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紅木是不是重量越重,油性越高
不論什麼樣的木材,到了一定的年限,丟會有油脂產生,紅木也是如此。紅木所屬的材質有幾十種,廣義上講,是因為質地和色調界定的。不是油性的原因。
各類紅木的重量都有明確的規定。
國家紅木標准中各類紅木的重量是:
紫檀木類甚重硬,沉於水;
花梨木類重或甚重,大多數浮於水;
香枝木類重至甚重;
紅酸枝木類重至甚重,絕大多數沉於水;
黑酸枝木類重至甚重,絕大多數沉於水;
烏木類甚重,沉於水;
條紋烏木甚重,絕大多數沉於水;
雞翅木類重量中、重至甚重;
木材的重量是指木材的氣干密度。重-0.751—0.95 甚重->0.95克/立方厘米。
❷ 什麼烏木油性重
烏木在明清傢具的木材中不算太熱,地位穩居前五,以肅穆沉穩著稱而媲美紫檀傢具,其素雅之黑猶如文人之墨,烏木傢具就如同明清傢具之文墨瑰寶。
明 烏木邊花梨心條案
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
高81.5cm,長111.5cm,寬28cm
案面烏木攢邊,鑲獨板花梨木心。直牙條,小牙頭,扁方腿,兩側腿間安橫棖,腿及橫棖均四面打窪,前後打大窪,兩側打小窪。腿部四個稜角作混面線,混面與打窪線結合處作雙打窪細皮條線。直腿外撇,側腳收分,正面跑馬叉和側面跑騎馬叉明顯可見,顯現了明式傢具的特徵。
烏木在歷史上有許多名稱,如烏文木、烏樠木、烏梨木、瑿木、烏角等,原產於我國雲南和東南亞一帶,其外形與紫檀極為接近,其多數亦為空心,難出大料。
現在烏木多屬東南亞及非洲等國家進口,但與傳統烏木相差甚遠。
清康熙 烏木甪端香薰
宋代·趙汝適《諸蕃志》專門記載「烏樠木」,謂:
烏樠木似棕櫚,青綠聳直,高十餘丈,蔭綠茂盛。其木堅實如鐵,可為器用,光澤如漆,世以為珍木。
李時珍《本草綱目·木部·第三十五卷·烏木》稱:
本名文木,南人呼文如樠,故也。
烏木出海南、雲南、南番。葉似棕櫚,其木漆黑,體重堅致,可為箸及器物。有間道者,嫩木也。南人多以木染色偽之。
南方草物狀雲:文木樹高七八丈,其色正黑,如水牛角,作馬鞭,日南有之。
《古今注》雲:烏文木出波斯,舶上將來,烏文然。溫、括、婺等州亦出之,皆此物也。
烏木在史籍中的記載很多,很早就作為貢物進貢到中國,它的產地也很廣,遍及廣西、海南、雲南、浙江等地。
關於它的生態,《諸蕃志》、《本草綱目》都說「葉似棕櫚」,而按現有的《紅木》標准,烏木為柿屬,這與棕櫚形態完全不同。
故疑古文獻所說的烏木和現代所謂的烏木不是同一樹木。
清早 黃花梨嵌烏木黃楊木梳背玫瑰椅
明晚期 烏木嵌黃花梨半桌
觀復博物館 藏
因而我們可以說古人對於烏木是眾說紛紜,很難使人得出一個明確的概念,要弄清楚上述的問題,尚待做進一步的調查研究。
就傳世的烏木傢具來看,傳統烏木色澤純黑如漆,油性十足,似紫檀而更加細密,傢具做完後極易出現包漿。
清 烏木畫桌
明 烏木南官帽椅
烏木傢具最大的神奇之處在於傢具成器不久便會有均勻細致的小碎紋,如汝鈞之裂,是一種文雅高貴可以耐心細品的紋理。
烏木傢具大件的絕少,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清傢具甚為豐富,總數量多達上萬件,唯獨烏木傢具最少。
