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精油按摩 > 肌膚觸發點是什麼

肌膚觸發點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17 22:49:30

1. 醫美後感覺皮膚會刺痛干癢,有什麼解決辦法嗎

做完美容臉又紅又干又熱又癢可能是過敏,也可能是接觸性皮炎、日光性皮炎和痤瘡等。1、接觸性皮炎:患者可能因直接接觸化妝品等過敏源引起面部刺激而患接觸性皮炎,導致面部發紅發癢症狀,此時,患者可能在面部相應部位出現紅斑等皮膚病變,並伴有紅色瘙癢。2、日光性皮炎:患者長期暴露在陽光下可能會患日光性皮炎,甚至在面部暴露部位出現水皰、鱗狀紅斑等皮膚病變的同時,也可能出現紅色瘙癢症狀。3、痤瘡:痤瘡可能是由於患者面部皮脂腺分泌旺盛,油脂堵塞毛囊口所致,這時,臉上也有發紅發癢的症狀。患者在生活中注意飲食清淡,注意皮膚保濕滋潤,可以用涼開水或者生理鹽水濕敷,這有助於疾病的恢復。

2. 穴道到底是什麼

穴位:針炙學名詞。又稱腧穴,孔穴,穴道。有輸注,孔隙的含義,為經絡,藏府氣血輸注處。分經穴,奇穴,阿是穴 經穴:已經歸屬經脈通路上的稱為經穴,十四經共有:任脈24,督脈28,足厥陰肝經一側14穴(左右兩側共28穴),足少陽膽經一側44穴(左右兩側共88穴),手少陽三焦經一側23穴(左右兩側共46穴),手厥陰心包經一側9穴(左右兩側共18穴),足少陰腎經一側27穴(左右兩側共54穴),足太陽膀胱經一側67穴(左右兩側共134穴),手太陽小腸經一側19穴(左右兩側共38穴),手少陰心經一側9穴(左右兩側共18穴),足太陰脾經一側21穴(左右兩側共42穴),足陽明胃經一側45穴(左右兩側共90穴),手陽明大腸經一側20穴(左右兩側共40穴),手太陰肺經一側11穴(左右兩側共22穴)。361穴位,770處。 經外奇穴:未列入十四經的概稱經外奇穴。56穴位,176處。有些奇穴在一些經脈上但卻不屬於該經脈,如印堂,位於督脈,卻不屬於督脈,有些數量大,如華佗夾脊17對,34穴。 阿是穴:沒有固定部位,隨病變部位或壓痛點而定的穴位稱為阿是穴。 熟悉經穴是第一步,然後是奇穴,最後能根據根據身體狀況確定阿是穴才能算是了解穴位,因此其復雜程度不亞於任何一門其他醫學學科。 穴位究竟是什麼 1882年,布里克斯發現人體表面存在溫點和冷點而被譽為軀體感覺生理學的先驅。其實,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著許多特殊的感覺點��腧穴了。公元前五至一世紀寫下的著名醫典《黃帝內經》就已指出,「氣穴所發,各有處名「,並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晉代皇甫謐編纂了我國現存針灸專科的開山名作《針灸甲乙經》,對人體340個穴位的名稱、別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論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釐定穴位,訂正訛謬,撰著《銅人腧穴針灸圖位》,並且首創研鑄專供針灸教學與考試用的兩座針灸銅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確,令人嘆服。可見,很早以前,我國古代醫學家就知道依據腧穴治病,並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腧穴學的完整理論體系。 《類經·人之四海》載:「輸、腧、俞,本經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輸穴、俞穴之稱,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醫基礎理論,人體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於體表的部位,還是針灸、推拿、氣功等療法的施術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驅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實質究竟是什麼呢?它真是人體的特殊結構嗎?長期以來,人們對此推測紛紛,莫衷一是。 