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鹽湖具體情況如何
大鹽湖是北美洲最大的內陸鹽湖,西半球最大鹹水湖。位於美國猶他州西北部,東面是洛基山,西面是沙漠,大鹽湖為更新世大冰期大盆地內大淡水湖的殘跡湖。大鹽湖乾燥的自然環境與著名的死海相似,湖水的化學特徵與海水相同。歷史上湖的面積變化極大,1873年面積為6200平方千米,1963年只有2460平方千米,70年代初期約為4000平方千米。大鹽湖延西北—東南向延伸,長120千米,寬63千米,深4.6—15米,面積3525平方千米。湖面海拔約1280米。鹽度高達150—288‰。大鹽湖資源豐富,鹽類儲量較大,達60億噸,其中食鹽佔3/4,還有鎂、鉀、鋰硼等。大鹽湖不僅是猶他州一大旅遊勝地,而且也是該州內最大的城市和首府,位於湖的東南岸。美國南太平洋鐵路橫跨大鹽湖湖面。
⑵ 號稱「中國死海」的山西運城的鹽湖,為什麼鹽分那麼高
山西運城鹽湖的鹽分那麼高,是由它特定的歷史原因和地理位置演變而來的。運城鹽湖是個古老的內陸鹹水湖,地質研究表明,運城鹽湖誕生於新生代第三紀喜馬拉雅構造運動時期,約有5000年歷史,自東北向西南延伸,長約30千米,寬3千米~5千米,湖面海拔324.5米,最深處約6米,總面積132平方千米。
鹽湖內的礦物質豐富,還有大量的鉀鈉化學成分,在高溫和強光的照射下,會呈現很鮮艷的七彩顏色,相關部門將重點保護和還原鹽湖的本來面貌,同時“退鹽還湖”還對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產生積極的影響。
⑶ 大鹽湖有什麼特點
大鹽湖,北美洲最大的內陸鹽湖,西半球最大鹹水湖。位於美國猶他州西北部,東面是洛基山,西面是沙漠。大鹽湖為更新世大冰期大盆地內大淡水湖的殘跡湖。大鹽湖乾燥的自然環境與著名的死海相似,湖水的化學特徵與海水相同。大鹽湖延西北—東南方向延伸,長120千米,寬63千米,深4.6米~15米,面積3525平方千米。湖面海拔約1280米。鹽度高達150‰~288‰。大鹽湖資源豐富,鹽類儲量較大,達60億噸,其中食鹽佔3/4,還有鎂、鉀、鋰和硼等。
大鹽湖,地處洛基山脈1280米處,叫周群山環繞,常年積雪。大鹽湖是個死水湖,沒有泄水口,湖水流失主要靠太陽的自然蒸發。湖水的補充則主要來自大自然的雨和融化的雪水。當盛夏炎炎時為沙漠型氣候。雨、雪水源源不斷地將高山上和沙漠中的礦物質及微量元素沖刷到湖泊中。太陽每日不懈地將湖泊中的水分蒸發掉,水分流失,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卻在湖中安了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幾億年來這種天然生態循環,造成鹽湖中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含量愈來愈高,水的濃度高出海水50倍。
經研究發現。湖水中含有76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而且這些元素與人體體液的含量相吻合,含量均衡,種類齊全,同時具有天然殺菌的效果,就連全世界最棘手的水中細菌「沙門桿菌」都無法生存。大鹽湖是迄今世界上歷史上由於蒸發量和河水流量的變動,湖的面積變化極大,1873年和1980年代中期面積為6200平方千米,1963年只有2460平方千米。湖面可高達海拔1284米,低則為1277米。一般水深4.5米,最深達11米。天然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含量最多、最齊全、最均衡的湖。
