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油性皮膚 > 渭河為什麼油性大

渭河為什麼油性大

發布時間:2022-09-11 05:12:03

A. 渭河的水系構成

渭河幹流,橫跨甘肅東部和陝西中部。全長818公里,流域總面積134766平方公里。 流經甘肅省中部,東南部和陝西省的中部。一般以西源為正源,即渭河發源於鳥鼠山。有二源:南源清源河,源於渭源縣西南豁豁山,匯集山區眾多支流,為常年性河流,長30多公里,東北流至渭源縣清源鎮與西源合;西源名禹河,源於渭源縣西鳥鼠山,河流短小,為間歇性河流,東流與西源合後始稱渭河。東流過隴西縣。再東南流入武山縣,南岸有榜沙河、山丹河、大南河匯入,再東流入甘谷縣,北岸有散渡河注入,至天水市又有葫蘆河由北岸注入,精河由西來匯,再東匯牛頭河。過小隴山,入陝西省境。
其中:在甘肅省定西市境內,發源於定西市渭源縣西南海拔3495米的鳥鼠山北側,源頭高程1383米 ,幹流由西向東流經渭源縣、隴西縣後,於鴨兒峽注入天水。境內集水面積10241.78平方千米,占渭河總面積134767平方千米的7.6%,年輸沙量5044萬噸,境內侵蝕模數5100噸評方千米。 在天水市境內,渭河幹流流經武山縣、甘谷縣和麥積區兩縣一區,全長270公里。 渭河多年平均徑流量75.7億立方米,陝西境內為53.8億立方米。徑流地區分布不均,總的趨勢是自南而北減小,秦嶺、關山區高,原區、谷地區低;西部大於東部,中游比下游徑流豐富。秦嶺北坡的徑流模數較高,為9~15公升/秒·平方公里,而黃土原區的徑流模數只有0.8~2.2公升/秒·平方公里,僅千河徑流模數較高,千陽站為4.66公升/秒·平方公里。渭河幹流的徑流模數為2.5~3.7公升/秒·平方公里,其中魏家堡、咸陽站較高,是由於支流加入造成。從徑流深等值線圖上可清楚地看到,秦嶺北坡的徑流深隨山地高程升高而增加,由低於100毫米到高於600毫米,最高中心在太白山及南五台山。渭河沖積平原十分平坦,水利化程度很高,屬於低產流區。 渭河中下游徑流的多年變化分區河流測站流域面積
(平方公里) 年徑流量變差系數最大年徑流量最小年徑流量最大年與最小年徑流量的比值立米/秒年份立米/秒年份渭


流 渭河 林家村 30661 0.35 154 1964 31.0 1972 5.0 渭河 咸陽 46827 0.30 353 1964 65.5 1972 5.4 渭河 華縣 106498 0.37 593 1964 98.0 1972 6.0 千河 千陽 2935 0.45 31.0 1964 7.73 1969 4.0 北


流 漆水河 龍岩寺 1125 0.60 6.70 1964 1.22 1966 5.5 漆水 耀縣 797 0.45 3.80 1954 0.97 1957 4.2 沮水 蘇家店 840 0.60 2.36 1964 0.41 1960 5.9 南