許多人從穴位的電學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質。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電通過人體皮膚,發現皮膚上存在某些導電量特別高的「良導點」,它們的位置與穴位位置吻合。此後不久,法國著名針灸學家尼伯亞特在助手的協助下,應用測定皮膚電阻方法證實了這一現象,並確定穴位電阻只有它周圍皮膚電阻的一半。在屍體上進行的測量也獲得同樣的結果。50年代後期,我國學者有關穴位電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電阻高電位的特性。然而,據推測,全身穴位的總面積僅占體表的萬分之四,而全身體表電阻的部位卻很多,遠遠不限於穴位的地方。況且,如進食、睡眠、運動等生理活動,時序、季節、氣溫等外界環境改變以及精寸心理狀態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皮膚電阻值。難怪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感嘆:以此(皮膚電阻測定法)測定經穴頗有困難。法國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時間,應用此法測定穴位,所得結果卻與中國穴位大相徑庭,不得不揪然中止這項研究。 也有人將古老的腧穴理論與現代醫學理論比擬分析,力圖用新理論、新概念闡釋它們。譬如,電流刺激肌膚,被刺激的肌肉會產生收縮。用最弱電流刺激而產生最大肌肉收縮的體表部位叫運動點。美國學者金林對照運動點位置與傳統穴位位置後提出,兩者的分布近乎一致。日本的兵頭正義與美國的弗羅斯特等人,則把穴位同觸發點進行比較。觸發點被認為是機體肌肉組織中的局部交性部位,具有深層組織敏感、結節及伴有放射痛的特點。雖然其產生機制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認為,它是由於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肌肉痙攣,內分泌失調或肌緊張造成的。針刺穴位時,由於組織間相互磨擦和金屬針與組織電介質之間相互作用,會引起局部組織中肌肉纖維和神經纖維損傷。此外,兩者的分布也略同。因此,他們認為穴位的某些特性與觸發點極為相似。有人甚至認為,它們不過是同物異名罷了。還有研究報道,穴位和差電點、皮膚活動點等都有密切關系。這些多途徑的研究,從側面反映了穴位的特性,對於探明穴位的奧秘,無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又有人著力於研究穴位的形態結構,希望一舉揭開穴位之謎。上海第一醫學院的專家解剖觀察屍體上324個穴位,發現99,6%的穴位與神經有關。他們進一步發現,經穴與相關臟器的神經分布往往屬同一脊髓節段,表裡兩經的穴位也多隸屬脊髓同一節段。日本學者森秀太郎證明,在全身穴位中,約有100個穴位組織深層穿行著神經束。穴位還與肌梭、神經腱梭、觸覺小體、環層小體等感覺神經節細胞周圍突末端的感受器有關。從發生學觀點看,表皮與神經組織有著共同的起源。神經中樞存在各皮膚區域與內臟器官的投射點。因此,穴位與胚胎形態學之間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關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結論:穴位與非穴位組織均有神經纖維分布,它們在組織學上並無明顯差異。至於穴位與非穴位區域下神經組織有什麼不同,現在還不清楚。還有人報道,穴位與血管、淋巴管關系密切。日本西條一止應用紅外線熱像圖攝影法觀察到胸腹穴位區域皮膚溫度比周圍皮膚要高出0.5至1℃,他認為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緣故。有關解剖資料證實,許多穴位區域確實布有皮下靜脈,或有深部血管貫穿。 腧穴研究者們相信,人體穴位是既與神經系統密切相關,又與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組織有關的復雜綜合結構及其機能。至於穴位的具體結構或它的實質到底是什麼?科學家們仍是各持己見,眾說紛壇,未見有一個明確答案。