大鹽湖是史前時代的邦納維爾湖的殘跡。約在100萬年前,邦納維爾湖面積廣達5.2萬平方千米。在其後的冰期中,大量淡水注入湖盆,經蛇河匯入哥倫比亞河,最後注入太平洋。冰期過後,水位下降,出口切斷,遂變成內陸湖。貝爾河、韋帕河和約旦河每年輸入湖盆的鹽類多達110萬噸。湖盆中累積的鹽類總計已有60億噸。以氯化鈉為主,硫酸鹽、鎂、鉀等亦很豐富。
19世紀起,人們開始在大鹽湖開採食鹽和鉀鹼。1971年,人們開始大規模從湖水裡提煉鎂。18世紀繪制的地圖上已標明大鹽湖的位置。1847年有摩門教徒在湖畔定居。1850年,對湖區進行了測量。1869年,美國興建的第一條橫貫大陸的鐵路經過該湖的東北岸。1890年美國地質調查學家和工作人員在此進行了科學考察,獲得大量資料。
大鹽湖為猶他州一大旅遊勝地。鹽湖城是該州內最大的城市和首府,位於湖的東南岸。由於周圍被大片沙丘、鹽鹼地和沼澤所包圍,大鹽湖至今與附近的許多城市和村鎮仍處於隔絕狀態。近年來計劃進一步開發湖區的豐富礦產和發展水上體育活動,建立野生動物保護區,以保護鵜鶘、蒼鷺、鸕鶿和燕鷗等珍貴野禽。大鹽湖將成為游覽、休憩勝地。
⑷ 大鹽湖由淡水湖演變為鹹水湖的原因
大鹽湖位於美國猶他州,大約形成在14500年前後,由於湖水沒有淡水補充,日曬蒸發造成湖水鹽度上升,目前鹽度已經達到海水的50倍。這是湖泊沒有來水補充,造成鹽度變化的一個實例。
⑸ 世界上四大鹽湖是什麼
國最大的鹽湖---察爾汗鹽湖
察爾汗鹽湖位於青海西部的柴達木盆地,是中國最大的鹽湖,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內陸鹽湖之一,距西寧750公里。青藏鐵路穿行而過。
鹽湖東西長160多公里,南北寬20-40公里,鹽層厚約為2-20米,面積5800平方公里,海拔2670米。湖中儲藏著500億噸以上的氯化鈉,可供全世界的人食用1000年。還出產聞名於世的光鹵石,它晶瑩透亮,十分可愛。伴生著鎂、鋰、硼、碘等多種礦產,鉀、鹽資源極為豐富。
鹽湖周圍地勢平坦,荒漠無邊,但風景奇特。風和日麗時,浩瀚的湖面如同一個巨大的寶鏡,放射出銀色的光芒,熱氣騰騰,波光閃爍,真似碧波萬頃的海洋。您若有幸,還會看到變幻莫測的"海市蜃樓",令人神情恍惚。湖中的鹽花,晶瑩透明,千姿百態,有的像珊瑚、寶塔、花朵,有的似星座、象牙、寶石,令人愛不釋手,贊嘆不已,被譽為藍色的花。置身於花叢中,使人遐想無邊,彷彿在仙境中漫遊。
湖中還出產被譽為"鹽湖之王"的珍珠鹽,顆顆純白如雪,粒粒瑩潔如玉。玻璃鹽又稱為水晶鹽,多呈方塊狀,透明如同玻璃一樣,剛出土的玻璃鹽呈黃、橙、藍、粉紅、乳的等色。
察爾汗鹽湖,地處戈壁瀚海,氣候炎熱乾燥。由於長期的風吹日曬,加之降水量大大低於蒸發量,湖內高濃度的鹵水逐漸被結晶成鹽粒,尤其是鹽湖面被結成1-2米、乃至3-4米厚的鹽蓋,而且異常堅硬。這種鹽蓋承載能力很大,汽車、火車可以在它上面奔跑,飛機可以在它上面起落,甚至可以在它上面建房屋、蓋工廠。湖上現已建有中國最大的年產100萬噸的青海鉀肥廠。
萬丈鹽橋位於察爾汗鹽湖之上。公路就像一座橋浮在鹵水上面,鹽橋全長為32公里,摺合市制可達萬丈,橫跨整個察爾汗鹽湖,素稱"萬丈鹽橋"。它是舉世罕見的一種路橋,也是柴達木盆地的一大奇觀。格爾木至敦煌公路與青藏鐵路穿行而過。
鹽橋的養護方法十分奇特。平時,一旦路面出現坑凹,養路工人從附近的鹽蓋上砸一些鹽粒,然後到路邊挖好的鹽水坑裡滔一勺濃濃的鹵水,往上一澆,鹽粒很快融化,並凝結在路面上,坑凹處便完好如初。
運城鹽湖
