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司馬懿厲害的地方有哪些
在曹操、劉備、孫權三位國君面前,司馬懿根本難入其法眼。
在謀士層面,曹氏集團的荀彧、荀攸、賈詡。
孫吳集團的周瑜、魯肅、呂蒙。
蜀漢集團的諸葛亮、龐統、法正。
司馬懿也是面紅耳赤的甘拜下風!
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同時期的阮籍這登高一嘆;千古名言。
豎子應該是司馬懿!
即使在五丈原的征戰中,諸葛亮先他而去,卻是在軍事蹍壓進攻中的意外患病而逝,是蜀中的氣數所致,決不是高掛免戰牌的司馬懿所能戰勝的。
⑵ "昆明美立方祛斑怎麼樣啊費用多少 錢呢"
最有效的祛斑方式應該是分析自身色斑形成的原因進行去除。也就是科學的祛斑方式。
除了選擇使用適合自己的祛斑方式之外,在日常生活中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保證良好的作息時間,不要熬夜;
⑶ 祛斑需要多少費用
祛斑的方法有很多,不少朋友通過使用祛斑產品來祛斑,也有人選擇通過自製的祛斑面膜來祛斑,另外,也有不少朋友比較信賴醫學手段來祛斑,常見的就是激光祛斑手術,那麼,激光祛斑需要多少錢呢?接下來,請看具體的介紹。
祛斑的費用在3000-6000元左右,費用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響:
1、與醫院和設備有關
在大型醫院,激光祛斑的收費要普遍高於小型醫院。這個原因大家都是很好理解的。除此以外採用什麼樣的激光設備來進行手術,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激光祛斑手術的價格。同樣是激光祛斑儀器,有的可能只需要數萬元,有的卻需要上百萬,成本高些收費價格自然就會貴些。當然,一分價錢一分貨,好的激光祛斑設備在治療效果上面會佔有更大的優勢.
2、與色斑的程度有關
色斑的程度也是決定因素之一。激光祛斑一般是分療程的,一般每個療程3—5次。色斑程度較淺的患者或許一個療程或者不需要一個療程,即可恢復到很好的程度。反之,色斑較深的患者,或許要經過幾個療程才可以獲得理想的效果。
3、與患者色斑的面積大小
現如今很多醫院現在採取的方式是按面積收費,一般是以每平方厘米作為基礎單位,一般收費為150—300元/平方厘米。面積越大,收費越高。
⑷ 賈詡和司馬懿同樣是三國時期的頂級謀士,誰更勝一籌
第五名龐統
《三國演義》中唯一可以與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相媲美的就是龐統了。龐統,字士元,襄陽人。是襄陽地區大名士龐德公的侄兒。龐德公對諸葛亮和龐統的才能都作常贊賞,稱諸葛亮為卧龍,龐統為鳳雛,都是當世俊傑。名士司馬徽亦曾說過:「卧龍風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蜀漢人口不過三國十分之一,在諸葛亮時期基本是壓著魏在打。曹魏在秦嶺前線堆了十二萬人,還不停從中原調兵調糧。內政方面,諸葛亮不在首都,身後秩序井然。曹魏東吳這個時期都是政變此起彼伏,曹操沒死幾年,大權就不在自己家族手裡。評價一個人,要看他手裡有多少張牌,也要看他能打出什麼組合,要看同時期他的對手是誰。
⑸ 諸葛亮非常忌憚司馬懿,是因為後者和他一樣聰明嗎
三國中後期,主要的看點就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鬥智斗勇。這兩個人一個是卧龍,一個是冢虎,當真是給我們上演了一出龍虎鬥。
北伐之戰: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龍爭虎鬥
司馬懿雖然從表面上看,在當時確實沒多大名氣,但那也只是表面上,這傢伙最出名的特點,就是低調。其實他在曹魏是有很多輝煌事跡的。
司馬懿的事跡,在當時最著名的一件,就是幫助曹丕成功拿到了繼承權。曹操有好幾個兒子,在長子曹昂死後,當時最後可能繼承其衣缽的除了曹丕之外,還有曹植和曹植兩人,且這兩人當時上位的可能性都大於曹丕。
曹植,和曹魏的士族文人相交極好,沒辦法嘛,誰叫人家長得好,為人好,詩詞文章還寫得好。也正是如此,曹植成了當時曹操最喜歡的孩子。