3. 皮膚上有很多小紅點,是怎麼回事

皮膚上有很多小紅點,是怎麼回事?我來回答,身上有紅點最常見的原因是血管瘤,是一種皮膚老化造成的血管增生,從30歲開始,數量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主要表現為紅的丘疹,可以從芝麻大到黃豆大,數量不一。周武軍:身上的紅點最常見的原因也是叫做血管瘤,老年性血管瘤這個病名叫老年性血管瘤,老年性血管瘤我們顧名思義它是由老年引起的,但這個老年不是我們真正講的老年,是一種皮膚老化造成的一個血管的增生,這個皮膚老化實際上是從30歲就開始的,所以叫老年性,並不是因為老年人才起的,有人甚至長得更早一點,不到30歲就開始長了,隨著年齡的增加它數量會增加一點,它的表現紅的丘疹,從芝麻大到綠豆大,最大可以長到黃豆大,一般也就這么大了,有數量多少不一,這就是叫老年性的血管瘤,所以也叫櫻桃樣血管瘤,就是這個毛病。

4. 人體穴位在皮膚表面和其它皮膚有沒有區別,如何准確定位穴位

1882年,布里克斯發現人體表面存在溫點和冷點而被譽為軀體感覺生理學的先驅。其實,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著許多特殊的感覺點-腧穴了。公元前五至一世紀寫下的著名醫典《黃帝內經》就已指出,「氣穴所發,各有處名「,並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晉代皇甫謐編纂了我國現存針灸專科的開山名作《針灸甲乙經》,對人體340個穴位的名稱、別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論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釐定穴位,訂正訛謬,撰著《銅人腧穴針灸圖位》,並且首創研鑄專供針灸教學與考試用的兩座針灸銅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確,令人嘆服。可見,很早以前,我國古代醫學家就知道依據腧穴治病,並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腧穴學的完整理論體系。

《類經·人之四海》載:「輸、腧、俞,本經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輸穴、俞穴之稱,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
中醫
基礎理論,人體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於體表的部位,還是針灸、推拿、氣功等療法的施術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驅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實質究竟是什麼呢?它真是人體的特殊結構嗎?長期以來,人們對此推測紛紛,莫衷一是。

許多人從穴位的電學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質。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電通過人體皮膚,發現皮膚上存在某些導電量特別高的「良導點」,它們的位置與穴位位置吻合。此後不久,法國著名針灸學家尼伯亞特在助手的協助下,應用測定皮膚電阻方法證實了這一現象,並確定穴位電阻只有它周圍皮膚電阻的一半。在屍體上進行的測量也獲得同樣的結果。50年代後期,我國學者有關穴位電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電阻高電位的特性。然而,據推測,全身穴位的總面積僅占體表的萬分之四,而全身體表電阻的部位卻很多,遠遠不限於穴位的地方。況且,如進食、睡眠、運動等生理活動,時序、季節、氣溫等外界環境改變以及精寸心理狀態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皮膚電阻值。難怪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感嘆:以此(皮膚電阻測定法)測定經穴頗有困難。法國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時間,應用此法測定穴位,所得結果卻與中國穴位大相徑庭,不得不揪然中止這項研究。

也有人將古老的腧穴理論與現代醫學理論比擬分析,力圖用新理論、新概念闡釋它們。譬如,電流刺激肌膚,被刺激的肌肉會產生收縮。用最弱電流刺激而產生最大肌肉收縮的體表部位叫運動點。美國學者金林對照運動點位置與傳統穴位位置後提出,兩者的分布近乎一致。日本的兵頭正義與美國的弗羅斯特等人,則把穴位同觸發點進行比較。觸發點被認為是機體肌肉組織中的局部交性部位,具有深層組織敏感、結節及伴有放射痛的特點。雖然其產生機制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認為,它是由於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肌肉痙攣,內分泌失調或肌緊張造成的。針刺穴位時,由於組織間相互磨擦和金屬針與組織電介質之間相互作用,會引起局部組織中肌肉纖維和神經纖維損傷。此外,兩者的分布也略同。因此,他們認為穴位的某些特性與觸發點極為相似。有人甚至認為,它們不過是同物異名罷了。

還有研究報道,穴位和差電點、皮膚活動點等都有密切關系。這些多途徑的研究,從側面反映了穴位的特性,對於探明穴位的奧秘,無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又有人著力於研究穴位的形態結構,希望一舉揭開穴位之謎。上海第一醫學院的專家解剖觀察屍體上324個穴位,發現99,6%的穴位與神經有關。他們進一步發現,經穴與相關臟器的神經分布往往屬同一脊髓節段,表裡兩經的穴位也多隸屬脊髓同一節段。日本學者森秀太郎證明,在全身穴位中,約有100個穴位組織深層穿行著神經束。穴位還與肌梭、神經腱梭、觸覺小體、環層小體等感覺神經節細胞周圍突末端的感受器有關。從發生學觀點看,表皮與神經組織有著共同的起源。神經中樞存在各皮膚區域與內臟器官的投射點。因此,穴位與胚胎形態學之間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關作用。

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結論:穴位與非穴位組織均有神經纖維分布,它們在組織學上並無明顯差異。至於穴位與非穴位區域下神經組織有什麼不同,現在還不清楚。還有人報道,穴位與血管、淋巴管關系密切。日本西條一止應用紅外線熱像圖攝影法觀察到胸腹穴位區域皮膚溫度比周圍皮膚要高出0.5至1℃,他認為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緣故。有關解剖資料證實,許多穴位區域確實布有皮下靜脈,或有深部血管貫穿。