運城鹽湖處山西晉南盆地、面積132平方公里。因其湖中的黑泥蘊含七種常量和十六種微量元素,湖水中可以人體泛舟,湖中黑泥可以美肌活膚,可與以色列死海相媲美,因而也有中國「死海」之稱。
運城鹽湖南依蒼翠高峻的中條山,北靠峨嵋鳴條崗,東連涑水瑤台,西接黃河古渡,湖光山色,景色奇特。與美國猶它州大鹽湖,俄羅斯西伯利亞庫楚克鹽湖並稱為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湖內鹽田硝畦縱橫如織,星羅棋布,四側灘水浩淼,波光粼粼,沽白如雪的梯形硝堆,倒映湖水之中,形成了「千古中條一池雪」(田漢詩)的奇觀。
運城鹽湖誕生於新生代喜馬拉雅山構造運動時期,由於山出海走,大量含鹽類的礦物質匯集在這里,經過長期的沉澱蒸發,形成了天然的鹽湖。因而早在4986年前就有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地爭奪鹽湖資源的部落戰爭——黃帝戰蚩尤。封建社會,運城鹽湖的鹽稅曾佔全國財政收入的八分之一,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繁衍做出過重大貢獻。在我國鹽業史上,運城鹽湖佔有重要一頁。古代科學家沈括名著《夢溪筆談》里,對運城鹽湖的地質構造、鹽的生成有精闢論述;柳宗元的《晉問》稱鹽湖為「晉之大寶」;明代大思想家顧炎武的《天下君國利病書》,對運城鹽湖的資源有專論;現代史學家範文瀾的《中國通史》,也對運城的經濟價值大加描繪。食鹽成就了中華文明的健康起步和源遠流長。從政治、經濟、文化在此地或因其中的上下五千年中,運城鹽湖成了中華民族一脈相承又枝繁葉茂的依託和見證。
⑹ 鹽湖中的鹽是哪來的,裡面的鹽人能吃嗎
鹽湖裡想要形成鹽,主要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第一是封閉或者半封閉的環境,保證各種水資源只進不出,逐漸匯聚,第二是溫度較高,蒸發較快,這樣被蒸發掉的水量超過了補給的水量,含鹽量會逐漸增加,最後是需要多種鹽類物質的共同參與,形成具有一定鹽度的鹽。這樣形成的鹽我們是不能直接吃的,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需要經過後去的加工處理方可食用。
食鹽是我們每個人的身體不可或缺的,炒菜時要加鹽,出汗後要補充淡鹽水,每個人每天對鹽量的攝取最好不要超過6克哦!
⑺ 鹽湖沉積與油氣的關系
據文獻統計,大約90%的油氣資源與鹽湖盆地有關,中東地區的一些特大型油氣田,如布爾干、加瓦爾油氣田等,與寒武紀以來蒸發岩的塑性流動所產生的大型長垣密切相關。我國東部古近系斷陷湖盆廣泛發育鹽湖沉積,具有多旋迴,單層厚度小,與碎屑岩或碳酸鹽岩頻繁互層的特點,在層位上與生油岩共生,在層位和平面上與油氣共存。
圖6-18 東營凹陷古近系沙四時期深水鹽湖成因模式圖
1.鹽湖沉積與油氣生成
鹽度提高有利於提高有機質的產出率,鹽度提高也有利於有機物的保存,因密度分層直接造成缺氧環境,如我國東部中-新生代斷陷湖泊油頁岩和蒸發岩共生沉積。
第十屆世界石油會議上,羅馬尼亞學者巴爾茨(Baltes,1979)對108塊岩鹽分析發現,其有機質含量達到15~4500mg/100g岩石,僅次於黏土(或泥岩)的600~3000mg/100g岩石而居第二位。因此他指出,羅馬尼亞從古生界到上白堊統間最有遠景的生油岩是潟湖和含鹽層系(賈振遠,1985)。另外,美國西北部的帕拉多克斯盆地和綠河盆地的蒸發岩都是良好的油氣烴源岩(雷懷彥,1996)。
