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麥主要病蟲害的病症及防治措施
一、小麥赤霉病
1:危害症狀
小麥赤霉病可引起苗枯、莖基腐、稈腐和穗腐,從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在我縣主要以穗腐為主,初在穎殼上產生水浸狀淺褐色斑,逐漸擴大至整個小穗,病小穗隨即枯黃。濕度大時,病斑處產生粉紅色膠狀霉層,後期其上產生密集的藍黑色小顆粒。
2:發生時期
小麥抽穗揚花期間降雨多,雨日多,濕度大,病害就可以流行。
3:防治措施畝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畝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75克加水50~75公斤常量噴霧,在小麥揚花始期噴施一次,間隔5~7天再噴施一次。
二、小麥白粉病
1:危害症狀
該病可侵染小麥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葉片和葉鞘為主,發病重時穎殼和芒也可受害。初發病時,葉面出現1—2mm的白色霉點,後逐漸擴大為近圓形至橢圓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層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動立即飛散。後期病部霉層變為灰白色至淺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針頭大小的小黑粒,即病原菌的閉囊殼
2:發生時期
小麥白粉病在我縣一般於4月中旬開始發生,4月下旬至成熟為流行期。陰雨天多、濕度較大、光照不足可引起白粉病嚴重流行;小麥群體過大、不合理施肥特別是偏施氮肥的田塊會加重病害發生。
3:防治措施
畝用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20~30克或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50~100克,加水45~75
公斤常量噴霧,間隔7~10天噴一次,連防2~3次。
三、小麥紋枯病
1:危害症狀
幼苗發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葉鞘上先產生淡黃色小斑點,後呈典型的黃褐色梭形或眼點狀病斑,嚴重病株基部莖節腐爛,病苗枯死;小麥拔節後在莖基部葉鞘上形成中間灰色、邊緣棕褐色的雲紋狀病斑,病斑
融合後,莖基部呈雲紋花稈狀;後期病斑侵入莖壁後,形成中間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圓形或橢圓形眼斑,造成莖壁失水壞死,病株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2:發生時期
小麥播種後便開始侵染為害,在田間發病過程可分5個階段即冬前發病期、越冬期、橫向擴展期、嚴重度增長期及枯白穗發生期。發病適溫為日均溫20~25℃;在春季2月中下至
4月上旬,隨著氣溫的升高,病菌在麥株間傳播擴展,病株率迅速增加,到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病原菌擴展侵染莖稈,病情指數上升;5月上中旬以後,發病重的因輸導組織受害
迅速失水枯死,田間出現枯孕穗和枯白穗。
2:防治措施
⑴農業防治。選用豐產性能好,抗(耐)性強的或輕感病的良種,增施腐
熟有機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配合施用氮、磷、鉀肥,不偏施氮肥,增
強抗病力。適期播種,避免早播,適當降低播種量。及時田間雜草。
雨後及時排水。
⑵化學防治。①播前葯劑拌種:每10公斤麥種用6%立克秀懸浮種衣劑5克或2.5%適樂時乳油10~20毫升進行拌種。②在小麥返青拔節期,當病株率達15%時,畝用12.5%禾果利30~60克或15%粉銹寧100克加20%的井崗黴素25~50克兌水45~7公斤對小麥莖基部進行噴灑,隔7~10天再噴灑一次,連噴2~3次。
四、小麥銹病
小麥銹病俗稱「黃疸病」,分條銹病、稈銹病、葉銹病3種,是我國小麥生產上分布廣、傳播快,危害面積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麥條銹病發生為普遍且嚴重,也是我國冬小麥重要的病害和主要防治對象。在我縣主要發生的有條銹病和葉銹病,如果不及時防治,一旦流行,就會迅速擴展蔓延,對小麥產量影響很大。
1:症狀特徵
小麥銹病的主要症狀是「條銹成行葉銹亂」。具體區分為:小麥葉銹病,夏孢子堆發生在葉片上,夏孢子堆小,橙黃色,圓形至長橢圓形,不規則排列;冬孢子堆主要在葉背面和葉鞘,黑色,闊橢圓形至長橢圓形,散生,埋於表皮下,有依麥稈縱向排列成行的趨向。小麥條銹病,以為害葉片為主,也可侵染葉鞘、莖稈和穗部;葉片上夏孢子堆較小,鮮黃色,狹長型至橢圓形,排列展至分櫱節和莖基部,拔節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節,病株多在灌漿期出現白穗,遇乾熱風,病株加速死亡。小麥全蝕病菌較好氣,發育溫限3~35℃,適宜溫度19~24℃。土壤性狀和耕作管理條件對全蝕病影響較大。一般土壤土質疏鬆、肥力低,鹼性土壤發病較重。土壤潮濕有利於病害發生和擴展,水澆地較旱地發病重。與非寄主作物輪作或水旱輪作,發病較輕。根系發達品種抗病較強,增施腐熟有機肥可減輕發病。冬小麥播種過早發病重。
