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拔罐的作用是什麼
拔罐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
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已有記載,歷代中醫文獻中亦多論述,起初主要為外科治療瘡瘍時,用來吸血排膿。隨著醫療實踐的不斷深化,不僅火罐的質料和拔罐的方法已有改進和發展,而且治療的范圍也逐漸擴大,外科、內科等都有它的適應症,並且經常和針刺配合使用。
其適應范圍較為廣泛,一般多用於風寒濕痹、腰背肩臂腿痛、關節痛、軟組織閃挫扭傷、傷風感冒、頭痛、咳嗽、哮喘、胃脘痛、腹痛、痛經、中風偏枯、瘀血痹阻等。
不同的拔罐方法有不同的功效:
留罐:是常用的一種方法,將罐吸附在體表後,使罐子吸拔留置於施術部位10~15分鍾,然後將罐起下。一般疾病均可應用,而且單罐、多罐皆可應用。
走罐:拔罐時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膚或罐口上,塗一層凡士林等潤滑油,再將罐拔住,然後,醫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動,至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甚或瘀血時,將罐起下。此法適宜於面積較大,肌肉豐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閃罐:將罐拔住後,立即起下,如此反復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膚潮紅、充血、或瘀血為度,多用於局部皮膚麻木、疼痛或功能減退等疾患,尤其適用於不宜留罐的患者,如小兒、年輕女性的面部。
刺血拔罐:在應拔部位的皮膚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打後,再將火罐吸拔於點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一般刺血後拔罐留置10~15分鍾,多用於治療丹毒、扭傷、乳癰等。
留針拔罐:在針刺留針時,將罐拔在以針為中心的部位上,約5~10分鍾,待皮膚紅潤、充血或瘀血時,將罐起下,然後將針起出,此法能起到針罐配合的作用。
2. 撥針罐療法有那幾種
一、單罐法:亦稱單罐獨用,一般用於治療病變范圍局限的疾病,可按病變或壓痛范圍大小,選用適當口徑的火罐。如軟組織扭挫傷、勞損選阿是穴,「網球肘」選肱骨外上髁處,癰癤切開後或自潰後在其上拔罐以排膿等。
二、多罐法:多罐法即多罐並用, 一般用於治療病變范圍比較廣泛、病變處肌肉豐滿的疾病。或敏感反應點較多者,可根據病變部位的解剖形態等情況,酌情吸拔幾個至10餘個。如某一肌肉勞損時可按肌肉的走向成行排列吸拔多個火罐。稱排罐法。間距可密可疏,間距密的(罐距小於3.5厘米)稱為密排法。間距疏的(罐距大於7厘米)稱為疏排罐法。
三、留罐法:留罐法又稱為坐罐法,指罐吸拔在應拔部位後留置一段時間的拔罐法。留置時間一般為5~20分鍾,罐大吸拔力強的應適當減少留罐時間,夏季及肌膚薄處留罐時間不宜過長,如需拔淤血罐,時間可稍延長。但不要拔破皮膚和起水泡。留罐法可用於拔罐治療的大部分病症,是最常用的拔罐法。
四、閃罐法:閃罐法指罐吸拔在應拔部位後隨即取下。反復操作至皮膚潮紅為止的拔罐方法,若連續吸拔20次左右,又稱連續閃罐法。此法的興奮作用較為明顯。適用於肌肉痿弱、局部皮膚麻木或機能減退的虛弱病症及中風後遺症等。由於閃罐法屬於充血拔罐法,拔後在皮膚上不留於淤紫斑,較適合面部拔罐。
五、走罐法:走罐法又稱推罐法。行罐法或旋罐法。操作前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塗上一層薄薄的潤滑油,如石蠟、凡士林(也可根據病情等選用風油精、紅花油、風濕油、消炎止痛膏、葯酒等提高療效),便於滑動。吸拔後用左手按住罐具前部皮膚,右手握住罐底平推或稍傾斜推動,作前、後、左、右方向移動。也可根據患部需要作環形旋轉移動。此時走罐部位皮膚可見潮紅、深紅或起丹痧點,治療即告結束。本法宜選用罐口較大、罐口壁較厚且光滑的玻璃或有機玻璃罐。多用於胸背、腰骶、腹部、大腿等面積較大、肌肉較厚的部位,常用於治療麻痹、肌肉萎縮、神經痛和風濕痹痛等。
3. 拔罐常見的方法 拔罐常見的方法有哪些
拔罐常見的方法
1、留罐法:是指把罐吸附在相應位置後滯留一定時間的方法。此法適用於治療風濕痹症、感冒咳嗽、胃痛、嘔吐、腹痛、泄瀉等病症。
2、閃罐法:是指把罐吸附於相應位置後,用一隻手壓住皮膚,另一隻手握住罐體快速拔下的方法。如此反復多次,直至皮膚潮紅、充血或淤血為度。此法適用於治療局部皮膚麻木、疼痛等病症。
3、走罐法:指拔罐時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膚上塗一層凡士林油後,再拔罐。然後,醫者用手握住罐子,在塗有凡士林油的部位上、下或左、右往返推動。當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甚至淤血時,將罐起下。此法適用於治療肌肉豐厚,皮膚平坦部位的病症,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風濕痹痛等病症
4、刺絡拔罐法:即將皮膚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打後,再行拔罐,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此法多用於治療丹毒、扭傷、乳癰等病症。