東營凹陷沙四段深水成因的蒸發岩以硬石膏岩和鹽岩為主,其古鹽度約為12%~26%。前人研究表明,在形成蒸發岩的環境中,當鹵水濃縮到接近石膏沉澱點(12%或海水的3.43倍)時,其所含磷、氮化合物的濃度是許多海洋漂浮植物所需養料的最佳值(Kirkland et al.,1980)。東營凹陷沙四段蒸發岩層系中生物種屬雖然單調,但由於水體中富含其生長所需的養料,殘存生物的數量會顯著增長;另外,該凹陷蒸發岩地層系陣發性沉積,水體鹽度的突然變化必然導致生物群體的災難性死亡;同時,該層系成因於深水環境,是生物遺體的埋藏場所,也會形成有機質的富集;由於烴源岩的形成還需要具備較好的保存條件,而鹽湖水體的分層又為優質烴源岩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條件。水體靠鹽度可形成永久性分層,鹽度較高的下部水體為強還原環境,隨著鹵水的進一步濃縮,蒸發岩相繼發育,在封閉的還原環境下,沉積有機質可以得到有效的保存,並且有利於有機質向烴類轉化。
對東營凹陷鹽湖相烴源岩密集采樣分析的結果證實了這一觀點:有機質豐度較高,尤其是鹽岩夾層中的灰色泥岩,有機質豐度最高,可溶烴(S1)和裂解烴(S2)含量均較高,類型較好,而且成熟度高,鏡質體反射率(Ro)多數分布在0.65%~0.82%之間,大部分烴源岩已進入生油高峰(朱光有等,2004)。
2.鹽湖沉積與油氣聚集
作為蓋層的硬石膏通常埋深500~2500m,這種硬石膏的顯微結構特徵為細的微晶氈狀藻席,孔隙很不發育。Jowett et al.(1994)的研究表明,隨埋藏和加熱,石膏向硬石膏轉化,體積減小39%。這一過程包括三個階段:在80~90℃時,石膏開始脫水,100℃時形成亞穩定的γ-硬石膏;在150℃時形成穩定的β-硬石膏;在1193℃時形成穩定的α-硬石膏。東營凹陷平均地溫梯度為3.6℃/100m,按年地表平均溫度14℃計算,埋深達到3800m時,地層溫度即超過150℃,這時石膏已完全轉化為β-硬石膏,會形成豐富的晶間孔。
實際測試結果表明,東營凹陷沙四段硬石膏包裹體均一溫度為116~140℃,其形成時的深度范圍應為2800~3500m。另外,對東營凹陷沙四段的硬石膏岩樣品分析表明,其晶粒為0.5mm,半自形-自形狀,屬粗晶結構;硬石膏晶間孔較發育,面孔率可達10%,且連通性較好(袁靜,1999)。在熒光顯微鏡下,晶間孔中發天藍色熒光,硬石膏晶間縫中發藍白色熒光,說明有烴類分布(蔡進功等,1996)。綜合分析認為,東營凹陷沙四段與暗色泥岩間互層的硬石膏岩儲集性能良好,可作為有利的天然氣儲層。
此外,我國陸相含鹽地層多具有獨特的沉積面貌,主要表現為多旋迴、多韻律的特點,對油氣運移和聚集成藏均具有重要影響。
⑻ 鹽湖盆地成鹽成油有了個說法
鹽湖盆地能不能成油?有沒有工業價值的油氣流?國內沒有典型的先例,國外也缺少類似江漢鹽湖盆地的資料可供借鑒,這涉及到油氣地質學中重大的理論問題。
江漢未取得工業油氣流之前,一直困擾著人們無所適從,並引發出對江漢油氣評價的分歧和爭議。
通過王場構造油氣高產事實,逐漸認識到鹽湖盆地成油機理。五普綜合研究隊、江陵綜合研究地質大隊和江漢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等,都對江漢鹽湖盆地成鹽、成油地質規律進行了總結,為充實我國陸相生油理論而做出了貢獻。
江漢鹽湖盆地,總體上呈北北東向的大型的中新生代坳陷,疊置於不同構造單元之上。它與松遼、華北盆地一樣,都是燕山運動以來發生、發展起來的。
