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富硒生薑怎麼生態種植
南方富硒生薑生態種植:
1播種前准備
1.1嚴格選地,避免連作,施足基肥 選擇有一定坡度、稍陰、土質疏鬆、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透水透氣性好、排水及灌溉方便、對水肥保持能力強的地塊作為種植地為宜。土壤類型以砂質壤土、壤土、黏壤土或者重壤土為最佳。富硒生薑不宜連作,要與豆科、水稻、十字花科等按照3~4a的周期進行輪作。春季結合重慶地區的溫度回升情況,及時進行整地,達到土壤無大坷垃、上部疏鬆下部結實的標准。生薑具有生長期長的特點,因此基肥要結合整地的同時一次性施足,可施鉀肥(復合肥)375~450kg/hm2+充分腐熟的有機肥45t/hm2。
1.2精選姜種,促進早發 在頭年採挖時,選擇顏色淺黃、長勢飽滿、個體肥大、新鮮、具有光澤、表皮光滑、沒有病蟲害發生、長有1~2個壯芽、單個重在50~75g的根莖作為種姜。並採取下窖貯藏或者與分層(一層沙一層姜)堆在室內儲藏。播種前將種姜取出,去除表面粘的泥土,剔除腐爛、長霉、長勢弱的姜塊。為了使其盡快發芽,可將種姜浸泡在50%多菌靈500倍液等溶液中,起到較好的消毒效果。然後選擇在晴天的8:00~9:00將消毒的種姜放在陽光下曬2~3d,待姜塊的表面發亮時,採取保溫的方式進行催芽,即覆蓋稻草,溫度控制在20~25℃(前期高、後期低),保持濕潤狀態(濕度以80%~85%為宜),待姜的芽萌發至長度達到1cm左右時即可結合姜芽的大小、長勢強弱進行分級播種;也可採取葯劑浸種的方式進行催芽,即先將種姜攤開,晾曬1~2d後浸泡在1∶1∶120的波爾多溶液中,10min後取出來,用濕砂一層層碼好(厚度為30~40cm),蓋上薄膜,置於20~30℃的溫度條件下,8~10d即可播種。近年來,重慶地區通過對生薑品種進行改良,成功開發出脫毒種姜,應用到生產中,可使種植戶種植生薑的風險大大降低,產量提高3成左右。
2適時播種
合理密植在有較好的灌溉條件、溫度高、未進行催芽的情況下,播種時間宜選擇在(3月5日左右);在灌溉條件不佳、溫度低、需要催芽的情況下,播種時間宜選擇在(4月5日~4月10日)左右。根據萌發播種的方式可選擇穴栽或者條播。穴栽即播種前先按照40cm×30cm的株行距開好深為15cm左右的穴,澆入稀釋後的糞水,待充分滲到土壤中後,將種姜放入,每穴播1塊,然後將過篩的細土及肥覆蓋上。條栽即先開深為10~20cm的溝,控制行距為35~40cm,將基肥施入,放入種姜,株距約為27cm,然後將土覆上,保持與地面相平即可。用種量為7.5t/hm2左右。播種前1h先澆充足的水,使土壤處於濕潤的狀態後再播種。播種時水平地將種姜放入,保持幼芽都朝向一個方向,用手輕按將其壓到土壤中,最後用厚度在5cm左右的濕土蓋上。2014年德感街道臨峰社區在富硒生薑的種植中,推廣了當地姜農發明的姜洞鑽孔機,大大提高了效益,激發了當地種植生薑的積極性。
3精細管理
3.1莖蔓管理,科學施肥 幼苗出土後,當莖的長度達到30cm左右時,要及時進行搭架。用直徑為手指粗、長度在1.5~1.8m的木棍或者竹竿插入穴、溝的外沿,每蔸插1根,每4根距離地面1.2~1.4m用繩子捆紮在一起,呈「X」型,以便於開展除草、追肥等田間作業。引生薑蔓爬到搭好的架子上,注意莖蔓生長的高度要適宜,不可過高。當主莖蔓的高度達到1.4~1.5m(與架的頂部幾乎一致)或者側枝的長度在20~30cm時,要及時進行打頂,以防生長過旺;生薑現蕾、開花時期,每隔10d左右摘除花蕾1次,以促使養分盡可能地轉向地下根莖,提高生薑產量。富硒生薑的生長持續時間很長,對肥料的需求也較多。除了施入足夠的基肥,還要進行多次追肥。追肥的種類主要選擇復合肥、有機肥等。當苗分枝數達到1~2個、高度長至約30cm時,施入尿素300kg/hm2或者用清糞水對苗澆施作為追肥;8月上旬前後,在距離生薑植株15cm左右的位置開溝,追施硫酸鉀365kg/hm2、復合肥750kg/hm2,然後將土覆蓋上並進行澆水,以使肥料盡快溶解、防止燒苗;在生薑的地下根莖開始膨大時,為了保障營養的充足,追施硫酸鉀230~320kg/hm2、尿素125~250kg/hm2。
