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是什麼意思
意思如下:
1、上焦如霧:上焦如霧是指上焦主宣發衛氣,敷布精微的作用。上焦接受來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通過心肺的宣發敷布,布散於全身,發揮其營養滋潤作用,若霧露之溉。故稱「上焦如霧」。因上焦接納精微而布散,故又稱「上焦主納」。
2、中焦如漚:中焦如漚是指脾胃運化水谷,。化生氣血的作用。胃受納腐熟水谷,由脾之運化而形成水谷精微,以此化生氣血,並通過脾的升清轉輸作用,將水谷精微上輸於心肺以濡養周身。因為脾胃有腐熟水谷、運化精微的生理功能,故喻之為「中焦如漚」。因中焦運化水谷精微,故稱「中焦主化」。
3、下焦如瀆:下焦如瀆是指腎、膀胱、大小腸等臟腑主分別清濁,排泄廢物的作用。下焦將飲食物的殘渣糟粕傳送到大腸,變成糞便,從肛門排出體外,並將體內剩餘的水液,通過腎和膀胱的氣化作用變成尿液,從尿道排出體外。
這種生理過程具有向下疏通,向外排泄之勢,故稱「下焦如瀆」。因下焦疏通二便,排泄廢物,故又稱「下焦主出」。
關於三焦的形態,作為一個學術問題,可以進一步探討,但是,這一問題對臟象學說本身來說並不是主要的。因為臟腑概念與解剖學的臟器概念不同,中醫學將三焦單獨列為一腑,並非僅僅是根據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據生理病理現象的聯系而建立起來的一個功能系統。
總觀三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臟,按其部位來說,應劃歸中焦,但因它與腎關系密切,故將肝和腎一同劃歸下焦。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
(1)什麼叫肌膚筋骨擴展閱讀:
三焦的生理功能:
1、通行元氣:元氣(又名原氣)是人體最根本的氣,根源於腎,由先天之精所化,賴後天之精以養,為人體臟腑陰陽之本,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通過三焦而輸布到五臟六腑,充沛於全身,以激發、推動各個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
所以說,三焦是元氣運行的通道。氣化運動是生命的基本特徵。三焦能夠通行元氣,元氣為臟腑氣化活動的動力。因此,三焦通行元氣的功能,關繫到整個人體的氣化作用。
故曰:「三焦者,人之三元氣也,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上下左右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上下皆通也。其於周身灌體,和調內外,營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者也」。
2、疏通水道:「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能「通調水道」,調控體內整個水液代謝過程,在水液代謝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人體水液代謝是由多個臟腑參與,共同完成的一個復雜生理過程。其中,上焦之肺,為水之上源,以宣發肅降而通調水道;中焦之脾胃,運化並輸布津液於肺;下焦之腎、膀胱,蒸騰氣化,使水液上歸於脾肺,再參與體內代謝,下形成尿液排出體外。
三焦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道路。三焦氣治,則脈絡通而水道利。三焦在水液代謝過程中的協調平衡作用,稱之為「三焦氣化」。三焦通行水液的功能,實際上是對肺、脾、腎等臟腑參與水液代謝功能的總括。
3、運行水谷:「三焦者,水谷之道」。三焦具有運行水谷,協助輸布精微,排泄廢物的作用。其中,「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肌,澤毛」,有輸布精微之功.
中焦「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有消化吸收和轉輸之用;下焦則「成糟粕而俱下人大腸,循下焦而滲入膀胱」,有排泄糞便和尿液的作用。
2. 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用了什麼修辭
肌肉條理流暢,線條分明,剛柔並濟,力與美的完美表現等等吧!至少解刨的老師是這樣介紹健康的肢體的!O(∩_∩)O哈哈~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3. 我們常說肌膚,可是機和服有什麼不同呢
肌膚,先說這兩字,月子旁的形聲字!什麼意思呢?月子旁的字架大多數和肉有關,也就是身體!月這個偏胖就是肉這個字的變身,可以舉例,大地的地,這個字是提土旁,而寫在大地的地中有了變形而非土這個字本身!
肌,是人體或者動物體的組織,通俗講就是純肉!就是皮毛和筋骨之間的部分!
膚,通常我們和皮來組詞,皮膚。那麼皮很明顯就是帶毛的體表層面,那麼膚就是不帶毛的體表層面!
中醫上的肌膚是合在一起的,比如中醫常用的名詞:
生肌:就是促進癒合,那麼癒合就不單單指純肉、也不會單單指不帶毛的皮!
再如:
肌膚甲錯:就是皮膚摸起來粗糙像魚鱗是病症!
4. 羅布泊 消逝的仙湖中 肌膚筋骨 是指
河床吧
5. 大醫精誠原文及譯文
大醫精誠原文及譯文:
一、原文
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而寸口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俞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於茲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粗至淺之思,其不殆哉!
