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辨別新老瓷器(胎質老化鑒定方法)新老瓷的區別的本質是
新老瓷器鑒定方法:
1、胎質釉色看仔細
商周時代胎質情況:
鑒定一件古瓷器一定要仔細看胎釉,從胎質、釉色可以基本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如果我們發現一件古瓷符合上述特徵,則其基本屬原始青瓷。
2、紋飾用心去辨析
鑒定古瓷,除了看胎質和釉色外,紋飾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紋飾就像一個人的衣冠,有鮮明的民族性和時代性,鑒定時千萬不能忽視。
我國古代瓷器的紋飾繁多,按類別可分為人物、動物、植物和裝飾四大類。紋飾本身有其時代性,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例如,明正德年間,道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在社會廣泛興起,因此瓷器上出現了八仙、八寶、真武大帝、書寫迴文、仙人朝聖等圖案。
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訓,對「尚武」和「習文」極為重視,於是這個時期的瓷器圖案,在「尚武」方面,有刀馬、人物和清裝射獵圖等出現;在「習文」方面,開始在瓷器上大量書寫詩詞,以文字作為圖案裝飾。
新老瓷的區別的本質是:
瓷器表面的釉面光滑、光亮,通過對釉面光亮程度的判斷是目測鑒別的重要方法之一。瓷器經過燒制以後,通過目測能感覺出釉的表面有一層明亮的表光,也稱為「浮光、火光、賊光」。
一件新出窯的瓷器,整器各方面都表現出一種全新的狀態,釉面凈明新亮,受光線照射後,釉層內的礦物質顆粒年輕活躍,通過釉面反射出來的光波強烈耀眼,飄浮游離,其活力、能量、強度都處在最高狀態。
隨著年代的延長,釉中的各種礦物質在接受自然界當中物理、化學的作用下,逐年的氧化老化,其活力、能量、強度也逐年的減弱,釉層開始老化變舊,釉面開始逐漸的熟舊溫潤。受光線照射後,釉面表光明亮耀眼的強度逐漸減弱,游離程度逐漸降低,呈現出一種玉質感。以上這種變化現象,年代越久遠,變化越明顯。
這種變化現象雖然目前我們還不能用圖像的形式准確描述,但是它是有明確顯示並且是有規律的。正是這種有顯示和有規律的光感變化,給我們對古瓷鑒真斷代提供了可靠的理論和實踐依據,也給古瓷造假者設置了永遠無法超越的屏障。
(1)瓷器老胎為什麼有油性擴展閱讀:
瓷器鑒別方法:
1、器形觀察
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歷代造型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陶瓷器的形狀,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准以及技術條件有密切關系,能較好地體現各時代的特色,隨同時代的演近而漸趨繁復。
古代的形狀是比較簡朴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顯得突出。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當大。
2、根據紋飾和色彩鑒定瓷器
從紋飾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隨著繪瓷原料和技術的不斷豐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時代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就成了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明代瓷器多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清代瓷器則多用大篇幅詩、詞、歌、賦等作裝飾文字,例如「赤壁賦」、「前後出師表」、「滕王閣敘」。此種只有文字而無圖畫的器皿歷朝很少仿製。
3、胎釉鑒別
從胎釉方面看,由於時代和地區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故在鑒別瓷器時應對此細致的觀察。觀察古瓷,要注意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如舊瓷多有所謂「瑩光」或「酥光」的說法。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行家說:如何有重點地鑒別古瓷器?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如何通過對釉面的判斷來區分瓷器的新老