流 石頭河 斜峪關 686 0.30 23.4 1964 7.73 1969 3.0 黑河 黑峪口 1481 0.40 38.3 1964 10.3 1969 3.9 灃河 秦渡鎮 566 0.4 16.5 1964 4.13 1969 3.9 灞河 馬渡王 1601 0.35 33.2 1964 10.1 1966 3.3 渭河中下游徑流的年際變化,表現為南部小,北部大,即渭河南岸秦嶺山地年徑流量豐富而年際變化小;北岸黃土區年徑流小而年際變化大。年徑流的變差系數,秦嶺北坡一般為0.30~0.40,其中石頭河、清姜河等僅為0.30,黑河、澇河及灃河等為0.40,再往東的大峪河、石砭峪河等又減少到0.35。最大年與最小年的比值為3.0~4.0,在秦嶺北坡的分布情況與變差系數的分布相適應。黃土塬區的變化最大,變差系數為0.45~0.60,最大年與最小年徑流的比值為4~6倍。渭河幹流水量大,徑流的年際變化相對較小,變差系數0.30~0.35。
渭河徑流的季節變化明顯,幹流以秋季流量最大,約占年徑流的38%~40%,夏季佔32.8%~34.2%,春季佔17.7%~19.1%,冬季為8.3%~9.9%。南岸支流黑河及以西的河流,以夏季徑流量大,秋季次之;黑河以東的河流則以秋季最大,夏季次之,春季徑流的比重較大,可佔到21%~27.3%。北岸支流以千河徑流的年內分布最不均勻,秋季徑流佔52.6%,夏季徑流只佔23.5%,春季徑流也較低,為14.6%。漆水河徑流的年內分配比較均勻,春季佔23.2%,與夏季25.1%相近,冬季徑流高達15.8%,比千河春季徑流還高,其原因在於下墊面因素的影響。 渭河華縣站平均每年向黃河輸送49200萬噸泥沙,泥沙主要來自北岸的黃土區,以涇河及渭河上游最甚。涇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輸送30900萬噸泥沙(張家山站),占華縣站輸沙總量的62.8%,而流域面積只佔華縣站的40.6%。來自渭河上游的泥沙,林家村站每年20000萬噸,占華縣站年輸沙量的40.6%,而流域面積只佔華縣站的28.8%。渭河南岸為秦嶺土石山區,植被較好,河流含沙量很少,一般均在1.0公斤/立方米以下;年平均輸沙模數,一般為每平方公里數百噸。灞河流經黃土區,其馬渡王站含沙量為5.6公斤/立方米,年輸沙模數為2110噸/平方公里。 渭河中下游泥沙特徵表集水面積 多年平均含沙量 多年平均 多年平均輸 河流 測站 輸沙量 沙模數(噸/ 資料年限 備注 (平方公里) (公斤/立方米) (萬噸) 平方公里·年) 渭河 林家村 30661 63.7 16500 5380 1934~1937渭河幹流 1944~1979 渭河 魏家堡 37006 43.9 16600 4490 1950~1979 渭河幹流 渭河 咸陽 46827 31.1 16800 3590 1934~1979 渭河幹流 渭河 臨潼 97299 55.1 42900 4410 1961~1979 渭河幹流 渭河 華縣 106498 49.3 42300 3970 1935~1979 渭河幹流 1939~1942 北洛河 頭 25154 11 9590 3810 1950~1954 北岸支流 1957~1979 涇河 張家山 43216 148 28900 6690 1932~1979 北岸支流 漆水 耀縣 797 51.6 161 2020 1960~1979 北岸支流 冶峪河 淳化 282 50.0 72.6 2570 1961~1979 北岸支流 漆水河 柴家嘴 3806 11.1 151 39.7 1956~1970 北岸支流 千河 千陽 2935 9.86 442 1510 1964~1979 北岸支流 1955~1961 清姜河 益門鎮 219 0.66 9.47 432 1965~1979南岸支流 石頭河 斜峪關 686 0.63 28.4 414 1957~1970南岸支流 黑河 黑峪口 1481 0.32 18.9 128 1956~1979 南岸支流 灃河 秦渡鎮 566 0.38 9.47 167 1957~1979 南岸支流 灞河 馬渡王 1601 5.81 312 1950 1955~1979 南岸支流 羅敷河 羅敷堡 122 0.49 1.83 155 1959~1969 南岸支流 渭河幹流含沙量,由林家村(63.7公斤/立方米)、魏家堡(43.9公斤/立方米)至咸陽(31.1公斤/立方米)是逐漸減小的。其原因在於:首先是渭河出寶雞峽進入關中平原後,河谷突然放開,河床比降大減,水流挾沙能力減小,上游帶來的泥沙沉積於河槽內,使河水含沙量自然減小;其次是河段兩岸支流的含沙量均較小,含沙量較大的北岸支流千河、漆水河也只有10~11公斤/立方米,使含沙量減小;還有是寶雞峽引渭灌區,把部分泥沙帶到灌區內,使含沙量減小。咸陽以下河流含沙量又急劇增加,臨潼站達55公斤/立方米,華縣站也有49.3公斤/立方米,主要原因在於涇河帶來了大量泥沙,涇河張家山站含沙量高達148公斤/立方米。我們常使用的涇渭分明成語,系指涇河水清,渭河水渾,已變為涇河水渾,渭河水清了。
渭河及各支流輸入中下遊河段的泥沙,遠遠大於通過華縣站輸送給黃河的泥沙,即每年還有大量泥沙沉積在中下遊河槽內,主要原因在於三門峽水庫提高了河流侵蝕基點。 渭河中下游降雨集中於7、8、9三個月,而且多大暴雨,洪水災害較多。從實測資料看,渭河幹流以1954年洪水最大,林家村水文站的最大洪峰流量為5030立方米/秒(1954年8月17日),咸陽站為7220立方米/秒(1954年8月18日),華縣站為7660立方米/秒(1954年8月19日)。支流清姜河曾出現過504立方米/秒(益門鎮1964年),千河馮家山1954年8月17日零時洪峰流量3960立方米/秒,石頭河斜峪關1964年有1050立方米/秒,黑河黑峪口1980年有3040立方米/秒。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渭河寶雞段,從公元1200年至1981年共發生過水災22次,平均每35.5年一次,大洪災年有清咸豐二年(1852年)、同治六年(1867年)及民國10年(1921年)等。本區的洪水災害常常是連陰雨形成的,1700~1949年的14次水災,有雨情記載的10次,其中有5次(1811、1933、1922、1939、1949年)屬此情況,而且歷時長,范圍廣,與鄰省同時發生。由於渭河灘坎較低,一般洪水均可漫灘淹沒農田。河床擺動不定,據調查,保安灘河段,1898年到1962年的64年中,較大的變遷有7次,擺動幅度最大達5公里以上,有「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之說。1933年洪水淹沒灘地及良田49.74萬畝,危害及沖毀村莊181個。1954年洪水淹沒總面積36.32萬畝,沖毀村莊79個。
1981年8月,寶雞市出現了特大洪水,千河、清姜河、石頭河、湯峪河、通關河等均超出現有記載以來的最大洪峰流量。據統計,渭河幹流魏家堡8月17~21日,平均流量為621~2540立方米/秒,一日最大洪量2.19億立方米,為歷年一日最大洪量的0.74倍,三日洪量5億立方米,為歷年三日最大洪量的0.82倍,7月日洪量為10億立方米,為歷年7日最大洪量的1.16倍。清姜河益門鎮站,15~21日7天共出現5次洪峰,一日最大洪量1890萬立方米,為歷年一日最大洪量的0.93倍,三日最大洪量5110萬立方米,為歷年三日最大洪量的1.33倍,7日最大洪量8480萬立方米,為歷年7日最大洪量的1.69倍。由於水庫的調節作用,避免了一場洪水災害。千河上游的段家峽水庫,把千河436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削減為36立方米/秒,保護了隴縣縣城;下游的馮家山水庫和王家崖水庫,又把117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削減為309立方米/秒,並錯峰58個小時;石頭河鸚鴿嘴水文站136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被正在興建中的石頭河水庫削減了2/3;漆水河好畤河水文站131立方米/秒洪峰,被羊毛灣水庫所攔蓄。如果沒有這些水庫的攔洪削峰,渭河幹流魏家堡站將出現648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將超過54年洪水578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而實際只出現了450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 1983年7月~10月,關中盆地連續降雨,發生大面積的內澇,受災面積1144.8萬畝,倒塌損壞房(窯)近58萬間,死亡600餘入。毀壞各種渠道174公里,各類建築物735座。西安市區因排水工程系統不暢,北城河漫溢,東西大街水泥路面下陷斷裂,造成部分地區電桿倒折、停水、停電和停產損失。
內澇危害最嚴重的明水出露非常廣泛,據不完全統計,明水面積達1635900畝。大面積的明水分布有兩個中心,一是周至、戶縣、興平;二是二華夾槽(華縣、華陰)。就其危害而言,渭北寶雞峽、馮家山、涇惠、洛惠、交口抽渭等灌區,內澇較為嚴重,出現明水面積34.5萬畝,占關中地區明水面積的21%。地下水埋深2米以上的漬澇面積,洛惠灌區佔22.12%,交口抽渭佔48.25%,涇惠灌區佔4.66%。
關中盆地內澇的成因較為復雜,地質地貌是形成內澇的地形基礎,降水、灌溉是地下水補給的主要來源,巨厚的陸相沉積物,提供了河流、降水入滲的條件,在多雨年份,地下水位上升,形成大面積內澇區。