2:防治措施
根據小麥全蝕病發生危害規律,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針,加強小麥全蝕病監測,防治上要堅持以麥播前土壤、種子處理和病殘體為主,早春噴葯防治為輔,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加大綜防統治力度,提高整體防治水平。
⑴加強監控
一是嚴格執行植物檢疫制度。混雜在小麥種子間的病殘體是小麥全蝕病遠距離傳播到新區的主要來源。因此,對小麥良種繁育田要嚴格執行產地檢疫制度,嚴禁在發生小麥全蝕病的田塊繁育種子,從外地調入我縣的種子必須隨車攜帶植物檢疫證書,必要時進行復檢,
以防止病情進一步擴展蔓延。二是及時開展疫情普查。每年於5月中下旬,組織縣鄉農業技術人員,對全縣小麥種植區進行全面普查,調查發生面積、發生程度,為有的放矢地開展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⑵農業防治
①病殘體。在收獲前首先將病區死亡麥株全部拔除焚燒,留茬16厘米以上機割,麥茬拔除焚燒,單收單打,麥粒不作種子,秸稈要經高溫發酵後作糞肥。
②合理輪作。發病地塊合理輪作可延緩病害擴展蔓延,堅持1—2年與非寄主作物輪作一次,如棉花、花生、大豆、紅薯、蔬菜等。
③加強田間管理。播期適當推遲,縮短病菌侵染期;增施有機肥、磷鉀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提高自身抗性;加強對病田禾本科雜草的防除,減少病菌寄主。
⑶化學防治
①土壤處理。對重病田於犁地前,每畝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5—2.5公斤拌細土20公斤進行土壤處理,病區用葯量要適當加大。
②種子處理。小麥播種前每10公斤麥種用3%敵萎丹50—60毫升或2.5%適樂時15—20毫升或2%立克秀10—15克等進行拌種處理。
③早春噴葯。早春每畝用12.5%禾果利20—30克或15%三唑酮100—150克。
❷ 我們怎麼防治小麥的病害呢
防治植物病害一般是控制或改變環境條件,使其有利於寄主植物而不利於病原菌,從而抑制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一般以預防為主,根據作物病害的發生發展規律,採取具體的綜合治理措施。各項措施應充分發揮農業生態系統中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特別是避免造成公害和人畜中毒,將疾病降低到經濟允許水平以下,以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讓我們了解一下小麥病害的綜合防治方法?
4、 小麥銹病的防治措施
對普查發現的條銹病疫源地進行圍剿,控制其蔓延。當田間病害葉率達到0.5%~1%時,立即進行普遍處理,噴灑12.5%克水果30~35克或15%克三唑酮乳劑。
以上是小編介紹的小麥病害綜合防治方法的內容。
❸ 小麥常見的病蟲害有哪些怎麼防治
常見的病害有銹病、赤霉病、白粉病、葉枯病等,常見的蟲害有蚜蟲、吸漿蟲、麥蜘蛛等。
小麥銹病:用20%粉銹寧進行拌種,或畝用0.5公斤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兌水250-300公斤,然後做噴霧處理。
小麥赤霉病:種植抗病品種,適當早播,播種前用75%萎銹靈進行拌種。
小麥白粉病:控制種植密度,合理施肥,播種前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進行拌種......
一、小麥銹病
1、發病症狀
(1)發病初期,葉片或麥稈表面出現褪綠斑點,之後長出黃色或紅褐色的粉皰,即夏孢子堆。
(2)發病後期,病部長出黑色的皰斑(條銹、葉銹)或粉皰(稈銹),即冬孢子堆。
(3)染病植株的葉片早衰,光合作用降低,水分大量流失,籽粒的飽滿度和灌漿程度下降,嚴重影響到小麥的產量。
2、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比如魯麥21、煙農19、煙農23等抗銹豐產良種。
(2)合理施肥,不可過量使用氮肥,避免小麥貪青晚熟。
(3)用20%粉銹寧進行拌種,葯物用量為種子重量的0.2%,拌種後經過6-8小時再播種。
(4)畝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0.5公斤兌水250-300公斤,然後進行噴霧;或畝用60-80克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兌水噴霧。
(5)噴施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
二、小麥赤霉病
1、發病症狀
(1)苗腐:先是芽變褐,隨後根冠腐爛。輕者病苗黃瘦,重者幼苗死亡。手拔病株時,容易從腐爛處拉斷,斷口呈褐色,且帶有黏性的腐爛組織。
(2)莖基腐:幼苗從出土至成熟均可發生,麥株基部組織受害後會變褐腐爛,導致全株枯死。
