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酥皮面團分為哪幾類及作用
油酥面團分為層酥面團和混酥面團兩大類。
所謂起酥面團是指由水油麵團(即水、油、面混揉而成的面團)和干油酥面團(即只用油脂和麵粉揉製成 的面團)構成。其代表品種為:龍眼酥、菊花酥、水晶酥、花式酥點、千層酥、方式月餅、杏仁酥等。
面團攪拌:
面團攪拌也俗稱調粉、和面、打面,它是影響麵包質量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各種原輔料均勻地混合在一起,形成質量均一的整體,加速麵粉吸水、脹潤形成麵筋的速度,縮短面團形成時間。擴展麵筋,使面團具有良好的彈性和延伸性,改善面團的加工性能。
影響面團溫度的因素:適宜的面團溫度是面團良好形成的基礎,又是面團發酵時所要求的必要條件。因此應根據實際情況和季節的變化來適當調整面團的溫度、麵粉和主要輔料的溫度、室溫、水溫、攪拌時增加的溫度等。
麵包面團的理想溫度為26℃-28℃。影響面團攪拌的因素很多,如小麥粉的質量,攪拌機的轉速,加水率,水質,面團溫度和pH值,輔助材料,添加劑等等。
『貳』 酥皮面團可分為那些種類
油酥面團根據其本身性質,又分為:層酥、單酥。層酥即兩塊面組成,一塊水油皮,一塊干油酥面,用水油皮包上干油酥而成。單酥又叫硬酥,由油、糖、麵粉、化學膨鬆劑等原料組成,具有酥性但沒層,從性質上看,屬於膨鬆面團。油酥面團大體分為:水油麵皮、干油酥。水油麵皮是麵粉加油和水調制而成的面團;干油酥是用麵粉和油拌勻擦制而成的面團。水油麵具體製法是:用麵粉.500克,油100克,水約175~200克。先將麵粉倒入案板或盆中,中間扒個坑,加水和油用手攪動水和油帶動部分麵粉,達到水油溶解後,再拌入整個麵粉調制,要反復揉搓,蓋上濕布餳15分鍾後,再次揉透待用。干油酥的具體製法是:麵粉500克,用油約200克。先把麵粉放在案板上或盆中,中間扒個坑,把油倒入攪拌均勻,反復擦勻擦透即可使用。
『叄』 試述膨鬆面坯的機理都有幾類
摘要 一、種類:
『肆』 單酥面團分什麼
劉姥姥在大觀園見到眾多花樣點心後,從點心盒中揀出一朵牡丹花樣的點心開心的笑道:「我們那裡最巧的姐兒們,也不能鉸出這么個紙的來。我又愛吃,又捨不得吃。包些家裡去給他們做花去倒好。」這種點心的名字叫「牡丹酥」。它是以油酥為基礎,再用巧奪天工的成型手法,烤制出來的花樣酥點之一。油酥面點是我國的一種製法獨特、內容豐富的面點,油酥面團的概念是:主要用油脂和麵粉(主要是麥粉)調制的面團。但它全用油脂調成面團過於鬆散,且難以加工成型,成熟後又會散碎。那麼就要配合一些水或其它輔料調製成「皮面」,配合使用。從我國油酥面團的製品來看,大多數品種是干油酥和水油酥合制而成。主要通過炸烤方法加熱成熟。採用油酥面團製作的各種花樣點心總的特點是:色澤美觀,花樣繁多,成品層次分明,干香松酥,口味多變,營養豐富,富有民族風格。
油酥面團是起酥製品所用面團的總稱。它也分有很多種類,我們可以多角度來劃分它。根據成品分層次與否,可分為層酥面團和混酥面團兩種。根據調制面團時是否放水,又分為干酥和水油酥兩種。根據成品表現形式,劃分為「明酥」、「暗酥」、「半明半暗酥」三種。根據操作時的手法分為大包酥和小包酥兩種。下面主要談談層酥面和混酥面團調製法,欠妥之處,敬請指正。