3.2防旱防澇,遮陰降溫 富硒生薑對乾旱、澇災抗性不強,對水分條件要求較為嚴格,不能積水,也不能缺水。因此,水分管理上,保證土壤處於濕潤狀態即可,在溫度較高的時段,要及時結合富硒生薑的長勢在早晨、傍晚進行澆水,以降低田間溫度,下雨時將田間的積水及時排走,以防發生澇災。收獲前的10d左右不可澆水。若富硒生薑的根莖長出地面以上,會導致其表皮加厚,品質降低,因此要及時蓋土,厚度以3cm左右為宜,一般在肥水管理的基礎上蓋土2~3次即可。富硒生薑喜在遮陰、溫度適宜、沒有強光照的地方生長,因此在光照強、溫度高的夏季,要進行遮陰處理,以確保富硒生薑的健壯生長。可採取搭棚、與玉米等高稈作物間作等方式,效果較明顯。
3.3病蟲害防治 富硒生薑生產上常見的病蟲害,主要包括:斑點病、腐爛病、姜瘟病、軟腐病、根結線蟲病、姜螟、異形眼蕈蚊等。防治上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法。生態種植盡量採取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的方法,少用葯劑防治,如用要選擇低毒、低殘留、無污染的葯劑。斑點病防治上,可選擇50%百菌清800倍液進行噴灑處理,每隔7~10d噴1次。腐爛病一般7月開始發生,8~9月大發生,一旦發現植株感病,要及時將之拔除集中處理,並將攜帶病原的土壤挖去,撒上石灰等進行消毒,然後填入潔凈、無病菌的土壤。姜瘟病的防治,可用適量的石灰氮等對土壤進行消毒;輪作換茬,選擇無病害發生的姜種;一旦有病株發生,要及時將之鏟除,並將周圍50cm以內的富硒生薑植株都清除,並將攜帶病菌的土壤挖去,撒上石灰等消毒後填入干凈、無病菌的土壤。軟腐病的防治,實行輪作,種姜消毒等,可用50%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100倍液等進行灌根處理,效果較好。根結線蟲病的防治上,可用氯化苦等對土壤進行熏蒸處理,也可採用1.8%阿維菌素2000倍液進行灌根處理,切記每次灌後要及時澆水1次。姜螟的防治,可通過清理田園、人工捕捉等方式進行處理,也可用50%殺螟松乳油500~800倍液等進行噴霧處理或者注入到蟲口,均有較好的效果。異形眼蕈蚊的防治,可在生薑入窖前將窖進行徹底打掃、用80%敵敵畏1000倍液消毒,或用敵敵畏原液在窖內進行熏蒸;精心選擇姜種,一旦發現蟲姜,立即淘汰,也可將種姜浸泡在80%敵敵畏1000倍液中,一般8min左右即可,可以有效地避免蟲害傳到大田。
3.4適時採收 富硒生薑採收時的目標產品主要包括種姜、嫩姜、鮮姜3種,目標產品不同,採收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種姜在土中一般不宜腐爛,發芽長出新株後的重量幾乎不變,且其辣味有所增加,因此種姜一般在長出5~6片葉、苗高約為25cm、開始形成新姜時進行採收。嫩姜的採收一般在剛進入秋季時進行,此時是生薑的根莖快速生長的時期,植株的分枝繁茂,姜塊新鮮。對於嫩姜來說,收獲時間越早,品質佳,但產量低;收獲時間越遲,產量提高,但根莖的纖維含量增加,品質不佳。因此,嫩姜的收獲要適時。鮮姜的採收一般在當地初霜之前、生薑植株根莖成熟充分時的晴天進行。為了不損傷鮮姜,要在收獲前幾天適當澆水,確保土質疏鬆,土壤處於濕潤狀態。
