品種,並為篩選、應用表面活性劑提供便利。親水性英文釋義:hydrophilicproperty;hydrophilicity帶有極性基團的分子,對水有大的親和能力,可以吸引水分子,或溶解於水。這類分子形成的固體材料的表面,易被水所潤濕。具有這種特性都是物質的親水性。親水性指分子能夠透過氫鍵和水形成短暫鍵結的物理性質。因為熱力學上合適,這種分子不只可以溶解在水裡,也可以溶解在其他的極性溶液內。一個親水性分子,或說分子的親水性部份,是指其有能力極化至能形成氫鍵的部位,並使其對油或其他疏水性溶液而言,更容易溶解在水裡面。親水性和疏水性分子也可分別稱為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肥皂擁有親水性和疏水性兩端,以使其可以溶解在水裡,也可以溶解在油里。因此,肥皂可以去除掉水和油之間的界面。材料對水具有親合力的性能。金屬板材如鉻、鋁、鋅及其生成的氫氧化物以及具有毛細現象的物質都有良好的親水效果。如:親水性大小蛋白質澱粉纖維素
F. 何為HLB值,它在乳化劑的應用過程中起什麼作用
HLB值(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 Number)稱親水疏水平衡值,也稱水油度。1949年由 W.C.Griffin 率先提出HLB值論點,說明表面活性劑分子中的親水基團與親油基團的平衡關系。在HLB中H"Hydrophile" 表示親水性,L為"Lipophilic"表示親油性,B是"Balance"表示平衡的意思。
HLB=親水基的親水性/親油基的親油性
表面活性劑的親油或親水程度可以用HLB值的大小判別,HLB值越大代表親水性越強,HLB值越小代表親油性越強,一般而言HLB值從1 ~ 40之間。它既與表面活性劑的親水親油性有關,又與表面活性劑的表面(界面)張力、界面上的吸附性、乳化性及乳狀液穩定性、分散性、溶解性、去污性等基本性能有關,還與表面活性劑的應用性能有關。HLB在實際應用中有重要參考價值。親油性表面活性劑HLB較低,親水性表面活性劑HLB較高。親水親油轉折點HLB為10。HLB小於10為親油性,大於10為親水性。
G. 什麼是親油性 什麼是親水性
從物質來看
親水性
親水性(hydrophilic),材料對水具有親合力的性能。金屬版材如鉻、鋁、鋅及其生成的氫氧化物以及具有毛細現象的物質都有良好的親水效果。
如 蛋白質>澱粉>纖維素。
親油性與親水性相似
從分子來看
有一些分子的基團具有不同的親和性,一般已極性端的形式存在
如磷脂分子(構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形如「R」圓形的頭部是親水極性端,兩條「腿」是親油極性端。
注,一般羥基(-OH)都是親水基團。
H. 苯甲酸鈉是什麼東西呀
苯甲酸鈉 Sodium benzoate 又稱 :安息香酸鈉。 CAS:532-32-1 產品規格:工業級、食品級 [分子式]:C7H5NaO2 [性狀]:白色顆粒或結晶性粉未。無氣味,有甜澀味。 [用途]:化學分析用試劑;用於醫葯工業和植物遺傳研究
苯甲酸又稱為安息香酸,故苯甲酸鈉又稱安息香酸鈉。苯甲酸在常溫下難溶於水,在空氣(特別是熱空氣)中微揮發,有吸濕性,大約常溫下0.34g/100ml;但溶於熱水;也溶於乙醇、氯仿和非揮發性油。而苯甲酸鈉在都使用苯甲酸鈉;苯甲酸和苯甲酸鈉的性狀和防腐性能都差不多。我簡單介紹一下苯甲酸鈉:苯甲酸鈉大多為白色顆粒,無臭或微帶安息香氣味,味微甜,有收斂性;易溶於水(常溫)53.0g/100ml左右,PH在8左右;苯甲酸鈉也是酸性防腐劑,在鹼性介質中無殺菌、抑菌作用;其防腐最佳PH是2.5-4.0,在PH5.0時5%的溶液殺菌效果也不是很好。苯甲酸鈉親油性較大,易穿透細胞膜進入細胞體內,干擾細胞膜的通透性,抑制細胞膜對氨基酸的吸收;進入細胞體內電離酸化細胞內的鹼儲,並抑制細胞的呼吸酶系的活性,阻止乙醯輔酶A縮合反應,從而起到食品防腐的目的。
I. 苯甲酸鈉
苯甲酸鈉防腐劑。據了解,苯甲酸鈉是用於內服液體葯劑的防腐劑,有防止變質發酸、延長保質期的效果,用量過多會對人體肝臟產生危害,甚至致癌,根據GB2760—1996國家衛生標准規定,在水作品加工中不得使用苯甲酸鈉。
苯甲酸鈉是用於內服液體葯劑的防腐劑,有防止變質發酸、延長保質期的效果,用量過多會對人體肝臟產生危害,甚至致癌.