燕山旋迴以前,揚子地台處於相對穩定的沉降階段。燕山旋迴使地台蓋層全面褶皺,形成現今的基本面貌。燕山運動改造了本區的地質構造,產生了潛北斷裂和松滋—監利大斷裂等,形成了盆地坳陷區從早白堊世開始沉積,但僅限於宜昌、雲應及桃源等地區,以巨礫岩和紅色粗碎屑岩為特徵,在宜昌、雲應一帶厚近2000米,在桃源地區厚度增至2000~3000米。
進入晚白堊世時,沉積發展到高潮,紅色碎屑岩及膏鹽厚達2000餘米,遍及坳陷區,甚至超覆於隆起之上。
老第三紀沉積穩定而廣泛,新溝咀組沉積之後,相繼沉積了潛江組,形成了多組成鹽成油地層組合,雖然沉積很厚,但有明顯的分割性及多沉積中心。
總之,從江漢盆地的發育史表明,白堊—第三紀的沉積,無論是地層組合上或是地殼運動的規律等,可以大致分出3個階段:早期主要是在前期地殼形變的基礎上再造的開始,表現為剝蝕充填,組成了以粗碎屑岩的山麓堆積,此時,地殼運動微弱,外力剝蝕起主導作用,屬堆積階段。中期為發展階段,是盆地主要坳褶時期,以砂泥岩及膏鹽沉積為其特徵,層系韻律清晰,沉積巨厚,反映沉降速度大於沉積速度,常形成良好的成油條件,為重要的成油時期。晚期由於地殼活動逐漸激化,而進入「萎縮」階段,各組地層常表現為退覆式沉積。
1.鹽湖咸化期
盆地成鹽咸化期,主要是潛江組沉積時期,由於受亞熱帶干濕互換的古氣候影響,而形成閉流環境。鹽的沉積速率達80毫米/年,鹽韻律高達160個之多,每個韻律由鈣芒硝泥岩段和鹽岩段組成。而鹽岩段則以岩鹽為主,次為無水芒硝、鈣芒硝,並含多種硫酸鉀、鎂礦物及鉀礦物。
以潛江凹陷為例,沉積岩厚超過9000米,其中潛江組厚達4000餘米,沉積速率為0.32毫米/年,而岩鹽的分布就達2000平方公里,占凹陷面積的4/5,累積厚度達800米,周磯向斜為鹽湖的匯流中心。
據吳崇筠等(1993)研究分析,原油微量元素中的釩平均含量為0.97×10-6,鎳平均含量為15.3×10-6,溴氯系數為0.02~0.07。
海相原油的卟啉通常以釩卟啉為主。我國陸相原油則以鎳卟啉為主。江漢原油及生油岩中富集的石油卟啉是鎳卟啉而未檢出釩卟啉;在原油組分中鎳含量遠遠大於釩含量,說明江漢原油是典型的陸相原油。
從質譜分析資料確認,潛江組有機母質中動植物成分都有,該組的乾酪根屬於混合型的。
原油中鎳卟啉含量隨成熟度增加而減少,推斷潛江組生油門限為1900米左右。
以潛江凹陷廣化寺潛深7井的成油、成鹽韻律為例:在2360~2400米井段內就有兩段咸化期鹽沉積,剖面的上咸化期岩鹽層成為理想的蓋層或隔層。
2.鹽湖淡化期
封閉鹽湖自每期咸化期之後,由於古河流注入使鹽湖淡化。沉積物常見有砂岩、粉砂岩、泥岩、泥灰岩、白雲質灰岩和頁岩等。其特徵一般有兩種:
①淺水沉積——以泥礫、鹽礫為標志,含有淺水化石輸藻和豐星介等。②深水沉積——以深水濁積岩、層狀鹽為標志,不含淺水化石。
潛江凹陷潛江組物源主要來自西北方向剝蝕區,西起浩口經過鍾市、張港,東至漁新河一帶,為一套砂岩、泥岩、頁岩互層沉積,其中砂岩較發育,占段厚的36%,砂岩單層厚從幾米至幾十米不等,泥岩單層一般小於20米。據潛江組1段古鹽相帶圖所示,可分湖泊三角洲相、湖泊淺水相和湖泊深水相。
潛江以北的湖泊三角洲相、淺水相,生、儲、蓋配置理想,是形成以王場為主體富集油氣藏的最主要因素。
潛江以南為深水相帶沉積區,如謝家場、拖船埠、總口、直路河等,雖然有良好的生油層和圈閉背斜(謝家場),但總因缺乏砂體分布而沒有形成油氣藏。
又如沔陽北部的小板次凹,雖有潛江組沉積,生油層系也發育但打兩口井都無砂岩儲集層。後來靠近凹陷西北側近物源地方,找潛江類型的砂岩相帶,打第三口井時,鑽遇到砂岩儲集層,發現了工業油氣流。早先在潛江背斜構造上打潛探6井時,正是由於砂體尖滅和砂層極薄(只有1.7米)而未能找到油氣流。
鹽湖盆地油氣生成的理論總結:
(1)鹽湖有適宜於生物的大量繁殖和保存的條件
