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面部神經炎怎麼治療
面神經炎一般有受涼的病史。
多為單側,雙側者甚少。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可於數小進內達到高峰。有的患者病前1-3天患側外耳道耳後乳突區疼痛,常於清晨洗漱時發現或被他人發現口角歪斜。檢查可見同側額紋消失,不能皺眉,因眼輪匝肌癱瘓,眼裂增大,作閉眼動作時,眼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而眼球則向外上方轉動並露出白色鞏膜,稱Bell現象。下眼瞼外翻,淚液不易流入鼻淚管而溢出眼外。病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示齒時口角被牽向健側。不能作噘嘴和吹口哨動作,鼓腮進病側口角漏氣,進食及嗽口時湯水從病側口角漏出。由於頰肌癱瘓,食物常滯留於齒頰之間。
若病變波及鼓索神經,除上述症狀外,尚可有同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
蹬骨肌支以上部位受累時,因蹬骨肌癱瘓,同時還可出現同側聽覺過敏。膝狀神經節受累時除面癱、味覺障礙和聽覺過敏外,還有同側唾液、淚腺分泌障礙,耳內及耳後疼痛,外耳道及耳廓部位帶狀皰疹,稱膝狀神經節綜合征。
② 如何治療面部神經痙攣
面肌痙攣(半面痙攣)
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半面痙攣,是指一側面部陣發性、不自主、不規則的肌肉抽搐,無神經系統損害的其他陽性體征。病因不清楚。
發病以中年女性為多,起病常為下眼瞼的輪匝肌陣發性輕微抽搐,以後逐漸向一一側面部擴展,以口角肌肉抽搐最明顯。抽搐程度不一,在緊張、情緒激動或疲勞時抽搐加重,安靜或睡眠時消失。少數嚴重者,面肌抽搐可累及整個一側面肌。抽搐多限於一側,雙側者甚罕見。
本病是慢性進行性發展,一般不自發緩解,部分患者在晚期出現患側面肌癱瘓和萎縮,抽搐也停止。病程初期,面肌抽搐僅限於眼輪匝肌時,應與功能性眼瞼肌痙攣鑒別,後者不向下面部擴展,且常為雙側性。當面肌抽搐伴有其他顱神經損害,或肢體功能障礙,或件有肢體不自主動作時,應考慮顱內病變,需去醫院診治。
面肌痙攣主要採用葯物治療,可選用苯妥英鈉、利眠寧、安定、魯米那等。並配合理療。輕症患者經治療後症狀可略有減輕。重症者,葯物治療無效時,可採用面神經封閉式手術治療。
「半面痙攣」是怎樣發生的?
半面痙攣又稱面肌陣攣,為半側面部肌肉陣發性的不自主抽搐,中年以上的女性較為多見。其痙攣常自一側眼部或口角開始,隨之擴展到同側半面肌肉,但額肌較少受累。呈間歇性不自主節律性抽搐,自控不能。每次抽搐時間由數秒至數分鍾,間隔時間長短不定。人體疲勞、情緒激動、談笑瞬目等可誘發或使之加重。雖然抽搐時面部無疼痛,但頻繁發作可影響視力、言語或咀嚼功能,患者亦難以忍受。
關於本病發生的原因迄今不明。大多學者和臨床醫師認為系面神經在內耳門附近受小腦後下動脈分支壓迫所致;當血管過度迂曲、伸長拉緊或硬化時始顯症狀。推測受壓處面神經髓鞘萎縮,傳入感覺纖維與傳出運動纖維發生「短路」,激活運動纖維引起面肌痙攣。另外一種說法是:從面神經發出的運動抑制纖維,也分布於肌肉中,當某種因素使抑制纖維興奮消失時,面肌就痙攣。
根據臨床表現本病診斷較易,但應進行臨床、耳鼻咽喉及神經科檢查,力求追查可能的病因。檢查要包括X線體層照相及CT檢查,以排除面神經受腫瘤(主要小腦腦橋角或顳骨岩部的腫瘤)壓迫的可能性。例如,顳骨岩部內的膽脂瘤最初表現即為面肌痙攣,另外面神經鞘瘤及較少見的聽神經瘤亦可如此。僅當上述檢查為陰性時,方能診斷為特發性半面痙攣。
半面痙攣的治療應如何進行?
