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葯的炮製—中葯飲片如何炮製(一)
中國人治病喜歡喝中葯 ,而喝中葯不可不了解中葯的炮製知識
中葯材、中葯飲片、中成葯是中葯行業的三大支柱,中醫在臨床用以治病的物質是中葯飲片和成葯制劑,通過一定的加工炮製製成中葯飲片,供應配方和制劑,中葯的療效並非原葯材的療效,實際是飲片的療效,因此中葯飲片處於三大支柱的中心地位。
中葯飲片的炮製工藝是中葯傳統技藝的集中體現和核心所在,是在歷代中醫葯長期醫療實踐中產生,並不斷積累和發展起來的。
中葯炮製是根據中醫葯理論,依照辨證施治用葯的需要和葯物自身性質以及調劑、制劑滑鏈的不同要求,所採取的一項制葯技術,是中醫葯學的一大特色。
一、中葯炮製的起源與發展概況
對中葯炮製的文字記載始於戰國時代。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其治療「目不瞑」的秫米半夏湯中就有「治半夏」的記載,表明當時預治疾病已經使用了葯物常規炮製品。到了漢代,據有關資料記載,炮製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煉、煮沸、火熬、燒、斬斷、研、銼、搗膏、酒洗、酒煎、酒煮、水浸、湯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同時,炮製理論開始創立。我國第一部葯書《神農本草經》序例寫道:「葯……有毒無毒,陰干暴干,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不爾勿合用也」。在南北朝劉宋時代,我國第一部炮製專著《雷公炮炙論》問世,記載的炮製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炙、炮、煅、浸、飛等。該書對後世中葯炮製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某些炮製方法,現今仍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明代時期,中葯炮製發展得較為全面,在理論方面,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曾系統地論述了若干炮製輔料的作用原理,記載為:「酒制升提;姜制發散;入鹽走腎仍仗軟堅;用醋注肝經且資住痛桐兆;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潤回枯助生陰血,蜜制甘難化增益元陰;陳璧土製竊真氣驟補中焦;麥麩皮製抑酷性勿傷上膈;烏豆湯、甘草湯漬曝並解毒至令平和……」。他還強調:「凡葯製造,責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的醫葯學者李時珍集諸家之大成,在其巨著《本草綱目》中專列了「修治」一項,收載了各家之法。
