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艾草精油如何提取
此問題涉及專業知認較多.首先精油的提取方法有多種,如水蒸氣蒸餾、壓榨、萃取等.這里建議用水蒸氣蒸餾法.首先蒸餾艾草與清水混合物,混比為一比四,然後在蒸餾後所得的油水混合物中加入氯化鈉,然後用分液漏斗分離油層和水層,最後加入無水硫酸鈉,制畢。
⑵ 自製艾草油的做法大全
用料
艾草葉 200克
橄欖油
200克
自製純正艾草油(詳細生艾草版)的做法
自種艾草,我割了兩盤。只要葉子部份。
瓶子消毒,放入瓶子保存。
⑶ 如何人工製作艾草精油
這個得要專門的提純設備和儀器,你要是想自己在家生產的這種人工製作會很難
⑷ 製作艾草精油要用幾年的艾草粉
艾灸理療都要求使用三年以上陳艾是有理由的《本草綱目》記載: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傷人肌脈。…………陳久方可用。
《孟子–離婁篇》雲: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第一年的新艾艾草精油,黃酮,側柏酮含量高,沒有經過陳化稱為生艾,所以艾灸不能用生艾,易「傷人肌脈」,一般用三年以上的「陳艾」。
陳艾的優點:陳艾艾草價格三年陳化精油,黃酮,側柏酮葉已經揮發了艾油少,燃燒緩慢,火力溫和,燃著後煙少,艾灰不易脫落;而新艾則沒有這些優點,新艾氣味辛烈、含揮發油多,燃燒快,火力強,燃著後煙大,艾灰易脫落,容易傷及血脈。所以還是三年陳艾是比較好的。
⑸ 怎樣熬制艾葉油
艾草精油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水蒸餾法、溶劑萃取法、超臨界流體萃取、直接水蒸氣蒸餾、微波輔助萃取工藝等等。
艾草精油是從艾草的葉子、莖稈中提取的一種揮發性芳香物質,一般為淺黃或綠黃色,具有溫經通絡、益氣活血、祛寒止痛、改善局部循環、增加免疫力的作用,常用於塗抹穴位或患處,反復揉搓至吸收。艾草精油的成分以小分子揮發性萜類化合物為主,此外還有脂肪族化合物、小分子芳香族化合物。
經過提純萃取得到的艾葉精油,跟一般精油一樣可以直接塗抹在肌膚上,按摩輕撫肌膚,讓艾葉油含有的營養物質能充分滲入到皮膚當中,不管氣味如何,這本身就是一個令人享受的過程。艾葉聞起來有些清香,要是濃度足夠大的話,還能起到一定的驅趕蚊子的作用呢。
睡覺的時候抹一點艾葉油,驅走蚊蟲,再次擁有睡到自然醒的幸福體驗。但是夏天出油多,還是不要塗抹太多的艾葉油了,油性皮膚的孩子更是如此哦。艾葉油一般用來塗抹面部一下呢,最好不要塗臉。
⑹ 蘄艾精油的基本簡介
中文名:艾蒿;蘄艾
科名: 菊科蒿屬
植物分布: 中國蘄春
主產地: 中國蘄春
最佳產地: 中國蘄春
萃 取: 水蒸氣蒸餾法,葉片與根莖
萃取量: 每 100 公斤約萃取 1 公斤精油
色 澤: 淡綠色或者淡黃色,清澈、低黏度
氣 味: 近似艾草,新鮮、略微刺鼻的木質類香調,有很濃的葯味
揮發度: 快
氣味強度: 新鮮、清新,略為刺鼻。
⑺ 【小金油】高級蘄艾中草葯復方養生精油
【產品規格】 10ml,約200滴
【產品功效】 活血化瘀、溫經通絡、消腫止痛、散寒除濕、舒筋除乏。
【產品成分】 蘄艾提取液、復方植物精油、古方提取物等成分。
【產品特性】 本品採用中醫經典古方,選取高品質道地中葯材經現代工藝提取技術提取蘄艾提取液、中葯復方植物精油和古方精華提取物,制備而成現代化純中葯制劑。
【適用調理症狀】
1、痛經
2、頸椎病;
3、肩周炎/手臂活動不利;
4、腰椎間盤突出/膨出;
5、腰肌勞損/腰痛;
6、坐骨神經痛;
7、膝關節炎/膝關節疼痛;
8、腱鞘炎;
9、腳踝疼痛;
10、手腕疼痛;
11、風濕/類風濕;
12、痛風;
13、骨痛
【建議使用方法】
潔膚後,取數滴精油於痛點(阿是穴),用指腹或掌心揉開(約1-2分鍾),至精油被皮膚基本吸收。再重復以上步驟。
單個痛點每次建議用量:10滴左右。
每天建議調理次數:2-3次。
這個很重要,一定要保證足量使用,盧教授特意叮囑!