㈡ 如何辨別新老瓷器
瓷器英文叫CHINA,它是我們中國人的獨創,是我們老祖先把氧化硅、氧化鋁、氧化鈣等其他少量金屬氧化物,用手工加簡單機械燒制而成的器物。從材料學來說,無論新瓷器、老瓷器,它們都是由胎、釉、氣泡三部分組成。胎稱鋼玉晶相,釉稱玻璃相,氣泡稱為氣相。胎、氣泡為穩定相,要降解需很長時間;而釉為非常穩定相,他要朝穩定相過渡,地表狀態下一、二百年就會發生細微變化,它的本徵時效特徵,侵蝕時效特徵,疲勞時效特徵就會顯現出來,這些特徵統稱為古瓷釉面自然老化微觀特徵。之所以稱作微觀特徵,是因為人眼是不容易觀察到這些特徵的,必須要藉助放大鏡才能看到。而本徵時效特徵是釉內的,侵蝕時效特徵是釉表的,疲勞時效特徵是整體的,在它們共同作用下,新老瓷器就會呈現不同的特質。而這些微觀特徵因受內外因素的影響,差異是很大的,這些古瓷釉面差異很大的自然老化微觀特徵,註定是人工不可復制的,只能是時間和大自然所為。事物的區別,就在於微觀特徵差異性。因此,從痕跡學(物質在一定條件下、時間留下的印跡)和材料學(古瓷三個相及釉面三個自然時效)入手來辨別新老瓷器,如同醫生通過望、聞、問、切及心電、化驗、B超、CT等技術手段診斷病情一樣,是一種科學的方法。
瓷器辨偽首先要區分贗品和仿品。仿品是文化的延續,仿得好的瓷器同樣有收藏價值,且有一定的增值空間。而贗品是在仿品的基礎上,人為做舊、打磨、酸浸、鹼咬,使之看似真品,這有明顯的欺騙性。 的三種方法 首先是聽聲音:新胎聲音硬、脆,而老胎鋁含量較高,具冷性,敲打時聲音沉悶; 再看光澤:新瓷有高光點,光亮刺眼,而老瓷光從內發,黝亮養眼;最後可用弱酸洗胎:刻意做舊的新胎一洗就露出了本來面目,而老胎表層不能輕易洗掉。 還有一種用膠攙和雜物的方法特殊做舊,不容易洗,需綜合分析再做判斷。 排除人為造舊的因素後,再從形、色、神韻、紋飾、成型工藝、繪畫技法等方面,根據書籍資料斷定瓷器的年代。
㈢ 瓷器底胎的特徵:什麼叫瓷器底足胎濕做舊
縱橫華夏上下五千年,中國陶瓷史是一部中國文明史,文明古國歷史都與陶瓷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古樸自然節儉的秦漢陶瓷、雄渾大氣奢華的唐代瓷器、精緻內斂豪放的宋代瓷器、一枝獨秀濃厚色彩的元代瓷器、濃艷多姿五彩的明代瓷器、繁縟富麗榮華的清代瓷器、良莠不齊時代特徵的民國瓷器,是歷史最耀眼的光環,這就是文物收藏價值意義所在!
由於瓷器如玻璃易碎,不易保存,以及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影響,不是傳世就是盜墓而來,古瓷能完整留傳下來十分稀少和珍貴。所以升值空間極大,一件精美的清代青花瓷上萬元很正常,越窯或者汝窯高古瓷器價值上千萬更不罕見,隨著中國國民越來越富足,更多投資者開始收藏瓷器,古瓷熱持續火爆。但是唯利是圖的不法分子也看到這點,利用逼真的高仿瓷器,騙取收藏者血汗錢,令人不齒。當今古玩市場都是魚目混珠,真真假假,一百件有一件真品都算燒高香了,應驗了一句老話「古玩市場水好深」!
在這里我還是希望大家多學點瓷器鑒別知識,理論加實踐,打鐵需自身強,而不是人雲亦雲,被所謂的專家牽著鼻子走!我也跟隨師父下鄉收瓷(鏟地皮)多年,積累了一些經驗,現在就分享給大家,主要是揭秘行內不敢說的內幕,不法分子做舊瓷器的手法,以及怎麼去鑒別真假。
一. 化學品做舊。以仿傳世品的特徵為主。傳世品如果保護得完好,不會像盜墓類的出土瓷器不同程度的釉面破損,其釉面具有脫玻化特徵,釉光溫潤如玉,且底胎細膩,內壁可見「雞爪紋」等特點。中低檔次的仿品由於節約成本賺取更大利潤,往往會採用在釉面上塗抹高錳酸鉀來造效果。我2006年在景德鎮樊家井一家仿品瓷器店裡就看到一個50出頭的老師傅正在加工一堆從別的店送來的「雍正粉彩碗」,塞給他一包煙套近乎,隱約間透露到,他每次加工一個收150元工錢,一天下來也能賺個幾百元。首先在做好的新瓷上潑化學品高猛酸鉀,具體做法是在高錳酸鉀溶液,摻入少許紅糖,攪拌均勻塗遍器身,瓷器底部和足圈為重點,要反復塗抹。大概四十八小時後用干布擦拭乾凈。奇跡出現了,瓷身露胎處、開片和斷裂處都呈不同程度的古色的紫褐色。如果覺得效果不佳比如底足顏色過深,用洗衣粉擦洗,然後用細砂紙打磨,使胎微露白色,似糯米胎。高檔次仿古瓷則會採用中葯浸泡的方式造老瓷效果,掌握這種技巧段的師傅為數不多。一般沒熟人引薦,是不會幫陌生客戶加工的。中葯的配方是嚴格保密的,在他們店裡可以看到很多顏色各異的葯水瓶,但是標簽已被撕掉以免泄露。用中葯煮泡做舊也會因對象不同而略有差異,比如,為了造粉彩瓷蛤蜊光效果,會在中葯里加少許酒精,而為了消釉下彩瓷的賊光,會滴入少許氫氟酸(一小瓶氫氟酸可以用半年)。你會好奇這種以假亂真的仿品,都銷到哪裡?其實樊家井一條街大部分客戶都是外省來的古玩商店老闆,他們半個月來一趟,一個小時之內就大包小包的扛走。現在物流發達,有的在維信看好寶貝圖片,打款,直接發快遞。過幾天後,仿品就出現在各大古玩街!
