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濕邪困脾什麼意思
釋義
寒濕困脾證是指寒濕內盛,阻困中陽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飲食不節,嗜食生冷,或淋雨涉水,居處潮濕以致內濕素盛等因素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
脘腹脹悶疼痛,泛惡欲吐,納呆,口淡不渴,便溏,頭身困重,面色晦黃,或面目肌膚發黃,色晦暗如煙熏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婦女白帶量多。舌淡胖苔白膩白滑,脈濡緩。
病機分析:
過食生冷,寒濕內侵,脾陽受困,運化失司,故脘腹部脹悶疼痛,納呆;胃失和降則泛惡欲吐;寒濕為陰邪,陰不耗津,故口淡不渴;濕注腸中,則便溏;脾主肌肉,濕性重著,故頭身困重;濕阻氣滯,氣血運行不暢,不能外榮肌膚,故面色不榮;脾為寒濕所困,陽氣不宣,膽汁外溢,故面目肌膚發黃,黃色晦暗如煙熏;寒濕阻遏陽氣,不能溫化水濕,泛溢肌表,故肢體浮腫;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短少;寒濕內盛則舌淡胖苔白膩或白滑,脈象濡緩。
相似證候的鑒別:
區分寒濕困脾證與脾陽虛證。
兩者皆有脾失健運,寒象以及濕阻的表現,但側重點不同。寒濕困脾證屬於寒濕內侵,中陽受困,屬實證,病程短,苔白膩或白滑,脈濡緩;脾陽虛證是陽虛失運,寒濕內生,屬虛證,病程長,苔白滑,脈沉遲。
辨證注意點
①病程短,一般為新病;②素無脾氣虛證;③寒濕之症明顯,侵犯及脾,使脾的運化功能受到影響。
⑵ 濕氣重,百病生!濕分寒熱,看看你是哪一款
濕邪到底為何物?
寒濕和濕熱有什麼區別?
在身體上不同部位各有什麼表現?
立夏已至,此時雨水多、氣溫高,特別是南方的朋友們,更加容易感受到濕重。
很多人常常會感覺到頭腦昏沉、腳腿沉重,容易浮腫,肌肉關節酸痛;精神不振;胃腸不適;嚴重者出現皮膚濕疹、過敏等身體不適。濕氣重,該怎麼辦?
要想高效祛濕,我們先來認清「濕」為何物。
到底什麼是濕邪?
濕性類水,水性是偏冷的,這是濕為陰邪的原因之一。濕為陰邪,容易阻滯氣機,簡單講就是容易妨礙人體氣的流動。
人體裡面的水液跟氣是什麼關系?氣行則水行,但千萬不要理解為一股氣推著一股水走,沒有那麼直觀。人體中水分或是水液跟氣的關系,《黃帝內經》表達說有一點像是霧露狀,就是半氣態半液態。
這樣我們就可以想像,所謂濕,按照現代人的觀念,有一點像體內的水分子多了呈離散狀態。當這個霧露狀的東西,水分子的比重大了,假如真的有氣這回事,氣的運行的流暢度一定是減慢的,即氣滯,氣滯的表現——一個字:脹。
哪裡氣憋住了,那麼憋住的位置氣就相對多了。氣多了,就像自行車的輪胎,沒有氣,我們就泵氣直至飽滿,就會發脹,所以局部有脹感,是氣滯的表現。
也可以這么說,凡是濕停留的地方,除了濕本來的症狀之外,也很容易出現局部的脹悶感,這就是濕邪易阻滯氣機。
這也反過來提醒我們,治療濕病的時候,要加行氣葯。但加行氣葯,不用加得那麼笨,不需要幾味袪濕葯加幾味行氣葯,因為有的行氣葯本來就能袪濕,有的袪濕葯本來就能行氣。像陳皮、白豆蔻、砂仁這些葯物是袪濕跟行氣都兼備的。
濕邪有哪些特點?
