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幫我翻譯一下莊子的文言文,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天之亦有之一直翻譯到這句,秒求
一、翻譯:
肩吾轉述道:「'在遙遠的姑射山上,住著一位神人,皮膚潤白像冰雪,體態柔美如處女,不食五穀,吸清風飲甘露,乘雲氣駕飛龍,遨遊於四海之外。他的神情那麼專注,使得世間萬物不受病害,年年五穀豐登。』我認為這全是虛妄之言,一點也不可信。」連叔聽後說:「是呀!對於瞎子沒法同他們欣賞花紋和色彩,對於聾子沒法同他們聆聽鍾鼓的樂聲。難道只是形骸上有聾與瞎嗎?思想上也有聾和瞎啊!這話似乎就是說你肩吾的呀。」
二、原文:
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連叔曰:「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鍾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選自《莊子·逍遙游》。
三、《逍遙游》簡介:
《逍遙游》是《莊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可作為《莊子》一書的代表。《逍遙游》的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作者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游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游」。文章先是通過大鵬與蜩、學鳩等小動物的對比,闡述了「小」與「大」的區別;在此基礎上作者指出,無論是不善飛翔的蜩與學鳩,還是能借風力飛到九萬里高空的大鵬,甚至是可以御風而行的列子,它們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從而引出並闡述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道理。文章最後通過惠子與莊子的「有用」、「無用」之辯,說明不為世所用才能「逍遙」。全文想像豐富,構思新穎,雄奇怪誕,汪洋恣肆,字里行間里洋溢著浪漫主義精神。
❷ 瑩若冰雪姿是什麼意思
瑩--------有光潔像玉的石頭之意,又有光潔,透明 意
冰雪------形容心地純凈潔白或操守清正貞潔,形容肌膚潔白滑潤
姿-------這里用於形容一個人的氣質容貌美好;嫵媚。
意思是說一個人外觀,即相貌美,而且心地純凈潔白或操守清正貞潔,
❸ 飲湖上初晴後雨愛上古詩
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軾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一起欣賞一下蘇軾的名作——《飲湖上初晴後雨》其二。
西湖是一個令人無限神往的地方,它彷彿匯聚了天地間的靈氣,以絕美的勝景以無限的風情倍受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的青睞,不知留下過多少膾炙人口的詩篇,無怪乎西湖又被叫做西子湖,確實是以傾國傾城的美色讓人不得不為之傾倒。而西子湖這個精彩的別稱,就來自於宋代大詩人蘇軾蘇東坡的一首西湖詩——《飲湖上初晴後雨》其二。「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首詩寫於蘇軾在杭州為官期間。蘇軾擔任杭州通判是在宋神宗熙寧四年到熙寧七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到1074年。這段時間,可以說是蘇軾一生中最愉悅的回憶之一了。