清 烏木七屏卷書式扶手椅
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
高82.5cm,長52cm,寬41cm
此椅通體用圓材。靠背、扶手仿窗欞燈籠錦式,共7屏,中間最高,兩邊依次漸低,卷書式搭腦高出椅背。座面下安羅鍋棖加矮老,足端安四面平管腳棖,正面橫棖下加羅鍋棖,兩側及後面安雲形角牙。
此椅造型方正而用材圓潤,構架空靈,保持了明式風格,然其座圍採用攢框和活桿拼接,使後背垂直,則為由明向清過渡轉化的風格特徵。
清 烏木七屏卷書式扶手椅
上海博物館 藏
烏木大件傢具者很少,通過對比可見
烏木扶手椅相較普通椅子略小
歷史上烏木多做小件,如筷子、印章、扇骨、鎮尺等等,在傢具製作過程中,烏木常與斑竹、黃楊、象牙等名貴材料搭配使用,是舊時「小器作」的上乘材料。
清 烏木嵌銀絲三鑲白玉如意
清 烏木貼竹鎮紙
清中期 烏木及象骨說詩牌 (一套)
尺寸:31×28×14cm 蔣念慈先生舊藏
《鄭和下西洋文選》記載了明弘治年(1488-1500年)外潘貢單中烏木每斤500文、紫檀木每斤500文。
因此明清傢具中就價值來說烏木傢具可以等同紫檀傢具,與黃花梨和紫檀位列前三。
民間有諺語:
家有珠寶一箱,不如烏木半方。
明代奸相嚴嵩被籍沒家產時,在抄家物資中有烏木筷子六千八百九十六雙,亦可見傳統烏木之價值。
清 青玉鑲赤金嵌烏木筷
通長27.9cm 故宮博物院 藏
02 國標「烏木」
國標「烏木」與傳統烏木差異甚大,如果烏木的情況和鐵力木相似的話,我們有理由推測,當時制定國標時林科院的標本庫中尚無傳統烏木木樣。
比鐵力木幸運的是,烏木榜上有名,雖然此烏非彼烏,大烏見小烏。
即使是國標中的烏木,也經歷了一次家族的內訌。2018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紅木新國標,將原2000年的《紅木》國標柿樹屬中的蓬塞烏木被刪除,另外原來屬於是烏木類的毛葯烏木被歸類到條紋烏木類:
《紅木》國標中烏木的變遷示意圖
在國標中,烏木乃柿樹科(Ebenaceae)柿樹屬(Diospyros)中某些硬重而心材黑色且具有金屬光澤的樹種的心材。
烏木原材橫切面
按《紅木》國際標准,成為烏木類的必備條件有:
1、柿樹科柿屬樹種。
2、木材結構甚細至細,平均管孔弦向直徑不大於150μm。
3、木材含水率12%時氣干密度大於 0.90 g/cm³。
4、木材的心材材色烏黑。
烏木紋理
按《紅木》國際標准,成為條紋烏木類的必備條件有:
1、柿樹科柿屬樹種。
2、木材結構甚細至細,平均管孔弦向直徑不大於150μm。
3、木材含水率12%時氣干密度大於 0.90 g/cm³。
4、木材的心材材色為黑色或栗褐色,間有淺色條紋。
條紋烏木紋理
雖然條紋烏木與烏木同屬於柿樹科柿屬,但兩者是有區別的,區別主要在於材色:烏木的心材材色為烏黑色,條紋烏木的心材材色為黑色或栗褐色,並帶有淺色條紋。
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條紋烏木的紋理是在黑色木頭上有淺色條紋,而不是淺色木頭上有黑色條紋。
帶邊材的烏木徑切面
(圖片選自周默《木鑒》)
烏木徑切面(左)烏木弦切面(右)
(圖片選自周默《木鑒》)
