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素描人物臉上的線條怎麼畫
畫材准備
鉛筆:肖像畫的最基本畫材。正因為鉛筆線條易擦易修改的特性,比起其他任何筆都更加適合繪畫初學者。繪畫人物時推薦使用2B或4B鉛筆。打網格或是畫草稿時可用顏色較淺的2B鉛筆,而4B鉛筆則適用於處理明暗色調以及頭發等較深的部分。
橡皮:比起堅硬的制圖用橡皮,推薦使用柔軟的美術專用橡皮。在修改畫面時輕柔擦拭即可,以免損壞紙張。還有一種可以任意揉捏造型的「可塑橡皮」,在表現眼周下部、鼻樑以及嘴唇輪廓處的高光時非常實用,表現頭發的蓬鬆質感時也是極好的選擇。
素描本:市面上有用肯特紙做成的素描本,也可以購買活頁本或是散裝的紙張創作單幅。
紙巾和棉簽:繪畫人物時非常有用的道具。初學肖像畫時為面部營造立體感是一個難點,這時使用紙巾和棉簽就可以輕松地鋪出明暗調子。
尺、透明紙和記號筆:打網格時使用30或50cm長的尺子比較好。在透明紙上用記號筆畫出間隔5cm的直線後妥善保存,可以循環使用很長時間。
面部繪畫
仔細觀察人物面部骨骼和肌肉的狀態!隨著肌肉形態的變化,人物的表情和給人的印象也會隨之改變,所以有必要學習一下人臉的正面、側面和半側面的解剖知識。
除了網格線,還需要使用輔助線來精確定位眼、鼻和嘴的位置。拋開腦海中對五官比例的固有觀念,仔細觀察實際的寫生對象,測定完五官的大小後用輔助線記錄下發際和額頭、眉毛和眼睛還有鼻子和嘴等的大小和相互的距離關系。
把頭部想像成一個像雞蛋那樣有立體感的橢圓形體,畫出那條縱向的輔助線。之後,如圖所示確定眼、鼻、口的位置。根據近大遠小的原則,外側眼睛的長度會短一些,內側眼睛則要畫得更長一些。
眼
留出瞳孔中的白色高光位置,將剩餘部分塗黑,注意保持一定的明暗層次。之後用棉簽輕輕塗抹以營造立體感,眼球周圍的皮膚色調也用紙巾輕輕塗抹以更顯柔和。接著,就可以刻畫上眼皮下面那塊最深的陰影了,而後再用可塑橡皮輕輕擦出眼珠的高光白點以及上下眼皮的高光部分就大功告成啦!
鼻
強調觀察實際對象並按照實際大小來畫的重要性。要把鼻子畫得十分自然,重要的一點是弱化鼻子的輪廓線,改用明暗來營造鼻子的立體感。鼻樑、鼻頭以及人中部位的明暗將決定畫出的鼻子看上去是否自然。鼻子的長度、鼻翼的寬度以及側面鼻子的傾斜度都要仔細觀察。
嘴
先畫出立體感,再為其加上唇紋。在打草稿時最好先畫上唇紋。嘴巴張開時牙齒之間的縫隙或是嘴巴並攏時的上下唇縫隙都要畫得很深。下嘴唇正下方的陰影以及嘴角凹陷處的陰影也要勾勒得深一些。之後就可以上色,用棉簽輕輕塗抹以營造立體感。最後,用可塑橡皮擦除上下輪廓線,輕輕地點擦出高光部分即可完稿。
耳
要根據耳廓的曲線去表現明暗,而耳垂部位的立體感需要將它看作是類圓柱體來進行刻畫,耳道口部位的顏色則是最暗的。側面視角下的耳朵就需要將輪廓線和細節都交代得十分清楚。繪畫耳朵時,尤其需要對耳道口、耳垂的明暗和所有部位的陰影進行仔細觀察。
「8步繪畫法」步驟
小女孩
