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後背拔罐出水泡怎麼回事
出現水泡的原因有一下四點,希望幫助你了解
1.患者體內風寒濕濕毒較盛,以濕氣最為突出。起泡也是一種邪氣外出的表現。有時會在罐壁上出現小水滴,也是濕邪的表現。
2.留罐時間有點長。這一點因人而異,也是和體質有關系的。有人留罐20-30分鍾也不會有起泡的現象。也有人5-10分鍾就會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時間須要短一些,等對患者情況了解了,就可以適當放寬時間。
3.罐子溫度較高,這一點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時做閃罐,如果造成罐體溫渡過高,這時留罐的話,會增加起泡的可能。
4.部位的差異,同一個人拔罐,有的部位沒問題,有的部位起泡。總的規律是背部、兩脅、臀部輕易起泡。
Ⅱ 拔罐拔出水泡是什麼原因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22
Ⅲ 拔火罐拔出水泡是怎麼回事
專注娛樂新聞的18年,歡迎來撩
很多人在拔罐之後都會起水泡,這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它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體內濕氣重、罐子溫度過高以及留罐時間長等等。那麼拔罐後起水泡怎麼辦呢?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吧!
拔罐療法的時間間隔通常根據患者的體質和拔罐後的恢復情況決定,以局部皮膚哀而不傷恢復,不適感消失為准,一般每日或隔日拔罐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每個療程中間休息3-5天,要注意的是,同一位置不能天天拔,至少要等到疤痕消失再進行相關操作。
拔罐後皮膚脆弱,彈孔處於完全的狀態,馬上洗澡很容易導致寒邪之氣通過彈孔進入皮膚,引發感冒。
另外,拔罐後馬上洗澡還容易使皮膚破損,感染,發炎。
因此即便拔罐後出汗多,也要頓然穿衣或蓋被卧,如果沒有出現水泡,3小時後得以洗澡。
拔罐的過程中,彈孔會張開,令邪氣外散的同時會帶走體內一部分津液,這時候馬上喝一杯熱水,得以補充人體流失的水分,並且能促進新陳代謝,加快代謝物排出。
雁過留痕人過留聲,留個評論在走也不遲
Ⅳ 後背拔罐起水泡是什麼原因
病情分析:你好,你所說的情況,可能會由於拔罐力度較大和拔罐時間較長的情況引起的了。 意見建議:此種情況往往是不用擔心的。水泡不大的話,往往會自然吸收。較大的話,往往是建議挑破水泡並局部消毒即可
Ⅳ 拔罐後出現水泡咋回事
拔罐後起水泡是怎麼回事?
中醫中的拔罐是通過一種體外的物理方式將體內毒素逼出體外的過程,拔罐出水泡的實質就是皮膚皮下「充水」,體內的痰、飲、水、濕等病理產物以及水分在負壓的作用下透過皮下組織,進入並停留在皮膚中,這樣就形成了水泡。
拔罐後有時局部皮膚除了出現出血點、瘀血等現象之外,有些患者會出現水泡,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1、患者體內風寒濕濕毒較盛,以濕氣最為突出。起泡也是一種邪氣外出的表現。有時會在罐壁上出現小水滴,也是濕邪的表現。
2、留罐時間有點長。這一點因人而異,也是和體質有關系的。有人留罐20-30分鍾也不會有起泡的現象。也有人5-10分鍾就會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時間需要短一些,等對患者情況了解了,就可以適當放寬時間。
3、罐子溫度較高,這一點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時做閃罐,如果造成罐體溫度過高,這時留罐的話,會增加起泡的可能。
4、部位的差異,同一個人拔罐,有的部位沒問題,有的部位起泡。總的規律是背部、兩脅、臀部容易起泡。
5、拔罐過重,超出了承受能力。
水泡的大小和數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機體內痰飲水濕的情況。水泡比較明顯,數量較多,色白,周圍皮膚溫度不高則為寒濕證;水泡不太明顯,數量較少,色微黃,或者渾濁,周圍皮膚溫度較高則為濕熱證。
拔罐後起水泡怎麼辦