⑵ 生薑的生長過程
根據生薑地下莖分生的形態及植株形態變化,可將其生育階段分為六期。
(1)出苗期:頂芽破土出現青葉鞘,頂芽莖部膨大,開始形成母姜。
(2)子姜形成期:葉片變綠,母姜根群形成,並於外側突起分生形成子姜。
(3)孫姜形成期:地上莖長出6-7片真葉,根系已發育完成, 即須根根群入土層,脫離種姜而進行獨立營養生長,地下莖膨大突起,在子姜外側進行第二次分生枝形成孫姜。
(4)爪姜形成期:地上莖長出9-12片葉,子姜長出3-4根莖桿,地下莖膨大成雞爪形,孫姜外側分生數個分生枝(稱第四次分生薑)。
(5)成熟期:地上莖長出13-16片葉,莖桿增粗,上部圓筒形,下部扁圓形, 地下莖膨大已基本定型,子姜可以大量採收上市。
(6)完全成熟期:地上莖長出18片葉,葉片叢生,下部葉片枯黃,地下莖膨大, 如指掌狀,姜皮老熟色。
⑶ 油豆皮怎麼製作出來的
大家在生活中應該都聽說過油豆皮吧,但是你了解油豆皮嗎?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究竟什麼是油豆皮呢,以及油豆皮是怎麼做呢?如果你也想知道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吧。
什麼是油豆皮呢
油豆皮又稱油皮,是豆漿上面的冷凝物質,捲起晾乾就是腐竹。豆腐皮是豆腐腦壓制較薄的一種形態,就是豆腐的孿生兄弟,只是質地更緊密,含水量低。
油豆皮是怎麼做呢
1.一張干豆皮,泡水一小時家常菜-涼拌油豆皮的做法,
2.泡發好後切絲家常菜-涼拌油豆皮的做法,
3.鍋里燒水燒開放入,煮2分鍾盛出控水,放入盤子里家常菜-涼拌油豆皮的做法,
4.蔥香蒜香菜切好備用家常菜-涼拌油豆皮的做法,
5.蔥姜蒜放在豆皮上,放一勺干辣椒面家常菜-涼拌油豆皮的做法,
6.鍋里燒油,放十來個花椒把油燒熱,花椒撈出,油潑在豆皮上家常菜-涼拌油豆皮的做法,
7.醬汁,一勺生抽,一勺味極鮮,香油,2勺醋,一勺鹽一勺糖,家常菜-涼拌油豆皮的做法 ,
8.放上香菜攪拌下,可以開吃了。
油豆皮有什麼營養價值呢
1.豆腐皮中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營養價值較高。
2.豆腐皮含有的大量卵磷脂,防止血管硬化,預防心血管疾病,保護心臟。
3.並含有多種礦物質,補充鈣質,防止因缺鈣引起的骨質疏鬆,促進骨骼發育,對小兒、老人的骨骼生長極為有利。
吃油豆皮有什麼好處呢
1、預防心腦血管疾病:豆腐皮中含有大量的卵磷脂,能夠有效防止血管硬化、預防心血管疾病、保護心臟的作用。
2、促進骨骼生長:豆腐皮中含有多種礦物質,尤其是鈣質含量比較多,可以有效防止因為缺鈣所引起的骨質疏鬆等症狀,能夠促進骨骼的發育,對於兒童以及老人的骨骼生長非常有利。
3、降低乳腺癌的幾率:製作豆腐皮的原材料豆腐中含有大豆異黃酮,可以調節乳腺對於雌激素的反應,起到降低患上乳腺癌的幾率。另外,還可以有效預防白血病、直腸癌、肺癌、胃癌等疾病的發生。
⑷ 嫩姜幾月出
嫩姜在八月份挖掘,一般含水多、纖維少、辛辣味淡薄,除做調味品外,尚可炒食;姜原產東南亞的熱帶地區,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耐寒和抗旱能力較弱,植株只能無霜期生長,生長最適宜溫度是25-28℃,遇霜植株會凋謝,受霜凍根莖就完全失去發芽能力。
(4)油皮姜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主要價值
經濟
在中國,生薑的食用及葯用的歷史很長,生薑的開發利用也比較早,主要產品有薑片、甜姜、姜醬、薑汁等,產品檔次低,銷售量有限。