對半面痙攣的治療,因病因不明,多缺乏特效療法。目前臨床常用的方法有:
(1)常在初期聯合應用鎮靜葯、弱安定葯及抗癲癇葯。可選用安定、顛茄、苯妥英鈉、卡馬西平和痛定寧等葯物。同時配合針刺(選穴:地倉、頰車、翳風、合谷等,強刺激,留針20分鍾),可用紅外線、紫外線、超短波理療等,有望緩解輕度患者的症狀。
(2)面神經阻滯:用80%的酒精0.5ml注入莖乳孔以下面神經干周圍以阻斷其傳導功能,解除痙攣。可能2~3年後復發,但程度會明顯減輕,且可重復注射。阻滯療法具有損傷小、操作簡單的優點,其缺點是不能避免復發,不能預測面癱或痙攣的持續時間和程度。復發後雖可反復採用,但由於瘢痕的影響,療效較差。
(3)手術治療:多採用面神經電凝術,顳骨內面神經減壓術,神經切斷術,面神經減壓與神經切斷及電凝術並用等。
(4)中醫認為本病屬風痰入絡,痹阻氣血而致。治宜鎮肝熄風,疏風通絡,佐以豁痰寧神。可用鎮肝熄風湯合滌痰湯加減:代赭石20g,熟地黃20g,當歸12g,白芍20g,煅龍骨15g ,煅牡蠣15g,膽南星10g,半夏15g,僵蠶15g,茯神15g,全蟲10g,遠志10g。在急性期過後,可長期服用大活絡丹等中成葯。
面肌痙攣有哪些病因?
面肌痙攣(Hemifacial Spasm,HFS)為陣發性半側面肌的不自主抽動,通常情況下,僅限於一側面部,因而又稱半面痙攣,偶可見於兩側。開始多起於眼輪匝肌,逐漸向面頰乃至整個半側面部發展,逆向發展的較少見。可因疲勞、緊張而加劇,尤以講話、微笑時明顯,嚴重時可呈痙攣狀態。多在中年起病,最小的年齡報道為兩歲。以往認為女性好發,近幾年統計表明,發病與性別無關。HSF發展到最後,少數病例可出現輕度的面癱。
⑴血管因素 1875年Schulitze等報道了一例HFS病人行屍檢時,發現其面神經部位存在有「櫻桃」大小的基底動脈瘤。目前已知大約有80%~90%的HFS是由於面神經出腦干區存在血管壓迫所致。臨床資料表明:在導致HFS的血管因素中以小腦前下動脈(AICA)及小腦後下動脈(PICA)為主,而小腦上動脈SCA)次之。已知SCA發自於基底動脈與大腦後動脈交界處,走行最為恆定,而PICA和AICA則相對變異較大,因而易形成血管襻或異位壓迫到面神經;另外迷路上動脈及其他變異的大動脈如椎動脈、基底動脈亦可能對面神經形成壓迫導致HFS。以往認為:HFS是由於動脈的搏動性壓迫所致,近幾年研究表明:單一靜脈血管壓迫面神經時亦可導致HFS,且上述血管可兩者或多者對面神經形成聯合壓迫,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HFS手術的預後。
⑵非血管因素 橋腦小腦角(CPA)的非血管佔位性病變,如肉芽腫、腫瘤和囊腫等因素亦可產生HFS。其原因可能是由於:①佔位導致正常血管移位。Singh等報道了一例CPA表皮樣囊腫使AICA移位壓迫到面神經導致HFS;②佔位對面神經的直接壓迫;③佔位本身異常血管的影響如動靜脈畸形、腦膜瘤、動脈瘤等。另外後顱窩的一些佔位性病變也可導致HFS。如罕見的中間神經的雪旺氏細胞瘤壓迫面神經導致的HFS。Hirano報道一例小腦血腫的患者其首發症狀為HFS。在年輕患者中,局部的蛛網膜增厚可能是產生HFS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一些先天性疾病如Arnold-Chiari畸形及先天性蛛網膜囊腫偶可發生HFS。
⑶其他因素 面神經的出腦干區存在壓迫因素是HFS產生的主要原因,且大多數學者在進行橋腦小腦角手術時觀察到:面神經出腦干區以外區域存在血管壓迫並不產生HFS。而Kuroki等在動物模型中觀察到:面神經出腦干區以外區域的面神經脫髓鞘病變,其肌電圖可表現為類似 HFS的改變。Mar-tinelli也報道了一例面神經周圍支損傷後可出現HFS。關於面神經出腦干區以外的部位存在壓迫因素是否導致HFS,尚需進一步的探討。
此外,HFS也可見於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多發性硬化。家族性HFS迄今僅有幾例報道,其機理尚不明了,推測可能與遺傳有關。
面肌痙攣(HFS)如何治療?
