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現在孩子吃母乳了,拉的便便是油膩的,綠色和黃色
如果是新生兒,這是正常的。 未加輔食的母乳喂養嬰兒,糞便呈黃色,稠度均勻如葯膏狀,或有種樣的顆粒,偶爾稀薄而微呈綠色,呈酸性反應,有酸味但不臭。每天排便2-4次,如果平時每天僅有1-2次大便,突然增至5-6次大便,則應考慮是否患病。如果平時大便次數較多,但小兒一般情況良好,體重不減輕而照常增加,不能認為有病。嬰兒在加輔食後大便次數可以減少。
㈡ 寶寶拉黃色大便有油花還有酸味
母乳喂養寶寶大便:呈黃色或金黃色軟膏狀,有酸味但不臭,有時有奶塊。每日排便2~4次。如果大便稍稀並微帶綠色,仍屬正常。也有的嬰兒大便次數較多,每日4—5次,甚至7—8次,但精神好,能吃,體重不斷增加,也是正常現象。添加輔食後,大便次數就會減少。 人工喂養寶寶的大便:以牛奶或羊奶喂養的嬰兒,大便呈淡黃...色或土灰色,均勻硬膏狀,常混有奶瓣及蛋白凝塊,較母乳喂養兒的大便干稠,略有臭味,每日1—2次。
㈢ 兩個月的寶寶拉的黃屎帶點油我家寶寶兩個月了—天拉三四次便便里還帶點油是怎麼回事
指導意見: 你好,寶寶多是由於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症狀,積極的服用葯物就可以好轉的。可以給寶寶口服思密達.媽咪愛.胖得生等葯 物一塊治 療 ,局部 可以外貼寶寶一貼靈效果會更好。
㈣ 1歲寶寶拉的大便稀還有油咋回事
可能是孩子的輔食中攝入了大量的油膩的食物吧,平時不要給孩子吃太油的食物啊,應該多吃一些清淡一些的有營養的食物,要多給孩子喝些水,油性食物吃多了也會容易造成拉肚子的。拉肚子:才出生的寶貝,一般沒有居肚,一天約拉4次左右的巴巴是正常的。3個月左右的寶貝,基本居肚了,一天約1-2次巴巴,是顏色呈黃色是糊狀是正常的。4個月以後就一天拉一次了。如果3次以上就應該採取措施了。一般拉肚子就這幾種情況: 1,感冒了的寶貝餵了西葯的原因; 2,餵了冷果汁,冷開水等; 3,喂母乳的媽媽吃了辛辣生冷的東西導致寶貝拉肚子; 4,睡覺或洗澡涼了寶貝的肚子。辦法:1,如果拉3次以下,就喂《蒙脫石散》或者《媽咪愛》就OK;2,如果拉3次以上而且呈綠色,說明寶貝有點胃腸炎了,首先,用熱毛巾敷肚子,然後貼上肚子臍貼,最後喂慶大黴素配上蒙脫石散,量不要喂多了,按照包裝袋上面的說明約減少一點兒喂。如果有時間一點兒的媽媽,可以熬點蘿卜水喂寶貝那是最好。上面的辦法非常有效果的。可以試試.拉肚子的情況下輔食或者魚油這類的可以斷一下。
㈤ 寶寶拉黃色大便,糊狀,一天好幾次,怎麼辦
你好,根據你的描述,只要寶寶大便不稀,寶寶精神飲食正常,就不用太過擔心,可能是吃的多,撐到了,所以排便也會相對增多,偶爾的幾次問題不大,不用太過擔心。 意見建議:建議孩子盡量不要吃太多,以免損傷脾胃,如果大便稀的話,考慮是消化不良或者是腹脹受寒等引起的。需要葯物治療。
㈥ 寶寶拉黃色粘液狀大便為什麼
您好,寶寶拉黃色粘液便考慮屬於消化不良,可以給孩子口服嬰兒健脾散,媽咪愛,胃蛋白酶散進行脾胃消化的調養 ,平時多給孩子喝水,注意在調養期間要飲食清淡,可以暫時停止母乳和奶粉喂養,換成米粉給寶寶吃,促進寶寶胃腸道的消化和吸收。祝孩子身體早日康復。
㈦ 寶寶拉肚子大便為稀的金黃色糊狀怎麼辦
