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石頭一曬會出油,這是什麼石頭
可能是油頁岩
是一種可燃礦物,外表呈褐色,這種石頭里含有石油的成分,可以燃燒,但發熱量比煤低,每千克油頁岩燃燒時只能發出幾百到幾千千焦熱量,灰分含量較高,油頁岩一般比煤重。
油頁岩的成因,與煤和石油的形成有類同情況。近海和沼澤盆地里的動植物,在地殼變動中隨著泥沙一起埋入地層深處,經過幾千萬年的演變,才成為今天發掘出來的油頁岩。現代開采出來的油頁岩礦中,常常發現烏龜、古樹等動植物化石就是它身世的佐證。
通常的石頭,人們無論如何也無法熬出油來的,但油頁岩卻可以通過加熱干餾等辦法,熬出油來。從油頁岩身上熬出來的油呈黑褐色,略帶綠色熒光,成分與石油相似,這便是油頁岩。不過人們習慣稱它為人造石油。
② 帶油性的石頭有幾類
帶油性的石頭有6類。
從材料分類一般有六種:綠碳化硅、白剛玉、棕剛玉、碳化硼、紅寶石(又名燒結剛玉)和天然玉。
油石是指一種天然礦物經燒結而成的物質。「油石」本為黑色或棕黑色,暴露在地面上的則因風化而呈灰白色,表面看起來不像含有油質,但用熱氣蒸餾時,其中的有機物分解而成煤油,故而得名。其質地細密堅韌,可用作磨具。後來也把用磨料和結合劑等製成的條狀固結磨具稱為油石。
工業應用
油石燒結剛玉(紅寶石)油石 :它經由高溫燒結而成的一種微晶剛玉製品,結構緊密而細膩,具有很高的硬度和強度。
產品成玫瑰紅,產品有小砂輪型油石、標准型油石、磨頭型油石三大類。在磨削工件時,能在較長時間內保持銳利的刃口和穩定的幾何形狀。
適用於儀表工業、精密零件、微型刀具、工具、精密磨具的成型磨削等,加工的精度表面粗糙度可達0.05μm左右。
產品規格:小砂輪型直徑在100以內的平型砂輪油石,標准型尺寸在200*50*25以內的各種幾何形狀油石,磨頭型直徑在25以內的各種形狀磨頭油石。
③ 普通的石頭有油性嗎
1.狹義上的石油是指原油。廣義而言,石油是一個大概念,包括原油和各種成品油。
2.原油是在石油加工和精煉過程中提取的。未經任何處理就從油田中提取的是原油。原油是未經加工的石油。石油是原油的組成部分,從原油中提取。
3.原油的外延不同於石油,一個外延窄,一個外延較寬。前者僅指從地層中提取的原始油,未經任何加工和精煉;後者指從地層中提取的可燃油性物質。加工前後,我們可以稱之為「石油」,但加工後的石油產品。根據它們的特性和用途,人們給它們起了更准確的名字,如「汽油」、「柴油」、「潤滑油」、「瀝青」等,以便區分它們。
原油與石油有何區別
我們過去稱未加工石油為原油,是一種黑褐色粘稠油狀液體,綠色熒光,有特殊氣味,是烷烴、環烷烴、芳香烴和烯烴等多種液態烴的混合物。
石油則是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原油的問題在於它含有數百種不同類型的碳氫化合物,所有這些碳氫化合物都混合在一起。不同種類的碳氫化合物需要分離以提取有用的物質。幸運的是,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可以分離這些物質,那就是石油精煉。
石油精煉過程從分餾塔開始。隨著烴鏈長度的增加,其沸點將逐漸升高,因此可以通過蒸餾將其完全分離。這就是煉油廠的情況——在煉油過程的一部分,原油被加熱,不同長度的烴鏈在不同的蒸發溫度下被分離。不同長度的鏈具有不同的性質,對應於不同的用途。
④ 岩石的含油性描述是怎樣的
含油性描述包括油味、含油級別、含油產狀、滴水情況、熒光直照、點滴試驗、系列對比等。