腧穴研究者們相信,人體穴位是既與神經系統密切相關,又與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組織有關的復雜綜合結構及其機能。至於穴位的具體結構或它的實質到底是什麼?科學家們仍是各持己見,眾說紛壇。何況至今還有新的穴位不斷被發現,人體的穴位是怎麼確定的,實在是難以明確定論

5. 中醫穴位有什麼科學依據

穴位學名腧穴。中醫講究的穴位的實質究竟是什麼呢?有人從穴位的電學特性去探討,發現皮膚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導電量特別高的「良導點」,它們的位置與穴位的位置相吻合。但後來又發現,全身穴位總面積不過體表的萬分之四,而電阻部位卻多得多。後來人們又用最弱電流刺激肌肉,凡是能使肌肉產生最大收縮效果的地方就叫運動點。經對照發現,運動點與穴位的分布幾乎一致。但運動點的機制是什麼,還不太了解。又有人研究了穴位與神經的關系,發現幾乎所有的穴位都與神經相關聯。某一穴位與某一臟器的神經往往同屬於一個脊髓節段。在胚胎發育時期,皮膚與神經是同源的,神經中樞存在著各皮膚區域與臟器的投射點。但是相反意見認為,非穴位區域下也都有神經分布,它們在組織學上並沒有差別。還有人發現穴位與血管、淋巴管關系密切,穴位處的皮膚溫度比別的地方要高一些,可能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復雜關系形成了穴位的奧妙。 許多人從穴位的電學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質。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電通過人體皮膚,發現皮膚上存在某些導電量特別高的「良導點」,它們的位置與穴位位置吻合。此後不久,法國著名針灸學家尼伯亞特在助手的協助下,應用測定皮膚電阻方法證實了這一現象,並確定穴位電阻只有它周圍皮膚電阻的一半。在屍體上進行的測量也獲得同樣的結果。20世紀50年代後期,我國學者有關穴位電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電阻高電位的特性。然而,據推測,全身穴位的總面積僅占體表的萬分之四,而全身體表電阻的部位卻很多,遠遠不限於穴位的地方。況且,如進食、睡眠、運動等生理活動,時序、季節、氣溫等外界環境改變以及精寸心理狀態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皮膚電阻值。難怪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感嘆:以此(皮膚電阻測定法)測定經穴頗有困難。法國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時間,應用此法測定穴位,所得結果卻與中國穴位大相徑庭,不得不愀然中止這項研究。 腳底穴位 也有人將古老的腧穴理論與現代醫學理論比擬分析,力圖用新理論、新概念闡釋它們。譬如,電流刺激肌膚,被刺激的肌肉會產生收縮。用最弱電流刺激而產生最大肌肉收縮的體表部位叫運動點。美國學者金林對照運動點位置與傳統穴位位置後提出,兩者的分布近乎一致。日本的兵頭正義與美國的弗羅斯特等人,則把穴位同觸發點進行比較。觸發點被認為是機體肌肉組織中的局部交性部位,具有深層組織敏感、結節及伴有放射痛的特點。雖然其產生機制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認為,它是由於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肌肉痙攣,內分泌失調或肌緊張造成的。針刺穴位時,由於組織間相互摩擦和金屬針與組織電介質之間相互作用,會引起局部組織中肌肉纖維和神經纖維損傷。此外,兩者的分布也略同。因此,他們認為穴位的某些特性與觸發點極為相似。有人甚至認為,它們不過是同物異名罷了。還有研究報道,穴位和差電點、皮膚活動點等都有密切關系。這些多途徑的研究,從側面反映了穴位的特性,對於探明穴位的奧秘,無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又有人著力於研究穴位的形態結構,希望一舉揭開穴位之謎。上海第一醫學院的專家解剖觀察屍體上324個穴位,發現99.6%的穴位與神經有關。他們進一步發現,經穴與相關臟器的神經分布往往屬同一脊髓節段,表裡兩經的穴位也多隸屬脊髓同一節段。日本學者森秀太郎證明,在全身穴位中,約有100個穴位組織深層穿行著神經束。穴位還與肌梭、神經腱梭、觸覺小體、環層小體等感覺神經節細胞周圍突末端的感受器有關。從發生學觀點看,表皮與神經組織有著共同的起源。神經中樞存在各皮膚區域與內臟器官的投射點。因此,穴位與胚胎形態學之間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關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結論:穴位與非穴位組織均有神經纖維分布,它們在組織學上並無明顯差異。至於穴位與非穴位區域下神經組織有什麼不同,現在還不清楚。還有人報道,穴位與血管、淋巴管關系密切。日本西條一止應用紅外線熱像圖攝影法觀察到胸腹穴位區域皮膚溫度比周圍皮膚要高出0.5至1℃,他認為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緣故。有關解剖資料證實,許多穴位區域確實布有皮下靜脈,或有深部血管貫穿。

