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精油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1.蒸餾法提取精油
大多數純精油是通過蒸汽蒸餾的方法從植物中提取出來。將新採摘的植物懸於滾水上方,蒸汽會將精油從植物中帶出來。上升的蒸汽被一個容器捕獲,然後順著管子下流。這時熱的蒸汽快速冷卻,重新凝結成水。從而將精油從水中分離出來,並將精油收集起來。
提取精油後剩下的水是蒸餾法的副產品。一些植物含有極易溶於水的芳香劑,蒸餾完後他們留在了水中。這些水非常的香,並且被芳香治療專家看重,他們將她視為水溶膠。在芳香療法中,水溶膠在肌膚保濕產品中被大量使用。
2.壓榨法提取精油
最直接的生產精油方法是壓榨植物的果肉、種子、植物的皮--與獲取橄欖油的方式類似。這種工藝被大量應用於柑橘屬植物的果皮,例如桔子、檸檬、酸橙或者葡萄柚,因為這些植物果皮中的精油很容易被榨出來。
3.萃香法提取精油
這是一種古老的方法,今天除了在法國外,其他地方已經很少使用。它的流程長,工序復雜,從而導致精油的價格高昂。花瓣被置於熱的油脂上,從而將精油從花中分離出來。過去主要使用動物油或者豬油,現在更普遍的使用植物油。一旦精油溶於油脂中,就用新鮮的花換掉用過的。把這個過程重復多次,直到油脂充滿香味。然後用溶劑將油脂分離出來,留下的就是精油了。
4.溶解法提取精油
芳香療法專家趨向於避開通過化學溶劑獲取的精油,他們擔心本應該被完全清除的溶劑仍有極少量的殘留。首先,植物溶於苯,乙烷或者亞甲基氯化物等溶劑。這些溶劑的沸點很低,他們將蒸發掉。有些時候,我們也用利用真空或者離心力的機器來將溶劑和精油分離。
這樣產生的精油稱為「凈油」。類似的,有使用石蠟作為溶劑的,石蠟沒有被蒸發掉,石蠟的存在使得最終的產品為固態,因此被稱為「凝結精油」。
即使蒸發掉的溶劑被回收,冷卻成液體被重新使用,這種方法還是代價高昂的。因此,這種方法被保留用於不能被蒸餾提取的貴重的精油,像蘭草、香草之類,或者用於玫瑰精油的提取,因為用這種方法提取玫瑰精油比用蒸餾法提取玫瑰精油要稍微便宜一點點。
5.二氧化碳法提取精油
新的獲取精油的方法也被引入了。最有意思的是用二氧化碳提取精油,雖然他的代價非常高昂。但令人可喜的是這樣提取出的精油的香味與植物本身的香味非常的接近。
Ⅱ 想了解精油的起源
我們應該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當聞到玫瑰的香氣時,會產生幸福的感覺;當聞到柑橘類的香氣時,會分泌更多唾液、增加食慾;當聞到薄荷的香氣時,鼻子就會通暢無比。這些都是植物香味所帶來的效果。即便沒有用過精油,我們也體驗過並知道香味舒緩身心的效果。
所含有機化合物的差異正是精油的獨特個性
精油中,薰衣草的香味令人放鬆,甜橙的香味令人產生食慾,迷迭香的香味令人頭腦清醒。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印象。這些精油作用的差異是因精油所含成分不同而造成的。
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的過程中,會製造出各種有機化合物。精油是數十種乃至數百種有機化合物的集合,精油中的有機化合物可根據其構造和功效,分為幾個群組。各種精油根據所含有機化合物群組的不同而發揮不同的功效。
Ⅲ 花的精油是怎麼製成的