B. 涇河和渭河,哪一個水清哪一個水渾

需要根據汛期和非汛期來區分判斷。

1、汛期突漲猛落,水位落差大,涇河汛期含泥沙量較渭河為大,相對呈現濁水。

2、非汛期,含泥沙較渭河為小,相對呈現清水,故在汛期是渭清涇濁,而在非汛期是涇清渭濁。

涇河和渭河在匯流後的一段河道內像兩條平鋪的清色和淡黃色布帶拼在一起,向東移動,色澤界線非常鮮明,形成舉世皆知的「涇渭分明」的自然景觀。

(2)渭河為什麼油性大擴展閱讀:

關於涇河的傳說:

傳說唐朝貞觀年間,涇河龍王與江湖術士袁守誠打賭,故意違背玉皇大帝的旨意,減少降雨的數量,結果觸犯了天條,天庭命令唐朝的大臣魏徵問斬涇河龍王。在臨刑前一天晚上,涇河龍王托夢向唐太宗李世民求情救命,唐太宗答應了。

第二天,唐太宗讓魏徵陪他下棋,這樣魏徵就沒有辦法去殺龍王了。沒想到棋下了一半,魏徵便睡著了。等他醒來火,說自己做夢把涇河龍王給斬了。這就是著名的魏徵夢斬涇河龍王,明代的吳承恩也把這個故事寫進了《西遊記》里。