(3)稈腐:多發生在穗下第一、二節,初在葉鞘上出現水漬狀褪綠斑,後擴展為淡褐色至紅褐色不規則形斑,病斑也可向莖內擴展。病情嚴重時,病部以上呈枯黃狀,有時無法抽穗,或抽出枯黃穗。
(4)穗腐:發生初期,小穗和穎片上出現水漬狀淡褐色病斑,後逐漸擴大至整個小穗,導致小穗枯黃。濕度較大時,病斑處產生粉紅色膠狀霉層。後期病斑上密生小黑點,即子囊殼。後擴展至穗軸,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的小穗形成枯白穗。
2、防治方法
(1)種植抗病品種,比如揚麥4號、揚麥18號、淮麥20、徐麥856等。
(2)適當早播,播種前需深耕滅茬,清潔田園,以減少和控制病菌來源。
(3)控制氮肥的用量,增施磷鉀肥,以增強植株的抗性。
(4)用75%萎銹靈250克拌麥種100公斤,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0克拌麥種100公斤。
(5)用20%克福種衣劑進行包衣,葯物和種子的比例為1:50;或用2.5%咯菌腈種子劑拌種,葯物和種子的比例為1:500。
(6)小麥抽穗期,畝用40%戊唑·福美雙可濕性粉劑80克(或28%烯肟菌酯·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克,或28%井崗黴素·多菌靈懸浮劑110毫升,或30%多·酮可濕性粉劑110克,或10%井岡·蠟芽菌懸浮劑230毫升)兌水50-60公斤,然後進行全田噴霧。
(7)小麥揚花初期,畝用40%多菌靈·三唑酮·福美雙可濕性粉劑80克(或70%福·甲硫磺可濕性粉劑130克,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150克,或多菌靈·福美雙·硫磺可濕性粉劑250克,或50%硫磺·多菌靈懸浮劑125克,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克)兌水50-60公斤,然後進行全田噴霧。
(8)病情比較嚴重時,可在小麥灌漿初期畝用25%氰烯菌腈懸浮劑110毫升(或25%咪鮮胺乳油55毫升,或25%戊唑醇乳油80克,或25%丙環唑乳油40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50克)兌水50-60公斤,然後進行全田噴霧。
三、小麥白粉病
1、發病症狀
(1)主要發生在葉片上,也會發生在葉鞘、莖稈和穗部。葉片正面的病斑數量一般多於葉背,下部葉片的受害情況比上部葉片更嚴重。
(2)葉面出現1-2毫米的白色霉點,後逐漸擴大為近圓形至橢圓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層白粉狀霉層,逐漸擴大並相互聯合,呈長橢圓形。
(3)病情嚴重時,小麥植株弱小,不抽穗或抽出的穗較短小,較大的霉斑可覆蓋葉片大部,甚至全部,霉層厚度可達2毫米左右,並逐漸呈粉狀,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動立即飛散。
(4)後期霉層逐漸由白色變為灰白色至淺褐色,上生針頭大小黑色小顆粒,是病菌的閉囊殼。霉層下的葉片組織初期無明顯變化,隨後褪綠、發黃以至枯死。
2、防治方法
(1)種植抗病品種,比如中麥2號、中育4號、豫麥9號、北農9號、鄭州831、鄭州8915等。
(2)控制密度,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以防引起植株徒長。
(3)播種前,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進行拌種(每50公斤麥種使用150克葯物),或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拌種(葯物用量為種子重量的0.15%)。
(4)當田間的病葉率超過10%時,噴施25%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16%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波美0.5-0.8度石硫合劑,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施2次。
四、小麥葉枯病
1、發病症狀
(1)主要為害小麥葉片和葉鞘,有時也為害莖稈及穗部,症狀取決於環境條件。
(2)一般在小麥拔節至抽穗期開始發病,於葉脈間最初出現淡綠色至黃色紡錘形病斑,以後逐漸擴展並相互癒合成不規則形淡褐色大斑塊,上面散生黑色小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3)有時病斑呈黃色並連成條紋狀,葉脈為黃綠色,乍看似如小麥黃矮病,但其條紋邊緣為波浪形,且貫通全葉。嚴重時黃葉部分呈水漬狀長條,並左右擴展,使葉片變成枯白色,上生小黑點(分生孢子器)。
(4)病葉一般從下部葉片開始向上發展,病斑從葉鞘向莖稈部擴展,並侵染穗部穎殼使其變為枯白色。病葉有時很快變黃、變薄、下垂,但不很快枯死。有的病葉病斑不大,但葉尖全部乾枯,而後逐漸擴展。
2、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種植前深翻滅茬,清除田間的病株殘體,並集中燒毀。
(2)適時晚播,施足底肥,及時追肥,增施磷鉀肥,控制灌水量或次數,以增強植株抗病力.
