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全身容易麻木,不僅手腳、面部,連頭皮都會麻,而且並不是長久保持一個動作才會出現皮膚麻木情況
1.中醫講骨正筋柔,氣血自流。保持經筋的柔軟,氣血才會暢通。並不是說只有長久保持不動才會出現麻木,你的這種麻也有可能是體內某處的出現了筋結而影響到臟腑功能,進而表現為皮膚易麻。有空時可多伸展伸展。
2. 平時少吃涼的東西(包括性質寒涼的蔬菜水果,如香蕉,西瓜,西紅柿,黃瓜,)。少吹空調,注意保暖。有時間的話做做艾炙。盡量減少風/寒/濕三邪的侵入,並加強身體正氣。
3. 從臟腑上講你可能是脾肺氣虛,內有風邪。作為日常保健可先從健脾入手。到葯房買些山葯,打粉,再加少許薏米,枸杞,也可再燕麥片,每天早上熬稠粥喝。
4. 當然,平時也要注意日常飲食,作息與心情。確保有足夠的氣血即正氣的生長,這樣,生成的氣血才能夠去滋養你的身體各處。
5.以上建議僅供你參考。如果條件允許,最好還是和你的媽媽一起,去找一個口碑好的中醫大夫看看。網上這樣交流,肯定是有不到位的地方。當面大夫可以看你的面色,舌狀,下眼,脈相等,並詢問更多的問題:如手腳是否寒涼,大便的性狀,具體病症等等,來得到綜合的診斷意見。
⑵ 時感肌膚麻木,以什麼最為常見
肢體麻木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患部麻木不仁、非痛非癢、肉內如有蟲行,甚則癢痛不知、感覺消失、如木之厚。發病原因較為復雜,治療方法也是有所不同的:
一、瘀血阻絡氣滯日久、血瘀不行或外傷積血、久而成瘀,瘀血阻絡、脈絡不通、經脈失養。症見麻木不仁、感覺遲鈍甚則感覺消失。或兼肢端麻痛、面色黯晦、唇色青紫、舌有瘀點或瘀斑、脈澀不利等。治以活血行瘀,兼以理氣。
二、風邪入絡感受風邪、入侵面部等處脈絡、氣血痹阻、運行不暢。症見肢體、手足、顏面部麻木不仁,並可伴有口眼歪斜、語言不利、惡風寒熱、脈浮等。治以祛風通絡。
三、中氣不足脾胃虛衰、中氣不足、氣虛不運、肌膚失養。症見手足、肌膚漸漸麻木、感覺減退,並伴見神疲體倦、四肢無力、氣短言微、食少便溏、唇面無華、脈象細弱等症。治以補中益氣,佐以益血。
四、營血不足營血虧損、血虛液燥,氣血不能隨之運行,肢體、肌膚失養。症見肢體攣急、麻痹不仁、伸縮不利,或在肩背,或在腰腿,沒有固定部位,麻痹不仁而常兼見酸軟、面色無華,唇舌偏淡,或有頭暈、眼花、心悸等,脈象細弱。治以補血和營,兼益氣潤燥。
還是去找個中醫給確珍後對症治療。
⑶ 全身麻痹,肌肉酸軟無力是什麼病
由於你敘述的症狀不是很全面,從中醫的角度初步分析,應該是屬於痹證的范疇,下邊選擇一些和你的症狀有關的章節供你參考。然後,我在給你分析。
痹病指正氣不足,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疼痛、麻木、重著、屆伸不利,甚至關節腫大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
痹病的含義有廣義、狹義之分。痹者閉也,廣義的痹病,泛指機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邪氣乘虛而人,臟腑經絡氣血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統稱為痹病,包括《內經》所含肺痹、心痹等臟腑痹及肉痹、筋痹等肢體經絡痹。狹義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體經絡痹。
痹病在文獻上有許多名稱,或以病因、或以症狀、或病因與症狀結合命名,如風痹、寒痹、風濕、行痹、痛痹、著痹、歷節、白虎歷節、痛風等。
【病因病機】
1.正氣不足是痹病的內在因素和病變的基礎。體虛腠理空疏,營衛不固,為感邪創造了條件。正氣不足,無力驅邪外出,病邪稽留而病勢纏綿。
2.外邪入侵:外邪有風寒濕邪和風濕熱邪兩大類。