江漢找油的實踐證明,鹽湖盆地不僅有著豐富的有機質,而且能形成工業價值的油田。這些生油有機質到底是從哪裡來的?怎樣能保存下來的?根據國內對現代青海湖的研究指出:在閉塞地帶湖水的礦化度最高,遇地表逕流的環湖帶礦化度最低,這是由於地表淡水補給與湖水重力分異造成的。類比潛江古鹽湖的湖濱淺水地層,因受補給水的淡化,湖水鹽度降低,是有利於生物繁衍的。但這是局部的,主要的還是由於鹽湖在發展過程中具有相當長的淡化階段。
江漢古鹽湖的沉積剖面具有十分明顯的韻律結構。韻律的下部以陸源碎屑物為主,尚有碳酸鹽(方解石、白雲石或菱鎂礦?)、鈣芒硝和少量硬石膏,韻律上部為蒸發岩,以岩鹽為主,佔50%~70%以上,同時有大量的硫酸鹽礦物及少量碳酸鹽礦物。韻律下部反映了鹽湖淡化期的沉積,而韻律上部反映鹽湖濃縮期的沉積。所以,從時間上看,鹽湖的發展是由淡化一咸化(濃縮)兩個階段的頻繁交替出現,最後趨於萎縮。
鹽湖的淡化階段,降水量和地表逕流的流放量大於蒸發量,反映古氣候的潮濕。由於大量淡水的補充,鹽湖逐漸淡化,水面很高,湖面擴大,處於相對穩定時期,適宜於大量水生生物的繁殖,並沉積有陸源碎屑、頁岩和碳酸鹽岩。後來,由於氣候變的乾燥,蒸發量大於補給量,湖水含鹽逐漸增加,大量生物死亡,堆積湖底,在高鹽度湖水與上層通氣帶隔離的情況下,形成很好的封閉環境,在缺氧的還原條件下,這些有機質被保存下來,在一定條件下,並轉化為石油。所以,鹽呈鹵水出現並保存有機質是鹽湖盆地成油的理論依據,而適宜於生物大量繁殖的古氣候又是有機體賴以生存的先決條件。
(2)長期穩定地下陷,快速地堆積,是形成巨厚生油岩系的基礎
鹽湖盆地白堊—老第三系厚逾9000米,其間沒有明顯的構造運動,在凹陷中表現為連續的沉積。由於邊緣剝蝕區處於持續的上升,而凹陷處於相對的長期穩定地下陷,形成快速堆積。據有關資料記載,江漢老第三系的沉積速率是0.12毫米/年,比華北平原老第三系的沉積速率(0.1毫米/年)和松遼平原的白堊系沉積速率(0.08毫米/年)還要大。始新世晚期至漸新世成岩期(第二成油期)的沉積厚度,在潛江凹陷深凹部分就有3500米以上,形成一二百個由淡化—咸化(濃縮)的沉積韻律,反映鹽湖有節奏地下陷,並不斷地為沉積所補償。這樣邊沉積,邊沉積補償,便形成了巨厚的生油層系。就鑽井已揭露的潛江組1段而言,生油泥、頁岩占段厚(1400~1600米)的70%。潛江凹陷面積雖小(2200平方公里),但由於生油層系厚度大,所以,生物層系的體積是具有相當大的規模的。
(3)砂泥岩互層,同生同儲,油氣短距離運移,是有利的富集條件
潛江組以大套生油泥、頁岩和砂岩相交替,生、儲、蓋組合重疊,如「樓房式」。上一組合的下部(生油層)即為下一組合的上部(蓋層)。由於砂岩儲集層處於大套生油泥、頁岩包圍之中,使油氣儲集極為有利。所以,潛江組一段的10個砂岩組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含油,其中有5個砂岩組已成為油田的主要產層。這些砂岩體所以能夠儲油,是由於一兩千米或更厚的上覆沉積物的垂直壓力,泥、頁岩組成的物質壓實程度較高,而砂岩因粒間的支撐作用,壓實程度較低。兩者之間產生壓差。所以,泥、頁岩中的流體(包括液態烴)便首先向壓力低的相鄰的砂岩作垂向或側向運移。這些砂岩便成了「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油氣運移通道和儲油層。如果砂岩體是走向傾斜延伸的,並向邊緣和隆起方向上翹,在上覆地層的壓力下,這流體(包括石油)便會沿著砂岩的上傾方向運移到圈閉里。這是潛江凹陷北部的背斜、斷塊和背斜岩性油氣藏的形成機理。
