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一下!中耳炎引起的面癱該怎麼治療
是手術引起的面癱把,首先是看你的中耳炎治療好沒有,如果中耳炎沒有治療好,在治療面癱的前提下把中耳炎治療好,面癱的病因是你手術的過程中切除了
面部神經
引起的。
2. 中耳炎後左半邊臉都麻木了是怎麼回事
壓迫面神經了。
3. 耳痛,臉麻,什麼原因
1、這情況考慮是中耳炎的,中耳炎治療在方面:急性期應該卧床休息,對症治療。
2、面部麻木可能見於腦干梗塞,但多是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腦梗塞常見的高危因素有高血壓病,高脂血症,糖尿病,高粘血症,心臟病,頸動脈狹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煙等,如果您有上述任一一項,必須積極治療.長期治療葯物首先是針對這些高危因素,即降壓葯,降血脂葯,調血糖葯物或皮下注射胰島素,以及葉酸及維生素B12等等.另一重要葯物就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定期體檢,查空腹及餐後2小時血糖,血脂,血粘,同型半胱氨酸,血常規等項化驗,以及頸部血管B超,心電圖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和及早治療,如果出現上述任意一項都要積極控制,遇到有身體不適或病情變化則盡早就醫.生活上注意低鹽低脂均衡飲食,以新鮮蔬菜,水果,五穀雜糧為主,戒煙戒酒,適當鍛煉,控制體重,保持大便通暢,盡可能心情愉快,情緒穩定.此外,三叉神經病變也可能出現一側的面部感覺麻木,也可伴有陣發性疼痛,需要進一步檢查明確.建議您如果是持續性感覺麻木,及時就診進一步診治
4. 中耳炎引起面部疼痛怎麼治療
首先用熱水敷臉緩解一下痛,
(1)慢性中耳炎的治療方法糖冬瓜30克、鮮九龍吐珠葉13片,用1大碗水煎成半碗,每日1劑,連服5天,本方對慢性中耳炎最佳。 (2)慢性中耳炎的治療方法薏米18克、金銀花12克、柴胡9克、鱉甲15克、紅糖適量,將金銀花、柴胡、鱉甲煎湯取汁,與另二味煮粥服食,每日1劑,連服5劑。
只有醫好中耳炎才會減少面部疼痛。
祝你早日康復!
5. 中耳炎會不會導致面部麻木僵硬
如果傷及了面神經,就會出現面部麻木及僵硬等現象,有症狀應當及時就醫;
6. 耳朵疼,半邊臉麻木怎麼回事
你好,此種情況多考慮急性中耳炎的可能性較大,建議你應該到耳科詳檢,明確診斷後確診應用口服或輸注頭孢克肟、青黴素、阿奇黴素、氧氟沙星等消炎葯物,配合局部消炎滴耳液治療,短期內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
7. 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吹張後耳朵臉部麻木,這是什麼原因
指導意見:
你好,其有可能是應急反應導致的,要時刻保持耳中的乾燥與潔凈,防水入耳。
8. 請教:我十歲的時候患中耳炎引起右面癱,十幾年了不知還有沒可能治好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簡稱「面癱」。
治療面神經麻痹前,先要分清麻痹是周圍性的,還是中樞性的。讓病人試行閉眼時,上下眼瞼能否有力地閉緊。如果不能閉緊,就是周圍性的;如果能閉緊,則是中樞性的。中樞性面神經麻痹必須請神經科醫師查清原因。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急性期的治療,常用方法為:1.激素類。常用葯物為「強的松」10毫克,每日3次;2. B族維生素。如維生素 Bl和 B12,肌肉注射。3.維生素 B12和「士的寧」穴位注射。挑選面部穴位,如「承漿」、「四白」、「地倉」、「迎香」、「頰車」、「頭維」、「下關」、「承泣」、「耳門」等,每個穴位注射0.5毫升葯液。4.電針治療,穴位同前。5.物理治療,如超短波、中波透熱等。
恢復期或慢性期治療,可試用:1.中葯貼劑,如「馬錢子膏」貼敷患側。2.鮮鱔魚血,敷患側面部。3.按摩。
除了內科治療外,也可採用外科治療,如面神經管減壓術、面神經與舌下神經吻合術等。急性期或慢性期都可以做手術,可和耳鼻喉科或整形外科醫師聯系。
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老年內科朱建貴主任醫師認為,面部神經麻痹往往是受風受涼受寒後誘發的,治療原則是:①越早越好;②避風保溫,減少誘發因素,有利於面部末梢神經恢復功能;③針加灸,即在針刺於面部穴位的銀針針頭上加艾條點燃灸,又叫溫針,可以祛除寒邪,激發面部麻痹的神經末梢;④可服用祛風散寒、養血活血、通絡的中葯,牽正面部;⑤可做面部穴位按摩,以激發面部肌肉神經的活力。由於您母親患病時間較長,治療也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而且必須內外結合,中葯、針灸、按摩相加才會產生療效。面神經麻痹長時間得不到恢復,會導致患側肌肉癱瘓,眼瞼下垂,睜眼動作受限,視力會受到影響。
面癱與耳部疾患有關系嗎?