本品配合推拿,古法艾灸或懶人艾灸貼使用效果更佳。
【調理周期】 本品7天為一個調理周期,建議連續使用三個周期,達到鞏固效果。
【注意事項】
(1)孕婦忌用。
(2)機械性扭傷、皮膚異常、皮膚破損處忌用。
(3)過飢、過飽、飲酒、酒醉禁用。
(4)要小心保存,避免小孩誤抓誤食,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5)過敏體質患者在調理期間可能有皮膚瘙癢、潮紅、紅疹,過敏性皮炎出現,停葯後會逐漸消失,一般不需要做特殊處理,可適當用熱毛巾敷於皮膚癢處。
(6)按摩時注意室內保暖,尤其在冬季應注意避寒及風口,夏季按摩時,應避免風扇直接吹按摩部位。
(7)若使用後身體有不適宜症,請立即停止使用,溫熱水清洗患處。
(8)按摩後1小時內忌洗浴。
(9)本品配合艾江山小黃條使用時,請按照艾灸相關使用方法使用。
(10)本品配合艾江山懶人貼使用時,需在本品調理結束10分鍾左右,待皮膚充分吸收後,再使用懶人貼,以防止脫落。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密封保存,不可置於高溫、高濕及陽光直射處。
【有效期】2年。
關於小金油排病反應
排病反應是中西醫治療過程中,服葯或儀器療過程中,出現的短期不適症狀的表現。很少比例的人,在治療過程中會有短期的不適感,通常是發生在治療或者服葯初期。排病反應並不是治療的副作用,而是治療過程出現的正常現象。
小金油主要成分為蘄艾及中葯復方植物精油。排病反應主要表現為兩大類,一是症狀短期表現加重,二是皮膚出現發紅發癢等症狀。當出現排病反應時,可減半使用小金油,觀察2-3天,如排病反應消失,則可繼續正常使用。如排病反應嚴重,可暫停使用小金油,觀察2-3天,之後從減半用量開始,逐漸恢復使用。在使用過程中如果停止使用後症狀沒有緩解,請去醫院確診是否過敏。
⑻ 如何提取艾草精油
艾草精油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水蒸餾法、溶劑萃取法、超臨界流體萃取、直接水蒸氣蒸餾、微波輔助萃取工藝,這些工藝已運用到艾葉精油的提取研究中。
水蒸氣蒸餾法是分離純化有機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將水蒸氣通入含有不溶或微溶於水但有一定揮發性的有機物的混合物中,並使之加熱沸騰,使待提純的有機物在低於100℃的情況下隨水蒸氣一起被蒸餾出來,從而達到分離提純的目的。
萃取法由有機相和水相相互混合,水相中要分離出的物質進入有機相後,再靠兩相質量密度不同將兩相分開。有機相一般由三種物質組成,即萃取劑、稀釋劑、溶劑。有時還要在萃取劑中加入一些調節劑,以使萃取劑的性能更好。
艾草精油是從艾草的葉子、莖稈中提取的一種揮發性芳香物質,一般為淺黃或綠黃色,具有溫經通絡、益氣活血、祛寒止痛、改善局部循環、增加免疫力的作用,常用於塗抹穴位或患處,反復揉搓至吸收。
天然艾葉萃取精煉而成,外觀為淺黃或綠黃色。溫經通絡,益氣活血,祛寒止痛,改善局部循環,增加免疫力。塗在穴位上或患處,反復揉搓至吸收。
⑼ 艾草精油的做法
做法一:水蒸汽蒸餾法
做法:取自然乾燥的艾葉100g,研細,置於1000 ml圓底燒瓶中,加入700 ml蒸餾水,冷浸2 h後按水蒸汽蒸餾法加熱提取。經過4小時的迴流後, 分離出來艾葉精油,加入乾燥劑無水硫酸鈉少許,從而得到精油產品。
做法二:超臨界CO2萃取法
做法:取自然乾燥的艾葉2 kg,用粉碎機粉碎,裝入超臨界萃取裝置;打開水浴,使萃取裝置達到設定的溫度(35 ℃);通入CO2,將系統中的空氣置換干凈;打開壓縮機,調節萃取器內壓力達到要求的壓力(16MPa);調節萃取器出口閥,使 CO2流量達到要求的穩定值(20 kg/h);維持體系在此狀態80 min,打開分離器,取出萃取物,稱重;待萃取完畢,關閉壓縮機、鋼瓶,放空CO2,取出精油粗產品。將萃取的艾葉精油加入2倍量的無水乙醇中,攪拌後放置過夜,真空抽濾,除去沉澱的蠟質成分,濾液於30 ℃減壓回收乙醇,得到脫蠟質艾葉精油。
