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精油按摩 > 濕熱蘊蒸肌膚是什麼意思

濕熱蘊蒸肌膚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12-09 07:03:31

1. 中醫夏季皮膚疾病防治知識

中醫夏季皮膚疾病防治知識

中醫認為,夏季多暑熱,且暑必夾濕,由於暑熱外受,蘊蒸肌膚,汗出過多,或汗出不暢,以致暑濕逗留,易導致或者加重各類皮膚疾病的發生。同時皮膚經常處於潮濕的環境,不僅影響陽氣通達於肌表,而且降低局部的抵抗力,更易為外邪所侵。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中醫夏季皮膚疾病防治知識,歡迎閱讀。

夏季是皮膚病的高發期,如何防治皮膚疾病:

1.日曬:日曬傷是由於皮膚暴露部位因日光過度照射後,在暴露部位引起的皮膚急性光毒反應,患者通常在皮膚暴露部位出現紅斑、丘疹,伴有瘙癢症狀,嚴重時可形成水皰,有明顯灼痛、可有全身不適。

中醫認為此病多由於濕熱毒為內因,日光暴曬為外因,內外相合,熱蘊肌膚,化為熱毒而致病。

防治:預防日曬傷首先應避免在強烈陽光下暴曬,應當循序漸進,逐步增加照射量。治療一般局部可外用保護劑如各種潤膚劑、爐甘石洗劑、三黃洗劑等,濕敷;還可以根據體質服用一些清熱解毒,除濕止癢的葯物。

2. 痱子:是由於環境中的氣溫高,濕度大,出汗過多,不能及時地蒸發,致使汗孔堵塞,汗液淤積或破裂所致,此外,衣著較厚,身體肥胖、虛弱及高熱患者更易發病。有的表現為為小米粒大小淺表水皰。很容易蹭破,輕度脫屑而愈,多見於嬰兒、孕婦,稱為白痱;有的為散在紅色小丘疹,但與毛囊無關,稱為紅痱,多見於小兒,有的為小膿皰,稱為膿痱。

中醫認為,暑濕蘊蒸皮膚,汗泄不暢所致本病。

防治:

① 伏暑季節室內應注意環境通風降溫,避免環境過濕,溫度過高。

②衣著應寬大,減少出汗且利於汗液蒸發。勤換衣服。

③ 盡量保持皮膚乾燥,用干毛巾擦汗。肥胖者、嬰兒及產婦應勤洗浴,但不用冷水。可用少許十滴水或藿香正氣水加入溫水中沐浴,擦凈後外撲痱子粉或六一散。膿皰性可用青黛散加入冰硼散麻油調敷。

3.夏季皮炎:為高溫下引起的四肢伸側和軀乾等處大片紅色丘疹或丘皰疹,自覺瘙癢劇烈。中醫認為本病是暑熱脾濕,蘊蒸肌膚所致。

防治:

①在盛夏時可處於避暑處,外塗爐甘石洗劑或葎草30g,徐長卿30g煎水溫洗患處。

②可選用荷葉,綠豆,西瓜翠衣水煎代茶飲。

③口服藿香正氣水,有清熱化濕,和營止癢的功效。

4 足癬和股癬:足癬和股癬是由真菌感染而引起的.皮膚病,由於真菌喜好溫暖和潮濕,因此常常在夏季加重。足癬表現不一,有的為足趾間脫皮、浸漬糜爛,或有水皰;有的足跟或足底足緣等鱗屑不斷脫落,洗腳時可刮下一層物質,老年人居多。股癬表現為大腿內側、臀裂部的環狀紅斑脫屑,呈離心性擴大,周圍常可見小丘疹,自覺瘙癢或疼痛。

防治:

①無論是手足癬還是股癬,都有一定傳染性,因此應避免共用衛生用具如毛巾、拖鞋等,勤換鞋襪、內褲。

②治療可以經常在趾間、股部外塗抗真菌葯物。

③角化型可用土荊皮,透骨草,苦參,一枝黃花等中葯煎水浸泡患處。

汪綺石在《理虛元鑒》里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濕」,這里再清楚不過地指明了夏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在盛夏防暑邪;在長夏防濕邪。

