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對於面部表情的研究都有什麼樣的觀點
三種理論爭論:
1、神經文化理論(Neuroeultural Theory)
神經文化理論主要由Ekman和Friesen (1969)提出,這一理論認為,面部表情主要受到先天因素的影響,在情感系統的控制下,人們體驗到的情緒和表現出來的表情通常是一致的。文化的差異性主要是由於「呈現規則」和「解碼規則」的不一致造成的,因為不同文化的解碼規則可能存在差異。一些文化可能存在潛規則,這會造成某些表情不能被來自其他文化群體的人們正確識別。在非社會情景中,人們表達情緒和識別情緒的方式是一致的。在社會情景中,人們可能有意識地使用「社交管理技巧」,即「表現規則」,來控制或掩飾自己的面部表情。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呈現規則,這些規則會加強、減弱、中性化或掩飾實際情緒。簡而言之,情緒的溝通模式是普遍的、天生的,情緒面部表情溝通中存在著普遍的面部情感系統(劉紅艷,張積家,2008)。
2、方言理論(Dialect Theory)
在語言學中,方言是某種語言的變體,這種差異是基於地域性或社會性分離產生的。同樣地,面部表情識別中的方言理論也試圖解釋「情緒的語言」是否具有普遍性。這一理論認為,不同的文化可以用不同的面部表情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同時使得該文化以外的人們對其內部表情識別的准確性降低。不同的文化群體共享一個「普遍情感系統」,包含相同的情緒模式,但是,各個文化群體還擁有自己的「獨特情感系統」,獨立地執行相應的功能(Elfenbein&Ambady,2003)。後者是人們通過學習掌握的,受到文化、教育、環境等後天因素的影響。情緒面部表情表達和識別中存在一些微妙的差異,即使很小,也會造成組外群體的困惑(Burquest&Payne,1993)。這種「組內優勢」可能只對於非標准化的表情有效,尤其是地域性或社會性差異非常顯著的某些表情(Elfenbein-Beaupr6,L6vesque,&Hess,2007)。
3、功能模型fFunctional Model for FaceRecognition)
Bruce和Young(1986)基於前人有關人臉識別的研究,提出了面孑L識別的經典功能模型。該模型從信息加工角度區分出7類面部識別的信息編碼:圖形碼、結構碼、身份碼、視覺語義碼、姓名碼、表情碼和面部言語碼。從功能上將面部認知劃分為兩平行路線,一個對面孔特徵信息編碼,一個對面孔表情信息加工,兩者功能相對獨立。因此,表情對面孔身份識別是不重要的,只是以觀察者為中心的描述。然而,新近的一些研究卻發現面部表情識別與面孔身份識別存在交互作用(Endo,N.,Endo,M.,Kirita,&Maruyama,1992;Kaufmann&Schweinberger.2004;Sansone&Tiberghien,1994)。Haxby,Hoffman和Gobbini(2000)提出的分布神經模型則更強調面部識別中神經系統的協同工作,淡化了面孔身份和面部表情的雙通道分離加工方式。在此基礎上,汪亞珉和傅小蘭(2005)提出了面部表情識別與面孔身份識別的多級整合模型,把面孔身份與表情的知覺劃分為3個階段:早期知覺階段,表徵階段,分析識別階段,強調了人臉知覺加工中的階段性。
B. 面部表情居然也能遺傳,都有哪些科學依據呢
因為這與遺傳基因是有很大關系的,要看他遺傳到了父親,還是母親的基因相對應的就會出現,與其一樣且相似的面部表情,而且不止面部表情會遺傳,還有很多生活習慣以及習性都會遺傳。
C. 人臉識別是識別的什麼
直白說就是通過攝像頭會採集很明顯的面部表情,採集人臉特點,鼻子、眼睛、嘴巴等能夠量化的幾何信息。
D. 怎樣從面部表情來看人的性格和內心世界
1:厭惡:
注意別和生氣類的情緒混淆,比如惱怒。識別的基本線索在於肌肉輕微收縮而導致鼻子和眼睛周圍起皺。
2:輕微悲傷:
這一次的表現是嘴唇輕微下拉到唇角,請對比圖1中的嘴唇,那是放鬆的正常狀態。悲傷可通過上眼瞼或嘴唇,或兩者共同表現出來。
3:輕微的快樂:
高興、很好、感覺不錯等等統統適用。請對比本圖和圖1中的嘴唇。
4:剋制的憤怒或煩惱:
線索是下巴,它向前伸了。下眼瞼也有輕微的緊張。
5:厭惡:
同樣是厭惡,這一次要看的不是眼睛和鼻子,而是輕微提升的上嘴唇。這樣的表情也可表達輕蔑。
6:心煩、不快、痛苦、困惑:
皆有可能,所有這些都和不能達到目的所引發的生氣情緒相關。這種表情背後還可能是高度克制的憤怒。降低的眉毛和拉緊的下眼瞼是生氣的信號。
7:恐懼、驚訝,或僅僅是注意力集中:
單靠上眼瞼提升這一線索很難確定。如果是害怕或者驚訝,這既可能是感覺輕微也可能是強烈情緒的高度克制。
8:苦惱、憂慮或克制的恐懼:
眉毛的形狀是這些情緒最可信的標志。
9:輕微或高度克制的恐懼:
最常見的錯誤是把它看成厭惡的信號。識別恐懼的線索是嘴唇的輕微伸展。有時候,在一個人並未感到害怕,而僅僅是描述或想到了他的恐懼時刻,也會表現出這種微妙的恐懼表情。
10:輕蔑、得意或倨傲:
一側嘴角收緊表明了這些相關的情緒
E. 人臉識別主要識別的是什麼
人臉識別是採集人臉的生物信息特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生物ID,將其存儲在資料庫中。在識別時,將人臉和資料庫中的生物ID進行比對、識別。