「蘇丹紅」事件發生後,各種食品添加劑隨之引起了公眾的極大關注而被頻頻「曝光」。根據我國 GB2760-1996《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准》規定,在肉製品中,食品防腐劑苯甲酸和苯甲酸鈉不得檢出。但是有些報道,如「苯甲酸和苯甲酸鈉在肉製品中是強制禁止使用的,因為有毒」,「苯甲酸含有苯,苯是致癌物質」等等,這些報道是否准確科學?本文通過介紹苯甲酸和苯甲酸鈉的理化性質、防腐機理、毒性試驗及其在人體內的解毒機理,以及國外對這兩種防腐劑的使用情況,旨在為探討苯甲酸和苯甲酸鈉能否在肉製品中添加使用提供參考依據。
1.苯甲酸和苯甲酸鈉
目前,我國食品防腐劑主要採用苯甲酸鈉及山梨酸鉀,由於苯甲酸鈉價格便宜,被食品企業廣泛使用。
物理化學性質(萬素英,1998;凌關庭,2003):
苯甲酸(Benzoic Acid)
分子式:CHCOOH
又稱安息香酸,無嗅或略帶安息香氣味,廣泛用作食品防腐劑,天然存在於酸果蔓、梅干、肉桂、丁香中,是一種芳香族酸,還可以作為香料添加。未離解酸具有抗菌活性,在PH值2.5-4.0范圍內,呈最佳活性。毒理學依據:LD 大鼠口服 2530mg.kg-1(bw)50GRAS FDA-21CFR 184.1021ADI 0-5mg.kg-1(bw)(本甲酸及其鹽的總量,以苯甲酸計)(FAO/WHO,1994)苯甲酸鈉(Sodium Benzoate)分子式:CH COONa結構式:
是苯甲酸的鈉鹽,無嗅或略帶安息香氣味,在酸性食品中能部分轉為有活性的苯甲酸,防腐機理同苯甲酸。由於比苯甲酸更易溶於水,而且在空氣中穩定,抑制酵母菌和細菌的作用強,因此比苯甲酸更常用。毒理學依據:LD 大鼠口服 4070 mg.kg -1 (bw)
50GRAS FDA-21CFR 184.23,181.733 ADI 0-5 mg.kg -1 (bw)(本甲酸及其鹽的總量,以苯甲酸計)(FAO/WHO,1994)
防腐作用機理:苯甲酸類防腐劑是以其未離解的分子發生作用的,未離解的苯甲酸親油性強,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干擾黴菌和細菌等微生物細胞膜的通透性,阻礙細胞膜對氨基酸的吸收,進入細胞內的苯甲酸分子,酸化細胞內的儲鹼,抑制微生物細胞內的呼吸酶系的活性,從而起到防腐作用(侯振建,2004)。
苯甲酸是一種廣譜抗微生物試劑,對酵母菌、黴菌、部分細菌作用效果很好,在允許最大使用范圍內,在pH值4.5以下,對各種菌都有。
毒性和安全性:為確保食品添加劑的絕對安全使用,世界各國對各種食品添加劑能否使用、適用范圍和最大使用量,都有嚴格的規定,要受法規法律的制約。在國際上被公認的食品添加劑安全性指標有LD 、50GRAS 和 ADI(凌關庭,2003)LD (大鼠,經口)是判斷食品添加劑安全性的常50用指標,也是任何食品添加劑都必須進行的毒理學評價中的第一個階段急性毒性試驗指標,LD越大表明其毒性越小,在食品使用時其安全性越高, 根據我國衛生部《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標准》(1994)的毒性劃分規定,苯甲酸和苯甲酸鈉屬於實際無毒類,而肉製品中常用作發色劑的亞硝酸鈉LD為 220 mg.kg-1,屬於中等毒類。
