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豬病上的油皮怎樣治
豬場油皮病是比較常見的豬病之一,也稱為仔豬滲出性皮炎,主要是葡萄球菌通過損傷的皮膚粘膜進入體內的一種疾病,患上油皮病的仔豬死亡率達60%以上,影響到仔豬的成活率,需有針對性的選擇相應的獸葯產品對症下葯方可起到對症下葯的效果。
一、症狀
小豬通常在感染後4-6天發病。開始時,皮膚排除物多,呈紅色或銅色。首先在腋部和肋部出現薄的、灰棕色片狀滲出物,富含脂質,3-5天擴展到全身。患豬被毛粗亂,可出現口腔潰瘍,蹄球部角質脫落。食慾不振和脫水是本病主要特徵。發病嚴重的豬體重迅速減輕,並在24小時內死亡,通常在3-1天內死亡。病豬不出現瘙癢,發熱也不常見。同窩仔豬發病表現和嚴重程度不同。耐過豬生長明顯變慢。
二、預防
修齊初生仔豬的牙齒,保證圍欄表面光滑,採用乾燥、柔軟的豬床等能降低發病率。母豬進入產房前先清洗、消毒,然後放進清潔、消過毒的圈舍。對母豬和仔豬的局部損傷及時進行治療,有助於預防本病發生。
三、治療
及早治療效果好,嚴重感染則可能不見效。葡萄球菌對新型的青黴素類葯物耐葯性低,應作為首選葯物,其他如慶大黴素也可考慮聯用或單用,同時可配合使用維生素B1及維生素C,效果更佳。對仔豬用葡萄糖鹽水輸液進行全身性治療,可降低皮膚病變的程度,使之僅發生淺層病變,並促進癒合進程。用發病豬場分離的菌株製成自體菌苗來免疫產前母豬,對仔豬可能有保護作用。
Ⅱ 豬太瘦了怎麼回事
豬消瘦怎麼回事?
豬場裡面總是有些豬開始慢慢變瘦,然後長勢就跟不上了,養豬人也不知道從哪裡入手,其實那些慢慢消瘦的豬,很有可能是患上這些病了。
1、豬瘟:慢性病例消瘦、貧血、衰弱、伏卧,行走緩慢、無力,有時有低熱,食慾時好時壞,便秘、腹瀉交替發生。有的在耳尖、尾尖、四肢皮膚上發生壞死,甚至脫落,病程可達1個月以上。有些毒力較弱的豬瘟病毒引起溫和型豬瘟,死亡以仔豬居多,成年豬多呈慢性經過。剖檢時,在豬盲腸和結腸黏膜上形成特殊的紐扣狀潰瘍,潰瘍從淋巴濾泡開始,向外呈同心輪層狀潰瘍,突出於黏膜表面,呈黃綠色或黑褐色,中央凹陷,但並非每頭病豬都有此變化。
2、瘦母豬綜合征:本病是母豬在產後甚至仔豬斷奶後2~3星期內,以迅速消瘦為主要特徵的疾病,其病因不詳。有人認為是母豬產後泌乳,當缺磷或缺鈣時,為滿足泌乳需要而動用體貯備而引起發病。也有人認為母豬在妊娠、產後營養供給不足,體貯備動用過多,因而出現迅速消瘦的現象。病豬除消瘦,體溫略有下降外,無其他變化。有些疾病也會造成母豬消瘦,如慢性豬瘟、豬丹毒、豬鏈球菌病、蟎蟲病、蛔蟲病、舌道口線蟲病、紅色舌圓線蟲病等。仔豬因閹割造成腸管與腹膜粘連,過度擁擠等也可造成消瘦。
3、痢疾:本病病原體為豬痢疾密螺旋體。因病豬水瀉,排出紅、白相間的膠腖樣物質,表現為脫水、消瘦、貧血,生長發育停止,多呈惡病質。本病傳入豬場後呈散發,經數月才擴散到全群,康復後經一定時間又可復發,反復發作。剖檢可見病變局限於大腸,大腸黏膜腫脹,有帶粘液、血液的纖維素覆蓋,還出現壞死,外觀呈麩皮或豆腐渣樣,剝去偽膜暴露出淺表的糜爛面。根據疾病的流行特點、症狀及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用暗視野顯微鏡尋找糞便或大腸黏膜內痢疾密螺旋體進行確診。
4、副傷寒:本病由豬沙門氏菌引起的亞急性或慢性腸炎,病豬體溫升高,逐漸消瘦,生長停滯,貧血。病豬長期反復腹瀉,呈灰白或黃綠色,惡臭、水樣,混有大量壞死組織碎片或纖維狀物,後軀沾有灰褐色糞便。本病多發生於1~4月齡的仔豬。病死豬剖檢可見盲腸、結腸和回腸呈壞死性腸炎,黏膜上淋巴濾泡腫脹,壞死後形成潰瘍,中央凹陷,四周隆起,表面覆有乾酪樣物質。重者腸壁肥厚,硬如橡皮管。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症狀及剖檢變化,即可做出診斷。