針對這種贗品的鑒別也不難, 1、用清水將瓷器清洗干凈。使用過高錳酸鉀的,水會呈紫色。用手指醮點水一摸擦,手指會染成紫褐色。 2、在自然光下,用10倍以上的放大鏡觀察瓷器表面釉層,因為老瓷表面的磨損縱橫交錯,粗細深淺不一,不規則而自然則為真品。仿品無這現象,因為人為的用砂紙擦,線條、方向和力度都一樣。 3、老瓷有自然剝釉現象,因胎釉結合不好或時間久遠造成的,剝釉的周圍還可再剝。方法是在沿口上,用什錦銼刀的尖端先撬出一個缺口,然後繼續延伸。 但新瓷由於剛燒制不久剝釉則是打出來的,剝釉的周圍胎釉結合處還是緊密的。 4、用小頭針撬縮釉處或破裂的氣泡,用放大鏡觀察其氧化程度。如果氧化自然自內而外,則為真品。
二. 做土銹。主要仿出土瓷器物為主。最原始的方法是先用牛皮將表面的光亮擦去,這道工序持最低一個星期,多則一個月。然後將瓷器放入茶葉加鹼的水中,煮六個小時左右,使其去掉表面的「賊光」。最後,將瓷器擦上皮鞋油,然後埋入土中,瓷表面會把泥土「吃」進瓷器,古舊瓷器就做好了。高明點的大師做法是用砂紙打磨新瓷釉面,或者面,具體是:將氫氟酸兌水各半,用刷子均勻塗刷瓷器釉面,刷油漆一樣由下往上氫氟酸腐蝕釉刷,釉層厚的地方反復塗刷,薄處次數少點,塗刷半分至一分鍾左右後,即馬上用清水沖洗干凈,防止時間過長,釉層表面腐蝕得嚴重會毫無光澤。假如太亮,可以表面塗點色拉油,會使它溫潤如玉。然後塗刷泥水,泥水滲透到被破壞的釉面內,於達到出土的效果。頂級大師則採用在縮釉處、露胎處以及想做土銹的地方塗少量強力膠水,撒上黃泥,黃泥採用古墓的泥土,帶有少量老石灰。也可在瓷器某個部位放上幾枚鐵釘,撒點鹽,一個禮拜後,瓷面上的鐵銹用刀刮不掉,鹽酸也難以洗去。然後在瓷器的底部扔點甜食碎渣,吸引昆蟲,結上蜘蛛網,撒上蟑螂屎,蒙上灰塵。最重要的工序是戳破氣泡,用尖刀將釉面的大氣泡戳破,器物的底部一般來說釉層較厚,這樣就達到做舊效果!
對這種瓷器鑒定主要有:1.看火光,新瓷器火光稱為賊光,因為釉面閃光耀眼刺眼。老瓷器的光,是從瓷器內部發出來的溫潤光芒,看著養眼。用牛皮磨砂過的瓷器雖然沒有了火光,但是看著呆滯無光澤。所以只要足夠的耐心和細心不難分別它的真偽!2.看棕眼(泡眼)。古人在胎做好後,用釉漿(石英,長石,滑石研磨加水調製成)一層一層刷上去做成釉面,限於當時的工藝水平,釉漿裡面有砂石等雜質,空氣含在釉面,當燒制時空氣遇熱破裂而出形成細微的泡眼,隨著歲月老化中氣泡都會產生破點。鑒定時必須上手!近觀泡眼是否是人為還是自然老化而行成!自然老化的泡眼無規律可循。一定有毛邊,大小不一。但新瓷上的則不同,那隻是一個人工做舊程序!3.用手持顯微鏡觀察老瓷釉面,凡用氫氟酸處理過的高仿瓷器,顯微鏡下會出現無數個被酸腐蝕過的小孔。 注意 這小孔跟棕眼定義不一樣。
三. 移花接木(接老底和加彩)。通俗講接底就是用有官窯底款的舊瓷片,接上個新瓷器。這一招也是迎合收藏家鑒定瓷器時喜歡看瓷器底足,完整的老瓷不好找,但破瓷碎瓷就好找。找到好點的老瓷下半部,最好是底部有款的官窯瓷,然後去景德鎮進貨低廉的做舊瓷器,用它的瓶身和老瓷在強力膠咬粘,然後小心補彩修整,變成無縫對接。為使釉面色澤統一看上去自然無破綻,加噴強硬度的膠漆在釉上,形成透明潤澤的油膜,就做成觀感很逼真的老瓷。加彩是用清代的白瓷器,畫上粉彩或者琺琅彩,這種瓷器釉面明顯比胎新,還要配合化學做舊才完美!