不同於曹植,曹彰則是混跡在軍隊中,和一些武將關系非常好,畢竟黃須兒曹彰武藝高強,這點其他人是比不了的。也正因為如此,估計曹魏軍中的將士,都更為支持曹彰上位。
⑹ 如果魏延不死,魏延對戰司馬懿蜀漢能有多少勝算
魏延的能力還是很強的,是蜀軍的一名勇猛的大將,但是因為他個人性情的原因,比較沖動,喜歡出奇招,這對上凡是都小心謹慎的司馬懿來說,無異於是自投死路,魏延對上司馬懿,蜀軍和魏軍作戰,那就只有百分之十的勝算了。
還記得劉備選了魏延作為漢中的太守而不選張飛嗎?原因就是張飛擅長攻擊,而魏延擅長防守,而魏延主動去攻打司馬懿,這不是拿自己的短處去跟別人硬碰嗎?再者,魏延這人的性情就喜歡出奇謀,比如子午谷奇謀,那時那個計謀根本沒有可行性,他只計劃了順利的進行卻不行失敗的後果,也不考慮敵方的防備,這無疑就是僅有一身的莽氣。
所以說魏延不死,能打贏司馬懿的勝算只有一成。即使這一成勝了那也是險勝,也蜀軍帶來的傷亡肯定是慘重的,那魏延在蜀軍中的威望也會下降,再加上他個人的性格,最後他也會被其他人排斥被擠下台。
⑺ 諸葛亮在上方谷火燒司馬懿的事是史實,還是羅貫中杜撰的正史的諸葛亮真有小說里編的那樣智慧超人
當然是羅貫中杜撰的。現代史學家大多認為他是個優秀的政治家而非軍事家,簡單地說,他適合搞後勤,而不是上前線。
《出師表》中寫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孔明真的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非也!如果真如他所說的,那麼他是怎麼做到「隆重未出,而知天下三分」?小時候達到這里很佩服孔明的遠見。他真的很牛。足不出戶,久之奧天下的情況。給劉皇叔勾勒了一幅美好的藍圖,樂的劉備屁顛屁顛的。長大後再讀到這里。不禁產生一個疑問。他孔明口口聲聲的說著「不求聞達於諸侯」但是卻對天下大事了如指掌。何哉?說明他處處在收集情報。而前面所說的「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一切都證明他在裝(說好聽點是韜光養晦)。他為什麼要裝?因為他沒有見到自己所認為的明主。直到劉備的出現。
再說水鏡先生將諸葛亮比作興周的姜子牙,望漢的張子房。甚至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天下可安、。」而劉備二者皆得,不僅天下未安。反在三國中最先敗亡。這又是何哉?
其實小說第三十七回給出了答案,水鏡先生在薦名士之後,出門仰天大笑:「卧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只說了事情的一個方面。而作為諸葛亮本身。亦有失誤,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偉大的人物都不可能推翻這句諺語的真理性的。
先來看看他的六齣祁山(史書記載是五齣),南方平定孟獲打了一年,「民窮兵疲」舉國上下一致反對出征,希望休養身息。連在南征中出過好點子的馬謖也勸他。此時的諸葛亮真像中了邪似的,力排眾議,一意孤行。大有不撞南牆不回頭之勢。一次接一次的失敗,終至把蜀國拖入不可救葯的爛泥潭。諸葛亮為什麼要這么干呢?究其原因恐怕離不開下面幾條。
其一,他的成名作《隆中對》中,以繪下從荊、益兩路北伐中原,「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的政治藍圖。先帝臨終也有「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之託,到了晚年雖時日無多,仍有「吞魏之志」夙夜憂嘆。在力不從心的情況下,只好置歷史規律,客觀條件於不顧,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其二,對形勢估計有誤。認為自曹操死後,北方更無人。只要揮師北上,便可輕易搗其巢穴。他低估了司馬懿張郃等輩的能量。三足鼎立之勢穩定後,魏明帝曹睿,東吳主孫權。都採取了守土固本,以靜觀動的策略。諸葛亮本應抓住這個有利時機高築牆,廣積糧。讓因連年戰亂的蜀國喘口氣,可是他不。
其三,西人佛洛依德學說雲,男人潛意識里多又「渴望偉大」情結,我們不妨以此揣度諸葛亮之內心。昔官渡之戰是曹操打的,赤壁之戰是周瑜打的。我諸葛亮不單獨打一場以弱勝強的伐魏之戰。何以在史冊上於曹孟德,周公瑾相提並論乎?