C. 請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釋涇河渾濁,渭河清澈的原因

涇河途經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大,故渾濁,渭河流域植被覆蓋率高,水土流失較輕,河流含沙量小,故清澈

D. 渭河的資料

渭河(Weihe River ),又稱渭水,亦作Wei River ,Wei Ho或Wei He。
渭河全長818公里渭河,流域面積13.43萬平方公里。上游以及北岸涇河、洛河等支流,流經黃土高原,夾帶大量泥沙。中、下游渠道縱橫,自漢至唐,皆為關中漕運要道。《山海經.海內東經》:「渭水出鳥鼠同穴山,東注河,入華陰北。」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渭水出首陽縣首陽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鳥鼠山西北,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渭水出焉。」唐張籍《登咸陽北寺樓》詩:「渭水西來直,秦山南去深。」
渭河接納的支流有葫蘆河、涇河、洛河等。渭河渭河流域降水集中在夏季,又多暴雨,水土流失嚴重。其中涇河年輸沙2.96億噸,在各支流中輸沙量最大。關中平原是中國水利事業發展最早的地區。西元前246年秦開鄭國渠,引涇水注入洛河,全長125公里,灌溉面積280萬畝。漢武帝又開白公渠引涇水入渭。在此以前沿秦嶺北麓還有從長安(今西安)引渭入黃的漕渠,既是水運航道,又有灌溉之利。後經歷代擴建,使渭河中下游渠道縱橫,有涇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灌溉工程,是歷史上著名的產糧區。
2 自然氣候編輯本段
渭河流域屬大陸性氣候,年均溫6~13℃,年降水量500~800毫米渭河,其中6~9月份佔60%,多為短時暴雨,冬春降水較少,春旱、伏旱頻繁。咸陽站年徑流量54億立方米,年輸沙量1.7億噸。水量主要來自右岸支流,沙量則主要來自左岸支流。
渭河流域屬於乾旱半乾旱地區,年平均氣溫6~14℃,年平均降水量450~700毫米,年蒸發量1 000~2 000毫米,無霜期120~220天。多年平均徑流量102億立方米(1934~1970年系列),年內變化與降水相似。6~10月為
3 人文歷史編輯本段
渭河流域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的起源地。黃帝與炎帝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渭河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
經過史學家考證,姬水和姜水都位於渭河流域一帶,姜水位於寶雞,姬水則是關中中部武功縣一帶的漆水河,兩河均是渭河的支流。
因此,不管怎樣,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都是起源於渭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系相近的部落首領。後來,兩個部落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4 流域地貌編輯本段
渭河流域地貌復雜,山地包括橫貫陝甘的秦嶺山脈北坡及六盤山、隴山,斷陷盆地包括關中沖積平原及黃土台原,黃土高原包括隴東、寧南、陝北的高原溝壑及丘陵溝壑區。河源至寶雞峽出口為上游,長430公里,河道狹窄,川峽相間,水流急湍,平均比降1/260。寶雞峽至咸陽鐵橋為中游,長177公里,河床寬淺,沙洲較多,水流分散,為游盪性河床,比降由1/500逐漸變緩為1/1500。咸陽至潼關河口為下游,長211公里,華縣船北以下,河道蜿蜒曲折,單股無汊,由於泥沙淤積和受黃河三門峽水庫回水影響,河道縱坡由1/5000漸變為1/6000。渭河渭河下游在三門峽水庫修建前為輸沙近於平衡的相對穩定河道,渭河入黃口高程(潼關高程)323米(1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水位)。三門峽水庫建成後,由於回水淤積影響,潼關渭河入黃高程最高曾到329米,因而影響渭河下遊河道也淤積抬高,常有洪泛發生,因而在渭淤36斷面以下的208公里,兩岸修建堤防控制,並建有一些護灘控導工程。大堤維修及河道整治工程任務較大。後三門峽樞紐經過兩次改建並改變水庫運用方式,潼關渭河入黃高程有所降低,大致穩定在326~327米。
渭河流域范圍內大部分為深厚的黃土覆蓋,質地疏鬆,且多孔隙,垂直節理發育,富含碳酸鈣,易被水蝕;加之歷史上長期濫墾亂伐,植被遭到破壞,以及廣種薄收、單一經營的農業生產方式,因而水土流失嚴重,使渭河成為一條多泥沙河流。
5 渭河現狀編輯本段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治理渭河干支流河道的同時,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陸續問世渭河。由我國近代著名水利科學家李儀祉在30年代主持興建的涇惠渠,經過整治擴建,引水能力已由新中國成立前的16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現在的5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積相應由50萬畝發展到135萬畝,成為一個畝產千斤的先進典型灌區。
自從寶雞峽塬上乾渠於1971年建成後,引渭灌區灌溉面積已達300萬畝。1950年建成的洛惠渠,1976年擴建了洛西工程,灌地已達77萬畝。1970年建成的東方紅抽渭灌溉工程,裝機容量25000千瓦,八級提灌累計最高凈揚程86米,灌地130萬畝。1981年建成的千河馮家山水庫,總庫容3.89億立方米,可灌地136萬畝,其引水乾渠於1973年建成了萬米隧洞(實長12614米,過水能力36立方米每秒)。
渭河南岸支流石頭河上的石頭河水庫於1984年建成,最大壩高114米,總庫容1.47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672平方公里。水庫設計開發任務是以灌溉為主,結合發電,設計灌溉面積128萬畝,裝機4台,總容量2.15萬千瓦。實際裝機3台,總容量1.65萬千瓦。
