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熟地黃的作用和功效是什麼
熟地黃的作用和功效是滋陰,補血。治陰虛血少,腰膝痿弱,勞嗽骨蒸,遺精,崩漏,月經不調,消渴,溲數,耳聾,目昏。
熟地黃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的根,通常以酒、砂仁、陳皮為輔料,經反復蒸曬而成,內外色黑、油潤,質地柔軟粘膩。其味甘、性微溫,入於心、肝、腎經,為補血生精、滋陰補腎退熱之要葯,也是最為常用的葯食兩用中葯之一。
因其可以治療或調理因為血虛引起的面色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等症,同時又能滋補肝腎,所以可與多種中葯進行配伍煲湯或者代茶飲,例如熟地配白芍可以養肝,配柏子仁可以養心,配龍眼可以養脾,配麻黃則通血脈而不滋膩。
在臨床使用中,配伍補益葯時常常加入熟地,例如當歸,甚則紅參、乾薑、肉桂等大熱之品,一般都會習慣性的選用熟地20-30克配伍,因溫陽補血之滋補葯,葯性上行,容易引發咽喉腫痛、出痘、口腔潰瘍等俗稱「上火」的症狀。
熟地入於肝、腎經,其性下行,既起到柔肝的作用,又與滋補葯相互制衡,可以補而不燥,起到更好的滋補效果。
推薦熟地黃的食療方:
四物羊肉湯
材料:羊腿肉500g,當歸10g,白芍10g,熟地20g,川芎8g;白洋蔥半個、胡蘿卜1根、紫甘藍半個。
配料:料酒、八角、小茴香、大蔥、小黃姜。
製法:
1、中葯冷水浸泡半小時,冷水放入羊肉後中火煮開,撈出清洗後備用;
2、將羊肉、當歸、白芍、熟地、川芎等(俗稱四物)一起放入燉鍋中,加入料酒和水煮開後文火燉50分鍾;
3、將胡蘿卜、甘藍加入配料爆炒後放入羊肉湯中繼續燉30分鍾;
4、加入適量食鹽、香油、生抽調味後出鍋。
功效:益氣溫陽、補血調經。本葯膳既能起到冬季溫陽暖身,去除疲勞的作用,又能補血行血,減少冬季畏寒、虛勞、痛經等症狀的困擾。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健康網-滋陰補腎補血 推薦熟地黃食療方
❷ 地黃 是什麼東西啊有什麼作用
地黃 Radix Rehmanniae
(英) Chinese Fox-Glove Root
別名 酒壺花、山煙、山煙、山白菜。
來源 玄參科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塊根。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白色長柔毛和腺毛。葉基生成叢,倒卵狀披針形,基部漸狹成柄,邊緣有不整齊鈍齒,葉面皺縮,下面略帶紫色。花莖由葉叢抽出,花序總狀;萼5淺裂;花冠鍾形,略2唇狀,紫紅色,內面常有黃色帶紫的條紋。蒴果球形或卵圓形,具宿萼和花柱。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於山坡、田埂、路旁。主產河南、遼寧、河北、山東、浙江;多栽培。
採制 秋季採挖,除去蘆頭、須根,為鮮生地;根烘熔至八成干,並內部變黑,捏成團狀,為生地黃;生地熏蒸至黑潤,為熟地黃。
性狀 鮮地黃紡錘形或圓柱形條狀,中間常縊縮作連珠狀;表面淡橙色,具皺紋、皮孔及芽痕;肉質,易斷,斷面黃白色,皮部有橙紅色小點;味微甜、微苦。生地黃不規則團塊狀;表麵灰棕色或棕黑色,極皺縮;質韌,斷面棕黑色,有光澤,具粘性;味微甜。
化學成分 含梓醇(catalpol)、多種氨基酸和糖、甘露醇、β-谷甾醇及菜油甾醇(campesterol)等。
性味 鮮生地性寒,味甘、苦。生地黃性寒,味甘。
功能主治 鮮地黃清熱生津,涼後,止血;用於熱風傷陰、舌絳煩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於熱病煩渴、發斑發疹、陰虛內熱、吐血、衄血、糖尿病、傳染性肝炎。
❸ 怎樣識別地黃
地黃是我們在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中葯了,不過大家對於地黃都不是非常了解的了吧,其實地黃的種類是比較多的了哦,那麼地黃都有哪些種類呢,我們有哪些辨別地黃種類的方法呢,這是很多人想知道的了吧,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常見的中葯地黃種類多 教你如何辨別
通過我們上面的介紹,大家一定對地黃有了更多的了解了吧,作為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中葯,地黃的種類是比較多的了,在看了我們上面的介紹之後一定可以區分各種種類的地黃了吧,希望我們的介紹可以幫助到各位有需要的朋友們。
❹ 地黃是什麼樣的它都有什麼功效
地黃是臨床上常用的中葯材,與大多數中葯材具有配對性。從葯用價值上看,地黃的功效也有明顯的區別。在現代醫學中對地黃的研究較多。地黃的主要成分為環烯醚萜及其苷類、糖及苷類、氨基酸及多種微量元素,在葯物開發利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地黃屬於比較寒性的中葯材,所以在平時的使用中有很多問題需要注意,比如脾胃不足的患者和脾胃有些寒的人群是不能多吃的,可以引起疾病的患者帶回家,經常出現如腹瀉等性寒體質的人也不能吃地黃,否則會有病人病情加重。
❺ 地黃是什麼葯材
