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傳導頭面部皮膚感覺的神經主要是
皮膚的神經是指分布在皮膚中的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感覺神經來自腦脊神經,為傳入神經。運動神經來自交感神經的節後纖維,為傳出神經。皮膚的神經支配呈節段性,但相鄰節段間有部分重疊。感覺神經纖維使皮膚能感受觸覺、溫覺、冷覺、痛覺和壓覺。運動神經纖維主要分布於皮膚附屬器周圍,支配肌肉活動。
2. 淺感覺傳導通路的原理
頭面部痛、溫、觸覺傳導通路/頭面部的淺感覺是經三叉神經傳入的,第一級感覺神經元位於三叉神經半月節內,其樹突構成三叉神經內的感覺纖維,分布至頭面部皮膚感覺;軸突經三叉神經根進入腦橋後,其中傳導觸覺的纖維止於三叉神經感覺主核,而傳導痛、溫覺的纖維止於三叉神經脊束核,二者均為第二級神經元,換元後的纖維交叉至對邊上行,組成三叉丘系,經腦干各部止於背側丘腦腹後內側核(第三級神經元),更換神經元後的纖維參與組成丘腦皮質束經內囊投射至中央後回下1/3的感覺區。
3. 分布於面部皮膚的感覺神經是
三叉神經內側圖三叉神經(n.trigminus)為混合神經,是第5對腦神經,也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經,含有一般軀體感覺和特殊內臟運動兩種纖維。支配臉部、口腔、鼻腔的感覺和咀嚼肌的運動,並將頭部的感覺訊息傳送至大腦。三叉神經由眼支(第一支)、上頜支(第二支)和下頜支(第三支)匯合而成,分別支配眼裂以上、眼裂和口裂之間、口裂以下的感覺和咀嚼肌收縮。自三叉神經結向前發出三支由周圍突組成的三條大的分支,至內向外依次為眼神經、上頜神經及下頜神經。眼神經眼神經(n.ophthalmicus)在三支中最小,只含有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眼神經向前進入海綿竇外側壁,經眶上裂入眶,分布於額頂部、上瞼和鼻背皮膚,以及眼球、淚腺、結膜和部分鼻腔粘膜)。(1)淚腺神經細小,沿眶外側壁、外直肌上緣前行至淚腺分布於淚腺和上瞼的皮膚。(2)額神經較粗大,位於上瞼提肌的上方,分2~3支,其中眶上神經較大,經眶上切跡,分支分布於額頂部皮膚。(3)鼻睫神經在上直肌的深面,越過視神經上方達眶內側壁。此神經分出許多分支,分別分布於眼球、蝶竇、篩竇、下瞼、淚囊、鼻腔粘膜和鼻背皮膚。上頜神經上頜神經(n.maxillaris)也是一般軀體感覺神經,自三叉神經節發出後,立即進入海綿竇外側壁,之後經圓孔出顱,進入翼齶窩,再經眶下裂入眶,續為眶下神經。上頜神經分支分布於上頜各牙、牙齦、上頜竇、鼻腔和口腔的粘膜以及瞼裂間的面部皮膚以及部分硬腦膜。(1)眶下神經為上頜神經的終支,通過眶下溝、眶下管、出眶下孔至面部,分為數支分布於下瞼、鼻翼和上唇的皮膚。(2)顴神經在翼齶窩內發出,經眶下裂入眶,穿眶外側壁至面部,分支分布於顴、顳部皮膚。顴神經在行程中發出由副交感節後神經纖維組成的小支與淚腺神經吻合,此支進入淚腺,控制淚腺分泌。(3)上牙槽神經分為上牙槽前、中、後支。