在紙上以邊長5cm的方格為單位,輕輕畫出寬幅為4個網格、高度為6個網格的網格線。用記號筆在透明紙上也畫出一樣的網格線。將照片以A4大小輸出後蓋於標記好網格線的透明紙下方。從左上方開始,對應地在紙上一格一格地畫出人物草稿。
2.仔細觀察照片和透明紙網格的關系,並相應地在紙上的每個方格中畫出草稿。該步驟不僅要完成整體輪廓線的勾勒,還要准確畫出眼、鼻、口的位置。
3.完成草稿後,擦除網格線。
4.用鉛筆為面部及其他部位的肌膚上一層淡淡的底色,再用紙巾輕柔擦拭,營造肌膚的柔軟質感。
5.深入刻畫眼、鼻、口細節,再如上圖為臉和脖子打上陰影。
6.在剛才的明暗調子基礎上用棉簽輕輕塗抹,使面部的立體感更加自然。繪畫發絲時,不必過分在意筆觸的紋理,將顏色畫得深一些即可。
7.深入刻畫面部和帽子的細節,用紙巾均勻塗抹頭發。畫面中除了女孩面部外,帽子、衣服的細節要素也較多,用比較簡單、概括的筆觸刻畫。
8.用細線進一步刻畫頭發和帽子等的細節,之後用可塑橡皮擦出高光。只要輕輕點擦,可塑橡皮就能很好地表現出人物的受光面,使用時可以根據需要擦除的面積大小將橡皮捏成需要的形狀後再使用。
學會了嗎?快動筆試著畫畫~
⑵ 用水粉怎麼調肉色(皮膚色)
動漫人物:首先確定你的漫畫是色系,是冷色還是暖色還是灰色調。。。。基本方法是肉色:(土紅+白)冷的+藍或者綠,暖的+紅或者黃切忌!冷暖色+一點點就可以了多試試,普遍准備張白紙。。。多多練習吧。。。
遠坂凜皮膚:亮部:肉色調法(紅色加白加土黃或者中黃,白色偏多) 如果有肉色那麼-肉色或加白暗部:肉色加點赭石或者熟褐 或者 淺灰 (原肉色要多點)
頭發:暗部:黑色 可以調點深紅色或者普藍色 根據環境色影響中調:可以加熟褐 或者 赭石
亮部:高光 白色偏藍或者黃
動畫白色+朱紅 不夠的話可以+點淡黃。
這張小櫻的膚色夠黃的。可以考慮加點土黃。
人的膚色針對你所要畫的的模特 他們的膚色不同 你所畫肌膚的固有色就不一樣 女生的膚色較白 你可以調適量的肉色 黃色和土紅加白當受光面的顏色 而年紀較大的農民 可能長時間的在陽光下照射 膚色較黑 就可以將土紅或是熟褐當為主要色 不同的受光面有不同的顏色 是不可以只用一種顏色的 而且作為形體的塊面還有冷暖之分 呵呵 要仔細了解才可以畫好 加油! 阿狸的皮膚用朱紅色加檸檬黃加鈦白,朱紅色比例偏少,鈦白較多。試試看吧,可以自行調整 比例 水粉調色的配方 玫紅色 + 黃色 = 大紅 ( 朱紅、桔黃、藤黃 ) 朱紅色 + 黑色少量 = 啡色 天藍色 + 黃色 = 草綠、 嫩綠 天藍色 + 黑色 + 紫 = 淺藍紫 草綠色 + 少量黑色 = 墨綠 天藍色 + 黑色 = 淺灰藍 天藍色 + 草綠色 = 藍綠 白色 + 紅色 + 黑色少量 = 禇石紅 天藍色 + 黑色(少量) = 墨藍 白色 + 黃色 + 黑色 = 熟褐 玫紅色 + 黑色(少量) = 暗紅 紅色 + 黃 + 白 = 人物的皮膚顏色 玫紅色 + 白色 = 粉玫紅 藍色 + 白色 = 粉藍 黃色 + 白色 = 米黃 玫紅色 + 黃色 = 