油味包括油味濃、淡、無油味;含油級別見第一節;含油產狀包括均勻、斑狀、條帶狀、星點狀;滴水情況包括珠狀、半珠狀、緩滲、速滲(圖3-2)。
⑤ 主要含油砂礦帶
塔里木盆地的含油顯示(包括油砂、油苗、瀝青等)圍繞盆地邊緣分布,庫車坳陷和塔西南坳陷是兩個主要的分布區(圖5-31)。盆地油氣的勘探工作是從地表含油顯示的調查開始的。20世紀50年代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地面地質調查,發現地面構造141個(包括柯坪斷隆上的12個)。地面直接、間接有油氣顯示的構造和地區有32個,地面油氣顯示100餘處,出露於從古生界到新生界的不同地質年代的地層中。在此期間,完成的地面地質調查工作包括:普查面積近12萬km2,完成了庫車坳陷、喀什地區的天山山前和英吉莎、明遙路、目什構造、齊姆根區、桑株背斜、玉力群背斜、固滿背斜、棋盤和什拉甫、阿爾塔什地區的祥查細測工作,填繪了1:20萬、1:5萬的地形地質圖;祥查地面構造68個。20世紀50年代,在塔西南坳陷的楊葉構造和克孜洛依構造進行過油砂礦的開采,從中提煉石油,並有一定的規模,至今仍可看見當年的采礦遺跡。
(一)塔西南油砂區
塔西南坳陷位於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北鄰南天山褶皺帶西段,東北與中央隆起相接,西南側為西昆侖山褶皺帶,東南接塔南隆起,面積約14×104km2。勘探工作始於1952年,早期以地面地質調查、重磁力勘探及鑽探地面構造為主,1977年發現了柯克亞凝析油氣田。1984~1990年處於停頓狀態,直至1991年塔西南勘探開發公司恢復勘探。塔西南坳陷可分為葉城凹陷、喀什凹陷、齊姆根凸起和麥蓋提斜坡4個二級構造單元,具有南北分帶、東西分段的特點。油砂資源主要分布於南天山山前的喀什凹陷北部,在葉城和田凹陷昆侖山前一帶也有油砂、油苗出露,但規模不大。
喀什凹陷北部地區自20世紀50年代,開展野外石油地質工作以來,已先後發現了十餘處地表及井下油氣顯示,油氣顯示主要集中在中新統和白堊統地層內。此次油砂地質調查選擇了有一定規模的楊葉鼻狀構造和克孜洛依背斜的油砂做了檢查工作,對其餘十餘處油砂、油苗出露點做了踏勘工作。
(1)楊葉油砂。楊葉鼻狀構造位於沙里塔什背斜的南翼,被斷層復雜化,為破壞了的含油構造。構造軸線近東西,北翼傾角64°~80°,南翼傾角74°~80°,南北兩翼各有一組東西向斷層,北翼斷層分兩支,傾向南,北支傾角70°~80°;南支傾角50°。南翼斷層斷面南傾,傾角54°~84°。楊葉油砂出露於構造兩翼的斷裂線上,沿鼻狀背斜南翼斷層分布。油砂富集於上第三系安居安組(N1a)底部灰色砂岩及斷層下盤下白堊統(K1)砂岩(部分含礫砂岩、砂礫岩)中,泥岩中也有強烈油味。經過實測地質剖面及定油砂觀察點,楊葉油砂共出露有24層,油砂單層厚度0.91~10.8m。
靠近構造核部的白堊統棕紅色砂礫岩及斷鼻傾沒處的油砂含油性較好,曾供土法煉油。沿斷裂帶的礦坑內水面飄浮油花,並見天然氣逸出;斷裂帶南盤的中新統安居安組砂岩中也見油砂和瀝青。
(2)克孜洛依油砂。位於烏恰縣城南2km的山溝里、克孜洛依背斜構造的南翼,層位屬上第三系安居安組(N1a)底部砂岩組,在砂岩下部為逆斷層,岩性以淺棕色細砂岩為主,油味甚濃,土坑中見液體原油從岩石裂縫流出。
克孜洛依背斜南翼地表油砂出露厚度1.39~6.8m,分布范圍不大,但早期該處油砂曾供土法煉油,現今仍殘存有廢棄的礦坑。