Ⅲ 豬長期厭食,消瘦怎麼辦
應該給豬飼料改善一下,增加豬的胃腸蠕動,
戒-料-香的作用:
1、增加動物採食量,提高飼料轉化率,提高日增重,縮短出欄時間,增加出欄重。
2、改善腸道微生態體系,調節腸道菌群平衡,修復腸黏膜;產生多種消化酶類,促進消化吸收;增強腸道蠕動能力,減少便秘、腹瀉發生,提高飼料轉化率,
3、增強豬群抗病能力,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減少用葯成本;長期添加,促進骨骼發育,改善體型,毛皮光亮,改善豬肉品質。
4、維護腸道微生態平衡,在腸道內形成生物、化學屏障,減少有害物質的吸收狀態,糞便無未消化的飼料殘渣。
5、優化生活環境,降低舍內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濃度,改善飼養環境,減少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6、促進蛋白質的合成,減少蛋白質的分解,增加肌肉間脂肪而減少皮下脂肪,提高豬肉持水力,使肉質鮮美;改善胴體品質,提高出肉率改善體形,提高瘦肉率和屠宰率,豐滿臀部。
7、減少或替代飼用抗生素,降低耐葯性。
農-盛-樂戒料-香效果明顯:
1、使用3天以後:日採食量增加15%。
2、使用5天以後:消化吸收好,飼料殘渣減少15%,糞便明顯減少。
3、使用7天以後:豬的皮毛光亮。
4、使用15天以後:體型明顯改善,達到雙肌背、雙肌臀。
5、在30-50kg體重時使用,可拉長骨架7―10cm,日增重提高15%;料重比下降6.25%。
6、肉豬全程使用增重20斤以上,提前十五天出欄!
Ⅳ 豬全身發白無血色,消瘦是什麼原因,怎麼辦,求教!
育肥豬的飼養過程中,常常見到有部分豬皮膚蒼白,精神沉鬱、食慾較差、毛長消瘦的豬只。多由於身體無法製造足夠的血紅蛋白或失血過多引起,我們最常見的做法是打牲血素,可偏偏有些時候效果不理想、從而表現豬身蒼白。引起豬皮膚蒼白的原因有很多,正確的診斷和鑒別有利於及時採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維持豬群整體健康狀態,維護豬場穩定,提高豬場效益。現將引起育肥豬皮膚蒼白的常見原因進行歸納總結,以供參考。
引起豬皮膚蒼白常見原因分析及診斷防治
1 飼料因素
飼喂過程中,如果豬群在較短時間內突然皮膚蒼白,且為體型較大、健康度較好的豬群最先發病,則應考慮是飼料因素導致的皮膚蒼白。
1.1 飼料黴菌毒素超標
飼料中黴菌毒素超標可引起多器官的病變,導致豬群生長速度和抗病力下降、免疫抑制及種豬繁殖障礙等,嚴重的可導致急性毒素中毒死亡。目前常見的黴菌毒素有黃麴黴毒素(AFB1)、單端孢霉烯族鐮刀菌毒素(T-2 毒素)、嘔吐毒素(DON)、煙麴黴毒素(FUM)和玉米赤霉烯酮,其中AFB1 和T-2毒素可致肝臟受損、腸道出血,進而造成豬群皮膚蒼白。應時常監測飼料中黴菌毒素含量,使用蒙脫石等脫霉劑,拒絕使用發霉飼料,並及時清理料線及料槽中發霉酸敗的飼料。
1.2 飼料營養缺乏
飼料由於配方不當,缺乏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尤其是鐵、B 族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可造成豬營養性貧血,從而導致豬只消瘦、皮膚及可視黏膜蒼白,因此要給豬飼喂全價飼料,做到營養均衡。
引起豬皮膚蒼白常見原因分析及診斷防治
1.3 飼料顆粒性狀
胃潰瘍主要由胃酸、胃蛋白酶對黏膜自身消化所致,其中胃酸是潰瘍發生的決定性因素。飼料顆粒粗硬、較小,缺乏粗纖維,粉碎過細、偏粉,酸度過高等均可導致胃潰瘍。由於發生該病所需時間較長,發病初期往往較難察覺,故常發於體重100 kg 以上豬只。症狀主要表現為豬群採食過程中發生嘔吐、逐漸消瘦、後期輕微便血導致的糞便顏色較黑,嚴重可致胃穿孔引起腹膜炎。