外感風寒濕邪,多因居處潮濕,涉水冒雨,或睡卧當風,或冒霧露,氣候變化,冷熱交錯等原因,以致風寒濕邪乘虛侵襲人體所致。
感受風濕熱邪,可因工作於濕熱環境所致,如農田作業,野外施工,處於天暑地蒸之中,或處於較高濕度、溫度的作坊、車間、實驗室里,風濕熱之邪乘虛而人。亦可因陽熱之體、陰虛之軀,素有內熱,復感風寒濕邪,邪從熱化,或因風寒濕郁久化熱,而為風濕熱之邪。
風、寒、濕、熱病邪留注肌肉、筋骨、關節,造成經絡壅塞,氣血運行不暢,肢體筋脈拘急、失養為本病的基本病機。但風寒濕熱病邪為患,各有側重,風邪甚者,病邪流竄,病變遊走不定;寒邪甚者,肅殺陽氣,疼痛劇烈;濕邪甚者,粘著凝固,病變沉著不移;熱邪甚者,煎灼陰液,熱痛而紅腫。
痹病日久不愈,氣血津液運行不暢之病變日甚,血脈瘀阻,津液凝聚,痰瘀互結,閉阻經絡,深入骨骱,出現皮膚瘀斑、關節腫脹畸形等症,甚至深入臟腑,出現臟腑痹的證候。
【臨床表現】
肌肉、筋骨、關節疼痛為本病的主要證候特徵。但疼痛的性質有酸痛、脹痛、隱痛、刺痛、冷痛、熱痛或重著疼痛等各異。疼痛的部位,或以上肢為主或以下肢為甚,可對稱發作亦可非對稱發生,或累及單個關節或多關節同病,可為遊走不定或為固定不移。或局部紅腫灼熱,或單純腫脹疼痛,皮色不變。或喜熱熨,或樂冷敷。多為慢性久病,病勢纏綿,亦可急性起病,病程較短。病重者,關節屆伸不利,甚者關節僵硬、變形,生活困難。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病邪偏勝風寒濕熱為病各有偏勝,根據臨床主症特徵,分辨主導病邪。如遊走不定而痛者為風邪勝;疼痛劇烈,遇冷加重,得熱則減者,寒邪為勝;重著固定,麻木不仁者濕邪為勝;病變處掀紅灼熱,疼痛劇烈者熱邪為勝;病變處有結節、腫脹、瘀斑或肢節變形者,為痰瘀阻痹。
2.辨別虛實根據病程長短及全身狀況辨別虛實。一般突然發病,或發病雖緩,但病程短者多為實證。反復發作,經久不愈者多虛實夾雜。疲乏少動者多氣虛;面色觥白,心悸者多血虛;肌肉麻木,肢節屈伸不利者多肝虛筋失所養;骨節變形,腰膝酸軟,多腎虛骨痹不已。
【分析】
內因:是你的肝脾不足,肝主筋。因嗜酒,飲食不節,勞累,房事頻繁,或情志不暢,均可傷肝。而傷肝後,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肝之氣血不足會導致血不養筋,血液循行不暢等而出現肢體拘急,僵硬麻木,肌肉疼痛,爪甲不榮等症狀。又因肝木會影響到脾土的原因,脾虛則健運失常,脾主肌肉,脾失鍵運,肌肉失於濡養,會出現肌肉萎縮,疼痛,麻木不仁等症。
外因:肝脾不足,衛外不固,邪氣乘虛而人。可因風,寒,濕三邪而受病。即上邊所說的痹證。具體症狀就不再重復了。
以上是是你發病的原因所在。
治療和預防:
根據你的肝脾不足,邪氣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故採取滋補肝脾,祛邪活絡、緩急止痛為治療原則。我這里因為未見到本人,不了解你的舌苔,脈象。故不能具體的給你處方。建議你找當地有經驗的中醫再辨證施治。我能做到的只能告訴你治療的原則。提示:不能單純的按風濕痹證來治療。否則,不會有好的效果。要注意治本。也就是標本兼治。
預防:注意良好的心態和保持心情舒暢,合理的生活規律。包括飲食的營養,適度的工作,良好的睡眠。房事的節度。等等。天氣轉涼,注意保暖,免受風寒。
愛心提示:如果出現呼吸困難,眼瞼下垂等症狀及時就診,考慮重症肌無力病的可能。
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⑷ 面部麻痹是怎麼回事
面部麻痹是面神經疾病的一種症狀,目前您的情況可到醫院去做相關檢查,
查明病因後再對症治療。所謂面部麻痹,就是面部肌肉癱瘓。它是由支配面部肌肉的面神經中風而引起的,主要表現為面部肌肉運動受到障礙。北京德 勝門中醫院醫生建議您及時到正規醫院治療,注意不要用冷水洗臉,不要吹風,注意休息等。祝早日康復!