一、層酥的起酥原理與調制
所謂層酥,是用水油麵團包入干油麵團經過擀片、包餡、成型等過程製成的酥類製品。成品成熟後,顯現出明顯的層次,標准要求是層層如紙,口感松酥脆,口味多變。如北京的「如意酥」、山東的「干層酥」、河北的「油酥燒餅」都是層酥的代表作。
為什麼層酥需用水油麵團做皮,干油酥面團做餡才能做好層酥點心呢?這是因為僅僅用干油酥面團做酥點,當然可以起酥,但面質過軟乏,缺乏筋力和韌性,就是勉強成形,在加熱制熟過程中也會遇熱而散碎。為了保證酥點酥鬆的特點,又要成形完整,就不能用干油酥面團來做皮,要用有一定筋力和韌性的面團來作皮料。用水調面團雖然做皮成形效果好,但影響點心酥性。最好的選擇是用適量水、油調制的大油麵團做皮。這樣皮和餡心密切結合,水油酥包住干油酥,經過折疊,擀壓,使水油酥與干油酥層層間隔,既有聯系,又不粘連,既能使面團性質具有良好的造型和包捏性能,又能使熟制後的成品具有良好的膨鬆起酥性,並形成層次而不散碎。
在調制層酥面以前,要簡要的弄明白什麼叫干油酥面團?什麼叫水油酥面團?它們在起酥中的作用和起酥與調成團的原理。
(一)首先,談談在干油酥面團調制中有關問題的探討和見解。
干油酥,指的是全部用油、麵粉調制而成的面團。它具有很大的起酥性,但面質鬆散、軟滑、缺乏筋力和粘度,故不能單獨製成成品。它在層酥中的作用,一是作為餡心。二是成品熟制後酥鬆。干油酥之所以能夠起酥,是因為調制時只用油不用水與麵粉調成面團的原故。干油酥所用的油質是一種膠體物質,具有一定的粘性和表面張力。麵粉加油調和,使麵粉顆粒被油脂包圍,隔開而成為糊狀物。在面團中油脂使澱粉之間聯系中斷,失去粘性,同時麵粉顆粒膨脹形成松疏性,同時蛋白質吸不到水,失去了麵筋質膨脹性能,使面團不能形成很強的麵筋網路體。原料成形後,再經過烤制加熱成熟,使麵粉粒本身膨脹,受熱失水「碳化」變脆,就達到層酥的要求。這就是干油酥面團起酥的原理。
在認識到起酥原理後,下步就要弄明白油酥面團的成型原理了。當我們把油脂與麵粉和成團後,麵粉的顆粒被油脂包圍,粘在一起。由於油脂的表面張力強,不易化開,所以油脂和麵粉開始結合的不緊密。但經過反復地搓、擦、擴大油脂顆粒與麵粉的接觸面。也就是充分增強了油脂的粘性,使粘結力逐漸加強,成為油酥面團。看來油酥面團能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靠油脂表面張力粘結成團的。
在我們充分認識到起酥原理、成團原理後,還不等於能調制好層酥面團。這就要求操作者要了解和掌握住它的調制方法了。由於用油脂與麵粉調制面團,和用水、麵粉調制面團的情況不同,所以調制面團的方法也就不相同。它所用的是「搓擦」法,行話叫「擦酥」。所謂擦酥,是指面團拌和後,放在案板上滾成團,用雙手的掌根一層層向前推,邊推邊擦,推成一堆後,再滾成團繼續推擦。反復擦透的目的是使其增加油滑性和粘性。干油酥面團能否達到標准全在於面點師搓擦的水平。一般來說,3 kg一塊干油酥面,要反復的推擦20分鍾左右。擦好的標準是:面團透明潤滑。調制干油酥,除了明白搓擦調制方法外,還應把握住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1)和油酥面團的麵粉,選用低筋質的生粉(也有用蒸熟的麵粉)起酥效果好。