(3)控制田間群體密度,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忌大水漫灌。
(4)對於病重地,實行3年以上輪作。
(5)用50%多福混合粉(25%多菌靈+25%福美雙)500倍液浸種48小時,然後再播種;或用2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75克拌麥種100公斤,悶種數小時後再播種。
(6)對於重病區,可在小麥分櫱前期畝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43克(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5克)兌水50-75升,然後進行噴霧,或噴施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噴施1:1:140波爾多液,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施2-3次。
五、小麥紋枯病
1、發病症狀
(1)爛芽:在小麥出苗期芽鞘變褐,然後麥芽枯死腐爛,不能出土。
(2)病苗死苗:多發生在小麥3-4葉期,初期第一個葉鞘上呈現中央灰白、邊緣褐色的雲紋病斑,後因抽不出新葉而導致死苗。
(3)花稈爛莖:返青拔節後,基部葉鞘產生中部灰白色、邊緣淺褐色的病斑,多個病斑相連接,形成雲紋狀的花稈。濕度大時,病葉鞘內側及莖稈上可見蛛絲狀白色的菌絲體,以及黃褐色的菌核。
(4)倒伏:由於莖部發病嚴重、腐爛,後期極易造成倒伏。
(5)枯株白穗:後期發病嚴重的主莖和大分櫱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雖能夠抽穗,但結實減少,籽粒秕瘦,形成“枯白穗”。
2、防治方法
(1)用33%井岡·蠟芽可濕性粉劑拌種,葯物用量為種子重量的0.2%;或用25%三唑醇拌種,葯物用量為種子重量的0.1%。
(2)麥苗返青期,噴施33%井岡·蠟芽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或5%井岡黴素水劑500倍液,或50%甲基立枯靈300倍液,重點噴施麥株下方的發病部位。
六、小麥黑穗病
1、小麥腥黑穗病
(1)發病症狀
①病株嚴重矮化,株高只有健壯株的一半左右,個別小櫱感病後緊貼地面,高度不足15厘米。
②分櫱增多,病穗較短,直立,顏色比健穗更深,開始為灰綠色,之後變為灰白色,穎殼略向外張開,露出部分病粒。
③病粒比健粒更為短肥,初為暗綠色,最後變成灰白色,外麵包有一層灰褐色薄膜,裡面充滿黑粉,並有魚腥味。
(2)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病、耐病品種作為種植對象,避免從病區引種。
②在發病田塊改種其他作物,與蔬菜、土豆、油菜等作物實行3-5年輪作。
③對連作麥田進行土壤處理,畝用1-1.5公斤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細土45-50公斤,均勻撒在地面,然後翻耕入土。
2、小麥散黑穗病
(1)發病症狀
①發病初期,病穗外麵包有一層灰白色薄膜,病穗尖端露出苞葉時,即有黑粉散出。病穗上的小穗幾乎全部被毀,一株發病,主莖和所有分櫱都出現病穗。
②所有小穗的子房、種皮及穎片均成為黑色粉末,被侵害的子房和穎片發育成冬孢子堆。
③病穗抽穗時,薄膜破裂,孢子隨風飛散,病穗只殘留穗軸,在穗軸的節部還可以見到殘余的黑粉。後期的病穗僅殘留曲折的穗軸。
(2)防治方法
①葯劑拌種:播種前,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按種子質量的0.2%拌種,或用6%立克秀懸浮種衣劑按種子質量的0.03-0.05%拌種。
②溫湯浸種:先將麥種放在冷水中浸泡4小時,隨即投入55℃的溫水中浸泡24小時,取出曬干後再播種。
③變溫浸種:先將麥種放在冷水中浸泡4-6小時,再放入49℃的熱水中浸泡1分鍾,隨後放到54℃的熱水中浸泡10分鍾,取出後迅速放入冷水中,冷卻後撈出晾乾,最後即可播種。
七、小麥根腐病
1、發病症狀
(1)小麥全生育期均可引起發病,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引起葉斑、穗腐或黑胚。
(2)種子帶菌嚴重的不能發芽,輕者能發芽,但幼芽脫離種皮後即死在土中,有的雖能發芽出苗,但生長細弱。
(3)幼苗染病後在芽鞘上產生黃褐色至褐黑色梭形斑,邊緣清晰,中間稍褪色,擴展後引起種根基部、根間、分櫱節和莖基部褐變,病組織逐漸壞死,上生黑色霉狀物,然後根系朽腐,麥苗平鋪在地上,下部葉片變黃,逐漸黃枯而亡。