花精油是由植物體內萃取出來的油脂,通常不溶於水,可溶於有機溶劑,一般比水輕,比重約在0.7~1.07之間(桂皮油比水重)。精油在常溫下是液體,冷卻後則可析出結晶,稱為「腦」(stearopten),比較著名的包括樟腦、薄荷腦等;不結晶的部分仍稱為油(eleopten),一般精油的沸點介於攝氏60~350度之間。
這些成分以不同形式存在於植物的花、果皮、葉、種子、莖、根、樹皮、樹脂、種子細胞內,而這些細胞大都分布在植物的油腺或腺毛中,或溶於植物樹脂而充填在植物體的空洞中。精油就是由這些細胞中萃取而得。
目前,天然植物精油根據萃取部位來分類,可分為:
花花的香氣隱藏於腺細胞,它所分泌擴散出來的香氣化學物質可以吸引昆蟲幫助植物授粉,達到傳宗接代的目的。常見萃取精油的花朵,包括萬壽菊、德國洋甘菊、薰衣草、玫瑰、茉莉、百里香、橙花、依蘭依蘭、鷹爪豆、銀合歡、玉蘭花、水仙、晚香玉、七里香、梔子、雞蛋花、永久花、桂花、含笑花、丁香、一枝黃花等。
果皮花的子房經過發育,成熟後就是果實,果實外層的果皮常富含揮發性的精油。常見自果皮萃取精油的果實,包括橘子、苦橙、甜橙、佛手柑、葡萄柚、檸檬、萊姆等。
葉葉中所含的葉綠素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最重要的成分,能把水及二氧化碳轉化成醣及氧。常見萃取自葉子的精油,有香茅、薄荷、茶樹、尤加利、白千層、天竺葵、月桂、廣霍香、羅勒、絲柏、牛膝草、冷杉、松、杜鵑、苦橙葉、桔葉、樟、馬纓丹、紫羅蘭、圓葉當歸、香蜂草、香桃木、羅文莎葉等。
huajingyou.cn
植物花精油是植物代謝的副產物,但具有相當重要的功能,可以引誘昆蟲幫助授粉,以及保護植物不受微生物感染
精油的功能
精油是植物經過復雜的生成過程所產生的高度濃縮菁華液,稱它們是植物的「菁華之油」實不為過。構成植物精油的成分至少有一百多種以上,有些精油中的成分甚至高達千種,這些成分包括醛類、醇類、酚類、酯類、酸類、萜烯類等,以及許多微量化合物。伴隨化學科技與工藝的進步,可以解析出某種精油的主成分,但是如果把這些主成分分別以化學方法合成後再加以組合,往往無法得到原來精油的香氛或生理活性,只能說上天製造的天然精油很難模仿替代。
當我們嗅聞精油時,揮發出來的精油的各種分子被吸入到鼻子,並吸附在嗅覺細胞上,經由嗅覺細胞中的纖毛記錄香氣,並把香氣傳遞至嗅覺閥而傳送到位於大腦的嗅覺區。精油中的不同組成化學分子會刺激並釋出神經傳遞物質,而產生諸如興奮或鎮靜、提神或放鬆等生理作用。
精油也可經由皮膚吸收進入血液循環而到達器官或組織(例如肺、腎臟等),對人體而言具有諸多生理意義。在一片回歸自然的浪潮中,「芳香療法(aromatherapy)」正在世界各國流行,芳香療法與芳香美容已廣泛地被歐美及亞洲的醫學界接受與推廣。這些天然的植物精油影響人的生理與心理,使生理和諧與心理舒暢,可謂身心俱感安適。
南中國台灣由於地處熱帶,日照期長,例如屏東縣內遍布著包括艾納香、月橘、玉蘭花、桂花、含笑花、香茅、蘄艾、白千層、曇花、薄荷、文殊蘭、雞蛋花、食茱萸、山茶花、山棕、野薑花、布荊、左手香、過山香、柚花等超過20種熱帶芳香植物,且由於日照充足,精油的含量特別豐足。如果能有效開發,形成地區特色產業,不僅能就地取材,掌握植物來源,也能為精緻農業拉高產值。
Ⅳ 植物為什麼會產生精油
精油(Essential oils),也稱為揮發油(Volatile oils),是存在於植物體中的一類可隨水蒸氣蒸餾、在常溫下能揮發、且具有一定香味的揮發性油狀液體的總稱。它廣泛地存在於植物體中,幾乎可以說,凡是有氣味(大多芳香)的植物均含有多少不等的精油。早在四百多年前,李時珍撰寫的《本草綱目》中就詳細記錄了一些植物精油提取以及應用的資料。