5、投火法:將薄紙捲成紙卷,或裁成薄紙條,燃著到1/3時,投入罐里,將火罐迅速叩在選定的部位上。投火時,不論使用紙卷和紙條,都必須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燒一寸左右後,紙卷和紙條,都能斜立罐里一邊,火焰不會燒著皮膚。初學投火法,還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層濕紙,或塗點水,讓其吸收熱力,可以保護皮膚。
6、滴酒法:向罐子內壁中部,少滴1~2滴酒精,將罐子轉動一周,使酒精均勻地附著於罐子的內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後用火柴將酒精燃著,將罐口朝下,迅速將罐子叩在選定的部位上。
拔罐後,凡肌體及內臟功能失調者,均會出現不同顏色的火罐印跡,對於診斷和指導保健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那麼拔罐後的皮膚顏色要怎麼鑒別呢?下面的內容會詳細告訴大家拔罐後皮膚顏色鑒別的方法。
拔罐後為什麼皮膚會癢
拔罐後,邊緣會由於局部罐口的刺激和充血而發生緊縮瘙癢感,這是正常的現象。中醫表示有風邪和濕氣,先痛後癢表示體內有火毒。遇到皮膚癢不必驚慌,是病氣外排的必然現象。連續治療,堅持一段時間,反應自然消失,一般不會很長,有的1--2天,個別嚴重的需要1--2周左右。
但有一部分是對於罐子材質的過敏而導致的,多數是瓷罐或竹罐,尤其是竹葯罐,由於葯物的熏蒸會有部分患者出現過敏現象。一般的玻璃管是不會出現過敏現象的,但如果拔的時候罐口太燙或拔得時間長了,會導致局部血液循環不佳,出現紅腫、水皰甚至破潰現象。
拔罐後,一般火罐的印子會在3-5天消退,很多在第二天就會出現癢癢的,這是很正常的,這是末梢破壞組織的修復的過程,不用擔心。如果症狀持續,建議皮膚科就診,用點外用葯物。
拔火罐的方法
火罐一拔病體舒暢
「拔火罐」是民間對拔罐療法的俗稱,又稱「拔管子」或「吸筒」。它是藉助熱力排除罐中空氣,利用負壓使其吸著於皮膚,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治病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病都可以採用拔罐療法進行治療。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見,按中醫的解釋多屬風濕入骨。拔火罐時罐口捂在患處,可以慢慢吸出病灶處的濕氣,同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恢復機能的目的,從而治療風濕「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適。 由於拔火罐能行氣活血、祛風散寒、消腫止痛,所以對腰背肌肉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刁老師還介紹,火罐還可以用在人體穴位上,治療頭痛、眩暈、眼腫、咳嗽、氣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隻火罐同時施行。
頸椎病的拔罐療法
椎病的手法治療是脊髓型以外各型的首選療法,罐療也可以改善頸痙攣狀態。我們在臨床中,常將拔罐作為手法治療之前的放鬆手段使用,實踐證明:這一手段簡捷高效,明顯節約人力,可供醫道同仁參考。下面把頸椎病的拔罐方法介紹如下:
血瘀型:症見頸骨硬痛,固定不移,痛若針刺,兼見肢體麻木。選穴:肩貞(在肩部後面,正腋後紋頭上方一橫指)、天宗(肩胛骨岡下窩的中央)、阿是穴。操作:上述穴位拔火罐10分鍾,起罐後局部按摩,頭部做旋轉動作,隔日1次,3次為1個療程。
風寒濕痹型:症見肩臂疼痛、麻木,肌肉萎縮無力,頸項沉重酸痛,僵硬不能活動,惡寒畏風。選穴:大抒(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風門(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阿是穴。操作: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20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時還應注意長時間屈頸工作時,經常做頸部及肩部功能鍛煉,避免感受風寒,枕頭高低適中。
湧泉穴拔罐法
人體的生長發育與衰老均與腎氣的盛衰直接相關,腎氣充足則生長發育正常,精力旺盛,骨堅齒固,發澤耳聰;腎氣衰弱則生長發育遲緩,精力不足,骨松齒脫,發枯耳背。所以古人非常重視人體的腎臟,稱之為「先天之本」、「生長發育之源」。湧泉穴是腎經的第一個穴位,位於人體的最下部足掌心處,體內濕毒之邪重著粘膩,容易蘊積於下,不易排出,日積月累,阻塞經氣,或隨經氣傳至身體的其他部位,造成多種疾病。所以湧泉穴經常拔罐可以及時排除體內的濕毒濁氣,疏通足少陰腎經的經氣,腎氣旺盛,人體的精力充沛,具有固齒烏發、聰耳明目、延緩衰老的作用。如果能夠在湧泉穴刺血拔罐效果更好。
大椎穴拔罐治療和預防感冒
大椎穴乃督脈之穴。「督」有總督、督促之意。督脈行於人體脊背正中,上至頭面,入絡於腦,具有統率和督促全身陽經脈氣的作用,故督脈有「總督諸陽」和「陽脈之海」之說。大椎穴位於人體背部極上,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穴,故為陽中之陽穴。具有統領一身之陽氣,聯絡一身之陰氣的作用。所以經常在大椎穴拔罐,具有調節陰陽,祛除邪氣,疏通經絡,行氣活血,預防感冒、咳嗽、頭痛、中風等疾病,增強身體抵抗力的作用。
穴位拔罐增補元氣
關元、氣海、命門穴拔罐具有增補元氣的作用。由於氣海和關元同屬於任脈,距離較近,所以可將此二穴同時吸拔於一個罐內。
關元與氣海穴都具有強壯作用,為中老年保健的重要穴位。古人認為氣海穴「為元氣之海」;關元穴亦稱為丹田,是人體足三陰經與任脈之交會穴;命門穴位於背部正中第二腰椎棘突下,是督脈的重要穴位,為「生命之戶」,乃真氣出入之所,具有補腎壯陽的作用。人至晚年往往腎氣虛損、陽氣衰微,所以經常拔這幾個穴位具有培補元氣,益腎固精,延年益壽的作用。
