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醫里講的體內有濕邪有哪些表現 ,怎麼治理哦
中醫里講的體內有濕邪的表現為:
傷濕,則頭脹而痛,胸前作悶,口不作渴,身重而痛,發熱體倦,小便清長,舌苔白滑,脈濡或緩。冒濕,則首如裹,遍體不舒,四肢懈怠,脈來濡弱,濕傷關節,則關節酸痛重著,屈伸不利。
1、中葯調理
2、薏米+紅豆 煮湯喝
補充:
濕邪,是指其致病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等特性的外邪。多發病於長夏季節。
(1)濕性重濁:重,即沉重或重著。指感受濕邪,常可見頭重如裹,周身困沉,四肢酸懶沉重等症。濕邪留滯經絡關節,陽氣布達受礙,則可見肌膚不仁,關節疼痛重著之「濕痹」或「著痹」。濁,即穢濁,多指分泌物穢濁不清,即感受濕邪,可見面垢眵多,大便溏瀉,下痢黏液膿血,小便渾濁,婦女白帶過多,濕疹浸淫流水等症。
(2)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滯臟腑經絡,阻遏氣機,升降失常,常可見胸悶脘痞,小便短澀,大便不爽。濕留體內,常先困脾,致使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水濕停聚,則可見腹瀉,尿少,水腫,腹水等症。
(3)濕性黏滯:一是濕邪為病,其症多黏滯而不爽,如排出物及分泌物多滯膩而不通暢;二是濕病多纏綿難愈,病程較長或反復發作,如濕痹、濕疹、濕溫等。
(4)濕性趨下,易襲陰位:如水腫多以下肢明顯;濕邪下注,則可致淋濁、帶下、泄痢等病證。
2. 奇症 怪病 !
你這是屬於中風當中的:中經絡。絡脈空虛,風邪入中。臨床表現,肌膚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㖞斜,語言不利,口角流流涎,甚則半身不遂。或兼見惡寒、發熱、肢體拘急,關節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脈浮。證候分析。氣血虛衰,肢體失養,故肌膚不仁,手足麻木。正氣不足,絡脈空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虛入中經絡,痹阻氣血,肌膚筋脈失其濡養,故口眼㖞斜,語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則半身不遂。惡寒、發熱、肢體拘急、關節酸痛、苔薄白,脈浮,是風邪外襲,正邪相爭所出現的表證。治法:祛風、養血、通絡。方葯:可用牽正散加防風、菊花、天麻、鉤藤、當歸、川芎等,以祛風活血通經活絡。QQ:286620861
3. 濕氣又被稱為什麼
一般中醫所講的「濕氣」是指六種外感病邪「風寒暑濕燥火」中的一種,一般稱為濕淫證。
濕邪
凡致病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特性的外邪,稱為濕邪。
濕氣淫勝,傷人致病,則為濕邪。濕邪為病,長夏居多,但四季均可發生。長夏,又稱「季夏」,時值夏秋之交,陽熱尚盛,雨水且多,熱蒸濕騰,潮濕充斥,為一年中濕氣最盛的季節。濕邪傷人所致的病證,稱為外濕病證。外濕病證,多由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處潮濕、水中作業等環境中感受濕邪所致。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濕為重濁之邪,屬陰,其性黏膩、停滯、彌漫,其傷人多隱緩不覺,易導致多種病變。
(1)濕為陰邪,易傷陽氣,易阻氣機 濕與水同類,故屬陰邪。陰邪侵人,機體陽氣與之抗爭,故濕邪侵襲,易傷陽氣。故清·葉桂《溫熱論·外感溫熱篇》說:「濕勝則陽微。」脾主運化水液,性喜燥而惡濕,故外感濕邪,常易困脾,致脾陽不振,運化無權,從而使水濕內生、停聚,發為泄瀉、水腫、痰飲等。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