其四,權高,位重,不善納言。後主劉禪也曾相勸。說現在鼎足之勢剛形成。魏國,吳國,也不見入侵。相父何不安享太平?劉禪本為酒囊飯袋一主。在諸葛亮看來更屬胸無大志,偏安一隅的庸人思想。他哪裡會聽?至於魏延的飛系計劃。也因他一貫對文長兄的印象不佳,也沒有答應。六齣祁山大抵上就成了諸葛亮的個人行為藝術了。
再說說諸葛亮的用人,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也是眾人皆知的事。然而就街亭之失。誰之過也?我看並非馬謖之過,實乃孔明之錯。劉備臨終曾叮囑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不以為然,任馬謖為參軍。南征孟獲時,他向諸葛亮提出「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的高明計策。可以說平定南蠻馬謖是立了大功的。諸葛亮也就器重馬謖。孔明之所以如此器重馬謖恐怕還有一層更深的原因。蜀漢人事格局。大致可以理出以下幾個板塊。一是當初涿州起兵所聚的前期人員,如關羽,張飛,趙雲等。二是在荊州依附劉表時所羅致的人才,如諸葛亮,龐統,馬良等。三是進入蜀中原劉璋手下舊班底。如法正,李嚴等。再就是來降的馬超等西涼軍人。隨著時移勢轉,涿州人馬逐漸老去。西涼軍人本來就不成什麼氣候。隨著馬超的早逝更見衰微。剩下的就是以諸葛亮為核心的荊州集團,和以李嚴為首的益州集團,劉備臨終以尚書令李嚴為第二託孤大臣,劉備是看出了一些問題的,並長期都在做協調工作。
諸葛亮以其地位、威望、能力和智慧。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撼動的。他主政後仍做了一些動作。一是罷了李嚴的官。二是大力提拔原荊州人才,這就包括其中的馬謖。因此造成了前面所說的「無容人之量,弄得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最後看一下他的偉大發明——木牛流馬,這木牛流馬究竟長什麼樣子?是書上沒有明確記載。就知道孔明出岐山是曾用它運糧。但這樣精緻的木牛流馬怎麼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完工。還有日後的諸葛弩。難保不是他閣下在隆中隱居時就發明出來的到後來用的時候,批量生產足矣。這也是為他的出山做准備吧。
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敢於尋找魏軍主力作戰,以步兵為主的軍隊去尋找以騎兵為主的軍隊作戰這是不可想像的!原因就是諸葛亮的陣法與諸葛亮發明的諸葛連弩,諸葛連弩就是為了剋制騎兵而研製的,就像今天的機槍掃射一樣威力可想而知!魏大將張頜就是命喪於諸葛連弩之下。可惜如今已經失傳了。八陣圖也早已失傳!
魯迅先生曾說過,「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對這點我是深信不疑。且看孔明做的一些列的事。一個真正的神人怎麼會犯如此之多且不可饒恕的錯誤?更何況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若孔明真是神人。不至於忽視這一基本規律而日夜操勞。最後五十三歲殞命於五丈原。他充其量也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是妖而已。只不過是個好妖。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確實寫出了諸葛亮的這一生。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孔明的死的確令人悵然惋惜。然蜀國之早亡,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憑心而論。孔明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所有他有許多出彩的地方。但總之他也有缺點。歷史上諸葛亮的真實故事同樣紛呈多彩,但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諸葛亮雖然博學多才但也並非無所不能。他雖然精通謀略也時常失算。諸葛亮有著高尚的人格,卻也有性格上致命的弱點。
⑻ 去斑一般需要多少錢
激光祛斑雖然是相對來說比較快的祛斑方式,但激光祛斑價格昂貴,一次需要上萬元左右,而且並不是永久的,大概一年左右就會出現復發的現象。
激光祛斑價格浮動影響因素有以下幾種:
1、與求美者的自身情況有關
每位愛美人士面部的斑點面積不一樣,所需要激光祛斑浪費的時間不一樣,醫生要根本每個求美者不同的情況製作不同的祛斑方案,當然就會影響到激光祛斑多少錢一次。
2、與選擇的醫院有關
在大型醫院,激光祛斑的收費要普遍高於小型醫院。這是因為,同樣是激光祛斑儀器,有的可能只需要數萬元,有的卻需要上百萬,成本高些收費價格自然就會貴些。當然,「一分價錢一分貨」,好的激光祛斑設備在治療效果上面會佔有更大的優勢。
3、與選擇的醫生有關
激光治療對於人的依賴雖然遠不如隆胸、隆鼻等整形外科手術。但是一個好的、有豐富臨床經驗的激光治療師,對於激光祛斑效果和安全性方面自然也是相當重要的。
(8)懿方美祛斑怎麼樣價格多少錢擴展閱讀:
臉上長斑的原因
1、內分泌失調
現代人生活工作以及學習壓力大,容易造成緊張的狀態,這樣很容易導致內分泌失調。而臉上長斑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內分泌失調所導致的,平常要注意保持良好心態不要讓自己太大壓力哦!