面神經麻痹簡稱面癱,分中樞性和周圍性兩種,其中周圍性面癱發病率很高,且與中耳疾患關系密切。這主要是與耳部的解剖有一定的關系,因面神經離腦後多次彎曲,全程走行於顳骨內,一切外耳、中耳和內耳感染、腫瘤和外傷及手術等,都可引起面癱,占周圍性面癱的90%。臨床常見的與耳部疾患關系密切的面癱有以下幾個方面:
(1)急、慢性中耳炎面癱:急性中耳炎所致的面癱,多因小兒先天性面神經骨管缺裂,化膿性炎症侵及,使神經發生充血水腫所致。如能及時進行抗生素治療或鼓膜切開引流等,面癱多可很快恢復。慢性中耳炎因骨髓炎破壞和膽脂瘤壓迫引起骨管破壞,使面神經暴露,而發生部分或完全性壞死與斷離所致,應予病灶清除和神經修復或移植手術。
(2)耳部手術損傷性面癱:①膽脂瘤和骨髓炎破壞面神經骨管,面神經發炎壞死、肉芽增生,被誤以為是炎性肉芽而予以刮除,特別是水平半規管有瘺管者,多伴有面神經破壞。在刮除肉芽時尤其需要注意,最好在神經監護儀監護下進行操作。外耳道閉鎖及小耳畸形進行鼓室成形術時也應注意。②鼓室成形、乳突根治和鐙骨手術,特別是小耳畸形及耳道閉鎖手術時,遇有異常索條組織、凸起骨狀結構和面神經走向途徑中的肉芽等,均不宜輕易刮除,須排除面神經組織之後再行處理,否則極易造成面癱。③手術醫師在耳部疾患手術過程中,因解剖不熟、經驗不足、操作不慎等原因,亦非常容易損傷面神經,造成周圍性面癱。
因此,耳部疾患與面癱有關,而且關系極為密切。
什麼叫面癱?
面癱即指面肌癱瘓,是由各種原因導致的面神經受損而引起的病症。主要臨床表現是,面部運動功能障礙。可分為麻痹性和刺激性兩類。臨床以麻痹性較常見。
面癱又是中醫疾病「口僻」病的習稱,是指以突發面部麻木,口眼歪斜為主要表現的痿病類疾病。
因此,面癱一詞有兩種含義,應該注意加以區分。
如何通過面部表情肌運動的檢查來發現面神經病變?
