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厭食症,厭食症有哪些症狀呢
厭食症(Nervosa)就是由於怕胖、心情低落而過分節食、拒食,造成體重下降、營養不良甚至拒絕維持最低體重的一種心理障礙性疾病。約95%為女性,常在青少年時期就有類似的性格傾向。主要包括:小兒厭食症、青春期厭食症以及神經性厭食症。 其症狀: 飲食表現: 有些患者雖覺食慾好,但吃了幾口就覺得胃部飽脹不適而中止進食,或者見到食物就不想吃。如強迫進食、厭食症患者,常誘發惡心嘔吐;一些患者甚至千方百計以誘導一吐為快;患者過多注意飲食和擔心發胖的心理,而主動拒食或過分節食,造成消瘦、營養不良; 患者多有飢餓的感覺,但卻強迫自己不進食。他們善於研究食物的營養、熱量;隱藏或故意浪費食物。大約50%的厭食症者伴貪食症,暴食後又自己誘吐、服減肥葯、瀉葯等,或者大運動量活動,唯恐自己體重增加,從而導致水電解質紊亂(低血鉀、低血鈉等)和酸鹼平衡失調(代謝性鹼中毒)。 生理表現: 體重明顯下降,出現水腫;體內缺乏脂肪,容易發冷、畏寒;體內激素水平異常,造成毛發細疏或體毛過多;心臟功能下降,心率緩慢、血壓下降、心率失常,導致猝死;心血流量降低,腦血管供血不足,易造成暈厥。 女性多月經減少或停止,男女都有性慾缺乏;患者還可有其他神經官能症的症狀,如癔症球,上腹飽脹不適,不能解釋的疲勞,對性慾不感興趣和失眠等。 患者常伴有性格改變,如抑鬱、焦慮、喜怒無常、強迫或反復做某件事;常說謊、隱瞞其進食習慣等。皮膚變得粗糙乾裂、柔毛出現、體溫下降、心跳緩慢、身體衰弱、脫水、臉色蒼白。
② 什麼是厭食
厭食,其實是指由於不良的飲食習慣或各種急、慢性疾病引起的食慾不振,食量顯著減少。嚴重的厭食,可影響生長發育,造成營養不良。
厭食要與畏食、偏食區別開來。畏食者的食慾正常,只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譬如口咽潰瘍、牙痛、吞咽困難等原因,畏懼和拒絕進食而致食量減少。偏食的孩子食量不小,但長期進食幾種固定的食物,使得營養素供應不均衡而食量並不減少。
病因:
(1)大多數的厭食症與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
患兒平素零食過多,餐前大量的飲料,進食時注意力不集中,例如邊聽故事、邊看電視邊吃飯等。這種不良的習慣,可以擾亂或抑制胃酸及消化酶的分泌,從而使患兒食慾減退。
(2)部分患兒的厭食,是家長長期強迫進食的惡果。
這些家長缺乏喂養知識,不了解小兒個體之間食量及體重增長的差異性,以及小兒生長發育特點;更不了解小孩也需要經常換換胃口,不願意長期進食一種固定的食物。因此,他們常常過分擔心小兒營養不足,體重增長不快,進食量過小等,因而採用「高壓政策」,強迫小兒進食。這種做法,大大影響了小兒的情緒,產生了「進食等於受罪」的錯覺,並逐漸形成了條件反射性拒食,最終發展成厭食。
(3)多種急、慢性疾病常常伴有厭食,這可能與發熱、病原體毒素的作用有關。
大家比較熟悉的病毒性肝炎、結核、腸道寄生蟲、貧血等疾病,都可有厭食表現。身體各系統、器官有病,尤其是消化系統受累時,均可使消化機能降低。
③不要強迫小兒進食,目前心理及臨床醫生趨向於採用「飢餓」