精油用在人體上也是如此:我們無法不吃補水只靠精油來維持生命,因為它不會直接提供養分,但精油可以輔助我們度過各式各樣的困難。生命並不是只要會吃,會排泄,還需要各種表現,例如欣賞美好事物的能力,轉危為安,化繁為簡的能力,這些都是可以藉由精油得到提升;精油參與的是進階成長,是生命情境、生活態度所需要的。
Ⅳ 植物精油的來源
以其存在的部位,使用的目的,可以分類如下:
配糖體:碳水化合物之一種,有鎮咳、利尿、防腐、消炎等作用,也是知名的「阿斯匹林」的來源。
生物鹼:碳水化合物含氮的總稱,存在於植物的根莖葉、樹皮、種子,特定植物所形成的特定生物鹼,都有其獨特的功效,例如「古柯鹼」。
植物精油:這里說的精油,單指存在於植物油腺與油囊中的植物油脂,相較於動物油脂,植物油脂屬於不飽和脂肪酸,也含較多的必須脂肪酸,所以較易為人體吸收。同時,特定的植物,如唇形科、芸香科、桃金娘科、姜科,其植物油脂更含有獨特的成分,除了自古作為香料外,亦為驅蟲劑、興奮劑、強心劑,在醫理有廣泛的使用。
萜類:C10H16系列的物質,有單萜與倍萜,在殺菌驅蟲,濕疹皮膚病等屬於異類入侵的病症,有相當悠久的歷史。
酚類:苯環並帶有氫氧基的物質。在松樹、胡麻、紫蘇…等植物中,可為驅蟲劑、祛痰劑、通經劑等等應用。
鞣質:存在於植物的樹皮、心材、枝葉上,對於植物本身有防止腐朽、蟲害等作用,在山茶科、楊柳科、薔薇科、唇形科最為普遍。
類黃鹼素:存在於植物的根莖葉、花瓣果實種子,是一種黃色色素,難溶於水,其功用是利尿、預防便秘、增強心肌等等。
皂素:主要存在於根莖與種子,富有吸濕性,可令植物在乾旱期防止水分蒸發,並對害蟲有相當強的遏阻作用,主要應用於催吐、祛痰,常見於無患子科、茄科、五加科、玄篸科、百合科。
類胡蘿卜素:普遍存在於植物各處,非水溶性,在果皮上也有相當豐富的含量。可用於祛痰、健胃,或與高血壓、糖尿病相關疾病。
香豆素:另一個普遍存在於植物的成分,在當歸、獨活、白芷中存在最多,常用作鎮痛方面的配方。前一節課所說的,植物其實含有相當復雜的成分,許多成分對人體也有相當的交互作用,因此人類自古就懂得從植物中找到協助的配方。、其實我們思考中國古人的中葯煎葯過程,不就跟精油的提煉很像?把選擇的葯材,用火煎熬、煮湯,再喝其煮出來的菁華液體。同樣的,精油的提煉也是從植物特定的收割部位,大部分的提煉方式也都是用蒸餾法,如果是受熱容易破壞的種類,就必須用冷壓法(直接壓榨),更珍貴的花材可能用脂吸法(將花瓣鋪在油脂上,讓油吸收花的菁華)或是溶劑法(利用特定的溶劑吸取花的菁華)。 如果要更仔細的研究這其中的奧妙,還有得說的勒,就拿最普及的熏衣草為例,這也是,因為它的氣味相當獨特,您知道它是怎麼來的嗎?全球最著名的產地是義大利帕多瓦,在那裡,光是熏衣草的種植品種就分為好幾級,其中的奧妙就在:
萃取的部位:整株收割、粹取,與只取花朵部位的粹取,其香味與成分當然不同。
萃取的品種:熏衣草品種數十種,有的是屬於產油量大的經濟作物,有的是產油量不大,但非常香的高附加價值作物。
出產的農場:全世界種植熏衣草的農場何其多,帕多瓦又是重要的產地,當然也是當地主要的收入來源,農場種植的「風水」好壞,也關繫到收成的品質。
植物的周期:熏衣草自種植後,約在第三年才是成熟期,所產的油也才最經典,然後到了某個階段後,慢慢也會不若以往,同樣是粹取,如何把握精華期取油,這關系著農場主人經營的用心,當然也是成本。
以上只是選材的差異,在粹取時的品質檢驗、過濾、保存無一不是珍貴的經驗資產。難怪到處都有熏衣草精油,但是品質就是有高下之差! 講到提煉過程,就不能不提產地差異。除了所謂原產地水土、品種的差異外,另一個重要差異就是文明差異。