⑸ 為什麼會全身發麻
[概念]麻木是指肌膚知覺消失,不知痛癢,若見四肢者,則稱為四肢麻木。麻木在《內經》及《金匱要略》中稱"不仁,隸屬於"痹"、"中風"等病范疇。《諸病源侯論》言"不仁"之狀為"其狀搔之皮膚,如隔衣是也。"《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始有麻木症名。朱丹溪雲:"曰麻曰木,以不仁中而分為二也。"可見麻木與不仁同義。本文主要討論四肢麻木,若呈半身麻木,則另作敘述。[鑒別]常見證候風寒入絡四肢麻木:四肢麻木伴有疼痛,遇天陰寒冷加重,兼有惡風寒,手足發涼,腰膝痠沉,舌質淡黯,苔白潤,脈浮或弦。氣血失榮四肢麻木:四肢麻木,抬舉無力,面色萎黃無華,伴有氣短心慌,頭暈失眠,健忘等,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氣滯血瘀四肢麻木:四肢麻木伴有郁脹疼痛,按之則舒,面色晦暗,口唇發紫,舌質可見紫色瘀班,舌苔薄偏乾,脈澀。肝風內動四肢麻木:四肢麻木伴有震顫,並有頭暈、頭痛、煩躁、易怒、失眠、多夢等,舌質黯,苔少,脈弦勁有力。風痰阻絡四肢麻木:四肢麻木伴有癢感,或兼見不時震顫,並有頭眩,肩背沉重,或見嘔惡,痰多等,舌質偏黯,苔薄膩,脈弦滑或濡。濕熱郁阻四肢麻木:下肢麻木伴有灼熱疼痛感,患肢捫之發熱,甚則兩足欲踏涼地,舌質黯,苔黃白而膩,脈弦數或濡數。
⑹ 四肢經常發麻是怎麼回事
1、四肢發麻是怎麼回事? 麻木是指人體肌膚在外界物理或化學因素刺激下,肢體對冷、熱、痛等感覺的喪失。日常生活中四肢發麻最常見,有時肢體長時間處於一種姿勢或四肢受壓後可出現發麻,但這類麻木一般會數分鍾後迅速消失,且不伴其他症狀。但四肢發麻更多屬病理性的,特別當老人出現手足發麻時,往往是腦血管病發作前的「信號」,應當引起足夠重視。 2、引起四肢發麻的原因及其症狀: 引起四肢發麻的原因與症狀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1)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又稱「小中風」)——由於大腦組織特別是大腦皮質缺血,大腦的感覺和運動中樞發生了功能性障礙,從而導致相應部位的肢體麻木。腦缺血可引起一側上肢或下肢麻木,或者半身麻木,一般持續幾小時至數天。如不及時治療,可發展成半身不遂症,甚至危及生命。「小中風」除有手腳麻木或軟弱無力外,還伴有頭暈、頭痛、視力障礙 (視物模糊等 )、記憶減退 (尤其是近期記憶下降 )以及血壓增高或偏低等現象 ;手腳麻木多為半側,以大拇指或連同食指麻木者為常見。 2)高血壓——血壓升高後血管收縮、全身小血管痙攣、管腔變窄,致使肢體遠端的肌肉血供減少,出現末梢循環障礙、營養暫缺,就可使肢體麻木,尤其是指、趾更為敏感。麻木可僅在幾個指、趾發生,持續短暫後又可緩解,若經常發生,則可能是中風的先兆。 