後支有2~3支,在翼齶窩內自上頜神經發出後,穿上頜骨體後面進入骨質。上牙槽前、中支從眶下神經分出,三支在上頜牙槽骨質內吻合,形成上牙叢,分支分布於上頜竇,上頜各牙和牙齦。(4)翼齶神經也稱神經節支,為2~3條神經分支,從上頜神經主幹行經翼齶窩上方的一段發出,向下連於翼齶神經節,後分布於齶部和鼻腔的粘膜以及齶扁桃體。下頜神經下頜神經(n.mandibularis)為混合神經,是三支中最粗大的分支。自三叉神經節發出後,經卵圓孔出顱腔達顳下窩,立即分為許多支。其中特殊內臟運動纖維支配咀嚼肌。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分布於下頜各牙、牙齦、舌前2/3和口腔底粘膜以及耳顳區和口裂以下的面部皮膚。(1)耳顳神經以兩根起始,向後包繞腦膜中動脈後合成一干,穿入腮腺實質內,與顳淺動脈伴行,向上分支布於耳廓前面和顳區皮膚以及腮腺。(2)頰神經沿頰肌外面前行,穿此肌後分布於頰粘膜以及頰區直至口角的皮膚。(3)舌神經在下牙槽神經的前方,經翼外肌深面下行,途中有面神經的鼓索從後方加入此神經。此後越過翼內肌淺面到達下頜下腺的上方,再沿舌骨舌肌的表面行至舌尖。舌神經分支分布於口腔底和舌前2/3的粘膜,接受一般軀體感覺的刺激。(4)下牙槽神經為混合神經,含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和特殊內臟運動纖維。下牙槽神經在舌神經的後方,沿翼內肌的外側面下行,其中的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分出分支,支配下頜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經下頜孔入下頜管。在下頜管內分支構成下牙叢,分支分布於下頜各牙和牙齦。其終支自頦孔穿出稱頦神經,分布於頦部及下唇的皮膚和粘膜。(5)咀嚼肌神經為特殊內臟運動神經,分數支支配所有咀嚼肌。
4. 什麼叫本體感覺,淺感覺,深感覺
所謂本體感覺是指肌、腱、關節等運動器官本身在不同狀態(運動或靜止)時產生的感覺(例如,人在閉眼時能感知身體各部的位置)。
淺感覺傳導經路,即脊髓丘腦束,傳導面部以外的痛覺溫度覺和粗觸覺。
深感覺傳導經路:是傳導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的傳導束,位於脊髓的後索內。
拓展資料:
本體感覺可分為三個等級,一級: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的位置感覺、運動感覺、負重感覺;二級:前庭的平衡感覺和小腦的運動協調感覺;三級:大腦皮質綜合運動感覺。骨損傷病人的本體感覺缺失主要是一級缺失,運動損傷病人的本體感覺缺失主要是一級、二級缺失;神經損傷病人的本體感覺缺失主要是三級缺失。
根據運動功能再獲得的固有規律:感覺輸入(外力協助)→本體感覺輸入(無外力協助)→ 運動模式標准固定 →多次或超量標准重復運動 →在大腦皮質建立運動功能區→ 運動功能再獲得!我們可以得知:沒有本體感覺輸入,就沒有運動功能再獲得!