(3)克拉托含油構造。克拉托背斜是侏羅系及中新統生油有利地區。背斜軸部出露中新統帕卡布拉克組上部地層,地面軸線近東西走向,軸長約8km。東部兩翼傾角40°~70°,北翼稍緩,中部及西部兩翼傾角43°~82°,南翼略陡。具東西兩高點,鑽井集中於東高點,軸部十分狹窄。北翼有一東西向逆斷層,斷面南傾,傾角65°鑽井岩芯破碎(如反修27井)。
地表砂岩中有液體油苗、油砂、瀝青砂岩、泥火山、天然氣及硫化氫泉分布。經鑽探在帕卡布拉克組中、上部砂岩中獲少量油氣,與鹽水同時產出。克拉托含油構造屬於低壓、低產的殘余次生油氣藏,其油源為侏羅系。油氣的富集與逸散同斷裂密切相關,斷裂是油氣運移的良好通道。
塔西南坳陷其他油砂、油苗出露點也主要分布在喀什凹陷北部地區,沿昆侖山北部分布較少。
(4)烏拉根油苗。位於烏拉根向斜南翼,在N1p下部地層所組成的小向斜兩翼的砂岩中,油味濃,裂隙有瀝青。油苗附近有小斷裂存在。小向斜以南200~300m 有烏拉根大斷裂通過。
(5)阿拉布拉克油砂。位於阿拉布拉克河即將匯入安居安河左側的小溝里,層位為N1p下部砂岩中,一般帶油味,下部油味甚濃,在油苗北翼50m處(即阿拉布拉克背斜南翼)有卡蘭克雷克斷裂通過。
(6)巴什布拉克油苗。位於巴什布拉克礦區附近,層位為超覆在P1變質岩系之上的下白堊統褐色底礫岩中,含黑色瀝青班點,泥岩夾層有微弱的油味。
(7)烏魯克恰特油苗。位於上述同一地區,距下白堊統底25m的灰綠色礫岩的孔隙中,被干瀝青充填。
(8)克里楊油砂。位於皮山縣躍進鄉克里楊村1km多的東山頭,玉力群背斜北翼近軸部白堊系下統上部棕紅色砂岩中,棕紅色砂岩由於油浸被還原成次生灰綠色、褐灰黑色,具濃裂的石油芳香味。
(9)玉力群液體原油和瀝青。位於玉力群背斜硫磺溝,鑽探硫磺礦時在第四系下部和下第三系(E2)灰岩裂隙和晶洞中發現液體原油和瀝青,之後又在白堊系取得含油砂岩。
油源對比認為,喀什凹陷油砂中的原油主要源自侏羅系楊葉組泥質烴源岩(趙孟軍等,2000)。侏羅系烴源岩侏以晚期生烴為特徵,在早第三紀末只有局部地區進入到生油窗,直到上新世早期才大面積地進入生油窗,原油主要是在此期形成,見塔西南坳陷油氣成藏事件圖。凹陷北部是烴類運移的指向區,其中的局部構造成為較有利的儲油構造。上新世晚期喀什凹陷的周緣開始抬升,早期油藏受到破壞,形成了地表油苗或油砂。
(二)庫車油砂區
庫車坳陷位於塔里木盆地北部,北緣是南天山山前斷裂帶,南鄰塔北隆起,呈北東東向展布。坳陷內由5個次級構造單元組成:北部單斜帶(背斜帶)、克—依構造帶、秋里塔克背斜構造帶、拜城凹陷、陽霞凹陷。油砂資源主要分布在坳陷北部的北部單斜帶和克—依構造帶。
庫車坳陷的地表含油顯示是塔里木盆地最豐富的地區,佔全盆地油氣顯示的一半以上,具有分布廣,種類、層位、成因類型多的特點。2005年,對黑英山、巴什基奇克兩個主要的油砂出露點做了概查工作,對其餘各油氣出露點做了踏勘。
1.油砂露頭
(1)黑英山(米斯布拉克)油砂。位於米斯布拉克村東北3~4km 處的干溝中,屬米斯布拉克鼻狀隆起的南翼,含油層位是中侏羅統恰克馬克組(J2k),地層直立—倒轉,油砂層走向145°。地表植被較少,地勢相對較平緩。
黑英山構造又稱米斯布拉克鼻狀構造。早在1935年,前蘇聯地質學家在天山南麓進行地質調查期間,對該構造的油苗作過調查。新中國成立後,對黑英山構造曾先後進行過多次的石油地質調查及勘探工作,共完鑽探井4口(米1、2、3、4)、淺井8口。探井井深均超過1 000m,其中米2井在300~400m井段獲低產油流;淺井井深一般100m左右,都見有油氣顯示(油花、天然氣等),構淺6井曾日產油近60kg。當地老鄉曾土法開采,最高日產油50t。2005年已有私人公司在該構造鑽探石油,2口產油井(日產低於2t)。