對有些炮製方法還運用中醫理論加以討論。繼之,繆希雍又在《雷公炮炙論》的基礎上,增加了當時常用的炮製方法,在他的著作《炮製大法》中,提出了的炮炙十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由於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關心和重視中葯炮製事業,使中葯炮製事業發展很快。各地有關部門都對散在本地區的具有悠久歷史的炮製經驗進行了文字整理。並在此基礎上,全國大部分地區制訂、出版了炮製規范。同時,國家在葯典中也收載了中葯炮製內容,並相繼出版了一批炮製專著。如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中葯炮製經驗集成》,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葯炮製學》等。在科研方面,目前全國有許多中醫葯研究機構都開展了對中葯炮製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科研隊伍。在生產方面,中葯炮製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葯物飲片質量逐步得到了提高。隨著我國技術的革新,炮製生產設備已逐步機械化,如滾動式洗葯機,去皮機、鎊片機、切片機,各種類型的電動炒葯鍋等。這些將朝著自動化、聯動化的方向發展。
二、中葯炮製與臨床療效
1.炮製是中醫臨床用葯的特點
中葯多源於自然界的植物、動物、礦物,葯用部位含有一定的葯物成分,但也常帶有一些非葯用部分,而影響療效,並且不同葯用部位葯效有異。而原葯材在發揮治療作用的同時,也可能出現一些不良反應,這就需要通過炮製,調整葯性,增利除弊,以滿足臨床治療要求。所以中醫臨床配方用葯都是用炮製後的飲片。由於中葯成分信輪孫復雜,常常是一葯多效,而中醫治病往往不是要利用葯物的所有作用,而是根據病情有所選擇,因此,需要通過炮製對原有性效予以取捨,權衡損益,使某些作用突出,某些作用減弱,某些不利於治療的作用消失,力求符合疾病的治療需求。疾病的發生有多種原因,病情的發展變化多端,癥候的表現不一,臟腑的屬性、喜惡、生病病理各異,故立方遣葯及炮製品的選用都應考慮這些因素。如:女貞子既能補肝腎之陰,又能清虛熱,且葯性較平和,養陰而不膩,清熱而不損陽氣,實為滋陰補腎之良葯。但生用或制用與病情變化有關,當患者肝腎陰虧,兼有腸燥便秘者,可選用生品,既可補肝腎,又可潤腸燥,二者兼顧,且用量宜大;當便秘已去,肝腎陰虧之象尚未完全消除時,除調整處方外,女貞子則宜制用,增強其補肝腎之力,避免過用生品又引起滑腸。由此可知,中葯必須經過炮製,才能適應中醫辨證施治、靈活用葯的要求,所以炮製是中醫運用中葯的一大特色。
2.炮製直接影響臨床療效中
葯炮製是中醫長期臨床用葯經驗的總結。炮製方法的確定應以臨床需求為主要依據。炮製工藝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臨床療效。
2.1中葯凈制與療效中
葯凈制的方法雖然比較簡單,但對葯效的影響很大。因此,中葯在用於臨床之前,基本上都要經過凈制處理,方能入葯。從古至今,醫葯學家對中葯的凈制都非常重視。中葯亦要求以凈制後的「凈葯材」入葯,《中國葯典》炮製通則把凈制列為三大炮製方法之一。
2.2軟化、切制與臨床療效中
葯切制之前,需經過泡潤等軟化處理,使軟硬適度,便於切制。然而,控制水處理的時間和吸水量很重要,若泡浸時間過長,吸水量過多,則葯材中的成分大量流失,降低療效,並給飲片的乾燥帶來困難。利用蒸氣軟化葯材,應控制溫度和時間,以免有效成分被破壞。