濕邪傷人常留滯於臟腑經絡,阻遏氣機,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如濕阻胸膈,氣機不暢則胸膈滿悶;濕阻中焦,脾胃氣機升降失常,納運失司,則脘痞腹脹,食慾減退;濕停下焦,腎與膀胱氣機不利,則小腹脹滿、小便淋澀不暢等。
(2)濕性重濁 「重」,即沉重、附著。濕邪致病,常出現以沉重感及附著難移為特徵的臨床表現,如頭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並且附著難移等。濕邪外襲肌表,困遏清陽,清陽不升,則頭重如裹,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於濕,首如裹。」濕邪阻滯經絡關節,陽氣不得布達,則可見肌膚不仁、(2)濕性重濁 「重」,即沉重、附著。濕邪致病,常出現以沉重感及附著難移為特徵的臨床表現,如頭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並且附著難移等。濕邪外襲肌表,困遏清陽,清陽不升,則頭重如裹,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於濕,首如裹。」濕邪阻滯經絡關節,陽氣不得布達,則可見肌膚不仁、關節疼痛沉重或屈伸不利等,病位多固定且附著難移,稱之為「濕痹」或「著痹」。「濁」,即穢濁。濕邪為患,易出現分泌物和排泄物穢濁不清的特徵。如濕濁在上,則面垢、眵多;濕濁下注,則小便渾濁或滯澀不利、婦女白帶過多;濕滯大腸,則大便溏泄、下痢膿血;濕邪浸淫肌膚,則可見濕疹浸淫流水等。
(3)濕性黏滯 「黏」,即黏膩不爽;「滯」,即停滯。濕邪致病,其黏膩停滯的特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症狀的黏滯性。濕邪為患,易呈現分泌物和排泄物黏滯不爽的特徵,如濕熱痢疾的大便排泄不爽,淋證的小便滯澀不暢,以及汗出而黏、口黏和舌苔厚滑黏膩等。二是病程的纏綿性。因濕性黏滯,易阻氣機,氣不行則濕不化,膠著難解,故濕邪為病,起病隱緩,病程較長,反復發作,或纏綿難愈。如濕溫、濕疹、濕痹(著痹)等,皆因其濕邪難除而不易速愈,或反復發作。吳瑭《溫病條辨·上焦篇》謂:「其性氤氳黏膩,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溫熱之一涼即退,故難速已。」
(4)濕性趨下,易襲陰位 濕邪類水屬陰而有趨下之勢,故濕邪為病,多易傷及人體下部。如水腫、濕疹、腳氣等病,以下肢較為多見,《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傷於濕者,下先受之。」小便渾濁、泄瀉、下痢、婦女帶下等,多由濕邪下注所致。
從整體觀念去理解,應該會比較好理解一些。
大白話:人體的健康會受到自然界「氣候的變化、空氣的流動、溫度的降低升高、濕度的高低」等各種因素單獨或者綜合的影響,其中人體各種機能受到環境濕度的影響而致病就是濕淫證,一般稱之為濕氣。
濕氣重的主要表現:頭身困重、脘腹痞脹、舌苔白厚膩、脈緩細等等。
大白話:濕氣重的人,形象的說相當於身體灌了鉛。從頭往下說,頭部和身體都有疲倦感,感覺很累,嗜睡,而且關節不如正常時靈活,同時具有酸痛感。胸悶,腹部胃部長期發脹,面色晦暗。還有大家通常都知道的看舌苔,如果舌苔比較厚而且發白發膩的話,濕氣都是很重了的。
濕淫證即濕氣重的原因:因為氣候潮濕、居住的環境潮濕、工作環境濕氣霧氣重,或者因為淋雨或者其他原因接觸水汽,造成自然界濕氣入侵人體而使人體致病。也是因為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所以西北多燥病,江南多濕熱病。
4. 懂中醫的來幫忙啊
中風的中葯治療
(1)風中經絡型
症狀:半身不遂,口眼彎斜,肌膚不仁,發熱惡寒,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滑或弦。
方葯:肉桂6g,炮附子5g,麻黃5g,防風、防己、當歸各12g,人參、川芎、白芍、杏仁、黃芪、甘草各10g,生薑5片。
(2)腑氣不通型
症狀:半身不遂,口眼彎斜,脘腹滿悶,大便秘結,小便赤黃,或見頭暈煩躁,舌紅,舌苔黃或膩,脈滑或弦。