可在常規碘酒和酒精消毒後,用注射器在水皰的邊緣刺入將水抽出來。然後塗以龍膽紫即可,不必包紮。如出現了感染,可服用抗菌葯物即可。
Ⅵ 拔罐拔出水泡是怎麼回事
拔罐後有時局部皮膚除了出現出血點、瘀血等現象之外,有些患者會出現水泡,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1.患者體內風寒濕濕毒較盛,以濕氣最為突出。起泡也是一種邪氣外出的表現。有時會在罐壁上出現小水滴,也是濕邪的表現。
2.留罐時間有點長。這一點因人而異,也是和體質有關系的。有人留罐20-30分鍾也不會有起泡的現象。也有人5-10分鍾就會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時間需要短一些,等對患者情況了解了,就可以適當放寬時間。未收錄醫院中醫綜合科代金剛
3.罐子溫度較高,這一點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時做閃罐,如果造成罐體溫度過高,這時留罐的話,會增加起泡的可能。
4.部位的差異,同一個人拔罐,有的部位沒問題,有的部位起泡。總的規律是背部、兩脅、臀部容易起泡。
5.拔罐過重,超出了承受能力。
注意如下拔火罐事項可有效防止起水泡:
一、在應用走罐時,不能在骨突出處推拉,以免損傷皮膚,或火罐漏氣脫落。
二、體位須適當,局部皮肉如有皺紋、鬆弛、疤痕凹凸不平及體位移動等,火罐易脫落。
三、在應用針罐時,須防止肌肉收縮,發生彎針,並避免將針撞壓入深處,贊成損傷。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四、起罐時手法要輕緩,以一手抵住罐邊皮膚,按壓一下,使氣漏人,罐子即能脫下,不可硬拉或旋動。
五、在應用刺血拔罐時,針刺皮膚出血的面積,要等於或略大於火罐口徑。出血量須適當,每次總量成人以不超過10ml為宜。
六、在使用多罐時,火罐排列的距離一般不宜太近,否則因皮膚被火罐牽拉會產生疼痛,同時因罐子互相排擠,也不宜拔牢。
七、根據不同部位,選用大小合適的罐。應用投火法拔罐時,火焰須旺,動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傾斜,避免火源掉下燙傷皮膚。應用閃火法時,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燒、傷皮膚。用貼棉法時,須防止燃著棉花脫下。用架火法時,扣罩要准確,不要把燃著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時,應甩去罐中的熱水,以免燙傷病人的皮膚。
八、拔罐後針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現紅暈或紫紺色(淤血),為正常現象,會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嚴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時間過長,皮膚會起水泡,小的不需處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針刺破,流出泡內液體,塗以龍膽紫葯水,覆蓋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Ⅶ 拔罐時候背起水泡是啥原因
拔罐時候背起水泡是由於拔罐時間過長加上溫度過高後引起了人體的皮膚部位的燒傷,出現了明顯的水泡形成,伴有疼痛和瘙癢不適,這種情況下不能再拔罐了。需適當外用些濕潤燒傷膏,需把水泡戳破排液,外敷無菌紗布,一般都可以逐漸好轉或痊癒的、
Ⅷ 拔罐,拔火罐後,密密麻麻的小水泡,像水珠一樣,後背一半都是,誰知道怎麼回事
病人拔火罐之後出現出水泡原因有如下幾點:
第一、是點火的時候不小心燒到了罐口的邊緣,出現了皮膚的輕微燙傷出水泡。看來應該不是這個原因。
第二、可能是你體內濕氣非常的重,在正常拔罐的情況下,及時取罐的情況下出現了出水泡,那麼這種是病人本身的問題。
第三、留罐留的太久,本身拔罐拔得很緊,然後留罐超過15分鍾以上取出來,這個時候出水泡,這主要是因為操作人員留罐留久了的原因。
拔火罐出現出水泡並不要緊,抹一點燙傷油就可以了,不需要特別處理,如果水泡比較大可以用針刺破把水放出來,再抹一點葯膏就可以。
望採納哦,謝謝(*°∀°)=3
Ⅸ 拔罐出現水泡有哪些原因
拔罐後有時局部皮膚除了出現出血點、瘀血等現象之外,有些患者會出現水泡等症狀。那麼拔罐出現水泡的原因是什麼?本文是我整理的拔罐出現水泡的原因,歡迎閱讀。