深感覺是指感受肌肉、肌腱、關節和韌帶等深部結構的本體感覺,即肌肉是處於收縮或舒張狀態;肌腱和韌帶是否被牽拉以及關節是處於屈曲還是伸直的狀態等的感覺。
軀干、肢體的深感覺傳導通路第一級神經元的細胞體也位於脊神經節內,其樹突分布於肌肉、肌腱及關節內,軸突隨脊神經根進入脊髓後,在同側後索內上行組成薄束和楔束,終止於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在此更換第二級神經元後,纖維交叉到對側,組成內側丘系。
再上行經腦干到達丘腦,並在丘腦外側核的腹後部更換第三級神經元。換元後的纖維參與組成丘腦皮質束,經內囊投射至中央後回、中央前回上/2/3處和下肢運動感覺區。
5. 傳導頭面部淺感覺的三級神經元依次是
1-3級:三叉神經節細胞————三叉神經腦橋核、三叉神經脊束核------腹後內側核
6. 頭面部淺感覺傳導通路第二級神經元的胞體在什麼部位
3.頭面部的痛、溫覺和觸覺的傳導通路
第一級神經元胞體位於三叉神經節,其周圍突經三叉神經分布於頭面部的皮膚、以及口、鼻粘膜等處;中樞突經三叉神經根進入腦橋。
第二級神經元胞體痛、溫覺在三叉神經脊束核, 觸覺在三叉神經腦橋核,二核發出二級纖維交叉至對側組成上行的三叉丘系。
第三級神經元胞體位於背側丘腦的腹後內側核,由此發纖維經內囊後肢,投射到中央後回的下部。
如損傷三叉丘系或以上部分,可出現對側頭面部痛、溫覺障礙。
7. 面部有的深感覺是如何傳到的呀是通過三叉神經還是通過薄束核和楔束核啊還是另有通道
面部的感覺通過三叉神經傳導至三叉神經感覺主核、三叉神經脊束核,再通過三叉丘系至丘腦,然後到皮質感覺中樞。
交叉性感覺障礙是指一側面部感覺減退或消失,對側肢體的深淺感覺減退或消失,常定位腦乾的腦橋病變。
8. 淺感覺傳導路的其他信息
精細觸覺的傳導路是辨別兩點距離、大小和形狀的觸覺。其傳導路也走在本體感覺傳導路中
3.頭面部淺感覺傳導路 第一級神經元的胞體在三叉神經節內,其周圍突組成三叉神經感覺支至頭面部皮膚和粘膜的感受器,中樞突組成三叉神經的感覺根入腦,止於三叉神經腦橋核和三叉神經脊束核。第二級神經元為三叉神經腦橋核和三叉神經脊束核,它們的軸突越至對側組成三叉丘系,上升終於丘腦外側核(腹後內側核)。第三級神經元發自丘腦外側核,其軸突組成丘腦皮質束,經內囊後腳投射到中央後回的下部。傳導頭面部痛覺、溫度覺及觸覺。
9. 軀體感覺傳導通路是什麼
傳導皮膚和粘膜外來感覺(如痛覺、溫覺、觸覺和壓覺)的通路。
軀干、四肢的痛、溫、觸覺傳導通路/第一級感覺神經元位於脊神經節內,其樹突構成脊神經中的感覺纖維,分布在皮膚內,其軸突形成脊神經後根。後根進入脊髓後,在脊髓灰質後角更換神經元(第二級神級元)。
其纖維立即斜越到對邊,痛覺與溫覺在脊髓側索上行,觸覺和壓覺在脊髓前索上行,二者共同組成脊髓丘腦束,上行至丘腦。在丘腦外側核的腹後部再次更換神經元(第三級神經元),換元後發出纖維參與組成丘腦皮質束再上行經內囊,投射至大腦皮層中央後回的上2/3軀乾和下肢的感覺區。
(9)什麼神經傳導面部淺感覺擴展閱讀
感覺傳導通路原理——
頭面部痛、溫、觸覺傳導通路/頭面部的淺感覺是經三叉神經傳入的,第一級感覺神經元位於三叉神經半月節內,其樹突構成三叉神經內的感覺纖維,分布至頭面部皮膚感覺;軸突經三叉神經根進入腦橋後,其中傳導觸覺的纖維止於三叉神經感覺主核,
而傳導痛、溫覺的纖維止於三叉神經脊束核,二者均為第二級神經元,換元後的纖維交叉至對邊上行,組成三叉丘系,經腦干各部止於背側丘腦腹後內側核(第三級神經元),更換神經元後的纖維參與組成丘腦皮質束經內囊投射至中央後回下1/3的感覺區。
10. 面部皮膚感覺由什麼神經支配
面部神經即第七對腦神經。由感覺、運動和副交感神經纖維組成,分別管理舌的味覺,面部表情肌運動及支配舌下腺、下頜下腺和淚腺的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