切制時,飲片不均勻,厚薄、長短、粒度相差太大,在煎煮過程中就會出現葯用成分溶出不一。若需進一步加熱炮製,還會出現受熱不均,生熟不一,葯效有異的情況。如:調和營衛的桂枝湯,方中桂枝以氣勝,白芍以味勝。若白芍切厚片,則煎煮時間不易控制。煎煮時間短,雖能全桂枝之氣,卻失白芍之味;若煎煮時間長,雖能取白芍之味,卻失桂枝之氣。方中桂枝、白芍均為主葯,切均薄片,煎煮適當時間,即可達到氣味共存的目的。飲片的乾燥亦很重要,切制後的飲片因含水量高,若不及時乾燥,就會發霉變質。乾燥方法和乾燥溫度不當,也會造成有效成分損失,特別是含揮發性成分或對日光敏感的成分,若採用高溫乾燥或曝曬,療效會明顯降低。
Ⅱ 那位同行能說說中葯飲片和炮製的方法大神們幫幫忙
中葯飲片的臨方炮製,指醫師開具處方時,根據葯物性能和治療需要,要求中葯店或醫院中葯房的調劑人員按醫囑臨時將生品中葯飲片進行炮製操作的過程,簡稱「臨方炮製」,又稱「小炒」。中葯店和醫院中葯房配方使用的飲片,大都由中葯飲片廠供應,但有的炮製品種無法供應,例如「當歸炭」。這類因治療需要,要求臨時加工的炮製品,調劑人員應嚴格按照醫囑進行炮製,絕不能該炮的不炮,該制的不制,以生品代熟品,造成「病准、方對、葯不靈」的後果。 中葯飲片的臨方炮製,是中葯炮製的一個組成部分,筆者認為中葯炮製根據操作部門,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常規炮製」,由中葯飲片廠承擔;另一類為「臨方炮製」,由中葯店或醫院中葯房承擔。中葯飲片臨方炮製的范圍比常規炮製小,炮製方法比常規炮製少,一般以炒法、炙法、拌法為主,可分為清炒、麩炒、米炒、土炒、酒炙、鹽炙、醋炙、蜜炙、薑汁炙、葯物同炒等。 清炒 是將葯物置於鍋內加熱,不加輔料,不斷翻動拌炒至規定程度。可分為炒黃、炒焦、炒炭三種方法。 炒黃:將凈飲片置熱鍋內,用文火炒至表面呈黃色帶中或較原色略深,或膨脹鼓起,種皮破裂,並透出固有氣味時,取出,放涼。目的是使葯物有效成分易於煎出,並可緩和葯性,如炒決明子能緩和滑腸之性,並易煎出有效成分;炒麻黃能緩和解表之性等。 炒焦:將凈飲片置熱鍋內,用中火炒至表面呈焦黃色或焦褐色,斷面顏色加深,並透出焦香氣味時,取出,放涼。目的是緩和葯性或增強療效,如陳皮炒焦後,可緩和其辛烈之性,而增強其溫健之力;防風炒焦後,辛散之力減弱,而止瀉作用增強。 炒炭:將凈飲片置熱鍋內,用武火炒至葯物表面呈焦黑色,內部呈焦黃色或焦褐色時,噴淋清水少許,熄滅火星,取出,晾乾。炒炭要注意「存性」,如成灰燼,則葯力全失。目的是緩和葯物的烈性、副作用,如青皮炒炭後破氣之力減弱,消食化滯和胃之功增強;或增強收斂止血之功,如當歸炭、黃芩炭、防風炭等。 麩炒 用武火將鍋燒熱,撒入定量麥麩或蜜制麥麩,待冒煙時,放入凈飲片快速均勻翻動,炒至呈黃色或深黃色,麥麩呈焦黑時,取出,篩去麥麩,放涼。目的是賦色,增強健脾開胃之功,如麩炒山葯、麩炒白扁豆等;或吸收部分葯物的油分而減少其刺激性,緩和燥性,如木香經麩炒後,除去部分油質,增強實腸止瀉的作用。 米炒 將粳米洗凈,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冒熱氣或米貼附鍋底,放入凈飲片,拌炒至表面呈黃色或微焦,取出,篩去米。目的是以取其增強健脾開胃之功,如米炒黨參;或降低毒性,如米炒斑蝥。 土炒 將灶心土粉置鍋內,用文火炒至滑利,放入凈飲片,拌炒至表面呈黃色或微焦,取出,篩去灶心土粉。目的是增強葯物健脾和胃止瀉之功,如土炒薏苡仁、土炒白扁豆等。 酒炙(又稱酒炒) 取凈飲片,加定量黃酒拌勻,悶透,用文火炒至表面微具焦斑,取出,放涼。目的是緩和葯物苦寒之性,引葯上行,清頭目之火,如酒黃連;或加強葯物活血通經作用,如酒當歸、酒川芎等。 鹽水炙(又稱鹽水炒) 用定量的食鹽化水,與凈飲片拌勻,稍悶,或將凈飲片炒熱,然後噴灑鹽水,炒至表面微具焦斑,取出,放涼。