要想調血補血,就拔三陰交穴
中醫上講:三陰交穴位於內踝上三寸,是肝、脾、腎三條陰經的交會穴。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同源」。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先天賴後天的滋養,後天賴先天的促動。
經常三陰交穴,可調補肝、脾、腎三經的氣血,三經氣血調和,則先天之精旺盛,後天氣血充足,因而可以達到調補精血,健康長壽的目的。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的中醫拔罐療法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組以慢性血葡萄糖(簡稱血糖)水平增高為特徵的代謝病群。主要特點是血糖過高、糖尿、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疲乏,具有現代文明病之稱。其典型症狀為「三多一少」,即多飲,多尿,多食消瘦。
中醫認為,拔罐療法是以罐具吸拔病變部位或穴位,以通暢氣血,疏導經絡,拔除病氣,調整人體陰陽平衡,增強人體抗病能力,最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因此,中醫認為,拔罐療法具有 行氣活血,溫經通絡,消腫止痛,祛濕逐寒,泄熱除毒等作用。
拔罐治療糖尿病的操作方法
方法一:
(l)取穴:①三焦俞、腎俞。②石門。③三陰交。
足三里穴拔罐的保健作用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四總穴之一,是人體最重要的保健穴位,古人稱之為「長壽穴」。足陽明胃經是多氣多血之脈,從頭一直到腳,縱貫全身,主要分布於頭面、胸腹部及下肢外側的前緣。所以足三里穴拔罐除了可以調節消化系統的功能外,對於頭痛、牙痛、精神失常、發熱、鼻炎、口眼歪斜、口唇生瘡、哮喘、心悸、高血壓、腹痛、泄瀉等疾病都有一定的效果,故有「肚腹三里留」之說。
有關足三里的經絡理論已經被大量現代科學研究所證實,足三里穴對大腦皮層功能有調節的作用,對心血管功能,胃腸蠕動和內分泌功能都有良性的促進作用。在我國民間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幹」的經驗之傳。既古時候,民間常用灸的方法使足三里起泡流水,預防疾病。其實只要經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同樣的甚至更有效的保健作用。
喬治亞是世界上著名的長壽地區,在那裡盛行著一種放血方法,即採用極為簡單的工具,從腿膝的外側(正好是足三里穴)刺入使血滴出。每年用這種方法定期放血,一般是在體力充沛,體內毒素過剩時使用。那麼為什麼要這樣做?一位114歲的哈拉吉亞老人回答道,他們已經習慣於這樣做了,他曾祖父教導說:「不這樣,你就不能長壽。」
四關穴拔罐的保健作用
四關穴即合谷、太沖穴的總稱。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四總穴之一。位於第一、二掌骨之間,也就是俗稱的「虎口」。太沖穴是足厥陰肝經的輸穴和原穴。位於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間。合谷穴與太沖穴都是人體的重要保健穴位,兩穴合稱為「四關穴」,意即人體生命的關口。
手陽明大腸經從手出發,沿著手臂外側,終止於頭面部的迎香穴。因此頭面部以及五官的疾病,如頭痛、咽喉腫痛、口乾、流鼻血、牙痛、口眼歪斜等均可通過合谷穴拔罐進行治療和預防,所以有「面口合谷收」之說。同時合谷穴經常拔罐還可保持大腸經的氣血暢通,使體內的代謝產物和毒素及時排出體外。
足厥陰肝經從足出發,沿著下肢內側,繞過生殖器,循著兩脅,上達頭頂。肝藏血,主疏泄,肝主筋,開竅於目。太沖穴為肝經的輸穴和原穴,因此太沖穴拔罐可以防治人體的精神系統疾病,生殖系統疾病,肝膽系統疾病,以及頭暈、頭痛、目赤腫痛、筋脈拘急等疾病。太沖空經常拔罐可以調整血壓,使血壓趨於正常,並具有增強性功能,調整情緒,清頭明目的作用,使人具有的精力和舒暢的情緒面對生活。
肚臍上拔罐的作用
肚臍的穴名叫「神闕」,是任脈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兒通過臍帶從母體接受營養,所以臍是「生命之根蒂」,神氣出入之門戶。任脈總領一身之陰經,循行於胸腹正中,上聯心肺,中經脾胃,下通肝腎。所以神闕穴為經氣之海,五臟六腑之本,經常在神闕穴拔罐具有健脾強腎、回陽救逆、和胃理腸、行氣利水、散結通滯、活血調經的作用。目前市場上銷售的一些敷臍葯膏,就是根據這一原理而治病的,如果能在拔罐之後直接將葯物敷於臍部,則效果更加顯著。
神闕穴拔罐應注意,罐內的負壓不易過大,拔罐時間不易過長,最好選擇負壓罐,因為負壓罐容易調整負壓,而且不易燙傷皮膚,當皮膚出現充血或輕度瘀血時即可起罐。
拔火罐的誤區
火罐療法,又稱拔火罐,是借用杯罐的吸力,吸附於人體穴位或某個疼痛的局部,造成皮膚紅暈、紫紅而達到治療目的。很多人拔火罐習慣在家裡進行,由於缺少專業指導,易產生一些誤區。例如:
拔火罐後馬上洗澡 很多愛在浴池洗澡的人常說「火罐和洗澡,一個也少不了」。確實,溫熱的澡水和溫熱的火罐,洗完再拔,拔完再洗,想想都舒服。可是這順序還真要注意,可以洗完澡後拔火罐,但是絕對不能在拔罐之後馬上洗澡。
拔火罐後,皮膚是在一種被傷害的狀態下,非常的脆弱,這個時候洗澡很容易導致皮膚破損、發炎。而如果是洗冷水澡的話,由於皮膚處於一種毛孔張開的狀態,很容易受涼。所以拔火罐後一定不能馬上洗澡。
時間越長效果越好 不少人說火罐這一拔最少要半小時,有的人認為拔出水皰來才能體現拔火罐的效果,尤其是一些老人持這樣觀點的比較多。而拔火罐真的是時間越長越好嗎?