鑒定手法主要為:1.因為一般是真碗底接假花瓶,因為碗底多,花瓶貴。真古董碗的底足薄,花瓶的底足厚。如果是白胎的話,放大鏡下可以看出有拼接的痕跡。但顏色釉的接底,很難看出來有拼接,只能細心觀察釉面和瓶裡面找出破綻。2.一件瓷器,胎、釉、形、畫上都是整體細膩自然,比如紋飾,因為是接老底,所以瓶身的紋飾上應該是大氣自然而神韻,而不是一條紋飾紋到一半突然不見,對不上,非常不協調,這一點就可以斷定是新瓷。3.看窯變,有些老瓷器底部有火石紅現象,明代比較明顯,有些已經形成胎紅和裂紋,老瓷器都有不同程度的大小裂紋。4.看底款。老瓷器有的有款,有的沒款,有款的也不一定是老瓷器,新仿的也有款,重要問題是鑒別是不是做舊瓷器,老瓷器底部有使用過的摩擦痕,新瓷器沒有使用痕跡。要看款的新舊程度,要分辨底部是不是用醬油燒色做舊。
四。老釉新胎:21世紀初景德鎮陸續出土了一些古代的釉料,仿製者會利用老的釉水去裝飾新胎,方法為:在剝釉時最好是在瓷器沿口上,用什錦銼刀的尖端先撬出一個缺口,然後繼續延伸。小心翼翼的把釉和胎分離,一個老師傅手法熟練的話,一天可以剝5個花瓶瓷器。然後在用燒制好無釉的胎,用強力膠水跟老釉無縫拼接。
鑒定這種瓷器方法也不少:1.觀察釉面與胎面的結合緊密程度,用膠水粘和會有破綻。新胎泥質都是機械研磨,比較細膩,程粉狀。而老胎都是人工和制,有顆粒狀。新胎比較扎手。老胎有細膩的手感。2.碗,盤,碟,杯等瓷器在日常應用之中跟油和水接觸較多。在洗刷中都會行成磨蹭也會產一層自然的包漿,所以觀察瓷器整體包漿,是否出現一兩個地方無包漿現象,則鑒定為做舊品。
五,整體翻舊。這種達到以假亂真的高仿雖成本高,但是沒有深厚鑒定功夫的收藏家是很難發現它的破綻。傳聞景德鎮有這技術的大師,年薪都是幾百萬,平常很少出山,一年只做幾件瓷器,不反復做同一款瓷器。因為要答應客戶市場上不會出現兩件一摸一樣瓷器。做法很講究,比如做一件明朝永樂青花瓷,首先去博物館參考或翻閱古籍,按照一定比例用3D列印技術復原大概瓷器模樣。然後從原料到工藝,每一個環節都用明朝永樂時代的。泥用明代相近的,陳腐地下最少3年,不能用球磨機,要腳踩泥。釉和色料都用過去的配方,裝匣缽,必須柴窯燒,也有的將老的瓷片碾碎成粉末,加上其他礦石原料,做坯燒胎。這些都是按照當時永樂工匠的燒制手法,所以這些大師對古代瓷器歷史演變和工匠燒制的技術了如指掌,專研度不亞於專家。這種高超技術做出來的瓷器任憑專家有多豐富閱歷還是科學儀器都檢測不出個所以然,自然送拍到拍賣行不在話下。
正所謂魔高一丈道高一尺,對這種高仿瓷器也要專門的鑒定手法:1. 嘉慶以前的瓷器,由於瓷土的關系,經過自然老化,非常掂手(即重量大)。嘉慶以後包括現在的新瓷,基本是胎質疏鬆,也有胎厚,但上手後感覺輕飄飄的。所以建議大家有空時去老城區建築工地上撿舊瓷碎片,或者購買明清青花舊瓷片觀察研究,熟悉那如脂似玉的胎骨,晶瑩剔透的釉水,流暢的線條,回味無窮的青花色和畫面上濃郁的生活氣息。2.看釉.大約從戰國開始進入漢代,古匠便在陶器上掛釉。西周至唐多為石灰釉,而後發展為石灰鹼釉。唐時釉中加入昂貴的玉粉,後來又在玉粉的基礎上,加入瑪瑙粉等稀有原料。於是自從瓷器上釉發展到民國,每個年份的瓷器上手撫摸,手感都不一樣的用手摸,摸多了,自然領悟出老瓷器的特點。看釉的另一個方法,傳世品就觀傳世痕跡。只要傳世的一定有傳世痕,也就是包漿和自然磨損。盜墓出土之類,則一定有土沁。因為入過土的,在瓷器面上必有入土痕跡(不涉及釉下,而是指釉面被地下土質中的酸與鹼包裹之痕)。這種痕跡,見水以後便在器表有顯現,細如粉劑的塵沫狀,為灰白,有澀手之感。3.看紋。紋包括繪、刻、劃、印、堆、貼、塑、鏤空、鑲嵌等紋刻。瓷器的繪畫、裝飾、紋飾反映和體現了一個時代的特徵,風土人情,君王嗜好,工藝水準等,掌握這些知識,就不會把定窯劃、印花與耀州地刻花混為一談;也不會將元的貼花和吉州的印花分不開,所以了解紋飾很重要。4.辨其聲。用手指彈器皿,一隻手懸空托住瓷器底部,另一隻手用手指輕彈瓷器邊緣。若是好的古瓷器,你將聽到如鍾聲一般悠遠悅耳的聲音,而且餘音裊裊,迴旋聲將持續很久,非一般瓷器可比。