(1)葯物治療
傳統的葯物治療多採用抗癲癇葯物如苯妥英鈉、卡馬西平和安定等,其他葯物,如卡巴酚酊、非氨酯等,據報道對某些HFS有特效,但尚不足以推廣應用。
(2)封閉治療
以往葯物治療HFS效果不佳時,臨床可採用酒精進行局部封閉,但往往導致面癱,且易復發。
近幾年,肉毒桿菌毒素A(Botuline Toxin A,BTA)被廣泛應用於HFS的封閉治療。與酒精封閉相比,完全性面癱發生的比例小,作用持久。90%以上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好轉,葯效可維持3~4個月。其副作用為眼球發干、上瞼下垂及輕度面癱等。其毒性具有劑量依賴性,可產生稱為「燃點現象」的精神過敏。另外,對於植物神經系統也有影響。可導致心慌、心悸和血壓升高等。當與其他損害神經肌肉接頭的葯物合用時,毒性作用增大,治療HFS時推薦使用小劑量(12.5u)、多次(3~4次/年)、間歇性應用BTA。
(3)手術治療
自1944年Campbell和Kendy開始利用手術治療基底動脈瘤壓迫導致的HFS以來,經Carden(19 58),Maroon(1960)等對手術的進一步完善,Jannetta於1976年正式提出了微血管減壓(microv as cular decompression,MVD)的概念。MVD已成為治療HFS的首選方法。其術式為:枕下開顱,暴露面神經,於面神經出腦干區找到壓迫血管,在其間隔以明膠海綿,肌片或Teflon片,達到減壓的目的。這一術式曾被認為是能夠治癒HFS的唯一不留後遺症的方法。
很多學者在長期隨訪中發現,MVD治療HFS其遠期有效率可達60%~70%,且部分病人在隨訪期間可有不同程度的緩解乃至痊癒,少數病人症狀於術後5月方完全消失。Barker等在對其影響因素的分析中表明,病人的年齡、痙攣部位、病程及術前有無面癱與遠期療效無關。而檢測到性別及疾病的典型程度是預後評估的主要指標。隨訪表明:MDV治療HFS仍存在4%~12%的復發率,究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置入的材料:明膠海綿及肌片置入後有可能被吸收導致復發,而Teflon片用於減壓後有報道可形成膽脂瘤重新又對面神經形成壓迫;(2)置入物脫落:如墊片放置欠妥貼,術者關顱前的不精細操作都可造成墊片漂移;(3)術後蛛網膜粘連包裹面神經產生壓迫;(4)減壓不充分:因各種原因,如術者的技術,術中的意外情況及壓迫血管較隱匿使減壓不充分;另外,血管聯合壓迫僅行單一血管減壓術均可導致術後復發。Jannetta認為:大多數復發病例是由於減壓不充分引起的。有學者提出,對於這些病人的再次手術仍可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而對由於粘連引起的復發再次手術的意義不大。HFS復發大都在術後2年內(1月~5年),2年以後的復發率可低於1%。
MDV手術死亡率極低,但術後大多數病人會出現短暫的惡心、嘔吐、聽力下降、面部感覺障礙及眩暈等症狀,絕大多數病人可在術後兩周內消失;僅少數病人可遺有永久性的後遺症如聽力下降乃至耳聾(2.6%),面癱(0.9%),面部感覺障礙(0.4%)和腦干梗塞(0.3%),且這些後遺症隨再次手術而相對升高。
原發性面肌痙攣有什麼特點?
