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精油按摩 > 肌膚不仁是犯了什麼邪

肌膚不仁是犯了什麼邪

發布時間:2022-07-15 13:49:49

① 中醫「榮氣虛則不仁」 里「不仁」的含義是什麼

就是肌膚不仁啊,皮膚毛發不能濡養,則肌膚不榮,爪發不生,皮膚感覺麻木,肌肉運動不良甚至萎縮,筋骨活動不利。

② 腎虛會不會引起痹症,痹症的症狀有哪些

腎虛分為腎陽虛和腎陰虛,腎陽虛的患者會有胃寒,怕冷,身體浮腫,腰腿冷痛等表現,而腎陰虛的患者通常是面容憔悴,腰背酸痛,下肢無力等等。痹症是由風,寒,濕,熱等引起的肢體關節和肌肉酸痛,與人體的正氣不足有很大的關系,有的人認為腎虛可以引起痹症,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腎虛和痹症是有一定關系的,但並不是腎虛引起了痹症,而是痹症可能會引起腎虛。痹症主要分為內臟痹和肢體痹。如果痹症時間過久的話,會造成患者氣血虧虛,進而造成肝腎陰虛。這時需要祛風除濕,散寒,補益氣血、所以痹症如果沒有及時治療的話,時間長了會出現腎虛,而腎虛的機體一般正氣不足,所以又會讓痹症加重。

誘發痹症的原因,主要要有以下幾點。

一、稟賦不足。患者如果有關節器官免疫失調,那麼關節會因為缺乏必要的免疫保護而造成外界炎性因子的入侵,導致各種骨關節疾病的發生。

二、過度勞累。過度勞累會有損正氣,而正氣不足,正是誘發痹症的主要原因。生活中我們既不要勞累過度,也不要長期不運動。長期不運動會導致氣血運行緩慢,脾胃功能減弱,從而出現氣喘乏力等症狀。

三、大病,久病或產後虛弱。大病,久病或產後虛弱的人往往抵抗力很差,再加上飲食失調等諸多原因相互影響,就會導致一虛俱虛,引起痹症。

四、季節性原因。在春季和冬季的時候,氣溫的變化往往會比較急劇,容易出現暴寒暴暖的情況,如果季節變化超過了人體的適應和調節能力,就會導致痹症發生。

五、居住環境的原因。如果居住在高寒,潮濕地區或長期在高溫,水中,寒冷潮濕等野外環境中工作,就容易患痹症。

六、服用葯物的原因。如果平時服用抗炎葯或激素類葯物的話,可能會導致軟骨損傷,各類關節骨骼損傷後缺少必要的保護,當人體活動時,關節處會直接發生硬性摩擦,從而引發痹症。

痹症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疾病,導致痹症的原因也有很多,主要是與外感風寒濕熱和人體的正氣不足有關。為了避免痹症的發生,我們平時要適當的參加一些體育運動,在季節交替的時候要注意肢體保暖,不偏食,不挑食,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增強抵抗力。

③ 懂中醫的來幫忙啊

中風的中葯治療

(1)風中經絡型
症狀:半身不遂,口眼彎斜,肌膚不仁,發熱惡寒,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滑或弦。

方葯:肉桂6g,炮附子5g,麻黃5g,防風、防己、當歸各12g,人參、川芎、白芍、杏仁、黃芪、甘草各10g,生薑5片。

(2)腑氣不通型

症狀:半身不遂,口眼彎斜,脘腹滿悶,大便秘結,小便赤黃,或見頭暈煩躁,舌紅,舌苔黃或膩,脈滑或弦。

方葯:厚朴、大黃、枳實、甘草各10g

(3)氣虛痰阻型

症狀:半身不遂,口眼彎斜,面色萎黃,語言騫色,痰稀而白,或見頭暈目眩,舌質淡有齒痕,舌苔白滑或膩,脈滑或弦。

方葯:六君子湯加減:人參、甘草各10g,茯苓、白術、陳皮各15g,半夏、竹茹、膽南星各15g。

(4)氣虛血瘀型

症狀:肢體緩縱不舉,或見攣卷,或見疼痛,舌質淡或紫暗,舌有瘀斑,舌苔薄白,脈沉細或澀。

方葯:補陽還五湯:生黃芪30g,當歸、桃仁、赤芍、川芎、炙地龍、紅花各15g。

(5)氣滯經絡型

症狀:肢體癱瘓或口眼彎斜,胸脅脹滿,嘆息為快,脘腹滿悶,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弦。