大紅 紅+黃=橙;藍+黃=綠 順序:(從靠近大格白色的地方開始) 有三個大格分別用來裝用量較大的,並且明度、純度較高的色彩(如:白色、檸檬黃等) 白色 黃色——淡黃,中黃,土黃, 橙色——桔黃,桔紅,肉色 紅色——朱紅,大紅,玫瑰紅,深紅, 紫色——紫羅蘭,青蓮,藍蓮 藍色——湖藍,天藍,鈷藍,群青,普藍 綠色——淡綠,粉綠,淺綠,草綠,橄欖綠,翠綠,墨綠 棕色——赭石,熟褐,灰色 三原色:紅 黃 藍 三間色: 橙 綠 紫 三間色就是三原色里兩種顏色相加產生的. 三原色相加會得到一個黑色. 每個三原色根據他使用用量多少,所的到的三間色也會有所不同. .紅加黃變橙——2.少黃多紅變深橙,3.少紅多黃變淺黃4.紅加藍變紫——5.少藍多紅變紫再加多紅變玫瑰紅,6.黃加藍變綠——7.少黃多藍變深藍,8.少藍多黃變淺綠9.紅加黃加少藍變棕色——10.紅加黃加藍變灰黑色(按分量多少調可調出多種深淺不一的顏色) 1.紅加藍變紫再加白變淺紫 2.黃加少紅變深黃加白變土黃 3.黃加少紅變深黃 4.黃加藍變綠加白變奶綠 5.紅加黃加少藍加白變淺棕 6.紅加黃加藍變灰黑色加多白變淺灰 7.黃加藍變綠加藍變藍綠 8.紅加藍變紫再加紅加白變粉紫紅(玫瑰) 9.少紅加白變粉紅……………… 水粉33種顏料在調色盒中的排列 白色 空 空 熟褐 檸黃 桔黃 玫紅 橄綠 深綠 湖藍 青蓮 淡黃 橘紅 土紅 草綠 墨綠 鈷藍 紫色 中黃 朱紅 赭石 淡綠 翠綠 普蘭 空 土黃 大紅 深紅 中綠 粉綠 群青 黑 黑色 顏色的調配 (水以適宜為准,水多則淺,少則深,) 標准間色是二原色等量混合的結果,不等量混合則滋生出不同色相變化。如: 紅+黃=紅橙(紅多黃少,俗稱桔紅) 橙色(等量混合,俗稱桔黃) 黃+藍=黃綠(黃多藍少)草綠 綠色(等量混合)中綠 藍綠(藍多黃少)深綠 藍+紅=紅紫(紅多藍少) 紫色(等量混合) 藍紫(藍多紅少) 原色適當相混: 二間色適當相混: 紅灰色:紅多,黃、藍少 黃灰:橙加黃 黃灰色:黃多,紅、藍少 藍灰:綠加紫 藍灰色:藍多,紅、黃少 紅灰:橙加紫 純灰:黑加白
⑶ 繪畫中製作肌里的六種方法
古典透明畫法的方法是怎樣的
(1)素描初稿。透明畫法主要依賴於清晰、成功的單色底畫——素描。在這個階段,可以用任何素描媒介——炭條、色粉筆等清楚地確定一個可填充底色的框架——素描稿。之後,噴一層發膠或上光油。
(2)純灰畫法。一般用白色與黑色調和的灰色作畫,也可用赭石或褐色與白色調和。基本要求是反差強烈的明暗層次,盡可能用亮色調表現,因為其後每一遍上色都會使畫面變暗一點。根據「肥蓋瘦」原則,這一階段盡可能少用油,古代畫家多用鉛白,因為鉛白在油畫顏料中最「瘦」,而黑油畫色含油多,因而要少用。在表現明暗層次反差強烈的肖像時,並不意味著越暗越好,在保持亮度的基礎上,最深的調子處於中間灰色即可。在畫灰色畫時,應常備一支扇形筆或油畫滾子,不斷用它把顏料抹平,一般只在確實需要的地方才畫稍厚的筆觸。灰色畫完成之後,至少要讓它干兩天以上再塗上一層潤色光油,這利於隨後的色層上光。