1. 濕性重濁
重: 意思是沉重。只要人體出現了全身或是局部的沉重感,中醫都算濕。因為濕性類水,水的比重比較大。比如關節痛,假如是遊走性的,我們叫作風痹;假如有的人關節痛不是遊走性的,而是有沉重感,於雨天加重,我們一般叫作「濕痹」。
有時候病人的主訴模稜兩可,比如他說「醫生我很疲倦」,很多人可能會誤會,直接把疲倦當作了氣虛。這不一定對,因為疲倦感其實有兩種,一種是無力感,一種是沉重感。假如疲倦是無力感,一般是偏氣虛;假如疲倦是偏沉重感,一般就偏濕。
可能有人說,我分不清楚,好像有一點無力感,又有一點沉重感,那算什麼?其實很簡單,可以判斷為氣虛夾濕。
里急後重: 就是排便的時候排到最後,有一點拉不幹凈的感覺,拉完又想拉,肛門有重墜感。肛門有重墜感還是符合「重」字,所以也算是濕。
濁: 指分泌物、排泄物渾濁。
2. 濕性黏滯
黏: 黏膩,是指症狀的黏膩性。
如: 婦女的帶下量多,這個帶下通常是具有黏膩性,也有渾濁性,符合濁和黏。
男子的慢性前列腺炎,小便到了最後,會帶一點黏液,這種黏液的黏也是濕。
大便擦不幹凈,很廢紙的黏算濕。
更嚴重的,就是里急後重,拉完又想拉,拉不幹凈。
早上起來眼屎很多,眼屎是黏性的,這是濕。
面部有油垢感,油垢的感覺是黏的,是濕。
頭發油性,屬濕。
我們可以自己對照一下,凡是分泌物、排泄物是渾濁的,通通都可以用濕來命名,或是用濕來概括。
滯: 是指病程的長綿性。
只要病帶了濕滯,這個病的周期就比較長。病的周期比較長,跟黏滯也有關聯,就是黏乎乎的,不只是指症狀黏乎乎,連整個病程中人也是黏乎乎的,這是濕的特徵。
3. 濕性趨下,易襲陰位
濕性趨下: 指的是致病有往下走的特徵,這可以跟風邪相鑒別。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因為風邪易襲陽位;而傷於濕者下先受之,因為濕邪易襲陰位。
易襲陰位: 簡單理解就是水往低處流。上面列舉的很多症狀,要麼是小便,要麼是大便,要麼就是外生殖器,要麼就是一些隱蔽的部位,所以濕為陰邪,易襲陰位。
注意,以上講的濕是外感六淫的外濕,人體還有一種濕叫作內濕——脾虛。脾的一個功能是運行水濕,當脾虛,脾的功能下降的時候,一樣可以產生內在的水濕痰飲。只要是內濕,就是脾虛生濕,它的表現就是脾虛的表現+重濁黏滯趨下,且這個濕是從內而生的,而不是從外而感的。
分清濕邪致病的常見證
1. 傷濕
證候: 頭身困重、發熱、苔膩、脈滑。
頭身困重是濕性重濁的表現。另外傷濕的表現還有可能是發熱,因為濕邪容易阻滯氣機,氣屬陽,氣一憋住,在局部就產熱,所以容易發熱。舌苔膩一般是痰濕的表現,脈滑也是痰濕的表現。
2. 濕痹
證候: 關節酸痛重著、屈伸不利。
濕痹,痹的意思是指痹阻不通,表現於關節的症狀,以關節酸痛重著、屈伸不利為特徵。注意關鍵字——重。剛剛提到,假如有沉重感,在中醫算濕。
遊走性關節疼痛是風痹,關節酸痛重著叫濕痹。假如一個人的關節痛,又遊走,又沉重,這種情況叫風濕痹,因為兩個特徵都有,診斷就是兩個。
假如在剛才兩個特徵基礎上再加上一個遇寒加重,那麼就有三個要素了,風、寒、濕都有,就叫作風寒濕痹。這三個要素都有,治療上就要驅風、散寒、祛濕同時來。
3. 濕熱浸淫肌膚
證候: 濕疹、癬等滲液性皮膚病。
濕熱浸淫肌膚,表現出來就是濕疹、癬等滲液性皮膚病。這與濕性黏滯和濕性重濁的濁特性一致。只要人體分泌物、排泄物表現出黏黏膩膩,或者渾濁感,都算是濕。