6. 容易觸發敏感肌膚的因素有哪些

其實敏感肌膚是敏感體質的一種表現,而敏感體質是基因組的後天表達,通常可以理解為屏障系統比較脆弱的人群,本身合成各個界面的屏障的能力較差,就表現為通透性增加,從而變得敏感。這個人群需要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對抗這種自身的不足。而觸發敏感肌的因素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紫外線/日曬/強光
香精/香味/花香/精油(各類日化產品中的香味)
溶劑(丁二醇/丙二醇/三乙醇胺/二乙醇胺/乙醇等等)
有毒物質(甲醛/銀離子/傳統防腐劑)
部分消毒劑(醋酸氯己定/過氧苯甲醯)
具有剝脫性的物質(果酸/水楊酸/發酵產物等)
所有的有創醫美手段,尤其是介入性的手段,比如注射、植入
以上不完全統計,希望大家想起來再補充。

7. 誰能知道人體穴脈古人是怎樣發現的該如何認識自身各處穴位任 督 二穴是指...

穴位究竟是什麼 1882年,布里克斯發現人體表面存在溫點和冷點而被譽為軀體感覺生理學的先驅。其實,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著許多特殊的感覺點�1�7�1�7腧穴了。公元前五至一世紀寫下的著名醫典《黃帝內經》就已指出,「氣穴所發,各有處名「,並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晉代皇甫謐編纂了我國現存針灸專科的開山名作《針灸甲乙經》,對人體340個穴位的名稱、別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論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釐定穴位,訂正訛謬,撰著《銅人腧穴針灸圖位》,並且首創研鑄專供針灸教學與考試用的兩座針灸銅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確,令人嘆服。可見,很早以前,我國古代醫學家就知道依據腧穴治病,並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腧穴學的完整理論體系。
《類經·人之四海》載:「輸、腧、俞,本經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輸穴、俞穴之稱,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醫基礎理論,人體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於體表的部位,還是針灸、推拿、氣功等療法的施術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驅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實質究竟是什麼呢?它真是人體的特殊結構嗎?長期以來,人們對此推測紛紛,莫衷一是。
許多人從穴位的電學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質。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電通過人體皮膚,發現皮膚上存在某些導電量特別高的「良導點」,它們的位置與穴位位置吻合。此後不久,法國著名針灸學家尼伯亞特在助手的協助下,應用測定皮膚電阻方法證實了這一現象,並確定穴位電阻只有它周圍皮膚電阻的一半。在屍體上進行的測量也獲得同樣的結果。50年代後期,我國學者有關穴位電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電阻高電位的特性。然而,據推測,全身穴位的總面積僅占體表的萬分之四,而全身體表電阻的部位卻很多,遠遠不限於穴位的地方。況且,如進食、睡眠、運動等生理活動,時序、季節、氣溫等外界環境改變以及精寸心理狀態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皮膚電阻值。難怪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感嘆:以此(皮膚電阻測定法)測定經穴頗有困難。法國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時間,應用此法測定穴位,所得結果卻與中國穴位大相徑庭,不得不揪然中止這項研究。
也有人將古老的腧穴理論與現代醫學理論比擬分析,力圖用新理論、新概念闡釋它們。譬如,電流刺激肌膚,被刺激的肌肉會產生收縮。用最弱電流刺激而產生最大肌肉收縮的體表部位叫運動點。美國學者金林對照運動點位置與傳統穴位位置後提出,兩者的分布近乎一致。日本的兵頭正義與美國的弗羅斯特等人,則把穴位同觸發點進行比較。觸發點被認為是機體肌肉組織中的局部交性部位,具有深層組織敏感、結節及伴有放射痛的特點。雖然其產生機制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認為,它是由於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肌肉痙攣,內分泌失調或肌緊張造成的。針刺穴位時,由於組織間相互磨擦和金屬針與組織電介質之間相互作用,會引起局部組織中肌肉纖維和神經纖維損傷。此外,兩者的分布也略同。因此,他們認為穴位的某些特性與觸發點極為相似。有人甚至認為,它們不過是同物異名罷了。還有研究報道,穴位和差電點、皮膚活動點等都有密切關系。