熙寧六年,也就是公元1073年的初春,在這個萬物復甦的季節里,蘇軾剛好從一場小病中康復。蘇軾的好朋友——杭州知州陳襄(陳襄(1017~1080)北宋理學家、「海濱四先生」之首,仁宗、神宗時期名臣。字述古,因居古靈,故號古靈先生,與鄭穆、陳烈、周希孟並稱「古靈四先生」,侯官(今福建福州)人。進士及第,歷官樞密院直學士,知通進銀台司,提舉進奏院,後又兼侍讀,提舉司天監,兼尚書都省事等。其人公正廉明,識人善薦,著有《古靈集》二十五卷傳世。)就盛情邀請蘇軾一同前往城外去踏青散心,恰好有人送來了上好的官酒,蘇軾就提出不如前往西湖吧。兩人就在湖上共飲美酒、共賞美景。剛開始的時候天氣還是非常晴朗的,景色宜人,但沒過多久就突然下起雨來了。要是換了別人也許就會掃興而歸,蘇軾卻不同,雨中的西湖同樣讓他贊賞不已,於是便有了《飲湖上初晴後雨》的兩首詩歌。我們在這兒賞讀的就是廣為流傳的第二首。
這首詩的前兩句是對晴、雨兩種不同風光的描寫。「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瀲灧」是形容水波盪漾的樣子,而「空濛」則是形容細雨迷濛的樣子。西湖是三面環山的,一水繞城。面對西湖美景,蘇軾沒有展開窮形盡相的描摹,而是選取了水與山這兩個最為平常、但同時又是最為經典的代表。
而在寫水與寫山的時候,蘇軾又側重在水光和山色上。光與色是流動的,是不可捉摸的,是變幻迷離的,他們比實體更不容易描摹。瀲灧和空濛兩個絕妙的形容詞,恰好描繪出了水光和山色的流動變幻,不但給人帶來整體的印象,並且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前兩句寫景已然非常出色了,但更為精彩的是由前兩句所引出的後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西湖就好比古代著名的美女西施那樣,無論是淡妝還是濃抹,都是那麼的美麗,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比喻。善用比喻是蘇軾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前人曾經這樣評價蘇軾,說「人所不能比喻者,東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東坡能形容」(施補華在《峴佣說詩》中說:「人所不能比喻者,東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東坡能形容。比喻之後,再用比喻;形容不盡,重加形容。」)。錢鍾書先生也說,「蘇軾的一大特色,就是比喻的豐富、新鮮和貼切。」
這個比喻的精彩,我們可以通過這樣幾個層次來加以體會。首先,我們來看比喻本身,它是以人喻物,這可是一種比較獨特的比喻方式。古人在打比方的時候,往往是以物來喻人的。莊子《逍遙游》里形容藐姑射(yì)山上的神女,是「肌膚若冰雪」(網路漢語:藐姑射,讀音miǎo gū yè,基本意思為神話中的山名。和酈波老師的讀音有所不同。《莊子·逍遙游》:「藐姑射 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而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曹植則說洛水的女神是「翩若驚鴻,矯若游龍」,《洛神賦》的名句;白居易的《長恨歌》則把哭泣的楊貴妃比作「梨花一枝春帶雨」。像這樣的例子,不一而足,非常之多,而蘇軾這兩句詩卻不同,是以人來比喻物,把西湖比作西施,也就是西子,這確實是比較新奇的一種聯想方式。
在這萬物復甦的季節里,蘇軾與友人暢游西湖,小酌尚景,同時用因人喻物的手法寫出了這首名作。湖光山色之間,初晴後雨之際,東坡先生並沒有止步於對具體實景的描摹,而是更鍾情於煙雨迷濛的湖光山色。此時此刻,詩人彷彿看見了絕世佳人一般,陶醉在眼前的美景之中,那麼在這首詩中,東坡先生是如何將佳人之美與西湖之美結合起來的呢?請繼續收看《中華經典資源庫》之《飲湖上初晴後雨》。