F. 什麼會影響人臉識別的准確性
1、機器學習的樣本集數量與分步,數量要足夠大,特徵分布要均勻
2、樣本的質量,即圖片的內容,要包含各種場景,因為實際應用的時候需要將你的人臉信息從場景中扣出來
3、好的計算模型,這個基本個人很難解決,大家用的都是工作室出來的,個人可能會優化一下
4、開發設備的性能了,高配置處理計算能力就高
G. 怎樣知道每一個臉表達能意思
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歷,工作生活中自己說了好多好多話,可是別人一臉懵逼,茫茫然不知道你要表達的什麼意思,或是你有很多很多想法,要講給別人聽的時候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像是茶壺里的餃子。這種狀況的產生源自於我們講之前沒有整理好自己的思路以及用清晰的方式傳遞給對方,就是兩個人不在一個頻道上,get不到對方的點。如果說我們要講一個內容之前自己腦子是混亂的,想到哪說到哪,感覺自己的隨機應變能力還真不錯,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這只是你自己的感覺,自嗨而已,跟別人一毛錢關系也沒有。可能別人認為你這人是個話嘮,講的什麼呀,腦子是不是有點問題。如果說我們平時自己多注意邏輯思維方面的訓練,就不會出現這種問題啦。邏輯思維我感覺也就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自身所具備的一些知識,將我們遇到的一個個問題給解決掉。就是將知識轉化為技能的一個過程。這個技能如果說沒有經過刻意練習,相信會很難發揮它的作用的,即便是說你在這方面很有天賦,如果沒有主動的有意識的刻苦訓練,也不會有太多的成就。世界上從來不缺乏聰明人,然而又有多少人因為自己的聰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工作和生活呢。雖然說邏輯思維能力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然而我們平時可能也忽略掉對它的關注,沒有運用適合的方法去鍛煉這種技能,把它運用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我們總是羨慕別人會舉一反三,對特定事情的反應速度特別快,很快給出解決方案,優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而自己卻反應特別遲鈍,一件事情來了好些天直到它產生了一些不良後果或者會另外一些事情刺激了自己才會想起來這件事該怎麼處理了。這就是思維的一些延後處理症狀。當然了有的人即便是事情已經到了水深火熱的狀況任然不去處理,忽視它並不代表它不存在,只是你喜歡欺騙自己而已,待在所謂的舒適區不肯出去,保持了一種所謂的習慣而已。那麼我們應當如何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對環境的應變能力呢。那我想很好的一個方法就是平時多思考,多總結。我們的大腦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多多開發,你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不一樣的自己,只有當自己技能提升了,效果產生了,你才會具備一種自內而外的自信,而絕不僅僅是自我欺騙或被別人欺騙出來的自信。主動思考是一種很好的習慣,有助於我們透過重重迷霧,看清食物的本質,不會被萬花筒狀的表象所迷惑,不會被別人的甜言蜜語所欺騙。就像之前看到一個段子,有人在朋友圈發了一篇求助貼,文字如下,請教各位大俠如何在朋友圈發純文字信息?也許有的人看了之後感覺跟自己的經歷挺像的,自己曾經也有過這樣的困惑,感同身受,於是提筆趕緊告訴別人操作方法。然而,如果我們稍微仔細查看一下,過下腦子,這不就是純文字信息嘛,這不是逗我們玩嘛,這是作者一種自娛自樂心態,當然還有的是調侃自嘲類型的語言,如果我們不進一步仔細分析,就很容易進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怪圈。讀一本書也是一樣的道理,首先我們要看作者持有的什麼類型的觀點,他是怎麼論證的,這個論證過程是否嚴謹。首先這是作者的觀點,跟我們沒有關系,這個要分清楚,立場要堅定。然後再進一步分析好的方面是哪裡,為什麼要這樣寫,給別人帶來什麼樣的感覺,還能再換一種方法表達嘛,換了之後又會是什麼印象。如果寫的不好又不好在哪裡,應該怎麼修改才能更好解決這個問題。這都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所以無論工作生活當中我們都應該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思考如何有步驟有條理有重點的把自己的觀點傳達出去。表達的時候注意一次不要表達太多觀點,只要表達一個特定的觀點就可以了,然後從兩個維度進行展開或者說三個方面進行詳細的闡述,這樣就更加有條理,有層次,有重點。別人也能明白你講的是什麼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