4. 寒濕困脾
證候: 脘腹脹悶、口膩納呆,腹痛便溏而黏,或夾黏液,頭身困重,或肢體腫脹,婦女白帶量多,舌淡胖,苔白膩或滑,脈滑。
脘腹脹悶、口膩、納呆: 脘腹定位在脾胃,脹悶是氣滯的表現。濕為陰邪,容易阻滯氣機,所以會有脹悶感。口膩是口腔有黏膩感,黏膩是濕的特徵;納呆是濕主脾胃,濕為陰邪,容易損傷陽,因此損傷脾陽。脾喜燥惡濕,特別怕濕。
腹痛、便溏而黏: 一般是以脹痛氣滯為主;便溏而黏是指大便爛得像爛泥一樣,擦不幹凈。有時候濕得比較嚴重還會夾有黏液,黏液也是黏。
頭身困重: 濕性重濁,濕在人體的肌膚或者是經絡,就會出現頭身困重,或肢體腫脹。肢體腫脹不單是濕,可能還有點水。
婦女白帶量多: 白帶也是黏糊糊的、液態狀的,所以算濕。
舌體淡胖、苔白膩或滑、脈滑: 舌胖是因為體內水多了,把舌頭「泡」大了;舌淡是偏寒;舌苔白偏寒;舌苔膩或者滑偏濕,此時脈滑也是濕。
5. 濕熱蘊脾
證候: 身熱不揚午後加重,汗出熱不解,脘腹脹悶、口膩納呆,腹痛便溏黃臭而黏,或夾黏液,頭身困重,小便黃短,或肢體腫脹,婦女帶下色黃,舌紅,苔黃膩或滑,脈滑數。
身熱不揚午後加重: 身熱不揚的意思是身體發熱,但用手捂在肌膚上,一開始不覺得很熱,而越按越熱,叫作身熱不揚。身熱不揚關鍵是濕熱並存,濕把熱裹在了體內,這個熱很難一下透出來,裹在體內的熱只能慢慢地從內向外,慢慢透發。
為什麼是午後加重?
我們按太極圖來推算,早上是陽氣旺,傍晚是陰氣旺。濕熱,熱屬陽,濕屬陰,中午之後是陰邪慢慢加重,也就是濕的比重慢慢加大,濕的比重一加大,憋在體內的熱就憋得越來越厲害,中醫叫作郁而化熱。
也就是說,早上的熱氣是容易外透的,中午之後的熱,由於濕的比重大了,濕又在外圍把熱裹在裡面,所以很難外透,所以一般是午後加重。同時即便用發汗葯,由於外圍的是濕,所以只能發出濕,裹在體內的熱,一般出不來。
舉個例子,小孩發熱,尤其是在南方,接近40攝氏度的熱多屬濕熱的熱。如果未將濕熱的熱辨准,只用清熱的葯,效果並不好。必須是清熱跟祛濕同時用,熱才能退得了。其實在中醫診斷上何時發熱很重要。
脘腹脹悶、口膩納呆: 見寒濕困脾。
腹痛便溏黃臭而黏,黃臭定性為熱,而黏是濕。或夾黏液也是濕。頭身困重是濕,小便黃短是熱。肢體腫脹是濕,婦女帶下色黃是熱。同樣舌紅是熱,苔黃是熱,苔膩是濕,脈滑是濕,脈數是熱。
總的來說,濕熱蘊脾第一個要素是有熱的特徵,比如身熱不揚午後加重,同時又大便黃臭,小便黃短,舌質紅,苔黃,脈數。
第二個要素是濕,比如口膩,大便黏夾黏液,頭身困重,婦女帶下,還有苔膩、脈滑。第三個要素就是定位在脾,脘腹脹悶、納呆、便溏。所以中醫的診斷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簡單,講白了就是定性加定位。
6. 脾虛生濕
證候: 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脘腹脹悶、口膩納呆,腹痛便溏而黏,或夾黏液,頭身困重,或肢體腫脹,婦女白帶量多,舌淡胖,苔白膩或滑,脈緩或弱,病程長。
這個症狀與寒濕困脾很像,只是前面多了神疲乏力和少氣懶言兩個證候。這實際上是氣虛的表現。所以氣虛表現加上濕困脾表現,診斷就變了,變成脾虛生濕。
脾虛生濕與寒濕困脾的區別在哪裡?