其次,我們再來看這個比喻的效果,由於是用人來比喻物的,所以在藝術效果上也帶來了獨特之處。人們使用比喻這種修辭方式,目的是使所描寫的對象變得更加形象可感。「欲把西湖比西子」,這恰好相反,它是把實體的事物比喻成一個較為抽象的對象,也就是西施。為什麼說是較為抽象的對象?因為我們雖然知道西施是個美人,然而西施究竟長成什麼樣,沒有人知道。她的美麗是存在於千百年來人們不斷的想像和敘述之中的,其實並非是一個具體形象的人,蘇軾的這個比喻是非常大膽、也是非常聰明的。一個沒有人知道她的長相的人,一個在每個人眼中都可能是不一樣的,同時她又是一個所有人都為之醉心的絕世美人。當西湖被比喻成這樣一個人的時候,所帶來的想像空間,就是極為廣闊的。也許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西施,每個人眼裡也都有不盡相同的西湖風景,西湖與西施的相通之處就在於那絕世驚艷的美。
這個比喻的巧妙還不止於此,我們還可以再往深一個層次看。關於西施,我們都知道一個「東施效顰」的故事。「東施效顰」也是個著名的成語,它是說西施有心口痛的毛病,有的時候會犯心口痛。每當病發的時候,都要忍不住按住胸口,蹙起眉頭,即使如此,但西施在病中的那個模樣,還是那麼楚楚動人。據說村子東頭住著一個叫東施的姑娘,東施就長得不那麼待見了。她非常羨慕西施的漂亮,覺得西施即使在病中捂著胸口、皺著眉頭的樣子也是那麼優美,於是她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按著胸口,皺著眉頭,每日的在外頭表演,行為藝術。結果卻適得其反,人人俱覺其丑,丑不堪視。東施模仿的西施是在病中,按著胸口、蹙著眉頭,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就是說西施無論在何時都是那麼美,即使是在病中,也別有一種病態之美,這個病態之美可不是我們現在說的病態美,是她在病中,她的病態也極具美學的意義。
蘇軾的比喻,其實就化用了這個典故,既然常態,病態,都是美的,那麼無論淡妝還是濃妝,自然都是恰到好處了,這一點,不正是吻合了西湖晴雨皆宜的特點嗎?通過這樣三個層次的解讀,我們現在對這個比喻應該有了更深入的體會了。無怪乎清代的大詩人查慎行,要給予這樣不遺餘力的贊賞,「多少西湖詩被二語掃盡」。這個比喻也成為蘇軾的得意之作,在後來的一些詩歌里,蘇軾還多次用到,例如「只有西湖似西子」,再比如「西湖真西子,煙樹點眉目。」
這首詩除了寫景的生動、比喻的精妙,還有值得稱道的地方,那就是其中所飽含的哲理,這對西湖晴景與雨景的同等贊賞中,體現了蘇軾善於發現美、善於欣賞美的獨特眼光。要理解這一點,我們有必要回頭讀一讀這首詩的前一首,《飲湖上初晴後雨》共兩首,其一與其二其實是一個有所關聯的整體。其一雲:「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前兩句緊扣題目中的初晴後雨,「朝曦迎客」寫的是晴,「晚雨留人」寫的是雨。第三句是非常關鍵的一句,「此意自佳君不會」,「此意」指什麼?不會又是誰不會呢?一般來說遊客都偏好晴朗的好天氣,尤其是在遊玩的途中,突然下起雨來,總是會令人掃興而歸的,這是人們的普遍心理。蘇軾則不然,「留人」一句是很有深意的,蘇軾把下雨解讀為留人,這就給雨賦予了人的感情,從一個正面的角度肯定了雨的價值,然而普通的遊客並不能領會其中的好處,也只有湖畔廟中被供奉的水仙王能夠盡享西湖各式各樣的風光。
美人如畫,畫如美人。絕代佳人已逝,後世之人無緣得見西施的美貌,卻能從東坡先生的詩句中想像一二。更令人叫絕的是西湖那多側面的豐富美感,也被使人通過西施之比喻得到了完整的體現。雨落蘇堤後的西湖令人沉醉,也許只有湖畔廟中供奉的水仙能夠盡情領略,那麼東坡先生還有哪些對西湖的贊美之詞呢?請繼續收看中華經典資源庫之《飲湖上初晴後雨》。
從第二首中我們很清楚地看到,其實盡享西湖風光的並不是那個在虛幻中存在的水仙王,而是誰呢?當然是蘇軾本人。雨中的西湖之美是別人所忽視的,蘇軾卻發現了,並且能夠發自內心地去欣賞它,那麼蘇軾為什麼能夠發現呢?一是因為他有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其實是源於善於發現美的心靈。在蘇軾的一篇著名的文章《超然台記》中有這樣的句子,蘇軾說:「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在蘇軾眼中,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可觀、可樂之處,不止那些怪奇偉麗的事物值得欣賞,其他看似普通的事物,其實也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只要你具備一顆善於發現美的心靈。《飲湖上初晴後雨》無疑是蘇軾這種心態在詩歌中的直觀體現,因為有了這樣一種心態,這首吟詠西湖的作品,就超越了單純的景物描摹了,而上升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