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通而徹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見其死矣。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
二、譯文
晉代學者張湛說:「醫道難以精通,由來已經很久了。」這是因為疾病有內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狀不同,和內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狀相同的緣故。
因此,五臟六腑是充盈還是虛損,血脈營衛之氣是暢通還是阻塞,本來就不是單憑人的耳朵眼睛所能了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診脈來了解它。但寸關尺三部脈象有浮、沉、弦、緊的不同;腧穴氣血的流通輸注,有高低淺深的差別。肌膚有厚薄、筋骨有強壯柔弱的區分,只有用心精細的人,才可以同他談論這些道理。如果把極精細、極微妙的醫學道理,用最粗略最浮淺的思想去探求它,難道不是很危險嗎?
如果實證卻用補法治它,虛證卻用瀉法治它;氣血通利的卻還要去疏通它,明明不順暢卻還要去阻塞它;寒證卻給他用寒涼葯,熱證卻給他用溫熱葯。這些治療方法是在加重病人的病情,你希望他能痊癒,我卻看到他更加危重了。所以醫方、占卜,是難以精通的技藝。既然不是神仙傳授,憑什麼能懂得那深奧微妙的道理呢?
世上有些愚蠢的人,讀了三年醫方書,就誇口說天下沒有什麼病值得治療;等到治了三年病,才知道天下沒有現成的方子可以用。所以學醫的人一定要廣泛深入地探究醫學原理,專心勤奮不懈怠,不能道聽途說,一知半解,就說已經明白了醫學原理。如果那樣,就大大地害了自己呀!
《大醫精誠》的意義
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它明確地說明了作為一名優秀的醫生,不光要有精湛的醫療技術,還要擁有良好的醫德。這篇文章廣為流傳,影響深遠。
我國的不少中醫院校仍用它作為醫學誓言,並用它作為准則來嚴格要求自己。每個醫生都應秉承「大醫精誠之心」,全心全意地為患者服務。
6. 肌膚筋骨是什麼意思
「站在羅布泊邊緣,會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這里已經脫盡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膚筋骨」的「肌膚筋骨」是什麼意思?
裸露的大地
7. 書法的骨,筋,脈,肉,皮分別是指什麼
中國書法是抽象的線條藝術。線條則是書法的基礎、靈魂,是書法賴以延續生命的惟一媒介,古往今來多少書法家為之頂禮膜拜,如痴如醉!書法的線條何以具備如此魅力?
或許我們可以從線條的形體中找到正確的答案。線條由骨、筋、脈、肉、皮五者構成,缺一不可,分而為五,合則為一。「骨、筋、脈、肉、皮」,也即中醫之「五體」,是構成整個人身形體的重要組織。早在公元前3世紀的我國著名醫著《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五體」的論述:「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總體來說,以上描述非常確切,符合現代醫學。
書法中最早運用醫學術語來描述線條的,大概要數晉衛夫人《筆陣圖》:「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從此,「骨」、「肉」、「筋」等象徵力量、生命的字眼開始出現在描繪書法線條的語匯中。自晉以降,各個朝代皆有論述。如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說:「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更有甚者,元陳繹曾《翰林要訣》和清張廷相、魯一貞《玉燕樓書法》中,都出現了專論「血法」、「骨法」、「筋法」、「肉法」的章節,可遺憾的是,沒有「皮法」一說。線條有骨有肉,豈能無皮?無皮覆體,拋筋露骨,血肉模糊,這樣的線條豈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倒是給人以頭破血流、滿身創傷之感吧!因此,線條必須五體具備,不可缺也。下面淺述線條各體。
「骨」,是指線條剛勁有力、氣勢雄強的狀貌。「映日照之,線條中心有一縷濃墨,日光不透」(《夢溪筆談》),這是沈括對徐鉉書法線條妙處的稱贊。這日光不透的線條中心,便是線條之骨,四周略透的便是皮肉筋脈。這種現象與醫學上X線片相似,片中只見骨,隱約處則為筋脈肉皮。因「線條中心有一縷濃墨」,才使我們感覺這種線條特別有厚度,可「觸摸」到,於是二維空間變成三維空間,便產生立體感。清劉熙載《藝概》:「字有果敢之力,骨也」。可見力是骨體的表現。書法歷來強調筋骨及其作用,以骨健筋豐者為上品。清朱履貞《書法捷要》亦雲「然血肉生於筋骨,筋骨不立,則血肉不能自榮。故書以筋骨為先。」《玉燕樓書法·骨法》雲:「夫骨,非稜角峭厲之謂也。必也貫其力於畫中,斂其鋒於字里,則縱橫大小無或懈矣。惟會心於『直』、『緊』二字,斯能得之。」因而,線條骨體與高超的用筆技巧(中鋒用筆)最為相關。
「筋」,是指線條緊斂、渾勁內含的狀貌。《素問·五臟生成篇》「諸筋者,皆屬於節」,筋附著於骨而聚於關節,是聯結關節、肌肉的組織,可見筋與骨肉的關系極為密切。《說文解字》釋筋為「肉之力也」,《藝概》亦言:「有含忍之力,筋也」,因此,「筋」本身是力的表現,而且這種力量是有深度的,偏於內含而不外露。《翰林要訣》:「字之筋,筆鋒是也。斷處藏之,連處度之。藏者首尾蹲搶是也;度者空中打勢,飛度筆意也。」古人一般把筆鋒比作線條之筋,這種說法符合「筋」之本義。若筆鋒斷處不藏,連處不度,則露筋之病生也。