⑽ 如何提取艾草精油
提取艾草精油,要購買專門的設備,成本比較高。
艾草,是菊科蒿屬植物。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主根明顯,略粗長,直徑達1.5厘米,側根多;常有橫卧地下根狀莖及營養枝。莖單生或少數,高80至250厘米,有明顯縱棱,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草質,並有少數短的分枝,枝長3至5厘米;莖、枝均被灰色蛛絲狀柔毛。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並有白色腺點與小凹點,背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密絨毛;基生葉具長柄,花期萎謝;莖下部葉近圓形或寬卵形,羽狀深裂,每側具裂片2至3枚,裂片橢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每裂片有2至3枚小裂齒,干後背面主、側脈多為深褐色或銹色,葉柄長0.5至0.8厘米;中部葉卵形、三角狀卵形或近菱形,長5至8厘米,寬4至7厘米,一(至二)回羽狀深裂至半裂,每側裂片2至3枚,裂片卵形、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2.5至5厘米,寬1.5至2厘米,不再分裂或每側有1至2枚缺齒,葉基部寬楔形漸狹成短柄,葉脈明顯,在背面凸起,干時銹色,葉柄長0.2至0.5厘米,基部通常無假託葉或極小的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半裂、淺裂或3深裂或3淺裂,或不分裂,而為橢圓形、長橢圓狀披針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
頭狀花序橢圓形,直徑2.5至3.5毫米,無梗或近無梗,每數枚至10餘枚在分枝上排成小型的穗狀花序或復穗狀花序,並在莖上通常再組成狹窄、尖塔形的圓錐花序,花後頭狀花序下傾;總苞片3至4層,覆瓦狀排列,外層總苞片小,草質,卵形或狹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綿毛,邊緣膜質,中層總苞片較外層長,長卵形,背面被蛛絲狀綿毛,內層總苞片質薄,背面近無毛;花序托小;雌花6至10朵,花冠狹管狀,檐部具2裂齒,紫色,花柱細長,伸出花冠外甚長,先端2叉;兩性花8至12朵,花冠管狀或高腳杯狀,外面有腺點,檐部紫色,花葯狹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有不明顯的小尖頭,花柱與花冠近等長或略長於花冠,先端2叉,花後向外彎曲,叉端截形,並有睫毛。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花果期7至10月。
生於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的荒地、路旁河邊及山坡等地,也見於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區,局部地區為植物群落的優勢種。艾極易繁衍生長,對氣候和土壤的適應性較強,耐寒耐旱,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以潮濕肥沃的土壤生長較好。人工栽培在丘陵、低中山地區,生長繁盛期24至30℃,氣溫高於30℃時,莖桿易老化、抽枝、病蟲害加重;冬季低溫小於零下3℃時,當年生宿根生長不好。
艾草有去濕、散寒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