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現自己是油耳朵,應該如何處理
引言:油耳是外耳道分泌的淡黃色油性粘性物質堆積在外耳道中,俗稱「油耳」。 油耳朵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那麼,發現自己是油耳朵,應該如何處理?
最後,總的來說,油耳的發生也是比較常見的現象,大家要放鬆心情,不要緊張不安。平時,也可以多吃一些排毒的食物,如金銀花、綠豆湯等。
2. 耳朵里老是感覺油油的是怎麼辦
可以去采耳的店清理一下,自己處理的話,可以洗個頭,然後用洗發水泡沫或者洗面奶,把耳洞里清理一下,然後清水清洗干凈。記得一定要用棉簽把水吸干。
3. 耳朵里總癢出油怎麼辦
油耳朵主要是因為機體體質所導致的,是因為人體耵聹腺分泌旺盛,耵聹容易堵塞耳道,造成耵聹栓塞會引起外耳道的悶脹疼痛。可以定期自行清理,建議可以用小棉簽深入到外耳道口大約0.5到1厘米處,沿著外耳道同一個方向旋轉,由內向外可以將油性的耵聹卷出來。
操作的時候注意動作一定要輕柔,棉簽進入耳道深度不要超過一個厘米。如果耵聹完全堵塞外耳道,自己難以清理的話,建議先用碳酸氫鈉滴耳液滴耳軟化以後,再及時去醫院耳鼻喉門診進行外耳道沖洗。
4. 耳朵老是出油是怎麼回事,怎麼處理
耳朵總是出油,要定期清理耳道,必要時給予抗生素葯物治療。
引起耳朵出油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導致的,有些是先天因素引起的。例如患者的皮膚屬於油性的皮膚,耳朵的皮脂腺分泌旺盛,導致經常有油性的耳屎流出,此類情況需要定期對耳朵進行清理,避免過多的油性耳屎堆積在耳道內。
如果耳朵發生炎症引起的出油,例如外耳道炎、中耳炎,可給予抗生素類的滴耳液治療,促進局部組織炎症的消散,可改善耳朵出油的現象。日常注意避免耳朵進水,否則容易引起感染,加重耳朵出油。耳朵出油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遺傳因素
患者由於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可能會出現稀耳屎的情況,耳內通常會有稀薄的分泌物,因此會表現為耳朵出油。
2.皮脂腺分泌旺盛
如果患者的皮脂腺分泌比較旺盛,可能會分泌較多的皮脂,由於皮脂不能及時排出,聚集在耳朵內,可能會導致患者的耳屎出現油性改變,從而表現為耳朵出油的情況。
3.其他因素
由於經常挖耳朵或者在濕熱的環境中久待,可能會導致患者的耳部受到刺激,從而出現耳朵出油的症狀。
當患者出現耳朵出油的情況時,需要及時前往醫
5. 油耳朵怎麼治療:平時不要經常掏耳朵
“油耳朵”又名濕耵聹、濕耳朵、軟耵聹、油狀耵聹等。有治療油耳朵的方法嗎?下面就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油耳朵的治療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油耳朵治療方法
油耳是遺傳的,不是病,不需特殊處理。這個沒辦法緩解,他本身就是一種腺體,要不斷的分泌。你可以適當用酒精察下,減少堆積。
“濕耳屎”又被常稱為“稀耳屎”或“油耳”。有的人耵聆腺和皮脂腺分泌特多,排出的呈棕黃色、油性粘稠物質,在尚未乾燥後就已積滿在外道眼裡,有的甚至流出耳外,有的凝聚成團,這些統稱為軟耳屎,俗稱“油耳”,醫學上叫油性耵聹。
耳道分泌物多數人是乾燥成鱗屑狀,略呈淡黃色的痂塊,叫“干型耵聹”。少數人分泌物始終呈油狀或糊狀粘稠的、顏色為深褐色的物質。“油耳”的發生與人種和民族有關,東亞人包括中日韓人的耳屎絕大部分都是乾的。而非洲歐洲人,包括北美人的耳屎有97%的人都屬於濕的,南亞人則一樣一半。而美洲土著人則和東亞人的一樣,估計是從東亞跨越白靈海峽移民到美洲的。
研究還發現,耳屎是濕的人更容易出汗,身體也往往有味道,特別是腋下,這也是歐洲人香水業發達的主要原因,這是耳屎基因決定的。東亞人可能是凍的,身體自我保護,出汗少了,連耳屎都吹乾了,最後基因也發生了變化。反過來看,是不是看人的耳屎干濕就能間接了解這個人是不是有腋臭,這個就不清楚了。
還有一種說法,說“油耳”的人都有狐臭。那麼“油耳”與“狐臭”有什麼關系呢?這是由於狐臭患者大多都都有油耳,雖然並不是絕對的,但若有狐臭家族史,年齡較小就出現油性耳垢,且可排除耳道的其它器質性病變,則需警惕有發生狐臭的可能。
“油耳”兩三個月清一次耳屎