因此,飼養過程中需注意飼料顆粒大小,避免長期飼喂粉料,還可在飼料中添加小蘇打來降低胃潰瘍的發生率。發生胃潰瘍的豬只,可飼喂次硝酸鉍和鞣酸蛋白,嚴重的要及時淘汰。
2 疾病因素
2.1 豬痢疾
豬痢疾是由密螺旋體引起的一種腸道傳染病,以黏液性或黏液出血性腹瀉為特徵,主要表現腹瀉、糞便中含有血樣、惡臭及脫水消瘦。解剖病變主要局限於大腸,大腸內糞便稀薄且混有黏液、血液和組織碎片。可使用乙醯甲喹肌注或拌料飼喂(4 mg/kg,一日2 次,連用5 d)。
2.2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腸炎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腸炎是由出血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以腹瀉為主的急性傳染病。病豬急性腹瀉,急性死亡。剖檢主要表現為胃腸的出血。慶大黴素、新黴素、硫酸黏桿菌素對該病治療效果良好。
引起豬皮膚蒼白常見原因分析及診斷防治
2.3 寄生蟲感染
寄生蟲(蛔蟲、附紅細胞體、原蟲、鉤端螺旋體)長期感染,奪取豬只體內營養或破壞紅細胞,造成營養不良和血液稀薄。腸道寄生蟲可選用伊維菌素、芬苯達唑等治療,血液寄生蟲選用多西環素、血蟲凈等治療。目前規模化豬場寄生蟲感染的比例較低,造成危害相對較小。
2.4增生性回腸炎
增生性回腸炎是由胞內勞森氏菌引起的,以病豬出現不同程度的出血性、頑固性或間歇性腹瀉為特徵,以生長緩慢、皮膚蒼白為主要症狀的接觸性傳染病。解剖主要表現為回腸壁增厚,呈腦回溝樣。腸道內充滿煤焦油狀糞便。可用泰妙菌素拌料、150 g/t,連續用葯10 d。
此外,豬圓環病毒、豬藍耳病毒、支原體等病原引起的長期腹瀉和咳嗽喘氣,藍耳病毒,它可直接或間接破壞紅細胞的形成,引起貧血。圓環病毒感染仔豬後會進去血液循環系統,導致豬貧血。亦會致使豬身蒼白。針對疾病需要對因治療,及時處理。
3 其他因素
3.1 先天性因素
對先天性貧血、蒼白的豬只要及時淘汰,並及時查找父本母本,做淘汰處理。
3.2 傷口
飼養過程中,內傷不易被發現。對一些死亡後表現蒼白的豬只進行解剖發現,是由於其肝、脾破裂造成血液充滿腹腔,失血過多引起的死亡。因此,在轉豬、卸豬時一定要注意豬只安全,減少意外發生,禁止暴力驅趕。
引起豬皮膚蒼白常見原因分析及診斷防治
3.3 葯物致蒼白
長期使用氟苯尼考等影響造血機能的葯物亦可導致豬身發白。雖然引起豬身發白的原因有很多,治療及預防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目前引起豬群較大經濟損失的主要原因是黴菌毒素中毒、增生性回腸炎和胃潰瘍。因此,在針對育肥豬的飼養管理中,要注重細節管理,減少黴菌毒素含量、關注場內生物安全、減少豬群應激等可導致豬群發病的因素。針對疾病造成的豬皮膚發白開展針對性的治療,飼喂對病原微生物敏感的葯物(如乙醯甲喹、支原凈),同時也要加強豬群護理,加快豬群康復速度。但也要注意,對於發病病程較長且治療效果不佳的個別大豬,建議及時做淘汰處理,避免引起更大的損失。
Ⅳ 豬炸毛消瘦怎麼治療
仔豬炸毛就是我們所說的被毛粗亂,如果我們碰到了這種情況,那麼一定不能忽視。因為一旦出現仔豬炸毛消瘦,很有可能我們的豬場存在一些病毒性疾病。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說都有哪些病毒性疾病會造成仔豬炸毛消瘦。
1. 豬藍耳病
豬藍耳病在小豬身上的表現就是被毛粗亂、消瘦這種情況。與此同時它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小豬會出現呼吸困難、不停地喘氣這種情況。這是區分與其他疾病的一個重要特點,我們養豬人要記好。