寒濕困脾主要是寒濕妨礙了脾的運化,是實證。而脾虛生濕的因果關系就是,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而產生的內濕。
認真辨別,脾虛生濕除了比寒濕困脾多了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這組症狀,脾虛生濕的脈除了滑還可能比較弱。另外鑒別點是時間比較長。
7. 肝膽濕熱
證候: 脅肋脹痛,或發熱,身目發黃,色鮮明,厭食油膩,口苦,納呆,小便黃短。或陰部濕疹、瘙癢,帶下黃稠臭穢,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脅肋脹痛: 脅肋是肝經循行所過,由於濕為陰邪,容易阻滯氣機,氣機受阻,就容易出現脅肋部脹痛。
發熱: 這個發熱跟濕熱蘊脾差不多。假如有發熱,應該也是身熱不揚,汗出熱不解,午後加重。
身目發黃,色鮮明: 指黃疸。因為濕熱熏蒸肝膽,膽汁外溢到肌膚,肌膚就發黃了。
厭食油膩: 還是跟膽汁有關。膽汁的作用是消化脂肪類食物,既然膽汁外溢到肌膚,進入小腸的膽汁就少了,所以厭食油膩。
口苦是熱的表現。 納呆是濕熱妨礙脾的功能,小便黃短是熱。帶下黃臭也是濕熱。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都是濕熱的表現。
肝膽濕熱還有另外一組症狀,不是表現在肝膽這個臟腑本身,而是表現在肝經,如陰部濕疹瘙癢,或帶下黃臭,實際上這就是濕熱下注肝經。陰部是肝經循行部位,瘙癢是有風的特徵,濕疹是濕熱的表現。
肝膽濕熱的代表方龍膽瀉肝湯或者是龍膽瀉肝丸(用葯需要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8. 膀胱濕熱
西醫表達為尿頻、尿急、尿痛、尿黃短。
為什麼說是膀胱濕熱?尿頻就是感覺每次小便完又想小便,尿不幹凈。但是每次都尿得不多,這種感覺就是黏滯感,同時小便的痛還帶有點澀滯感,尿得不流暢、澀滯感也是濕,而小便黃短的黃是熱,加起來就是濕熱。
9. 大腸濕熱
主要表現在大便上。排便時也有拉不幹凈的感覺。拉完又想拉,拉不幹凈,肛門有重墜感,即里急後重。同時肛門也有灼熱感。
綜上所述,不管是寒濕困脾也好,脾虛生濕也好,濕熱蘊脾、肝膽濕熱、膀胱濕熱、大腸濕熱,其實它們都有一個特徵就是具有濕的性質和致病特點。符合了,我們就認為它們具有濕。
另外如兼有寒象,那就是寒濕;如兼有熱象,那就是濕熱。同時要加上定位症狀,就是屬於哪一臟的,這樣就基本能確定屬於何種濕了。
⑶ 早上護膚的正確步驟
早上護膚的正確步驟如下:
1、洗臉
首先清潔肌膚十分重要,肌膚經過一個晚上會分泌一些油脂,如果不清潔干凈容易形成粉刺,同時皮膚的代謝廢物也容易令保養品無法吸收。
⑷ 早上起床手腳臉腫脹,走路一段時間後手腳有脹感,以前醫生診斷心脾兩虛,心臟供血不足,正服用歸脾丸
問題分析:
40歲女性,早上起床手腳臉腫脹,走路一段時間後手腳有脹感,應注意排除心臟和腎臟疾病或營養不良性引起的水腫,建議進行相關的檢查如心電圖心臟彩超腎功能及腎臟B超或血漿蛋白等。你目前的症狀中醫上可初步辨證為脾腎陽虛寒濕內盛,水濕外溢肌膚而致。