1、患者體內風寒濕濕毒較盛,以濕氣最為突出。起泡也是一種邪氣外出的表現。有時會在罐壁上出現小水滴,也是濕邪的表現。
2、留罐時間有點長。這一點因人而異,也是和體質有關系的。有人留罐20--30分鍾也不會有起泡的現象。也有人5-10分鍾就會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時間需要短一些,等對患者情況了解了,就可以適當放寬時間。
3、罐子溫度較高,這一點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時做閃罐,如果造成罐體溫度過高,這時留罐的話,會增加起泡的可能。
4、部位的差異,同一個人拔罐,有的部位沒問題,有的部位起泡。總的規律是背部、兩脅、臀部容易起泡。
5、拔罐過重,超出了承受能力。
一、在應用走罐時,不能在骨突出處推拉,以免損傷皮膚,或火罐漏氣脫落。
二、體位須適當,局部皮肉如有皺紋、鬆弛、疤痕凹凸不平及體位移動等,火罐易脫落。
三、在應用針罐時,須防止肌肉收縮,發生彎針,並避免將針撞壓入深處,贊成損傷。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四、起罐時手法要輕緩,以一手抵住罐邊皮膚,按壓一下,使氣漏人,罐子即能脫下,不可硬拉或旋動。
五、在應用刺血拔罐時,針刺皮膚出血的面積,要等於或略大於火罐口徑。出血量須適當,每次總量成人以不超過10ml為宜。
六、在使用多罐時,火罐排列的距離一般不宜太近,否則因皮膚被火罐牽拉會產生疼痛,同時因罐子互相排擠,也不宜拔牢。
七、根據不同部位,選用大小合適的罐。應用投火法拔罐時,火焰須旺,動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傾斜,避免火源掉下燙傷皮膚。應用閃火法時,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燒、傷皮膚。用貼棉法時,須防止燃著棉花脫下。用架火法時,扣罩要准確,不要把燃著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時,應甩去罐中的熱水,以免燙傷病人的皮膚。
八、拔罐後針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現紅暈或紫紺色(淤血),為正常現象,會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嚴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時間過長,皮膚會起水泡,小的不需處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針刺破,流出泡內液體,塗以龍膽紫葯水,覆蓋消毒敷料,防止感染。拔火罐所要掌握的時間,一般以不超過十五分鍾為宜,如果是身體不太好的老人或小孩,時間要減半。另外,拔完火罐後不宜立即洗澡。
一、拔罐法的作用:
“拔火罐”是民間對拔罐療法的俗稱,主要用於風濕痛、老寒腿、腰背肌肉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風濕“痹痛”筋骨酸楚、傷風傷寒所致的感冒頭痛、腹痛及哮喘等症有治療作用。如人到中年,筋骨疼痛顯然常見,按中醫的解釋多屬風寒濕諸邪入襲而留駐於骨關節,加上中年之後其氣漸衰,血行緩慢,血不運而通行不暢以致諸證漸出。由於拔火罐能行氣活血、祛風散寒、消腫止痛,可以慢慢吸出病灶處的濕氣,同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通絡止痛、恢復機能的目的。火罐用在人體穴位上,可治療頭痛、眩暈、眼腫、咳嗽、氣喘、腹痛等疾病。
二、拔罐的原理
當人體受到風、寒、暑、濕、燥、火、毒、外傷的侵襲或內傷情志後,即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病理產物,如淤血、氣郁、痰涎、宿食、水濁、邪火等,這些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中醫認為拔罐是通過罐內負壓的作用打開毛細血管及毛汗孔,使局部產生收縮和沖擠的相互作用,將毛孔吸開並使皮膚充血,通過物理的刺激和負壓人為造成毛細血管破裂而致淤血,使體內的病理產物從皮膚毛孔中排出體外,達到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從而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使經絡氣血得以疏通,調動人體細胞修復功能,及壞死細胞吸收功能,能促進血液循環,激發精氣,調理氣血,達到提高和調節人體免疫力,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拔罐的斑印及顏色的定義:
1、罐印紅而暗,表示血脂、血壓高,或有溫熱之邪。
2、罐印微白,觸之不溫,多為經寒血虛,證見體乏無力,面色無華。
3、罐體內壁有水氣兼見水泡者,表示該部位有濕氣,為常期涉濕或穿潮濕衣服有關。
4、罐印發紫並伴有斑塊,一般為寒凝血瘀,為風寒流注於皮下經絡。
5、罐印鮮紅而艷,一般表示陰虛,氣血雙虛或氣血陰陽不調。
6、罐印呈散在紫點狀,且深淺不一,表示氣滯血瘀,經行不暢。
7、罐印無皮色變化,觸之不溫,多表明患者有虛寒症,氣血不宣所致皮表不得儒養。(白而無色多表示局部中層、深層神經系統應不良)。
8、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經行不暢,有血瘀現象。
9、罐印出現水泡和水珠狀,表明患者體內濕盛或因感受潮濕而致病,或屬炎性水腫,如果拔罐後水泡色呈血紅或黑紅色,為久病濕夾血瘀的病理反應,為經逆。
10、罐斑出現深紅、紫黑或丹痧現象,觸之微痛,證見身體發熱伴有頭暈目眩者,表明患者熱毒陽盛傷陰,陰血虧損。
11、如罐斑出現紫紅或紫黑色伴有丹痧瘀斑和發熱現象,表明患者有淤血此為陽盛傷陰,為肝氣郁結涉及脾血受統不正,可見所觸肌肉均有疼痛感。
12、罐斑如出現微癢或出現皮文,多表明患者患有潮濕、風邪入表症。
13、常見的罐斑有潮紅、紫紅或紫黑色淤斑,小點狀紫紅色的疹子。還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熱痛感和涼感。皮膚的這些變化屬於拔罐療法的治療效應,可持續一至數天。
14、一般正常健康者罐色紅白隱隱,觸之微溫,無太大皮表疼痛感。
三、拔罐方法:
1、辯證施治:拔罐不像針灸那樣對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確,主要是點、線、面結合的問題,通過中醫的虛、實、寒、熱辨證,選擇一些經絡所過或經氣聚集的部位。
治療頭痛,一般都配合取穴治療,這時就要分清癥候,在太陽穴和督脈大椎、風府、陶道穴拔火罐,主要適用於外感風寒頭痛;偏頭痛伴有眩暈眼花、耳鳴者,可選風池、天窗、肩中俞;高血壓性頭痛可選雙太陽、安眠、血壓點、啞門、印堂;頸項活動不便者取新設、肩中俞、肩外俞加風池、百勞;伴有上肢症狀者加頸臂、肩貞、天宗、肩後、抬肩、肩廖、巨骨。
2、拔罐用多少個合適?
先少後多,首次拔罐,一般控制在每批3——5個,待適應後漸漸增加,最多一次可達20——30個。
3、罐徑大小:視身體部位而異,如背部腿部和腹部,可用大口徑的罐子,其他面積小的部位則可用小口徑的罐子。年老體弱者,宜用中、小號罐具。
4、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斑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
5、每天拔罐次數視病情需要,一天最多可達三次左右。
6、罐距隨意,放得下就可。
7、全身拔罐時要從身體的上部開始,自上而下操作。
8、拔罐時的吸附力過大(感到難忍)時,可按擠一側罐口過緣的皮膚,稍放一點空氣進入罐中。
9、走罐療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扣上皮膚以後,用一隻手或兩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下壓推出回拉時上提,推拉罐體在患者的皮膚上移動。可以向一個方向移動,也可以來回移動。這樣就治療了多個部位。走罐時應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及罐子口塗抹一些潤滑劑,如甘油、凡士林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時拉傷皮膚。
10、取罐的動作要領:一手將竹罐向側面隨和傾斜,一手,指端按壓皮膚,讓空氣經縫隙進入罐內,使罐與皮膚脫離,慢慢取下罐即可(取罐時不要轉動罐身和強行拉扯)。去罐時如果皮膚出現搔癢屬正常排毒現象,注意不要抓破皮膚,以免引起感染。