目的是引葯下行,用於睾丸冷痛、小腸寒疝,如鹽茴香、鹽荔枝核;或增強滋陰降火作用,如鹽知母、鹽黃柏;或引葯入腎,增強利尿作用,如鹽澤瀉。 醋炙(又稱醋炒) 取凈飲片加定量米醋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表面微具焦斑,取出,放涼。目的是引葯入肝,增強活血止痛作用,如醋三棱、醋莪術;或是降低毒性,緩蠢侍山和峻下作用,如醋芫花、醋商陸等。 蜜炙 將定量「煉蜜」加開水適量稀釋後與凈飲片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規定程度;或將「煉蜜」倒入鍋內,用文火加熱,待沸起泡時,加水適量,再放入凈飲片,拌炒至蜜汁均勻吸盡,以不粘手為度。目的是增強潤肺止咳之功,如蜜炙前胡、蜜炙白前等;或取其益氣補中之效,如蜜炙黨參等。 薑汁灸(又稱薑汁炒) 將定量鮮生薑加水適量搗爛,壓榨取汁,與凈飲片拌勻後,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表面微具焦斑時,取出,放涼。目的是緩和葯物寒性,增強和胃止嘔之功,如姜炙黃連。 葯物同炒 菟絲子炒枸杞子:將凈枸杞子用菟絲子拌炒至鼓起,篩去菟絲子。目的是用菟絲子助陽之力,使枸杞子既可填精益髓,又可益腎壯陽,可用於元陽氣衰,陰虛精滑等證。 吳茱萸炒黃連:談胡先將吳茱萸放於鍋內加熱,炒至略鼓起時,再將凈黃連倒入拌炒至吳茱萸完全鼓起,黃連微焦色黃為度。目的是抑制黃連苦寒之性,增強瀉肝降逆之功。 小茴香炒當歸:先將小茴香放於鍋內加熱,炒至微有爆鳴聲時,再將凈當歸倒入急炒,至小茴香膨脹鼓起,當歸呈黃色,散發芳香氣為度。目的是增強行氣散寒、活血止痛理疝的功效,一般用於寒疝疼痛或少腹脹痛等證。 拌法 是指將凈飲片加入其它葯物的細粉拌勻,或加入液體輔料拌勻、乾燥。 硃砂拌:將凈飲片濕潤後,加入定量的硃砂細粉拌勻、晾乾。目的是增強葯物寧心安神作用,如硃砂拌茯苓、硃砂拌連翹心等。 青黛拌:拌法基本與硃砂拌相同。有清泄肝火作用,如青黛拌燈心草。 鱉血拌:將凈飲片與規定量鮮鱉血(先將鮮鱉血加入規定量黃酒)拌勻,吸盡,曬干。有退虛熱作用,如鱉血拌柴胡、鱉血拌青蒿等。 豬心血拌:拌法基本與鱉血拌相同。能引葯入心,增強養血之功,如豬心血拌丹參。 中葯飲片臨方炮製雖屬醫師特殊要求,但調劑人員在進行炮製時,所用輔料用量和操作方法,必須符合本地區《中葯炮製規范》的規定,才能保證配方質量,確保患者用葯安全有效。
Ⅲ 都吃過中葯飲片,但是你知道飲片是怎麼做成的么
中葯行業,手工操作的前處理環節行話叫做「炮製」,祥慧大連廣譽遠中葯飲片主要包括對中葯材的修揀、清潔、烘乾、蒸炒炙煅等工藝。而這些環節恰恰正是中醫葯製作工藝的關鍵所在。傳統加工炮製法工序很多很繁雜,很耗費人力、物力,會增加額外成本,葯品的原料大多珍貴稀缺,價格高昂。大連廣譽遠作為一家傳承了470多年的中醫葯老字型大小,
同時擁有兩個國家級保密產品和三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堅持嚴苛的制葯理念,用最好的葯材,最優秀的炮製工藝,製造出療效確切安全的葯品。心懷仁德,以良心自律,用誠心制葯;以敬畏心對待產品,用同情心看待患者;不管炮製什麼葯,都是該炒的必炒侍宴族、該蒸的必蒸、該炙的必炙、該曬的必曬、該夜露的必夜露,絕不偷工減料,決不苟且馬虎。其兩大拳頭產品龜齡集、定坤丹皆源於宮廷古方,炮製工藝多達數百個步驟。盡管工藝復雜,廣譽遠並沒有縮減省略,而老弊是完整地保留下來,沿用至今。在選材上必選最佳產地出產的原材料。大連廣譽遠中葯飲片優材入葯,良方配製,「炮製雖繁,必不敢減人工;品雖貴,必不敢省物力」。