2、長期陽光直射
有些人不注重防曬長期暴露在陽光下,長期受到紫外線的直射,卻沒有及時擦防曬霜,這也是很容易導致長斑的。
3、使用化妝護膚品不當
臉部肌膚是很脆弱的,長期濫用不好的化妝品護膚品會容易導致長斑的可能。
4、生活習慣
生活習慣對整個人的身心健康來說都很重要,長期熬夜不僅會危害健康還會導致臉色暗黃從而出現黃褐斑或色斑。
5、遺傳原因
對於遺傳性或者先天性的斑點就無法避免了,只能採取正確的祛斑方法來進行去除。有些女性是因為年齡增大才會長斑,有些則是因為生完孩子後長斑。
⑼ 從李叔同事業巔峰時選擇出家,看生命真正的意義在何方
現代人認為,信佛修佛的人,多是因遭遇不幸,或姻戀失敗,或是要解決身體疾病,所以李叔同的出家原因,百年來眾說紛紜。 人們無法理解,正值事業巔峰、一生富貴的他,為什麼要義無反顧遁入空門?
李叔同被稱作所謂「新文化運動先驅」,但在「五四」運動的前一年,這位積極探索西方文化的激昂之士,繞了一大圈,卻返回了中國傳統,而且走得更深更遠。
「五四」以後,受實證科學主義的影響,中國人漸漸轉向無神論,也就更不能理解李叔同的出家之舉了。
早慧的「神童」
1880年9月23日,李叔同生於天津名門望族。他降生之日,一隻喜鵲口銜松枝送至產房內,人們都說這是佛賜祥瑞。其父李筱樓當時已是68歲,老來得子,非常高興,給他起名文濤,字叔同,他排行第三,小字三郎。李叔同的母親王氏,是李筱樓的五姨太,當時是20歲。
李叔同的父母都信佛。李筱樓名世珍,祖籍浙江嘉興,曾中頭名進士,與李鴻章、吳汝倫並稱清朝三大才子。他官至吏部主事,致仕後經營鹽業、興辦銀庄,終成津門巨富,與當朝仕宦多有往來。晚年李筱樓尊崇王陽明理學,信仰禪宗佛學。他樂善好施,曾創辦慈善救濟團體,開辦義學,有「李善人」之稱。
幼年李叔同即受佛教薰染,5歲時,家裡延請高僧為病重的父親誦《金剛經》,唯李叔同能入內室,與其父同聆佛法。
李筱樓死後,李鴻章親自為其祭儀點主。靈柩在家停放七日,眾多和尚晝夜誦經,此事給小叔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幼時他與弟弟的游戲,便是學和尚做法事,「兩個人都用夾被或床罩當袈裟,在屋裡或炕上念佛玩。」李叔同的大娘郭氏及長嫂,也是虔誠的佛教徒,曾教叔同念誦《大悲咒》等佛經。
聰慧異人的李叔同,學舌時就跟著老父搖頭晃腦地背誦對聯了;6、7歲時,他攻讀《昭明文選》,琅琅成誦;8歲讀四書五經,他過目不忘;13歲臨摹歷朝名家碑帖,他就以篆刻和書法聞名,被人稱作「神童」。
然而,人生的苦空,李叔同過早就感受到了。15歲時,他就寫下:人生猶如西山日,富貴終如瓦上霜。
16歲,李叔同考入輔仁學院學習八股文。枯燥的八股他寫得文采斐然,常得嘉獎。八股文章試卷格式嚴謹,文字必須寫進印好的方格之內,但文思泉湧的李叔同,書難盡意,便覺紙短文長,常常一格之中夾寫兩字,於是就有了「李雙行」的外號。當時他還師從名家學習傳統的詩詞及篆刻方法。
少年的李叔同比較叛逆。他沉迷當時被稱為「賤業」的戲曲,喜歡唱戲、客串,還為心儀的坤伶捧場,甚至陷入迷戀而未果。
18歲時,李叔同與門當戶對的俞家女成婚。這是母親為他聘娶的天津茶商之女,後為他生下三個兒子(一子夭折)。
當時的社會風氣認為,傳統文化難以立國,受此影響,李叔同仰慕西方的思想和技術。哥哥從家產中撥出巨資供其置家,李叔同首先就買了一架昂貴的鋼琴。
維新變法時,李叔同無比興奮,刻下「南海康梁是吾師」的印章,以表其志。變法失敗後,他一度被懷疑為同黨。1898年10月,李叔同帶著母親與家眷遷居上海,租住在法租界。
「二十文章驚海內」
到上海以後,這位19歲的津門才子,以年少鮮有的才華及桀驁不羈,很快馳名上海灘。每寫文章,他必定「技驚四座」。多年以後,李叔同以一句「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概括了這個時期的狀態。
他與上海新學界的領袖人物許幻園、文人袁希濂、儒醫蔡小香、名士張小樓,結成「天涯五友」。這志趣相投的五人,相互酬唱,宣揚民權思想,品茗論藝,沉浸在琴棋書畫、風花雪月之中,享受著風流倜儻的快意人生。
1901年,李叔同考入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就讀經濟特科班,與黃炎培等人師從蔡元培。南洋公學的辦學特點是中體西用,他接受了較系統的儒家經典教育,也吸納西方文化。他的英文成績是甲等,被評為「口齒清楚,文法嫻熟」,對日文他也略有掌握。