(3)著色。開始時色層要概括,大面積塗上單純的經過稀釋的上光色是著色過程的第一步。待一層上光色干後才能覆蓋下一層色,間隔約為一至兩天。當然可以採用濕蓋濕的畫法,但不易控制色彩,所以很多採用透明畫法的藝術家同時畫幾幅畫。
(4)薄塗。透明著色之後,為增加物象的體感、質感,高光及細節部分常採用薄塗方式強調,用大量白色調和大量的調色油塗於干後的上光色上,多加調色油是為了遵守「肥蓋瘦」的原則。注意:這一階段不要使用松節油。松節油只在灰色畫階段使用。
在透明畫法中,上光著色與薄塗覆蓋可以交替進行。有時兩三遍即可,也可能三、四十遍不止。作品完成後需乾燥幾個月,然後塗一遍上光油。
有人說:有多少採用透明畫法的藝術家就會有多少種技法,可見透明畫法並不局限於上述方法。畫家可根據自己的需要探索屬於自己的技法風格。下面再介紹一種古典透明畫法:
首先用木炭起稿,然後用長鋒勾線筆蘸乳膠調和的黑顏料或墨汁准確地勾出輪廓,再用大刷筆蘸「三合一」油(達瑪上光油∶亞麻仁油∶松節油=1∶1∶3)調出赭色調的稀薄色,以鬆散的筆意塗滿畫面,再用抹布輕擦吸去多餘的油。第二步:用大筆蘸乳液(甲基纖維素乳液或乾酪素乳液,詳見「坦培拉乳劑的製作」),調鈦白粉畫出物體受光部分,趁白色未乾時用筆輕掃,向暗部過渡,製造飛白效果顯出中間色調,此時畫面的明暗對比應概括、強烈。第三步:白色干後接著用「三合一」油調色粉釉染,即所謂的「上光術」。如果沒有色粉可將油畫顏料用高麗紙吸去油份再用。第二步的提白與第三步的釉染反復進行,直到造型與色彩完美結合為止。
由於此技法使用乳膠調白,所以乾燥迅速,釉染後能在短時間內結膜,故可連續作業。應當注意:最初釉染不能用油過多。另外,畫布底子要有吸油性,初畫干澀,漸呈光澤。
古典透明畫法需要一個熟悉材料的過程,作畫者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
什麼是透明畫法和「光學灰」
透明畫法是已知架上繪畫最古老的繪畫技法,最早可追溯到15世紀。它是19世紀以前歐洲傳統的繪畫技法。透明畫法主要是進行色彩罩染,使兩種顏色通過視覺調和產生第三種顏色,它與物理調和派生的第三種顏色雖有相同的色相,但視覺效果不一樣,前者更為深沉,具有珠寶般的光澤。
在運用透明畫法的作畫過程中,一幅畫的素描關系是在不使用顏色的情況下完成的。所謂不使用顏色,指的是以單色高調的形式將構圖與物象的體積感確定下來。然後,將顏色以透明的稀薄色或上光色添加上去。
透明畫法包括:
(1)透明色重顯。一般在背景及主體物的暗部用不調粉或少調粉的油彩進行多層罩色,透露布紋及底色。
(2)薄底透明罩色。在中間調子的灰棕色底上用深棕色或銀灰色畫出較嚴格的素色油畫,待干後罩上透明色,透明色避免過多調入白色,以免影響透明度。為此,底畫的素色油畫需要預先提高明度,為多層罩色留下餘地。