「脈」,是指線條豐潤活脫的狀貌。它本義是指血管,《說文解字》釋為:「血理分(斜)行體者。」血在脈中循行,外達皮肉筋骨,主要是對皮肉筋骨起營養和滋潤的作用。故《難經》有「血主濡之」之說,但血必須循行於脈中,若逸出脈外,即失去濡養功能。前人謂水墨乃字之血,過淡則傷神采,太濃則滯筆鋒,需做到「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清·周星蓮《臨池管見》)。《翰林要訣》亦雲:「字生於墨,墨生於水,水者字之血也。」故線條脈體中循行之血乃水墨也。水墨調和,運用恰當,才能使線條產生豐潤而活脫的狀貌,才能構成生動活潑的生命之體。《廣藝舟雙楫》言.「血濃骨老,筋藏肉瑩,加之姿態奇逸,可謂美矣」以及蔡邕《九勢》中所謂「下筆用力,肌膚之麗」,其「骨老」、「筋藏」、「肉瑩」、「肌膚之麗」等種種美的質感都與水墨(「血」)相關。故歷來書家對水墨要求很高,諸如墨要生墨,水要新汲,研墨要涼等。
「肉」,是指線條豐滿柔韌之狀貌。《玉燕樓書法·肉法》:「字之肉系乎毫之肥瘦,手之輕重也。然尤視平水與墨。水淫則肉散,水嗇則肉枯。墨濃則肉痴,墨淡則肉瘠。粗則肉滯,積則肉凝。」《翰林要訣·肉法》:「捺滿、提飛,字之肉,筆之是也……捺滿即肥,提飛則瘦。肥者,毫端分數足也;瘦者,毫端分數省也。」因此,線條的肉質,取決於用筆的輕重深淺及施墨的濃淡枯濕。但肉之「肥」和「瘦」,應視具體情況而定:疏處、平處要捺滿,密處、險處要提飛。
「皮」,是指線條輪廓光滑、清晰、亮麗的狀貌,起著包裹血肉,不使筋骨外露的作用。(九勢》:「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是說皮肉所具有的「麗」的質感。凡作畫必須能用飽墨,否則筆枯露骨,畫無皮肉;使人生憎。這兩個例子,足以證明線條「皮」的重要性。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述書下》雲:「筆鋒著紙,水即下注,而筆力足以攝墨,不使旁溢,故墨精在紙內。」「若筆力欠佳,無以攝墨,水墨外溢,皮破血流,成為墨團,或水墨漫漶成塊,線條形體何在?因此,線條之「皮」與筆力最為相關。由於宣紙滲暈而產生線條輪廓的含糊朦朧,倒是給人帶來空靈虛玄,包孕姻組之感。這種墨跡中的朦朧美,恰如<書譜·序》所雲「乍顯乍晦,若行若藏」,它暗示著生命律動,誠如我們目睹運動員汗出涔涔的情景。這與皮破血流截然不同,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書法線條要求五體具備,且還需五體勻稱協調,否則線條就會喪失美的質感、美的享受。諸如墨豬、肉鴨、春蚓、秋蛇等線條,徒令人生憎,何具美哉?另外,線條形體是神採的載體,若線條五體不備,更何言意態與神韻呢?
宋代書法理論家姜夔在《續書譜·血脈篇》講到:「予嘗歷觀古之名書,無不點劃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居然靜卧紙面的線條和點會「振動」起來,可見線條是一個活生生的機體。「五體」說的引入,是人生生命對線條的觀照,賦予了書法線條生動活潑的生命,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審美的意向。
8. 肌膚筋骨什麼意思
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意思是:
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飢挨餓.
出處:《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伐其身行,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難與共,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
孟子說:「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工作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裡釋放後被舉用為相,孫叔敖從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中被舉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這一切表現到臉色上,抒發到言語中,然後才被人了解。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
這就可以說明,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9.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皮膚 是什麼意思
這是出自《孟子.告子下》的句子,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飢挨餓!希望能幫到你,也希望你採納!謝謝!
10. 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是什麼意思
意思:使他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使他受盡貧困之苦。
出自《孟子·告子下》
原文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 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裡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
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10)什麼叫肌膚筋骨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
作品出處
《告子》選自《孟子》。
《孟子》
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簡介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