當時李叔同最喜法學,曾寫過名為「論強國對弱國不守公法之關系」的論文,讀書時期還翻譯了法學著作《法學門徑書》和《國際私法》,兩本書出版後在當時影響很大。
期間,李叔同曾報名應試科舉,答卷針砭時弊,自然名落孫山。三場均未考中,仍回南洋公學就讀。
1902年罷課風潮,蔡元培辭職,為了支持學潮,李叔同等很多同學都主動退學。後來他參加了「滬學會」,開辦補習科,舉行演說會,提倡移風易俗,探討所謂「新文化、新倫理、新道德」。
1905年李叔同創作《祖國歌》,一經發表即風靡大江南北,廣為傳唱。之後他出版了《國學唱歌集》,以《詩經》、《離騷》、唐宋詩詞等為歌詞,富有傳統文化內涵,顯示了他深厚的「國學」底蘊。
李叔同宣傳男女婚姻自主的思想,編寫了《文野婚姻新戲劇本》;他將新思想新知識融入戲曲,創作了《黃天霸》等京劇戲目。他親自上場,從小生唱到老生,贏得滿堂喝采;他與上海書畫名家一起辦《書畫報》,名聲大振,成為上海的書畫名流。
豐子愷描述過當時李叔同在上海模樣:「絲絨碗帽,正中綴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緞袍子,後面掛著胖辮子,底下緞帶扎腳管,雙梁厚底鞋子,頭抬得很高,英俊之氣,流露於眉目間。」
「問何如聲色將情寄,休怒罵,且游戲。」這是李叔同對自己當時狀態的寫照。這位富家公子哥,家在上海有錢庄,出手闊綽,年少輕狂。除與文人往來,還常與歌郎、藝妓交際,為之寫歌賦詩,極具紈絝之風。
煙花柳巷,聲色犬馬,這種寄情聲色的游戲人生,雖如魚得水,他自己也是有擔憂的,22歲的李叔同寫信給許幻園:「終日花叢徵逐,致迷不返,將來結局,正自可慮。」
留學日本,學習西方文化
1905年四月,母親王氏病重,李叔同速延請名醫,未能奏效,因上街置辦棺木,沒能親自送終,成為憾事。其母當時只有45歲。
悲痛欲絕的李叔同扶柩回津,為母親舉行了西式喪儀。追悼會上,家人不穿白色孝服,全部改穿黑色服裝。不用鑼鼓嗩吶,李叔同用西洋的《彌撒》為母親填輓歌,自彈自唱。
母親死後,李叔同一度改名為「李哀」,自言「看破一層世相」,「幸福時期已經沒有了」。然後將發妻和兩個兒子託付給二哥,自己遠走日本留學,學習西方文化。
到了日本,李叔同入鄉隨俗。那時還是大清,他就立即剪掉辮子,改成西方最時髦的三七分。戴沒腳眼鏡,脫下長衫馬褂,換上西裝、尖頭皮鞋。沒多久,他便能說一口純正流利的日語了。他花巨資在東京上野租私人洋樓,裝修成文藝氣息濃厚的宅子,取名「小迷樓」。
李叔同入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科,接受西方寫實主義繪畫教育,同時就讀音樂學校,研究樂學與作曲。學習鋼琴時,他不惜動手術,以拉長手指的距離。後來他出版發行了中國近現代第一本音樂刊物《音樂小雜志》。
李叔同還研究戲劇,與同學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在東京為中國兩淮水災募捐,義演《茶花女》時,他男扮女裝,成功反串了茶花女,其優美婉麗,被稱超過日本俳優。在《黑奴籲天錄》的演出里,他還一人飾男女兩個角色。
留學日本五年,李叔同大量接受西方的現代藝術,身體力行實踐西方現代思想,其個人生活也是反傳統的。期間,他與一日本模特自由戀愛,並且成婚。
回國任教
1910年,31歲的李叔同帶著日籍夫人回國。不久他帶著日籍夫人去上海居住,原配夫人及兩個兒子被他留在了天津。
他被南京高等師范聘請做圖畫、音樂教師,後來又應杭州師范之聘,兼任兩個學校的課。教書期間,他加入西泠印社,從事金石研究與創作。
至友、同事夏丏尊說:「就學問講,他博學多能,其國文比國文先生更高,其英文比英文先生更高,其歷史比歷史先生更高,其常識比博物先生更富,又是書法金石的專家,中國話劇的鼻祖。他不是只能教圖畫音樂,他是拿許多別的學問為背景而教他的圖畫音樂。」
李叔同的案頭書,是一本明代劉宗周的《人譜》,在封面上,李叔同寫了「身體力行」幾個字。他常拿書中古賢人的嘉言懿行教導學生,自己也行不言之教,做事極致認真,一絲不苟,連走路他都目不斜視。