這些多途徑的研究,從側面反映了穴位的特性,對於探明穴位的奧秘,無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又有人著力於研究穴位的形態結構,希望一舉揭開穴位之謎。上海第一醫學院的專家解剖觀察屍體上324個穴位,發現99,6%的穴位與神經有關。他們進一步發現,經穴與相關臟器的神經分布往往屬同一脊髓節段,表裡兩經的穴位也多隸屬脊髓同一節段。日本學者森秀太郎證明,在全身穴位中,約有100個穴位組織深層穿行著神經束。穴位還與肌梭、神經腱梭、觸覺小體、環層小體等感覺神經節細胞周圍突末端的感受器有關。從發生學觀點看,表皮與神經組織有著共同的起源。神經中樞存在各皮膚區域與內臟器官的投射點。因此,穴位與胚胎形態學之間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關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結論:穴位與非穴位組織均有神經纖維分布,它們在組織學上並無明顯差異。至於穴位與非穴位區域下神經組織有什麼不同,現在還不清楚。還有人報道,穴位與血管、淋巴管關系密切。日本西條一止應用紅外線熱像圖攝影法觀察到胸腹穴位區域皮膚溫度比周圍皮膚要高出0.5至1℃,他認為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緣故。有關解剖資料證實,許多穴位區域確實布有皮下靜脈,或有深部血管貫穿。
腧穴研究者們相信,人體穴位是既與神經系統密切相關,又與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組織有關的復雜綜合結構及其機能。 其各自的作用是: 標準定位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取穴正坐位或側伏位,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顳筋膜和顳肌。分布有顴神經的分支顴面神經,面神經的顳支和顴支,下頜神經的顳神經和顳淺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太陽穴是人頭部的重要穴位,《達摩秘方》中將按揉此穴列為「回春法」,認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腦的青春常在,返老還童。當人們長時間連續用腦後,太陽穴往往會出現重壓或脹痛的感覺,這就是大腦疲勞的信號。這時施以按摩效果會非常顯著。太陽穴在中醫經絡學上被稱為「經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術拳譜列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記載,太陽穴一經點中「輕則昏厥,重則殞命」。現代醫學證明,打擊太陽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腦震盪使人意識喪失。
太陽穴的位置是顱頂骨、顴骨、蝶骨及顳骨的交匯之處,稱為「翼點」或「翼縫」。此處是顱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質脆弱的部位。顱骨為一層堅硬的骨板,對腦起著保護作用。顱骨骨板各處薄厚不一,平均厚度為5毫米,最厚處為1厘米。而太陽穴處的骨板厚度僅為1——2毫米,是顱骨最薄弱的部份,受到打擊或擠壓,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後可直接影響腦的功能。
功用清肝明目,通絡止痛。
主治病症
1、偏正頭痛,神經血管性頭痛,三叉神經痛。
2、目赤腫痛,視神經萎縮等。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標準定位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取穴正坐位或側伏位,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顳筋膜和顳肌。分布有顴神經的分支顴面神經,面神經的顳支和顴支,下頜神經的顳神經和顳淺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太陽穴是人頭部的重要穴位,《達摩秘方》中將按揉此穴列為「回春法」,認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腦的青春常在,返老還童。當人們長時間連續用腦後,太陽穴往往會出現重壓或脹痛的感覺,這就是大腦疲勞的信號。這時施以按摩效果會非常顯著。太陽穴在中醫經絡學上被稱為「經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術拳譜列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記載,太陽穴一經點中「輕則昏厥,重則殞命」。現代醫學證明,打擊太陽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腦震盪使人意識喪失。
太陽穴的位置是顱頂骨、顴骨、蝶骨及顳骨的交匯之處,稱為「翼點」或「翼縫」。此處是顱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質脆弱的部位。顱骨為一層堅硬的骨板,對腦起著保護作用。顱骨骨板各處薄厚不一,平均厚度為5毫米,最厚處為1厘米。而太陽穴處的骨板厚度僅為1——2毫米,是顱骨最薄弱的部份,受到打擊或擠壓,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後可直接影響腦的功能。