方葯:八味順氣散:人參、白術、白芷、烏葯、青皮各10g,茯苓、陳皮各15g,甘草8g。

(6)邪熱壅盛型

症狀:半身不遂,口眼彎斜,面色潮紅,口渴喜冷飲,小便赤黃,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方葯:川芎、白芍、白術、菊花、桔梗、荊芥穗、連翹、黃芩、寒水石各10g,當歸、石膏各15g,砂仁、薄荷、滑石、大黃各5g。

(7)氣血兩虛型

症狀:肢體緩縱無力,或見蒼白腫脹,面色無華,少氣懶言,聲低氣怯,或畏風自汗,舌質淡白,舌邊有齒痕,脈細弱。

方葯:八珍湯:人參、白術、川芎、白芍、甘草各10g,熟地、茯苓、當歸各15g。

(8)肝風挾痰型

症狀:半身不遂,口眼彎斜,頭暈或頭痛,急躁易怒,或見多痰,肢體麻木,舌紅苔白膩,脈弦或滑。

方葯:白術、茯苓、天麻、橘紅各15g,半夏、甘草各10g,生薑3片,大棗3枚。

中風的葯膳食療程

中風又稱卒中,屬腦血管系統中的常見病。它分為兩類,一類是腦血栓形成,一類是腦內出血。

中醫認為中風的發生與以下幾種情況有關:

1、由於起居失宜,七情郁結,肝熱化風。

2、飲食失節,脾失健運,濕聚生痰。

3、體質素虛,外感風邪。風、火、痰、熱互相影響而突然發病,是中風最常見的直接發病因素。

故從膳食方面來說,飲食宜清淡,多吃些新鮮蔬菜、水果,如蘿卜、藕、芹菜、大白菜、香蕉、梨等,以涼血清熱,消食開胃,寬胸理氣。禁食膏脂、厚味、肥甘、生痰動火的食物,如雞肉、豬油、辣椒、煙酒等。

利用中醫的葯膳食療對中風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1、痰熱內結

症狀:昏厥已蘇,聲出口開,喉有痰鳴,語言蹇澀,舌強苔膩,脈沉滑無力。

治法:泄熱滌痰。

食療方:

貝母粥 貝母粉15g,粳米50g,冰糖適量。將粳米、冰糖如常法煮粥,煮至半開湯未稠時,加入貝母粉,改用文火稍煮片刻,視粥稠時停火,每日早晚溫服。

冬爪子飲小麥 冬瓜子30g,紅糖適量,搗爛,開水沖服。

蘿卜汁 白蘿卜搗汁飲服,每次30ml,日服3次。或將蘿卜汁拌在粥內食用。

2、肝火熾盛

症狀:昏厥已過,聲出口開,氣粗息高,躁擾不寧,兼有頭脹耳鳴,巔頂作痛,舌邊尖紅。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火。

食療方:

豬膽綠豆粉 豬膽汁120g,綠豆粉80g,拌勻晾乾研末,每服6g,日2次。

菊花粥 秋季霜降前,將菊花採摘去蒂,烘乾或蒸後曬干,或陰干,然後磨粉備用。先以粳米100ml,加水如常法煮粥,待粥將成時,調入菊花末10-15g,稍煮一、二沸即可。

芹菜粥 新鮮芹菜60g(切碎),粳米100g,放砂鍋內,加水如常法煮粥,每日早晚溫熱服食。應現煮現吃,不宜久放。

刀豆茶 刀豆根30g,加紅茶3g,水煎服。

3、正氣欲脫

症狀:目合口開,聲嘶氣促,舌短面青,自汗,手足逆冷,大小便自遺,舌質談,脈沉細弱。

治法:滋陰益氣固脫。

食療方:

獨參湯 紅參15g,煎服。

人參湯 人參10g,橘皮10g,蘇葉15g,砂糖150g,加水30ml。煎水代茶飲。

五味子湯 五味子10g,紫蘇葉18g,人參12g,砂糖100g,加水3000ml,煎至1500ml,濾去渣,飲湯。

牡蠣麥麩散 牡蠣粉、麥麩等分,每次服3g,1日2次。

4、腎虛絡阻

症狀:舌短不語,足瘺不行,或偏癱,或半身不遂,舌淡紅,脈細弱。

治法:益腎通絡。

食療方:

枸杞麥冬飲 枸杞子、麥冬各15g,煎水代茶飲之。

天門冬粥 天門冬30g,白米50g,煮粥食用。

地黃粥 取生地黃汁100ml,先將粳米煮熟,粥成入地黃汁,攪勻食用。

枸杞歸芪大棗瘦肉湯 枸杞15g,當歸10g,黃芪30g,大棗10 枚,豬瘦肉100g。將以上各味共燉湯,加食鹽適量調味,食肉喝湯。

中風的物理治療

當病人入院後,物理治療師會進行一個仔細的檢查,其中包括病歷及家庭工作背景。根據這些資料,身體機能所產生的問題如感覺、肌張力、動作的模式、平衡力、協調功能、步態、痛症、關節幅度等等會被評定、記錄下來,然後確定治療目標、治療計劃,盡量去達到所預定的短期及長期目標,就是使病人達到最高獨立能力。

藉著教授正確的動作模式及防止不正確的動作模式,病人漸漸地學會如何做到理想的肌肉控制及平衡活動。一些特別的治療技巧,例如鬆弛被動式運動可用於減輕肌肉張力和保持關節幅度。

另一面,拍打法及抹法可用於促進肌肉收縮能力。對於掌握合適的自主運動,主動式運動起著重要的作用,而這需要治療師人手指引和病人自己的參與。此外,物理治療師也利用溫熱療法去減少疼痛和發炎,而這些經常在肩關節產生(偏癱後的肩手綜合征)。步態姿勢會重新被教育,到最後期,若病人仍出現足下垂或踝關節內翻的現象,矯形師會為病人做一個腳托,去保持踝關節在步行時的正常角度。

若有需要,不同種類的步行輔助器具如拐杖、四腳叉、步行架會由治療師指定簽發給病人使用。為此達致較高的獨立能力,治療師會教導病人如何使用樓梯及斜坡。

越來越多中風病人尋求針灸輔助療法

要幫助中風病人康復,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通過物理治療及智能治療。不過,陳篤生醫院的康復醫學部門卻發現,有越來越多的中風病人紛紛尋求針灸治療,作為物理和智能治療以外的輔助療法,希望能通過針灸提高康復的效果。

陳篤生醫院的康復醫學部門發現,自兩年前開始為住院的康復病人提供針灸治療的選擇以來,每兩名接受針灸治療的病人當中,就有一人是中風患者。其他病人還包括患上神經疾病以及腦部受傷的病人。

針灸是否奏效難下定論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醫學界至今仍沒有任何證據能證實,針灸在中風病人的康復上,是否能起有效的作用。

陳篤生醫院康復醫學部門的顧問醫生江慶喜日前接受本報的專訪時說,歐美地區曾有醫院就進行針灸以幫助康復的中風病人展開調查,想一探針灸在幫助中風病人恢復肢體的活動機能和力氣方面,是否有一定的療效,但卻得不出所以然。

這一方面是因為接受調查的病人最多隻是100名左右,更因為中風病人的康復過程非常緩慢,針灸是否在康復的過程中奏效,相當難下定論。

江慶喜說:「因此,雖然我們為康復病人提供針灸治療的選擇,不過,我們會讓病人清楚認識到,針灸仍然只屬於輔助療法,病人如果要有效地康復,還是得通過基本的物理治療及智能治療。」

在本地,平均每一小時就會有一人因中風被送入醫院。每年中風住院的更高達1萬人。這個數字,每年都在增加。在所有中風患者中,只有10%到30%的病人在中風後能完全康復。另外,約30%的病人完全無法康復而變成殘疾,而其餘的30%則只是部分康復,生活起居都需要家人的照顧。

