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濕熱蘊結證
濕熱蘊結證
濕熱蘊結證:濕熱互結,熱不得越,濕不得泄,以身熱不揚,口渴不欲多飲,頭痛,身重而痛,腹滿食少,小便短黃,大便泄瀉,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B. 什麼是濕熱蘊結
一般是穿了不透氣的褲子,導致的一種婦科病的症狀;
C. 濕熱蘊結證的病機
外感風熱之邪,內因過食辛辣肥甘,損傷脾胃,濕濁內生,蘊久化熱,風濕熱蘊結肌膚而發。
D. 濕疹的中醫觀點
中醫認為濕疹其發病原因乃先天稟賦不耐,後天失調養;飲食不節,過食醒發動風之食物,炙熄厚味,濃茶煙酒,辛辣刺激之品,傷及脾胃;生濕停飲,使脾為濕困,水濕停滯,或因外感淋雨涉水,久卧濕地。使內外濕邪相搏久而化熱,濕熱蘊結,充於肌膚腠理,浸淫肌膚而發病,濕熱化火可發為急性濕疹,常表現熱重於濕,濕熱蘊結肌膚則多為慢性濕疹,常表現為濕重於熱。濕邪郁久亦可化燥傷陰致脾虛血燥。
E. 濕熱的症狀
濕熱,為中醫名詞術語,為致病因素,屬於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熱)中的兩邪。亦為中醫證候名,如濕熱證,是指濕熱蘊結體內,臟腑經絡運行受阻,可見全身濕熱症狀的病理變化。
所謂濕,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屬於外邪,稱為濕邪,多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特性。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
熱,也是一種邪氣,致病具有炎熱升騰等特性,稱為火熱之邪。熱也可以因機體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稱內熱。火熱之邪侵犯人體或機體臟腑功能失調產生內熱時可導致熱證,熱證是感受外邪,或人體機能活動亢進,陽盛陰衰的證候。熱證的臨床表現:發熱,口渴喜冷飲,面紅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干,脈數。
濕熱,是熱與濕同時侵犯人體,或同時存在體內的病理變化,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並入侵人體,或可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濕熱證的常見臨床表現:發熱、身熱不揚,頭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黃而短,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濡數。濕熱流注關節則謂濕熱痹證,侵犯臟腑時,可出現脾胃濕熱(濕熱蘊脾)、肝膽濕熱、膀胱濕熱、腸道濕熱等證。
濕熱的一般表現為:頭身困重,發熱多在午後明顯,且身熱不揚(即肌膚初捫之不覺很熱,但捫之稍久即感灼手),並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脈數。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濕疹或瘡皰;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但通常所說的濕熱多指濕熱深入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濕熱,可見脘悶腹滿,惡心厭食,大便溏稀,尿短赤,脈濡數;其他如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苦食慾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怕冷交替,脈弦數;膀胱濕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濕熱見腹痛腹瀉,甚至里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F. 中醫濕熱指什麼
濕熱是中醫內蘊,指濕熱蘊釀於中焦脾胃和肝膽而言。濕為重濁粘膩之邪,容易影響氣
機的流通,如與熱邪相合,濕熱交困,則熱因濕阻而難清,濕因熱蒸
而陽氣受傷更甚,臨床表現為熱勢纏綿,下午熱高,身重,神疲,懶
言,神志昏沉,胸脘痞悶,惡心,納呆,腹脹,便溏,或發黃疸,小
便不利或黃赤,舌苔黃膩。多見於腸傷寒、黃疸型肝炎,鉤端螺旋體病等。
濕性重濁粘膩,與水同類,故為陰邪;具有壅遏氣機,易困脾陽的致病特點。火熱之性炎上、燔灼、躁動,與寒相對,故屬陽邪;其致病具有升溫沖逆,傷陰耗氣,入血動血,擾亂神明,傳變迅速等特點。濕熱之邪亦有內外之分。內濕由脾胃運化功能失常之所生,而內熱(火)則多因五志化火、嗜食辛辣、煙酒成癖、痰濕瘀血久蘊等所形成。