所謂文明差異指的是:工業化程度高的國家,其粹取精油的優勢是:能用精密農業的手法,獲得最大的取油生產能量,並能提供比較好的粹取技術,以及保存、運輸等所謂「科學手法」,但是壞處也就是在太懂得科學了,所以:能造假的能力也提高;受到工業污染的機率也增加。所謂能造假,當然就是能以幾可亂真的化學合成配方參入,降低成本增加獲利,且這些國家的工業化較普及,所以環境污染也會嚴重些,因此,「有機」的要求才會這么重要。那落後國家呢?像東南亞(主要是中國大陸)、中南美、南歐這類產地的特色就是:因為科技不發達,說得難聽一點就是「化學肥料比天然肥料還貴」,所以較無工業污染或是有「調味」的問題,但是這就會考驗其煉油技術與相關技術了。較有名的例子如廣藿香,由於廣藿香會使栽種的土壤貧瘠,對歐美國家來說不是個好的經濟作物,主要產地還是以印尼、中國為主。由於廣藿香在蒸餾後,常裝在粗製的金屬容器中,使得金屬溶解在精油內,成為深褐色,所以眾人以為廣藿香就是深褐色,這就是產地對於保存方式不是很先進造成的現象之一。如果要為產地的差異下一個簡單的分別,可以這樣結論:
◆先進國家標榜的是精密農業,有機栽種,以科學方法經營。
◆落後地區提供的是低廉的人力成本,大批的未開發與野生來源,粹取手法也許較為落後,但是更原汁原味!
Ⅵ 精油是怎樣從花卉中提煉出來的麻煩告訴我
香精油包含在芳香植物中,也就是這些芳香植物中所含的香精油使得這些花草散發出宜人的香氣。包含在被子植物(學名Magnoliophyta)的果實、樹皮、果皮、葉或它們的花朵的子房之內的香清油有著很多的功用。許多個世紀以前,中亞地區的很多國家就開始了植物香精油的提煉。也正是在這些地區,油的蒸餾手法首次出現。
爾後一種稍加完整的香精油蒸餾粹取法同香精油一起出口到西方,在那裡,這種蒸餾粹取法又被加以完善,以便西方國家也能用這種手法來處理芳香植物,提煉香精油。
香精油主要被使用在化妝用品領域中或在日常生活中為多種物品加香。法國許多著名的香水、香料生產廠每年都要使用大量的香精油來進行生產。
在法國,特別是在法國南部地區廣袤的大地上,生長著難以計數的各種各樣的芳香植物。著名的香水之城葛哈絲(Grasse)正是位於法國南部蔚藍海岸所在的這條緯線之上。
小城葛哈絲是法國早期的香水之都,在這里,眾多自然芳香和芳香植物找到了一個能充分表達他們的氣味的理想歸宿。通過蒸餾或粹取的方法對這些植物的香味進行提取,然後就得到了香精油。
可以說法國南部地區(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蔚藍海岸地區)是一個芳香植物的大寶藏:麝香草、蓬蒿等芳香植物遍地皆是,而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應該是薰衣草,因為它可能是在普羅旺斯的道路邊上最常見的一種芳香植物。
正是這種滿地皆是的不起眼的薰衣草卻一向被香水製造商們視為藍紫色的珍寶。以它的香味構成的研究課題不計其數,它還給許多進入香水和香料生產廠的物產帶來了新的生命。
香精油還因它的治療功效被特別採用於治療學領域中。根據不同種植物的不同屬性特點,人們使用用這些植物生產出的香精油減輕或緩和傷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香油膏。這些葯用香油膏因它的汲取了香精油內的有益部分而產生的良好的葯用效果而受到醫學界的好評。