面肌痙攣為陣發性不規則半側面部肌的不自主抽搐或痙攣。常發生於一側面部,雙側發病者極少見。原發性面肌痙攣多發生於中年以後,女性多於男性,面肌抽搐多從眼輪匝肌開始,呈間歇性,以後逐漸擴展至同側其他顏面肌,以口角肌的抽搐最為明顯。面肌抽搐當精神緊張或疲倦時加重,在睡眠時停止發作。神經系統檢查無其他陽性體征。在肌電圖上顯示肌纖維震顫和肌束震顫波。本病一般不會自愈,治療尚不理想,目前多是對症治療。
http://www.zgxl.net/sljk/ybjb/shenjing/mjjl.htm
③ 面部神經炎怎麼治
按照醫生給你的囑咐辦,原則:促進局部炎症、水腫及早消退,並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如為病毒感染可用抗病毒、營養神經、糖皮質激素、B族維生素等葯物。理療針灸;保護暴露的角膜及預防結膜炎,可用眼罩,滴眼葯水、眼葯膏等;患者自己對鏡子用手按摩面癱面肌,每日數次,每次5~10分鍾。
④ 面部神經發緊
一、預防面癱的方法:
預防面癱要從小處做起,避免空調、電扇直吹身體,感到有點涼了就要調整風向或關掉電器。遇到大風和寒冷的天氣,出門時要輕拍、輕按面部、耳後、頸部的一些重要穴位,增加自己的禦寒能力。要以樂觀平和的精神狀態面對工作和生活,減輕心理壓力,避免過度勞累。如果面部出現麻木等不適,應該及早就醫。
要點:
1、炎炎盛夏要避免因為貪涼而直接對著空調、電扇吹。
2、 如出現症狀應及早就醫,避免發展成難治性面癱。
3、 面癱的治療需要一定的時間,不要情緒急躁。
二、面癱的護理方法:
1、 心理護理:患者多為突然起病,難免會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的情緒,有的擔心面容改變而羞於見人及治療效果不好而留下後遺症,這時要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徵,耐心做好解釋和安慰疏導工作,緩解其緊張情緒,使病人情緒穩定,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接受治療及護理,以提高治療效果。
2、 護眼:由於眼瞼閉合不全或不能閉合,瞬目動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長期外露,易導致眼內感染,損害角膜,因此眼睛的保護的非常重要的,減少用眼,外出時戴墨鏡保護,同時滴一些有潤滑、消炎、營養作用的眼葯水,睡覺時可戴眼罩或蓋紗塊保護。
3、 局部護理:熱敷祛風:以生薑末局部敷於面癱側,每日1/2小時;溫濕毛巾熱敷面部,每日2—3次,並於早晚自行按摩患側,按摩時力度要適宜、部位準確;只要患側面肌能運動就可自行對鏡子做皺額、閉眼、吹口哨、示齒等動作,每個動作做2個八拍或4個八拍,每天2—3次,對於防止麻痹肌肉的萎縮及促進康復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面癱患者應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臉,避免直接吹風,注意天氣變化,及時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三、面癱患者要護眼
一位50多歲的患者兩個月前發生面癱,在神經科門診接受治療。如今面癱開始好轉,而眼睛卻出了毛病。一周前,患側眼睛開始發干,並逐漸加重。三天前,出現了畏光、紅痛,視力也受到一定影響。面癱怎麼會影響眼睛呢?
