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皮膚美容學中,「膚質」與「膚色」有什麼區別請詳細解釋和說明。
膚質一般是指皮膚的類型,皮膚類型可以大致分為五大類;乾性皮膚、油性皮膚、中性皮膚、混合性皮膚、問題性皮膚。
乾性皮膚:乾性皮膚:此膚性毛孔細小,皮膚粗糙,肌膚基本處於渴水缺油狀態,時常有緊綳感,特別是在秋冬季 節,常有脫皮現象。而且這種膚質還容易產生長皺紋、長斑。上了40歲以上的,比較多有完全的乾性肌膚的現象。
中性皮膚:中性皮膚是最為理想的肌膚,此類膚質特性是既不幹也不油,水油均衡,毛孔細膩,皮膚光澤滑嫩。但因為現今環境、輻射、荷爾蒙等的因素,此等膚性只能在14周歲之前的孩子們身上才可以找到。
油性皮膚:由於此類皮膚粗厚,毛孔粗大,皮脂腺分泌較多,因而皮膚油膩、易污,這種皮膚雖不十分美觀,卻更能經受風吹日曬,也不易老化,但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不容易長皺紋。但是,由於較多皮脂,容易阻塞皮脂腺分泌的出口而使細菌繁殖,所以,易生痤瘡導致化膿性感染。
混合性皮膚:此類膚質是佔全球人士的80%。也是黃色人種中常見的皮膚類型,一般是指乾性和油性兩種性質的皮膚混合存在的皮膚類型。常見的混合型皮膚又進一步細分為三類:
1、A型混合皮膚; 2、T型混合皮膚; 3、O型混合皮膚。以下詳細介紹:
A型混合皮膚:只有整個鼻部為油性,而兩頰以及眼睛周圍多較干,可長細紋
T型混合皮膚:只有鼻部和額部為油性,只有鼻部和額部為油性,其它部位為乾性皮膚。
O型混合性皮膚:鼻部、額部和顴骨部位均為油性,只有腮部為乾性皮膚。
問題型性皮膚:
痤瘡皮膚:中醫講法是面皰,俗稱青春痘。常見於年輕人,與皮脂腺有關的皮膚問題。是多因性疾病,與雄性激素水平增高有關。多發生在15-45歲人群中,男性多於女性。
膚色簡單說就是皮膚的顏色
『貳』 中醫:肌膚甲錯,內有干血分別是什麼意思。甲錯干血是什麼
甲錯指表皮乾枯皺縮或粗糙不平。
干血指瘀血。
『叄』 中醫中的皮膚指什麼
指的是子宮,當然西醫的子宮單純是子宮,中醫的女子胞應該包括子宮、附件,即生殖系統 因為它主管月經來潮,即中醫的天癸,和生殖,即生育功能,所以可以說西醫的生殖系統就是中醫的女子胞
『肆』 油性肌膚在中醫里的原理是什麼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記載:白屑風生頭與面,燥癢日久白屑見,肌熱風侵成燥化。白屑風即乾性皮脂溢出,古人那時已認識到乾性脂溢與血燥生風有關用中醫的觀點來分析,油性皮膚是陰陽不平衡的結果。其本身可分為陰陽兩個方面,而病邪有陰邪、陽邪之分,正氣也包括陰精和陽氣兩部分。所以,當陰邪盛或陽氣(正氣)衰時則出現寒證(寒證通常怕冷);當陽邪盛或陰氣(正氣)衰時則出現熱證(熱證通常怕熱)。由此可見,皮膚按其性質不能簡單的分為油性、乾性和中性等,還要考慮到每一類皮膚性質中的陰陽失調問題,即寒證或熱證.