功用清肝明目,通絡止痛。
主治病症
1、偏正頭痛,神經血管性頭痛,三叉神經痛。
2、目赤腫痛,視神經萎縮等。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標準定位】在口腔內,舌下系帶中點處。
【取穴】正坐位,張口,舌轉卷向後方,在舌下系帶中點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舌粘膜、粘膜下組織和舌肌。分布有下頜神經的舌神經,舌下神經和面神經鼓索的神經纖維及舌動脈的分支,舌深動脈和舌靜脈的屬支舌深靜脈。
【功用】祛邪開竅,生津止渴。
【主治病症】1、舌緩不收,重舌腫脹,喉閉。
2、嘔吐,呃逆,腹瀉,消渴。
【刺灸法】用細三棱針點刺出血。[標準定位]在耳郭的上方,當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處。
[取穴]正坐位或側伏坐位,在耳郭的上方,當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處。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和耳郭軟骨。分布有顳淺坳、靜脈的耳前支,耳後動靜脈的耳後支,耳顳神經耳前支、枕小神經耳後支和面神經耳支等。
[功用]清熱祛風,解痙止痛。
[主治]⑴麥粒腫 ⑵眼瞼部肉芽腫 ⑶眼燙傷 ⑷急性結膜炎 ⑸蜂窩組織炎 ⑹急性腰扭傷 ⑺頑固性失眠 ⑻口唇皰疹 ⑼腮腺炎
[刺灸法]下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耳尖穴的功能
1、耳尖穴的功能具有安神鎮靜、清熱解毒、瀉火、清腦明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涼血止癢,抗過敏、消炎、抗感染等。
耳尖穴的刺激方法
(一)刺血療法:耳尖穴常用於刺血治療疾病,調節臟腑功能,從而達到消除黃褐斑、痤瘡及其疤印的目的。因其方法簡便、損傷小出血少、療效好,適應症廣泛而容易被美容師所使用。
1、操作方法:①按摩耳廓使其充血,常規消毒耳廓皮膚;②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耳廓頂端,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持消毒的三棱針、對准耳尖快速准確的刺入約2毫米深;③以雙手拇、食指在耳廓上由下向上輕擠針眼四周。視顧客體質情況放血3-5滴,以消毒干棉球吸去血液,仍出血者以消毒干棉球按壓止血片刻,不必包紮,片刻後自愈;④採用兩耳交替施治,視顧客面部皮膚問題輕重隔日或3-5天放血一次。
2、注意事項:①針刺放血操作要熟練,針刺不宜太深,以免過多損傷和引起疼痛;②放血量適當,不宜太多和過少,通常放血3-5滴,斑片明顯或屬膿皰型痤瘡者可放血5-10滴;③各種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原發性血小板減少等不宜用此法;④注意無菌操作,以免皮膚感染。
機制探討
我國民間很早就使用耳尖穴治療疾病,應用耳尖放血治療皮膚問題是根據耳尖穴的功能特點,也符合我國古代「刺絡」療法的原理。
1、經絡的傳導作用:耳與人體經絡兩者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早在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就有「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路,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的記載。說明耳與全身的溝通與聯系是息息相關的,而且經絡之間又是相互聯系溝通,因此全身臟腑器官以及各組織間都與耳廓相應部位有其相關性,生物全息論學說更說明了這個問題,針刺放血有祛邪作用,針刺耳尖穴可激發經氣,達到扶正祛邪、疏通氣血、調和陰陽的作用,取得通其經脈,調其氣血,從而發揮經氣的防衛功能,達到防治疾病美白皮膚的效果。
2、神經的反饋作用:從現代醫學神經解剖來看,耳廓的神經分布極為豐富。除來自軀體的耳大神經和枕小神經外,還有來自顱神經的三叉神經、面神經、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的混合支,以及分布於耳部血管壁上的交感神經纖維。而這些神經的分支又相互重疊或吻合,有的交織成網或形成神經叢。耳尖穴位於耳輪頂部,該處有耳顳神經、迷走神經及舌咽神經的分支分布。針刺耳尖後,其局部相交的神經和血管受到刺激,激發神經的調節作用,使其反饋到相關病灶部位,調節內分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進炎症的吸收,從而使機體得到康復,色斑淡化,痤瘡及其疤痕消除。
用燈火灸耳尖穴夕治療小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體炎、急性結膜炎、下領下腺炎、感冒發熱不退等熱性疾病共763例,輒取佳效。 操作方法 取燈芯草一段,蘸芝麻油少許,點燃後對准雙側或單側的耳尖穴灸之,聽見『「啪」地響聲即可。不響者效不佳,以響為度每日l次。 治療結果 流行讓腮腺炎:痊癒(火灸1一2次後,1一3天同體溫降至正常,耳垂周圍腫脹痛明顯消退夕伴隨症狀消夫)641冽。有效(火灸後體溫下降,但仍高於止常,耳垂周圍腫脹疼痛減輕)9例。無效(火灸後體溫不降,耳垂周圍腫脹疼痛不消失)2例。