這些知識都是在本人師傅教誨下和日積夜累實踐總結而來,非常實用。當你擁有一件真品老瓷,滋潤細媚有細紋的它能讓人彷彿置身當時古代氣氛中,這就是古瓷奧秘的地方。
㈣ 如何鑒別老瓷器
先看底,新老瓷器的底不一樣,老瓷器有的有款,有的沒款,有款的也不一定是老瓷器,新仿的也有款,重要問題是鑒別是不是做舊瓷器,老瓷器底部有使用過的摩擦痕,新瓷器沒有使用痕跡。要看款的新舊程度,要分辨底部是不是用醬油燒色做舊
㈤ 糯米胎是什麼概念
一說起康熙瓷,立刻會提起「糯米胎」,而且許多人都將這一特徵作為鑒定瓷器斷代標准中的一項重要指標,經常在媒體播放的節目中看到一些專家在鑒定瓷器時講到「康熙糯米胎,如何如何。」但是廣大收藏者也許是沒有機會接觸館藏標准器,也許是沒法理解什麼是糯米胎,永遠也搞不清楚究竟那一種胎是糯米胎,
查閱資料發現最早稱之為「糯米汁胎」是形象描述胎體的質感如同糯米經水磨後流出的米漿一般細膩,光滑,如果是煮熟的糯米汁,恐怕不太可能,中國文人的語言過於誇張,後世專家望文生義狗尾續貂,如果你拿三個胎質相近不同年代的瓷器讓專家講一講那一個是「糯米胎」,如果不看其他特徵肯定分不清楚那一個是「糯米胎」。
糯米胎並非康熙時期獨有,它只是表現出製造坯胎的泥料質量較高,燒成溫度較高,燒結程度較好,瓷化程度較好,胎體質白縝密,堅硬、純凈,與景德鎮明代產品相比,更加滋潤、細膩,很少含有雜質,一般不藉助放大鏡難以發現孔眼,由於組織結構緻密均勻,使得胎體的比重增加,通常大家都認為康熙時瓷器胎薄,分量重。
但是應該知道「糯米胎」的說法是清中期鑒定者以景德鎮明代瓷器作為對照物提出的康熙瓷器的新特徵之一,是從廣義普遍現象上看,是針對明代瓷器而言,又經過了幾百年這種說法在鑒定中還有多大的意義?這是現代人必須要搞清楚的問題。
首先要知道為什麼康熙時期瓷器的胎體質量發生了變化,主要原因一是清初景德鎮燒造瓷器的窯爐發生了變化,明代窯較小如官窯廠龍缸窯,長和寬只有兩米,而清代則變成長近20米,寬4米多的
大型卵形窯,燒成溫度大幅度提高,使得瓷器在高溫區得到完全的燒結,高溫區燒造的高檔瓷器胎體達到現代瓷器的質量水準,但在中低溫區燒造的中低檔瓷器胎體仍然達不到「糯米胎」的水準;其二高嶺土自萬曆中期發現以後,由於社會動亂和日本的競爭,景德鎮瓷器的銷售受到影響,一直到清初才開始逐漸發展,此時的高嶺土恰恰是在最佳礦土層,從地質學角度說上層和下層的高嶺土質量都比不上中層的高嶺土,而康熙時期恰恰是最佳土層時期,國內國外市場再次進入高潮,泥料製造廠家面對優質礦土和火爆的瓷器市場自然會提高泥料的質量,已取得更高的市場價格,制瓷業也必然會提高產品質量,窯溫高,泥料好,工藝精,瓷器的胎體自然質量高。
㈥ 怎麼通過胎質來辨別瓷器的新老啊
胎質鑒定應注意把握一下幾點:
一是觀察瓷器胎土是否經過人工淘洗。明清瓷器製作程序很規范,胎土都要經過人工淘洗,因而胎質顯得干凈。老瓷器的胎質看上去既有粉狀,又有細顆粒狀。
二是觀察胎的密度有無過大或過於疏鬆現象。明清瓷器制坯前的制泥是人工,人工制泥制坯燒出來的胎密度適宜,無密度過大或過於疏鬆現象。現代仿品瓷器制胎用的泥是煉泥機煉制,用這樣的泥製作出來的胎密度過大,拿到手裡有過重的感覺。也有用灌漿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過於疏鬆,拿到手裡有過輕的感覺。