此時的李叔同,脫下洋裝,換上灰色粗布袍、黑布馬褂和布底鞋,金絲邊眼鏡也換成了黑色鋼絲邊眼鏡。他對藝術的理解開始回歸正統,走回儒家文藝理念。他認為文人修身,重於修藝,藝德重於技能的訓練。「工圖畫者其嗜好必高尚,其品行必高潔」,「士先器識而後文藝」。「一個文藝家如果沒有器識,無論技術何等精通熟練,亦不足道」,器識,就是指修養與境界。李叔同將「藝德」的養成,作為培養學生的基本准則,「要做一個好文藝家,必先做一個好人」,他培養學生的最高目標是「應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
依循傳統的「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李叔同非常重視音樂教育,認為音樂對人的性情有非常大的陶冶作用,他倡導「以美淑世」的美育理想,認為藝術有提升道德的力量。
李叔同大膽引入西方美術、音樂的同時,也非常重視中國傳統繪畫及音樂韻律,嘗試中西藝術的融合。他以學問和人格折服了學生和同事。他每月寄錢給劉質平,資助他在日本的留學費用,直至他學成,而且不求償還,還叮囑劉質平不可告訴他人。做教師的七年裡,他先後培養出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眾多名人。
在美術領域,李叔同創造的諸多第一,改變了中國美術史。他最早在中國介紹西洋畫,首創中國報紙廣告畫,最早創作、倡導中國現代木版畫。他撰寫的《西洋美術史》、《歐洲文學之概觀》、《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皆創下當時國人研究的第一。
李叔同是將西方戲劇引入中國的先驅,也是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他最早將西方樂理引入中國,最早介紹西洋樂器、引進五線譜,最早在國內推廣鋼琴音樂;他作曲作詞的《春遊》,是我國最早的三聲部聲樂作品;膾炙人口的《送別》,借鑒西方樂曲的同時,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歌詞意味深遠,充滿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審美意境。
這位學貫古今,融匯中西的全才、通才,在事業漸趨登峰造極中,內心卻無處為安。在李叔同看來,文藝還是屬於「術」的范疇,文藝再好,也只是末枝小道,不是終極真理。而人生的無常、生命的倏忽,卻是旖施絢麗生活中不可迴避的本質。
絕塵而去 剃發為僧
1916年,李叔同假期到杭州虎跑寺斷食,開始是想藉此療治長期折磨他的神經衰弱症。期間的一些神奇體驗,讓他悟到很多東西,同時他也接觸了很多佛經,對名利情執的虛妄,有了進一步了悟。第二年,李叔同又去聽法,自己改名為「李嬰」, 示脫胎換骨之意。
1918年,他黃歷新年期間在虎跑寺度過,成為在家弟子,取名演音,號弘一。回校後雖照常教課,但茹素誦經,世味日淡。
1918年黃歷七月十三日,李叔同將多年視若珍寶的藏品,包括書籍、字畫印章、摺扇、金錶等都外贈或銷毀,然後到杭州靈隱寺受具足戒,正式剃發出家,那時他39歲。
其實出家前,李叔同曾借喻荷花,抒懷「昏波不染,成就慧業」。也曾致信劉質平,「不佞以世壽不永,又以無始以來,罪業之深,故不得不趕緊修行……」那時朋友都以為他不過是說說而已,一般的文人雅士也常作此言,沒想到他是當真的。
黃炎培的回憶文章中,記述了李叔同與日籍夫人的訣別:弘一出家後,日籍夫人從上海趕到杭州,通過兩位朋友去找丈夫。「走了幾個廟,找到了,要求叔同到岳廟前臨湖素食店共餐。三人有問,叔同才答,終席,叔同從不自動發一言,也從不抬頭睜眼向三人注視。飯罷,叔同即告辭歸廟,雇一小舟,三人送到船邊,叔同一人上船了。船開行了,叔同從不一回頭。但見一槳一槳盪向湖心,直到連人帶船一齊埋沒湖雲深處,什麼都不見,叔同最後依然不一顧,叔同夫人大哭而歸。」
弘一寫信告知天津家人自己出家,讓家人也吃齋念佛,還囑咐兩個兒子用功讀書。天津家人常給他寫信,弘一信都不拆開,託人在信封後面寫:「該人業已他往,均原封退還。」原配妻子俞氏,不到50歲病故,當時家人給弘一寫信報喪,也沒收到回復。後來,有人發現,弘一法師曾為亡妻抄經迴向。
李叔同的同事姜丹書,曾與出家前的李叔同有過一段對話:
姜丹書:「你想出家?」
李叔同:「是的。」
姜丹書:「為何?」
李叔同:「無所為。」
姜丹書又問:「君固多情者,忍拋骨肉耶?」
李叔同 「譬患虎疫死,將如何?」
如若患暴病而死,或者霍亂來了,即便內心難舍妻子兒女,又有什麼辦法嗎?