2. 溫和型豬瘟
溫和型豬瘟在仔豬身上的症狀表現得不是很明顯,但是它會導致小豬出現被毛粗亂、消瘦這種情況。那麼我們怎麼來判斷是溫和型豬瘟呢?它在小豬身上最顯著的特點是拉稀和便秘交替進行,就是有時拉稀,有時便秘。仔豬一直處在低燒的狀態,精神狀態不好。這是溫和型豬瘟的特點。
3. 豬圓環病毒
圓環病毒也會造成仔豬被毛粗亂、消瘦這種情況的出現。如果我們遇到了剛出生兩三天的小豬迅速消瘦,那麼極有可能是圓環病毒。此外,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征也屬於圓環病毒,斷奶的仔豬會出現皮膚蒼白、迅速消瘦這種情況。
以上這三種就是常見的導致仔豬炸毛消瘦沒精神的原因,這三種都是病毒性疾病,而且一旦發病,治癒率都很低,目前沒有太有效的葯物來治療。我們養殖戶除了要把疫苗做好之外,還要定期地給豬群做凈化,提升豬的機體免疫力,這樣預防方案才算完整。目前比較有效的預防方案是,每個月拌料使用:清溫太保+替米考星,連續使用7-10天,即可有效凈化這類病毒性疾病。
Ⅵ 豬的皮膚病怎麼治療
豬常見的皮膚病的診斷與治療方式如下:
現場診斷要點:
(1)主要由血虱傳播,其它昆蟲如蚊、蠅等也有傳播作用,多發生於4-6周齡仔及斷奶仔,成年有抵抗力。由痘苗病毒引起的痘,各種年齡的均可感染,常呈地方性流行。
(2)病體溫高,精神食慾不振,鼻、眼有分泌物。
(3)痘病先發於背部、腹部、腹股溝及大腿內側,病變開始為丘疹,然後發展成水泡,水泡破後結痂,若繼發感染會形成膿皰。大多數痂皮在感染3周後脫落。
鑒別診斷:在臨診上應與疥癬區別,無並發性皮膚病的痘不會發癢,不難做此類症鑒別。
防治: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衛生。消滅虱、蚤、蚊、蠅等,新購入的要隔離觀察1~2周,防止帶人傳染源。病隔離治病。用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患部後塗上碘甘油,或試用康復。
Ⅶ 仔豬油皮病的防治
仔豬油皮病多見於5~6日齡哺乳仔豬、育成豬和母豬乳房上。
仔豬油皮病即仔豬滲出性皮炎,病原是葡萄球菌。
本病可通過各種途徑傳染,損傷的皮膚黏膜是主要的入侵門戶。嚴重病例死亡率可達60%以上。本病在一些豬群的仔豬中可呈低發病率的散發性發生,也可引起一些豬群仔豬流行性發作。
症狀:小豬通常在感染後4~6天發病。開始時,皮膚排出物多,呈紅色或銅色。首先在腋部和肋部出現薄的、灰棕色片狀滲出物,富含脂質,3~5天擴展到全身。患豬背毛粗亂,可出現口腔潰瘍,蹄球部角質脫落。食慾不振和脫水是本病主要特徵。發病嚴重的豬體重迅速減輕,並在24小時內死亡,通常在3~10天內死亡。病豬不出現瘙癢,發熱也不常見。同窩仔豬發病表現和嚴重程度不同。耐過豬生長明顯變慢。
預防:修齊初生仔豬的牙齒,保證圍欄表面光滑,採用乾燥、柔軟的豬床等能降低發病率。母豬進入產房前先清洗、消毒,然後放進清潔、消過毒的圈舍。對母豬和仔豬的局部損傷及時進行治療,有助於預防本病發生。
豬病治療:及早治療效果較好,嚴重感染則可能不見效。葡萄球菌對新型的青黴素類葯物耐葯性低,應作為首選葯物,其它如慶大黴素也可考慮聯用或單用,同時可配合使用維生素B1及維生素C,效果更佳。對仔豬用葡萄糖鹽水輸液進行全身性治療,可降低皮膚病變的程度,使之僅發生淺層病變,並促進癒合過程。用發病豬場分離的菌株製成自體菌苗來免疫產前母豬,對仔豬可能有保護作用。
Ⅷ 豬有哪些常見的皮膚病,該如何防治
1、滲出性皮炎
這時一種容易發生在仔豬身上的油皮病,發病率較好,很多的豬只要出現了粘性的皮膚病,建議養殖戶首先清洗一下,因為不管是什麼病原,都能清洗掉一部分。再進行葯物治療,效果會很好,滲出性皮炎可以打地米加青黴素,配溫水沖洗效果較好。