三是觀察胎體的厚薄程度。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都不盡相同,如明代的大件藏品和清代康熙早期以及同治時期的胎體相對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間的胎體則相對較薄。把握好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品。
四是觀察胎質是否滋潤活泛。老瓷器製作用的胎泥都經過陳腐,加上露胎部分長期與外界物質和空氣接觸,經過風化和吸取營養,胎質有滋潤活泛的感覺;仿品瓷器的胎質一般則較為硬、呆、不活。
㈦ 古瓷器底部露胎產生油質感,是老化嗎
老瓷器的胎一般是油潤的。。。
㈧ 古陶瓷鑒定研究:如何區別新老瓷器的胎體
瓷器的胎體是由瓷土經高溫燒結而成的,在其外表施釉燒制後便成瓷器,胎為骨,釉為肉。觀察胎體是瓷器愛好者最先接觸到的鑒定方法,通過對瓷器斷面、器底露胎處、修胎痕跡以及胎色的觀察來區別瓷器的新老。以下那是景德鎮王掌櫃總結的一些區分新老胎體的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胎質
老瓷器的胎體是先將瓷石粉碎,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狀,淘洗,除去雜質,沉澱後製成磚狀的泥塊。再用水調和泥塊,去掉渣質,用雙手搓揉,或用腳踩踏,把泥團中的空氣擠壓出來,並使泥中的水分均勻,而後拉坯、施釉燒制而成。其胎質看上去既有粉狀,又有細顆粒狀,多有雜質、渣點、氣孔等瑕疵。仿古瓷由於制胎的胎泥是用煉泥機煉制,製作出來的胎密度一致,細膩、緻密、光潔。全國各地有古瓷窯的地區都在燒制仿古瓷,通過與古瓷相對比,只要是現代仿品的胎都很細膩。有些藏家喜歡收藏瓷片,需要警惕的是當今市面上所見瓷片有的是將新仿品打碎後刷上含鐵的料水做舊,仿出土殘片誤導藏家,所以一定要仔細觀察瓷器斷面的胎質。
手感
無論是鑒賞瓷器還是鑒定瓷器,上手親自拿捏與感受都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手感不僅可以印證、補充、豐富觀感和判斷,甚至可以修正、矯正、否定觀感結論,其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瓷胎的手感主要是上手後輕重、薄厚的感覺。除大件器物外,老瓷器輕重有度,不能太重有死沉死沉的感覺,也不能輕飄飄似的沒有分量。現代仿品瓷器制胎用的瓷泥是煉泥機煉制,用這樣的泥製作出來的胎密度過大,拿到手裡才有過重的感覺,製作的厚胎仿古瓷的大盤、大罐都有超重感;也有用灌漿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過於疏鬆,拿到手裡有過輕的感覺。所以經過多年與庫藏文物接觸的經驗,筆者感覺到過於厚重、輕薄的器物都是值得商榷的。
當今市場上有兩類新仿薄胎瓷器較為常見。一類為所謂的柴窯器,此類瓷器除青釉器外,還有綠釉、粉紅釉、天藍釉、黃釉等多種釉色,有的器物釉面還繪有彩繪人物、花鳥或刻字工藝,很粗糙。器身釉面布滿開片,器底一般有篆書「柴」字款、「宋」字款、「官」字款或「奉華殿」款,胎體很輕薄。自古相傳柴窯為後周世宗柴榮所設御窯,明代張應文在《清秘藏》一書中記有:「論窯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聞其制雲:『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但柴窯迄今為止未發現實物及窯址,成為中國陶瓷史上一樁迷案,現今市面上所見之物皆是根據史料描繪出的柴窯特徵製作出來的偽器,全為新仿臆造之物,不值一哂。