(2)用動物性油脂比植物性油脂起酥效果好。這是因為動物性油脂在面團中呈片狀和薄膜狀,潤滑面積大,結合的空氣較多,所以起酥性更強。
(3)調制干油酥需用涼油,如果用熱油,面團會粘結不起來。製成的成品容易脫殼和炸邊。
(4)掌握配方要准。一般500 g麵粉,加油量200 g為宜。
(5)調制好的干油酥面團軟硬度和水油麵團相一致。
(6)注意水油酥和干油酥的比例要適當。一般干油酥40 %,水油酥60 %。
(二)水油麵團在調制過程中有關問題的探索和見解。
水油麵團,是用適當的水、油、麵粉調製成的面團。它既有水調面團的筋力、韌性和保持氣體的能力,又有油酥面團的滑潤性、柔順性和起酥性。它是介於這兩者之間而形成特殊性能的面質。它的作用是與干油酥配合後互相間隔,互相依存,起著分層起酥的效果。使油酥面團具備了成形和包捏的條件,將干油酥層層包住,解決了干油酥熟制後散碎的問題。使成品既能成形完整,又能膨鬆起酥,達到了層酥的成品特點。
水油酥面團的調制與一般面團的調制方法相同。麵粉中的蛋白質與水結合,形成麵筋,使面團有了彈性、韌性,而油脂則限制麵筋的形成。在面團中油脂以油膜的形成分布在麵粉顆粒周圍,限制了蛋白質吸水,阻止了麵筋網膜形成。即使在和面過程中形成了一些麵筋碎塊(小局部),也由於油脂的隔離作用不能彼此粘結在一起,不會出現水調面團網路形成的現象,從而使面團彈性降低,可塑性和延伸性增強。水油酥面團的特性,決定了它在層酥中只能做皮的地位。要想使層酥的點心製作成功,水油酥面團調制就要達標。調制好水油麵團的關鍵要把握以下幾個環節:
(1)必須正確掌握水、油、面的配料比例。一般要求:500 g面摻水200 g、油100 g左右。
(2)以油、水摻全後同時摻入麵粉為好,如果分別摻入面團,會給和面均勻帶來不便。
(3)面團要反復揉搓。搓透的標準是面團光滑、有韌性。否則製成的成品易產生裂縫。
(4)用水溫度要在30 ℃-40 ℃,夏天水溫低一些,冬天水溫高一些。
(三)層酥起層原理和實例。
水油麵團和干油酥面團各自的特性,決定了它們在層酥面團中的作用。水油酥面團具有一定的筋力和延伸性,可以進行擀制、成形和包捏,適宜作皮料。干油酥面團性質鬆散,沒有筋力,不能作皮料。但作為酥心包在水油麵團中,也可以被擀製成功和包捏。水油酥面團包住干油酥面團後,經過多次擀、卷、疊製成層酥面團。因干油酥面和水油麵是層層阻隔,利用油脂的隔離作用,經加熱後,水油皮和干油瓤分層,就形成了層酥面點特有的造型完美、酥鬆香脆的口感。
實例:牡丹酥
原料:富強粉、五仁餡各500 g,熟豬油250 g,食用紅色素少許。
製作過程:1.將富強粉過籮後分成兩份。取一份麵粉 (250 g)加入175 g熟豬油,在面案上搓擦均勻,成為油酥面團。在另一份麵粉中加入75 g熟豬油、85 g清水和成水油麵團,在面案上搓揉至面不粘案。然後將和好的皮面用潔濕布蓋上餳一下待用。