先觀察兩側面部是否對稱,包括前額皺紋、眼裂、鼻唇溝和口角是否相等,有無面偏側萎縮、面肌痙攣或攣縮。再囑病人作皺額、皺眉、閉眼、露齒、鼓頰和吹哨等隨意動作。
一側周圍性面神經損害引起的面癱,表現為瞼裂變大,鼻唇溝變淺或消失,口角變低或歪向健側,皺額及閉眼不能,露齒、鼓頰和吹哨時發現肌肉癱瘓。
由一側皮質延髓束損害引起的中樞性面癱,主要表現為下半部面肌癱瘓,即只有鼻唇溝變淺和口角變低,露齒、鼓頰和吹哨時出現肌肉癱瘓,而皺額及閉眼仍屬正常,或可較對側稍無力。由皮質延髓束損害所致的中樞性面癱,只有在隨意運動時出現肌肉癱瘓,而情感運動(如哭或笑)時的不隨意收縮仍存在。當錐體外系的基底節、丘腦或丘腦下部損害時,則引起情感性面癱,表現在笑或哭等情感運動時有面肌麻痹,而隨意運動時面肌仍能收縮。周圍性面癱時,隨意運動及情感運動均發生肌肉癱瘓。意識不清和不合作的病人,可觀察面部的表情動作或給予壓眶等疼痛刺激,使其面肌收縮,比較兩側是否對稱,藉以決定是否有面癱。在兩眼閉合的昏迷病人,用手指扳開其瞼,然後,突然放鬆,此時兩眼立即閉攏; 如有面癱,則該側上瞼掉下較慢且閉合不完全;若扳開上瞼遇有阻力,則提示病人尚非昏迷。
面癱時如何進行味覺檢查?
舌前2/3味覺由第Ⅶ對顱神經傳導,舌後1/3味覺則由第Ⅸ對顱神經傳導。檢查味覺,需准備糖水、醋酸、鹽水和奎寧溶液等試劑和寫著「酸、甜、苦、咸」四個字的紙板,囑病人伸出舌頭並保持不動,以棉簽蘸試劑後放於舌的一個部位,請病人在紙板上指出所感覺的味道的字樣,或用手勢表示之。檢查時,病人不能說話,以免舌運動後試劑散布而影響檢查結果。
味覺檢查也可用弱的直流電(0.2~0.4uA)刺激舌面,此時正常人可有酸味。
年老、消耗性疾病、某些葯物、厚的舌苔、吸煙過度均可使味覺減退,因此,味覺減退時,首先需摒除舌的病變。神經系統損害引起的味覺缺損多為周圍性病變,中樞性病變則可產生味幻覺。
面癱分幾類,各有何特點?
根據病變部位不同,一般將面癱分為兩種:
⑴面神經核以上至大腦皮層中樞(中央前回下1/3)間的病損所引起的面肌癱瘓為核上性面癱,或稱中樞性面癱。其特點是:
①病損對側眼眶以下的面肌癱瘓;
②常伴有面癱同側的肢體偏癱;
③無味覺和涎液分泌障礙。
⑵面神經核及面神經病損所引起的面癱稱周圍性面癱,其特點是:
①病變同側所有的面肌均癱瘓;
②如有肢體癱瘓,常為面癱對側的肢體受累,例如,腦干病變而引起的交叉性癱瘓。
③可有病側舌前2/3的味覺減退及涎液分泌障礙。
什麼是面神經麻痹,分哪兩類?
面神經麻痹是以顏面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徵的一種常見病,又稱面癱。由於其損害部位不同,可分為中樞性面神經麻痹和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兩種。
中樞性面神經麻痹是指病損位於面神經核以上至大腦皮層中樞之間,即當一側皮質腦干束受損時引起的面神經麻痹,又稱為核上性面神經麻痹。面神經核上部的細胞接受兩側皮質腦干束的纖維,其軸突組成面神經運動纖維,支配同側瞼裂以上的表情肌;面神經核下部的細胞只接受對側皮質腦干束的纖維,其軸突組成面神經的運動纖維,支配同側瞼裂以下的表情肌,因此中樞性面神經麻痹常有病變對側瞼裂以下的顏面表情肌癱瘓,常伴有與面癱同側的肢體癱瘓,無味覺和唾液分泌障礙等臨床特點。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指面神經運動纖維發生病變所造成的面癱。病變可位於面神經核以下的部位,如腦橋下部、中耳或腮腺等。其病變側全部表情肌癱瘓(但受動眼神經支配的提上瞼肌除外),表現為眼瞼不能閉合、不能皺眉、鼓腮漏氣等,可伴有聽覺改變、舌前2/3的味覺減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礙等臨床特點。其中最多見的是貝爾麻痹。
中樞性面神經麻痹與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如何鑒別?