(3)厚底透明罩色。指在底畫厚塗平滑的表面及底畫厚塗凹凸的表面上罩透明色。厚塗平滑的表面指先用厚色待未乾時掃平,干後罩透明色。此法多用於古典風油畫。例如肌膚受光部分多用厚塗顏料,使其與背景等暗色部分的厚薄拉開距離。厚塗顏料未乾時用毛筆輕輕掃勻筆觸進行平滑處理,干透後再罩透明色,能達到既厚實又透明晶瑩的效果。
「光學灰」是透明畫法表現出來的一種視覺效果。古代藝術家在坦培拉或油性色底上用樹脂光油進行釉染後,塗以透明或半透明覆蓋層,使各色層通過重疊顯露出來,即產生色彩奇異的透明灰色——「光學灰」。這種透明灰色和調配出來的灰色相比,視覺效果不大相同。它是直接畫法無法達到的。魯本斯當時就以創造光學灰著稱,他曾對他的學生說:「至少暗部最後一層色應是透明的。」如圖29是魯本斯的油畫局部。
坦培拉的乳液配製與繪畫方法如何
坦培拉繪畫的媒介劑——乳液分天然乳膠和人工合成乳液兩大類。歐洲傳統坦培拉繪畫使用雞蛋坦培拉乳液,現代畫家也使用乾酪素乳液和甲基纖維素乳液。其配製方法如下:
(1)雞蛋坦培拉乳液
①水性蛋黃坦培拉乳液:一個蛋黃加入等量或二分之一的清水,再滴入幾滴白醋,使其乳化並防腐。
②油性蛋黃坦培拉乳液;(1∶2)達瑪上光油與亞麻仁油按2∶1混合後,取兩小勺混合劑加入一個蛋黃,再滴入幾滴白醋。
③全蛋坦培拉乳液:即蛋清、蛋黃一起替代蛋黃使用,可以根據畫家需要按上述兩種方法配製水性或油性全蛋坦培拉乳液。全蛋坦培拉乳液的另一配製方法:一個全蛋、半份(1∶2)達瑪上光油、半份亞麻仁油和一份清水。
(2)乾酪素乳液
取50克乾酪素放入盛有125毫升清水的電熱鍋中加熱至沸騰,再加入15~20克鹼式碳酸銨(先用溫水溶化),不斷攪拌,使乾酪素充分溶解後,再兌入125毫升清水製成膠液,加 1%的鉛白用以防腐。該膠液作為水性乳液可以直接用來調色作畫,也可以加入適量的達瑪上光油和亞麻仁油使用。
(3)甲基纖維素乳液
取甲基纖維素31克,兌入2.2升清水,攪拌溶解後即可使用。直接用於繪畫時,最好混入半份或等量乳膠。一份甲基纖維素加半份達瑪上光油、半份亞麻仁油和一份水即可配成油性甲基纖維素乳液。
坦培拉繪畫的方法:
(1)多採用木板等硬支承材料,在底板上貼一層紗布或其它布料。
(2)白堊底子或石膏底子。不使用油質底子。
(3)用坦培拉乳液調和色粉作畫。
(4)在與畫幅等大的素描紙上畫出嚴謹、工整的素描搞,再拷貝到畫底上,噴上稀薄的礬水後便可著色。
在作畫過程中,坦培拉乳液最好隨用隨制,因為此乳液時間過長會變質或出現油水分離現象。調色時根據著色需要蘸水稀釋。第一步,以水彩畫方式用平頭筆鋪大體色,接著用小號毛筆以渾厚的小筆觸逐步施色塑造。由於坦培拉顏料的半透明性,大面積施色不易塗勻,故採用罩色與小線條排列的技法作細致描繪。敷色原則是由淺及深、先薄後厚。坦培拉的繪畫特色:能精細描寫物象,並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色彩的鮮艷度,而且幹得快(落筆後幾秒鍾即干),可反復多層繪制。
什麼是熱畫法與冷畫法
熱畫法與冷畫法是歐洲最古老的蠟彩畫技法,它們以使用蠟媒介的手段來區分。