濕熱之邪是肝膽病最常見、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幾乎大多數肝病均不同程度地具有濕、熱之邪致病的基本特徵。無論是肝膽病
中頻見的腸胃道症狀,如腹脹、腹瀉、納獃等,還是各種感染性肝膽疾病所表現的發熱、膿腫之類,均與濕、熱之邪內犯肝膽密切相關。例如,黃疸就主要是由於濕熱蘊蒸肝膽,以致肝失疏泄,膽汁外溢,浸漬肌膚,下流膀胱而形成。若就暴發性肝炎的急黃而言,則為濕與熱毒相合為病的結果。濕熱相合致病在肝膽病中除主要可以導致黃疸外,亦可因濕熱之邪蘊結大腸,引起腹瀉、大便膿血、里急後重等濕熱下痢證。
G. 中醫濕熱毒
是指在肌膚破損處有濕熱火毒之邪侵襲,亦或是房事不節,感受穢濁之毒,濕熱毒邪蘊聚所表現出來的局部紅赤腫脹,灼熱疼痛,胃納不香,舌紅,苔黃膩,脈滑數一類病證。本病證見於丹毒、淋病及尖銳濕疣病。
病因
皮膚破損,感受濕熱火毒之邪,或因房事不節,感受穢濁之毒。
病機
濕熱下注,復感外邪,濕熱毒邪淤結,郁阻肌膚,經絡阻塞,故局部紅赤腫脹、灼熱疼痛,或見水皰、紫斑;熱毒熾盛,腐化肌肉,故甚者可至結毒化膿、肌膚壞死;若有濕邪中阻,可見胃納不香;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濕熱蘊結之象。濕性粘滯,與熱膠結,故易反復發作。
辨證要點
局部紅赤腫脹,灼熱疼痛,胃納不香,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臨床表現
局部紅赤腫脹,灼熱疼痛,或見水皰、紫斑,或伴有胃納不香,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
清熱利濕解毒。
常用中葯
萆薢、土茯苓、澤瀉、通草。
常見證型
1.濕熱毒蘊證 尖銳濕疣
臨床表現:外生殖器或肝門等處出現疣狀贅生物,色灰或褐色或淡紅,質軟,表面穢濁潮濕,觸之易出血,惡臭;伴小便黃或不暢;苔黃膩,脈滑或弦數。
治法:利濕化濁,清熱解毒。
方劑:萆薢化毒湯酌加馬齒覓、土茯苓、大青葉。
2.濕熱毒蘊證 丹毒
臨床表現:發於下肢,局部紅赤腫脹、灼熱疼痛,或見水皰、紫斑,甚至解毒化膿或皮膚壞死,或反復發作,可形成大腳分;伴發熱,胃納不香;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利濕清熱解毒。
方劑:五神湯合萆薢滲濕湯加減。
3.濕熱毒蘊證 急性淋病
臨床表現:尿道口紅腫,尿液混濁如脂,尿道口溢膿,尿急,尿頻,尿痛,尿道灼熱,嚴重者尿道黏膜水腫,附近淋巴結紅腫疼痛,女性宮頸充血、觸痛,並有膿性分泌物,或有前庭大腺紅腫熱痛等;可伴有發熱等全身症狀;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化濁。
方劑:龍膽瀉肝湯酌加土茯苓、紅藤、萆薢等。
預防調護
平常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
H. 中醫所說的濕熱到底是什麼意思
濕熱是中醫內蘊,指濕熱蘊釀於中焦脾胃和肝膽而言。濕為重濁粘膩之邪,容易影響氣 機的流通,如與熱邪相合,濕熱交困,則熱因濕阻而難清,濕因熱蒸 而陽氣受傷更甚,臨床表現為熱勢纏綿,下午熱高,身重,神疲,懶言,神志昏沉,胸脘痞悶,惡心,納呆,腹脹,便溏,或發黃疸,小 便不利或黃赤,舌苔黃膩。多見於腸傷寒、黃疸型肝炎,鉤端螺旋體病等。
濕性重濁粘膩,與水同類,故為陰邪;具有壅遏氣機,易困脾陽的致病特點。火熱之性炎上、燔灼、躁動,與寒相對,故屬陽邪;其致病具有升溫沖逆,傷陰耗氣,入血動血,擾亂神明,傳變迅速等特點。濕熱之邪亦有內外之分。內濕由脾胃運化功能失常之所生,而內熱(火)則多因五志化火、嗜食辛辣、煙酒成癖、痰濕瘀血久蘊等所形成。
濕熱之邪是肝膽病最常見、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幾乎大多數肝病均不同程度地具有濕、熱之邪致病的基本特徵。無論是肝膽病 中頻見的腸胃道症狀,如腹脹、腹瀉、納獃等,還是各種感染性肝膽疾病所表現的發熱、膿腫之類,均與濕、熱之邪內犯肝膽密切相關。例如,黃疸就主要是由於濕熱蘊蒸肝膽,以致肝失疏泄,膽汁外溢,浸漬肌膚,下流膀胱而形成。若就暴發性肝炎的急黃而言,則為濕與熱毒相合為病的結果。濕熱相合致病在肝膽病中除主要可以導致黃疸外,亦可因濕熱之邪蘊結大腸,引起腹瀉、大便膿血、里急後重等濕熱下痢證。
I. 濕熱蘊結是怎麼導致的
濕熱蘊結是一種表現在消化道出現問題的疾病,這個病情的主要的發病原因就是因為消化道紊亂所引起的疾病,平時的症狀表現就是吃飯不好,容易惡心,嘔吐是病情的嚴重表現,這個時候就應該去當地正規三甲醫院的消化內科去檢查治療了。平時不要吃刺激的食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