此外,潛江組鹽層中發現有較高溫度形成的鹽鎂芒硝,據有關方面的研究,認為這種鹽鎂芒硝若與無水芒硝共生,則它的形成溫度不低於45.7℃,若與無水鈉鎂礬共生,則最低溫度在51.4℃以上。如在一兩千米或更大的上覆地層之下,它的地溫和壓力是足夠使有機物轉化為石油的。
五普綜合研究隊黃景誠、鍾明文、郭司雷等對劃分鹽湖盆地沉積的淡化期、咸化期,王從鳳、張小筠和張澤潤等對微體古生物的統層研究,以及建立江漢第三系地層層序方面都作出了優異成績。在此基礎上,我寫的《江漢含膏鹽盆地油氣生成與聚集的研究》,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河南省科學技術重大成果獎。
江漢盆地後期油氣勘探有新進展。據戴世昭等報道:「江漢石油管理局在潭口地區的淺層勘探獲得成功。除證實老第三系潛江組油氣比較豐富,控制了一塊含油麵積外,首次在新第三系廣化寺組中發現工業油氣流。
潭口位於潛江凹陷北部邊緣的中段,潛江組沉積時為一水下鼻狀隆起,到荊河鎮期末,由於急劇抬升而成為剝蝕區。先後打探井10口井鑽遇油氣層。潭26井油層厚達25.5米,井深在600~1000米之間的淺層,日產量潛江組油層可達20噸。原油性質稀者比重為0.88,凝固點為11~16℃,含硫量(廣化寺組)大於3%。目前,已有8口井獲工業油氣流,其中位於潭口構造中台階東塊的潭32井,在廣化寺組井深618.4~625.2米發現一氣層,射孔後發生強烈井噴,控制後經測試日產天然氣13.88萬立方米,天然氣組分以甲烷為主,重烴含量低,甲烷含量為96.14%,重烴含量(
潭口油氣就其性質和層位來看,部分油氣藏由於受到非破壞性的整體抬升而遭受氧化,導致油質變重。
80年代後期,潛江凹陷古鹽湖作為鹽資源初步探明。在1600平方公里范圍內,岩鹽儲量就達5600至7900億噸,相當於我國著名鹽都自貢儲量約20至30倍。經鑽探證實:潛江岩鹽層系最厚達1800米,鹵水層逾500米,鹵水地質儲量達100多億立方米,屬氯-鈉多成分工業鹵水,含有豐富的鋰、溴、硼、碘、銣、銫等稀有元素,其中鋰、溴、硼含量均超過國家規定的工業單采標准。
⑼ 大鹽湖的水質特點
湖水中含有76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而且這些元素與人體體液的含量相吻合,含量均衡,種類齊全,同時具有天然殺菌的效果,就連全世界最棘手的水中細菌「沙門桿菌」都無法生存。是迄今世界上含量最多,最齊全,最均衡的天然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特點:水溶性、離子鈣、純天然,均衡補充日常飲食中難於供給的一些微量元素。產品中七十餘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比例與人體體液相吻合,保證了均衡的供給和迅速吸收,能夠把人體內的礦物元素從失衡狀態調整到均衡狀態。
美國MRI公司在猶他州大鹽湖北面開建多處人工曬鹽池,將10倍海水濃度的湖水注入,利用猶他州夏季火熱、高溫的太陽曬制結晶鈉鹽,使湖水中的鹽份因天然大自然的力量除去,將10倍的海水再濃縮成約40倍。
⑽ 萃思敏選用的大鹽湖水為什麼會含有這么豐富的微量元素
大鹽湖湖內資源豐富,富含約60億噸各種礦物元素,包括鎂、鉀、鋰、硼等。大鹽湖是個死水湖,湖水流失主要靠太陽的自然蒸發,湖水的補充則主要來自大自然的雨水、融化的雪水和三條內陸河水,融化的雪水、雨水源源不斷地將高山上和沙漠中的礦物元素沖刷到湖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