面癱又稱面部神經炎或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多是一側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症引起面部肌肉完全性癱瘓。由於面神經同時還支配管理眼睛閉合的眼輪匝肌腱,所以,面癱患者還會出現眼裂變大,不能閉目,不能眨眼。尤其是睡眠時角膜長時間暴露,便會發生角膜乾燥,很容易導致眼部感染,嚴重者常損傷視力。
面神經炎的治療時間較長,除了接受神經科治療,還需定期到眼科檢查。一般需每兩周檢查一次。患者自己也可採取一些積極的保護措施。
1.經常給患側眼睛局部滴用抗生素眼葯水,如用3%角膜寧或潤舒等滴眼,以保持角膜表面的濕潤並預防感染。
2.晚上睡覺前可用抗生素眼膏,如紅黴素眼膏等塗眼,使暴露的角膜有眼膏與空氣隔離,避免乾燥和污染。也可使用專用眼罩,以減少角膜表面的水分蒸發,同時預防感染。
3.眼部症狀嚴重時,應去醫院接受手術治療,如瞼緣縫合術等。
四、冬春之交防面癱 防寒保暖是預防關鍵
進入冬春交替之時,氣候變化無常,忽冷忽熱,一些人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出現口歪眼斜的症狀,這就是醫學上說的「面癱」。最近,各大醫院面癱患者又開始明顯增加。未病先防,神經外科專家認為,只要在生活中多注意,一定可以防患於未然。
清晨洗臉突發面癱
記者從第二醫科大學附屬仁濟醫院神經外科等專業機構了解到,春節過後,已陸續有面癱患者到該科檢查就診。不少患者根本沒有感覺,只是在早上洗臉照鏡子時突然發現自己面部不正常,主要表現出一側面部肌肉完全癱瘓,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等。這種面神經麻痹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中青年居多,男性略多於女性,是一種輕型的中風。
據該科王桂松博士介紹,突然發生面癱以後,患者不能皺額,不能閉眼,飲水或漱口時水會從口角流出;不能吹氣、鼓腮,發唇齒音時吐字不清;多數病人在癱側的耳垂後部可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壓痛,嚴重影響到個人的工作和生活。 患了面癱後,要及時到醫院就醫,排除由其它病因所致的面癱,以免誤診。一般由冷風所致的面癱只要及時正確治療,注意休息,大多數患者可在3—6個月內完全治癒,不會有後遺症。
病毒感冒引發面癱
在浦東一家外企工作的馮先生在春節期間患上病毒性感冒,幾日前,正興高采烈地與單位同事一起吃午飯,同事突然發現他的笑容僵硬下來,恢復不到原來的面部表情。到醫院一檢查,發現患上了面癱。
提起面癱發病的原因,專家介紹,作為臨床上一種常見病,面癱在季節變換、冷熱驟變的氣候或流行性感冒期間更容易發病,目前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確。許多病人的發病常因面部過冷刺激引起局部營養神經的血管痙攣,導致該神經組織缺血水腫而致病。也有一部分病人,如馮先生那樣,因過度勞累、病毒感冒等因素使面神經腫脹、受壓、損害以致引起面癱。
據了解,早期的治療除臨床對症用葯外,康復治療是促進面癱恢復的一個重要手段。急性期理療如高頻電療,紅外線治療,半導體激光等,可以盡早改善病人面部的血液循環,阻止炎症進一步擴展。同時病人要採取積極的保健措施配合治療,如面部防寒保暖,外出戴圍巾、口罩,避免風直吹面部,少吃或不吃冰凍飲料或食物等。
預防面癱注意保暖
據仁濟醫院神經外科徐紀文教授介紹,預防面癱,首先要注意保暖,應避開風寒對面部的直接襲擊,尤其是年老體弱、病後、過勞、酒後及患有高血壓病、關節炎、神經痛等慢性疾病者,盡可能不要迎風走。
另外,身體虛弱者要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不同年齡、不同體質的人,可選擇不同鍛煉項目,如散步、跑步、體操、打太極拳、爬山、跳舞等。最後,要多吃水果蔬菜。尤其季節轉換的時候,可以多吃些韭菜、芹菜、春筍、芥菜等,既可增強體質,又可增強抗病能力。
五、面癱患者的心理護理
面癱患者精神壓力很大,特別是年輕患者易情緒急躁,也有因性急不能配合治療,影響療效者。針對患者的心理狀態應採取安慰疏導,精神轉移法,如聽音樂,交談等分散其注意力以減輕其焦慮情緒。面癱後影響美觀,給正常生活帶來不便,要告訴患者容貌在治療後可以恢復,鼓勵患者談感受,傾聽他們的想法,給予安慰,使患者正確對待疾病,積極與醫護配合,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六、面癱後如何自我按摩和鍛煉