(4)成株期染病葉片上出現梭形小褐斑,後擴展為長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淺褐色斑,病斑兩面均生灰黑色霉,病斑融合成大斑後枯死,嚴重的整葉枯死。
(5)葉鞘染病產生邊緣不明顯的雲狀斑塊,與其連接葉片黃枯而死。小穗發病出現褐斑和白穗。
2、防治方法
(1)播種前,將種子晾曬2-3天,再用50%福美雙(用量為種子重量的0.3%)或15%三唑酮(用量為種子重量的0.03%)做拌種處理。
(2)發病初期,噴施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2500-3000倍液,或畝用10克5%井岡黴素水劑兌水40公斤,然後進行噴霧,間隔7-10天後再噴1次。
(3)小麥返青至拔節期,畝用50毫升50%強力殺菌劑兌水40公斤,然後進行噴霧,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施2-3次。
(4)小麥開花初期,畝用100克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或50%多福合劑)兌水噴霧,噴施後可控制葉部病害發展。
(5)病害較嚴重的地塊,可用72%代森錳鋅霜脲氰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8%代森錳鋅甲霜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施基部,或灌施根部。噴葯時應確保噴勻、噴透,使葯液充分浸透莖部、根部。
八、小麥全蝕病
1、發病症狀
(1)主要為害小麥地下部分根部和莖基部1-2節處。
(2)小麥抽穗後,田間病株成簇或點片狀發生早枯白穗,病根變黑,易於拔起。
(3)在莖基部表面及葉鞘內布滿緊密交織的黑褐色菌絲層,呈“黑腳”狀,天線後顏色加深呈黑膏葯狀,上密布黑褐色顆粒狀子囊殼。
2、防治方法
(1)用2%立克秀進行拌種,葯物用量為種子重量的0.2%,拌種後防效可達到90%左右。
(2)播種後20-30天,畝用1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200克兌水60升,順壟噴灑,翌年返青期再噴1次。
九、蚜蟲
1、危害症狀
(1)若蟲、成蟲常大量群集在葉片、莖稈、穗部吸取汁液。被害處初呈黃色小斑,後為條斑,枯萎、整株變枯,直至死亡。
(2)小麥抽穗後集中在穗部危害,形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減產。
2、防治方法
(1)小麥拔節後,每隔3-5天到麥田隨即抽取50-100棵植株,調查蚜蟲和天敵數量,當百株蚜量超過500頭,天敵與麥蚜比在1:150以上時,即需防治。
(2)防治時,噴施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克/升)2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十、小麥吸漿蟲
1、危害症狀
以幼蟲潛伏在穎殼內吸食正在灌漿的麥粒汁液,造成秕粒、空殼。
2、防治方法
(1)拔節以後至孕穗期,畝用50-100毫升80%敵敵畏乳油兌水1-2公斤,噴施在20-25公斤細土上,拌勻製成毒土施用,邊撒邊耕,翻入土中。
(2)小麥抽穗至開花前,畝用80%敵敵畏150毫升兌水4公斤,稀釋後噴灑在25公斤麥糠上,拌勻後隔行撒施。
十一、麥蜘蛛
1、危害症狀
被害麥葉出現黃白小點,植株矮小,發育不良,生長萎縮,重者乾枯死亡。
2、防治方法
噴施40%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20%噠蟠靈100015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2000倍液,重點噴施葉片背面,同時兼顧全株,套種作物也要一並噴到。
十二、小麥葉蜂
1、危害症狀
以幼蟲為害麥葉,從葉邊緣向內咬食成缺刻,嚴重時可將麥葉全部吃光。
2、防治方法
(1)播種前深耕細耙,破壞其化蛹越冬場所,或將休眠蛹翻至土表凍死。
(2)幼蟲3齡前,噴施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乳油4000倍液,每畝地噴施50-60公斤葯液。
十三、胞囊線蟲
1、危害症狀
(1)幼苗矮黃,根系短分叉,後期根系被寄生呈瘤狀,露出白亮至暗褐色粉粒狀胞囊,胞囊老熟易脫落,僅在成蟲期出現。
(2)線蟲為害後,病根常受次生性土壤真菌(比如立枯絲核菌)為害,致使根系腐爛。
2、防治方法
(1)選用耐病、抗病品種,改善耕作制度,與其他禾穀類隔年或3年輪作。