拔火罐根據火罐大小、材質、負壓的力度各有不同。但是一般以從點上火閃完到起罐不超過十分鍾為宜。因為拔火罐的主要原理在於負壓而不在於時間,如果說在負壓很大的情況下拔罐時間過長直到拔出水皰,這樣不但會傷害到皮膚,還可能會引起皮膚感染。
4. 肌膚麻木適宜用的罐法
肌膚麻木適宜用的罐法是閃罐
5. 拔罐12個位置示意圖
拔罐12個位置示意圖
拔罐12個位置示意圖 ,拔火罐屬於中醫外治法,也屬於刺激療法,很多病人都會通過拔火罐來增強細胞免疫功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下面分享拔罐12個位置示意圖 。
神闕穴:生命之根蒂
位置:在臍中部,臍中央。
功效:培元固本、回陽救脫、和胃理腸。主治泄痢,繞臍腹痛,脫肛,五淋,婦人血冷不受胎,中風脫證等。
腎俞穴:益腎助陽要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取定穴位時,通常採用俯卧姿勢,腎俞穴位於人體的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
功效:此穴的主治疾病為:腰痛、腎臟病、高血壓、低血壓、耳鳴、精力減退等。
大椎穴:統領一身陽氣
位置:位於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定穴位時正坐低頭,該穴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功效:益氣壯陽。主治熱病,瘧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熱,項強,肩背痛,腰脊強,角弓反張,小兒驚風,癲狂癇證,五勞虛損,七傷乏力,中暑,霍亂,嘔吐,黃疸,風疹。
合谷穴:鎮驚安神、調氣鎮痛
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功效:主治發熱,頭痛,目赤腫痛,鼻衄,血淵,咽喉腫痛,齒痛,耳聾,面腫,口眼60斜,中風口噤,熱病無汗,多汗,消渴,黃疸,痛經,經閉,滯產等。
湧泉穴:引火下行好養生
位置:在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
功效:散熱生氣。主治肺系病證,大便難,小便不利,奔豚氣。
足三里:滋補身體勝吃老母雞
位置: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
功效:燥化脾濕,生發胃氣。主治胃腸病證,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虛勞諸證。
三陰交:趕走婦科疾病
位置: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功效: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際。
內關穴:心臟的保護傘
位置: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功效: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現代常用於治療心絞痛、心肌炎、心律不齊、胃炎、癔病等。
百會穴:提神醒腦要穴
位置:後發際正中上7寸,當兩耳尖直上,頭頂正中。
功效:開竅醒腦、回陽固脫。主治頭痛、目眩、鼻塞、耳鳴、中風、失語、脫肛、陰挺、久瀉久痢等。
中脘穴
位置:取穴時,可採用仰卧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功效:此穴的主治疾病為:消化系統疾病,如腹脹、腹瀉、腹痛、腹鳴、吞酸、嘔吐、便秘、黃疸等。
關元穴
位置:其位於臍下三寸處。
功效: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主要是通過調節內分泌,從而達到治療生殖系統疾病的目的。
陽陵泉
位置: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功效: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臏腫痛,腳氣,脅肋痛,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
須掌握的8種拔罐方法
針對不同疾病以及不同症狀,可採用不同的'拔罐方法,一般來說有以下8種。
單罐療法
用於病變范圍較小的疾病或壓痛點。可按病中耽穴變或壓痛的范圍大小,選用適當口徑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穴拔罐;岡上肌肌腱炎在肩髑穴拔罐等。
多罐療法
用於病變范圍比較廣泛的疾病。可按病變部位的解剖形態等情況,酌量吸拔數個乃至數十個部位。如某一肌束勞損時可按肌束的位置成排列吸拔多個火罐,稱為「排罐法」。治療某些內臟或器官的瘀血時,可按臟器的解剖部位的范圍在相應的體表部位縱橫並列吸附幾個罐子進行拔罐治療。
閃罐療法
罐子吸上後,立即取下,反復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為止。多用於局部皮膚麻木或功能減退的虛證病例。
留罐療法
拔罐後,留置一定的時間,一般留置5~ 15分鍾。罐大吸拔力強的應適當減少留罐時間,夏季及肌膚菲薄處,留罐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損傷皮膚。
推罐療法
又稱走罐療法,一般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富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位。先在罐口塗一些潤滑油脂,待罐吸上後,以手握住罐底,稍傾斜,即後半邊著力,前半邊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動,這樣在皮膚表面上下或左右來回推拉移動數次,至皮膚潮紅為止。
留針拔罐療法
先在相關的部位施行針刺,待達到一定的刺激量後,將針留在原處,再以針刺處為中心,拔上火罐。如果與葯罐結合,稱為「針葯罐」,多用於風濕病。
刺絡拔罐療法
用3三棱針、陶瓷片、粗毫針、小眉刀、皮膚針、滾刺筒等,先按病變部位的大小和出血要求,按刺血祛刺破小血管,然後拔以火罐,可以加強刺血法的效果。適用於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丹毒、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官能症等。
灸罐療法
吸拔罐,留罐10分鍾,起罐後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0分鍾,以皮膚有溫熱感為宜。
拔罐後的注意事項
1、如果使用的是火罐,拔罐前需用鑷子夾緊1一2個棉球蘸取酒精。注意酒精棉球取出時要將棉球靠著酒精瓶壁擠壓去多餘的酒精,以防操作過程中點燃的酒精棉球燒傷皮膚。
2、使用火罐還要把握好火焰在罐內停留的時間。時間過長,罐口溫度過高,容易燙傷患者:時間過短,罐內空氣較多,罐子不容易吸住皮膚,或者雖然吸住了3是力量較小。最好的方法是火焰進罐直進直出,無需停留,然後迅速將罐子扣在皮膚上。
3、拔罐時間不要太長或者太短,一般15分鍾左右為宜。時間太短效果不會好,時間太長則會吸出水皰或血皰。如果皮膚較敏感者,一旦發現皮膚充血,應停止。
4、協助拔罐的家人時刻要注意拔罐者的皮膚變化,尤其是背部。
5、起罐時,不可強力硬拔。應一手抓住罐子,一手指按下罐口邊沿的皮膚,待罐內放人少量空氣後,輕柔起罐。
6、起罐後,應及時穿好衣服,做好保暖。拔罐後1小時內,不宜洗澡。而且也不要立即到戶外活動,以免再次受風著涼。