;

2. 中醫濕熱毒

是指在肌膚破損處有濕熱火毒之邪侵襲,亦或是房事不節,感受穢濁之毒,濕熱毒邪蘊聚所表現出來的局部紅赤腫脹,灼熱疼痛,胃納不香,舌紅,苔黃膩,脈滑數一類病證。本病證見於丹毒、淋病及尖銳濕疣病。
病因
皮膚破損,感受濕熱火毒之邪,或因房事不節,感受穢濁之毒。
病機
濕熱下注,復感外邪,濕熱毒邪淤結,郁阻肌膚,經絡阻塞,故局部紅赤腫脹、灼熱疼痛,或見水皰、紫斑;熱毒熾盛,腐化肌肉,故甚者可至結毒化膿、肌膚壞死;若有濕邪中阻,可見胃納不香;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濕熱蘊結之象。濕性粘滯,與熱膠結,故易反復發作。
辨證要點
局部紅赤腫脹,灼熱疼痛,胃納不香,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臨床表現
局部紅赤腫脹,灼熱疼痛,或見水皰、紫斑,或伴有胃納不香,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
清熱利濕解毒。
常用中葯
萆薢、土茯苓、澤瀉、通草。
常見證型
1.濕熱毒蘊證 尖銳濕疣
臨床表現:外生殖器或肝門等處出現疣狀贅生物,色灰或褐色或淡紅,質軟,表面穢濁潮濕,觸之易出血,惡臭;伴小便黃或不暢;苔黃膩,脈滑或弦數。
治法:利濕化濁,清熱解毒。
方劑:萆薢化毒湯酌加馬齒覓、土茯苓、大青葉。
2.濕熱毒蘊證 丹毒
臨床表現:發於下肢,局部紅赤腫脹、灼熱疼痛,或見水皰、紫斑,甚至解毒化膿或皮膚壞死,或反復發作,可形成大腳分;伴發熱,胃納不香;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利濕清熱解毒。
方劑:五神湯合萆薢滲濕湯加減。
3.濕熱毒蘊證 急性淋病
臨床表現:尿道口紅腫,尿液混濁如脂,尿道口溢膿,尿急,尿頻,尿痛,尿道灼熱,嚴重者尿道黏膜水腫,附近淋巴結紅腫疼痛,女性宮頸充血、觸痛,並有膿性分泌物,或有前庭大腺紅腫熱痛等;可伴有發熱等全身症狀;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化濁。
方劑:龍膽瀉肝湯酌加土茯苓、紅藤、萆薢等。
預防調護
平常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

3. 濕熱蘊蒸什麼意思

身熱發黃,汗出熱不退,或但頭汗出,咽痛腮腫,肢酸睏倦,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濡數等。多因濕熱蘊結熏蒸所致。

4. 中醫醫生說我「溫熱蘊膚」是什麼意思

溫熱屬於六淫治病
溫熱蘊膚:是指溫熱之邪蘊含在肌膚腠理內
不要聽那麼多說法,中醫看病主要看結果,說的再有理,治療不好沒有效果也是白說!手底下才看真章!

5. 濕熱蘊藉怎麼解釋

濕熱蘊結,其臨床表現可以是:皮膚瘙癢,紅斑迭起,粟疹攢聚, 水皰叢生,濕爛,基底鮮紅,溲赤便結,舌紅苔黃,脈滑數。亦多指中焦脾胃濕熱錯雜,治宜芳香化濕清熱,中成葯可以酌用藿香正氣水或膠囊。

6. 濕熱蘊蒸的中醫治法是什麼

[主治]清熱利濕,瀉火解毒。

[常方]茵陳蒿湯合龍膽瀉肝湯加減

[處方]茵陳18克,生大黃9克,梔子12克,黃連9克,黃芩9克,黃柏9克,木通6克,龍膽草6克,澤瀉15克,車前子15克(包煎),豬苓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