在急性期患者可自己對著鏡子用手按摩癱瘓的面肌,每日數次,每次5~10分鍾,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並可減輕健側對癱瘓肌的過度牽引,是簡單有效的體療方法。由於面癱的表現是患側額紋變淺或消失,眼裂大和眼瞼不能閉合,患側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或歪斜,故可根據以上4個癱瘓點進行穴位按摩。將手掌或手指固定於陽白穴、太陽穴、頰車穴和地倉穴上,轉圈按摩或上下按摩各5分鍾,會有更明顯的效果。當神經功能開始恢復時,即可對鏡練習癱瘓側各單個面肌的隨意運動,加速癱瘓肌的早日恢復。應當注意的是:因面肌非常溥,按摩用力應柔軟、適度、持續、穩重,每日上、下午各按摩1次為宜。
其實預防疾病最重要的就是放寬心情,希望你能夠健康!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6631532.html?si=1
⑤ 面部神經炎怎麼治療好得快
面神經炎治療應設法促使面局部炎症、水腫及早消退,並促進面神經功能的恢復。治療方法具體如下: 1、皮質激素治療:可用地塞米松5-10mg/天靜脈注射,或潑尼松20-30mg/天,晨起依次頓服,1周後漸停用。由帶狀皰疹引起者,應使用皮質激素聯合阿昔洛韋0.2g,每日5次,連服7-10天; 2、B族維生素治療:可用維生素B1 100mg,維生素B12 500μg,給予肌肉注射,每天1次; 3、理療及針灸治療:頸乳突附近給予熱敷、紅外線照射、超短波透熱療法。針灸宜在發病1周後進行; 4、物理治療:患者自己對鏡子用手按摩癱瘓面肌,每日數次,每次5-10分鍾,當神經功能開始恢復後,患者可對鏡練習癱瘓單個面肌的隨意運動; 5、保護暴露的角膜及預防結膜炎:可用眼罩、滴眼葯水、塗眼葯膏等方法; 6、手術治療:面神經減壓手術對部分患者有效,對長期不愈者可考慮面-舌下神經、面-副神經吻合術,但療效不肯定。
⑥ 內科:神經問題:頭重,頭暈!
頭暈又稱為眩暈,是一種主觀的感覺異常。可分為兩類: 一為旋轉性眩暈,多由前庭神經系統及小腦的功能障礙所致, 以傾倒的感覺為主,感到自身晃動或景物旋轉。二為一般性暈,多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以頭昏的感覺為主,感到頭重腳輕。
分類及常見疾病
頭暈是一種常見症狀,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因此,我們可將引起頭暈的疾病進行分類敘述,使大家對「頭暈」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1.旋轉性眩暈 按其病因可分為周圍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兩類。
(1)周圍性眩暈:是指內耳迷路或前庭神經的病變導致的眩暈症。常見於梅尼埃病<曾譯美尼爾病)、迷路炎、葯物性眩暈(用鏈黴素或慶大黴素等葯後引起的)及前庭神經炎等。
(2)中樞性眩暈:是指腦干、小腦、大腦及脊髓病變引起的眩暈。常見於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顱內腫瘤、顱內感染、多發性硬化、眩暈性癲癇及外傷性眩暈等。
2.一般性眩暈
(1)心源性眩暈:常見於心律失常、心臟功能不全等。
(2)肺源性眩暈:可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肺功能不全。
(3)眼源性眩暈:常見於屈光不正、眼底動脈硬化、出血及眼肌麻痹等。
(4)血壓性眩暈:高血壓或低血壓均可引起眩暈。
(5)其它:貧血、頸椎病、急性發熱、胃腸炎、內分泌紊亂及神經官能症等均可引起頭暈
1. 貧血 老人如有頭暈、乏力、面色蒼白的表現,應去醫院檢查一下,看是否貧血。老年人如果不注意營養保健,很容易患貧血。此外,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消化道出血以及慢性炎症疾病的老年患者均可繼發貧血。 2. 血粘度高 高血脂、血小板增多症等均可使血黏度高,血流緩慢,造成腦部供血足,發生容易疲倦、頭暈、乏力等症狀。其中造成高血脂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平時飲食結構的不和理。 3. 腦動脈硬化 患者自覺頭暈,且經常失眠、耳鳴、情緒不穩、健忘、四肢發麻。腦動脈硬化使血管內徑變小,腦內血流下降,產生腦供血、供氧不足,引起頭暈。 4. 頸椎病 常出現頸部發緊、靈活度受限、偶有疼痛、手指發麻、發涼,有沉重感。頸椎增生擠壓頸部椎動脈,造成腦供血不足,是該病引起頭暈的主要原因。 5. 高血壓 高血壓患者除頭暈之外,還常伴隨頭脹、心慌、煩躁、耳鳴、失眠等不適。 6. 心臟病 冠心病早期,有的人可能感覺頭痛、頭暈、四肢無力、精神不易集中等。主要是因心臟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造成供血不足而引起頭暈。 1. 對頭暈最好的解決辦法還是預防。老人應定期作血壓、心音、心律,以及血常規、血脂、血黏度、腦電圖、腦血流圖、頸部x線等檢查,防患於未然。
頭暈怎麼辦?