黑英山構造地表油砂與油苗在中侏羅統恰克馬克組寬150m范圍內分布,見有7層油砂,單層厚度1.00~23.11m,油砂岩性為灰綠色中粗砂岩、細砂岩及粉砂岩,具濃油味,在砂岩層面及裂縫還充填瀝青和液體黑色稠油。油氣的側向運移和先期形成的油藏油層的暴露是黑英山油砂及油苗的主要成因,地表油砂及油苗的分布又受斷裂的控制。沿出露層段橫向追索,含油層段被斷裂錯斷、分隔後,便不再含油。
(2)巴什基奇克背斜油砂。巴什基奇克背斜構造地表的瀝青顯示分布較多,主要在庫車河以東的的斷層附近,斷續延伸超過10km。油砂分布於位於巴什基奇克背斜北翼阿格村,產出層位是中侏羅統克孜勒努爾組,地層傾角30°~40°,該處地貌為丘陵一中高山地,沖溝發育,地層多呈單面山及梳狀山。
巴什基奇克背斜的油氣勘查工作始於1952年,1966年針對淺層油氣進行過鑽探(901井、902井),井深800~1 000m,見有稠油,黑色瀝青及稠油分布在235m井段以上。
本次野外地質調查,在地表見1~5m油砂2層,沿構造軸向延伸1~1.5km。油砂油味濃,岩性主要是砂岩及砂礫岩,橫向厚度分布較穩定。通過測制剖面及油砂觀察點基本控制了油砂的地表展布范圍。
(3)依奇克里克油砂。位於依奇克里克油田地表,出露於依奇克里克背斜軸部及橫穿背斜的沖溝中,油砂產出層位是下第三系和下白堊統,沿背斜軸部斷續延伸分布,油砂層傾角25°~50°。除油砂外,油苗的出露也較多。
依奇克里克油砂出露較好、分布較集中處在構造東高點。在阿依庫姆齊溝以東的油砂溝、石油溝等處,出露下白堊統K 的地方,幾乎都有油浸現象,這里砂岩被嚴重油浸呈黃綠色,具濃油味,在油砂溝挖坑可見有少量液體原油滲出。
依奇克里克油田是塔里木盆地最早投入開發的油田,後因開發效益差而停止勘探開發,目前已有地方所屬的公司介入。據了解,該油田目前年產油近5萬t。
依奇克里克油田自1958年第一口探井(依淺1井)噴油至1979年,共鑽井285口,其中探井13口,生產井272口。探井井深從400m至2000m不等,含油顯示層段在30m~1 000m之間,主要是侏羅系、下白堊統和下第三系含油,油田產層是中侏羅統。
(三)巴楚—柯坪油砂區
巴楚—柯坪地區在大地構造劃分上屬柯坪斷隆,位於塔里木盆地之外的西北緣,與盆地內的巴楚斷隆、麥蓋提斜坡、塔西南坳陷、阿瓦提凹陷毗鄰,面積約為1.8萬km2。該區位於南天山造山帶西段前陸褶皺沖斷帶,地質變形主要為一系列褶皺沖斷片,為基岩出露的山地地貌。
該區勘探程度低,20世紀90年代以來相繼開展了地震概查、重力普查、大地電磁測深勘探工作,地震測線尚不成網,尚無鑽井。
區內已發現的油氣顯示均產於古生代地層內,具有分布廣、層系多、類型多的特點。巴楚—柯坪古生界露頭油氣顯示分布面積較大,北起阿克蘇、南至阿圖什,東自阿克蘇—阿圖示國道、西至阿合奇,都見有不同程度的地面油氣顯示。在層位分布上,下自震旦系、上至二疊系都有含油顯示,以下二疊統的顯示分布最廣。二疊系巴立克立克組(P1-2b)內的油氣顯示可遍及整個顯示區;康克林組(P1k)內已發現的油氣顯示均為瀝青,分布於皮羌(東至西克爾)。志留系砂岩的含油顯示見於柯坪塔格組(03-S1)k及塔塔埃爾塔格組(S1t),主要分布於西克爾,以瀝青充填的形式為主,鏡下薄片中多見,露頭含油少見,砂岩的緻密也使原油浸染范圍限於斷層線附近。奧陶繫上丘里塔格組(O1-2sq)內的油氣顯示分布於皮羌,在三岔口也見一處顯示。