意見建議:
建議先做相關檢查,中西結合弄清疾病的相關原因,這樣才能及時正確治療,以免耽誤使病情加重。中醫可據情況用濟生腎氣湯和五皮飲加減治療陽虛寒濕水腫。
⑸ 寶寶頻繁出現濕疹的問題,是哪方面引起的
針對媽媽們而言,小寶寶發生皮膚濕疹是特別煩惱的事兒,它不僅僅會危害小寶寶的長相,並且小寶寶因為瘙癢經常會又哭又鬧不斷、睡眠質量躁動不安。有的寶媽媽四處在往上面西天取經,用了一些人氣推薦的膏葯、小妙法後不但皮膚濕疹看不到好,反倒越來越嚴重,或是是反復。今日,大家就小孩濕疹難題和我們解讀一下,期待可以協助諸位寶媽媽們。
次之,應採取相應的控制對策,由於小孩濕疹會非常癢,會造成嬰兒哭鬧不斷、睡眠質量躁動不安,對孩子的人的大腦、人體生長有較大危害。我們可以應用甘伯宗小寶寶修護霜這類功能性的綠色植物修護霜,不但能夠迅速減輕小寶寶瘙癢病症,改進孩子睡眠,並且還能滋養小寶寶皮膚,提高小寶寶本身恢復工作能力及抵抗能力,從根本原因阻隔濕疹反復的具體方式,進而合理防止小孩濕疹發作的狀況發生。
⑹ 吃飯吃多的時候導致全身水腫,怎麼辦
身上水腫是怎麼回事
理論一
1、風濕外襲,內舍於肺,肺失宣降,則水道不通,水液溢於肌膚,發為水腫。
2、飲食勞倦,傷及脾胃,運化失司,水濕停聚,橫溢肌膚,發為水腫。
3、房勞過度,內傷腎元,不能化氣行水,水濕內停,溢於肌膚而水腫。
理論二
1、風邪襲表:風為六淫之首,每夾寒夾熱,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肺衛,肺失通調,風水相搏,發為水腫。此即為《景岳全書·腫脹》篇所言:「凡外感病毒風,邪留肌膚,則亦能忽然浮腫。」
2、瘡毒內犯:肌膚患癰瘍瘡毒,火熱內功,損傷肺脾,致津液氣化失常,發為水腫。《濟生方·水腫》雲:「年少血熱生瘡,變為,腫滿,煩渴,小便少,此為熱腫。」正是指這種病因而言。
3、外感水濕:久居濕地,冒雨涉水,濕衣裹身時間過久,水濕內侵,困遏脾陽,脾胃失其升清降濁之能,水無所制,發為水腫。正如《醫宗金鑒·水氣病脈證》曰:「皮水,外無表證,內有水濕也。」
4、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嗜食辛辣,久則濕熱中阻,損傷脾胃;或因生活飢饉,營養不足,脾氣失養,以至脾運不健,脾失轉輸,水濕臃滯,發為水腫。如《景岳全書·腫脹》篇所言:「大人小兒素無脾虛泄瀉等證,而忽然而通身浮腫,或小便不利,多以飲食失節,或濕熱所致。
5、稟賦不足,久病勞倦:先天稟賦薄弱,腎氣虧虛,膀胱開合不利,氣化失常,水泛肌膚,發為水腫。或因老倦過度,縱欲無節,生育過多。久病產後,損傷脾腎,水濕輸布失常,溢於肌膚,發為水腫。
二、身上水腫該怎麼辦
1、規律生活
特別是早睡早起。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愛熬夜,殊不知熬夜的傷害有多大。切記,不宜超過一點入睡,否則影響腎臟排毒
2、腿部按摩
從腳踝向大腿根按摩,雙手合成圈,圈住小腿將小腿肌肉向上提升;在膝蓋窩處用力按壓7下;大腿前側中線上從膝蓋一直按壓至大腿根;在腹股溝處用手掌外側稍用力按壓即可。腿部按摩還可以用於運動後的放鬆。
3、泡泡熱水