(2)小麥播種期用阿維菌素、噻唑膦、克線磷顆粒劑進行土壤處理。
十四、小麥金針蟲
1、危害症狀
(1)幼蟲咬食剛播下的種子,食害胚乳使其無法發芽。
(2)若小麥已經出苗,則幼蟲會為害須根、主根和莖的地下部分(主根受害部不整齊),取食有機質,使幼苗枯死。
(3)幼蟲還能蛀入其他作物的塊莖、塊根。
2、防治方法
(1)與水稻輪作,或者在金針蟲活動盛期常灌水,可抑制危害。
(2)畝用48%地蛆靈乳油200-250克兌10倍清水,噴於25-30公斤細土上,拌勻成毒土,順壟條施,隨即淺鋤。
(3)小麥生長後期,畝用0.6公斤51%辛硫磷兌水61公斤,然後進行灌根。
(4)蟲害發生後,使用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進行灌根,或摘下噴霧器的噴頭,直接對著根部噴施。
❹ 小麥三大病害,分別如何防治
小麥的三大病害主要有小麥赤霉病、小麥紋枯病以及小麥全蝕病。1、小麥赤霉病:在發病初期,小穗以及穎片上會有水漬狀淡褐色的小病斑,隨著病情的加重,小穗會枯黃。2、小麥紋枯病:發病初期,靠近地表或在地表的葉鞘上會有橢圓形或梭形的黃褐色病斑,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會逐漸向內側發展,危害莖部。
一、小麥三大病害
1、小麥赤霉病
(1)小麥赤霉病一般從苗期到穗期均可發生,易引起苗腐、莖基腐、稈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的危害最大。
(2)以穗腐的症狀為例,在發病初期,小穗和穎片上會出現水漬狀淡褐色的小病斑,隨後逐漸擴大至整個小穗,導致小穗枯黃,在濕度大的條件下,病斑會有粉紅色的膠狀霉層,在發病後期會密生小黑點,導致病部枯褐。
2、小麥紋枯病
(1)該病主要發生在葉鞘以及莖桿上,在發病初期,在地表或者靠近地表的葉鞘上會出現黃褐色病斑,形狀為橢圓形或梭形。
(2)隨後病情的發展,病斑會逐漸擴大,顏色也會變深並向內側發展,危害莖部。
3、小麥全蝕病
(1)在抽穗灌漿期發病後,病株會變矮、褪色,生長不齊,葉色以及穗色深淺不一,嚴重時會導致植株旱枯。
(2)在苗期,初生根以及地下莖的顏色會變成灰褐色,發病嚴重時,次生根的局部會變黑。
二、小麥三大病害分別如何防治
1、防治小麥赤霉病
(1)選擇抗病品種,並及時將田園清理干凈,減少和控制病菌的來源途徑。
(2)按照1:500的比例用2.5%咯菌腈種子劑拌種防治;可用50%福美雙,按照種子重量的0.5%進行拌種;在小麥抽穗期,畝用28%井岡黴素多菌靈懸浮劑110ml進行防治,畝用水量50-60kg。
2、防治小麥紋枯病
(1)播種時間不能過早並根據土地的肥力水平,掌握合適的播種量,針對重病田需適當增施鉀肥,增強植株的抗病力。
(2)按照種子重量的0.2%,用33%井岡蠟芽可濕性粉劑進行拌種。
3、防治小麥全蝕病
(1)選擇耐病品種,比如煙農15號,並增施腐熟有機肥。
(2)在播種小麥後的20-30天,畝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200g對水60L,順壟噴灑進行噴灑,在翌年返青期再噴1次。
❺ 小麥病蟲害困擾很多農戶,如何防治小麥病蟲害
小麥根腐病是小麥整個生長周期都可發生的一種病害,它是一種為害小麥幼苗,及成株的根、莖、葉、穗、和種子的真菌病害。其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可引起什斑,穗腐,或黑胚。注意要嚴格控制多效唑使用量,控制在畝用15%粉劑30-40克,兌水30公斤。20%助壯素20毫升,兌水30公斤,噴細均勻嚴防重噴或漏噴。
如果田間病葉率達到10%以上,就要噴施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溶液,一般需要間隔7-10天噴施1次,連續用葯1-2次即可。同時可以增加小麥秸稈韌度,減輕倒伏.葯劑選擇:(禾技)75%戊唑醇.嘧菌酯10克+優多鉀20克或者小麥版穗滿多2套。也可以選擇(歐得)12.5%氟環唑30毫升+99%磷鉀能量40克。
❻ 小麥病害用什麼預防
小麥「一噴三防」是在小麥使用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微肥等混合噴打,達到防病蟲、防乾熱風、防早衰、增加千粒重,確保小麥增產增收的關鍵措施。 掌握見花就打的原則,田間有小麥開始開花了就可以用葯防治,用葯時間便於掌握,而且防治效果好。 可以用聯苯菊酯加噻蟲嗪加戊唑醇.咪鮮胺加磷酸二氫鉀噴霧預防。也可以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加吡蟲啉加三唑酮加多菌靈加磷酸二氫鉀噴施。 一般看花就噴施葯劑, 一星期後再噴施一次。