[方義]]茵陳苦平微寒,寒能清熱,苦能燥濕,既能發汗使濕熱從汗而出,又能利水使濕熱從小便而去,是治療黃疸的要葯。大黃苦寒泄熱,盪滌胃腸。龍膽草大苦大寒,上瀉肝膽實火,下清下焦濕熱,為本方瀉火除濕兩擅其功的君葯。黃芩、梔子具有苦寒瀉火之功;澤瀉、木通、豬苓、車前子清熱利濕,使濕熱從水道排除。方用柴胡,是為引諸葯入肝膽而設,甘草有調和諸葯之效。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加減]惡心嘔吐者,加姜竹茹、姜半夏各9克,以和胃止嘔;肝熱重者,加田基黃、垂盆草各30克,以清肝;濕邪盛者,加蒼術、茯苓各12克,滑石、車前子(包煎)各30克,以利濕。

7. 中醫所說的濕熱到底是什麼意思

濕熱是中醫內蘊,指濕熱蘊釀於中焦脾胃和肝膽而言。濕為重濁粘膩之邪,容易影響氣 機的流通,如與熱邪相合,濕熱交困,則熱因濕阻而難清,濕因熱蒸 而陽氣受傷更甚,臨床表現為熱勢纏綿,下午熱高,身重,神疲,懶言,神志昏沉,胸脘痞悶,惡心,納呆,腹脹,便溏,或發黃疸,小 便不利或黃赤,舌苔黃膩。多見於腸傷寒、黃疸型肝炎,鉤端螺旋體病等。
濕性重濁粘膩,與水同類,故為陰邪;具有壅遏氣機,易困脾陽的致病特點。火熱之性炎上、燔灼、躁動,與寒相對,故屬陽邪;其致病具有升溫沖逆,傷陰耗氣,入血動血,擾亂神明,傳變迅速等特點。濕熱之邪亦有內外之分。內濕由脾胃運化功能失常之所生,而內熱(火)則多因五志化火、嗜食辛辣、煙酒成癖、痰濕瘀血久蘊等所形成。
濕熱之邪是肝膽病最常見、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幾乎大多數肝病均不同程度地具有濕、熱之邪致病的基本特徵。無論是肝膽病 中頻見的腸胃道症狀,如腹脹、腹瀉、納獃等,還是各種感染性肝膽疾病所表現的發熱、膿腫之類,均與濕、熱之邪內犯肝膽密切相關。例如,黃疸就主要是由於濕熱蘊蒸肝膽,以致肝失疏泄,膽汁外溢,浸漬肌膚,下流膀胱而形成。若就暴發性肝炎的急黃而言,則為濕與熱毒相合為病的結果。濕熱相合致病在肝膽病中除主要可以導致黃疸外,亦可因濕熱之邪蘊結大腸,引起腹瀉、大便膿血、里急後重等濕熱下痢證。

8. 濕熱鬱蒸證和濕熱蘊蒸證有區別嗎

濕熱鬱蒸證是由於濕熱之邪,蒸津液外出,導致潮熱出汗,常表現為身熱不揚,午後熱甚。而濕熱蘊蒸證是指濕邪與熱邪相互蘊結,臨床症狀為頭麵皮膚發黃,目黃,頭部出汗,汗出熱不退等。兩者是不一樣的。

9. 熱蘊肌膚可自行修復嗎

熱蘊肌膚不可自行修復嗎。濕熱蘊膚證患者宜在中醫指導下應用清熱利濕止癢的葯物,嚴重者可用湯劑,輕者可用中成葯。濕熱蘊膚證是臨床上常見證候,不是一個獨立疾病,是指濕毒和熱毒蘊積於肌膚導致的一系列癥候,表現為皮膚潮紅、有丘皰疹、皮膚灼熱、瘙癢無休等。

閱讀全文

與濕熱蘊蒸肌膚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1094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1920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348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279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891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909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879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1251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424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663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489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652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701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477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330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547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652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985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589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