西人華生(E.Watson)編的《中國進出口主要商品》一書中記載烏木的英文商品名為Ebony,乃柿樹科(學名Ebenaceae)中幾種樹木的心材。
如從模里西斯的Diospyros reticulata,斯里蘭卡(錫蘭)的Diospyros ebenum,東印度群島的Diospyros melanoxylon和Diospyros ebenaster 等樹種都能取得烏木。
烏木黑柿木小萬曆櫃
北京梓慶山房
《陳氏分類學》亦稱烏木屬柿科,學名為Diospyros ebenum:
常綠喬木,高達二三丈,......原產東印度及馬來半島,現分布於印度、錫蘭、泰國、緬甸及廣東海南。木材色黑,重硬緻密,有美麗光澤,為著名美術材。惟真正烏木今已減少,有以同屬類似品代用之趨勢。
烏木嵌楠木萬曆櫃(局部)
北京梓慶山房
一般烏木心材材色全部為烏黑發亮、不見雜色者才真正稱得上「烏木」。現在最著名的烏木應產於非洲的加彭、奈及利亞、坦尚尼亞及亞洲的印度南部、斯里蘭卡等地。
奈及利亞歷來以生產烏木(心材純黑無雜色)、烏木王(具暗紅褐色條紋)、烏木後(具有淺黃橙色條紋)而倍感自豪,有「烏木三寶」之美譽。
新版《紅木》國標烏木章節
03 烏木與陰沉木
不管是傳統傢具用材的烏木,還是國標中的烏木,都極易與一種實為「陰沉木」的東西相混淆。近年來,國內許多地方不斷曝出有人挖出「天價烏木」的新聞,更是誤導了公眾的判斷。
大家或許在新聞里看到過,某條河裡挖出了巨大木頭,經過鑒定說是「烏木」,隨即被組織收回放到了博物館,於是大家都開始認為,烏木是一種很名貴的木材。
這種「木材」 ,我們稱之為「陰沉木」,和傳統的烏木以及目前市場上較為便宜的「烏木」是完全不相同的。
陰沉木與烏木材色均比較烏黑,通常為黑色或黑褐色;且都具有光澤,木質油性大,抗蟲耐腐,質地重硬,且不褪色。
正是由於通體烏黑的色澤,陰沉木最先在四川地區被稱呼為烏木,後流傳開來,烏木就變成了陰沉木的俗稱。
陰沉木實際上是炭化木,它們的出現主要源於遠古時期的地質災害。
陰沉木主要由於遠古時期,原始森林中的樹木遭受到突如其來的地質災害,如河流上游山洪、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而將樹木沖入河流,深埋於河床的泥沙之中,或地震、山體滑坡造成樹木被埋藏在缺氧的陰暗地層中。
經過大自然長達數千年、甚至幾萬年的磨蝕造化,形成了似石非石、似木非木的植物「木乃伊」。
陰沉木並不是一個樹種,而是久埋於地下未腐朽、可以為器的多種木材的集合名稱。經鑒定主要有:柏木、杉木、楠木、母生、櫟木、荷木等。
《辭海》1999年版解釋說:
木材因地層變動而久埋於土中者,稱為「陰沉木」,也叫「陰木沙」。一般多為杉木,質堅耐久,舊時以為制棺木的貴重木料。
唐代韋絢在《劉賓客嘉話錄》中有一段關於諸葛亮八陣圖石堆的描寫:
峽水大時,三暑雪消之際,波涌晃漾,大木十圍,枯槎百丈,隨波塞江而下,幾乎水落平川,萬物皆失故態。
清朝大學者袁枚在《子不語》中對陰沉木的解釋為:
相傳陰沉木為開辟以前之樹,沉沙浪中,過天地翻覆劫數,重出世上,以故再入土中,萬年不壞。其色深綠,紋如織錦。置一片於地,百步以外,蠅蚋不飛。
陰沉木主產於成都平原,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四川人稱之為「烏木」,東北人稱之為「浪木」、「沉江木」,西方人稱之為「東方神木」。
