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真的有肌膚接觸飢渴症和肌膚親近恐懼症的存在嗎
心理學家認為,成年皮膚飢渴症患者大多是因為幼時缺乏雙親的愛撫,尤其是母親的愛撫。
成年後有一部分的人會顯得非常渴望肌膚的接觸,比如喜歡赤裸擁抱而睡,而有另一部分人則會非常排斥肢體的接觸,比如我就是,從小就非常不習慣其他人的肢體接觸,可能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才會顯得有些高冷和不好接觸。
有人說科技正在將我們變成孤獨者,盡管科技的進步讓我們的世界變成了地球村,一個村莊的人理應更加親密才對。但面對網路上成千上萬條關系:朋友,關注的人,微信聯系人,甚至那些潛水的用戶,我們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孤獨。這可能就是因為,科技的世界缺乏了身體的接觸。
觸摸不僅與人性有關,它甚至就是人性一部分,是成為人的一個的必要條件,它擁有著某種不可替代的治癒性。
2. 你的孩子長大了睡覺時也離不開媽媽嗎
麗莉的孩子兩歲多了,自從給孩子斷奶以後,寶寶雖然不吃母乳了,睡覺時卻還是離不開媽媽。
每天晚上躺在被窩里,不是摸著媽媽的臉,就是要摸媽媽的鼻子,麗莉被摸得不舒服,呵斥了寶寶幾次,可孩子就是改不了,不摸著就渾身難受一般不肯睡覺。
2
方式
不僅要經常對孩子進行撫觸,撫觸的方式也非常重要。比如現在孩子還小,如果我們父母的力度太大,或是眼神太犀利,孩子也會受到驚嚇,要切記:溫和第一。每次對孩子撫觸10-20分鍾左右即可,如果孩子被摸夠了,就讓他去玩,或是給孩子餵奶。同時也要注意,屋子最好保持在室溫,否則太冷或太熱孩子都會感到不舒服。
3. 你有「肌膚飢渴症」嗎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肌膚飢渴症這樣的疾病相信很多人第1次聽說,而這類疾病其實是屬於精神心理性疾病,在幼兒發育過程中最為常見,對於一些中老年人來說,也很容易出現該情況的發生。而該類疾病的主要症狀是渴望皮膚接觸、希望他人撫摸、缺乏安全感、嫉妒心強、自卑、欺軟怕硬等症狀。嚴重時甚至還會伴隨失望、焦慮、睡眠差、抑鬱等表現。
4. 什麼是肌膚飢渴症
多喝水 多補水 不吃辛辣 過於鹹的東西。
5. 我懷疑自己有輕度的皮膚飢渴症,該如何確定
每個人都有皮膚飢渴症。
只是自己不關注而已。
6. 都成年了竟然有皮膚飢渴症,怎麼辦
對感覺肌膚飢渴的成人,首先可以做的就是對自己這種飢渴的認知,即了解產生這種飢渴的原因。
根據心理學的觀點,被意識化的情結才能夠被處理,要理解這種飢渴是來自對安全感和親密依戀關系的渴望;其次就是接納自己的這種飢渴,這並不是不正常的現象,更不是一種疾病,只是一種需求未滿足的狀態,就像軀體餓了、渴了一樣。
然後需要做的就是用良好的經驗來修復,在條件允許的時間和場合,沒有任何顧慮地體會和享受擁抱和肌膚接觸所帶來的安全和舒適的感覺。
7. 寶寶哭了不去抱,真的容易患上肌膚飢渴症嗎
對於小寶寶家長都是有求必應的,餓了餵奶,渴了喂水,鬧覺了還得想各種辦法哄睡。很多父母認為給孩子吃飽喝足就可以了,可是還有很多寶寶患上了“肌膚飢渴症”,這就讓大家感到迷惑了,肌膚還會飢渴嗎?
初中生小邱是個黏人的小妖精,平時總愛和不錯的閨蜜求抱抱,她說和別人有這樣擁抱的體驗很棒,感覺心理都被填滿了,很滿足。她還喜歡用毛絨毯子包裹著自己,覺得非常安全。當時我們都笑話她“是個沒長大的孩子”,直到長大了才知道這可能是肌膚飢餓症的一種表現。
因為小邱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出外打工了,據說她6個月的時候就斷奶了,一直是由姥姥照顧長大的,而且進入小學就住校了,可以說和家人的接觸非常少了,親密接觸更是談不上,這或許就是她患上“肌膚飢餓症”的一大動因。有人說得上“肌膚飢餓症”的孩子都是矯情,現實果真如此嗎?