方葯:厚朴、大黃、枳實、甘草各10g
(3)氣虛痰阻型
症狀:半身不遂,口眼彎斜,面色萎黃,語言騫色,痰稀而白,或見頭暈目眩,舌質淡有齒痕,舌苔白滑或膩,脈滑或弦。
方葯:六君子湯加減:人參、甘草各10g,茯苓、白術、陳皮各15g,半夏、竹茹、膽南星各15g。
(4)氣虛血瘀型
症狀:肢體緩縱不舉,或見攣卷,或見疼痛,舌質淡或紫暗,舌有瘀斑,舌苔薄白,脈沉細或澀。
方葯:補陽還五湯:生黃芪30g,當歸、桃仁、赤芍、川芎、炙地龍、紅花各15g。
(5)氣滯經絡型
症狀:肢體癱瘓或口眼彎斜,胸脅脹滿,嘆息為快,脘腹滿悶,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弦。
方葯:八味順氣散:人參、白術、白芷、烏葯、青皮各10g,茯苓、陳皮各15g,甘草8g。
(6)邪熱壅盛型
症狀:半身不遂,口眼彎斜,面色潮紅,口渴喜冷飲,小便赤黃,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方葯:川芎、白芍、白術、菊花、桔梗、荊芥穗、連翹、黃芩、寒水石各10g,當歸、石膏各15g,砂仁、薄荷、滑石、大黃各5g。
(7)氣血兩虛型
症狀:肢體緩縱無力,或見蒼白腫脹,面色無華,少氣懶言,聲低氣怯,或畏風自汗,舌質淡白,舌邊有齒痕,脈細弱。
方葯:八珍湯:人參、白術、川芎、白芍、甘草各10g,熟地、茯苓、當歸各15g。
(8)肝風挾痰型
症狀:半身不遂,口眼彎斜,頭暈或頭痛,急躁易怒,或見多痰,肢體麻木,舌紅苔白膩,脈弦或滑。
方葯:白術、茯苓、天麻、橘紅各15g,半夏、甘草各10g,生薑3片,大棗3枚。
中風的葯膳食療程
中風又稱卒中,屬腦血管系統中的常見病。它分為兩類,一類是腦血栓形成,一類是腦內出血。
中醫認為中風的發生與以下幾種情況有關:
1、由於起居失宜,七情郁結,肝熱化風。
2、飲食失節,脾失健運,濕聚生痰。
3、體質素虛,外感風邪。風、火、痰、熱互相影響而突然發病,是中風最常見的直接發病因素。
故從膳食方面來說,飲食宜清淡,多吃些新鮮蔬菜、水果,如蘿卜、藕、芹菜、大白菜、香蕉、梨等,以涼血清熱,消食開胃,寬胸理氣。禁食膏脂、厚味、肥甘、生痰動火的食物,如雞肉、豬油、辣椒、煙酒等。
利用中醫的葯膳食療對中風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1、痰熱內結
症狀:昏厥已蘇,聲出口開,喉有痰鳴,語言蹇澀,舌強苔膩,脈沉滑無力。
治法:泄熱滌痰。
食療方:
貝母粥 貝母粉15g,粳米50g,冰糖適量。將粳米、冰糖如常法煮粥,煮至半開湯未稠時,加入貝母粉,改用文火稍煮片刻,視粥稠時停火,每日早晚溫服。
冬爪子飲小麥 冬瓜子30g,紅糖適量,搗爛,開水沖服。
蘿卜汁 白蘿卜搗汁飲服,每次30ml,日服3次。或將蘿卜汁拌在粥內食用。
2、肝火熾盛
症狀:昏厥已過,聲出口開,氣粗息高,躁擾不寧,兼有頭脹耳鳴,巔頂作痛,舌邊尖紅。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火。
食療方:
豬膽綠豆粉 豬膽汁120g,綠豆粉80g,拌勻晾乾研末,每服6g,日2次。
菊花粥 秋季霜降前,將菊花採摘去蒂,烘乾或蒸後曬干,或陰干,然後磨粉備用。先以粳米100ml,加水如常法煮粥,待粥將成時,調入菊花末10-15g,稍煮一、二沸即可。
芹菜粥 新鮮芹菜60g(切碎),粳米100g,放砂鍋內,加水如常法煮粥,每日早晚溫熱服食。應現煮現吃,不宜久放。
刀豆茶 刀豆根30g,加紅茶3g,水煎服。
3、正氣欲脫
症狀:目合口開,聲嘶氣促,舌短面青,自汗,手足逆冷,大小便自遺,舌質談,脈沉細弱。
治法:滋陰益氣固脫。
食療方:
獨參湯 紅參15g,煎服。
人參湯 人參10g,橘皮10g,蘇葉15g,砂糖150g,加水30ml。煎水代茶飲。
五味子湯 五味子10g,紫蘇葉18g,人參12g,砂糖100g,加水3000ml,煎至1500ml,濾去渣,飲湯。
牡蠣麥麩散 牡蠣粉、麥麩等分,每次服3g,1日2次。
4、腎虛絡阻
症狀:舌短不語,足瘺不行,或偏癱,或半身不遂,舌淡紅,脈細弱。
治法:益腎通絡。
食療方:
枸杞麥冬飲 枸杞子、麥冬各15g,煎水代茶飲之。
天門冬粥 天門冬30g,白米50g,煮粥食用。
地黃粥 取生地黃汁100ml,先將粳米煮熟,粥成入地黃汁,攪勻食用。
枸杞歸芪大棗瘦肉湯 枸杞15g,當歸10g,黃芪30g,大棗10 枚,豬瘦肉100g。將以上各味共燉湯,加食鹽適量調味,食肉喝湯。
中風的物理治療
當病人入院後,物理治療師會進行一個仔細的檢查,其中包括病歷及家庭工作背景。根據這些資料,身體機能所產生的問題如感覺、肌張力、動作的模式、平衡力、協調功能、步態、痛症、關節幅度等等會被評定、記錄下來,然後確定治療目標、治療計劃,盡量去達到所預定的短期及長期目標,就是使病人達到最高獨立能力。
藉著教授正確的動作模式及防止不正確的動作模式,病人漸漸地學會如何做到理想的肌肉控制及平衡活動。一些特別的治療技巧,例如鬆弛被動式運動可用於減輕肌肉張力和保持關節幅度。
另一面,拍打法及抹法可用於促進肌肉收縮能力。對於掌握合適的自主運動,主動式運動起著重要的作用,而這需要治療師人手指引和病人自己的參與。此外,物理治療師也利用溫熱療法去減少疼痛和發炎,而這些經常在肩關節產生(偏癱後的肩手綜合征)。步態姿勢會重新被教育,到最後期,若病人仍出現足下垂或踝關節內翻的現象,矯形師會為病人做一個腳托,去保持踝關節在步行時的正常角度。
若有需要,不同種類的步行輔助器具如拐杖、四腳叉、步行架會由治療師指定簽發給病人使用。為此達致較高的獨立能力,治療師會教導病人如何使用樓梯及斜坡。
越來越多中風病人尋求針灸輔助療法
要幫助中風病人康復,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通過物理治療及智能治療。不過,陳篤生醫院的康復醫學部門卻發現,有越來越多的中風病人紛紛尋求針灸治療,作為物理和智能治療以外的輔助療法,希望能通過針灸提高康復的效果。
陳篤生醫院的康復醫學部門發現,自兩年前開始為住院的康復病人提供針灸治療的選擇以來,每兩名接受針灸治療的病人當中,就有一人是中風患者。其他病人還包括患上神經疾病以及腦部受傷的病人。
針灸是否奏效難下定論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醫學界至今仍沒有任何證據能證實,針灸在中風病人的康復上,是否能起有效的作用。
陳篤生醫院康復醫學部門的顧問醫生江慶喜日前接受本報的專訪時說,歐美地區曾有醫院就進行針灸以幫助康復的中風病人展開調查,想一探針灸在幫助中風病人恢復肢體的活動機能和力氣方面,是否有一定的療效,但卻得不出所以然。
這一方面是因為接受調查的病人最多隻是100名左右,更因為中風病人的康復過程非常緩慢,針灸是否在康復的過程中奏效,相當難下定論。
江慶喜說:「因此,雖然我們為康復病人提供針灸治療的選擇,不過,我們會讓病人清楚認識到,針灸仍然只屬於輔助療法,病人如果要有效地康復,還是得通過基本的物理治療及智能治療。」
在本地,平均每一小時就會有一人因中風被送入醫院。每年中風住院的更高達1萬人。這個數字,每年都在增加。在所有中風患者中,只有10%到30%的病人在中風後能完全康復。另外,約30%的病人完全無法康復而變成殘疾,而其餘的30%則只是部分康復,生活起居都需要家人的照顧。
江慶喜指出,一些中風病人之所以會尋求針灸作為治療的一個途徑,主要是因為中風的情況嚴重,導致他們無法恢復身體某些部位的活動機能,而這些病人一旦認為針灸或許能對病情有所幫助時,都會想嘗試接受有關治療。
不過,他也表示,並不是每名中風病人都適合接受針灸治療,針灸是否能幫助病人進一步康復,得視病人的病情而定。「如果我們發現,病人的情況真的是太嚴重了,針灸根本都改變不了他的情況時,我們一般都不會為病人進行針灸。」
設在宏茂橋社區醫院里的陳篤生醫院康復醫學部門,目前有四名醫生是經注冊的合格針灸師,為住院的百多名康復病人提供針灸服務。
5. 中醫中經絡是什麼
中經絡,中風中經、中絡的總稱。屬於中醫「中風」病症的范疇,見《壽世保元·中風》。證見口眼歪斜,肌膚麻木,半身不遂,言語不利等症,一般無神志改變。病情較中臟腑略輕。 中經,中風類型之一。見《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病情較中絡略重。《醫學正傳·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膈,但手足不遂,語言蹇澀者,此邪中於經也。」亦指風邪襲於經絡而見癮疹者。