一、血燥生風證:
①【症狀】頭發多屑,顏色灰白,狀如雪落,頭皮乾枯,易於脫落,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象浮數。②【治療原則】治宜養血潤燥,祛風止癢法。方選:祛風換肌丸化裁。葯用:生地20g,胡麻15g,生甘草6g,紅花10g,赤芍10g,當歸 10g, 苦參 20g, 牛膝 10g, 蒼術12g。水煎服,每日1劑。
注【祛風換肌丸原方】威靈仙、石菖蒲、何首烏、苦參、牛膝、蒼術、天花粉各等分,甘草、川芎、當歸減半。上葯為末,新安酒為丸,綠豆大。功能主治:白屑風及紫白斑風,頑風頑癬,濕熱瘡疥,瘙癢無度,日久不絕,愈而又發。
二、脾胃濕熱證:
①【症狀】頭面油膩,油腥而粘,脂性黃痂,舌質紅,舌苔黃膩,脈象弦數。②【治療原則】治宜清熱利濕,方選:黃連平胃散化裁。葯用:黃芩10g,黃連10g,蒼術15g,厚朴10g,陳皮10g,六一散10g(包煎),丹皮10g,銀花20g,連翹15g,赤芍15g。水煎服,每日1劑。
注【黃連平胃散原方】黃連5錢,陳皮,厚朴(姜炒)各3錢,甘草(生)2錢,蒼術(炒)1兩。功效主治:臍癰潰後,腸胃濕熱積久,臍中不痛、不腫,甚癢,時津黃水。制備方法上為細末。
三、肝熱火旺證:
①【症狀】頭面油脂發亮,頭暈目眩,性情急燥,口苦咽干,舌邊尖紅,舌苔黃膩,脈象弦數。②【治療原則】治宜疏肝利膽法。方選:龍膽瀉肝湯化裁。葯用:生地30g,龍膽草10g,黃芩10g,山梔子10g,木通6g,柴胡10g,車前子10g(包煎),澤瀉10g,當歸10g,黃芩10g,黃柏10g。水煎服,每日1劑。
註:【龍膽瀉肝湯原方】:柴鬍梢、澤瀉各一錢,車前子、木通、黃芩、澤瀉、山梔子各五分,生地黃、當歸梢、草龍膽各三分。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用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稍熱服,便以美膳壓之。
四、胎毒火熱證:
①【症狀】多為女年輕性及小兒,頭皮油痂堆積,不易洗去。舌質紅絳,舌苔黃膩,脈象弦數。②【治療原則】治宜清熱解毒法。葯用:蒼術10g,陳皮6g,茯苓15g,澤瀉10g,六一散10g(包煎),炒麥芽30g,薏苡仁30g,防風12g,金銀花20g,連翹15g,黃芩10g,竹葉10g,山梔子10g,鮮蘆茅根25g。水煎服,每日1劑。
以上處方僅供參考 , 臨床每個病情不至於一個類型,要掌握好辨證施治要點 不要生搬硬套。
參考 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817517_p_1.html
『伍』 肌膚是什麼意思
肌膚是包住脊椎動物的軟層,是器官之一,在人體是最大的器官。皮膚擋住外來侵入,亦保住水份。有保暖、阻隔、感覺之用。
據皮膚專家介紹,立秋後的持續高溫酷熱天氣里,紫外線對肌膚的傷害較之夏日有過之而無不減,因此,在秋後的高溫天氣里,防曬美白是日常肌膚保養的關鍵;同時,隨著秋天的來臨,氣候會逐漸變得乾燥,因此,日常肌膚的保濕補水也很重要。此外,肌膚的清潔與修復也很有必要。
(5)中醫的肌膚指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肌膚保養早晨保養:
1、 潔面乳要充分起泡,水溫不要過高,15-20℃適宜,微涼的溫度有助於醒肌作用。
2、 用化妝棉沾化妝水擦拭全臉,調節皮膚油水平衡。
3、 用保濕噴霧進行全臉保濕,並用手輕拍幫助吸收。
4、 塗抹保濕精華並搭配淋巴按。
5、 最後擦上美白乳液。
『陸』 肌膚的意思
肌膚就是指肌肉和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它包裹在骨骼之外,保護人體內臟器官,能幫助鎖住身體水分,阻隔外來侵入,給身體保暖。同時,它還是最大的感覺器官,幫助人體感知外部環境。
『柒』 「肌膚」的意思是什麼
肌膚是包住脊椎動物的軟層,是器官之一,在人體是最大的器官。皮膚擋住外來侵入,亦保住水份。有保暖、阻隔、感覺之用。
肌膚是健康的最外在表現,皮膚很差的人一般身體會有異樣。
皮膚也是身體的第一道屏障,抵禦寒冷和病毒。
(7)中醫的肌膚指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肌膚:肌肉皮膚。比喻男女之間親密的關系。
當肌膚和身體內存在太多雜質,就好像一池死水,即使加入很多清水,它依然是渾濁的,了無生氣的。對於不夠通透的肌膚而言,只有將肌膚中、身體內的毒素清除干凈,才能白得健康,白得無暇透明。
造句:
1、由於經常在室外的烈日下工作,他的肌膚被曬得黑黝黝的。
2、 這種液體刺激肌膚,使用時應注意。
3、 夏天在日光下照射的時間太長會損害肌膚。
4、嬰兒的肌膚非常細膩,也非常嬌嫩。
乾性皮膚:如果洗了臉後,總是感覺臉部的皮膚緊綳綳的,那麼你的皮膚就是乾性的。