如今很多上班族mm都是天天高跟鞋出行,雖然美觀,但是對於腿部的發展和腳步都有不同程度的傷害。常常泡熱水腳,更有助於血液循環、放鬆腿部,還能緩解一天的疲勞。
⑺ 什麼叫水濕停留
【痰飲的概念及性質】
痰飲,是由於機體津液代謝失常所形成的病理產物。痰飲一般分為有形與無形兩類:
(1) 有形之痰飲:指視之可見,觸之可及或聞之有聲的痰飲。
(2) 無形之痰飲:指某些因痰飲而引起的疾病或症狀。由於其臨床雖見痰飲之常見症狀,如頭目眩暈、惡心嘔吐、心悸氣短、神昏或癲狂等,但看不到有排出的實質性痰飲,而此類病證如按痰飲進行治療,又能收到同樣的療效,故稱其為無形的痰飲。
【常見的痰飲病證】
臨床所見,痰飲所致的病證較多,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說法。痰飲為病,即包括了有形痰飲和無形痰飲等多種病證在內。由於其所在部位不同,其臨床表現也不一樣。
(1) 常見的痰證:如痰阻於肺,可見咳喘咯痰;痰迷心竅,可見胸悶心悸,神昏癲狂;痰停於胃,可見惡心嘔吐,痞滿不舒;痰停皮下肌肉,則可見痰核、陰疽流注;痰阻經絡筋骨,則可見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痰濁上犯頭目,則發眩暈昏冒;痰氣凝結咽喉,則可致咽中梗阻,如有異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2) 常見的飲證:如飲泛肌膚,則成水腫;飲停胸脅,則見胸脅脹痛、咳嗽引痛;飲停胸膈,則常見咳喘倚息、不能平卧;飲在腸間,每致腸鳴瀝瀝有聲、腹滿食少。總之,痰飲病證,隨其病變部位及其寒熱虛實性質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臨床見症,應綜合分析,方能作出正確的診斷。
【水濕停留】
脾運化水濕、水液:《內經》說:「飲入於胃,經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這段文不但說明了精微物質的運化過程,同時也明確指出在脾氣的作用下水液運化的全過程。當脾氣旺盛運化水濕功能正常時,飲入之水可以正常的輸布與排泄,體內的水濕亦可正常的運化;當脾氣虛或脾陽虛時,水濕運化失調可導致【水濕停留】。如停留於肌膚則產生水種;停留在肺則成痰飲;停留於體腔如胸腔、腹腔則出現胸水或腹水。因此中醫有「諸濕腫滿皆屬於脾」之說。
【水腫】水腫是中醫病名,是指體內水液瀦留,泛濫肌膚,而引起眼瞼、頭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泛腫的病證。嚴重者還可以伴有胸水、腹水。在西醫診斷中水腫只是一種症狀,多見於內科的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症等病,婦科常見的多為功能性水腫。
若症見水腫伴有頭暈乏力,面色白光白 食慾不振,腰酸,舌淡。中成葯可用參苓白術尤,人參健脾丸治療。湯葯可以選用經驗方:
紫河車10g 黃 芪10g 黨 參10g 白術10g
當 歸10g 白 芍10g 黃 精10g 山 葯10g