發現寶寶腹瀉,家長不必恐慌,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補充水分、預防脫水。可給患兒飲用葡萄糖鹽水,約1升開水裡加葡萄糖40至50克,鹽2克,如一時找不到葡萄糖,也可以用普通白糖代替。二是調整飲食。急性期應減少哺乳次數,盡量縮短哺乳時間,病情較重伴脫水者應待病情好轉後方可逐步恢復飲食。三是不濫用抗生素。抗生素會殺死腸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紊亂,加重腹瀉。四是腹部保暖。腹瀉寶寶腸蠕動本已增快,如腹部受涼則更加快腸蠕動,從而加重腹瀉。父母可適當地用熱水袋對寶寶腹部進行熱敷,也可給寶寶揉肚子,以緩解其疼痛。五是保持肛門清潔。患兒便後用細軟的紗布蘸水輕洗,再塗些油脂類的葯膏,同時應及時更換尿布,避免因糞便尿液浸漬引起皮膚發紅甚至破潰。 如寶寶腹瀉加重,並伴有高熱、吐瀉頻繁、合並脫水現象時,應及時到醫院治療 -------------------------------------------------------------------------孩子發生了腹瀉應如何護理呢? 1、護理腹瀉病兒時要注意及時補充液體,防止因大便中的水分丟失過多而發生脫水。可以隨時喂水、米湯、果汁,最好喂服口服補液鹽。口服補液鹽內含有葡萄糖、氯化鈉、氯化鉀、枸櫞酸鈉等成分,可補充因腹瀉、嘔吐所丟失的電解質及體液,調節人體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現各醫院和葯店均可提供此葯。服用方法是將一小袋口服補液鹽溶於500毫升溫開水中,在一天內分多次服用。服用量的多少以「丟失多少,補充多少」為原則。 2、對於腹瀉病兒的飲食原則是:調整飲食、繼續進食。母乳喂養的繼續母乳喂養,若病兒不是母乳喂養的可用病兒日常食用的奶或奶製品繼續喂養。6個月以上病兒可繼續吃已習慣的平常飲食,如粥、面條、雞蛋、蔬菜等。但加工要細、碎使之容易消化,避免在腹瀉時變化食物品種或給不易消化食物。 3、護理感染性腹瀉病兒,應做好消毒隔離,食具、水杯、水瓶要經常消毒。衣物要勤洗、勤曬。護理病兒後的雙手應反復清洗後,再做其它事情。 4、做好臀部護理:病兒每次大便後應及時更換尿布,並用溫開水沖洗肛門及周圍,預防發生臀紅及泌尿系感染。如已形成臀紅,可塗鞣酸軟膏或金黴素魚肝油等。 5、護理過程中應注意觀察並記錄大便次數、性狀、顏色及量的變化,為醫生制定治療計劃提供依據;還要注意觀察病情,如果病兒在家治療護理期間病情不見好轉,出現多樣便次數頻繁,口渴明顯、雙眼凹陷、尿量明顯減少等脫水表現及高熱等症狀,應帶孩子到醫院做進一步治療。 6、緩解腸痙攣,減輕腹痛:腹瀉的病兒往往因腸痙攣引起腹痛,進行腹部保暖可以緩解腸痙攣,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要蓋好腹部,防止受涼;還可用熱水袋熱敷;喝些熱飲料或用溫手揉摸病兒腹部。
㈧ 寶寶拉肚子拉黃色的便便怎麼辦
您好,孩子這種情況考慮是消化不良性腹瀉,這種情況一般有腸道菌群紊亂,腸道功能紊亂,應該及時治療,以免影響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最終影響孩子的發育。本病的治療一般從兩方面入手,一是調節腸道菌群結構,一是恢復腸道正常生理功能,前者可以服用媽咪愛,整腸生等腸道益生菌制劑,後者一般選用參苓白術散,嬰兒健脾散等...中成葯調理。
㈨ 拉屎拉得是黃色和油一樣是怎麼回事
初為父母如何知道自己剛出生的寶寶的餵食是否得當呢?從大便的性狀便能判斷寶寶的喂養情況。
吃母乳的孩子大便呈黃色或金黃色,均勻如軟膏樣,但無臭味,便次較多,一般每天2~4次,有的多達7~8次,這叫做生理性腹瀉。父母不必擔心,這都屬於正常現象,到小孩長到一定時期這種腹瀉會自動消失。用牛奶喂養的孩子大便較少,每天便次在1~2次,稍有臭味。
剛剛生下來的小孩,即使沒有吃進一點東西,一般在生後10~12小時之後會拉黑綠色胎便。在餵奶3~4天後,大便呈黃綠色,這叫做過渡期的大便,之後是逐漸呈黃色糞便。如果嬰兒生後24小時內沒有胎便排泄,或4~5天左右仍無正常大便排出,應及時請醫生檢查。
有的嬰幼兒大便次數多而量較少,又多呈綠色粘液狀。其中奶瓣較少,說明孩子食量過大,應逐漸減少奶量。也有的減少奶量後仍腹瀉,這可能就是飢餓性腹瀉,應適當增加奶量。