絕塵而去,絕不回望張顧,李叔同如此了斷世緣,與他純粹的出家目的有關。他的禪房裡,自書「雖存若歿」四字。在他看來,出家就是為了生死大事,妻兒、朋友的情緣均可以斷。短暫的人生中,親人早晚是要分別的,大限總要到來,出家不過是將它提前罷了。
翩翩不羈的公子,變成名副其實的苦行僧
出家早年李叔同幾乎不見客,除了講經,對殷勤求訪者,他以一句「老實念佛」回復,不多發一言。
夏丏尊曾見,弘一與眾多和尚擠在一間擁擠的禪房裡,然後於河邊采水,以鮮竹漱牙,毛巾破如抹布。夏丏尊要給他換一條新的,弘一說:「哪裡,還受用著哩,不必換。」在他看來,破爛的席子、毛巾,白菜蘿卜苦鹹菜,都好,一切都好。
他雙目低垂,臉容肅穆,過去那個生活講究精緻、翩翩不羈的公子,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苦行僧。房中只有一張板床。外出雲游,也是一席一被一傘,有時自己還挑行李。洗衣縫補,他全都自己動手。每日黎明即起,冷水擦身,但凡染病,從不經意。他患病在床,有人前往問候,他說:「你不要問我病好了沒有,你要問我佛念了沒有。」
弘一嚴格持守最嚴謹最刻板的律宗戒律,成為恪守佛門「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的典範。他日食一餐,過午不食。素菜之中,也不吃菜心、冬筍、香菇等,因為其價格比其它素菜要貴很多。
1924年,弘一求見印光,被概不見客的印光拒在山門之外,他從天明等到日暮,終於見到印光,與之同修了七日。這七日深刻影響了他以後的修行生涯。弘一悉心研究已中斷700餘年的律宗,撰寫著作,躬行實踐。後半生里,他不辭勞苦雲游各地,四處弘揚律宗。
每前往講律,行前弘一都約法三章:不為人師,不開歡迎會,不登報吹名。為防人接船,有時他還特地臨時改搭他船。除講律外,他閉門謝客,市長等高官都難以請到他。晚年弘一在福建講經,忽然接到一少年來信,指責他忙於交際應酬。弘一反省自己,深感慚愧,當即回信表示:「即當遵命閉門精修,摒棄一切。」
1937年底,廈門轟炸不斷,弘一集眾演講,盡力助眾生渡劫。他弘法閩南,時值廈門陷落,好友勸他去內地避險。他作偈曰:
亭亭菊一支,
高標矗晚節。
雲何色殷紅,
殉道應流血。
非佛書不書 非佛語不語
出家之後,弘一發誓:非佛書不書,非佛語不語。他認為「耽於書術,增長放逸,佛所深誡」,毅然割斷自己曾醉心的話劇、油畫、西洋音樂等藝術。原本他諸藝俱廢,後來還是保留了書法,因為可以「寫佛語結緣利生」。弘一最常寫的就是「以戒為師」,也常寫:「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弘一的書法,斂神藏鋒,大巧若拙,已經是一種心靈的跡化了。他下筆一絲不苟,不矜才使氣,不激不厲。劉質平回憶說,弘一寫字書極慢,五尺整幅要寫兩個小時方成。
在談寫字方法的演講中,弘一曾對僧人說:「倘然只能寫幾個好字,若不專心學佛法,雖然人家贊美他字寫得怎樣的好,那不過是『人以字傳』而已!我覺得,出家人字雖然寫得不好,若是苛民有道德,那麼他的字是很珍貴的,結果都是能夠『字以人傳』;如果對於佛法沒有研究,而是沒有道德,縱能寫得很好的字,這種人在佛教中是無足輕重的了……」
他自認罪孽深重,非酷戒不足以滅障
李叔同被稱作所謂「新文化運動先驅」,但在「五四」運動的前一年,這位積極探索西方文化的激昂之士,繞了一大圈,卻返回了中國傳統,而且走得更深更遠。
他一生富貴,漫天才情,內心卻有著無處為安的苦悶,這是執於現實的人很難理解的。「五四」以後,受實證科學主義的影響,中國人漸漸轉向無神論,當然也就更不能理解李叔同的出家之舉了。
當人們還在感嘆李叔同絕倫的才華時,他對自己年輕時代的詩歌及荒唐的生活,全部做了徹底的否定。1923年,西泠印社印了一本他的《漱筒詩集》,被弘一斥之為「多涉綺語,格調也卑,無足觀也」。綺語,指輕浮無禮、不正經、令人邪思之言;1929年,開明書店請弘一寫字模,開始他應允了,後又反悔,反悔的重要原因是:有些字,出家人書寫甚不合宜,如刀部中,殘酷凶惡之字甚多,又女部中更不堪言,屍部中更有極穢之字……