療法。首先,肯定而又鄭重地告訴小孩,如果他吃飯時無理由地不吃或不好好吃,則到一定的時間(多一小時)父母就會把飯菜收起來,而他只能等到下一頓飯時才有東西吃,且在兩餐之間,不準自取任何食物。在開始時,孩子不會相信父母,往往會對父母胡鬧,強迫父母投降,但經過一兩次餓肚皮的經驗後,他自然會學乖了,會自覺地好好吃飯的。因為,一個聰明的孩子,是不會讓自己活活餓死的。
這種飢餓療法,乍一聽似乎很殘酷,實施起來,卻比任何葯物都有效,對孩子的正常心理發育極有幫助。
③ 什麼是厭食症
厭食症為飲食失調症,其醫學名稱為神經性厭食(Anorexia nervosa)。患者以女性居多,死亡率高達20%。
有些人認為厭食症和強迫症(obsession)有類似之處,最初,病人只是為了「減肥」而少吃少喝,漸漸卻形成強迫觀念,甚至不吃不喝,其後果即造成體重嚴重下降,患上厭食症。
厭食症患者最主要征狀是對食物提不起興趣,沒有胃口開懷吃東西。患者的想法和實際情況相差很遠,即使已經很瘦了,還老是覺得自己很胖。根據美國精神協會的標准診斷,厭食症患者的體重往往低於標准BMI15%。
有什麼影響?
患者由於長期過度節食,造成營養不良,因而影響生理變化,包括月經失調,甚或是停經等。一般常見的征狀包括:皮膚變得粗糙乾裂、柔毛出現、體溫下降、心跳緩慢、身體衰弱、脫水、臉色蒼白、精神無法集中,甚至感到焦慮或者憂郁,心臟功能變差,甚至還會暈倒。同時,由於患者體內缺乏脂肪,容易發冷、畏寒。病情嚴重的話,會導致心臟衰竭,甚至死亡。
如何治療?
厭食症的診治必須視患者的病情而定,病情嚴重的話,甚至必須入院接受心理醫生、專科醫生及營養師的觀察及診治,再配合行為治療,使到病人的體重漸漸回升。若是病情還不太嚴重,在心理醫生的輔導下,也有可能康復。
值得注意的是,厭食症患者如果仍處於發育期,而器官又已受到損壞,可能在病情好轉之後,功能還無法恢復正常,會影響到生理發育和成長。
患者是否能康復,也必須視病人的意志力而定,療程則因人而異,從幾個月到幾年不等。最重要的是,要盡早治療,不要等到病情很嚴重才上門找醫生。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患者在患病初期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患上厭食症,而家人由於生活忙碌,或是不常在一起用餐,而忽略了病人的病情,等到發現問題時,往往病情已不輕。
④ 到底什麼是厭食症具體症狀是什麼
厭食症(Nervosa)就是由於怕胖、心情低落而過分節食、拒食,造成體重下降、營養不良甚至拒絕維持最低體重的一種心理障礙性疾病。該病以「心理」上的「拒食」為主。
⑤ 什麼叫厭食症
厭食症也稱神經性厭食症,是一類以進食紊亂為核心表現的一組疾病,典型表現是起病於少年或青年期,多是15-25歲之間,此年齡段是發病的高峰年齡段,女性多見,女性比例遠遠高於男性。
最核心的表現是怕胖的心理,特別是患者強烈怕胖,因此刻意節食或者通過超強的劇烈運動來消化食物或者消耗能量。以上是兩個比較典型的表現,包括對飲食的強烈控制。比較嚴重的患者不僅不吃肉、蛋、蔬菜類食物,多少天吃一次油患者會給自己都做限定,持續一定時間後患者表現出明顯消瘦。部分嚴重的患者反復發作後食道、消化系統會受到嚴重損害,最後可能會導致生命危險。
所以對神經性厭食症一定要充分重視、早期發現。特別是年輕女性出現強烈的怕胖、過分控制食物的行為要高度警惕有厭食症,及時去精神科就診,進一步評估、診斷並進行及時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