瓷器胎體的薄厚、器物的大小等任何細微的差別,都足以導致瓷器輕重的變化。我們也只有通過盡可能多的上手實踐,並不斷自我感知、體悟、對比、修正,才能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用來區分新舊好壞真假仿贗的輕重感。這里頗有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味,實際上就是通過經常的觸摸和觀察,親自體驗藏品的輕重粗細特徵,隨時得來的一點一滴積累起來就是鑒定經驗。
觀感
觀感主要是通過觀察瓷器露胎部位的各種痕跡來區分新老。主要分為跳刀痕、螺旋紋、泥鰍背、火石紅這幾種,下一篇會仔細講解這部分內容。
糊米底
此現象在明代傳世品中主要表現在宣德、成化兩朝青花或黃地青花盤的盤底。這兩朝較大的盤子一般多為白色或灰白色的胎,經燒制為無釉砂底。而「糊米底」作為砂底的一種,其盤底為糊米狀。這是因為窯爐中的墊砂含有鐵質,在窯爐的燒制過程中,受窯溫和空氣中氧的影響,盤底與墊砂中的鐵質發生化學反應,使得露胎處出現了褐色的鐵斑點,分布在盤的底部。這種鐵斑點也有暈散現象,撫摸時手感比較平整。現代仿古瓷有意仿燒的糊米底呈黑糊米狀,還有凸起的鐵斑,分布得很均勻,用手撫摸不平整,與真品相比差別較大。
聲音
通過敲擊瓷器聽聲辨析新老也是鑒定的輔助依據之一。老瓷器胎體是人工製成,密度不甚均勻,加之年代久遠,敲擊聲音略顯沉悶音短。新仿器胎泥由機器淘制,燒成後的胎骨緻密緊實,敲擊聲音脆而悠長。
接底現象
我們鑒定器物時往往先看器底,通過器底的款識和燒制痕跡來區別新老。當今文物市場在仿古瓷的琢器和圓器中常常見到有後鑲底(俗稱接底)器物:它的底部是明代碗足或明清時的罐底、瓶底,而器身卻是現代胎釉表現,這就是所謂的接底現象。這是仿古商家利用了藏家優先看底的鑒定習慣,用此手法做仿古瓷來誤導藏家,值得注意。凡此類器物在鑒定時尤其要注意底部是否有接痕,足邊部位上下釉色是否一致,其次在造型上分析器物結構是否合理,最後再下結論。
望採納,謝謝
㈨ 這個瓷器能到什麼年代難到真是解放後的我看到有暴釉點邊上都變色了,露胎的地方有護胎釉米黃色油油的
觀察得很仔細,但這些正是解放後80年代左右瓷器的特點,清代的堆花薄而淺,清代縮釉小孔只有針尖那麼大,清代底足露胎處更滋潤,沒有明顯變色的界限。
㈩ 陶瓷上色用的「油」是什麼,對身體有什麼影響
肯定有害,就算是一般的灰塵都有害啊,何況還是色料。 瓷器的色澤與胎或釉中所含礦物質成分密切有關,相同礦物質成分因其含量的高低,也可變化出不同的色澤。陶器通常用含氧化鐵的粘土燒制,只因燒成溫度和氧化程度不同,色有黃、紅棕、棕、灰等色。在粘土中添加其他礦物質成分,也可以燒製成其他色澤,但較少見。而瓷器歷來花色器種豐富,變化多端,現簡介如下: (l)青瓷:施青色高溫釉的瓷器。青瓷釉中主要的呈色物質是氧化鐵,含量為2%左右。釉由於氧化鐵含量的多少、釉層的厚薄和氧化鐵還原程度的高低不同,會呈現出深淺不一、色調不同的顏色。若釉中氧化鐵較多地還原成氧化亞鐵,那麼釉色就偏青,反之則偏黃,這與燒成氣氛有關。燒成氣氛指焙燒陶瓷器時的火焰性質,分氧化焰、還原焰和中性焰三種。氧化焰指燃料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的火焰;還原焰是指燃料在缺氧過程中燃燒,產生大量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碳化氫等的火焰;中性焰則介於兩者之間。用氧化焰燒成,釉色發黃;用還原焰燒成則偏青。青瓷中常以"開片"來裝飾器物,所謂開片就是瓷的釉層因胎、釉膨脹系數不同而出現的裂紋。哥窯傳世之作表面為大小開片相結合,小片紋呈黃色,大片紋呈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稱。南宋官窯最善應用開片,且胎薄(呈灰、黑色)、釉層豐厚(呈粉青、火黃、青灰等色)的特點,器物口沿因釉下垂而微露胎色,器物底足由於墊餅墊燒而露胎,稱口"紫口鐵足",以此為貴。