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寶貴的鮮姜資源,通過開發與利用,不僅使其每部分都得以充分利用,而且獲取高附加值產品,獲得較高的增值效應。
同時從生薑中提取以下四種產品:濃縮姜乳,透明原薑汁保健飲料,生薑澱粉,最後對殘渣進行綜合利用,製成薑蓉辣醬。以上四種產品中的前兩種為高檔次、高附加值產品。
繁殖方法
姜不用種子繁殖,而用姜塊進行無性繁殖,所以沒有主根,屬淺根性作物。姜塊種植後,從幼芽的莖部發生數條不定根,其上發生若干條小側根。
進入旺盛生長期後還可從薑母和子姜上發生若干條肉質根,這些肉質根也具有一定吸收能力。生薑的莖分地上莖及地下莖兩種。
1、地上莖。生薑的地上莖直立,高60厘米-100厘米。地上莖中有的品種分枝數少,莖稈粗壯,稱疏苗類型,有的品種分枝數多,莖稈較細稱密苗類型。
2、地下莖。生薑的地下莖稱為根莖,既是產品器官,又是繁殖器官。根莖的形成過程是:當種姜發芽出苗後,逐漸長成主莖。隨著主莖的生長,主莖基部逐漸膨大,形成一個小根莖,通常稱為「薑母」。
薑母兩側的腋芽可繼續萌發出2-4根姜苗,即一次分枝,其基部逐漸膨大,形成一次姜塊,稱為子姜。子姜上的側芽繼續萌發,抽生新苗,為第二分枝,其基部膨大形成二次姜塊,稱為孫姜。
如此繼續發生第三、第四、第五次姜塊,直到收獲為止,便形成了一個由薑母和多次子姜組成完整的根莖。
在一般情況下,生薑的地上部分分枝越多,地下部分姜塊也越多,越大,產量也越高。生薑的葉披針形,互生,葉片下有革質的葉鞘包著莖部,葉片與葉鞘相連處有一孔,新生葉從此孔抽出。
⑸ 醋泡姜怎麼今年表面會形成一層透明的軟膜(似豆腐皮),往年都沒有
這是因為你今年泡菜的壇子消毒不好。有細菌感染所以才有一層透明的軟膜
⑹ 黑色表皮的生薑是怎麼生成的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12
⑺ 生薑是怎麼種出來的
(一)生物學特徵特性 生薑不用種子繁殖,而用姜塊行無性繁殖,所以沒有主根,屬淺根性作物。生薑種植以後,從幼芽的莖部發生數條不定根,其上發生若干條小側根。進入旺盛生長期後還可從薑母和子姜上發生若干條肉質根,這些肉質根也具有一定吸收能力。生薑的莖分地上莖及地下莖兩種。 1.地上莖 生薑的地上莖直立,高60厘米~100厘米。地上莖中有的品種分校數少,莖稈粗壯,稱疏苗類型,有的品種分枝數多,莖稈較細稱密苗類型。 2.地下莖 生薑的地下莖稱為根莖,既是產品器官,又是繁殖器官。根莖的形成過程是:當種姜發芽出苗後,逐漸長成主莖。隨著主莖的生長,主莖基部逐漸膨大,形成一個小根莖,通常稱為「薑母」。薑母兩側的腋芽可繼續萌發出2~4根姜苗,即一次分枝,其基部逐漸膨大,形成一次姜塊,稱為子姜。子姜上的側芽繼續萌發,抽生新苗,為第二分枝,其基部膨大形成二次姜塊,稱為孫姜。如此繼續發生第三、第四、第五次姜塊,直到收獲為止,便形成了一個由薑母和多次子姜組成完整的根莖。在一般情況下,生薑的地上部分分枝越多,地下部分姜塊也越多,越大,產量也越高。 生薑的葉披針形,互生,葉片下有革質的葉鞘包著莖部,葉片與葉鞘相連處有一孔,新生葉從此孔抽出。 生薑要求溫暖的環境條件,在 16C開始發芽,22 C~25C條件下發芽較快,30 C以上發芽雖快,但芽子細弱。莖葉生長期以 25 C~28 C為宜,白天最好保持 20C~25 C,夜間保持 18C,晝夜有一定溫差,有利於物質的積累,15 C以下姜苗基本停止生長。 生薑生長喜陰不耐強光,姜苗在高溫強光條件下植株矮小,葉片發黃,葉片中葉綠素減少。但連續陰雨,光照太弱對姜苗不利。生薑發芽階段及根莖在土中膨大需要黑暗。根莖的形成與日照長短要求不嚴,但以自然光照條件下生長為好。 生薑要求土層深厚肥沃,有機質豐富、通氣良好、便於排水的土壤。在沙性土中栽培,生薑發苗快,保水保肥力差,有機質含量低,產量也較低,但所產的生薑光潔美觀,含水量少,質粗味辣,姜的曬制率高。