渭河的主要來沙支流是葫蘆河、涇河和北洛河,年輸沙量分別為0.66億、3.09億、0.97億噸。河道來水含沙量大,不僅淤積抬高河床,威脅兩岸安全,同時淤庫淤渠,給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管理帶來問題。
6 面臨的問題編輯本段
6.1 水災泥沙
一、渭河小水大災 泥沙淤積禍害
洪澇災害依然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渭河是黃河流域第一大支流,陝西華縣站以上流域面積10.65萬平方公里,2003年8月24日到10月13日,由於受大范圍暴雨影響,發生了自1981年以來的最大洪水,歷時50天,先後出現了六次洪峰(以下簡稱渭河「03.9」洪水),首尾相接,洪量不斷疊加,演進慢,歷時長,洪水總量達到渭河1954年洪水的兩倍多,渭河經歷了歷史上罕見的嚴重秋汛,形成了「小洪水、高水位、大災害」的被動局面,災害損失是慘痛的,教訓是深刻的,引發出的問題是令人深思的。
6.2 乾旱缺水
二、乾旱缺水制約渭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
渭河流域水資源緊缺。據陝西省渭河流域綜合規劃資料,渭河幹流1991-2000年年均降雨量537毫米,1956-1996年年均降雨量628毫米,前者較後者減少約15%;而徑流量則從80.23億立方米,減至48.11億立方米,前者較後者減少約40%。通過渭、涇、洛河的水沙和泥沙淤積簡況渭河下游到2002年汛後,累計淤積泥沙13.65億立方米,為三門峽建庫以來淤積最嚴重時期。從渭河口的潼關到咸陽長達200多公里的渭河河床,都不同程度地被泥沙淤積所抬高,其最高位置在潼關,曾經比建庫前抬高了5.25米;泥沙淤積末端逐年上延,目前已經延伸到咸陽鐵路橋位置,即渭淤35斷面處;對於兩岸帶來的影響如同雪上加霜。1992年8-9月間的北洛河大水,三門峽庫區華陰部隊農場田地上的泥沙淤積曾厚達1米多。
7 解決途徑編輯本段
7.1 水環境
一、解決渭河水環境問題的途徑
解決渭河洪澇、乾旱等問題的四大途徑:一是開源,搞好上中游地區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二是防治水污染;三是建設節水型社會;四是跨流域引水,包括曾經做過一些前期工作的(1)引洮(河)濟渭;(2)引嘉(陵江)濟渭;(3)引(重慶)小(江)濟渭等方案。
7.2 水土保持
二、水土保持有利於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渭河渭河最大的生態系統建設工程,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中國西北地區,有水就有綠洲,無水一片荒涼;塔里木河和黑河都是通過緊急輸水來挽救其下游生態危機的。
渭河水資源開發利用,從過去的生活用水、工農業生產用水,發展到生態用水,並且把水保生態和生態用水納入國家和行業規劃。據水利部《2005年中國水資源公報》,全國總用水量5633億立方米,其中生態用水92.7億立方米,雖然數字和所佔比重不大,但意義重大;這是認識上的飛躍,理論上的突破,實踐中的發展。
8 治理建議編輯本段
1、全面實施《渭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促進流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渭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於2005年12月已經國務院正式批復,規劃包括了防洪、節水、水土保持、污染治理、水資源配置、基礎技術研究等多項內容,是一個綜合性的解決渭河存在嚴重問題的規劃。因此,全面實施渭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對促進渭河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實施渭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近期要持續推進渭河流域防洪減淤體系的建成,同時,堅持節流與開源並舉,加大節水和治污的力度,把解決渭河流域水資源不足和水污染問題放到突出位置。加快水價改革步伐,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健全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實行水資源統一管理。切實加強以多沙粗沙區治理為重點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南山支流治理和水源保護,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進一步深入分析渭河流域當前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科學研究,從更高的層次上研究和探索渭河流域的治理措施。
2、 加快「引漢濟渭」工程建設步伐,破解水資源短缺「瓶頸」
渭河流域主要是資源性缺水,其水資源已經難以支撐關中經濟社會發展對水的需求,已成為制約陝西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緩解渭河流域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水資源短缺問題,首要和可行的是實施省內跨流域調水工程。引漢濟渭工程是國務院批復的《渭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中明確提出解決渭河流域缺水問題的重點調水工程,是促進關中地區乃至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的戰略措施,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近期應加快引漢濟渭調水工程建設,在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基礎上,形成陝西水資源配置的總體格局。
3、探索流域水資源管理模式,維護渭河健康生命