適合於繪畫的蠟主要是蜂蠟。商店裡出售的蜂蠟呈乳白色餅狀或塊狀,柔潤細膩,加熱至60℃時能融於松節油、高級汽油和水中。蠟彩畫適合畫在木板等硬支承材料上,也能附著在畫布上。畫布底子一般採用膠質底子,也可以不做底子,但不能畫在油質底子上。
(1)熱畫法
選取優質蜂蠟8份,切成小塊,加1份卡爾努巴蠟(進口蠟,呈蛋黃色碎片狀,光滑堅硬,可以不用)混合裝入金屬容器中,用火加溫使之溶化。再取等量的(1∶2)達瑪樹脂光油調和在一起,並分盛於若干個小金屬盒裡,然後將各種顏色粉每色一盒分別攪拌在熱蠟溶液中,即可做成不同顏色的蠟質色膏。
作畫時將所用色膏盒排列在可加熱的平滑金屬板上,使蠟色保持溶化狀態,即可用畫筆蘸取色液作畫,並能夠在金屬板上調色,必要時用松節油稀釋。蠟色塗到畫面上會迅速凝固,可多層覆蓋,亦可趁熱用刮刀修改和潤飾。現代畫家常使用熱吹風器、特製電烙鐵、可加熱刮刀等輔助工具。如圖26。完成後的蠟彩畫呈亞光狀態,可用絨布在畫面上拋光。
(2)冷畫法
冷畫法又分乳化蠟和皂化蠟兩種媒介調色法。
乳化蠟:亦稱蠟乳膏,標準的配製方法是:取30克優質蜂蠟,放入250毫升沸水中溶化,加15~20克碳酸銨(可先用少許溫水溶解),沸騰冒泡後不停攪拌,直到冒泡消失,即可製成豆腐腦狀的蠟乳膏。繪畫時用蠟乳膏4份+1份乳膠(或動物膠、乾酪素膠等)調和顏色粉使用。
皂化蠟:將1份蜂蠟、3份松節油置於廣口瓶中,封口,用水加熱使蜂蠟溶化於松節油中,再兌入(1∶2)達瑪上光油即可調和顏料粉使用。
冷畫法比熱畫法更適於畫布和紙,但冷畫法蠟彩畫若要拋光最好畫在石膏底子的木板上。
怎樣給油畫起素描稿
一般人看來,素描稿只是粗略的草稿,用幾根隨意性的線條勾畫出物象的大體外形而已,而決定畫面最終效果的是色彩塑造。對於採用直接作畫法的藝術家來說,素描稿可能如此。而對於古典寫實繪畫的藝術家來說,素描稿則相當重要,它是藝術家造型語言的全部。因為素描是最基本的藝術表達方式,是藝術家與自然交流的第一步。
在這里我們研究一下青年畫家朝戈起素描稿的過程,如圖25。
(1)先勾出一個設想性的草稿,用鉛筆在紙上畫出大構圖和人物大體表情,然後對照模特進行寫生。畫家在寫生時多以感性因素為主,人物的外形和神態盡可能接近對象。
(2)在寫生過程中充分體味模特的內在氣質,緊緊地抓住這一開啟性靈的契機加以強化。然後,畫家根據寫生稿進行加工、概括、提煉。
(3)在前兩張素描稿連續嬗變和語言凈化的基礎上進行第三張素描稿的創作。這一步強調輪廓線處理,使外形更加豐滿,人物在光影的作用下產生一種浮雕感。同時對局部的內容加以充實,畫得更加肯定。素描稿敲定之後,畫家以極其嚴格的方法(方格放大法)將素描稿拷貝到畫布上。
由此看來,起素描稿是一個靈活的造型過程,它允許甚至鼓勵不斷修改和調整,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確定一個明確滿意的視覺形象。在任何油畫的起步階段,都有理由也有必要花費大量時間來起素描稿。