弘一不斷省察自己既往的「放浪無賴」,他曾對豐子愷說,自己出家之前,一味地書獃子氣,人情世故什麼的一點兒都不懂。在《最後之懺悔》中,他寫道:「我從孩提起就一直造惡,一天比一天墮落,身體雖然不是禽獸,而心則與禽獸無甚區別……」
60歲的時候,弘一用一句「不堪回首」,概括自己從幼年以後的種種經歷,自認罪孽深重,非酷戒不足以滅障。
在那個普遍排斥傳統、排斥宗教信仰的大背景下,弘一宣說:佛法非迷信,佛法非宗教,佛法非哲學,佛法非違背科學。他出家不是因為厭世,也不為避世,實在是因為參透了人生。既然身體都是虛幻的存在,榮華富貴、曠世之名聲,或者子孫家業,更是身外之物。世間學術、繪畫音樂等文藝,也不過是暫時的虛幻美景,而返本歸真、追究終極真理,才是生命的真正意義。
出家後,李叔同那因無常世事而躁動的心,終歸於安寧。
「這個世界,我總要來。 」
1942年春,弘一前往靈瑞山講經, 不久住在溫陵養老院,八月十五日中秋節為大眾講經 , 並向院中老人講說凈土法要 。黃歷二十三日,弘一示現些微疾病,但拒絕醫葯、探視,只是專一念佛。
二十七日,弘一絕食,只飲水。二十八日,他寫好遺囑,交代妙蓮法師負責後事。九月一日下午,弘一在一張紙上寫下「悲欣交集」,交給妙蓮法師,並囑咐:如在助念時,見我流淚,並非留戀世間、掛念親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他還特別叮囑,當他呼吸停止時,要待熱度散盡,再送去火化,身體停龕時,要用四隻小碗填龕四腳,再盛滿水,防止螞蟻爬上來,這樣在焚化時,可以避免損傷螞蟻。他自認自己福氣不夠,說火化時,「不必穿好衣服,只穿舊短褲,以遮下根而已。」
說完,弘一默念佛號不輟。臨終前,弘一法師還說了這樣話:「這個世界,我總要來。」「釋迦牟尼佛與我們這個世界有不盡的因緣,我們與未來的世界亦然。」
四日戌時(晚上7點至9點),弘一右脅而卧,安詳圓寂,終年63歲。這天是公元1942年10月13日。
第二天一早,夏丏尊收到了弘一的一封信:
丏尊居士文席:朽人已於九月初四日遷化(日期是囑人後填寫)。曾賦二偈,附錄於後: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問余何適,廓爾亡言;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謹達,不宣。音啟。
「悲欣交集」通常的解釋是,一面欣喜自己的解脫,一面悲愍眾生的苦惱。
出家28年,弘一法師最後的遺物,是一件百衲衣、少量衣被和一把雨傘。百衲衣上的二百多個補丁,都是他親手縫補的。
弘一法師圓寂後七天,尊其遺囑:「龕用養老院的,送承天寺焚化。」荼毗後,獲舍利子一千八百粒,舍利塊有六百塊。
弘一法師被尊為律宗第十一世祖,與印光、太虛、虛雲並稱為「民國四大高僧」。
參考資料:
《李叔同全集》
夏丏尊《生活的藝術》
豐子愷《懷李叔同先生》,
姜丹書《弘一大師詠懷錄》
歐七斤、盛懿《出舊入新:南洋公學經濟特科班對李叔同的影響》
陳海量、姜丹書等《弘一大師永思集》
林子青《弘一法師年譜》
⑽ 貞懿皇後獨孤氏病逝於時多少歲
不知道
不知道什麼時候生的
貞懿皇後獨孤氏(?-775年),唐代宗李豫的皇後,左威衛錄事參軍獨孤穎的長女,因為美麗入宮,被皇帝獨寵專房,冊立為貴妃,後追封為皇後,生韓王李迥、華陽公主。華陽公主深得唐代宗寵愛。因十分賢德,不幹朝政,不樹外戚,被群臣上表尊為貞懿皇後。大歷十年(775年)十月初六,染病24天後逝世,殯於內殿。皇帝三年不忍出宮歸葬,十三年(778年)十月方葬,葬於庄陵之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