水的資源特性、流域特性、功能特性、服務特性決定了水資源必須進行統一管理,這也是新時期治水方針的要求。目前,渭河水量統一調度初步建立了計劃用水制度和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河流下游生態環境的用水,促進了流域內水資源合理配置,標志著渭河流域水資源向統一管理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鑒於渭河流域復雜的情況、特殊的河情,加之基礎工作薄弱,技術管理手段落後,許多基本情況、基礎規律還沒有完全認識清楚,調度過程中暴露出的許多問題不能有效解決,調度工作在很多方面難以滿足水量統一調度的要求。近期要加強水文監測及取、退水計量設施建設、水量調度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水資源管理能力建設和基礎研究工作,推進水量精細化調度和干、支流水量統一調度的實施。同時,要以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為基礎,理順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的關系,在流域水資源管理及水量統一調度中找准兩者的結合點,明確事權劃分。
4、構建渭河綠色生態長廊,支撐關中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要保護好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渭河治理中,要以和諧社會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為目標,加快渭河水生態環境建設,將渭河建設成為生態型河流,促進關中地區經濟率先發展。近期,以渭河河道水環境為依託,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緊密結合渭河沿岸各大中城市的城市規劃,立足於大關中建設,盡快推動陝西省綠色生態渭河建設,構築關中綠色生態走廊,支撐「關中—天水經濟帶」建設。
解決渭河水資源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和努力,讓我們攜起手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協作,共同行動,轉變用水觀念,創新發展模式,努力解決好渭河水資源問題,使渭河更好地造福於人民。
5、渭水 - 建國後的改造工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治理渭河干支流河道的同時,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陸續問世。由我國近代著名水利科學家李儀祉在30年代主持興建的涇惠渠,經過整治擴建,引水能力已由新中國成立前的16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現在的5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積相應由50萬畝發展到135萬畝,成為一個畝產千斤的先進典型灌區。自從寶 雞峽塬上乾渠於1971年建成後,引渭灌區灌溉面積已達300萬畝。1950年建成的洛惠渠,1976年擴建了洛西工程,灌地已達77萬畝。1970年建成的東方紅抽渭灌溉工程,裝機容量25000千瓦,八級提灌累計最高凈揚程86米,灌地130萬畝。1981年建成的千河馮家山水庫,總庫容3.89億立方米,可灌地136萬畝,其引水乾渠於1973年建成了萬米隧洞(實長12614米,過水能力36立方米每秒)。渭河南岸支流石頭河上的石頭河水庫於1984年建成,最大壩高114米,總庫容1.47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672平方公里。水庫設計開發任務是以灌溉為主,結合發電,設計灌溉面積128萬畝,裝機4台,總容量2.15萬千瓦。實際裝機3台,總容量1.65萬千瓦。
9 相關問題編輯本段
9.1 主要問題
①河流水沙循環通道不暢,河床失穩;
②枯水期水量嚴重不足,河道水流連續性受到威脅;
③水環境質量達不到水域功能要求;
④河流生態結構受損;
⑤洪水風險和洪澇災害問題突出。
⑥下游三門峽威脅渭河
9.2 主要措施
①構建水環境監測及污染控制體系;
②構建洪水管理體系;
③完善河道監測評價及劣變應對體系;
④完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
⑤構建渭河旅遊娛樂生態景觀體系;
⑥組建一支河流綜合管理隊伍等。
10 管理條例編輯本段
《陝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開始面向全省徵求意見。
條例指出,渭河流域實行取水許可制度,凡是在渭河幹流、重要支流上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項目需要取水的,建設單位應當提交水資源論證報告書。
按照保護級別,條例中將渭河流域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分為一級、二級保護區,並明確,必要時,可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外圍劃定一定的區域作為準保護區。保護區由所在地縣政府設置標牌、界樁,區內禁設排污口。
每過一個時期,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定期向社會公布水環境質量狀況和重點排污單位的水環境信息,開展渭河流域企業環境行為評價,並將其納入企業環境信用體系。
在修建、修整河堤、堤頂路時,在符合渭河流域綜合規劃和有關專業規劃的前提下,規定渭河城市段可以進行生態景觀建設,在堤頂路上修建護欄、涼亭等,在有條件的河段,還可以修建渭河綠地公園。
在渭河流域,由於河道采砂實行許可制度,任何人在沒有得到許可的情況下,不得在河道內違法采砂,並禁止企業或個人將建築、生活垃圾以及其他廢棄物倒入渭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圍內。凡是違規傾倒垃圾、廢棄物者,除了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或省渭河流域管理機構責令清除補救外,還將處以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不準向渭河流域丟垃圾,不準在渭河洗車