粘性土保水保肥力強,有機質含量高,土質肥,產量也較高,但含水量多,質細嫩,味淡,姜干曬制率低。生薑喜微酸性土壤,以PH5~PH7的范圍內較好。生薑屬淺根性植物,吸水能力不強,不能充分利用土壤深層水分,需經常保持土壤濕潤。生薑對肥料的要求以鉀肥最多,氮肥次之。磷肥居第三位。 (二)品種 生薑在我國分布雖廣,由於都用無性繁殖,其品種不及其他蔬菜多。江淮流域主要優良品種有山東的萊蕪片美、浙江嘉興的紅爪姜、黃爪姜、安徽銅陵的白姜、舒城的黃姜、天長姜等。 全國著名的生薑品種還有廣州的疏輪大肉姜、密輪細肉姜、湖北的棗陽生薑、貴州遵義的白姜、雲南玉溪的黃姜、陝西漢中的黃姜、四川的健為姜和東北的丹東姜。 (三)催芽播種 l.催芽 生薑在催芽前需經選姜、曬姜、消毒等種姜處理。生薑應該利用充分老熟的姜塊作種。江淮流域在11月上旬初霜前收獲,在距姜塊2厘米~3厘米高處將莖部切斷,經貯藏過冬,3月中旬出窖,進行選姜、曬姜。生薑應選顏色鮮黃,有光澤,組織緻密,芽口多而完整,無傷痕、無潮解、無發汗現象的老薑作種。對腐爛、發霉或過小的姜塊應予剔除。選出的種姜,為進一步鑒定其好壞,一般曬2~3天。曬後如姜塊松軟表示受過凍;發黑表示受過澇;紫黑色表示受過熱;癟皺無光表明是病姜。對於這些不正常的生薑應予剔除。應選飽滿發亮的健姜作種。為防止病菌感染,可選用下列一種葯劑進行消毒。 (1)用40%福爾馬林100倍液浸3小時,悶12小時,浸悶過的姜塊用清水洗凈; (2)用1:1:120倍波爾多液或20%草木灰液浸種20分鍾; (3)用0.l%的401抗菌劑浸種1小時。 浸種液的重量相當於種姜重量的2倍。 生薑催芽的傳統方法很多,如山東萊蕪用坑上催芽法、滕縣用席簍催芽法、浙江臨平用熏姜灶催芽法。除了這些傳統方法以外也可用冷床、溫床、塑料大棚、溫室等催芽。催芽工作中最主要是調節溫度。不論採用哪種方法,均以保持 20 C~28 C范圍內的變溫為好。前期20 C~22 C,中期 25 C~28 C,後期 22 C~25 C,這樣有利於培育壯芽。 2.播種 生薑的生長期長,必須施足基肥,為節省肥料,可用集中施肥的方法,即按預定的行距開溝,在溝中施基肥。基肥以餅肥為好,每畝(1畝=667平方米)用豆餅75公斤~100公斤。如無餅肥,可用其他優質肥料代替。如每畝(1畝=667平方米)用廄肥 5 000公斤~7 500公斤,加草木灰75公斤~100公斤,再加過磷酸鈣25公斤,使糞土混勻,再蓋上原來掘出的土,將溝面平整後即可播種。 種姜姜塊的大小對植株的生長和產量有明顯的影響,在一定范圍內,種姜的姜塊越大,姜苗生長越旺,產量也愈高。經試驗證明種姜塊的大小以70克~100克為宜,每畝(1畝=667平方米)用姜種400公斤~500公斤。種姜與馬鈴薯、芋頭等不同,播種出苗以後種姜並未腐爛,收獲時姜種的重量比原量只減輕3%~6%,不僅可以回收,而且香味更濃,品質更好。但在生產中由於種姜價格很貴,非自留種姜難以達到這樣大的用種量。 生薑種植的密度,根據肥力狀況,可分為三類: (1)肥力高的豐產地,可採用行距53厘米,株距18厘米~20厘米,每畝(1畝=667平方米)可種 6 250~6 500株。 (2)肥力中等的姜地,可採用行距50厘米,株距18厘米~20厘米,每畝(1畝=667平方米)可種 6 700~7 000株。 (3)肥力低的姜地,可採用行距53厘米,株距16厘米,每畝(1畝=667平方米)可種 7 500株。 一般種生薑每個姜塊上只留一個壯芽,但江蘇新沂等地試驗用雙芽下種,也是奪取生產高產的有效途徑之一。 生薑雖耐陰,但種植過稀不能充分利用陽光和地力,因而產量不高,可在增加種植密度中挖掘增產潛力。 種生薑前作好開溝、施肥。蓋土、平土、澆水,待水分下滲後再排種。