北京市朝陽區安貞西里徐女士:我今年55歲,近段時間臉部右邊摸上去很
麻,像打過麻葯。以前因為頭暈去拍過頸椎片子,片子拍出來醫生說還可以,
不是很厲害,醫生就叫我枕頭枕得低一點。現在效果有一點,但不是很明顯,
現在我覺得頭頸很難過,頭暈是從今年5月開始,暈了已經四個多月了,請問
我這是什麼毛病?怎樣治療?
答:北京宣武醫院神經內科詹淑琴副主任醫師認為,從徐女士描述的症狀
看,需要注意兩個問題:1.血壓是否正常?2.睡眠有無障礙?徐女士為中老年
女性患者,頸椎病也是頭暈常見的誘因。面部麻木與頸椎病沒有關系,一般與
腦部症狀有關。引起頭暈的疾病也很多,常見的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美尼
爾病、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失眠症,以及某些抑鬱焦慮症。如果表現為一過性
眩暈、嘔吐,要重視,以腦供血不足多見。如果長時間頭暈、頭昏,伴睡眠不
好,或者伴有其他身心症狀如面部及肢體發麻,頸部酸痛,甚至出現心慌、氣
短、乏力等症狀,要是單在內科各項檢查差不出毛病要想到植物神經功能失調
(過去也稱為神經官能症)。如果伴有情緒低落,易激動、悲觀,要小心抑鬱
症。建議徐女士到醫院神經內科進行相關檢查,以進一步找出頭暈的原因。
治療頭暈方法
方法一:
雞蛋紅糖治頭暈
豆油適量放鍋內燒熱,將2個雞蛋、30克紅糖(放一點水攪拌)倒入鍋內煎熟,空腹服用,連服10天。為鞏固療效,也可多服幾天。
方法二:
籬欄葯膳治頭暈
用中草葯籬欄25克,帶殼雞蛋一個,大米50克,煮成稀粥,可加適量油、鹽、味精調味。煮熟後,去籬欄渣和蛋殼,一天分2次食用葯粥和雞蛋,一般連續食用3天,頭暈頭痛症狀即有明顯好轉。此葯粥不僅香甜可口,可治療頭暈頭痛,還具有輔助降壓作用。
方法三:
鴨蛋赤豆治頭暈
鴨蛋一個、赤豆20粒,攪勻蒸熟,早晨空腹服,每日一次,連用7天有特效
方法四:
枯草湯治頭暈
夏枯草25克,生白芍15克,生杜仲25克,黃芩10克。
用法:先煎前3味葯,放入3茶盅水,熬30分鍾,從火上拿下來,稍停再加入黃芩,煎5分鍾即成,每天早晚各服1次。服後即能感覺頭輕眼亮,沒有其他副作用。
方法五:
菊花治頭暈
菊花功能降血壓、明目解毒、治頭暈、頭痛、耳鳴目眩,能使小便清長。高血壓的人可用菊花枕頭,對婦女肝陽火盛引致頭暈、晚間煩躁不能成眠者有幫助。可將野菊花加入油柑子葉、綠豆殼或通草絲,曬干待冷裝入枕袋內再縫密即可。
方法六:
茉莉花燉雞蛋
用黑布蒙住眼睛休息,早餐吃燉鷓鴣和茉莉花燉雞蛋。
方法七:
運動治頭暈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經常頭暈的長者,只需持續進行一些簡單、輕松的運動,情況便可獲得極大的改善。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心理學家約妮在最新一期《內科年鑒》中發表其研究報告時表示,運動療法可以減少慢性眩暈的症狀和身體不適,而運動療法開始得愈早,效果會愈好,最理想是在首次出現頭暈後立即開始。
她說,頭暈是一種常見情況,通常是因為內耳的問題而造成,但這將對病患者,特別是長者,造成很大的不便,例如容易跌倒、或因害怕跌倒而不願外出甚至無法獨立生活。現時,醫生除了向病患者提供一些效果有限的處方葯外,很少有其他治療眩暈的方法。其實,一些簡單的運動,例如眼部、頭部、身體運動是可以治療頭暈,而且不需要任何設備,人人都可做到,但醫生卻通常不向病人作出介紹。