耵聹不是耳內的垃圾,是外耳道耵聹腺分泌的一種淡黃色的黏稠液體,富含許多大家意想不到的成分:如氨基酸、脂肪酸、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可保護外耳道上皮,防止皮膚乾裂,發揮抑菌和殺菌的生理功效;還可阻擋灰塵、小飛蟲等進入外耳道,保護鼓膜。
對於“油耳”,就是濕性耵聹生成速度比較快的人,一般最好兩三個月清一次耳屎,在灰塵較多的地方時間適當短一點,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最好用棉棒,輕輕在外耳道口轉動,然後耳朵朝下,讓耵聹自行排出,避免使用指甲、鐵簽等尖銳物挖耳。
有濕性耵聹的人,如果長期不清理外耳道,可能會形成耵聹栓塞,影響聽力。此時,最好到醫院請專科醫生使用專門器械取出,取出後須堅持用滴耳劑滴耳2~3天,以預防感染。
日常不要亂掏耳屎,一般情況下耳屎會自行脫落,無需擔心耳朵會被塞住。因為,耳屎在人們日常的咀嚼、張口等下頜動作中會被振動,並自行脫落排出體外。
即使是因洗頭洗澡和游泳等造成耳朵進水,也無需常用棉簽去清理。若水多時,只需單腳跳一跳,以此動作輕輕振落耳中的水;若只是稍微耳濕,則讓它自然風干就行了,根本無需處理。
掏耳朵的四大誤區
誤區1
鼓膜破了,一定會耳聾
正解:掏傷鼓膜,聽力下降
坊間對鼓膜的認識是,一旦鼓膜破裂了,聽力就沒有了。其實並非如此,鼓膜損傷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件相當平常的事情。很多人在掏耳朵時掏得太深,碰到耳膜很痛,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在鼓膜上戳了個小孔。鼓膜的功能是擴發音量、增強聽力,它的破損甚至破裂只會影響聽力,但不會完全導致失聰。一般人掏耳朵時不小心在鼓膜上弄破一個小洞,一般來說3個月左右就可以自行恢復的。
要提醒的是,不僅掏耳朵會捅破鼓膜,過大的音量、很重的一巴掌、打球撞擊等原因都可能在鼓膜上震出小孔。例如有一個小孩在玩沙炮的時候震傷了耳朵,鼓膜上破了個洞,聽力大大受損。
誤區2
弄痛耳朵了,滴滴消炎水
正解:沒有感染不要滴
就像眼睛干澀就滴眼葯水一樣,很多人耳朵一有問題就滴消炎水。殊不知,亂滴葯水也可能帶來炎症。
如果掏耳朵時,用干凈的掏耳棒掏到耳朵痛了、受傷了,這種情況下一般不需要滴消炎葯水。此時外耳道沒有受到細菌感染,保持乾爽潔凈的環境。但滴了消炎葯水之後,反而營造了一個潮濕溫潤的環境,更容易滋生細菌。
什麼情況下可以滴消炎葯水呢?當耳朵出現感染、流膿時,最好在醫生的建議下滴消炎葯水。洗澡時,最好別弄濕耳朵。可以用棉花團塞住耳朵再洗澡,棉花團濕了再換。
另外,每次在公共泳池游完泳之後,最好滴兩滴消毒葯水。因為公共泳池內內的水可能存在各種細菌。
誤區3
耳朵覺得癢就掏
正解:可能是真菌感染
很多人都有定時清潔耳朵的習慣,特別是油耳的人,常常有油流出來,或者覺得癢,每過幾天就掏一次耳朵。陳觀貴對此表示,油耳和干耳是遺傳的,沒有辦法改變。油耳的人一但感覺油流出來了,用掏耳棒清潔一下看得見的外耳道是可以的。不過,正常人的耳屎會自動脫落,一般情況下不會堵塞。無論是油耳還是干耳,清潔耳屎的頻率大約一個月一次就夠了。一來耳屎的生長速度沒有那麼快,二來耳屎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不要將其“扼殺於搖籃之中”。
我們的耳朵都有兩節,外面的一節外耳道表層覆蓋著皮膚,不小心碰到了也不痛。但裡面看不到的一節表面是薄薄的黏膜,一碰就會痛。在清潔時,最好使用松軟、干凈的棉簽,硬的掏耳工具,如挖耳勺,其實並不好。
陳觀貴提醒,很多耳朵癢是由真菌感染造成的,經常用不幹凈的手掏耳朵、患有腳氣病的人,都是耳朵感染真菌的主要人群。一旦感染了,最好及時到醫院做檢查。
誤區4
耳朵痛自己會恢復
正解:長期受傷可治腦膜炎
耳朵發炎的問題並不大,因此很多人會忽略了正確治療。陳觀貴表示,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耳朵受傷發炎而不治療,很可能出現反復感染而造成慢性化膿性綜合炎。不僅出現聽力下降,還會導致肉芽、膽脂瘤,破壞聽骨等。聽骨被損壞到一定程度了,無法自愈,只能通過手術解決問題。
猜你喜歡:
1. 頭發出油的原因怎麼治療
2. 治療中耳炎的偏方有哪些
3. 搏動性耳鳴怎麼治療
4. 感冒耳鳴治療方法
5. 艾灸治療耳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