排種時為了在生長期中便於「偷娘姜」,有人主張將姜芽向下,發芽時使生薑由下向上伸長,在「偷娘姜」時,只要將種姜向下一按,就與植株脫離,能節省勞力,避免傷根。排好種姜後應隨即覆土4厘米~5厘米,重慶市姜農為生薑早熟、優質、豐產,還用地膜覆蓋,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四)田間管理 1.追肥 生薑很耐肥,在生長期中追肥2~3次。追3次肥的可在冒芽、「偷姜」及拆棚時進行。追2次肥的在「偷姜」及拆棚時進行。冒芽及「偷姜」期間施肥的目的,在於促進地上部分生長,拆棚時施肥主要是促進姜塊膨大。一般每畝(1畝=667平方米)用硫酸銨25公斤~30公斤或人糞尿1500公斤~2 500公斤。根據傳統經驗認為,栽生薑以菜籽餅或豆餅肥效完全而持久,尤其是餅肥。追肥的種類還與產品用途有關,如用來作乾薑的,在生長期中應多施草木炭;用來作為菜用嫩姜,則應多施氮肥。無論何時,生薑忌用新鮮黃糞和馬糞.否則病害嚴重。 2.灌溉和排水 在播種後出苗前要維持乾燥,以提高土溫,加速出苗。從出苗至收獲前,土壤不宜過干,以免影響產量。在梅雨季節應該注意排水,立夏以後,特別是立秋至秋分,生長最快的季節,每天灌溉一次,灌溉時間應掌握在天涼、地涼、水涼時進行,在水量上以澆深澆透不積水為原則。 3.遮陽 生薑喜溫,不耐強光和炎熱,夏季必須適當遮陽,才能生長健壯。遮陽方式有下列幾種: (1)間套作遮陽:宜興將百合與生薑套作,利用百合植株為生薑適當遮陽,也可在絲瓜棚下種幾行生薑。 (2)搭棚遮陽:江淮流域在6月中旬以後,應及時搭平頂棚遮陽。棚高1米左右,頂上夾放麥稈或油菜秸遮陽。棚架不能過低,麥稈、油菜秸等遮陽物鋪得不能過密,否則植株容易徒長,地下莖瘦弱不能豐產。處暑至白露間氣溫已涼爽,應及時拆棚。 (3)插姜草遮陽:在山東及蘇北地區用此法,按東西行向種植生薑,在行的南側距姜行15厘米左右開小溝,插短蘆葦、樹枝或麥稈等,交互編織成花籬狀,高40厘米~50厘米。插姜草和拔姜草的時間與搭棚、拆棚時間相同。此法適於蘇北、淮北地區。 4.中耕、培土 生薑中耕除草很重要,姜農稱「九鋤棉花,十鋤姜」。生薑每月要中耕一、二次,常和灌水、施肥、培土結合進行。小暑和大暑之間撩溝培土能降低土溫,有利於姜塊的形成,最好分次培土,每次培土3厘米~6厘米,以防姜塊外露,降低品質。經過培土的姜塊皮薄、節長、品質好。也有採用地面鋪草來降低土溫,保持土壤濕度。 5.病蟲防治 生薑的主要病蟲害是姜瘟和玉米螟。 (1)姜瘟:又稱姜腐爛病,多在雨季發生,嚴重時全田植株在l~2日內全部凋萎。主要危害根莖、莖,葉也能受害。植株靠近地面處先發病,根莖上病斑初為水浸狀,黃褐色。內部組織灰白色,並逐漸發軟腐爛,具惡臭,最後只剩表皮。葉片萎蔫卷縮,由黃變褐,直至枯死。防治方法:切斷傳染途徑,實行輪作,嚴格選用無病姜種,播種前進行種姜消毒。選擇排水良好的地栽種,底肥應多施草木灰等鉀肥,提高抗病力。進行多次培土,以利根莖生長和田間排水。發病時及時拔除病株,在病穴內撒石灰消毒、噴灑80%代森鋅600倍液或50%代森銨1000倍液。貯藏前進行乾熱處理,即放在30 C~33 C的溫度及 90%~95%濕度的室內保存 8天,以促進傷口癒合,再進窖貯藏,窖溫以 12 C~15 C為宜。 (2)玉米螟:在玉米螟產卵期可噴90%敵百蟲800~1000倍葯液,發現生薑葉片干尖、並有蟲口時,可灌注80%的敵敵畏1000~1200倍葯液,連灌3~4次即可控制。
⑻ 烹飪中姜的用法
這可多了去了!!中菜和西餐的我都給幾樣吧!!香料有幾百種,香氣功用各不同.如有問題再問我或QQ給你回答也可以!! 7283289
丁香
【處方名】:丁香、公丁、公丁香
【功效】腹痛腹瀉,消化不良,反胃嘔吐,脹氣,關節炎,風濕痛,陽萎早泄性冷感,消除睡意,催情
香葉
即桂樹之葉呈灰綠狀,以體無霉癍,香氣濃郁味上品.作用,增香去異味,促進食慾.