2.在面案上撒少許乾麵,用水油麵包住油酥面,捏嚴,按扁,擀成薄皮,疊成3折;再擀薄,捲成圓柱形。然後,下成50個面劑。
3.將每個面劑放在案板上按扁壓成皮,放上10 g五仁餡包嚴。用鋸齒花鑷子捏上4層牡丹花狀的花瓣,在花芯上點一個紅點,製成牡丹花坯。
4.將牡丹坯放在烤盤中,放入200 ℃爐溫的烤箱內,烤約20分鍾即成。
二、混酥面團起酥原理與調制
所謂的混酥,是用蛋、糖、油和其它輔料混合在一起調製成的面團。混酥面團製成食品的特點是:成形方便,製品成熟後無層次,但質地酥脆,代表作有「紅梅酥」、「金橘酥」等。
為什麼用混酥面團做成的點心能達到以上特點呢?這是因為:
(1)混酥面團內加了大量的油脂起了作用。油脂的表現形式是球狀或條狀、薄膜狀存於面團內。在這些球狀或條狀的油脂中,存有大量的空氣,這些空氣也隨著油脂攪進了面團中。待成型坯料在加熱中遇到高度熱能後,面團內的空氣就要膨脹。另外,混酥面團用的油量大,面團的吸水率就低。因為水是形成面團麵筋網路條件之一,面團缺水嚴重,麵筋生成量就降低了。面團的麵筋量越低,製品就越松酥。同時,油脂中的脂肪酸飽和程度也和成品的酥鬆性有關。油脂中飽和脂肪越高,結合空氣的能力越大,面團的起酥就越好。
(2)混酥面團中加糖起了作用。糖的特性之一是具有很強的吸水性,糖能吸收面中的水分,面團中水分被糖吸收的越多,麵筋形成的網路面積就越少,製品就越松酥。
(3)混酥面團中加入的化學疏鬆劑起了作用。在調制混酥時,只憑油所帶進的面團的空氣和糖吸收水分的作用,還是不夠的。為了使製品更酥鬆,有些點心在混酥面團調制時,為了補充氣體,往往要加入小蘇打等。這是為了借用能產生二氧化碳的化學疏鬆劑的功效,從而使製品更加酥鬆。以上三種作用,就使混酥面團達到了酥脆效果。
混酥面團的成團原理:調制混酥面團,必須具備蛋、水、油(乳)等物料。這些物料中的蛋乳含有磷脂,磷脂是良好的乳化劑。它可以促進面團中油水乳化。乳化越充分,油脂微粒或水微粒就越細小。這些細小的微粒分散在面團中,就很大程度的限制了麵筋網路的大量生成。這就使混酥面團具有細膩柔軟的性質了。混酥面團調制的過程是:糖、油、蛋摻拌乳化→麵粉、發酵粉拌勻→成團面。調制好混酥面團,除了知道一般用麵粉500 g、白糖200 g、豬油200 g、雞蛋200 g、發酵粉10 g的配方外,還應掌握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①油、糖、蛋等輔料要攪拌均勻,才能拌粉。
②混酥調制適合22 ℃-30℃的室內溫度。
③面團調制的時間不宜太長。
④面團軟硬度要適中。在調制面團時要一次加准水量。
實例:紅梅酥
原料:(按成品50隻計算)麵粉500 g,白糖100 g,豬油75 g,雞蛋3隻,砂糖170 g,發粉、紅色素少許,青紅絲適量。
製作過程:1.把麵粉倒在案板上,並成凹窩狀,窩內加白糖、豬油、發粉和溫水225 g,和成面團。揉勻,略餳片刻。
2.將餳好的面團揉成長條,下成50隻小面劑,將面劑整形為紅梅狀。頂端再用一條青紅絲做把,外表刷一層蛋液,粘上一層用紅色食素染好的粉紅色砂糖即可。
3.待烤爐熱,把坯放入烤盤,入爐烤制,待酥鼓起,烤熟取出,擺盤上席。
『伍』 酥層面團是如何達到起酥的
操作如下:
1,層數設計:可頌類產品一般三五十層,千層派拿破崙一般幾百層到一千多層,層數太多或者太少都不可取,層數少了層次不豐富,層數多了但是最後的產品厚度都差不多固定的,多了你也看不出來更吃不出來,做可頌類的折疊數一般是包油3層,兩次4折
3,厚度一般控制在3mm,這個厚度做出來的產品外觀和口味都不錯,太薄了容易造成破皮,影響外觀和口感,太厚了更是影響成本,作為奸商的我怎麼可能做這種事情呢。
4,溫度:黃油和面團要在適合的溫度下才有比較好的韌性,可以擀薄折疊,溫度太高黃油就化了,一擀就破皮;溫度太低一擀黃油就斷了,到時候做出來的酥皮有的地方有黃油有的地方沒黃油,就沒法層次分明啦。
5,一般會把面團和黃油放冷藏,拿出來的時候差不多4℃,但是還不能操作,用擀麵杖敲打一下等等黃油和面團升溫一點略軟再擀,具體溫度我不知道,都是看軟度的,而且這個製作過程中需要很快的完成,沒有太多時間給你測溫度。
6,還有一個重要的溫度就是室溫,一般認為室溫25℃比較好操作,但是遇到夏天特別熱冬天特別冷就要注意咯,溫度高就必須很迅速完成擀開和折疊的過程並放回冰箱鬆弛面團,溫度低操作的時間寬裕一些,但是要注意黃油和面團要多敲一些時間才能適合的軟硬度。
『陸』 請問:油麵 水油麵 油酥,這3種的面、油、水的比例
1、水油麵皮:水油麵用麵粉500克,油100克,水約175~200克(指炸製品,如果夏天天熱,還可用略低於30度的溫水)或是80度左右的熱水(對烤製品而言)調制而成。
2、油麵皮:油麵的麵粉必須是低筋麵粉,,是加少許高筋麵粉,油脂必須是冷油。在投料標准上,配比要適當合理,一般水油麵與油酥面的配比是6:4或5:5。
3、酥麵皮:油酥中麵粉和豬油的比例是1:1;酥面一般是由油脂和麥面擦制而成的,油脂有熟豬油、黃油、色拉油等等,其中熟豬油是首選,其成品潔白、細膩、酥層清晰;麥面一般選用低筋麵粉。
(6)水油皮類層酥面坯是指什麼擴展閱讀:
製作關鍵點
1、製作酥面的油必須為冷油,以熟豬油為佳。
2、麵粉一定要與油脂搓揉均勻,尤其在用豬油時,多擦多揉才會使凝固的油在麵粉中分布均勻。
3、如果是炸製品,酥面中的麵粉一般為生粉,如果是烤製品,有時也用熟粉(放在盤子中封保鮮膜上籠約10-15分鍾蒸熟),由於熟粉的蛋白質變性,失去形成麵筋的能力,起酥的效果會更好。
4、由於現在很多都用的是桶裝或罐裝經提煉過的熟豬油,其質地會因品質的不同而偏硬,所以在擦制酥面時可加大豬油的量,500克麵粉可加250-500克不等。
5、製作好的酥面需靜置片刻(視工作間溫度和氣溫,或冷藏或置於工作溫度下),待用時再次搓揉均勻成團。
6、酥面中的含油量一般烤製品要比炸製品的用油量大。
『柒』 油酥面是什麼
油酥面團 是 起酥類製品所用面團的總稱。它分為層酥面團和混酥面團兩大類。 所謂起酥面團是指由水油麵團(即水、油、面混揉而成的面團)和干油酥面團(即只用油脂和麵粉揉製成的面團)構成。其代表品種為:龍眼酥、菊花酥、水晶酥等。
