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切削油的成份
該產
[1]
品是由基礎油復配不同比例的極壓耐磨添加劑、潤滑劑、防銹劑、防霉殺菌劑,催冷劑等添加劑合成,產品因此具有極佳的對數控機床本身、刃具、工件和乳化液的徹底保護性能。
功能
在金屬切削加工中,切削每次都在新生面上進行,速度變化每分鍾數毫米至數百米,壓力高達2~3GPa。切削時除外摩擦外,還有刀具與切入金屬內部的分子內摩擦,切削區界面溫度可達600~800℃。這樣的高溫高壓會使刀具的強度和硬度降低,因此切削油必須兼具冷卻、潤滑、清洗和防銹四個作用。
有油型和水型兩種。
油型
又分礦物油切削油(或復合油)、極壓切削油、活性切削油三種。所用的礦物油有煤油、柴油、輕質潤滑油餾分。礦物油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動、植物油(5%~10%)便是復合油,適用於輕負荷的切削加工。極壓切削油中加有硫、磷、氯極壓添加劑,以滿足黑色金屬,齒輪等深度金屬加工的要求。活性切削油中加入活性硫等化合物,用於高合金材料深孔鑽、攻絲等深度加工。
水型
可進一步分成通用型、防銹型、極壓型和透明型四種。前三種均為石油潤滑油基礎油中加入乳化劑及其他添加劑(抗磨劑等)的水包油型乳化液。透明型可以是加入少量潤滑油或不加入潤滑油(即全水基合成切削液)的透明液體。水型切削油是近數十年來發展較快、使用較廣的品種。
㈡ 油性切削油與水溶性切削液都有什麼區別
一、水溶性切削液
水溶液是以水為主要成分的切削液。水的導熱性能和冷卻效果好,但單純的水容易使金屬生銹,潤滑性能差。因此,常在水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劑,如防銹添加劑、表面活性物質和油性添加劑等,使其既具有良好的防銹性能,又具有一定的潤滑性能。在配製水溶液時,要特別注意水質情況,如果是硬水,必須進行軟化處理。
基本特質:(1)良好的冷卻性和清洗性,保持機床和工件的清潔,減少粘性物殘留;(2)環保配方:不含氯、三嗪、 二級胺 、芳香烴 、亞硝酸鈉等對人體有害成份,對皮膚無刺激性,對操作者友好;(3)排油性配方具有良好的沉屑性,提供切削屑及切削細分的快速沉降,維持系統清潔及容易清洗排除污染物,浮油很快在切削液的液面上完全分離。
㈢ 油基切削油的基礎油,應該用什麼油
油基切削油的基礎油都是礦物油,國內大油田的產品都可以使用。
在水基切削液中的微乳化切削液已經可以使用植物油來作為基礎油了,比礦物油還要好。
㈣ 常見的切削油類型都有哪些
切削油主要由基礎油、油性添加劑、極壓添加劑、防銹劑、抗氧劑、消泡劑和降凝劑等組成。為了提高車床在金屬加工過程中潤滑效果,選用一款適用的切削油不但能節省生產成本,還能延長車床壽命。但由於根據加工工藝和加工材料的不同,切削油的配方種類繁多,很多朋友不知道該如何選購,下面簡單介紹下切削油的分類和對應的配方;
(1)純礦物油:使用煤油、柴油等輕質油料和全損耗系統用油等低粘度潤滑油,其中輕質油主要用於鑄鐵件的切削和珩磨及研磨加工,有利於鐵粉和砂輪灰的沉降。純礦物油成本低、穩定性好,對金屬不腐蝕,使用周期長。在使用過程中,即使有少量的切削油漏入齒輪箱、軸承和液壓系統中或部分潤滑油漏入切削油中,也不致影響機床性能。但純礦物油由於不含潤滑添加劑、潤滑效果差,承載能力低,一般只適用於輕負荷切削及易切削鋼材和有色金屬的加工。對於要求低溫流動性好的切削油,可用聚烯烴等合成油,其凝點可達零下三十攝氏度,但價格較貴。
(2)脂肪油(或油性添加劑)+礦物油:脂肪油曾被廣泛用作切削油,一般用作精車絲桿、滾齒、剃齒等精密切削加工,常用的有硫化棉籽油、硫化豬油等。脂肪油主要由脂肪酸甘油酯組成,對金屬表面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具有良好的潤滑性能,其缺點是易氧化變質,並在機床表面形成難以清洗的黏膜(即「黃袍」)。脂肪油也可按一定比例(約10%~30%)加入礦物油中,以提高礦物油的潤滑效果。但由於脂肪油為食用油,貨源較少,近年來逐漸被油性添加劑所代替。
(3)非活性極壓切削油:由礦物油加非活性極壓添加劑組成。所謂非活性極壓切削油是指切削油在100℃、3h的腐蝕試驗中,銅片腐蝕在2級以下(中等程度均勻變色)。這類切削油的極壓潤滑性好,對有色金屬不腐蝕,使用方便,被廣泛用於多種切削加工工藝。