望採納

E. 分析渭河支流含沙量大主要原因

流經黃土高原,土質疏鬆,夏季多暴雨,植被少,水土流失嚴重,所以河流含 沙量大。

F. 渭河,漢江哪個含沙量大,為什麼

渭河的含沙量都比漢江要大得多。

【原因】渭河處於秦嶺以北,其支流流經黃土高原,流域內土質疏鬆,多暴雨,河流含沙量大;
漢江處於秦嶺以南,氣候濕潤,植被較好,水土流失不及上者嚴重,河流含沙量小。

G. 渭河的基本情況是什麼

水名,一稱渭水,黃河最大支流。在陝西省中部,源出甘肅省渭源縣西北鳥鼠山,東南流至清水縣,入陝西省境,橫貫渭河平原,東流至潼關入黃河,經過歷史名城西安。它全長818公里,流域面積13.43萬平方公里。上游以及北岸涇河、洛河等支流,流經黃土高原,夾帶大量泥沙。中、下游渠道縱橫,自漢至唐,皆為關中漕運要道。《山海經.海內東經》:「渭水出鳥鼠同穴山,東注河,入華陰北。」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渭水出首陽縣首陽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鳥鼠山西北,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渭水出焉。」唐張籍《登咸陽北寺樓》詩:「渭水西來直,秦山南去深。」

介紹
[編輯本段]
渭河流域地貌復雜,山地包括橫貫陝甘的秦嶺山脈北坡及六盤山、隴山,斷陷盆地包括關中沖積平原及黃土台原,黃土高原包括隴東、寧南、陝北的高原溝壑及丘陵溝壑區。河源至寶雞峽出口為上游,長430公里,河道狹窄,川峽相間,水流急湍,平均比降1/260。寶雞峽至咸陽鐵橋為中游,長177公里,河床寬淺,沙洲較多,水流分散,為游盪性河床,比降由1/500逐漸變緩為1/1 500。咸陽至潼關河口為下游,長211公里,華縣船北以下,河道蜿蜒曲折,單股無汊,由於泥沙淤積和受黃河三門峽水庫回水影響,河道縱坡由1/5 000漸變為1/6 000。渭河下游在三門峽水庫修建前為輸沙近於平衡的相對穩定河道,渭河入黃口高程(潼關高程)323米(1 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水位)。三門峽水庫建成後,由於回水淤積影響,潼關渭河入黃高程最高曾到329米,因而影響渭河下遊河道也淤積抬高,常有洪泛發生,因而在渭淤36斷面以下的208公里,兩岸修建堤防控制,並建有一些護灘控導工程。大堤維修及河道整治工程任務較大。後三門峽樞紐經過兩次改建並 改變水庫運用方式,潼關渭河入黃高程有所降低,大致穩定在326~327米。�

渭河流域范圍內大部分為深厚的黃土覆蓋,質地疏鬆,且多孔隙,垂直節理發育,富含碳酸鈣,易被水蝕;加之歷史上長期濫墾亂伐,植被遭到破壞,以及廣種薄收、單一經營的農業生產方式,因而水土流失嚴重,使渭河成為一條多泥沙河流。�
由於地質構造上的原因,渭河屬不對稱水系。北岸支流源遠流長,主要流經黃土高原,洪枯流量相差懸殊,泥沙含量大,以懸移質為主,是渭河的主要來沙支流。南岸支流較短,主要流經土石山區,比降較大,水流湍急,泥沙以推移質為主,水力資源較為豐富。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級支流,北岸匯入的有秦祁河、咸河、散渡河、葫蘆河、牛頭河、通關河、千河、漆水河、涇河、石川河、北洛河;南岸匯入的有榜沙河、大南河、耒加昔河、石頭河、黑河、澇河、灃河、 灞河。其中涇河、北洛河雖然是黃河的二級支流,但因其流域面積大(涇河45421平方公里、北洛河2690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分別為21.4億立方米及9.97億立方米,年輸沙量分別為3.09億噸及1億噸,其徑流和泥沙都是黃河支流中較多的河流。加之涇河、北洛河分別在渭河入黃口以上174公里和16公里處匯入渭河,歷史上北洛河還曾直接入黃河,與黃河關系密切。因此,習慣上都將這兩條河作為黃河的重要支流,視為一級支流,常與渭河本流並稱為涇、洛、渭河,並在歷次規劃中將涇河、北洛河從渭河流域中分離出來單獨規劃,而渭河治理規劃則不包括涇河及北洛河。
渭河流域屬於乾旱半乾旱地區,年平均氣溫6~14℃,年平均降水量450~700毫米,年蒸發量1 000~2 000毫米,無霜期120~220天。多年平均徑流量102億立方米(1934~1970年系列),年內變化與降水相似。6~10月為汛期,多暴雨,降水強度大,其中7、8、9月大汛期間的徑流佔全年的60%~70%。年平均流量323立方米每秒,而實測最大洪峰流量7660立方米每秒(1954年),調查最大洪峰流量10 800立方米每秒(1898年)。�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治理渭河干支流河道的同時,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陸續問世。由我國近代著名水利科學家李儀祉在30年代主持興建的涇惠渠,經過整治擴建,引水能力已由新中國成立前的16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現在的5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積相應由50萬畝發展到135萬畝,成為一個畝產千斤的先進典型灌區。自從寶雞峽塬上乾渠於1971年建成後,引渭灌區灌溉面積已達300萬畝。1950年建成的洛惠渠,1976年擴建了洛西工程,灌地已達77萬畝。1970年建成的東方紅抽渭灌溉工程,裝機容量25000千瓦,八級提灌累計最高凈揚程86米,灌地130萬畝。1981年建成的千河馮家山水庫,總庫容3.89億立方米,可灌地136萬畝,其引水乾渠於1973年建成了萬米隧洞(實長12614米,過水能力36立方米每秒)。渭河南岸支流石頭河上的石頭河水庫於1984年建成,最大壩高114米,總庫容1.47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672平方公里。水庫設計開發任務是以灌溉為主,結合發電,設計灌溉面積128萬畝,裝機4台,總容量2.15萬千瓦。實際裝機3台,總容量1.65萬千瓦。�
渭河的主要來沙支流是葫蘆河、涇河和北洛河,年輸沙量分別為0.66億、3.09億、0.97億噸。河道來水含沙量大,不僅淤積抬高河床,威脅兩岸安全,同時淤庫淤渠,給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管理帶來問題。

主要問題
[編輯本段]

①河流水沙循環通道不暢,河床失穩;
②枯水期水量嚴重不足,河道水流連續性受到威脅;
③水環境質量達不到水域功能要求;
④河流生態結構受損;
⑤洪水風險和洪澇災害問題突出.

維護渭河的主要措施
[編輯本段]

①完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
②構建洪水管理體系;
③完善河道監測評價及劣變應對體系;
④構建水環境監測及污染控制體系;
⑤構建渭河旅遊娛樂生態景觀體系;
⑥組建一支河流綜合管理隊伍等. 馮普林¹、²
1 陝西省三門峽庫區管理局,陝西 西安 710016
2 陝西秦安河流研究所, 陝西 西安 710016

摘要
[編輯本段]
渭河現狀生命存在的主要問題是:①河流水沙循環通道不暢,河床失穩;②枯水期水量嚴重不足,河道水流連續性受到威脅;③水環境質量達不到水域功能要求;④河流生態結構受損;⑤洪水風險和洪澇災害問題突出。通過探討渭河健康生命的基本內涵和主要標志,建立了渭河健康生命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穩定河床維持指標、水域功能實現指標、良好生態維系指標、人水和諧指標等。提出維護渭河健康生命的主要措施是:①完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②構建洪水管理體系;③完善河道監測評價及劣變應對體系;④構建水環境監測及污染控制體系;⑤構建渭河旅遊娛樂生態景觀體系;⑥組建一支河流綜合管理隊伍等。

H. 漢江和渭河的水文特徵差異

漢江流域屬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和濕潤,年降水量873mm,水量較豐沛;但年內分配不均,5~10月徑流量佔全年75%左右,年際變化較大,是長江各大支流中變化最大的河流。 漢江主要支流有:褒河、丹江、唐河、白河、堵河等。漢江河道曲折,自古有「曲莫如漢」之說。幹流丹江口以上為上游,長約925km,兩岸高山聳立,峽谷多,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資源豐富;丹江口至鍾祥為中游,長約270km,流經低山丘崗,接納南河和唐白河後,水量和含沙量大增,多沙洲、石灘,河道不穩定;鍾祥以下為下游,長約382km,迂迴在江漢平原,河床坡降小,水流緩慢,曲流發育,河汊縱橫,且愈近河口,河道愈窄,呈倒置喇叭形,泄洪能力差,容易潰口成災。
不好意思,沒找到渭河的。

閱讀全文

與渭河為什麼油性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1096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1922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349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281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892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910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882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1253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425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664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490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653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703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478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332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548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653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987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590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