2、面部壞死
這個疾病主要是因為咬傷和磨傷引起的,可以先清洗一下,再在患處撒上青黴素,如果傷口化膿或者膿腫了,硬的就打消炎針,如果是軟的要將濃放出來,沖洗後干凈後再塗抹葯物或者打針即可。
3、鏈球菌
鏈球菌一般表現為敗血症,豬丹毒是疹塊型的,可以使用地米青黴素治療,效果比較明顯,需要注意的是,豬如果還發著高燒的話,就要引起重視了,必要時可以就醫治療。
4、胸膜肺炎、豬肺疫
這類疾病往往會引起豬的皮膚變色,豬的耳朵如果變色,主要原因可能是豬的心肺壞,一般情況下可以用頭孢和氟苯尼考治療,而豬肺疫還會集中在脖子的上邊,要注意觀察。
5、水腫病
水腫病常見的有大腸桿菌和放線菌,一般會在在眼睛或者頭部會發生水腫現象。一般要注意降低顱內壓,同時到抗生素治療,效果較好。肚子下邊如果出現綠色或者肚子下邊變色是,大多是有魏氏梭菌或者其他的個別的細菌引起的,要注意預防。
Ⅸ 育肥豬消瘦怎麼治
採用生料喂豬,不僅節省人力、財力,而且能增加豬的採食量,促進增重,同時可減少飼料消耗。提高飼料報酬,但是必須講究生喂的方法。
1、生喂飼料的選擇 可選擇作生喂的飼料主要是禾本科籽實,如玉米、小麥、稻穀等及其加工副產品,如稻糠、麥麩等。上述飼料煮熟後營養物質損失達13%以上,其飼養效果只相當於生喂的87%。此外,青綠飼料也應生喂,熟喂則大部分蛋白質和維生素遭到破壞。不過豆科籽實飼料,如黃豆、豆餅、花生餅、豆渣等飼料中含有一種抗胰蛋白酶能阻礙豬體內胰蛋白酶對豆類蛋白質的分解。因此,此類飼料不能生喂,須高溫處理後再喂。
2、生喂方式有講究 生喂可分濕喂和干喂兩種,濕喂料與水的比例不能超過1:2.50,否則就會減少消化液的分泌,降低消化酶的活性,影響飼料的消化吸收,最適宜的比例應該為1:1。拌好的飼料,以能擠出水滴為宜。干喂是以粉狀的形式飼喂,飼後再喂水。干喂的好處:一是飼料不易變質,配1次可喂幾天,節省人工;二是便於製成配合飼料喂豬。
3、生料要消毒 生飼料喂豬要注意洗凈和消毒,以免感染寄生蟲病。消毒的方法可用石灰水或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最好的辦法是種植飼料的場地,不用豬糞或用未發酵過的糞肥,以防蟲卵污染。含有某些毒素的菜籽餅、棉籽餅、鮮木薯、蕎麥等,一般須經粉碎、浸水、發酵或青貯等工序,等毒素去掉後才可生喂。
4、生料粉碎要適宜 生料粉碎顆粒直徑以1.201.80毫米為宜。這種粒型豬吃起來爽口,採食量大,長膘快,直徑小於1毫米豬採食時易粘嘴,影響適口性,並易引發胃潰瘍;直徑大於2毫米,粗糙、適口性差,豬不喜採食。
5、精青生料要分開喂 豬飢餓時,消化液分泌最旺盛。精飼料營養豐富,體積小,粗纖維少,適口性好,質量高,易消化,故應先喂精料,如精青料混合喂,則由於青料的體積大,水分多,降低了精料的消化率和吸收率,且青料中過多的水分又能沖淡消化液,從而降低了消化功能。
6、生喂料的用量要適宜 生飼料喂豬,喂量因豬的不同生長階段和生產性能而有所區別。仔豬和育肥豬可任其自由採食,種豬則不然,要定量供應,否則,因採食過量,造成脂肪沉積而影響繁殖。通常非配種期的種公豬精料日用量要控制在22.50千克,配種期可喂至33.50千克,妊娠期母豬,精料日用量為22.50千克,哺乳期為56千克。
7、要供應足夠的飲水 喂乾料的豬,要供應足夠的飲水。冬季飲水量為干飼料的23倍,春秋季為4倍,夏季為5倍。特別是哺乳母豬和仔豬更不能缺水,不然會影響母豬的乳汁分泌。水質要清潔,水溫保持冬暖夏涼。
8、改喂生料時要逐步過渡 由熟料改喂生料時,要有一個過渡時期,先將1/3的料改喂生料。35天後改為2/3,再過35天才全部改喂生料,否則會影響豬的採食和增重,改為生料後的頭幾天應控制用料量,防止豬因過食而引起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