江慶喜指出,一些中風病人之所以會尋求針灸作為治療的一個途徑,主要是因為中風的情況嚴重,導致他們無法恢復身體某些部位的活動機能,而這些病人一旦認為針灸或許能對病情有所幫助時,都會想嘗試接受有關治療。

不過,他也表示,並不是每名中風病人都適合接受針灸治療,針灸是否能幫助病人進一步康復,得視病人的病情而定。「如果我們發現,病人的情況真的是太嚴重了,針灸根本都改變不了他的情況時,我們一般都不會為病人進行針灸。」

設在宏茂橋社區醫院里的陳篤生醫院康復醫學部門,目前有四名醫生是經注冊的合格針灸師,為住院的百多名康復病人提供針灸服務。

④ 風毒有什麼症狀

風為百病之長,許多皮膚病與由風邪有密切關系,且風邪有善行而數變,其性燥烈等特點,故由風引起的皮膚病其證候發病迅速,遊走不定,泛發全身,瘙癢無度;由毒而致的皮膚病分有蟲毒,漆毒,葯毒,食物毒,疫毒等,此外未能找到明確致病因素者也稱為毒,由毒而致病的特點為發病急驟,患處焮紅灼熱,疼痛或麻木不仁,有的很快波及全身,常伴有全身症狀.由此可見,風毒之邪致病,一般來勢較急,發展迅速,症狀較重,但去病亦快.
上述是風毒解釋. 風毒在中醫證候中分風毒蘊膚證和和風毒犯表證,二者病機病因相同,均為稟性不耐,風毒之邪侵襲引發,但病位不同,風毒犯表證指份毒之邪侵襲膚表,病位較風毒蘊膚證表淺,因而臨床症狀也輕,主要表現為:突發皮膚瘙癢,起丘疹或風團腫塊,脈浮等,一般無全身症狀.風毒蘊膚證主要表現為:突然肌膚焮紅腫脹,上起粟疹或風團,甚或燎漿水泡,赤爛蛻皮,灼熱瘙癢,舌紅,苔黃或膩,脈洪數等,常伴發熱畏寒,頭痛乏力,心煩口渴,納呆嘔惡等全身症狀.從臨床表現上,病情輕重上,二者不難區分.
而風毒的治療,需要根據臨床症狀和原因辯證用葯,比較復雜,所以要想治療此病,則須看中醫.或看皮科,對於急症,皮科的療效要快些,要想清除體內之毒,中醫徹底.
血熱症臟腑火熱熾盛,熱迫血分所表現的證候.臨床以血液妄行,發熱,甚者則神昏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多因煩勞,恣食辛熱,惱怒傷肝,房事過度等因素引起.血之運行,有其常道,臟腑火熱,內迫血分,絡脈受傷 ,血不循常道而外溢.故血熱證以出血和熱象為主要特徵.肺絡傷則咳血,胃絡傷則吐血,膀胱絡傷則尿血,大腸絡傷則便血;體表出血可見鼻衄,齒衄,舌衄,肌衄等.婦女月經前期,經量過多也是血熱的表現.伴見心煩,面赤,口渴喜冷飲,舌紅,脈弦數有力等熱象見證.血分火熱熾盛,有內傷外感之別,以上論述的為內傷雜病中所見的血熱證,外感病熱入血分,見衛氣營血辨證.血熱證治宜清熱涼血,方如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還可以去醫院輸點葡萄酸鈣.
血熱是熱毒侵入血分,跑到血液裡面去了,常發生在熱帶地區,或者是在非常熱的環境中工作,或者是在炎熱的季節,曝曬過度,或者是出汗過度,沒有補充水分,久渴,失水,或者吃炒的,油炸等燥熱性的食物,或者是服用一些興奮劑,都可能導致血熱.
血熱的症狀是血液熱了之後,到處亂竄.每個人都曾經有過血熱的經驗,只是不太記得而已.每到了夏天,曬過太陽之後,血液在體內亂竄,弄得你坐立難安.你通常會說,好熱喔.仔細的去感覺一下,就可以發現,皮膚由內而外有一點刺刺的感覺,那是熱血妄行.有些人的微血管比較脆弱,就在皮下出現一點一點的小紅點.那就是脾經對血管的調節不好,當熱血竄到末稍的時候,血管就擋不住血液,以致血液就滲出來一點.看上去,就是皮膚有斑疹.
在血熱的情形下,即使是靜脈流出來的血液,也是鮮紅色的.不像平常靜脈的血液比較暗紅.早期,西洋有一位醫生陪著工人搭船通過赤道,要到南非去工作.那時候的船艙沒有冷氣設備,通過赤道時,很多工人病倒.當時的治療方式就是把靜脈割開來放血,讓血液流一點掉,症狀就改善很多.那就是血熱造成的.當時,他把靜脈一割開來,看到血色鮮紅,嚇了一大跳,以為割到了動脈.後來,他從這裡面想到了物理學上有關熱力學的一條定理,就是能量的轉換,熱能會轉換成身體的內能.從而得到物理學上一個認知.
還有心煩不安.這時候一定很煩燥,坐立不安,一下子起來走走,一下子又坐下來.舌絳,這時候的舌頭是很紅的.再嚴重一點,就會譫狂,就是講話不經過大腦,亂講一通.再更嚴重一點,就會昏迷,不省人事.
我在前面講過,身體的操作都是非線性的,當血熱的時候,非線性現象就會很厲害.厲害到某一種程度,身體就會失控,各個器官會失去彼此之間應有的節奏和協調,也就很容易昏迷.
脈數,是血脈跳得很快.因為要加速散熱,必需要加速循環.透過表皮來散熱,也透過呼吸來散熱.
血的病大概有以上所講的三種,第一種是血虛,造血功能不足,對身體的滋養,濡養的功能也就不好.第二種是血瘀,通道不順暢所造成的.第三種是血熱,環境的溫度太高,以致熱毒入侵血液裡面.