中樞性面神經麻痹於顏面上部的肌肉並不出現癱瘓,因之,閉眼、揚眉、皺眉均正常。額紋與對側深度相等,眉毛高度與瞼裂大小均與對側無異。常根據此點與周圍性神經麻痹相鑒別。中樞性與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之鑒別,癱瘓明顯者一目瞭然,極輕者鑒別因難。可以依靠以下幾方面來鑒別:一靠表情運動,中樞性者哭笑時不表現癱瘓,周圍性者則癱瘓更加明顯,二靠掌頦反射,中樞性癱瘓有或亢進,周圍性癱瘓無或減弱,但此法不太可靠;三靠將其他體征聯系起來判定,此法最為可靠。
例如,當患者之面神經癱不易判定其為中樞性或周圍性時,如患者合並一側上下肢輕癱,癱瘓之上下肢是在面神經癱瘓之對側,則其面神經癱瘓必為周圍性;如癱瘓之上下肢是在面神經癱瘓之同側,其面神經癱瘓必為中樞性,和眼肌癱瘓聯系起來也與此相類似。
輕度面神經麻痹(中樞性和周圍性)的症征有哪些?
中樞性或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明顯時,診斷並不困難,但有時並非典型,尤其是起病慢、呈潛行性緩漸性者,如不仔細檢查,容易貽誤診斷。因而,輕度面神經麻痹症的識別與早期發現是極為重要的,一般常用的檢查法有下列諸項:
⑴睫毛征
囑患者強力閉眼,正常人在強力閉眼時,睫毛多埋在上下眼瞼之中;當面神經麻痹時,則睫毛外露。特別在輕度麻痹的情況下,用力閉雙眼,開始時睫毛不對稱現象並不明顯,但經過很短時間之後,輕度麻痹側的睫毛即慢慢顯露出來,稱為睫毛征陽性。
⑵眼瞼震顫現象
強力閉雙眼,檢查者用力扳其閉合的上瞼,此時感到一側上瞼有微細的肌肉攣縮性顫動現象,另一側則沒有。這種現象存在,說明有輕度面神經麻痹,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多見。
⑶瞬目運動
可見,雙側瞬目運動不對稱,此種現象意義較大。如囑作瞬目運動時,輕度麻痹側,瞬目運動緩慢且不完全。
⑷斜卵圓口征
囑患者大張口。輕度面神經麻痹時,患側口角下垂呈斜的卵圓形口。此與三叉神經運動支麻痹的斜卵圓形口之不同點,在於無下頜偏斜。中樞性面神經麻痹時,此現象輕。
面癱時為什麼常患有舌的偏斜?
中樞性面癱時,舌往往是向患側(面癱側)偏斜,這是因為,由中央前回下部的錐體細胞的軸突集合而成的皮質核束,下行經內囊膝部至大腦腳底中3/5的內側部,由此向下,陸續分出纖維,大部分終止於雙側腦神經運動核(動眼神經核、滑車神經核、展神經核、三叉神經運動核、面神經運動核支配面上部肌的細胞群、疑核和副神經脊髓核),支配眼外肌、咀嚼肌、面上部表情肌、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和咽喉肌。小部分纖維完全交叉到對側,終止於面神經運動核支配面下部肌的細胞群和舌下神經核,支配面下部表情肌和舌肌。因此,除支配面下部肌的面神經核和舌下神經核為單側(對側)支配外,其他腦神經運動核均接受雙側皮質核束的纖維。一側上運動神經元受損,可產生對側眼裂以下的面肌和對側舌肌癱瘓,表現為病灶對側鼻唇溝消失,口角低垂並向病灶側偏斜,流涎,不能做鼓腮、露齒等動作,伸舌時舌尖偏向病灶對側
一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時,可致病灶側所有面肌癱瘓,表現為額橫紋消失,眼不能閉,口角下垂,鼻唇溝消失等。一側舌下神經下運動神經元受損,可致病灶側全部舌肌癱瘓,表現為伸舌時舌尖偏向病灶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個別病例可以見到舌的偏斜,此時,舌總是向健側偏斜。這是由於受面神經支配的莖突舌肌和齶舌肌麻痹所致。
面神經的刺激症狀有哪些?
