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人工牛胰島素造福了無數人,仍然無法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種說法,或者中方提出的人數太多了,或者不要資本主義的臭錢了,這些都算一種說法吧,但根本的還不是這些。年僅28歲的退伍兵班廷忽然有了一個想法,就是提取胰島素的方法,當時糖尿病幾乎就是絕症,醫生對糖尿病人只能採用“飢餓療法”苟延殘喘,雖然當時已經意識到了糖尿病的病因就是胰腺功能障礙,不能分泌足夠的降糖激素,可是如何從胰腺組織中提取胰島素呢?這卻是一個難題。
此舉令麥克勞德十分尷尬,最後他也沒好意思前往領獎。最終班廷還是接受了諾貝爾獎,但他還是公開表示了自己的極度不滿,並宣布要將諾貝爾獎金的一半分給貝斯特。
這可把麥克勞德逼上了絕路,為了挽回面子,麥克勞德也宣布將自己的一半獎金分給了科利普。
但是故事還沒有結束,胰島素投入工業化生產後,立刻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這其中就包括美國醫生梅諾德,當時梅諾德正在研究惡性貧血,可是他患上了糖尿病,已經時日無多,注射胰島素後,梅諾德醫生恢復了健康,可以繼續他的研究,並且獲得了1934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但是此時的胰島素只能從動物體內提取,人們迫切要求揭開胰島素的化學結構,來達到人工合成,化學家薩格第一個找出了胰島素的化學結構,並且獲得了諾貝爾獎。這就打開了合成胰島素大門。德國宣布合成胰島素,美國宣布合成胰島素,中國宣布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其中又以中國合成的結晶牛胰島素純度最高,可以直接用於生物實驗。楊振寧先生向諾貝爾獎委員會推薦了中國結晶牛胰島素的成果,可遺憾的是並沒有獲獎,或許是諾貝爾獎委員會覺得胰島素已經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而人工合成不再具有獨創性,但不管怎麼樣,這都是中國的驕傲,人類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