❼ 小麥病蟲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小麥病蟲害有赤霉病、白粉病、銹病、葉枯病、紋枯病、黑穗病、蚜蟲等。1、小麥赤霉病:俗稱「爛麥頭」,它是一種真菌病害,還是一種典型的氣候型病害。2、小麥白粉病:該病可侵害小麥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葉片和葉鞘為主。3、小麥銹病:小麥銹病分條銹病、葉銹病和稈銹病這幾種,是一種氣傳病害。
一、小麥病蟲害有哪些
1、小麥赤霉病
小麥赤霉病俗稱“爛麥頭”,它是一種真菌病害,同時也是一種典型的氣候型病害。小麥揚花灌漿期如果遇到陰雨天氣,空氣中又存在大量病菌時,病害就會發生。陰雨和潮濕環境下,病穗會產生粉紅色霉狀物,小麥赤霉病是因為這一特徵才得名。表現症狀:從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莖基腐爛、稈腐和穗腐,其中最嚴重的是穗腐。
2、小麥白粉病
該病可危害小麥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一般以葉片和葉鞘為主,發病重時,小麥的穎殼和芒也會受害。危害症狀:初發病時,葉面會出現1-2mm的白色霉點,然後會逐漸擴大為圓形至橢圓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會有一層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動時就會立即飛散。後期病部霉層會變為灰白色至淺褐色,病斑上還會散生針頭大小的小黑粒點。
3、小麥銹病
小麥銹病主要分為條銹病、葉銹病和稈銹病3種,它是一種氣傳病害。症狀表現:小麥銹病發病部位主要是葉片,葉鞘、莖稈和穗部,受侵染葉片或莖稈上會出現鮮黃色、紅褐色或褐色的夏孢子堆,後期病部會生成黑色的孢子堆。該病會影響小麥的發育和灌漿,使麥粒秕變瘦,從而影響其產量和品質。
4、小麥葉枯病
小麥葉枯病主要在小麥抽穗期開始發生,葉枯病是一種低溫、高濕病害。危害症狀:主要危害葉片和葉鞘,初發病時葉片上會長出卵圓形淡黃色至淡綠色小斑,慢慢的會迅速擴大,形成不規則形黃白色至黃褐色大斑塊。發病時一般先從下部葉片開始發病枯死,逐漸向上發展,嚴重的全株葉片都會變黃枯死。
5、小麥紋枯病
小麥紋枯病主要發生在小麥的葉鞘和莖稈上,小麥拔節後,症狀就會逐漸明顯。危害症狀:小麥受紋枯菌侵染後,在各生育階段會出現爛芽、病苗枯死、花稈爛莖、枯株白穗等症狀。
6、小麥黑穗病
小麥黑穗病主要有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症狀表現:小麥散黑穗病發病初,穗外會有一層灰色薄膜,裡面充滿黑粉,抽穗後,薄膜就會破裂,黑粉會飛出去。小麥腥黑穗病主要在穗部表現症狀,一般病株較矮,分櫱較多,病穗稍短且直,顏色較深,剛開始為灰綠色,慢慢的會變為灰黃。
7、小麥蚜蟲
若蟲、成蟲會經常群集在植株葉片、莖稈、穗部吸取汁液,被害處剛開始呈黃色小斑,後為條斑,漸漸的會導致植株枯萎、整株至死。蚜蟲還可對小麥進行刺吸危害,影響小麥光合作用及營養吸收、傳導,小麥抽穗後蚜蟲一般會集中在穗部危害,形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減產。
二、小麥病蟲害如何防治
1、小麥赤霉病
選擇抗病品種,在小麥揚花期時,要少澆一些水,澆水太多容易引發小麥赤霉病發生。葯劑處理:比較有效的是多菌靈和甲基硫菌靈等內吸殺菌劑,最適合噴葯的時期是小麥齊穗期至盛花期。
2、小麥白粉病
可以使用雜環類葯劑防治葯白粉病,效果很好,但要注意這類葯劑容易出現抗葯性。三唑類葯劑的效果也很好,但是它不太穩定,可用於發生初期或未發生時期。防治小麥白粉病,宜早不宜晚,在發病初期用葯效果比較好,以後再用效果就會減弱。
3、小麥銹病
選擇抗病品種,在發病初期,可以選用戊唑醇、烯唑醇等葯劑,這些葯劑的效果都比較好。如果發生的數量比較多,除了葯對發病嚴重的麥田及時防治外,還要施葯防治周邊發病輕和不發病的麥田,以控制病害蔓延,減輕損失。
4、小麥葉枯病
一定要控制灌水,雨後還要及時排水,小麥揚花期至灌漿期是防治葉枯病的關鍵時期。可以用福美雙或三唑酮·多菌靈雙進行拌種,預防病害,在小麥揚花至灌漿期,田間開始發病時,可選用下列殺菌劑進行預防和防治:百菌清+烯唑醇、三唑酮、甲基硫菌靈、氟硅唑、異菌脲等。
5、小麥紋枯病
防治小麥紋枯病的時間很重要,一定要掌握在小麥拔節前後、紋枯病初發時用葯。葯劑可選擇井岡黴素、噻呋醯胺、苯甲·丙環唑等三唑類葯劑。
6、小麥黑穗病
要加強檢疫工作,可以使用葯劑進行拌種或土壤處理,葯劑可選擇葯劑三唑醇、烯唑醇等。