王 竹10g 桑 椹10g 何首烏10g 枸杞子10g
水煎服 每日2次,每日150ml。
⑻ 皮膚不好的人怎樣使皮膚慢慢的變好
要選擇溫和深層清潔的潔膚液,清潔是我們護膚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皮膚接觸空氣,會有灰塵和碎屑物,細菌的吸附,我們用粉底液的殘留,皮膚代謝不正常,油脂堵塞等都會出現,都是毛孔清潔不幹凈引起的皮膚問題會很多,所以要把毛孔清潔干凈,但是需要有深層清潔作用,不傷害皮膚表皮層,是溫和的,平衡水油,保濕滋潤的潔膚液才能把毛孔清潔干凈,慢慢恢復健康的皮膚.。
⑼ 皮膚濕氣重會出現什麼情況
1、肌膚暗沉:體內濕氣重,外濕困阻脾胃陽氣,引起人體氣血運行不暢,而臉部是人體血管最密集的部位,氣血不足會直接影響臉色,讓你失去紅潤氣色,變得晦暗無華。
2、皮膚粗糙:濕氣重則脾胃的運化功能較差,水濕在體內停滯會影響皮膚代謝,容易使皮膚出現乾燥瘙癢等症狀。
3、雀斑加重:濕氣太重會影響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廢物無法排除,黑色素積淀,同樣會加速雀斑形成。
4、舌苔厚膩
假如您哪一天照鏡子的時候發現自己舌苔非常的厚或者發現自己的舌體胖大,並且舌頭邊緣還伴有非常明顯的齒痕的話,那就證明您體內的濕氣太重來了,應該及時的調理過來。
如果還伴有面色晦暗且發黃,早晨起床時眼皮浮腫,或眼袋明顯,這些信號說明體內的濕氣較重。
5、大便不成形
正常的大便是軟硬適中的條形,如果大便像熟得過度的香蕉一樣外形軟爛、黏膩,不成形,粘在馬桶上不易被沖走,這也說明你的體內有濕,消化吸收功能異常。
6、食慾差
如果到了該吃飯的時候,沒有飢餓的感覺,吃一點東西就感覺胃裡脹脹的,在吃飯過程中還有隱隱的惡心感。這種現象也是脾胃功能較弱,體內濕氣過重的表現之一,這種現象更容易出現在夏季。
7、小腿肚發酸
假如您在早上起床後會突然感覺自己的小腿肚非常的酸痛,並且感覺很沉重的話,還有的人會發現最近的體重增加了不少的話,那證明您出現虛胖的現象,也是體內濕氣重造成的。
8、精神狀態差
濕氣重的人常常會有胸悶的感覺,想長呼一口氣才舒服,身體特別疲乏,懶得活動,有頭昏腦漲之感,易睏倦,記憶力減退。
其實這一點不難解釋,古人說「脾氣一虛,肺氣先絕」,說明脾氣虛到一定程度,肺金失養,就容易出現精神狀態不佳的表現。
⑽ 濕氣重的人身體會出現哪些皮膚問題
濕氣重的人會出現4個皮膚問題
1、肌膚暗沉
體內濕氣重,外濕困阻脾胃陽氣,引起人體氣血運行不暢,而臉部是人體血管最密集的部位,氣血不足會直接影響臉色,讓你失去紅潤氣色,變得晦暗無華。
8、綠豆苡米海帶湯:綠豆凹g,苡米30g,海帶20g,水煎,加紅糖適量服。每日1-2次。
9、白菜根湯:白菜根200g,銀花20g,紫背浮萍20g,土茯20g,水煎,加適量紅糖調服,每日1-2次。
10、白菜蘿卜湯:新鮮白菜100g,胡蘿卜100g,蜂蜜20毫升。將白菜、胡蘿卜洗凈切碎,按2碗菜1碗水的比例,先煮開水後加菜,煮5分鍾即可食用,飲湯時加入蜂蜜,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