面神經的中樞及周圍通路受刺激時,均可引起面肌不自主運動,面神經任何部分受刺激,都可引起支配肌肉的痙攣。
⑴ 中央前回皮質的刺激性病灶可以引起局限性癲癇發作,表現為對側面肌的強直性或陣攣性痙攣,可以伴有或隨之發生上、下肢的類似痙攣或頭、眼向對側偏斜轉動;
⑵ 基底節或錐體外系的病變,可以引起面肌的各種運動過多或過少,見於舞蹈症、手足徐動症、肌張力不全及震顫麻痹等。
⑶ 面神經核或面神經本身受刺激時,可引起同側面肌的收縮或痙攣。腦橋面神經核部位的刺激性病灶及皮質脊髓束損害(如炎症或腫瘤等所致),可引起一側面肌痙攣及對側偏癱(稱為Brissand氏綜合征)。
⑷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如不恢復或不完全恢復時,常可引起癱瘓肌的攣縮或聯帶運動。攣縮表現為:病側半面部肌肉的異常抽搐,產生病側口角收縮,鼻唇溝加深,眼裂縮小因此容易誤認健側是病側,但讓病人作主動運動時(如露齒等),則發現攣縮側肌肉並不收縮。常見的聯帶運動為,當病人眨眼時即伴發上唇顫動,也有在露齒時眼瞼就不自主地閉合,試圖閉目時,額肌發生收縮或同側口角不自主上提。這種聯帶運動的產生,系由於面神經的某些纖維, 於再生過程中誤與其他神經纖維吻合生長,而導致功能的錯誤傳導。偶有在進食時引起反射性流淚,系由於應長入涎腺的纖維錯誤地長入淚腺中,因而發生鱷魚淚現象。
⑸ 臨床上最常見的面神經刺激症狀為半側顏面痙攣,其臨床特點為:陣發性不規則的半側面部肌肉顫搐,中年後,女性較多見,開始時,多為眼輪匝肌間歇性顫搐,然後,逐漸擴展至面部其它肌肉。可因精神緊張、疲倦及自主運動而加劇,入睡時消失,但不能隨意發生或停止。真性顏面痙攣,一般認為系器質性病變引起,但其病因尚不明確。有些病人系習慣性或精神因素所致。
引起面神經麻痹的體征有哪些?
引起面神經損害的病因甚多,例如各種腫瘤、炎症、血管性病變、外傷、顱骨骨折等侵及面神經皮質中樞、皮質腦干束、面神經核及其通路時均可使面神經受損。引起周圍性面癱最常見的病因有面神經炎(貝爾氏麻痹)、橋小腦角腫瘤、腦干腫瘤及炎症等;引起中樞性面癱最常見的病因為腦卒中及大腦半球腫瘤及腦疝。
面神經麻痹位於顳骨骨管內的部分最易遭受損傷。完全性面神經麻痹病人95%是因骨管內病變引起,其中貝爾氏麻痹最常見,外傷次之,另外有帶狀皰疹、中耳炎、腫瘤等。
引起面神經麻痹的病因有哪些?