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用於熱病傷陰,舌絳煩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
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於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
鮮地黃:呈紡錘形或條狀,長8~24cm,直徑2~9cm。外皮薄,表面淺紅黃色,具彎曲的縱皺紋、芽痕、橫長皮孔及不規則疤痕。肉質,易斷,斷麵皮部淡黃白色,可見橘紅色油點,木部黃白色,導管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黃:多呈不規則的團塊狀或長圓形,中間膨大,兩端稍細,有的細小,長條狀,稍扁而扭曲,長6~12cm,直徑3~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極皺縮,具不規則的橫曲紋。體重,質較軟而韌,不易折斷,斷面棕黑色或烏黑色,有光澤,具黏性。無臭,味微甜。
❻ 熟地黃的作用和功效是什麼
滋陰,補血。治陰虛血少,腰膝痿弱,勞嗽骨蒸,遺精,崩漏,月經不調,消渴,溲數,耳聾,目昏。
熟地黃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的根,通常以酒、砂仁、陳皮為輔料,經反復蒸曬而成,內外色黑、油潤,質地柔軟粘膩。其味甘、性微溫,入於心、肝、腎經,為補血生精、滋陰補腎退熱之要葯,也是最為常用的葯食兩用中葯之一。
因其可以治療或調理因為血虛引起的面色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等症,同時又能滋補肝腎。
熟地黃常用搭配:
在臨床使用中,配伍補益葯時常常加入熟地,例如當歸,甚則紅參、乾薑、肉桂等大熱之品,一般都會習慣性地選用熟地20-30克配伍。
因溫陽補血之滋補葯,葯性上行,容易引發咽喉腫痛、出痘、口腔潰瘍等俗稱「上火」的症狀,熟地入於肝、腎經,其性下行,既起到柔肝的作用,又與滋補葯相互制衡,可以補而不燥,起到更好的滋補效果。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熟地黃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滋陰補腎補血推薦熟地黃食療方
❼ 生地黃是什麼顏色的有什麼功效
【葯 名】:生地黃
【拼 音】:SHENGDIHUANG
【英文名】:dried rehmannia root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葯玄參科植物地黃或懷慶地黃的根。 玄參科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塊根.秋季採挖除去蘆頭、須根及泥沙, 鮮用者稱為『鮮地黃』;若將地黃緩緩熾焙至約八成干入葯者, 稱為『生地黃』、『乾地黃』.鮮地黃味甘、苦, 性寒.入心、肝、腎經.
【功 效】:清熱 生津 滋陰,養血。
【主 治】: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
【性味歸經】:甘苦,涼。①《本經》:「味甘;寒。」②《別錄》「苦,無毒。」
入心、肝、腎經。①李杲:、入手、足少陰,手、足厥陰。」②《湯液本草》:「入手太陽、少陰經。」③《雷公炮製葯性解》:「入心、肝、脾、肺四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大劑1~2兩,熬膏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用葯忌宜】:脾虛泄瀉、胃虛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①《雷公炮炙論》:「勿令犯銅鐵器,令人腎消並白髭發,損榮衛也。」②《本草經集注》:「得麥門冬,清酒良,惡貝母,畏蕪荑。」③《品匯精要》:「忌蘿卜、蔥白、韭白、薤白。」④《醫學入門》:「中寒有痞、易泄者禁。」
【葯物配伍】:配阿膠,清熱降火;配黃柏,養陰清熱;配桂枝,滋陰養血;配牛膝,滋陰補腎;配烏梅,清熱養陰。
【別 名】:地髓(《本經》)、原生地(《本草正義》)、干生地(《中葯志》)、又名:苄(《爾雅》)、芑(《別錄》)、牛奶子(《本草衍義》)、婆婆奶(《救荒本草》)、狗奶子(《植物名實圖考》)、山煙、山白菜、酒壺花、甜酒棵、蜜罐棵
❽ 地黃要怎樣加工
地黃的加工:(1)鮮地黃:採收後除去莖葉,去凈須根,沙藏備用。
(2)生地:有烘乾和曬干兩種方法。曬干,是將根莖去泥後攤曬一段時間,再收回室內堆悶幾天,然後再曬至質地柔軟、乾燥為止。但曬乾的油性小,分量輕,質量差,一般較少採用。烘乾,亦將根莖先去凈泥土、莖葉和須根,然後在火坑或烘爐上慢慢烘烤,直到內部逐漸乾燥,顏色變黑,全身柔軟,外皮變硬時取出即成。
(3)熟地:將生地浸入黃酒中(黃酒要沒過地黃),用火燉干黃酒,然後將地黃曬干即得熟地。
一般667米2產量兩季可收800~1000千克,按時8~9元/千克,產值6400~9000元。
加工的成品以個大、無蘆頭、無雜質、無蟲蛀發霉,油性好、不焦、皮細、質糯,斷面棕黑色、味甜者為質優。鮮生地以粗壯、色紅黃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