巴楚—柯坪地區是塔里木盆地之外的隆起區,對其未作過常規油氣資源的評價工作。因此,只能根據2005年野外油砂地質調查的情況,結合前人對該區所做的地面石油地質研究,估算巴楚—柯坪地區的油砂資源前景。
1.油砂露頭
(1)蘇巴什油氣顯示區。位於柯坪縣蘇巴什附近,區內已發現二疊系巴立克立克組內油氣顯示三處。為灰岩晶洞、生物體腔及裂縫中的原油及瀝青。
(2)三岔口油氣顯示區。僅有一個油氣顯示點,位於巴楚縣三岔口北4km的上丘里塔格組灰岩的岩石薄片中,在灰岩裂縫中有瀝青及殘余油,呈雞窩狀分布。
(3)皮羌油苗區。位於阿圖什皮羌附近,皮羌斷裂的兩側,前人研究較詳細,稱之謂「著名的皮羌油苗」。該區油氣顯示分布於東西長約40km,南北寬約33km范圍內。該區的油氣顯示不僅范圍廣,而且地層層位及顯示類型眾多。有上丘里塔格組灰岩裂縫內的原油及瀝青;有柯坪塔格組及塔塔埃爾塔格組砂礫岩孔隙中的殘余油及瀝青;有康克林組灰岩晶洞內的瀝青;有形成於早二疊世晚期的輝長岩體中的油苗;有分布於整個皮羌山與依木干他烏山的二疊系巴立克立克組黑灰岩晶洞及裂縫中的油苗,及分布於皮羌山上的巴立克立克組內黑色頁岩晶洞及裂隙中原油。
豐富的油氣顯示表明皮羌油苗區在地質歷程中曾是多層系含油的古油藏,因裸露地表而遭破壞的結果。
(4)西克爾油氣顯示區。位於伽師縣西克爾以西20km左右通古孜巴什溝、北大溝至奧茲爾塔格山西部。該區的油氣顯示主要產於柯坪塔格組及塔塔埃爾塔格組的砂礫岩中,多為孔隙中的殘余油及瀝青,也有少量康克林組及巴立克立克組灰岩晶洞中的瀝青。該區油氣顯示多呈星點狀散布,殘余油與瀝青含量少。
(5)吐古買提油氣顯示區。該區位於研究區西緣,阿圖什北面吐古買提一帶,向西延出研究區至喀若勒附近。油氣顯示主要見於下二疊統的灰岩內,主要是灰岩晶洞含油、瀝青等。
⑥ 請問表面有點油的石頭是什麼石頭
照片效果看,這顏色和質感都像黃蠟石,成分以石英為主。
黃蠟石又名龍王玉,因石表層內蠟狀質感而得名。是石英岩礦物因為受地質變動影響,與酸性土壤混合,加上酸性土壤附近有地熱或火山等自然條件,長期受酸性土壤和地熱火山溫度的雙重催化,變質形成黃蠟石。所以結構緊密,韌性強,硬度6.5~7.5。
⑦ 玉髓有油性嗎
有的。玉髓是一種礦物,又名「石髓」,玉髓其實是一種石英,SiO_的隱晶質體的統稱,它是石英(隱晶質)的變種。它以乳狀或鍾乳狀產出,常呈腎狀、鍾乳狀、葡萄狀等,具有蠟質光澤。
⑧ 這是什麼石頭特別重油性大,不易沾水。
碧玉岩,緻密堅硬的硅質岩石。主要由玉髓和自生石英組成,帶有氧化鐵及有機質混入,故常呈紅色、棕色、綠色、玫瑰色等,因為它是高價位的氧化鐵顯色,所以在空氣中氧化環境下是永不變色的。比雞血石穩定得多。另外主要是硅質礦物,硬度大,不易風化,不易磨損,也不怕酸鹼侵蝕。
⑨ 什麼料子的玉器油性大
比較油潤的玉有很多,如和田玉(軟玉)、阿富汗玉或者叫昆侖玉(大理岩質的玉石)、黃龍玉等。
和田玉油潤的原因:
和田玉除了看起來有油潤的感覺,在觸覺上也可以感受到。和田玉看起來會有油潤的感覺主要是和田玉礦物顆粒的硬度、形態和排列方式的原因。一般情況下,當光線照射到和田玉表面發生折射或反射時,和田玉的內部礦物顆粒的特徵使得其反射的光會比照射的光線更加柔和,加上和田玉本身特殊的光澤就會形成一種弱於玻璃光澤、強於蠟狀光澤的油脂光澤。
和田玉的油脂感一般受三個因素影響,即:細膩程度、拋光工藝和把玩時間。一般而言,和田玉的礦物顆粒結構越細小,油脂感越強,相反則越弱;不同的拋光工藝也會使得和田玉的油脂感不同;把玩時間越長和田玉的油脂感也會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