7、拔罐前不宜空腹或吃太飽。飲食後,最好1小時後才拔罐。
8、頸部、腋下和腹股溝等有大血管的地方,皮膚過敏、水腫或者潰瘍的地方,都不能拔罐,孕婦的腰骶部和腹部也禁止拔罐,以防流產。
拔火罐穴位哪個比較好
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主要位於腳底,這也是屬於人體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穴位,在對足三里穴位拔罐的過程當中,主要可以加速腳底的血液循環,並且還可以加快人體的血液流通,對於體內寒氣排毒改善效果也是比較好的,有利於體內寒氣過重所引起的手腳冰涼以及舌苔厚膩等一些症狀得到改善。
湧泉穴:湧泉穴拔罐也是屬於養生保健的一種方法,能夠起到很好的養生功效,在對此穴位拔罐的過程當中幫助體內的寒氣排出,對於寒氣過重所引起關節疼痛以及關節受限等一些症狀改善效果也會比較好。
拔罐生活當中也是比較常見的,不一樣穴道在身體當中也起著不一樣功效,所以每個人病情不一樣,所以拔罐的位置也是不相同的,但是在拔罐的過程當中需要把握好操作的方式。
在操作不當的情況下,就有可能會導致皮膚上面出現一定的疼痛以及腫脹,拔罐的時候不適合陰天,應該選擇晴天的時候拔罐,拔罐以後也不能夠馬上的洗澡。
拔火罐的作用
1、拔火罐可以排除邪氣,促使毛細血管擴張充血,對於治療外感邪氣、阻滯經絡導致的頭痛有很好的效果;
2、也有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祛風除濕、行氣活血等功效,調理人體內部相應器官,讓人氣血暢通,強身健體;
3、拔罐法還對局部皮膚有溫熱刺激作用,也可以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有助於機體功能的恢復。
拔火罐的注意事項
1、在拔罐前,室內環境要保持空氣清新;
2、注意常規消毒,尤其是施罐者的雙手和拔罐的部位;
3、根據拔罐的部位選擇合適的罐具並進行常規消毒;
4、患者在拔火罐前要先排凈大小便且同一個部位不可以天天拔;
5、有高熱、抽搐、痙攣等症狀或者飽腹和空腹者不宜拔火罐,也不宜在皮膚過敏或潰瘍破損處進行拔罐,拔火罐後不要馬上洗澡等。
6. 拔罐的應用方法有哪些
一、拔罐的方法:拔罐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火罐法 :利用燃燒時的火焰的熱力,排去空氣,使罐內形成負壓,將罐吸著在皮膚上。有下列幾種方法:
(1)投火法: 將薄紙捲成紙卷,或裁成薄紙條,燃著到1/3時,投入罐里,將火罐迅速叩在選定的部位上。投火時,不論使用紙卷和紙條,都必須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燒一寸左右後,紙卷和紙條,都能斜立罐里一邊,火焰不會燒著皮膚。初學投火法,還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層濕紙,或塗點水,讓其吸收熱力,可以保護皮膚。
(2)閃火法: 用7~8號粗鐵絲,一頭纏繞石棉繩或線帶,作好酒精捧。
使用前,將酒精棒稍蘸95%酒精,用酒精燈或蠟燭燃著,將帶有火焰的酒精棒一頭,往罐底一閃,迅速撤出,馬上將火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此時罐內已成負壓即可吸住。
閃火法的優點是:當閃動酒精棒時火焰已離開火罐,罐內無火,可避免燙傷,優於投火法。
(3)滴酒法: 向罐子內壁中部,少滴1~2滴酒精,將罐子轉動一周,使酒精均勻地附著於罐子的內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後用火柴將酒精燃著,將罐口朝下,迅速將罐子叩在選定的部位上。
(4)貼棉法: 扯取大約0.5公分見方的脫脂棉一小塊,薄蘸酒精,緊貼在罐壁中段,用火柴燃著,馬上將罐子扣在選定的部位上。
(5)架火法: 准備一個不易燃燒及傳熱的塊狀物,直徑2-3厘米,放在應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塊酒精棉球,將棉球燃著,馬上將罐子扣上,立刻吸住,可產生較強的吸力。
2、水罐法: 一般應用竹罐。先將罐子放在鍋內加水煮沸,使用時將罐子傾倒用鑷子夾出,甩去水液,或用折疊的毛巾緊捫罐口,乘熱按在皮膚上,即能吸住。
3、抽氣法: 先將青、鏈黴素等廢瓶磨成的抽氣罐緊扣在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從橡皮塞抽出瓶內空氣,使產生負壓,即能吸住。或用抽氣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將空氣抽出,即能吸著。
二、各種拔罐法的應用:
1、單罐: 用於病變范圍較小或壓痛點。可按病變的或壓痛的范圍大小,選用適當口徑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穴拔罐;岡上肌肌腱炎在肩髃穴拔罐等。
2、多罐: 用於病變范圍比較廣泛的疾病。可按病變部位的解剖形態等情況,酌量吸拔數個乃至拾數個。如某一肌束勞損時可按肌束的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個火罐,稱為「排罐法」。治療某些內臟或器官的淤血時,可按臟器的解剖部位的范圍在相應的體表部位縱橫並列吸拔幾個罐子。
3、閃罐: 罐子拔上後,立即起下,反復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為止。多用於局部皮膚麻木或機能減退的虛證病例。
4、留罐: 拔罐後,留置一定的時間,一般留置5-15分鍾。罐大吸拔力強的應適當減少留罐時間,夏季及肌膚薄處,留罐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損傷皮膚。
5、推罐: 又稱走罐,一般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富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須選口徑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平滑,最好用玻璃罐,先在罐口塗一些潤滑油脂,將罐吸上後,以手握住罐底,稍傾斜,即後半邊著力,前半邊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動,這樣在皮膚表面上下或左右來回推拉移動數次,至皮膚潮紅為止。
6、葯罐: 常用的有二種:
(1)煮葯罐: 將配製成的葯物裝入布袋內,扎緊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適當濃度,再把竹罐投入葯汁內煮15分鍾,使用時,按水罐法吸拔在需要的部位上,多用於風濕痛等病。 常用葯物處方:麻黃、蘄艾、羌活、獨活、防風、秦艽、木瓜、川椒、生烏頭、曼佗羅花、劉寄奴、乳香、沒葯各二錢。
(2)貯葯罐: 在抽氣罐內事先盛貯一定的葯液(約為罐子的2/3-1/2)。常用的為辣椒水、兩面針酊、生薑汁、風濕酒等。然後按抽氣罐操作法,抽去空氣,使吸在皮膚上。也有在玻璃罐內盛貯1/3-1/2的葯液,然後用火罐法吸拔在皮膚上。常用於風濕痛、哮喘、咳嗽、感冒、潰瘍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癬等。
7、針罐: 先在一定的部位施行針刺,待達到一定的刺激量後,將針留在原處,再以針刺處為中心,拔上火罐。如果與葯罐結合,稱為「針葯罐」,多用於風濕病。
8、刺血(刺絡)拔罐法: 用三棱針、陶瓷片、粗毫針、小眉刀、皮膚針、*刺筒等,先按病變部位的大小和出血要求,按刺血法刺破小血管,然後拔以火罐,可以加強刺血法的效果。適用於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丹毒、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官能症等。