Ⅳ 中葯是怎樣製造的
你是想說中成葯吧!一般的工序都是將中葯葯材(我們叫飲片)經過粉碎、提取等處理,根據不同的劑猛清喊型,添加一定的輔料(比如片劑裡面普遍存在有澱粉、糊精、微晶纖維素等輔料),再在一定的機器上加工而成。現在的中葯生產也是很先進和講究的,國家出台了一些列文件,要求中葯生產到達枝野GMP的水平,這就將中葯生產的衛生、工藝、療效什麼的限制好了,對於傳統中葯是挺好的一件事。可以這么理解:大多數通過衛生部審批的,具有批准文號(中葯的批准文號為:國葯准字Z……)的中葯,基本上可以放心使正哪用。
Ⅳ 中葯的炮製—中葯飲片如何炮製(二)
2.3乾熱炮製與臨床療效干
熱炮製,主要是用火加熱。既是最早的炮製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對葯效有明顯的影響。乾熱炮製的各種方法中以炒制和煅制應用最廣泛。葯物炒制,其方法簡便,但在提高療效,抑制偏性,減少毒副作用方面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許多中葯炒制後,可產生不同程度的焦香氣,收到啟脾開胃的作用,如炒谷芽、炒麥芽、炒扁豆等。中葯經炒制處理後,能從不同途徑調整葯物的功用,滿足臨床不同的用葯要求。煅製法常用於處理礦物葯、動物甲殼及化石類葯物,或者需要制炭的植物葯。此外,煨制、干餾等法對療效也有明顯影響。尤其是煨制後,葯效常有明顯的變化,干餾法則常用於製造新葯。如木香生品行氣止痛作用明顯,煨木香則專於實腸止瀉。
2.4濕熱炮製與臨床療效濕
熱炮製為水火共制的一類炮製方法。常用的有蒸法、煮法、煽法。此外,還有提凈法。部分復制葯物仍離不開蒸、煮的方法。蒸法和煮法在古代文獻中記載較多,用得非常普遍。清代《醫方集解》雲:「半夏用醋煮者,醋能開胃散水,斂熱解毒也,使暑氣濕氣俱從小便下降。」清代《本草新編》有「寒水制硫黃,非制其熱,制其毒也。去毒則硫黃性純,但有功而無過,可用之而得宜也」的記載。濕熱法炮製葯物,其特點是加熱溫度比較恆定,受熱較均勻,因此較易控制火候,加熱時間可根據需要靈活掌握。煮法和煽法水量也很重要。若上述條件掌握不好,往往造成葯物火候「攜乎不及」或「太過」,影響療效。火候不及,達不到熟用目的;火候太過,則會降低療效或喪失療效。如何首烏,蒸制時間太短,服後可出現便溏或腹瀉,甚至有輕微腹痛現象。桑螵蛸、天麻蒸的時間過長,則會「上水」,不但難乾燥,且會降低療效。川烏煮制時間太短,則達不到去毒效果;水量應適中,若水過少,則水煮中後還砂到火候要求,水過多則損失葯效。
2.5輔料(包括葯汁)制與臨床療效用
輔料制葯起源甚早,春秋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就有酒醋潰的記載。以後輔料種類逐漸增多,較系統地闡述輔料作用的首推明代陳嘉謨的《本草蒙筌》。但以明、清時期資料較多。明代《證治准繩》在論述黃柏的炮製作用時指出:「生用則降實火,熟用酒制則治上,鹽制則治下世旁,蜜制則治中而不傷。」這說明用不同輔料炮製後其適應症、作用部位以及副作用都會發生變化。中葯加入輔料用不同的方法炮製,可藉助輔料發揮協同、調節作用,使固有性能有所損益,盡量符合臨床治療的要求。
3.炮製與葯性的關系中