起素描稿並不一定上調子,可直接用線在畫布上修改、調整,也可以用簡單色來確定畫面的主體色調與色彩關系。下面介紹幾種起稿用的工具。
(1)炭條。炭精棒與木炭條都適於在畫布或木板上畫素描。木炭條的性能更好,因為它的印痕較輕,更容易擦掉,用起來較為靈活。炭精棒能留下很重的線條,使輪廓線較為明確。
(2)炭筆。線條較細,更適於畫細部。有人不主張用鉛筆,認為鉛印會從油畫色層底下泛上來。
(3)色粉筆與蠟筆。在畫布上使用不易過多,要避免使用白色或淺色。在這種素描中過多使用色粉筆或蠟筆會使底子不穩定。
(4)水彩與丙烯色。極薄的水彩不會對油畫色的覆蓋產生任何影響。若要厚塗,就用丙烯色。
(5)水墨。使用中國書畫用水墨,是很有趣的事。墨線既可以用油畫色覆蓋,也可以保留,它不會輕易被松節油洗掉。
(6)復寫紙。可將紙上的素描稿復印到畫布上。
在起素描稿階段,發膠、膠液等固定液是不可缺少的。對於易脫落或泛色的材料有必要噴上一層固定液。另外,各種橡皮、抹布等也是必備品。
如何借用肌理來表現物象的質感
借用肌理作畫,以求得視覺的滿足是古典寫實繪畫常用的技法。現代派畫家更注重肌理,甚至將布片、草根、樹葉等實物直接貼於畫面之上。這里介紹幾種借用肌理表現物象質感的油畫技巧:
毛絨感:用小筆觸有規律地點成一片或在鋪好顏色的地方使用小筆桿、硬木棍等點出絨毛狀。傳統方法中有使用木屑、沙粒等物的,具體作法:將膠液塗於所需部位,膠面上撒上篩選後干凈的木屑,待膠與木屑粘合後,清除多餘木屑(豎起畫框,在背面輕拍),干透之後為防止木屑吸油,要在表面噴一層膠液。董希文先生在畫《開國大典》中的地毯時,使用了小米做肌理。
草叢的肌理:可以用小筆勾畫。大面積的草地常採用干拖法,即用大筆蘸濃厚的顏色拖刷,顏色干後再拖,反復進行直到產生厚重的草地效果,可使用畫刀、扇形筆等輔助工具。傳統表現方法是用白顏料加快乾油在底層上搓出草的肌理,干後罩色,為使色層豐富可再用小筆勾畫。使用丙烯材料做肌理需要在表面噴膠後再著色。美國畫家懷斯利用稍擠乾的蘸滿水彩色的粗糙畫筆畫枯草或毛皮的底層。
用乳膠調和大白粉或立德粉做成的粉膏可做多種肌理,但不能太厚,否則有脫落的可能,表現木紋等紋理時可借用刀具。著色時可以首先反向鋪色。如畫面效果是冷色調,那麼先用暖灰色薄塗一遍(棕色加少量的黑色)。然後用干凈的布擦一遍,顏色便會滲到肌理的縫隙中,這一層顏料可用丙烯,因它幹得快且堅固,並對後面的多次表現起作用,松節油也不易洗掉。接下來採用刮、罩的反復製作就能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
製作油畫肌理的材料與方法有哪些
油畫常借用肌理來充分表現物體的外在特徵。肌理能使畫面產生可觸摸的特殊藝術效果,是平塗著色難以達到的,它包括畫布的紋理、粗糙的底子、筆觸的變化、刀法的應用以及添加物的使用。