7. 拔火罐的做法
首先說一下,拔罐時所用罐的幾種常見類型,如竹罐、玻璃罐、陶罐、油罐,抽氣罐等。
火罐指的是用火來拔罐的方法,常用玻璃罐來拔。可以採用投火、閃火、帖棉花、貼紙等方法進行治療,拔罐方法的原理是,利用燃燒的熱力排除罐中風空氣,產生的負壓吸附與皮膚上,造成局部皮膚的充血瘀紫,達到疏通經絡,調暢氣血,散寒除濕的目的。
下面介紹兩種最常用的拔火罐方法。
投火法,把報紙做成有1/4一角錢大小的片,點著後,待火燒旺,看紙燃燒的剩下多一半時,迅速把紙扔到火罐裡面,將火罐立即扣到原來選擇好的地方,這個方法適合初學者,但是要注意紙片不能太大,且剛開始操作的時候,建議採用水平方向去拔罐,避免罐內燃燒的紙片掉落到皮膚上,對患者造成燒灼。
閃火法,這種方法是專業理療人員或者醫師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有一定的技術難度,普通人經過一段的反復的練習,也可以掌握這種拔罐方法。在拔罐之前,首先要准備兩樣東西,一個是95%的酒精。另一個是用8層的紗布,包裹一塊小石頭,將紗布的四周捏到一起,用繩子扎緊,用止血鉗,夾住紮緊的繩頭。使用時用紗布去蘸好酒精,用火點燃,在玻璃罐里繞一圈,迅速撤出,馬上將火罐拔到指定位置。這個動作要求穩、快,火罐不能距離皮膚太遠,否則由於火罐移動的距離較長,火罐內重新填滿了空氣,導致火罐吸附力差,吸不住。還要注意,蘸的酒精不能太多,避免掉到皮膚上,燒傷患者。
8. 疏通經絡的常用方法-拔罐
拔罐是人們 養生 保健及治療疾病的一種常用方法,拔罐法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抽吸、擠壓等方法排空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穴位或體表,使拔罐部位的皮膚充血、瘀血,以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今天給大家介紹5種常用的拔罐操作方法。
1.留罐法
【定義】:留罐又稱坐罐,將罐吸附在體表後,留置5 10分鍾,然後將罐起下的方法。此法最常用,一般疾病均可應用
2.走罐法
【定義】:又稱推罐法。拔罐時先在施術部位皮膚或罐口,塗一層潤滑油,將罐拔住後,醫生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方嚮往返推動,至拔罐部位皮膚紅潤、充血,甚或有瘀血時,將罐起下。此法適用於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3.閃罐法
【定義】:即將罐拔住後,立即起下,反復多次地拔住起下、直至皮膚潮紅、充血或瘀血為度。
【適應症】:多用於局部皮膚麻木、疼痛或功能減退等疾病,尤其適用於不宜留罐部位,如小兒、年輕女性的面部。
4.刺血拔罐
【定義】:又稱刺絡拔罐。將施術部位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或皮膚針叩刺出血後,再將火罐吸附於點刺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一般刺血後拔罐留置5 15分鍾。出血一般3 5ml。
【適用症】:多用於熱證、實證、瘀血證及某些皮膚病,如神經性皮炎、痤瘡、丹毒、扭傷、乳癰等。
5.留針拔罐法
【定義】:簡稱針罐,即在針刺留針時,將罐拔在以針為中心的部位上,約5 10分鍾,待皮膚紅潤、充血、或瘀血時,將罐起下後出針。
【結語】:拔罐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一般多用於風寒濕痹、肩頸腰腿痛、關節痛、軟組織挫傷、傷風感冒等,此外還可用於防病保健、預防疲勞。
十二經脈氣血流注順序1—手太陰肺經篇
治療鼻炎的特效穴位
溫腎養腎的8種常見中草葯
治療婦科疾病的特效穴
人體的臟腑氣血、筋脈骨髓所匯集的「八大穴」
人體自帶的「降血壓」急救箱
潤肺的8種中葯
治療腎虛疾病的特效穴、董氏奇穴
口臭、口腔潰瘍、牙齦腫痛有妙招
9. 打火罐好不好
拔火罐是我國傳統的中醫療法相信許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不會對它陌生,因為其操作簡單、方便易行,也曾經一度被老百姓當作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怎樣在家安全有效地使用火罐,我們采訪了省名中醫刁本恕等專家。
火罐一拔病體舒暢
「拔火罐」是民間對拔罐療法的俗稱,又稱「拔管子」或「吸筒」。它是藉助熱力排除罐中空氣,利用負壓使其吸著於皮膚,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治病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病都可以採用拔罐療法進行治療。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見,按中醫的解釋多屬風濕入骨。拔火罐時罐口捂在患處,可以慢慢吸出病灶處的濕氣,同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恢復機能的目的,從而治療風濕「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適。
由於拔火罐能行氣活血、祛風散寒、消腫止痛,所以對腰背肌肉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刁老師還介紹,火罐還可以用在人體穴位上,治療頭痛、眩暈、眼腫、咳嗽、氣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隻火罐同時施行。
在家操作要講方法
專家提醒:既然是一種專業的治療手段,拔火罐當然並不簡單,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自行在家拔火罐,容易造成危險,生活中並不乏拔火罐時出現意外的事件。如果亂施穴道,有時還會適得其反。
首先要注意選材,中醫多用竹筒,如找不到,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傷及皮肉,底部最好寬大呈半圓形。
在拔火罐前,應該先將罐洗凈擦乾,再讓病人舒適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後點火入罐。點火時一般用一隻手持罐,另一隻手拿已點著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將著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幾晃後撤出,將罐迅速放在要治療的部位;火還在燃燒時就要將罐口捂緊在患處,不能等火熄,否則太松,不利於吸出濕氣,要有罐口緊緊吸在身上的感覺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邊緣燒熱以防燙傷。
一般拔15—20分鍾就可將罐取下,取時不要強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轉動,動作要領是一手將罐向一面傾斜,另一手按壓皮膚,使空氣經縫隙進入罐內,罐子自然就會與皮膚脫開。