用牛奶喂養的小孩如果出現大便過硬、臭味大時,表明牛奶喂量過多,糖分少,應在奶中加些糖;如糖分過量,則嬰兒大便帶泡沫,便較稀呈黃色,酸味重,則應適當減少糖量,增加奶量。
如果嬰幼兒出生起一直排灰白色便,從沒有黃色便,而小便呈黃色時,很可能為先天性膽道梗阻所致。嬰幼兒腸道感染時,大便次數多,稀便或水樣便,便臭帶粘液,多出現嘔吐、厭食、發熱甚至脫水,均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檢查。
嬰幼兒大便的次數和質地常常反映其消化功能的狀況,家長若能重視對嬰幼兒大便的質地、色樣和次數的觀察,正確地識別正常和異常的大便,有助於早期發現寶寶消化道的異常,為診斷疾病提供有價值的線索。
正常大便
1、胎便胎便的主要成分是水,大約佔了72%,由胎兒腸道脫落的上皮細胞、膽汁、濃縮的消化液及吞入的羊水組成,出生後幾小時內(一般10小時內)首次排出胎糞,呈墨綠色、有點發亮,很像夏天路面上被烈日曬溶了的柏油,無臭味,進食後2_3日內逐漸過渡為嬰兒正常糞便。
2、母乳喂養兒糞便呈金黃色,多為均勻糊狀,偶有細小乳凝塊,有酸味,每日2_3次。即使每天大便達到3_5次,但大便不含太多的水分,呈糊狀,也可視為正常。
3、人工喂養兒糞便以牛奶(包括奶粉)、羊奶喂養的嬰兒,糞便呈淡黃色,大多成形,含乳凝塊較多,為鹼性或中性,量多、較臭,每日1_2次。
4、混合喂養兒糞便哺母乳加牛乳者糞便與喂牛乳者相似,但較黃、軟。添加穀物、蛋、肉、蔬菜等輔食後,糞便性狀接近成人,每日一次。
異常大便
在沒有改變食物量及種類的情況下,寶寶的大便次數突然增加,變稀應視為異常。
1、 泡沫樣大便
偏食澱粉或糖類食物過多時,可使腸腔中食物增加發酵,產生的大便呈深棕色的水樣便,並帶有泡沫。
2、 奇臭難聞大便
偏食含蛋白質的食物過多時,這些蛋白質可中和胃裡的胃酸,這樣就降低了胃液的酸度,使蛋白質不能充分地消化吸收,再加上腸腔內細菌的分解代謝,這些寶寶的大便往往是奇臭難聞。
3、發亮大便進食脂肪過多時,在腸腔內會產生過多的脂肪酸刺激腸粘膜,使腸子的蠕動增加,結果產生淡黃色液狀和量較多的大便,有時大便發亮,甚至可以在便盆內滑動。
4、綠色大便若大便呈綠色,糞便量少,黏液多,屬飢餓性腹瀉。
此外,有些吃配方奶的孩子,排出的糞便呈暗綠色,其原因是一般配方奶中都加入了一定量的鐵質,這些鐵質經過消化道,並與空氣接觸之後,就呈現為暗綠色。
5、蛋花湯樣大便病毒性腸炎和致病性大腸桿菌性腸炎的小病人常常出現蛋花湯樣大便。
6、豆腐渣樣大便 則常常見於黴菌引起的腸炎。
7、水樣大便 多見於食物中毒和急性腸炎。
8、灰白色大便各種原因所致的膽道阻塞病人會排出灰白色的大便。醫學上稱陶土色大便。此外,進食牛奶過多或糖過少,產生的脂肪酸與食物中的礦物質鈣和鎂相結合,形成脂肪皂,糞便也可呈現灰白色,質硬,並伴有臭味。
9、柏油樣大便由於上消化道或小腸出血並在腸內停留時間較長,因紅細胞破壞後,血紅蛋白在腸道內與硫化物結合形成硫化亞鐵,故糞便呈黑色;又由於硫化亞鐵刺激腸粘膜分泌較多的黏液,而使糞便黑而發亮,故稱為柏油樣便,多見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所致的出血。
正常人進食動物血、豬肝等含鐵多的食物也可使糞便呈黑色,而服用鉍劑、炭粉以及某些中葯等葯物也會使糞便變黑,但一般為灰黑色無光澤,做隱血試驗陰性可幫助鑒別。
10、鮮紅色血便血色鮮紅不與糞便混合,僅黏附於糞便表面或於排便後有鮮血滴出或噴射出,提示為肛門或肛管疾病,如痔瘡、肛裂、腸息肉和直腸腫瘤等引起的出血。
11、果醬樣大便暗紅色果醬樣大便見於腸套疊;暗紅色果醬樣膿血便則見於阿米巴痢疾。
12、黏液膿性鮮血便 常見於細菌性痢疾、空腸彎麴菌腸炎。
13、洗肉水樣血便並有特殊的腥臭味見於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