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面部護理 > 頭面部的五個穴位是什麼

頭面部的五個穴位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31 07:31:00

⑴ 面部有那些穴位

一、頭面部經絡穴位分布 部位穴名取穴主治 頭部 百會 位於兩耳尖聯機的中點,頭頂中央 應用范圍很廣,適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頭痛、頭暈、失眠,及中風、脫肛等病症。 四神聰 百會前後左右各1寸,共4個穴位。 有健腦,延緩衰老的功能。治療頭痛、頭昏、健忘、禿發等。 頭維 額角發際上一小指。 頭痛、偏頭痛、頭暈、中風、三叉神經痛、視疲勞等。 面頰部 下關 顴骨弓下緣凹陷處,張口則凹陷消失,閉口則出現,此處便是穴 三叉神經痛、牙痛、中風、面癱、口角歪斜等。 顴髎 眼睛外角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牙痛、面癱、面肌痙攣、黃褐斑、中風、口眼歪斜、視力減退。 頰車 下頷角骨前方凹陷中,咬牙時有肉隆起處。 牙痛、面癱、口角歪斜、流口水。 眼部 睛明 眼睛內角旁開0.1分 視力減退、視疲勞、近視、白內障、青光眼等各種眼疾。及黑眼圈、魚尾紋、眼袋等。 攢行 眉頭盡處 竹絲空 眉尾盡處 瞳子髎 眼睛外角旁開0.1分 陽白 眉正中直上一橫指 四白 直視,瞳孔直下一橫指 鼻部 迎香 鼻翼旁開一小指 感冒鼻塞、流鼻涕、鼻炎、鼻過敏、嗅覺失靈等鼻子疾病 口部 人中 人中上三分之一處 急救穴,用於昏迷、暈厥、中風、神志不清等,及腰扭傷。 地倉 口角旁開一小指 牙痛、口角歪斜、流口水。 承漿 嘴唇下方中央凹陷處 牙痛、口角歪斜、流口水,落枕。

⑵ 面部所有的穴位

一、頭面部經絡穴位分布
部 位 穴 名 取 穴 主 治
頭部 百會 位於兩耳尖聯機的中點,頭頂中央 應用范圍很廣,適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頭痛、頭暈、失眠,及中風、脫肛等病症。
四神聰 百會前後左右各1寸,共4個穴位。 有健腦,延緩衰老的功能。治療頭痛、頭昏、健忘、禿發等。
頭維 額角發際上一小指。 頭痛、偏頭痛、頭暈、中風、三叉神經痛、視疲勞等。
面頰部 下關 顴骨弓下緣凹陷處,張口則凹陷消失,閉口則出現,此處便是穴 三叉神經痛、牙痛、中風、面癱、口角歪斜等。
顴髎 眼睛外角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牙痛、面癱、面肌痙攣、黃褐斑、中風、口眼歪斜、視力減退。
頰車� 下頷角骨前方凹陷中,咬牙時有肉隆起處。 牙痛、面癱、口角歪斜、流口水。
眼 部 睛明 眼睛內角旁開0.1分 視力減退、視疲勞、近視、白內障、青光眼等各種眼疾。及黑眼圈、魚尾紋、眼袋等。
攢行 眉頭盡處
竹絲空 眉尾盡處
瞳子髎 眼睛外角旁開0.1分
陽白 眉正中直上一橫指
四白 直視,瞳孔直下一橫指
鼻 部 迎香 鼻翼旁開一小指 感冒鼻塞、流鼻涕、鼻炎、鼻過敏、嗅覺失靈等鼻子疾病
口 部 人中 人中上三分之一處 急救穴,用於昏迷、暈厥、中風、神志不清等,及腰扭傷。
地倉 口角旁開一小指 牙痛、口角歪斜、流口水。
承漿 嘴唇下方中央凹陷處 牙痛、口角歪斜、流口水,落枕。

⑶ 面部穴點陣圖

面部穴點陣圖如下圖: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面為五臟之華」,按摩美容即運用一定手法,作用於面部的穴位,使面部氣血流暢,達到美化容顏的目的。

面部穴位按摩可促進血液循環、祛病養生,還能有效去除角質和廢棄物,並補充營養及水分,從而改善膚色,使皮膚得到完全的放鬆和恢復。面部按摩要求手法要穩定,部位要准確,力度要適中,快而有序。

(3)頭面部的五個穴位是什麼擴展閱讀:

大致穴位列表: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發際穴、陽白穴、印堂穴、攢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溝穴、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後頂穴、風府穴、啞門穴、完骨穴、風池穴、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下關穴、客主穴、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頰車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鳩尾穴、巨闕穴、中脘穴、水分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氣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門穴、日月穴、天樞穴、氣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陽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門穴、腰俞穴、腰陽關穴、上仙點穴、六華灸穴、風門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陰俞穴、三焦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外關穴、曲池穴、尺澤穴、治癢穴、孔最穴、列缺穴、陽池穴、神門穴、合谷穴、中渚穴、少沖穴、落枕穴、指間穴、太淵穴、口內穴、胃腸穴、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復溜穴、陰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大敦穴、太沖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脈穴、丘墟穴、昆侖穴、足臨穴、行間穴、里內庭穴、下痢穴、高血壓點穴、第二厲兌穴、第三厲兌穴、阿基里斯腱穴。

⑷ 頭部的穴位有哪些

你好,人體頭部總共有27個穴位,頭部正面:頭維穴、發際穴、陽白穴、印堂穴、攢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溝穴、瞳子髎穴。頭部背面:百會穴、後頂穴、風府穴、啞門穴、完骨穴、風池穴、天柱穴。頭部側面:太陽穴、下關穴、客主穴、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頰車穴、大迎穴、人迎穴。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⑸ 臉部穴位有幾個都是甚麼

按摩能瘦臉的穴位,有帶宮穴,小魚際,晴明穴,攢竹穴,魚腰學穴,童子穴,承立穴,人中穴,承漿穴,地倉穴,耳尖,耳輪,印帳,神庭,上星,百會,風府穴,頭維穴,耳門穴

⑹ 臉部主要的穴位是什麼

臉部的主要穴位就是太陽穴,然後還有關於眼睛的幾個穴位,睛明穴,四白穴,魚腰穴等

⑺ 頭部經絡有哪些

頭部的經絡有督脈,任脈,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等。

「頭為諸陽之會」,六陽經(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胃,膽)均循行過頭。額頭,面部為大腸,胃;側頭為三焦,膽;後頭,頸肩部為膀胱,小腸。

頭部的正中線走的是督脈;督脈的兩側分別是膀胱經和膽經。兩個耳尖窩走向頭頂的督脈,交匯點教百會穴。百會穴是諸陽之匯,人體的督脈、膀胱經、肝經都在這里交匯,所有的陽氣都聚集在此。膽經從外眼角沿著兩側走到足的第四腳趾。

(7)頭面部的五個穴位是什麼擴展閱讀:

系統組成

經絡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等。十二經脈是經絡的主幹,「內藏於府藏(臟腑),外絡於支節」(【靈樞·海論】)。

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在胸腹及頭部的內行支脈。奇經八脈具有特殊分布和一定的作用。十五絡脈是指人體十二經脈加上軀干前的任脈、軀干後的督脈各自別出的一絡和軀干側的脾之大絡,共十五條。

十二經脈按其循行順序分別成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所以稱其為「正經」。

循行走向

循行走向是: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正如 《靈樞·逆順肥瘦》所載:「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十二經脈的分布和表裡關系

一. 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規律的。具體從以下三方面敘述。

頭面部:手三陽經止於頭面,足三陽經起於頭面,手三陽經與足三陽經在頭面部交接,所以說:「頭為諸陽之會」。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分布的特點是:手足陽明經分布於面額部;手太陽經分布於面頰部;手足少陽經分布於耳顳部;足太陽經分布於頭頂、枕項部。另外,足厥陰經也循行至頂部。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的分布規律是:陽明在前,少陽在側,太陽在後。

軀幹部:十二經脈在軀幹部分布的一般規律是:足三陰與足陽明經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陽與足太陽經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後),手三陰、足少陽與足厥陰經分布在腋、脅、側腹部(側)。

十二經脈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規律是:陰經分布在四肢的內側面,陽經分布在外側面。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經在前,脾經在中線。至內躁八寸處交又之後,脾經在前,肝經在中線。

二.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系

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通過經別和別絡相互溝通,組成六對,「表裡相合」關系,即「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足之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手厥陰心包經)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手之陰陽也。」

互為表裡的兩經,分別循行於四肢內外側的相對位置,並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別絡屬於相為表裡的臟腑,從而構成了臟腑陰陽表裡相合關系。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系, 不僅由於相互表裡的兩經的銜接而加強了聯系,而且由於相互絡屬於同一臟腑,因而使互為表裡的一臟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響。在治療 上,相互表裡的兩經的腧穴經常交叉。

⑻ 臉上有多少個穴位

面部主要有27個穴位:

1、四神聰;位於前後左右的各一寸處各四穴,治療頭痛、偏癱、失眠、健忘。

2、印堂穴;在兩眉連線的中點。治療三叉神經痛、眩暈。

3、魚腰穴;在眉毛的中點,瞳孔的正上方,對眼瞼下垂有很好的提升效果。治療目赤腫痛,近視;偏頭痛;面神經麻痹

4、太陽穴;在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一寸的凹陷中,主治偏頭痛,目赤腫痛

5、人中穴;位於人中溝上1/3處治療昏迷、暈厥、癲狂、急慢性驚風、急性胃痛、急性腰痛。

6、風府;位於顱後發際線正中直上一寸,治療感冒、頭痛、中風、頸項強直。

7、百會;位於顱頂後發際線與兩耳中間連線的交點,緩解頭痛、頭暈、休克高血壓、失眠等症狀。

8、神庭穴;位於前發際線正中直上0.5寸,治療頭痛、鼻炎、角膜炎、眼疾

9、攢竹;眉頭的凹陷中,眶上切跡處。治療近視、目眩、目視不明。

11、睛明;目內眥梢上方凹陷處,可緩解眼部疲面神經麻痹。

12、風池;位於風府穴兩旁約1寸的凹陷處。治療感冒、頭暈、眼疾。

13、瞳子髎;外眼角眶外緣處,有明目、消除眼部疲勞改善視力的功效

14、陽白穴;位於目正視,瞳孔直上,在眉上一寸、治療頭痛、目眩、夜盲症。

15、頭臨穴;陽白穴直上0.5寸

16、聽會穴;耳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突的後緣,張口有凹陷處。治療耳聾、耳鳴、壓痛、口歪眼斜。

17、四白穴;目正視,瞳孔直下,當顴骨上方凹陷中,可緩解眼部疲勞,改善黑眼圈,預防眼袋。

18、地倉穴;位於口角外側的0.4寸,瞳孔直下,治療面癱、口角歪斜,流延。可以維持肌膚的張力,預防面部下垂。

19、顴髎穴;外眼角直下,顴弓下緣凹陷處,有提升收緊的功效,對於鬆弛下垂肌膚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20、頰車穴;用力咬牙時,咬肌的最高處。治療下頜關節炎,面神經痳痹。

21、絲竹空;在眉梢的凹陷中,治療頭痛、目眩、目赤痛、牙痛、緩解眼部疲勞。

22、聽宮穴;位於耳屏的正中凹陷中,治療耳聾、齒痛、中耳炎。

23、醫風穴;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後緣的凹陷中,治療耳鳴、耳聾、口歪眼斜、牙關緊閉、頰腫。

24、承泣穴;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緣於眼球之間。治療目赤腫痛,夜盲症,迎風流淚,眼袋鬆弛。

25、下關穴;位於顴髎尾骨凹陷處,治療面部腫痛,牙痛、耳鳴。

26、迎香穴;鼻翼旁0.5寸,治療面癱、鼻塞。

27、承漿穴;在頜唇溝的中央,當下唇的凹陷中,治療牙痛,面癱。

⑼ 頭上有哪些穴位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發際穴、陽白穴、印堂穴、攢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溝穴、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後頂穴、風府穴、啞門穴、完骨穴、風池穴、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下關穴、客主穴、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頰車穴、大迎穴、人迎穴。

閱讀全文

與頭面部的五個穴位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次燕窩要多少克 瀏覽:1175
面部血管瘤怎麼治不留疤 瀏覽:2030
yamii膠原蛋白怎麼吃 瀏覽:1427
貴陽祛斑哪個好先薦利美康 瀏覽:1354
和田玉戈壁料沒油性怎麼辦 瀏覽:967
鵝耳朵凍瘡塗什麼精油 瀏覽:1985
燕窩有什麼不好的副作用嗎 瀏覽:954
皮膚使用爽膚水有什麼好處 瀏覽:1330
漂白燕窩燉不爛怎麼辦 瀏覽:1498
燕窩跟什麼吃最好 瀏覽:1734
容易長痘痘油皮怎麼可以做美白 瀏覽:1560
醫院和美容院哪個祛斑好 瀏覽:1722
山羊奶面膜與龍血精華面膜哪個好 瀏覽:1779
學生干皮適合什麼面霜 瀏覽:1546
生薑和什麼一起煮能祛斑 瀏覽:1401
兩三個月的寶寶選面霜怎麼選 瀏覽:1615
嘴巴上和下面長痘怎麼治 瀏覽:1720
南京醫院激光祛痘印多少錢 瀏覽:1066
燕窩每天多少毫升合適 瀏覽:1656
膠原蛋白肽分子量多少利於吸收 瀏覽: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