葯通過炮製,其性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等都可能發生一定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又常常異致功效、用途發生相應的改變,運用於臨床所產生的效應也不一樣。
三、中葯炮製的作用與目的
1.潔凈葯物保證用量准確原
葯材含有非葯用部分,如: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等夾有泥沙、雜物;動物的皮、肉、骨、筋、角等殘留腐肉、惡血。使用前進行清除雜物,洗去泥沙、污垢,篩去灰屑,除去霉爛變質之物和非葯用部位,可使葯物清潔純凈,保證臨床用葯劑量准確。
2.便於調劑和制劑植
物的根及根莖類、藤木類、果實類經炮製後加工成一定規格的飲片,如切成片、絲、段、塊等,便於調劑時分配製量和配方。礦物類、貝殼類、動物骨甲類如自然鋼、磁石、代赭石、牡蠣、石決明、穿山甲等葯物質地堅硬,難於粉碎,不便於調劑和制劑,而且在短時間內又不易煎出有效治療的成分,因此必須經過特殊的炮製方法使其質地變脆變酥,易於粉碎,而且使有效成分易於煎出。
3.降低或消除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部
分中葯雖有較好的療效,但因其毒性或副作用太大,臨床應用不安全。為了達到醫療上用葯安全,歷代對有毒葯物的炮製都非常重視,各代都有較好的除毒方法,如:草烏有浸、漂、煮、蒸、加輔料等炮製方法,以降低毒性。
4.改變或緩和葯物的性能中
醫採用寒、熱、濕、涼及辛、酸、苦、咸來表達中葯的性能。性和味如果偏盛的葯物,在臨床應用時,會給病人帶來不利的一面。如太寒傷陽,太熱傷陰,過酸損齒傷筋,過苦傷胃耗液,過甘生濕助滿,過辛損津耗氣,過咸助痰濕等。為了適應不同的病情和患者病情的需要,一方面可通過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用不同的炮製方法來轉變或緩搜隱橡和葯物偏盛的性和味。中葯往往通過炒、蜜炙等方法來緩和葯性,故有「甘能緩」,「麩炒以緩其葯性」的說法。
5.增強葯物的療效中
葯通過適當的炮製,可以提高中葯的療效。一方面是可以提高其溶出率,並使溶出物易於吸收而增強療效。明代《醫宗粹言》寫道:「決明子、蘿卜子、芥子、蘇子、韭子、青箱子、凡葯用子者俱要炒過,入煎方得味出。」這便是現代「適子必炒」的根據和用意。因為種子被有硬殼,炒後種皮破裂,有效物質就便於煎出。另一方面是葯物之間相互配合起協同作用,起到增強療效的效果,如款冬花和紫苑等化痰止咳作用的葯物,經蜜炙後其作用增強。再:炮製可以引葯入經及改變作用部分從而提高療效。如大黃苦寒,其性沉而不浮,其作用是走而不守,但如經用酒制後,就能上行而清上焦熱邪引起的牙痛、口舌生瘡等,即轉降為升。又如紫胡入經分散(入心包、肝、膽、三焦),如果經用醋制後,就可專入肝經,讓其專治肝臟疾病。
6.矯味矯臭,以利服用動
物類或其它具有腥氣異味的葯物,往往不被病人所接受。為了便於服用。常將此類葯物採用相應的炮製方法來去掉其不良的氣味,如用酒制烏梢蛇,用醋制乳香等都是為去掉其腥味或異味。
7.有利於保存葯效和貯藏葯
物在加工炮製過程當中,都經過乾燥處理,避免霉爛變質,有利於貯存。有些昆蟲類、動物類葯物經過加熱處理,如蒸、炒可殺蟲卵,防止孵化,亦為便於貯存。植物的種子類經過加熱處理,能終止種子萌發,而便於保存不易變質。含有特殊成分的葯物經加熱處理,可破壞酶的活性,避免有效成分被酶解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