❸ 木軟油大是啥木頭
kayu。有一種譯法叫帝王木。血龍木主要生長在東南亞熱帶雨林加里曼丹島,北部是屬於馬來西亞的,大部分屬於印尼。目前大部分血龍木都是產自這個島,有些人所謂的馬來血龍木,其實也就是來自此島。血龍木密度大,沉水。樹乾的縱向導管孔徑很細,有些類似小葉黃楊,幾乎看不到所謂的棕眼。血龍木在強光下,順紋能明顯透光,顯出寶石樣的紅色。神奇無比!這也是反對者對它最大的質疑,木頭透光豈不是顛覆了傳統對木材的理解,從物理到化學闡述了是科技木的理由,的確是做了很細致的研究。但事實是該木的確有透光性。其實也不難理解,滴過油的紙會變透明,油份足的木料,油格細密連續分布就會產生透光的現象。不光是血龍木獨有,只不過血龍木更明顯。一般來說,血龍木的顏色深紅些,透光度就要高一些。血龍木有明顯的熒光反應,這是含丹寧素高的木材都有的特徵,這其實也是油份足的原故。海黃,越黃,還有很多紅木的根部料及節疤處都有這種現象。血龍木在密度,硬度,油份上是很不錯的。加上它的透光性,血紅色。血龍木的真假其實很容易判斷,血龍木沉水,透光性很強。目前為止還沒哪種木材的透光性有類似的。能同時滿足這兩點的,應該不會有問題了。判定血龍木比鑒定海黃,紫檀容易多了。由於血龍木的特徵比較明顯,因此鑒別起來要比紅木簡單。真血龍木:顏色偏黃,木頭里外顏色一致,無香味,密度大,能沉水。真血龍木因為密度大油性好,大多會有油裂,所以成品率低,從顏色上看有紅色血絲,血絲游離於木材紋理之中。血龍木木質細膩,油脂厚實。化工血龍木:顏色艷紅,木頭外紅內白,有帶點香味,經過化工處理,木質疏鬆,不能沉水。其次,鑒別血龍木的真假還可以拿手電筒照一下,真的血龍木具有一定的透光性,經強光照射,會呈現出紅色光透。
❹ 木材密度越大的油越大嗎
不是的,看品種了,有的樹種含油量很大,比如松樹,柏樹,但它們的密度不怎麼大。紫光檀,蛇紋木,它們的密度很大但它們含油量卻不怎麼高。只能說同樹種裡面密度越大的部位含油量相對高些。
❺ 什麼木質油性大
油性高得首先得說小葉紫檀手串,然後按照密度是紫光檀,麻利疙瘩,大葉紫檀,紅酸枝等密度和油性都非常高。
❻ 選木材時,通常會說這個油性大或油性小,這個「油性」具體是指什麼油性大的木材有什麼特點或是說優點
油性大的如松木,不好。
好的木材要經過乾燥、脫脂處理
❼ 木料油性大會不會結晶
會結晶。
木料油性大,會結晶,特別是松木,桃木,油大會結晶。
❽ 我的手串油性大是什麼原因,用油浸泡了嗎
沒准哦,現在的確有這種做發
最近看到一個廣告上說「流油的紫檀」。大概意思是他家的料切開後會在切面慢慢滲出油滴,油性大、老料等等。說老實話,甭管內行外行,誰第一眼看這個說法的時候能不被嚇了一跳啊?可是仔細想想,就算是能榨油的花生,切開也不能看到油滴滲出來啊,好歹小葉紫檀它是木料不是肥肉啊!
再者說了,老料裡面的水分早就幹了,油性再大也不至於直接就能滲出來。那麼,就有藏友問了:真正油性大的小葉紫檀,能看見油嗎?答案是能!但是並不是切開就可以看到。如果您手頭有一塊油性比較大的料的話,可以稍微損失一點做一個小實驗:用刀切下一小片,然後點燃它。這時仔細觀察,可以看見離火焰比較近、但是還沒燃燒的部分,表面會有少許油脂沸騰。同時,可以聞到紫檀那種特殊的味道,這其實就是紫檀葯用部分的那種成分。那麼問題來了:那種所謂切開就流油的老料是怎麼來的呢?