還可以採用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後,用一隻手或兩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體在患者的皮膚上移動。可以向一個方向移動,也可以來回移動。這樣就治療了數個部位。走罐時應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塗抹一些潤滑劑,如甘油、石蠟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時拉傷皮膚。
拔火罐也講辯證
刁老師等專家特別談到了拔火罐的一些禁忌,如飽腹、空腹都不宜操作;早起要先排便;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斑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等。而對於某些人群,則屬於拔火罐的禁忌人群,有心臟病、血液病、皮膚病、皮膚損傷、精神病或神經質的人,肺結核及各種傳染病、各種骨折、極度衰弱、孕婦、婦女月經期、過飽、過飢、過渴、醉酒等,均應禁用或慎用拔罐療法。過於瘦弱的人也不宜用火罐。頭部、心臟處要慎用,不能什麼傷痛都用火罐,外傷、內部肌肉撕裂等都不可用火罐,否則將適得其反。
作為傳統的中醫外治法,拔火罐同樣要講辯證。比如治療頭痛,一般都配合取穴治療,這時就要分清癥候,在前額及太陽穴拔火罐,主要適用於外感風寒頭痛;頭痛較劇者,可選太陽、陽白、中沖等穴;高血壓性頭痛可選雙太陽、印堂;如果脹痛以前額為劇者加雙攢竹;疼痛以頭頂為甚者加百會;頸項活動不便者加雙風池;眩暈、眼花、耳鳴等症狀突出者加雙頭維穴。這時就不是一般人可以操作的了,需要醫生指導下,按照中醫經絡學說來操作。
拔火罐與針灸一樣,也是一種物理療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療法中最優秀的療法之一。
拔火罐療法又稱「角法」, 拔火罐通過物理的刺激和負壓人為造成毛細血管破裂淤血,調動人體幹細胞修復功能,及壞死血細胞吸收功能,能促進血液循環,激發精氣,調理氣血,達到提高和調節人體免疫力的作用。
當然拔火罐不像針灸那樣對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確,主要是點、線、面結合的問題,通過中醫的寒、熱、虛、實辨證,選擇一些經絡所過或經氣聚集的部位。
「拔火罐」是我國民間流傳很久的一種獨特的治病方法,俗稱「拔罐子」、「吸筒」,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叫作「火罐氣」,《外科正宗》中又叫「拔筒法」。古代多用於外科癰腫,起初並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膿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為「角法」。關於拔火罐治療疾病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公元281~361年間,晉代葛洪著的《肘後方》。
後來,牛角筒逐漸被竹罐、陶罐、玻璃罐所代替,治病范圍也從早期的外科癰腫擴大到風濕痛、腰背肌肉勞損、頭痛、哮喘、腹痛、外傷淤血、一般風濕感冒及一切酸痛諸證。
拔火罐是一種充血療法,利用熱力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罐緊吸在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現象,從而產生治療作用,中國人稱它為鬱血療法。由於這種方法簡便易行、效果明顯,所以在民間歷代沿襲,至今不衰,連一些外國人也頗感興趣。
拔火罐是我國傳統的中醫療法相信許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不會對它陌生,因為其操作簡單、方便易行,也曾經一度被老百姓當作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怎樣在家安全有效地使用火罐,我們采訪了省名中醫刁本恕等專家。
火罐一拔病體舒暢
「拔火罐」是民間對拔罐療法的俗稱,又稱「拔管子」或「吸筒」。它是藉助熱力排除罐中空氣,利用負壓使其吸著於皮膚,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治病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病都可以採用拔罐療法進行治療。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見,按中醫的解釋多屬風濕入骨。拔火罐時罐口捂在患處,可以慢慢吸出病灶處的濕氣,同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恢復機能的目的,從而治療風濕「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適。
由於拔火罐能行氣活血、祛風散寒、消腫止痛,所以對腰背肌肉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刁老師還介紹,火罐還可以用在人體穴位上,治療頭痛、眩暈、眼腫、咳嗽、氣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隻火罐同時施行。
在家操作要講方法
專家提醒:既然是一種專業的治療手段,拔火罐當然並不簡單,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自行在家拔火罐,容易造成危險,生活中並不乏拔火罐時出現意外的事件。如果亂施穴道,有時還會適得其反。
首先要注意選材,中醫多用竹筒,如找不到,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傷及皮肉,底部最好寬大呈半圓形。
在拔火罐前,應該先將罐洗凈擦乾,再讓病人舒適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後點火入罐。點火時一般用一隻手持罐,另一隻手拿已點著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將著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幾晃後撤出,將罐迅速放在要治療的部位;火還在燃燒時就要將罐口捂緊在患處,不能等火熄,否則太松,不利於吸出濕氣,要有罐口緊緊吸在身上的感覺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邊緣燒熱以防燙傷。
一般拔15—20分鍾就可將罐取下,取時不要強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轉動,動作要領是一手將罐向一面傾斜,另一手按壓皮膚,使空氣經縫隙進入罐內,罐子自然就會與皮膚脫開。
還可以採用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後,用一隻手或兩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體在患者的皮膚上移動。可以向一個方向移動,也可以來回移動。這樣就治療了數個部位。走罐時應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塗抹一些潤滑劑,如甘油、石蠟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時拉傷皮膚。
拔火罐時應該注意什麼
① 拔罐時要選擇適當體位和肌肉豐滿的部位。若體位不當、移動、骨胳凸凹不平,毛發較多的部位均不適用。
② 拔罐時要根據所拔部位的面積大小而選擇大小適宜的罐。操作時必須迅速,才能使罐拔緊,吸附有力。