6. 中醫中濕邪的致病特點
(1)自然特徵
濕具有重濁、粘滯、趨下特性,為長夏主氣。從大暑、立秋、處暑,到白露四個節氣,為濕氣主令。濕與脾土相應。夏秋之交,濕熱熏蒸,水氣上騰,濕氣最盛,故一年之中長夏多濕病。濕亦可因涉水淋雨、居處傷濕,或以水為事。濕邪為患,四季均可發病,且其傷人緩慢難察。
(2)濕的性質和致病特徵
濕為陰邪,阻礙氣機,易傷陽氣,其性重濁粘滯、趨下。
①濕為陰邪,易阻氣機,損傷陽氣:濕性類水,水屬於陰,故濕為陰邪。濕邪侵及人體,留滯於臟腑經絡,最易阻滯氣機,從而使氣機升降失常。胸脅為氣機升降之道路,濕阻胸膈,氣機不暢則胸悶;濕困脾胃,使脾胃納運失職,升降失常,故現納谷不香、不思飲食、脘痞腹脹、便溏不爽、小便短澀之候。由於濕為陰邪,陰勝則陽病,故濕邪為害,易傷陽氣。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脾主運化水濕,且為陰土,喜燥而惡濕,對濕邪又有特殊的易感性,所以脾具有運濕而惡濕的特性。因此,濕邪侵襲人體,必困於脾,使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水濕停聚,發為泄瀉、水腫、小便短少等症。「濕勝則陽微」,因濕為陰邪,易於損傷人體陽氣,由濕邪郁遏使陽氣不伸者,當用化氣利濕通利小便的方法,使氣機通暢,水道通調,則濕邪可從小便而去,濕去則陽氣自通。
②濕性重濁:濕為重濁有質之邪。所謂「重」,即沉重、重著之意。故濕邪致病,其臨床症狀有沉重的特性,如頭重身困、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濕邪外襲肌表,濕濁困遏,清陽不能伸展,則頭昏沉重,狀如裹束;如濕滯經絡關節,陽氣布達受阻,則可見肌膚不仁、關節疼痛重著等。所謂「濁」,即穢濁垢膩之意。故濕邪為患,易於出現排泄物和分泌物穢濁不清的現象。如濕濁在上則面垢、眵多;濕滯大腸,則大便溏瀉、下痢膿血粘液;濕氣下注,則小便渾濁、婦女黃白帶下過多;濕邪浸淫肌膚,則瘡瘍、濕疹、膿水穢濁等。
③濕性粘滯:「粘」,即粘膩:「滯」,即停滯。所謂粘滯是指濕邪致病具有粘膩停滯的特性。這種特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症狀的粘滯性。即濕病症狀多粘滯而不爽,如大便粘膩不爽,小便澀滯不暢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以及分泌物粘濁和舌苔粘膩等。二是病程的纏綿性。因濕性粘滯,蘊蒸不化,膠著難解,故起病緩慢隱襲,病程較長,往往反復發作或纏綿難愈。如濕溫,它是一種由濕熱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熱病。由於濕邪性質的特異性,在疾病的傳變過程中,表現出起病緩、傳變慢、病程長、難速愈的明顯特徵。他如濕疹、濕痹(著痹)等,亦因其濕而不易速愈。
④濕性趨下:水性就下,濕類於水,其質重濁,故濕邪有下趨之勢,易於傷及人體下部。其病多見下部的症狀,如水腫多以下肢較為明顯。他如帶下、小便渾濁、泄瀉、下痢等,亦多由濕邪下注所致。但是,濕邪浸淫,上下內外,無處不到,非獨侵襲人體下部。所謂「傷於濕者,下先受之」《素問·太陰陽明論》,只是說明濕性趨下,易侵陰位,為其特性之一而已。
濕為長夏主氣,與脾土相應。濕邪有阻遏氣機,易傷陽氣之性,其性重濁粘滯,且有趨下之勢。故濕邪為病,表現為人體氣機阻滯,脾陽不振,水濕停聚而胸悶脘痞、肢體困重、嘔惡泄瀉等,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如淚、涕、痰、帶下、二便等穢濁不清。
7. 中醫「榮氣虛則不仁」 里「不仁」的含義是什麼
就是肌膚不仁啊,皮膚毛發不能濡養,則肌膚不榮,爪發不生,皮膚感覺麻木,肌肉運動不良甚至萎縮,筋骨活動不利。
8. 中經絡的介紹