7、小麥蚜蟲
防治時一定要以穗期的麥蚜為主,在小麥拔節後,每3-5天到麥田隨即抽取50-100株,調查蚜蟲和天敵數量。當百株蚜量超過500頭,天敵與麥蚜比在1:150以上時,一定要馬上進行防治。可畝用25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等葯劑噴霧。
❽ 小麥真菌病害的防治方法
小麥真菌病害有很多,如小麥銹病、小麥白粉病、小麥紋枯病、小麥赤霉病、小麥葉枯病、小麥根腐病等。以小麥銹病為例:農業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選用抗病品種、適期播種、合理密植、適量適時追肥、收獲後對麥田進行翻耕滅茬、消滅雜草和自生麥苗等,化學葯劑主要有粉銹寧粉劑或乳油、氰菌唑、戊唑醇、烯唑醇、粉菌特等,葯液以噴灑在葉背面為主。
一、小麥銹病
1、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適期播種,避免早播;合理密植;適量適時追肥,避免過多過遲施用氮肥;收獲後對麥田進行翻耕滅茬,消滅雜草和自生麥苗,控制越夏菌源;銹病發生時,南方多雨麥區要開溝排水,北方乾旱麥區要及時灌水。
2、化學防治
防治小麥銹病的化學葯劑主要有粉銹寧粉劑或乳油、氰菌唑、戊唑醇、烯唑醇、粉菌特等。發生嚴重時,除了防治發病麥田外,還要對周邊發病輕和不發病的麥田進行防治。由於小麥銹病主要發生在小麥葉片的背面,因此噴施葯液以噴灑在葉背面為主。
二、小麥白粉病
1、農業防治
種植抗病品種;根據品種和地力,合理安排播量,並適當推遲播期,控制群體不宜過大;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鉀肥,促使小麥生長健壯。
2、化學防治
小麥白粉病發病後用葯效果不太好,因此主要在於預防和發病初期防治,一般可選用雜環類(乙嘧酚、乙嘧酚磺酸酯)或三唑類(三唑酮、乙唑醇、丙環唑、戊唑醇、氟環唑等)或嘧菌酯、醚菌酯等葯劑。
三、小麥紋枯病
1、農業防治
選擇抗(耐)病品種,如濟麥22、周麥22等;合理輪作,避免早播,可適當延遲播種;避免過量施用氮肥,平衡施用磷、鉀肥,特別是重病田要增施鉀肥,以增強麥株的抗病能力;及時清除田間的雜草及病株;及時排出田間的雨水。
2、化學防治
防治小麥紋枯病常用的化學葯劑有12.5%烯唑醇、50%多菌靈、20%三唑酮等。通常在小麥返青後、田間病株率達到15%左右時進行化學防治,主要通過噴霧的方式將葯液噴灑在麥苗基部病斑上。
四、小麥赤霉病
1、農業防治
選種抗性品種;根據氣候以及小麥的生長期,適當提前或推遲播種,避免小麥揚花期在雨季;合理排灌,濕地要開溝排水,尤其在揚花期要避免多澆水;追肥不能過晚,否則容易造成貪青晚熟,增加侵染機會;小麥成熟後,要盡快收割脫粒,並深耕滅茬。
2、化學防治
防治小麥赤霉病,一般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三唑酮濕性粉劑等拌種。始花期至盛花期可用40%多菌靈膠懸劑、50%甲基硫菌靈等化學葯劑兌水噴霧,其中多菌靈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效果較好,注意避開陰雨天氣施葯。
五、小麥葉枯病
1、農業防治
選擇無病或抗病品種進行種植;適期適量播種;控制氮磷鉀肥的配合使用;控制灌水,雨後及時排水;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控制田間濕度。
2、化學防治
小麥葉枯病的防治主要以預防為主,播種前通常可用紋霉凈、福美雙、三唑酮·多菌靈或其他葯物對種子進行拌葯處理。小麥田間發病時,選用百菌清+烯唑醇、三唑酮、甲基硫菌靈、氟硅唑、異菌脲等防效好。
六、小麥根腐病
1、農業防治
選擇抗病品種;避免連作,可與亞麻、馬鈴薯、油菜及豆科植物等作物輪作換茬;適時早播、淺播;合理肥水管理,施用腐熟的有機肥;麥收後及時耕翻滅茬,使病殘組織當年腐爛,以減少病源。
2、化學防治
選用退菌特浸種24-36小時,防效在80%以上。發病時,可在小麥揚花期噴灑丙環唑或福美雙可濕性粉劑進行防治,等到小麥灌漿期至乳熟初期,再選用福美雙或者用三唑酮也能有效控制該病害,但要注意第一次用葯和第二次用葯之間要間隔15天。
❾ 小麥病害怎麼防治,
小麥黃花葉病毒病,由飛虱傳播病毒。用菇類蛋白多糖(或香菇多糖)加天然芸苔素加辛菌胺乙酸鹽(或氯溴異氰脲酸)加硫酸鋅加噻蟲嗪(或啶蟲脒)防治,每7~10天葉面噴灑一次,連續噴灑2~3次,以鈍化病毒,削弱病毒活性,抑制病毒繁殖,殺滅病毒和傳播病毒的飛虱,就能預防發病,防止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