越窯以產青瓷而馳名世界,其作品呈現一種特別的"雨過天晴"色,質地如冰似玉,後流傳至國外,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作。 (2)黑瓷:施黑色高溫釉的瓷器。釉料中氧化鐵的含量在5%以上。商周時出現原始黑瓷,東漢時上虞窯燒制的黑瓷施釉厚薄均勻,釉色有黑、黑褐等數種,至宋代黑釉品種大量出現。其中建窯燒制的兔毫紋、油滴紋、曜變等茶碗,就是因釉中含鐵量較高,燒窯保溫時間較長,又在還原焰中燒成,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鐵結晶,成品顯示出流光溢彩的特殊花紋,每一件細細看去皆自成一派,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茶器。 (3)白瓷:施透明或乳濁高溫釉的白色瓷器。在長期的實踐當中,窯匠們進一步掌握了瓷器變色的規律,於是在燒制青瓷的基礎上,降低釉中氧化鐵的含量,用氧化焰燒成,釉色一般白中泛黃或泛綠色,還原焰燒成釉色泛青,有"青白瓷"、"影青"之稱。唐代白瓷生產已十分發達,技藝卓越首推北方的邢窯,所燒制的白瓷如銀似雪,一時間與南方生產青瓷的越窯齊名,世稱"南青北白"。 (4)顏色釉瓷:各種施單一顏色高溫釉瓷器的統稱。主要著色劑有氧化鐵、氧化銅、氧化鑽等。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有青釉、黑釉、醬色釉、黃釉等。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有海棠紅釉、玫瑰紫釉、鮮紅釉、石紅釉、紅釉、豇豆紅釉等,均以還原焰燒成,若以氧化焰燒成,釉呈綠色。以氧化鈷為著色劑的瓷器,燒制後為深淺不一的藍色。此外,黃綠色含鐵結晶釉色也屬顏色釉瓷,俗稱"茶葉末"。 (5)彩瓷: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總稱。釉下彩瓷器是先在坯上用色料進行裝飾,再施青色、黃色或無色透明釉,入高溫燒制而成。釉上彩瓷器是在燒成的瓷器上用各種色料繪制圖案,再經低溫烘烤而成。 (6)青花:釉下彩品種之一,又稱"白釉青花"。在白色的生坯上用含氧化鈷的色料繪成圖案花紋,外施透明釉,經高溫燒成。在燒制時,用氧化焰時青花色澤灰暗,用還原焰則青花色澤鮮艷。 (7)釉里紅:釉下彩品種之一。在瓷器生坯上用含氧化銅的色料進行繪制圖案花紋,然後施透明釉,經還原焰高溫燒制而成。 (8)鬥彩: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結合的品種,又稱"逗彩"。先在瓷器生坯上用青花色料勾繪出花紋的輪廊像,施透明釉用高溫燒成,再在輪廊像內用紅、黃、綠、紫等多種色彩填繪,經低溫烘烤而成。除填彩外,還有點彩、加彩、染彩等數種。 (9)五彩:釉上彩品種之一,又稱"硬彩"。是在已燒成的白瓷上,用紅、綠、黃、紫等各種彩色顏料繪成圖案花紋,經低溫烘烤而成。 (10)粉彩:釉上彩品種之一,又稱"軟彩"。是在燒成的素瓷上用含氧化砷的"玻璃白"打底,再用各種彩色顏料渲染繪畫,經低溫烘烤而成。 (11)琺琅彩:釉上彩品種之一,又名"瓷胎畫琺琅",即成燒成的白瓷上,用琺琅料作畫。琺琅料中的主要成分為硼酸鹽和硅酸鹽,配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低濕烘烤後即呈各種顏色,多以黃、綠、紅、藍、紫等色彩作底,再彩繪各種花卉、鳥類、山水和竹石等圖案,紋飾有凸起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