⑤ 何為肌膚不仁

就是「麻」和「痹」的感覺。舉個例子,深秋時騎摩托不戴帽子迎風走上幾公里你會發現停下來後面部很麻!

⑥ 『偏枯不仁』是什麼意思

偏枯:一部分很興旺,另一部分枯萎——比喻偏重於一方面,發展不均勻。中醫泛指偏癱,半身不遂——半身不遂是偏癱的俗稱,指左側肢體(上下肢)或右側肢體隨意運動的功能減弱或喪失,由於肢體失去了隨意運動,後期會逐漸出現廢用性萎縮,中醫經典《內經》稱為「偏枯」。《素問·生氣通天論》記載:「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王冰注雲:「偏枯,半身不隨。」張介賓《類經·針刺類·刺諸風》雲:「偏枯者,半身不隨,風之類也。」為何稱為「偏枯」?張綱《中醫百病名源考》說道:「蓋所謂『枯』者,言氣血失養致肢體廢用,本一如草木失榮而無生機也。」
不仁:指肌膚肢體麻木,不靈便——李經緯、鄧鐵濤《中醫大辭典》:「不仁:即麻木不仁,指皮膚的感覺功能遲鈍或喪失。《素問·逆調論》:『榮氣虛則不仁。』《類經》十五卷註:『不仁,不知痛癢寒熱也。」
⑴營衛俱虛,人體肌肉不得氣昫血濡而皮膚麻木無知覺、不知寒熱痛癢者;如《素問·痹論》:「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痛),皮膚不營,故為不仁……在於肉則不仁。」吳昆《素問吳注》:「營,血也。皮膚之間無營血充養,則皮頑不知有無,名曰不仁。」
《素問·逆調論》:「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吳昆《素問吳注》:「不仁,麻木頑痹也。」張介賓《類經十五卷·疾病類四十五》:「不仁,不知痛癢寒熱也;不用,不能舉動也。……榮衛俱虛,則血氣俱病,血虛故為不仁,氣虛故為不用。」
《靈樞·刺節真邪》:「衛氣不行,則為不仁。」張介賓《類經十二卷·疾病類四》:「若衛氣受傷,虛而不行,則不知痛癢,是為不仁。」
⑵風寒之邪侵犯人體-客於「分肉之間」、經絡血脈之中,與營衛相干,血氣運行不暢,郁而化熱,「熱盛則肉腐,肉腐則為膿」,以致皮膚癘瘍、肌肉沒有知覺的癘風病(麻風病)。
《素問·風論》:「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瞋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癘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潰瘍,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
王冰註:「不仁,謂(疒群qun)而不知寒熱痛癢。」
楊上善《太素·卷第二十八·諸風數類》:「以下言癘病。」
高士宗《素問直解》:「風之傷人,或為癘風者,乃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太陽之脈俞」、「而散於通體分肉之間」、「干於衛氣,則正氣不能通貫,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然瞋脹而有瘍」、「因脈外之衛氣,在所凝而不行,故其肌肉癘瘍而亦有不仁也」、「申明癘者,經脈之氣,不和於榮,風氣相搏,搏而為熱,致有榮氣之熱,在於胕肉之間,其經脈之氣不清,故使面王之鼻柱壞而周身之毛色敗,以致皮膚瘍潰,而為癘風。由此觀之,是風寒客於太陽之經脈而不去,皮膚瘍潰,而名曰癘風也」。
——以上文字引自網路。