GRAS 是美國 FDA 評價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指標。 根據FDA的規定,苯甲酸(FDA,§ 184.1021,2000 )被列為一般公認的安全類食品添加劑(GRAS)。ADI(Acceptable Daily Intakes)值為每日人體每千克體重允許攝入的毫克數,數值是由FAO/WHO(1994)規定的,苯甲酸在食品中的使用量為0.2-1g/kg。只要按照國標規定的添加量使用是不會有安全問題的。
人體解毒機理:在食品中添加少量苯甲酸時,對人體並無毒害。世界各國多年來的應用和毒性試驗表明,如按0.06g/kg添加,苯甲酸均無蓄積性、致癌、致畸、致突變和抗原等作用。苯甲酸在體內能很快被吸收,苯甲酸會與甘氨酸結合形成馬尿酸(甘氨酸苯甲醯),如圖 1 所示,其餘的會與葡萄糖醛酸結合而形成1-苯甲醯葡萄糖醛酸。75-80%的苯甲酸在6h內從人體排出,10-14h後可以全部從體內排出(FAO,1974),這種解毒作用使苯甲酸不會在體內蓄積。應該指出的是,貓對苯甲酸比較敏感,生產寵物食品時,應該加以注意。用含有2.39%苯甲酸的肉喂貓,28隻貓中有17隻表現神經過敏、興奮、失去平衡和視力(FAO, 1974)
2.關於在肉製品加工中使用苯甲酸和苯甲酸
鈉的討論
在歐洲和澳大利亞,苯甲酸和苯甲酸鈉是可以出現於肉製品中的,但並不推薦兒童消費(E210,E211)。在加拿大,苯甲酸和苯甲酸鈉可以用於帶包裝的魚肉和肉製品中。在印度,苯甲酸鈉被認為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接近天然添加劑,可以在肉製品中作為食品防腐劑使用。但在許多國家,如日本、美國等,苯甲酸和苯甲酸鈉未被允許在肉製品中使用。在日本,已經停止生產苯甲酸和苯甲酸鈉,而且在進口食品也有些限制(凌關庭,2003)。
根據美國 FAO 規定,苯甲酸和苯甲酸鈉可以用於速凍魚條、魚塊、魚餡製品,但並沒有把肉製品列入使用范圍。此外,在以上所列允許使用苯甲酸和苯甲酸鈉的國家中,這兩種添加劑也不作為肉製品推薦使用的防腐劑。
在國內,一些關於肉製品科學和加工工藝的文獻中,也提到可以採用苯甲酸和苯甲酸鈉作為防腐劑(孔保華,2003; 葛長榮,2002)。2004年在中國食品添加劑協會一次交流大會上,有企業提出「關於修改《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准》禁止使用麵粉增白劑(過氧化苯甲醯)的建議」,建議受到與會者的重視 (化工, 2004)。因為過氧化苯甲醯在麵粉中最終會形成苯甲酸,於是國內有些企業對甲酸和苯甲酸鈉禁止在肉製品中使用也提出了質疑,引起了爭論。