油酥面團根據其本身性質,又分為:層酥、單酥。層酥即兩塊面組成,一塊水油皮,一塊干油酥面,用水油皮包上干油酥而成。單酥又叫硬酥,由油、糖、麵粉、化學膨鬆劑等原料組成,具有酥性但沒層,從性質上看,屬於膨鬆面團。油酥面團大體分為:水油麵皮、干油酥。水油麵皮是麵粉加油和水調制而成的面團;干油酥是用麵粉和油拌勻擦制而成的面團。水油麵具體製法是:用麵粉.500克,油100克,水約175~200克。先將麵粉倒人案板或盆中,中間扒個坑,加水和油用手攪動水和油帶動部分麵粉,達到水油溶解後,再拌入整個麵粉調制,要反復揉搓,蓋上濕布餳15分鍾後,再次揉透待用。干油酥的具體製法是:麵粉500克,用油約200克。先把麵粉放在案板上或盆中,中間扒個坑,把油倒人攪拌均勻,反復擦勻擦透即可使用。
『捌』 4、酥面坯製品的起酥機理是什麼有幾種開酥的方法舉例說明分別適用於哪種具體產品
1水油皮面的調制方法:水油皮面是用麵粉、油脂及水拌制而成的,麵粉、油脂與水的比例一般為1:0.2:0.45。具體製作方法是:取500克麵粉放案板上,加入225克清水和100克油脂,拌和成葡萄面,然後揉製成面團
2干油酥的調制方法(心面):酥面是完全有油脂和麵粉擦制而成的,麵粉與油脂的比例一般為2:1。製作方法是:取麵粉500克,加入250克油脂拌和,然後用手掌一層層地向前推擦,反復擦透、擦潤,至 無白粉粒,油脂與麵粉充分黏結成團為止
起酥方法:1、起酥概念:就是把酥麵包入皮面,經不同的擀制,使其形成層次的過程。
2、起酥的方法有大包酥和小包酥兩種。大包酥是把酥麵包入皮面內,包好後用手按扁,用擀麵杖或通心錘將面團向四周擀開,擀薄,切去兩頭,然後將酥皮折疊成三層,再擀開、擀薄,由外向內捲起成筒狀,按成品要求切成面劑;小包酥的製作方法是:將皮面和心面分別下成面劑,取一心麵包入皮面內,其餘做法與大包酥相同。大包酥適合於大量製作和成批生產,對酥層的要求不高。小包酥製作速度慢,酥層清晰美觀,適合製作花色品種。
酥層的表現形式:用大包酥和小包酥起酥後,經不同的切法,不同的製作方法,可形成不同的坯皮。常見的有明酥、暗酥、半暗酥三種。凡是酥層能明顯呈現於外的叫明酥,包括直酥和圓酥兩種,起酥後切劑後刀切面向上,成型後製品的酥層外露;凡是在製品表面看不見酥層的酥皮類製品叫暗酥,切劑後刀切面向左右,成型後在製品的表面看不到酥層;凡是部分酥層外露的酥製品叫半暗酥。
『玖』 水面層酥面坯與水油層酥面坯的區別
.水油皮是指以蛋水面為皮,黃油酥為心,經疊制而成的層酥面坯。
『拾』 酥皮面團分了哪幾類及作用
酥皮面團分為層酥面團和混酥面團兩大類。層酥面團具有層性但沒有酥性,混酥面具有酥性但沒層,從性質上看,屬於膨鬆面團。
所謂起酥面團是指由水油麵團(即水、油、面混揉而成的面團)和干油酥面團(即只用油脂和麵粉揉製成 的面團)構成。
它的原理是把干油酥包入水油酥中,經過擀卷,使兩塊面團成為整體。由於兩塊面團的性質不同,干油酥被水油麵層層隔離,形成很多層次。加熱成熟後產生清晰的層次,達到酥鬆的效果。
「包酥」:
「包酥」這個環節。包得好壞,能直接影響製品的質量,具體分為大包酥和小包酥。
大包酥:就是一次加工幾個或幾十個製品。
小包酥:就是一次包一個或幾個。它是根據製品的數量、質量要求來決定。包酥要注意擀制要均勻,少用生粉,卷緊,蓋上濕布等,每個環節都要掌握好,這樣才能制出好的製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