11、拔罐時間:
拔罐時間應根據年齡、體質、性別及病情輕重緩急而定留罐時間,一般拔罐時間為10至15分鍾,一般病情輕或有感覺障礙(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時間要短。病情重、病程長、病灶深及疼痛較劇者,拔罐時間可稍長,吸附力稍大。
12、注意事項:
1)拔罐時,室內需保持20℃以上的溫度。最好在避風向陽處。
2)過飽、過飢、過渴、醉酒等均應慎用拔罐療法。飽腹、空腹都不宜操作;早起要先排便;
3)患者以俯卧位為主,充分露施術部位。
4)拔罐期間應密切觀察患才的反應,若出現頭暈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發涼等症狀,甚至血壓下降、呼吸因難等情況,應及時取下罐具,將患者仰卧位平放,墊高壯舉部,輕者可給予少量溫開水,重者針刺入中、合谷。必要時,可用尼可剎米每次0.5g,肌注射或靜注;或用咖啡因2ml肌注。
5)為自己拔罐時注意別睡著了,以免長時間留罐引起皮膚潰爛。
6)拔罐時間過長或吸力過大而出現水泡時,小的勿須處理,僅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可塗龍膽紫,覆蓋紗布固不定期。如果水泡較大,可用注射器抽出泡內液體,然後用利凡諾紗布外敷固定。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放出,塗以葯膏或葯水,或用消毒紗布包敷,以防感染。
6)走罐時要選擇適當體位和肌肉豐滿的部位。若體位不當、移動、骨胳凸凹不平,毛發較多的部位不易使用。
四、拔罐十忌:
1、有心臟病、血液病、皮膚病、皮膚損傷、精神病或神經質的人,肺結核及各種傳染病,不宜拔罐。
2、嚴重貧血、白血病、血小板減少等血液性疾病;
3、骨折部位、靜脈曲張部位;
4、孕婦、月經期婦女、精神病人、肺結核活動期病人;
5、血壓過高病人;
6、重度心臟病病人;
7、六歲以下小孩。
8、過於瘦弱的人也不宜胡亂施穴或慎用拔罐療法;
9、頭部、心臟處更應慎用,不能什麼傷痛都用火罐,外傷、內部肌肉撕裂等都不可用火罐。因為不對症的拔罐雖然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卻會貽誤病情,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
Ⅹ 拔罐拔出水泡是怎麼回事
拔罐後有時局部皮膚除了出現出血點、瘀血等現象之外,有些患者會出現水泡,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1、患者體內風寒濕濕毒較盛,以濕氣最為突出。起泡也是一種邪氣外出的表現。有時會在罐壁上出現小水滴,也是濕邪的表現。
2、留罐時間有點長。這一點因人而異,也是和體質有關系的。有人留罐20-30分鍾也不會有起泡的現象。也有人5-10分鍾就會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時間需要短一些,等對患者情況了解了,就可以適當放寬時間。
3、罐子溫度較高,這一點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時做閃罐,如果造成罐體溫度過高,這時留罐的話,會增加起泡的可能。
4、部位的差異,同一個人拔罐,有的部位沒問題,有的部位起泡。總的規律是背部、兩脅、臀部容易起泡。
5、拔罐過重,超出了承受能力。
水泡的大小和數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機體內痰飲水濕的情況。水泡比較明顯,數量較多,色白,周圍皮膚溫度不高則為寒濕證;水泡不太明顯,數量較少,色微黃,或者渾濁,周圍皮膚溫度較高則為濕熱證。
可在常規碘酒和酒精消毒後,用注射器在水皰的邊緣刺入將水抽出來。然後塗以龍膽紫即可,不必包紮。如出現了感染,可服用抗菌葯物即可。
拔罐後出現水泡,水泡沒有破潰者,可用以下中醫外敷小驗方進行治療:
1、食鹽1份,涼開水2份。將鹽放入水中,攪勻後將紗布浸入,然後敷於燒傷燙傷處,隨時更換。
2、生大黃適量。將大黃研成細粉,加麻油適量,調成糊狀,塗於患處,用紗布包好,每日換葯1次。起水泡的部位盡量不要用手觸碰,穿寬松點的衣服不要讓衣物貼在患處,另外,要清淡飲食,多吃新鮮水果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