草果
草果的葯用價值
草果味辛性溫,有溫中健胃,消食順氣,祛寒濕的功能,並能解酒毒,去口臭。果實入葯能治心腹疼,食積不消,止瀉,嘔吐,食慾不佳,咳嗽痰多,胸滿腹脹等症。對草果葯用功能各醫書都有記載,《中葯大辭典》:「燥濕塗寒,祛疾截瘧,消食化積。治瘧疾,痰飲痞滿,脘腹冷痛,反胃、嘔吐、瀉痢、食積」;《本草品匯精要》:「草果溫脾胃,止嘔吐,霍亂惡心,消宿食,導滯避邪,除脹滿,卻心腹中冷痛」;《飲膳正要》:「治心腹痛、止嘔、補胃、下氣」;《本草求原》:「治水腫、滯下,攻同草冠」;
毛桃(辛夷花)
甘菘 (香草)
在麻辣火鍋湯料或鹵菜中常用的一種毛絨絨、黑褐色的根狀香料,成都人稱為香草。甘菘氣味辛香,近似強烈的松節油氣味,具有理氣止痛、開郁醒脾的作用,是被用作治療胸腹脹痛、胃痛嘔吐、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的一味中葯。
八角別名大茴香
化學成分含揮發油,油中含茴香醚(anethole)、黃樟醚(Saf role),茴香醛(anisaldehyde)、茴香酮(anisylacetone) 水芹烯等。
性味性溫,味辛。
功能主治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用於胃寒嘔吐、腰痛
木香
化學成分:含木香內酯(cosiuslacione)、二氫木香內酯(dihydrocostuslactone)、風毛菊內酯(saussurealactone)、木香烴內酯(costunolide)、二氫木香烴內酯(dihyd-rocostunolide)等。
性味:性溫,味辛、苦。
功能主治: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用於胸脘脹痛、瀉痢後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
三奈
有的地方也叫沙姜、山辣,為根狀莖。雜貨店、中葯店出售的為其干制切片,其味芳香。葯性溫、味辛,能溫中化濕、行氣止痛,主治急性腸胃炎,消化不良,腹痛泄瀉,胃寒疼痛,牙痛,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等。
靈草
應叫靈香草,又名零陵香,為報春花科珍珠菜屬植物。屬多年生草本,有濃烈香氣,性味甘平。市場上還有另外一種靈草,名羅勒,但屬唇形科植物,也叫零陵香,又叫九層塔、香草、香佩蘭、鴨頭、雀頭草等,其性味辛溫。在葯用方面,其性味辛溫,有治風寒、感冒頭痛等作用。
排草
排草又叫排香,香排草,香羊,毛柄珍珠菜,也屬報春花科植物,其性味甘平。具有治感冒、咳嗽、風濕病、月經不調等作用。
桑果
性寒,味甘,利五臟關節、人心、肝、腎經,滋養肝腎。治療肝腎陰虛,症見頭暈目眩,頭發早白,腰膝酸軟;養血潤燥、治療血虛失眠和老人腸燥便秘
馬桑粒子
馬桑子是一種植物的果實,顏色和大小與芝麻簡直一模一樣。每年秋收過後,喜歡鬧魚的人就要到彭山的尖子山一帶去摘馬桑子,帶回來曬干後備用。
在預定的水域投入一定量的馬桑葯後,就等著撈魚了。投葯後春夏季節需等一個小時左右,冬天等待的時間則要長一些。馬桑葯一般只是對鯽魚有效,鯽魚吃了馬桑葯後,就會浮出水面昏頭昏腦地團團轉,投葯的人用蝦扒(鄉村中的一種捕魚工具)或是用綁在長竹竿上的網兜對准在水面上打旋旋的魚一撈,魚兒就成了囊中之物了。
桂皮
【功 效】:散寒止痛,補火助陽,暖脾胃,通血脈,殺蟲止痢。
【主 治】:治命門火衰,肢冷脈微,亡陽虛脫,腹痛泄瀉,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經閉症瘕,陰疽,流注,及虛陽浮越,上熱下寒。
毛麝香
葯材】乾燥全草長20~30厘米。根殘存。莖粗約2~4毫米,有分枝,外表黑褐色,有淺縱皺,被疏長毛,質堅易折斷,中空,稍呈纖維性。葉極皺縮,上面黑褐色,下面淺棕褐色,被柔毛,密具凹下的腺點。花多已結果,萼宿存,茶褐色,5裂,其中1裂片顯著長大。蒴果茶褐色至黃棕色。氣香濃烈,味稍辣而涼。以芳香、無雜質者為佳。
麝香
①整麝香:呈球形、橢圓形或扁圓形,直徑3~7厘米。開口面略平坦,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的細短毛,呈旋渦狀排列,中央有一小孔(囊口),直徑約2~3毫米,去毛後顯棕色的革質皮。另一面為黑棕色的皮膜,無毛,手捏略有彈性。用剪刀剪開,可見中層皮膜,呈銀灰色且透明,習稱"銀皮",內層皮膜呈棕紅色,習稱"油皮",再內包含有顆粒狀及粉末狀的麝香仁。質較柔軟,有特異的香氣。