面神經麻痹只是一種症狀或體征,必須仔細尋找病因,如果能找出病因並及時進行處理,如重症肌無力、結節病、腫瘤或顳骨感染,可以改變原發病及面癱的進程。面神經麻痹又可能是一些危及生命的神經科疾患的早期症狀,如脊髓灰白質炎或Guillian-Barre綜合征,如能早期診斷,可以挽救生命。下表顯示面神經不同部位的體征及可能的病因。
病例1 患者男性,60歲 因生氣後突然雙眼閉合不全,伴頭暈、言語欠流利,無頭痛及二便障礙。查體:內科系統未見異常。雙側周圍性面癱,四肢腱反射活躍,左指鼻試驗欠准,右巴彬斯基征陽性。血、尿常規、肝功、血糖、血沉均正常,心電圖示,多發性房性期前收縮、左前分支傳導阻滯。頭部CT掃描:未見異常。頭部磁共振(MRI)檢查:T1 加權象見雙側橋腦基底部有低信號,T2加權象則呈高信號,診斷為雙側橋腦梗塞。經用神經細胞活化劑、血管擴張劑、抗血小板凝聚等葯物治療1個月,症狀體征好轉出院。
病例2 患者女性,28歲。以口角歪斜、頭暈、頭痛、復視、右肢麻木乏力3天入院。既往史、個人史、月經史、婚育史、家族史均正常。體驗:BP14/8kpa,神志清楚,發育正常,內科查體正常。神經系統:眼球運動正常,瞳孔右側0.3cm,左側0.4cm,對光反射正常,左鼻唇溝稍淺,伸舌輕偏右,右半身痛、觸覺減退。右側肌力Ⅳ級、腱反射(+),右巴氏征(+),頭顱CT平掃見:左側大腦腳片狀密度不均、邊界不清的高度影,內部散在鈣化點。增強見不規則強化,邊界仍不清,周圍可見增粗的條狀血管影像,延遲5分鍾掃描見: 強化區密度減弱考慮左大腦腳腦血管畸形。8年後,上述症狀再發復入院。MRI掃描見:左大腦腳及橋腦中下部有一不規則異常信號,約1.5cm×1.5cm×2.8cm大小,T1加權相呈高低混雜信號,T2加權相呈中心高信號,周邊部位低信號,未見明顯佔位效應,動靜脈血管顯影良好,病灶區未見明顯供血動脈及引流靜脈,示中腦及橋腦海綿狀血管瘤。
病例3 患者男性,8歲。家人發現,雙眼發呆,左右轉動不動,次日發現口角左斜並流口水。第三天進食發嗆,行走不穩呈蹣跚狀,易跌倒,第五天檢查發現雙眼水平性和垂直性眼球震顫,雙眼外展力弱,右側面肌、斜方肌無力,雙側軟齶提舉力弱,吞咽發嗆,構音困難,發音不清,伸舌偏右,無肌萎縮。雙下肢腱反射活躍,雙巴彬斯基氏征陽性,四肢主動運動困難,右側為著,無感覺障礙和腦膜刺激征。二個月後症狀逐漸加重,雙側面癱和四肢癱更明顯。無明顯顱內壓增高體征。頭顱正側位及顱底平片無異常。腦脊液正常,三月後死亡。本例後經屍檢,病理診斷腦干髓內多形成膠質細胞瘤,病變以橋腦為主,累及兩側,延腦上部受累,並波及小腦上蚓部。
9. 兩邊耳朵疼,右邊臉發麻
有可能是中耳炎,但不需要太擔心。時間不長,好處理。按摩耳後及頭後部枕骨下緣的筋和脖子後面兩側的筋,並用熱水袋溫敷,有痛點的地方加強,同時喝姜湯,禁吃寒涼食品及葯品,杜絕打吊針。生活方面,改正以下兩個方面的毛病:1、不讓人,不饒人的過錯;2、
聽閑話、不能辯解是非的過錯。
10. 由於中耳炎引起面癱了怎麼辦
病因多數為面神經失去營養,因此面部肌肉癱瘓,口眼歪斜,麻木建議給於針灸拔罐以活血化瘀通絡,並給於營養神經葯物如甲鈷銨片治療。可以配合針灸理療,以促康復,加強面部表情肌功能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