古代油畫作品不乏利用肌理的典範,倫勃朗的肌理製作是其技法的一部分。古典繪畫大師多數運用自己調和的白色製作肌理,然後用透明畫法一層一層地畫上去。現代畫家通常利用大白粉調和乳膠在底子上做肌理或直接用白油畫顏料製作肌理。比如畫家艾軒用白顏料調快乾油(日本產的快乾油,與白顏料調和使用24小時內干透),使用大號狼毫油畫筆在畫面需要的地方運用揉搓等表現方法鋪設有蓬鬆感的肌理。畫家何多苓則用「Modeling」塑造軟膏(具有可塑性強、易乾等特點)來製作肌理,根據物象的質感變換筆意。
製作肌理的常用材料有:
(1)石灰粉。可研製成細粉狀和沙粒狀,能與油畫顏料混合使用,但不能添加過多,否則將減弱附著性。
(2)大理石粉。類似石灰粉,但此石灰粉硬且重,不易磨碎。
(3)沙子。使用前需用水清洗,易於油畫顏料混合。
(4)赤鐵粉。需和油畫顏料調和充分才能獲得均勻的肌理。不適合濃厚用法。
(5)其它。玻璃、鋸末、雜草等均勻使用。
無論使用什麼樣的添加物,都會影響顏色的附著力。若使用極多的添加物,可利用上光油增加此媒材的附著力,而且使表面產生光澤。下面介紹幾種製作肌理的簡單方法:
(1)利用大白粉或立德粉調白乳膠成膏狀,利用畫筆或畫刀在需要的地方製作出斑駁的筆痕肌理,或將白粉膏塗於底層,用刀具、梳子、滾子等製作出所需要的肌理。
(2)將達瑪或瑪蒂樹脂溶解於松節油再調和白顏料,達到一定粘稠度時再用畫筆或大畫刀在刮過膠的畫布上製作理想的肌理。松節油揮發後,鉛白會很快變硬(約二分鍾),因此要恰當地掌握時間,如果太遲,塗料變硬,肌理製作就難以進行。
(3)使用丙烯顏料或丙烯塑型膏製作肌理非常方便,因丙烯材料幹得快,亦可以堆砌。但如果在油底子或著色後的油膜上使用,丙烯顏料易剝落,所以使用前應先用砂紙打磨一下。
(4)作畫過程中可以通過稀、稠、薄、厚等色彩變化,借用筆觸與刀法直接做出凹凸不平的粗糙效果,或在顏料中摻入砂子、鋸末、玻璃碎末、麵包渣等顆粒狀材料製作肌理.
⑷ 油畫頭像臉部的顏色怎麼調
頭像、臉部顏色調色方法如下:
1、熟褐中混入少許調色油調色。再用鬃刷蘸上此色,將准備好的素描轉到畫板上。這一步要十分注意比例結構,修改時只需用布抹去某些筆觸再重畫,如下圖所示:
(4)人肌膚的顏色用什麼美術工具畫擴展閱讀:
幾種起稿用的工具:
(1)炭條。炭精棒與木炭條都適於在畫布或木板上畫素描。木炭條的性能更好,因為它的印痕較輕,更容易擦掉,用起來較為靈活。炭精棒能留下很重的線條,使輪廓線較為明確。
(2)炭筆。線條較細,更適於畫細部。有人不主張用鉛筆,認為鉛印會從油畫色層底下泛上來。
(3)色粉筆與蠟筆。在畫布上使用不易過多,要避免使用白色或淺色。在這種素描中過多使用色粉筆或蠟筆會使底子不穩定。
(4)水彩與丙烯色。極薄的水彩不會對油畫色的覆蓋產生任何影響。若要厚塗,就用丙烯色。
(5)水墨。使用中國書畫用水墨,是很有趣的事。墨線既可以用油畫色覆蓋,也可以保留,它不會輕易被松節油洗掉。
(6)復寫紙。可將紙上的素描稿復印到畫布上。在起素描稿階段,發膠、膠液等固定液是不可缺少的。對於易脫落或泛色的材料有必要噴上一層固定液。另外,各種橡皮、抹布等也是必備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