8. 觸發點是什麼意思

指因觸動這一點而會激發起某種反應。

9. 什麼是扳機點

「扳機點」亦稱「觸發點」, 常位於上下唇、 鼻翼、齒齦、口角、舌、眉等處。輕觸或刺激扳機點可激發疼痛發作。 所以說話、吃飯、洗臉、刮鬍須、刷牙以及風吹等均可誘發疼痛發作, 以致病人惶惶不可終日,精神萎靡不振,行動謹小慎微, 甚至不敢洗臉、刷牙、進食、說話也小心, 唯恐引起發作。
扳機點:我們首先去了解一個手槍的名詞:扳機。就是指一個觸及手機控制手機工作的一個開關,當我們扣動扳機的時候,子彈就射出去了。這個裝置就叫扳機。我們三叉神經痛患者也是這樣,在三叉神經受侵犯的分布區域內有一個或多個特別敏感的區域。如果微風\吃飯\漱口\洗臉不小心觸及這個敏感的區域可能誘發劇烈的三叉神經痛。這個點就叫扳機點。扳機點多發生在上下唇部、胡須處、上下齒齦、鼻翼、鼻唇溝、頰部、眉毛等處。此區對觸覺及運動即極為過敏,一觸動即可激發劇烈的疼痛發作,且疼痛由此點開始,立即擴散到其他部位。病人懼怕誘發疼痛發作,故設法避免一切誘發因素。
三叉神經痛病程可呈周期性發作,每次疼痛發作時間由開始的數秒到1-2分鍾即驟然停止。每次發作周期可持續數周至數月,以後症狀常可逐漸減輕、消失或緩解,緩解期後疼痛再次發作,自行痊癒的機會很少,多數病人疼痛發作越來越頻繁,疼痛程度亦隨之加重。據觀察,此病一般在春冬季容易發病。

三叉神經痛治療的方式有很多:有葯物治療三叉神經痛、封閉治療三叉神經痛、射頻熱凝治療三叉神經痛、微血管減壓治療三叉神經痛,前面的這些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方法容易復發,治療的效果不好,現在在歐美一些國家,三叉神經痛治療方案首選無創伽瑪刀治療三叉神經痛。伽瑪刀治療三叉神經痛具有不開顱、不流血、不住院等優點。

10. 怎樣判斷自己是敏感肌

敏感肌的患者容易出現一些潮紅,皮膚乾燥,皮膚瘙癢,身體發紅發熱等症狀,通常對於敏感肌的判斷可以通過實驗室的檢查來進行診斷。比較常見的是使用儀器對皮膚的含水量進行測量,如果皮膚水分丟失後,皮膚會出現紅斑,瘙癢,紅疹等症狀,可對患者是否是敏感肌進行一個評估。對於敏感肌的形成,通常是由於患者在平時用了一些質量較差或者是選用了不正規的化妝品所導致的。這些產品中可能會含有一些激素或者是有害物質對皮膚造成一定的損傷,從而引起的敏感肌。另外日常生活中空氣中的細菌,微生物,花粉,塵蟎,紫外線等也會使患者自身的皮膚受損,使肌膚變成敏感肌。

閱讀全文

與肌膚觸發點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1094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1919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348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279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891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908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879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1250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424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663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489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652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700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477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330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547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652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984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589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