(4)活性極壓切削油:由礦物油和反應性強的硫系極壓添加劑配製而成。這類切削油對銅片的腐蝕為3~4級,對有色金屬有嚴重腐蝕。他有良好的抗燒結性能和極壓潤滑性能,可提高高溫和高壓條件下刀具的使用壽命,對刀具積屑瘤有強的控制能力,多用於容易啃刀的材料和難加工材料的切削。
(5)復合切削油:由礦物油+油性添加劑和極壓添加劑配製而成。使用油性添加劑如高級脂肪酸、脂肪油等,能在金屬表面產生物理吸附和化學吸附,形成一個分子膜吸附層,可降低切削時的摩擦阻力,但這類天加劑只有在較低的溫度時才有效,當溫度高於200℃時,極性化合物產生解吸和分解而失去潤滑作用。同時含有油性劑和硫、磷、氯極壓添加劑的復合切削油,可以在很寬的溫度范圍內保持良好的潤滑狀態,適用於多工位切削及多種材料的切削加工。
㈤ 切削油來源與類型都是什麼
(1)純礦物油:使用煤油、柴油等輕質油料和全損耗系統用油等低粘度潤滑油,其中輕質油主要用於鑄鐵件的切削和珩磨及研磨加工,有利於鐵粉和砂輪灰的沉降。純礦物油成本低、穩定性好,對金屬不腐蝕,使用周期長。在使用過程中,即使有少量的切削油漏入齒輪箱、軸承和液壓系統中或部分潤滑油漏入切削油中,也不致影響機床性能。但純礦物油由於不含潤滑添加劑、潤滑效果差,承載能力低,一般只適用於輕負荷切削及易切削鋼材和有色金屬的加工。對於要求低溫流動性好的切削油,可用聚烯烴等合成油,其凝點可達零下三十攝氏度,但價格較貴。
(2)脂肪油(或油性添加劑)+礦物油:脂肪油曾被廣泛用作切削油,一般用作精車絲桿、滾齒、剃齒等精密切削加工,常用的有硫化棉籽油、硫化豬油等。脂肪油主要由脂肪酸甘油酯組成,對金屬表面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具有良好的潤滑性能,其缺點是易氧化變質,並在機床表面形成難以清洗的黏膜(即「黃袍」)。脂肪油也可按一定比例(約10%~30%)加入礦物油中,以提高礦物油的潤滑效果。但由於脂肪油為食用油,貨源較少,近年來逐漸被油性添加劑所代替。
(3)非活性極壓切削油:由礦物油加非活性極壓添加劑組成。所謂非活性極壓切削油是指切削油在100℃、3h的腐蝕試驗中,銅片腐蝕在2級以下(中等程度均勻變色)。這類切削油的極壓潤滑性好,對有色金屬不腐蝕,使用方便,被廣泛用於多種切削加工工藝。
(4)活性極壓切削油:由礦物油和反應性強的硫系極壓添加劑配製而成。這類切削油對銅片的腐蝕為3~4級,對有色金屬有嚴重腐蝕。他有良好的抗燒結性能和極壓潤滑性能,可提高高溫和高壓條件下刀具的使用壽命,對刀具積屑瘤有強的控制能力,多用於容易啃刀的材料和難加工材料的切削。
㈥ 切削油可分為哪些類型
國內外對於切削油分類,研究制定了許多方法,目前看來都有一定的缺陷。切削油按組成分類,是一個傳統的分類方法,也是一個在實際中客戶容易掌握和接受的分類方法。切削油的品種繁多,作用各異,但歸納起來分為兩大類:即油基切削液(即金屬切削油)和水基切削液。
油型仍可分為普通型切削油(也稱復合油)、非活性極壓切削油、活性極壓切削油三種。
水型可分為乳化油(可溶油、乳化液)、半合成液(微乳液)、合成液(化學型切削油或無油切削液)三種。
普通型切削油的主要成分是礦物油,為改善其性能往往加有防銹、抗氧等添加劑並與各類動植物油復合使用。脂肪的復合量一般為5-20%。(有時也可用合成脂取代部分脂肪)。
極壓切削油是在普通型油中加入一定量的含S、P、CL等元素的極壓劑所得的切削油。
非活性極壓切削油是未加含S等極壓劑的的切削油。
乳化油是由切削油及乳化劑、偶合劑、殺菌劑等所組成的。乳化油在使用時需加水稀釋。稀釋後的工作液呈乳白色(稱為乳化液)。加水前的乳化油稱為油基(也可稱可溶油)。
半合成液與乳化油的區別是其油基中含有較多的乳化(表面活性劑)、防銹等添加劑,較少或甚至完全沒有礦物油,同時還加有相當數量的水和水溶性添加劑。油基經水稀釋成工作液呈透明或半透明狀(這是因其油相的液滴較小所致)。有些半合成的工作液在使用過程中逐漸由透明狀變為不透明的白色乳化狀(這是因為其中的乳化劑被吸附在切屑上逐漸被帶走,他狀液的顆粒也由小變大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