②麝香仁:鮮時呈稠厚黑褐色軟膏狀,干後為棕黃色或紫紅色的粉末,並偶爾夾有細毛。其中呈塊狀顆粒者習稱"當門子",為不規則圓形或扁平狀,多呈紫黑色,微有麻紋,油潤光亮。質柔有油性,手捻成團而不粘手、不結塊,手放開立即鬆散彈起。有強烈而特異的香氣,味微苦而略辣。均以質柔軟、有油性、當門子多、香氣濃烈者為佳。
月桂葉(Bay leah),樟科常綠樹甜月桂的干葉,其用途非常廣泛,是一種基本的香草,在實際使 用上需要較長的烹煮時間才能有效釋放其獨特的香味;普通使用於湯汁類、肝醬 類和燴肉類菜中。
奧利根權(Oreguno),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長久以來是地中海菜餚的基本成分。其乾燥的葉和開花的頂枝用於調味。有濃烈的芳香和辛辣味,義大利人稱之為蘑菇草。也作常用於混合香草,雜菜湯 , 義大利粉及汁粉,釀餡、沙拉等。Oregano是義大利菜式中最 具代表性的香草,Pizza 中更是不可缺少。
法香(Parsley):又稱洋香菜、歐芹、洋芫荽。傘形科兩年生植物,原產地中海沿岸。法香不但是理想的菜餚裝飾用料,而且切碎後,經脫水處理用途更加廣泛,其香味頗為清烈,能有效掩去菜餚中過強的異味,而突出其本身的清香之氣。常用於魚、肉、湯和沙拉的調香與配飾,也是法式烹飪中混合調味香料的主要成分。儲存時可將法香用浸濕的廚房紙巾包裹,放入冰箱中或直接倒置於水中浸泡保鮮。
他力根(Tarragon),菊科叢生狀芳香草本植物,其味略似茴香。其干葉和花頭用於食品烹調。也是高級法國菜式中不可缺少的香草,常用於調制 香料醋、混合香料、香草黃油、伴雞及魚的汁料、醋料、鮮香茄汁及各種沙拉, 尤其是雞及魚沙拉。在實際使用上其與雞、肉、魚及雞蛋能產生最傳統的絕佳效 果,尤其是雞肉,除了有效減低膩程度外,更能突出雞肉的鮮美。它是一種非常 清香的香草。
百里香(Thyme),唇形科具有刺激性氣味的草本植物。經長時間烹煮亦能保 存其香味。常用於香料醋,香草黃油、炒蛋、醋料、裝飾蔬菜、沙拉、面 包等。實際用途廣泛,大部分的汁醬、燴菜、湯汁等亦經常使用,在腌肉及魚類 方面效果良好,味道頗為強烈。
迷迭香(Rosemary),唇形科多年生常綠小灌木。其葉帶有頗強烈的香味,一般以 較少量加入湯汁或燴菜中以獲得適中的效果。新鮮的Rosemary亦可切碎加入沙拉中進食,在燒羊腿燒雞釀餡,伴以迷迭香能產生很好的效果。腌肉類時亦可加入 迷迭香以增添香味。它是羊肉的傳統上佳搭配,味道甘美,並能令滿室散發芳香 。
鼠尾草(Sage),是一種半灌木狀植物,葉呈灰綠色,味辛辣而芳香,常用於各種釀餡。香腸類、牛仔肉及豬扒菜式中,如燒 火雞配餡。
羅勒(Basil),亦叫九層塔,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印度和伊朗,有小葉羅勒、大葉義大利羅勒和萵苣葉羅勒等多種,可作為蔬菜栽培。其干葉可作香料,鮮葉則用於肉、魚、沙拉等的調香料。以羅勒葉浸漬的羅勒醋十分有名。羅勒味似茴香,辛甜而微辣,在義大利為愛情的象徵。
蒔蘿(Dill),原產於地中海地區,為傘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用於食品調味。一般做沙拉、湯汁、醬汁、魚、尤其是腌制泡菜的調料,其氣味強烈而刺鼻。]
去味的方法很多.酒,姜,胡椒等都可!看是什麼食材適用什麼樣的去味方法!!你具體是想問哪種食材的去味方法呢??
⑼ 松肉的油皮怎麼製作
豆腐皮是豆製品的一種。有意思的是豆腐皮這個名詞,在全國各地的有些混亂,對豆腐皮認定也不甚一致,其大概有如下兩種:一是在豆漿煮沸之後表面形成天然油膜「挑」起來晾乾成的豆腐皮,也叫「油皮」、「腐竹」、「豆腐衣」、「豆筍」。二是豆花壓製成的豆腐皮,比豆腐片厚且干,東北叫干豆腐,也叫千張、百葉,此豆腐皮與豆腐乾近似但較薄,和油皮比則明顯較厚,稍干,有時還要加鹽味,口味與豆腐有區別。二者雖都叫「豆腐皮」,但形狀、成分、口味、菜餚做法均有較大差別。齋菜中有素雞和素鴨,素雞就是千張捲成,而素鴨則是油皮捲成。今咱說的豆腐皮就是的油皮。
豆腐皮是在點豆腐之前,漿面凝結之衣,揭起晾乾為腐皮,千張是用腐腦榨乾成薄皮者,亦名百頁。」豆腐皮又叫豆油皮、油皮,性平味甘,有清熱潤肺、止咳消痰、養胃、解毒、止汗等功效。豆腐皮營養豐富,蛋白質、氨基酸含量高,據現代科學測定,還有鐵、鈣、鉬等人體所必需的18種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