③ 用火罐時應注意勿灼傷或燙傷皮膚。若燙傷或留罐時間太長而皮膚起水泡時,小的勿須處理,僅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放出,塗以龍膽紫葯水,或用消毒紗布包敷,以防感染。
④ 皮膚有過敏、潰瘍、水腫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熱抽搐者,以及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火罐的種類
火罐常用的有下面幾種:
(1)竹筒火罐:取堅實成熟的竹筒,一頭開口,一頭留節作底,罐口直徑分3、4、5公分三種,長短約8~10公分。口徑大的,用於面積較大的腰背及臀部。口徑小的,用於四肢關節部位。至於日久不常用的竹火罐,過於乾燥,容易透進空氣。臨用前,可用溫水浸泡幾分鍾,使竹罐質地緊密不漏空氣然後再用。南方產竹,多用竹罐。
(2)陶瓷火罐:使用陶土,作成口圓肚大,再塗上黑釉或黃釉,經窯里燒制的叫陶瓷火罐。有大、中、小和特小的幾種,陶瓷罐,里外光滑,吸拔力大,經濟實用,北方農村多喜用之。
(3)玻璃火罐:玻璃火罐,是用耐熱硬質玻璃燒制的。形似笆斗,肚大口小,罐口邊緣略突向外,分1、2、3種號型,清晰透明,便於觀察,罐口光滑吸拔力好,因此,玻璃火罐,已被人們廣泛地使用起來了。
(4)抽氣罐:用青黴素、鏈黴素葯瓶或類似的小葯瓶,將瓶底切去磨平,切口須光潔,瓶口的橡皮塞須保留完整,便於抽氣時應用。現有用透明塑料製成,不易破碎。上置活塞,便於抽氣。
附:
1、中醫上拔火罐的原理:
中醫認為拔罐可以開泄腠理、扶正祛邪。 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人體氣機升降失常,臟腑氣血功能紊亂所致。當人體受到風、寒、暑、濕、燥、火、毒、外傷的侵襲或內傷情志後,即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病理產物,如淤血、氣郁、痰涎、宿食、水濁、邪火等,這些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子,通過經絡和腧穴走竄機體,逆亂氣機,滯留臟腑;淤阻經脈,最終導致種種病症。拔罐產生的真空負壓有一種較強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經絡穴位上,可將毛孔吸開並使皮膚充血,使體內的病理產物從皮膚毛孔中吸出體外,從而使經絡氣血得以疏通,使臟腑功能得以調整,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醫認為拔罐可以疏通經絡,調整氣血。經絡有「行氣血,營陰陽,儒筋骨,利關節」的生理功能,如經絡不通則經氣不暢,經血滯行,可出現皮、肉、筋、脈及關節失養而萎縮、不利,或血脈不榮、六腑不運等。通過拔罐對皮膚、毛孔、經絡、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導營衛之氣始行輸布,鼓動經脈氣血,儒養臟腑組織器官,溫煦皮毛,同時使虛衰的臟腑機能得以振奮,暢通經絡,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使氣血得以調整,從而達到健身祛病療疾的目的。
2、西醫上拔火罐的原理
現代醫學認為,拔罐治療時罐內形成的負壓作用,使局部毛細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紅細胞破裂,表皮淤血,出現自家溶血現象,隨即產生一種組胺和類組胺的物質,隨體液周流全身,刺激各個器官,增強其功能活動,能提高機體的抵抗力。 現代醫學認為,拔罐負壓的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充血狀態,加強新陳代謝,改變局部組織營養狀態,增強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細胞吞噬活動,增強機體體能及人體免疫能力。 現代醫學認為,拔罐內壓對局部部位的吸拔,能加速血液及淋巴液循環,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促進。加快肌肉和臟器對代謝產物的消除排泄。
3、如何拔
不推薦大家隨便那杯子竹筒什麼的,買一套真空管來吧,最多50元,絕對對身體好。雖然有些說法裡面真空拔法不如用火,但是畢竟方便易行,推薦大家還是用真空管
4、拔火罐留下的罐斑以及顏色的意義
常見的罐斑有潮紅、紫紅或紫黑色淤斑,小點狀紫紅色的疹子,同時還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熱痛感。皮膚的這些變化屬於拔罐療法的治療效應,可持續一至數天。
拔罐後,罐斑如顯水皰、水腫和水氣狀,表明患者濕盛或因感受潮濕而致病。
有時拔後水泡色呈血紅或黑紅,表明久病濕夾血瘀的病理反應。
罐斑出現深紅、紫黑或丹痧現象,觸之微痛,兼見身體發熱者,表明患者有熱毒證。
如罐斑出現紫紅或紫黑色,無丹瘀和發熱現象,表明患者有淤血症。
罐斑無皮色變化,觸之不溫,多表明患者有虛寒症。
罐斑如出現微癢或出現皮文,多表明患者患有風症。
一般說來無病者多無明顯罐斑變化。
5、拔火罐的時間
一般在5-10分鍾左右,似乎不是越久越好,不建議時間太長
皮膚有過敏、潰瘍、水腫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熱抽搐者,以及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有肺部慢性病的人會導致肺泡破裂
有肺部基礎病的患者,如慢阻肺、肺結核、肺膿腫、支氣管擴張等,不適用拔火罐。肺部有炎症時,經常會伴隨肺泡的損傷或肺部有體液瀦留。如果用拔火罐進行治療,會使胸腔內壓力發生急劇變化,導致肺表面肺大泡破裂,從而發生自發性氣胸。
各季節拔火罐要注意
春天 春天天氣轉暖,氣溫開始回升。但北方突然來襲的春寒,還是會讓猝不及防的人患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由風寒引起的感冒,用火罐將寒氣拔出可有效緩解症狀。治療時要注意罐口的潤滑。北方天氣乾燥,尤其是春天,又冷又干。這種環境下人的皮膚缺少水分,拔火罐時容易造成皮膚破裂。
夏天 夏天氣溫較高,加上雨水多,人很容易有皮膚病如痱子。這時拔火罐主要為了去濕氣。由於夏天出汗較多,拔罐前最好洗個澡,把身體擦乾,別讓汗液影響火罐的吸附。拔完不要洗澡,即使身上出汗很多也不要洗,以免感染。
秋天和冬天 這兩個季節氣溫低、乾燥,拔罐要選擇溫暖的房間,注意保溫。對需要進行背、腹等部位拔罐的患者,可以適當減少拔罐時間,不要讓身體暴露太久。拔完及時穿衣,可以適當喝點熱水,暖暖身體。秋冬兩季皮膚乾燥,拔罐要潤滑罐口,保護皮膚不受傷。
10. 中醫如何治療肌膚麻木
其實老人會肌膚麻木和身體虧虛有關,中醫認為氣虛則麻,血虛則木,通常來講,很難將麻和木完全區分開來,往往麻木並存,所以四肢麻木,和氣血不足有一定關系。以肌膚麻木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中醫又叫「血痹病」,其病機在於營衛不足,氣血陰陽俱弱,由於外受風寒邪氣而使陽氣痹阻,血行不暢所以被稱為血痹߅而這個痹病和外界因素有很大關系,比如出汗後立即吹風、在濕地上坐卧、涉水冒雨等都會導致風寒濕邪入侵身體經絡,這些邪氣在進入體內後會停留在關節內,導致經脈氣血閉阻不通從而肌膚麻木。你奶奶受涼受寒後肢體麻木這種情況中醫祛風、散寒、除濕,舒筋活絡治療是不錯的。同仁堂國公酒具有祛風、散寒、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對於老人來說是個不錯的治療選擇,而且適當喝葯酒還能養生保健,挺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