那麼究竟有沒有必要修改《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准》,擴大其使用范圍呢?首先,從苯甲酸和苯甲酸鈉的防腐作用機理知道,苯甲酸類防腐劑是以其未離解的分子發生作用的,而食品的pH值對苯甲酸在食品中未離解的百分比含量影響很大,即食品的pH值對苯甲酸類防腐效果影響很大。從表1看出,在相同的酸性下,不同添加劑作用不同,pH值為 5 時,苯甲酸未解離分子是山梨酸的 1/3,即在 pH 值為 5 的食品中,山梨酸的抑菌效果是苯甲酸的3倍(侯振建,2004)。但在 pH 值為 4 以下時,效果相差並不大,因此苯甲酸類防腐劑一般用於軟飲料、果醬、泡菜等酸性食品中。而肉製品pH 值一般為 5.3-6.5,即使是發酵肉製品,如義大利色拉米腸和德式色拉米腸,pH值也只在4.7-5.3之間(孔保華,2003),苯甲酸的防腐效果也受到限制。因此,除了在發酵肉製品中有部分效果,苯甲酸在一般肉製品中很難起防腐作用。
其次,我們比較一下苯甲酸和苯甲酸鈉和山梨酸的毒性,表2 是幾種常見的食品添加劑的LD 、ADI、我國國標規定的最大使用量以及價格比較。可以看出,山梨酸和山梨酸鉀的毒性比苯甲酸小,防腐效果比苯甲酸鈉好,更加安全。苯甲酸和苯甲酸鈉的優勢是在空氣中比較穩定,成本較低。但在密封狀態下,山梨酸和山梨酸鉀也很穩定,山梨酸鉀的熱穩定性比較好,分解溫度高達270℃。由於食品添加劑的添加量很小,並不會明顯增加肉製品產品成本。因此,許多國家已經開始逐漸採用山梨酸和山梨酸鉀替代苯甲酸和苯甲酸鈉。
另外,苯甲酸在酸性條件下溶解度較低,如果攪拌不均勻,會出現局部有苯甲酸結晶析出,導致局部產品添加劑超標(侯振建,2004)。苯甲酸還與氯化鈣有拮抗作用,與氯化鈉、異丁酸、葡萄糖酸、半胱氨酸鹽等也有類似作用(葛長榮,2002)。苯甲酸添加後還會使食品產生澀味,甚至會破壞肉製品的風味。因此並不提倡肉製品加工中使用苯甲酸和苯甲酸鈉作為防腐劑添加。
事實上,添加苯甲酸和苯甲酸鈉並不是肉製品唯一的防腐方法。使用天然防腐劑,如採用Nisin、殼聚糖、香辛料提取物等,也能夠達到抑菌保鮮作用,也是肉製品工業的一個發展方向。還可以通過改善加工條件,改進食品包裝,對產品熱處理或輻照殺菌、進行低溫儲藏等等來實現肉製品的防腐保鮮目的。歸根到底,最為重要的還是加強衛生管理,從源頭減少污染。
3.結語
添加食品防腐劑的目的是為了改善食品品質、延長保存期、方便加工和保全營養成分。只要按照國家規定的品種范圍和使用量進行添加苯甲酸和苯甲酸鈉,都是允許的,也是安全的。誠然,我國在食品添加劑法律規定上也有些欠缺,作為食品科學工作者面對著公眾對食品安全的空前關注或企業追求利益的壓力,應該本著負責的科學的態度進行論證,而不能憑空想像,隨意曲解食品防腐劑,誤導公眾,導致公眾對現代食品工業失去信心甚至產生恐慌。如果那樣的話,將會使食品工業的發展和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陷入被動。
J. HLB(親油親水平衡)是什麼意思
表面活性劑分子中親水基和親油基之間的大小和力量平衡程度的量定義為表面活性劑的親水親油平衡值,簡寫為HLB
表面活性劑為具有親水基團和親油基團的兩親分子,其親水親油的程度用親水親油值(HLB)表示,HLB在實際應用中有重要參考價值。親油性表面活性劑HLB較低,親水性表面活性劑HLB較高。親水親油轉折點HLB為10。HLB小於10為親油性,大於10為親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