二是因為,蘇軾與西湖本來就有著割不斷、理還深的關聯。蘇軾曾前後兩次到杭州做官,第一次是1071年到1074年,第二次是1089年到1091年,分別任杭州通判和杭州知州。蘇軾在杭州任內,政績那是非常顯著的,得到當時老百姓的贊揚的,也是為後世所稱頌的。那時候的杭州,經常發生旱澇災害,西湖嚴重淤塞,蘇軾怎麼樣?他就招募民工,前後共用了二十萬工,全面疏浚了西湖,並用西湖裡挖出來的葑草、淤泥堆築起了自南至北橫貫湖面的長堤,還在堤上建造了六座石拱橋。這條長堤就是現在的西湖十景的蘇堤,西湖十景有蘇堤春曉,這條長堤就是現在的蘇堤。
蘇東坡有詩雲:「我在錢塘拓湖淥,大堤士女爭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由此可見,西湖得以呈現更加嬌媚動人的姿態,那是和東坡先生的努力分不開的。值得一提的是西湖十景中另一個廣為人知的景觀——「三潭印月」,那三個小石塔也是當時蘇軾為了防西湖淤塞而下令建立的。東坡先生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將西湖、將杭州治理得更加詩情畫意、繁花似錦,而在西湖柔波的滌盪下,他能寫出「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絕妙詩句來,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了。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說,蘇東坡偉大的人格比任何一位中國作家更加突出,也更完整地蝕刻在他的生活和作品中。
回看這首小詩,既飽含深刻的哲理,又與景物的描寫、情感的抒發融合為一體,沒有任何生硬的痕跡,因此這一首詩,真可以稱得上是情、景、理的水乳交融,就某種程度而言,可以說達到了古代詩歌極高的境界。蘇軾本人對唐代畫家吳道子曾有過這樣的評價,叫「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其實這兩句評價,同樣適用於蘇軾本人的詩歌。《飲湖上初晴後雨》中,那生動空靈的景物描寫、那新鮮又充滿表現力的比喻,以及比喻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無不印證著蘇軾作為一代大詩人所具備的驚世奇才。
❹ 翻譯這首古詩詞,要純正的白話譯文,不要任何復制粘貼,給個譯文就採納!
傾國傾城的容貌並沒有給我帶來多少快樂和幸運,因為它,我被選為國家復仇的工具,平添了一生的怨恨。
我來到了吳國,如同早已布好的棋局,成為夫差最親近的愛妾,而我最親近的人,我故鄉的親人,離我卻有萬里之遙。每當我站在樓宇前眺望故土,眼淚滴落在白色的手背。也許它不該這么白,也許我不該這么美。(忍不住😆)
終於,一切都落幕了。越國的士兵殺進了吳國都城,沖進了吳王夫差的宮殿,我來到姑蘇台,看著夕陽慢慢沉入。和它一同沉落地獄的,是吳王夫差的霸業。
勾踐殺死了我,他覺得我是個不吉利的女人。而我卻清楚地明白,他只是不需要我了。現在,他已成為東南半壁新的霸主,如同,剛剛升起的太陽。
百年後,一位文人來到了荒蕪的越國舊地,他唯一能做的只有欣賞池中的荷花,猜想如荷花一般美麗的我。
❺ 冰肌玉膚是成語嗎
不是。
與它相似的成語有,冰清玉潔、冰肌玉骨等。
冰肌玉骨中冰是晶瑩的意思。冰肌玉骨的意思是,肌骨如同冰玉一般。形容女子肌膚瑩潔光滑。冰肌玉骨出自莊子的《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中。冰清玉潔是指像冰那樣清澈透明,像玉那樣潔白無瑕。比喻人的操行清白。出自司馬遷《與摯伯陵書》,「伏唯伯陵材能絕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潔,不以細行。」中。