業內人士表示,這是採用了一種作假的方法——蠟煮法。市場上油性大的老料比較受歡迎,可是那有那麼多老料啊?於是把新料加工成老料就成為一種手段了。具體做法是先加色煮,再蠟煮或一定比例的油煮或泡。加工之後,外表看跟老料一樣。密度甚至還更大。切開後,在溫度稍高的情況下,就能滲出油滴或蠟滴。
對於這種「流油料」,長時間盤玩後就能看出倪端。不過在剛購買的時候怎麼發現呢?很簡單,還是密度法,拿到手串後量一下重量,看看密度(回復「密度」,查看小葉紫檀手串密度對照表)。再觀察一下棕眼和紋絡:如果紋絡很粗,但是密度很大,那就要小心了。還有一些商販用別的紋絡相近的木材也採用這種方法,仿造紫檀。總之,一定要抓住密度這個主要因素,結合觀察紋絡。
再來說說盤玩,小葉紫檀手串需要盤玩,日久天長會有比較自然的包漿,顏色也逐漸變深。現在大家基本上都知道,新件在正式上手前要先用軟毛巾或軟布盤上一段時間,然後再上手。不少賣家為了讓自己的貨看起來油性足,在最後打磨後再打蠟或上油,還有的進行高拋光,甚至達到5000目。對真正的玩家來說,這些其實不可取。
上蠟或上油,雖然看起來很光亮,好像油性很足,但是這種方法不利於以後的把玩。而且這種方法產生的油性不自然,木材本身的紋絡很浮,老玩家很忌諱這種成色。5000目高拋光也是如此,影響將來包漿的形成。畢竟這是木質,不是翡翠、鑽石一類的礦物,不管怎麼加工,還是需要保持木質本身的特點才比較自然。
我還搜集了很多這種資料,可以轉走方便鑒別
❾ 什麼木頭油性特別大適合製作成手串的
就我個人接觸過的手串木頭,油性最大的應該是東北的松明子手串了,那真是油性大得顆顆透亮,你可以搜搜看。
❿ 油性太大的木材可做佛珠嗎
油性大的木材可以做佛珠。
含油脂較高的木材製成的木珠經過長時間正確把玩,珠子本身油脂慢慢外泄,和空氣接觸後慢慢氧化互相融通會形成包漿。
木珠中的紫檀、黃花梨、老山檀等珍貴木材內部都具有油性,通過長時間正確把玩,珠子本身油脂慢慢外泄,和空氣接觸後慢慢氧化互相融通的結果。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玩家的大汗手長期盤搓,再來點頭油、臉油、鼻子油等等,珠子表面形成黑乎乎的一層,這樣形成的並非我們講的「包漿」,而是一層老油泥。
如果要盤出包漿,首先要選擇密度質地好的木珠,多數名貴木材的手串由於木質細膩都有不同含油量,盤的時候不需上任何油。上油會適得其反,木質會變得烏黑,再難形成包漿。
使用柔軟的棉布盤搓一段時間也相當於5000目砂紙拋光。如果是小葉紫檀手串,會有掉色現象,一個星期後顏色會變淡或不掉色了,這屬於正常現象。然後需放置陰涼處自然乾燥,同時表面均勻的和空氣接觸形成細密均勻的氧化保護層。這樣,一段時間下來,您就會發現珠子表面變得更加光滑了。
這時就可以手盤,盤玩時的手一定是要洗過並且干透,保證手上無汗,盤玩的時候要感覺到珠子的溫潤光滑,如果盤玩時感到珠子澀手,就要停止盤玩了。珠子的孔口周圍也一定要盤到。每天不用有時間就盤,珠子也需要休息,10天以後,微汗手盤玩時可以感覺珠子有輕微的粘阻感,這是的珠子已經形成了一層薄薄的包漿,需要繼續乾燥。
光滑盤玩--粘阻感--乾燥--光滑盤玩(保持珠子干凈)
如此反復盤玩,珠子就出現有靈氣的光澤,盤得好的珠子有一層玻璃光澤、入目三分,這就是掛瓷了。
木質佛珠包漿需要多長時間?根據盤玩下的辛苦不同而不同,沒有標准時間。
木珠盤玩禁忌:
1、不能沾任何油脂,包括手上的油。
2、不能大汗手盤珠。
3、濕氣特別大不能盤珠。
4、盤珠不能用指甲扣珠子。
5、盤完一遍不能隨手放下,需用細棉布擦拭一遍。
6、不能暴力盤,盤珠時避免珠子大力碰撞。
7、不能沾水,更不能水洗。
8、不能在暖氣上烤,不能暴曬,紫檀長期暴曬會變白,容易開裂。
包漿是一個要經過長期盤玩才能到達的效果,其實盤玩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在享受盤玩的過程中,盤出自己理想的包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