油性肌膚:即使在乾燥而寒冷的冬季,擁有油性肌膚的人們總會油光滿面。
敏感性肌膚:當天氣突然轉變時,如遇到高溫或極冷的氣溫,又或是短時間遇到過大的溫差,肌膚會容易突然變得通紅或有過敏反應。遇到強風或日曬後,皮膚容易灼紅受傷。若吃海鮮時,會引起肌膚過敏反應。皮膚膚質較薄,甚至可透現微絲血管。
潔面後,面部肌膚經常覺得乾燥緊綳。當一轉用不同牌子的護膚或化妝品時,肌膚經常會出現痕癢或灼熱的感覺。當冬天天氣極乾燥時,肌膚經常感到很癢甚至容易脫皮。選用了一些含香料的護膚品或化妝品後,肌膚容易產生泛紅等不適的現象。
按摩方法參考如下:
1.額頭,用中指及無名指由兩眉中央往上交替滑動,沿著發際滑到太陽穴。
2.鼻樑,使用左右手的中指及無名指交替在鼻樑上,由上往下地滑動。
3.唇部,同時使用兩手的中指由下巴中間至人中處來回畫圈。
4.臉頰,由兩頰順著肌肉生長方向,以螺旋的方式由內向外滑動。
5.眼部,由眉頭沿著眼周畫一圈,再回到眉頭,在眉頭處稍加用力按住停頓3秒鍾。
6.耳部,在耳緣部位由上至耳垂,以小螺旋的方式按摩。
『捌』 肌膚表面是什麼地方
肌膚表面就是皮膚的最外面的一層。皮膚指身體表麵包在肌肉外面的組織,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主要承擔著保護身體、排汗、感覺冷熱和壓力等功能。皮膚覆蓋全身,它使體內各種組織和器官免受物理性、機械性、化學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侵襲。人和高等動物的皮膚由表皮、真皮(中胚層)、皮下組織三層組成。
表皮是皮膚最外面的一層,平均厚度為0.2毫米,根據細胞的不同發展階段和形態特點,由外向內可分為5層。
1.角質層:由數層角化細胞組成,含有角蛋白。它能抵抗摩擦,防止體液外滲和化學物質內侵。角蛋白吸水力較強,一般含水量不低於10%,以維持皮膚的柔潤,如低於此值,皮膚則乾燥,出現鱗屑或皸裂。由於部位不同,其厚度差異甚大,如眼瞼、包皮、額部、腹部、肘窩等部位較薄,掌、跖部位最厚。角質層的細胞無細胞核,若有核殘存,稱為角化不全。
2.透明層:由2~3層核已死亡的扁平透明細胞組成,含有角母蛋白。能防止水分、電解質、化學物質的通過,故又稱屏障帶。此層於掌、跖部位最明顯。
3.顆粒層:由2~4層扁平梭形細胞組成,含有大量嗜鹼性透明角質顆粒。顆粒層里的扁平梭形細胞層數增多時,稱為粒層肥厚,並常伴有角化過度。顆粒層消失,常伴有角化不全。
4.棘細胞層:由4~8層多角形的棘細胞組成,由下向上漸趨扁平,細胞間借橋粒互相連接,形成所謂細胞間橋。
5.基底層:又稱生發層,由一層排列呈柵狀的圓柱細胞組成。此層細胞不斷分裂(經常有3%~5%的細胞進行分裂),逐漸向上推移、角化、變形,形成表皮其他各層,最後角化脫落。基底細胞分裂後至脫落的時間,一般認為是28日,稱為更替時間,其中自基底細胞分裂後到顆粒層最上層為14日,形成角質層到最後脫落為14日。基底細胞間夾雜一種來源於神經嵴的黑色素細胞(又稱樹枝狀細胞),占整個基底細胞的4%~10%,能產生黑色素(色素顆粒),決定著皮膚顏色的深淺。
『玖』 皮膚,肌肉,腠理,怎麼區分
腠理指皮膚、肌肉和臟腑的紋理。指皮膚與肌肉交接的地方,又稱「皮腠」。腠」發音同「湊」,含義也相近,有時也通假互用。「湊」的本義是水流匯聚的意思,引申為聚集,相關的詞彙有「湊集」、「拼湊」、「湊合」,等等。「腠」用「肉」代替「水」作偏旁,意思是皮肉聚集。從宏觀的角度來講,就是單個細胞簇擁在一起,形成了覆蓋全身的細膩的表皮。但是從微觀上看,每個細胞之間有細微的間隙,這些細胞和它們之間細微的縫隙就是「腠」。中醫研究細致入微,常常涉及到肉眼不見的外部虛邪、體內真氣,所以也研究到了人體微觀結構,所以產生了「皮腠」、「肌腠」、「腠理」等詞彙。「理」的本義是順著玉石的自然紋路治玉。《說文》:「理,治玉也。」作為名詞的「理」,就是指玉石的自然紋理,也就是裂隙所在。人體不是天衣無縫,人的肉眼所見的表皮上有汗毛孔和紋理。這些紋理就是細胞之間的間隙、接縫連接拼湊而成,紋理所在也就是間隙所在,也就是腠之所在。中醫有「粗理」、「細理」、「小理」、「膲理」等詞彙。簡單地說,腠是肉眼不可見的表皮間隙,理是肉眼可見的表皮紋路。有人把毛孔解釋為腠理,是不確切的。毛孔是孔,是水液、毛發出入、生長之處,中醫另有命名,如「鬼門」、「玄府」、「汗空」,等等。腠理是隙,更加細微,是無形的邪氣、正氣出入之處。中醫全面看待事物,既看到有也看到無,既看到實也看到虛。比如兩座大山是實,是有,而兩座山之間的谷,就是虛,就是無。離開了實體,虛空不存在。
『拾』 中醫所說的「肌膚甲錯」是什麼意思
就是皮膚上有乾枯的紋路,用手拍一下會有白屑飄下來,常見的肌膚甲錯是婦女的腹內有大塊的瘀血,在小腿處可見,按壓三陰交穴會有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