這種葯物因它完全由天然植物製成,且充分地利用了天然植物中所含的化學因素的葯用功效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而被廣大民眾廣為接受。這種香油膏最初被使用在戰爭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進行消毒和阻斷傳染,可以說它曾經救治了不少戰士和普通民眾的性命。
盡管香精油有如此多的好的作用,但在詳細了解每種香精油不同的功效之前最好不要輕率的使用。錯誤的使用可能會使"治療"變成一種危險的舉動。因為根據製成香精油所用物種的不同,香精油的屬性和功效也隨之千變萬化。而且,由於一些香精油由人體通過按摩吸收或呼吸道吸入使用,因此對某些香精油的不當攝取是一種相當有危害的行為。
關於香精油的製造,具體來說,香精油通常通過蒸餾法來獲取。但除此以外還可以通過各種各樣其它的技術來製造香精油,其中最有趣的一種手法應該算是吸附法。
吸附法是種非常古老的傳統製造法,非常的手工業化。首先將新鮮的鮮花放置在一張油板上,這張塗滿膏油的油板就開始自動吸收鮮花中的香精,當油板上的膏油完全吸收了鮮花中的香精,進入飽和狀態後,飽含香精的膏油就被浸入酒精中。經過一天一夜長達二十四小時的浸泡,香精油被酒精從膏油中粹取出來,最後一個步驟就是收集起那些珍貴的香精油液體了。
在眾多能夠提煉香精油的芳香植物中,有一種植物在香精油的生產廠商中一直都非常被重視並保留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就是薰衣草。這種有股非常獨特的香味的植物在普羅旺斯地區隨處可見,甚至您會在田野里看到紫海連天的飄著香味的薰衣草種植田。
薰衣草因它不同一般的芬芳特徵被用於進行多種不同香型的香水的製造。而且因為它所含的香精有治療的效果,它還被應用在醫療領域中。現在人們大都知道它在解除失眠,防止消化不良和感染或減緩頭疼等方面有著顯著的治療效果。
另外,薰衣草還是普羅旺斯田園的標志。因為這種植物的採收幾乎只在南法的普羅旺斯地區進行。這是因為這種來自波斯地區的植物需要在溫暖甚至炎熱的氣候中才能健康成長。
盡管如此,法國並不是香精油的最大出產國。並且,在法國,香精油的使用方法多數是來自於印度的。然而,香精油在法國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並且開始擁有越來越多的追隨者。
Ⅶ 植物精油怎麼提取
植物精油是自草本植物的花、葉、根、樹皮、果實、種子、樹脂等以蒸餾、壓榨方式提煉出來的。
脂吸方法是用一片玻漓嵌在一個長方形框架上,把薄薄的一層脂肪塗在玻璃上,然後鋪一層剛採收的新鮮花瓣在脂肪上。經過約二十四小時,花瓣中所含的精油就會全部被脂肪吸附,這時把框架反過來,該花瓣自動掉下來,然後將另一層新鮮花瓣鋪脂肪上。
浸漬法程序通常用在採收後,花朵不會再繼續精油的製造,採收後的花朵被浸在熱油脂中讓油脂透過植物的細胞壁,吸取其精油。經過吸附的花朵以離心反復做大約十五次,然後飽含精油的香油脂再以前述脂吸法中的手續來處理。
植物精油的成分:
植物精油是由一百多種以上的成分所構成,當然有些更高達數百種至上千種成分構成,一般而言植物精油含有醇類、醛類、酸類、酚類、丙酮類、萜烯類。以玫瑰精油為例86%是由三百多種成分組成,14%是由許多微量化合物組成。
這兩部分的組成比率不同,也會影響味道及療效。保加利亞玫瑰中含有33-55%的香茅醇,03—40%的牻牛兒醇和橙花醇,16—22%的硬脂腦,1.5-2%的苯乙醇,0.2-2%的倍半萜環狀醇,以及一些微量合成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植物精油
Ⅷ 大部分蒲包花為什麼都有產生芳香精油的油腺
植物為什麼會產生精油?