3)頸椎病——老年人由於頸椎椎骨退變、骨質增生等原因,頸椎的正常解剖位置發生變異,增生的骨質會壓迫鄰近的頸髓神經根,致使受支配的手指麻木不靈,或累及前臂或肩部,症狀會因頸部的活動而加重或減輕。 4)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有手腳發麻,范圍不定。其原因是長期高血糖致多發性神經受損。還會有手足、指趾麻痛,皮膚有蟻行灼熱感。(此症應以治療原發病為主) 5)四肢分散性地出現麻木——四肢不是同時出現麻木,而是分散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局部神經受到了刺激,如醉酒後的中風、昏迷引起對頭部神經刺激、老年人拄拐棍對手神經的刺激、頸椎病引起的上肢麻木、腰椎神經刺激導致的腿麻木等。 6)葯物或化學制劑引起的麻木——如感冒或拉肚子時,服用了黃連素或痢特靈後,會引起手腳麻木;在含有氫、砷、二硫化碳等環境中呆的時間長了,也會出現手腳麻木。
⑺ 全身肌肉減少,肌膚發緊隱痛,一壓就麻,看什麼科
全身肌肉減少。肌膚發緊疼痛一壓就麻,因為是這種情況是氣能過去,但是血過不去,所以他就麻。看什麼科好什麼有用的我們得多運動。
⑻ 身體總是麻是怎麼回事
眾所周知,麻類植物所加工的紡織原料,因其纖維剛度大,與人體皮膚接觸時會使人感到針刺和發癢感,長期接觸甚至會引起某些人的皮膚過敏反應。從晉代開始,「麻」就被引申為類似由「麻」這種植物所產生的一些不舒服的感覺,如形容皮膚發麻。
圖片來源網路
4.椎間盤退行性病變可以直接壓迫脊神經。頸部的各種損傷、感染、腫瘤、血管異常和脊髓本身的病變均可導致神經受壓,引起上臂、前臂或手部麻刺感或疼痛。
5.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常常引起麻木。腦腫瘤、腦出血、腦梗死和其它腦脊髓的疾病,可能導致單純上肢、下肢、前臂、手指燈的麻木、針刺感或燒灼感。如果這種症狀彌散分布,如分布在前臂、手和下肢,就可能為周圍神經疾病所致。
6.麻木的形式不總是局限於一條神經,而是比較泛化,如呈手套襪套樣分布。一些特定的葯物(如磺胺類、氧氟沙星等抗菌葯物,異煙肼、乙胺丁醇等抗結核葯物,以及長春醯胺、博來黴素、順鉑等抗腫瘤葯物),在劑量過大或用葯時間過長的情況下可能會誘發神經末梢炎,引起四肢肢體麻木,一般由手足等遠端開始,逐漸向上蔓延,並常伴有感覺過敏或感覺異常,因而服用這些葯物時應嚴格控制劑量及療程。
編輯:魯凡英
(專家:胡永珍,齊齊哈爾第一醫院神經外科醫師,科普中國微平台原創首發)
⑼ 四肢經常發麻是怎麼回事
手腳發麻確實不能大意,麻,說明某個地方神經受壓,一般是因為某塊骨骼產生微小錯位,壓迫了神經而產生的疼痛,如果不予復位的話,問題就會加劇,還會引起其他的並發症。只有把那塊骨骼復位,釋放神經,疼痛才會消失。孵德很不錯,手法輕柔,專門調理疼痛問題,立竿見影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