何為“肌膚飢餓症”?嬰兒“肌膚飢餓症”,顧名思義,是說嬰兒的肌膚患上飢餓症,指那些小時候極少得到母親的擁抱、親昵的孩子,在長大後形成的一種潛在而又深刻地對被愛、被關心、被撫慰的渴望感,如果這感覺過於強烈,就會導致一種病態的情感需求。
調查表明:人類和其他的恆溫動物都有一種天生的特殊情感需求,也就是互相接觸和蹭摩。這種需求被稱為“肌膚飢餓”。小嬰兒剛剛從母體中脫離,在心裡上還沒有和母親完全分割,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他們仍將自己和媽媽視為一個整體。
他們的需求如果媽媽及時回應,會被嬰兒認做是自己的所做所為,分不出彼此。嬰兒渴望擁抱和肢體接觸,以此來確定自己是被愛著的,安全的,得以建立起最基本的安全感。當寶寶和媽媽形成親密的親子關系時,寶寶的情緒是穩定的,成長也很健康。
此外,皮膚接觸並不僅僅局限於肢體,媽媽的眼神、語氣、呼吸、氣味、微笑都是對孩子很好的回應。在平時帶娃中,媽媽溫柔的話語,和藹的態度都能讓孩子從細節中感受到母愛,讓他不覺得孤單,充滿了安全感和信任感,所以對孩子早期的情感關懷很重要,不應僅僅局限於喂飽孩子、哄睡孩子而已。
當然如果孩子很大了還總要求抱抱不下來走路,那是另外一回事兒了,凡事有個限度,不管多大的孩子一哭就抱,那也是不行的,容易養成孩子過度的依賴性,需要家長把握好度。
最後,希望每位家長都能從中學到具體的小知識,讓自己的孩子“皮膚飽滿”,情感充沛,珍惜和娃在一起最初的依戀時光吧!
8. 我有皮膚飢渴症嗎
肌膚飢渴症一般會有兩種表現:第一種就是特別希望得到別人的擁抱與愛撫 第二種呢則是因為缺少愛撫而使皮膚長期處於飢渴狀態,久而久之心靈也變得孤獨 慢慢地就不願與別人過分親密甚至排斥別人的擁抱。
現在解決的方法,就是慢慢的克服心理的恐懼,還有就是盡量的讓自己所處的環境有一種安全感。
9. 網上有人說自己有「肌膚飢渴症」,真的有這種病嗎
是真的。這種病是一種精神疾病,因為人們從小缺少親人的關愛,是心裡的一個症狀。
10. 什麼是皮膚飢餓症
「皮膚飢渴症」需要每天進行皮膚間的接觸才可以更好地發育。
現代科學還發現,在一快五分硬幣大小的皮膚上,就有25米長的神經纖維和1000多個神經末梢,這為通過觸覺傳達信息,奠定了生物學基礎。而長期以來,我們的皮膚處於飢渴狀態,心靈也陷入孤獨的困境。我們不會輕易去擁抱別人,因為缺少擁抱,也不願意與他人分享生命的快樂和憂傷。
帶有愛意的身體接觸,特別是撫愛,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生命體驗。
在幼年時期,雙親的撫愛,特別是母親的撫愛,不僅對身體的發育,皮膚的健康,由觸覺所帶動的整個感知能力的提升,都起著促進作用,而且,在心理的健康發育方面,尤為重要。
父母長輩經常性的自然撫愛,能使成長中的兒童從心理上獲得安全感,啟迪對於愛的珍視與尋求,從而在與他人交往時能具備較高的親合力。在青壯年時期,戀人、配偶間的撫愛也非常重要,沒有撫愛過程的兩性關系是粗鄙而不利於維系情感的。
到了老年時期,兒女在撫愛方面的反哺性施予,也依然是維系健康心性的重要因素,兒女撲到父母懷中撒嬌,或主動為父母揉肩捶背,不僅令老人胸臆大暢,也令心理上更鬆弛更富保障感。
本病嚴重時,不僅自身心理會產生嚴重的不安全感,變得自卑、怯懦、欺軟怕硬,甚至會因嫉妒他人能以獲得愛撫而生發出不理智的報復行為。
對嬰幼兒,父母應經常擁抱和撫摸,並同時用溫柔的眼神注視或者伴隨輕柔的安撫的聲音,這對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是非常有幫助的,而一個人只有具有了充分的安全感才有膽量去探索世界。另一方面,這種安全感和親密關系的建立也有助於孩子發展其他的心理能力。
對感覺肌膚飢渴的成人,首先可以做的就是對自己這種飢渴的認知,即了解產生這種飢渴的原因,根據心理學的觀點,被意識化的情結才能夠被處理,要理解這種飢渴是來自對安全感和親密依戀關系的渴望;
其次就是接納自己的這種飢渴,這並不是不正常的現象,更不是一種疾病,只是一種需求未滿足的狀態,就像軀體餓了、渴了一樣;然後需要做的就是用良好的經驗來修復,在條件允許的時間和場合,沒有任何顧慮地體會和享受擁抱和肌膚接觸所帶來的安全和舒適的感覺。
當然,肌膚飢渴的產生有一個較長的過程,也不可能在短期得到明顯的改變,事實上,在不影響社會功能的前提下,肌膚飢渴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去「根除」它,因為作為社會關系中的人,對安全感和親密依戀關系的需要是伴隨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