一、防止食草動物、昆蟲、真菌的侵害
一位有機蔬菜種植專家無意中發現,一片地里,前幾棵蔬菜被蟲子吃了以後,就會開始釋放特別的氣味訊息,好像用空襲警報在告訴其他同伴:「有害蟲來了!」。植物間會互相對話溝通,藉著氣味互通有無、傳導訊息。它所釋放的芳香分子是一種訊息傳導物質,其他植物在接收到這個氣味、訊息後,會迅速從土壤中選擇適當的養分,在體內進行一系列生物化學變化並產生抵抗力,抵抗病蟲、病菌的侵害。所有會釋放出香氣的植物都含有精油,只是量的多少是否足以拿來萃取。只要有香氣來源,它的生物化學結構都可以界定為精油。
並不是所有的植物都能產出精油,只有那些含有香脂腺的植物才可能產出精油。不同植物的香脂腺分布有區別,有的是花瓣、葉子、根莖或樹幹上。將香囊提煉萃取後,即成為我們所稱的「植物精油」。精油里包含很多不同的成分,有的精油,例如玫瑰,可由250種以上不同的分子結合而成。 精油是由一些很小的分子所組成,這些高揮發物質,可由鼻腔呼吸道進入身體,將訊息直接送到腦部,通過大腦的邊緣系統,調節情緒和身體的生理功能。所以在芳香療法中,精油可強化生理和心理的機能。每一種植物精油都有一個化學結構來決定它的香味、色彩、流動性和它與系統運作的方式,也使得每一種植物精油各有一套特殊的功能特質。
Ⅸ 植物為什麼產生精油
精油產自芳香植物(Aromatic Herbst)。並不是所有的植物都能產出精油,只有那些含有香脂腺的植物才可能產出精油。不同植物的香脂腺分布有區別,有的是花瓣、葉子、根莖或樹幹上。將香囊提煉萃取後,即成為我們所稱的「植物精油」。精油里包含很多不同的成分,有的精油,例如玫瑰,可由250種以上不同的分子結合而成。 精油具有親脂性,很容易溶在油脂中,因為精油的分子鏈通常比較短,這使得它們極易滲透於皮膚,且藉著皮下脂肪下豐富的毛細血管而進入體內。精油是由一些很小的分子所組成,這些高揮發物質,可由鼻腔呼吸道進入身體,將訊息直接送到腦部,通過大腦的邊緣系統,調節情緒和身體的生理功能。所以在芳香療法中,精油可強化生理和心理的機能。每一種植物精油都有一個化學結構來決定它的香味、色彩、流動性和它與系統運作的方式,也使得每一種植物精油各有一套特殊的功能特質。
Ⅹ 如何從植物中提取精油
一、蒸餾法
可以說是提煉精油古老的,也是廣泛被使用的方法,處理的程序包括在蒸餾容器中以水或蒸氣(或是兩者並用)將植物加熱,使水蒸氣排出,因而製造出濃縮液。用上述程序製造出來的液體混合油和水,通常油會浮在水上,因而是水重於油,如果是油重於水的情況(如丁香油),則油會沉到底下,這時候可以輕易把油和水分開。
二、脂吸法
脂吸方法是用一片玻漓嵌在一個長方形框架上,把薄薄的一層脂肪塗在玻璃上,然後鋪一層剛採收的新鮮花瓣在脂肪上。經過約二十四小時,花瓣中所含的精油就會全部被脂肪吸附,這時把框架反過來,該花瓣自動掉下來,然後將另一層新鮮花瓣鋪脂肪上。這個程序必須持續長達七十天的時間,視處理的花朵種類和品質而定。
三、浸漬法
這種處理程序通常用在採收後,花朵不會再繼續精油的製造,採收後的花朵被浸在熱油脂中讓油脂透過植物的細胞壁,吸取其精油。經過吸附的花朵以離心反復做大約十五次,然後飽含精油的香油脂再以前述脂吸法中的手續來處理。
四、榨取法
這種方法專制柑橘類屬的精油如檸檬、橙、佛手柑、葡萄袖和紅柑。熟練的工人懂得施加適當的壓力,把精油從果皮中擠出來,但是這種提煉法因為耗費人工,所以成本高昂,榨取法都已交給機器處理。植物精油從種植到提煉,十分復雜,耗時耗力,且要求精湛嚴謹,所以成本相當高,價值也當然昂貴。
五、浸泡法
將花朵泡在熱油中分解細胞,使它們的香味釋放於油中,之後,再蒸餾出其中的薰香分子。
六、壓縮法
這是一種相對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將成熟的果子削皮,再由其間擠出精油到海綿上,如橘子、檸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