❻ 冰雪在古代代表什麼意思
1. 冰和雪。《後漢書·西羌傳論》:「﹝ 段熲 ﹞被羽前登,身當百死之陳,蒙沒冰雪,經履千折之道,始殄西種,卒定東寇。」 唐 杜甫 《人日》詩之一:「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陰時。冰雪鶯難至,春寒花較遲。」《雲笈七簽》卷三:「人之情性為利慾所敗,如冰雪之曝日,草木之沾霜。」 陳毅《由太行山西行阻雪》詩:「冰雪何時融,征程從此錯。」
2. 指凍雪。 唐 杜甫 《題張氏隱居》詩之一:「澗道餘寒歷冰雪,石門斜日到邱林。」仇兆鰲 註:「冰雪猶言凍雪。」
3. 形容心地純凈潔白或操守清正貞潔。 隋 江總 《入攝山棲霞寺》詩:「浄心抱冰雪,暮齒逼桑榆。太息波川迅,悲哉人世拘。」 唐 高適 《酬馬八效古見贈》詩:「奈何冰雪操,尚與蒿萊羣。」 宋 文天祥 《正氣歌》:「或為 遼東 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明 吳肅公 《江氏雙節婦》詩:「海水亦何深,明月亦何皎,兩兩冰雪心,天地無終老。」 清 姚鼐 《旌表貞節大姊六十壽序》:「吾嘗閱 歸熙甫 作 顧文康 之女壽序,言其家隆盛,能以艷陽桃李之年,而有冰雪風霜之操。」
4. 形容文章辭意高雅清新。 唐 孟郊 《送竇廬策歸別墅》詩:「一卷冰雪文,避俗常自攜。」 唐 賈島 《酬棲上人》詩:「靜覽冰雪詞,厚為酬贈顏。」 唐 李咸用 《覽友生古風》詩:「一卷冰雪言,清泠冷心骨。分明古雅聲,諷諭成凄切。」
5. 形容肌膚潔白滑潤。《莊子·逍遙游》:「 藐姑射 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郭慶藩 集釋:「冰,古凝字,肌膚若冰雪,即《詩》所謂膚如凝脂。」《雲笈七簽》卷六四:「﹝ 王屋真人 ﹞夫婦之顏俱若冰雪,探幽索隱,每亦相隨。」 元 薩都剌 《鬻女謠》:「閉門愛惜冰雪膚,春風綉出花六株。人誇顏色重金璧,今日飢餓嗁長途。」
❼ 冰肌玉骨的含義是什麼 詞語冰肌玉骨什麼意思
1、冰肌玉骨,漢語成語,拼音是bīng jī yù gǔ,意思是肌骨如同冰玉一般;形容女子肌膚瑩潔光滑。
2、成語出處:《莊子·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
3、成語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有時形容梅、水仙、荷花等鮮艷潔凈。
❽ 綽約如處子的意思
對這種理想人格,《莊子》一書中有多處描述: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之人也,之德也、將磅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物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火比糠,猶將陶鑄堯舜者也,孰肯分分然以物為事。」(《逍遙游》)
莊子不外是用以說明,理想的人格是遠離世俗的——他住在「藐姑射之山」;是純潔的——「肌膚如冰雪,綽約如處子」;是自由的——「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是永恆的——「物莫之傷」;是偉大的——「其塵垢火比糠,猶將陶鑄堯舜者也」。
這種理想人格,擺脫了世俗的「物」,超越了骯臟的人世,和光明同在,與宇宙共存,吻合萬物為一體,放棄紛亂而不顧,在「役役」的眾人中保持渾朴精純。對一切的一切抱超然態度。他們無憂無慮,無拘無束,忘掉生死復返自然,與「天」、「道」合一。
❾ 冰肌是什麼意思
冰肌,典故名,典出《莊子集釋》卷一上〈內篇·逍遙游〉。「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皮膚潤白像冰雪,體態柔美如處女。後用「冰肌」字面指如冰一般光潔柔滑的肌膚,形容女子的肌膚純凈潔白。
❿ 肌膚若冰雪是什麼意思.
潔白瑩潤,有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