綜上所述,『偏枯不仁者』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指中風偏癱、半身不遂以及肢體麻木的患者。

⑦ 風毒是什麼

建議:風為百病之長,許多皮膚病與由風邪有密切關系,且風邪有善行而數變、其性燥烈等特點,故由風引起的皮膚病其證候發病迅速、遊走不定、泛發全身、瘙癢無度;由毒而致的皮膚病分有蟲毒、漆毒、葯毒、食物毒、疫毒等,此外未能找到明確致病因素者也稱為毒,由毒而致病的特點為發病急驟,患處焮紅灼熱、疼痛或麻木不仁,有的很快波及全身,常伴有全身症狀。由此可見,風毒之邪致病,一般來勢較急,發展迅速,症狀較重,但去病亦快。 上述是風毒解釋。 風毒在中醫證候中分風毒蘊膚證和和風毒犯表證,二者病機病因相同,均為稟性不耐、風毒之邪侵襲引發,但病位不同,風毒犯表證指份毒之邪侵襲膚表,病位較風毒蘊膚證表淺,因而臨床症狀也輕,主要表現為:突發皮膚瘙癢,起丘疹或風團腫塊,脈浮等,一般無全身症狀。風毒蘊膚證主要表現為:突然肌膚焮紅腫脹,上起粟疹或風團,甚或燎漿水泡、赤爛蛻皮,灼熱瘙癢,舌紅,苔黃或膩,脈洪數等,常伴發熱畏寒、頭痛乏力、心煩口渴、納呆嘔惡等全身症狀。從臨床表現上,病情輕重上,二者不難區分。 而風毒的治療,需要根據臨床症狀和原因辯證用葯,比較復雜,所以要想治療此病,則須看中醫。或看皮科,對於急症,皮科的療效要快些,要想清除體內之毒,中醫徹底。

⑧ 那些被濕氣纏身的人,會有哪些表現呢

除環境中的水蒸氣含量過大引起身體濕氣外, 抗菌素、啤酒、生冷飲食的過度攝取等因素更常見,

濕氣重濁、粘膩容易困阻氣機。所以濕氣重的患者往往很容易疲勞,看起來總是倦怠乏力的。這類患者自己應該能感覺到四肢很沉重、不願意活動、思維也比較遲鈍。

如果濕邪困阻到脾胃的話,會出現食慾不振,而且口渴,但是不想喝水。如果女性出現濕氣重的情況,容易出現月經不調、痛經、白帶增多。男性容易出現陽強不舉、性生活不和諧、陰囊瘙癢的症狀。

濕氣重是指濕為重濁有質之邪,屬陰,濕邪致病,常出現以沉重感為特徵的臨床表現。如頭身困重、四肢酸楚等沉重等。濕邪外襲肌表,困遏清陽,清陽不升,則頭重如裹。濕邪阻滯關節,陽氣不得布達,則可見肌膚不仁,關節疼痛重著。濕熱雖有外濕、內濕之分,但其為病則相互影響,為內外合邪。

閱讀全文

與肌膚不仁是犯了什麼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1162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2016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411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339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956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974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943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1318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480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719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550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708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766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534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390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604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709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1049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645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