她領導進行的一項研究,將一百七十名平均年齡為六十歲而經常有頭暈的病人,分為兩組,分別接受運動訓練或是一般的醫療照顧;其中,運動組有護士教導他們進行半天的運動。在幾個星期後,護士約晤每個病人兩次,提供建議並助加強信心;然後在滿三個月和滿六個月時,測試每個病患者的狀況。
在三個月後,三分之二的運動組成員,頭暈情況有明顯改善,而「標准照顧組」到六個月後,才有三分之一人的情況有改善。
約妮表示,運動組的病患有比較多的誘因參加頭暈治療,因此他們十分願意每天做頭部運動。她說,只要讓病患者真正體驗到運動的好處和壞處,可以幫助他們繼續做頭暈治療。
⑦ 怎麼治療顏面神經炎
1.西醫葯治療:急性期短程應用潑尼松,每日30~60mg,可有一定效果。維生素B1、維生素B12、地巴唑等可常規應用。甲基纖維素滴眼劑或暫時性眼罩可保護暴露的眼睛。
2.中醫葯治療
〈1〉風邪襲絡:突然口眼歪斜,面部感覺異常,或有蟲蟻行走感,或面肌鬆弛麻木,兼有頭痛、鼻塞,頸項發緊不適,或耳周脹痛,面部烘熱,脈浮,苔薄白或兼黃。
治法:疏風散邪,解表通絡。
方葯:白附子6克、全蠍3克、僵蠶12克。
如兼有風寒者,加桂枝9克、細辛3克、防風9克、生薑3片;兼有風熱者,可加入金銀花12克、連翹12克、桂枝9克。
〈2〉肝風內動:口眼歪斜發作突然,面部潮紅,耳根脹痛,肢體發麻,頭重腳輕,眩暈,舌淡紅苔黃或苔少而干,脈弦數有力。
治法:平肝熄風解痙。
方葯:天麻24克、鉤藤15克、桑葉12克、菊花12克、全蠍3克、僵蠶12克、白附子6克。
〈3〉氣血兩虧:口眼歪斜,面肌鬆弛,眼瞼乏力,少氣懶言,舌質淡嫩苔薄白,脈細無力。
治法:益氣養血,活血通絡。
方葯:黃芪50克、當歸3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桃仁6克、紅花6克、全蠍3克、地龍10克、僵蠶10克。
〈4〉風痰阻絡:口眼歪斜,面肌麻木,語言不利,喉中痰鳴,舌體僵硬感,時有流涎,舌苔白膩,脈弦滑或弦緩。
治法:化痰祛風通絡。
方葯:葛根15克,桂枝6克、白芍12克、蜈蚣3條、僵蠶12克、川芎6克、羌活10克、秦艽10克、防風6克。
⑧ 面部神經變得僵硬,嘴巴也有點歪斜,是怎麼回事
首先需要排除腦血管疾病,如果只是單純的面神經炎可以到針灸理療科進行治療。
⑨ 面部神經怎麼治療
面部神經炎一般來說,他是由於面神經出爐的地方,他是在一個骨性的結構中行走。他會由於一些的原因,比如說病毒感染,受風受涼或者是自主神經不穩定。導致局部出現炎性水腫,面神經受到壓迫。而是出現一側的面部表情肌的癱瘓,可以表現為抬眉毛排不上去,皺眉毛做不了眼睛,閉合不了,閉不上眼。另外呲牙咧嘴的時候,整個這個美顏是偏向於建錯的。那麼它產生的症狀實際上是。對於一個人來說,他的這種形象的影響要重一些。而對於一些功能的殘疾,要輕一些,眼睛閉合不全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一個面罩給他閉上,不影響他的日常生活。所以大家不能動的時候呢,可能刷牙洗臉兜不住水。那麼吃東西的時候會會造成食物的殘留在一側的腮部。這種都可以有辦法能解決。更重要的是影響了患者的形象。
專家提示:面部神經炎會導致局部出現炎性水腫,面神經受到壓迫,可以表現為抬眉毛排不上去,皺眉毛做不了眼睛,閉合不了,閉不上眼,影響患者的形象,輕者,有辦法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