中經,中風類型之一。見《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病情較中絡略重。《醫學正傳·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膈,但手足不遂,語言蹇澀者,此邪中於經也。」亦指風邪襲於經絡而見癮疹者。
中絡,見《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為中風證情最輕者。證見口眼㖞斜,肌膚不仁。
9. 『偏枯不仁』是什麼意思
偏枯:一部分很興旺,另一部分枯萎——比喻偏重於一方面,發展不均勻。中醫泛指偏癱,半身不遂——半身不遂是偏癱的俗稱,指左側肢體(上下肢)或右側肢體隨意運動的功能減弱或喪失,由於肢體失去了隨意運動,後期會逐漸出現廢用性萎縮,中醫經典《內經》稱為「偏枯」。《素問·生氣通天論》記載:「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王冰注雲:「偏枯,半身不隨。」張介賓《類經·針刺類·刺諸風》雲:「偏枯者,半身不隨,風之類也。」為何稱為「偏枯」?張綱《中醫百病名源考》說道:「蓋所謂『枯』者,言氣血失養致肢體廢用,本一如草木失榮而無生機也。」
不仁:指肌膚肢體麻木,不靈便——李經緯、鄧鐵濤《中醫大辭典》:「不仁:即麻木不仁,指皮膚的感覺功能遲鈍或喪失。《素問·逆調論》:『榮氣虛則不仁。』《類經》十五卷註:『不仁,不知痛癢寒熱也。」
⑴營衛俱虛,人體肌肉不得氣昫血濡而皮膚麻木無知覺、不知寒熱痛癢者;如《素問·痹論》:「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痛),皮膚不營,故為不仁……在於肉則不仁。」吳昆《素問吳注》:「營,血也。皮膚之間無營血充養,則皮頑不知有無,名曰不仁。」
《素問·逆調論》:「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吳昆《素問吳注》:「不仁,麻木頑痹也。」張介賓《類經十五卷·疾病類四十五》:「不仁,不知痛癢寒熱也;不用,不能舉動也。……榮衛俱虛,則血氣俱病,血虛故為不仁,氣虛故為不用。」
《靈樞·刺節真邪》:「衛氣不行,則為不仁。」張介賓《類經十二卷·疾病類四》:「若衛氣受傷,虛而不行,則不知痛癢,是為不仁。」
⑵風寒之邪侵犯人體-客於「分肉之間」、經絡血脈之中,與營衛相干,血氣運行不暢,郁而化熱,「熱盛則肉腐,肉腐則為膿」,以致皮膚癘瘍、肌肉沒有知覺的癘風病(麻風病)。
《素問·風論》:「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瞋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癘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潰瘍,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
王冰註:「不仁,謂(疒群qun)而不知寒熱痛癢。」
楊上善《太素·卷第二十八·諸風數類》:「以下言癘病。」
高士宗《素問直解》:「風之傷人,或為癘風者,乃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太陽之脈俞」、「而散於通體分肉之間」、「干於衛氣,則正氣不能通貫,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然瞋脹而有瘍」、「因脈外之衛氣,在所凝而不行,故其肌肉癘瘍而亦有不仁也」、「申明癘者,經脈之氣,不和於榮,風氣相搏,搏而為熱,致有榮氣之熱,在於胕肉之間,其經脈之氣不清,故使面王之鼻柱壞而周身之毛色敗,以致皮膚瘍潰,而為癘風。由此觀之,是風寒客於太陽之經脈而不去,皮膚瘍潰,而名曰癘風也」。
——以上文字引自網路。
綜上所述,『偏枯不仁者』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指中風偏癱、半身不遂以及肢體麻木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