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非洲非洲人的一些問題
非洲人講究發型,尤其是婦女,她們除了穿著艷麗多彩的服飾外,還喜歡梳新穎、雅緻的發型。
非洲婦女的頭發生來捲曲,自己無法梳理,需要別人幫助。所以在非洲各國城鄉,到處可看到專門為婦女梳頭的流動攤位。非洲理發師心靈手巧,能根據不同年齡、身份和職業,設計、梳理出各式各樣美觀大方、具有民族特色的發型。小姑娘的發型大都輕巧活潑,有的是沖天小辮,直立頭頂,有的以頭頂為中心,從上往下緊貼頭皮梳成排列勻稱的多條發辮;青年婦女喜歡圓型發式,由向四周豎起的無數根辮子組成,或用青絲黑線纏繞編成各種圖案;中年婦女則用絲線與頭發一起編成辮子,或挽在頭頂,或披在肩上,有的將短發拉成緊貼頭皮的一條條小辮,形如西瓜,有的將頭發分成大小相同的小塊,扎緊後相連,狀似菠蘿。此外,因形狀而得名的還有「魚鱗型」、「螺絲型」、「貝殼花紋型」。有的婦女還在發型上裝飾貝殼和珠子,顯得光彩照人。近年來,非洲理發師又設計出一種新發型,即在頭頂和脖根之間,梳起兩排高低一致,相間有序的多孔小橋,恰似「小橋流水」,異常別致。非洲婦女梳一次頭很費時間,短則一二小時,長則三四小時。
非洲人講究發型不僅是愛美的表現,而且還表明非洲各國人民的民族屬性、傳統觀念和性格特點,乃至人的不同處境。例如,婦女剃了光頭,通常是寡婦標志,說明她已失去了丈夫;尼日小孩頭上分別留有一綹、兩綹或三綹頭發,這表明孩子已失去了父親、母親或雙親;幾內亞富爾貝族人不論男女,只要頭發蓬鬆散亂,便是告訴人們,他們正在服喪。
在非洲,男人的發型並不比婦女的遜色。如有的祖盧族男人,把辮子理成纓絡垂額的造型。幾內亞的科尼亞克族男人有個傳統觀念:公雞是寶貴品質的化身。因此,他們常在剃得精光的頭頂上,梳一個高高的雞冠式發型,引以為自豪和驕傲。
馬里人喜歡把發型做得很高,就像羊犄角一樣豎在頭上。摩爾族人的發式像駝峰,有時乾脆模仿駱駝,以表明自己具有駱駝那樣吃苦耐勞的精神。人們在東非發現,一些軍人常把頭發集中到腦後,梳成一條辮子,好像尖尖的蛇信子拖在背上,並用油脂和其它粘合物把發型固定,這是馬薩伊族的傳統習慣和愛好。烏干達的迪迪族人把頭發梳成蘑菇傘型,據說是為了保護眼睛,防止耀眼陽光的直接照射。
非洲人梳辮子的數量也因習俗不同而有差別。譬如多貢族人,他們用頭發捻成整整80條小辮,以示「民族團結」之意。
位於烏干達—肯亞邊境的游牧民族南迪人外出參戰時,家鄉任何人都不能提出征戰士的名字,而必須用飛鳥的名字來稱呼他們。假如哪個孩子忘記這一禁忌,脫口說出遠方戰士的名字,媽媽便訓斥道:「不要說那些天上的飛鳥!」
剛果的班加拉人如果正在打魚或者打魚回來時,他的名字便暫時不用,任何人都不得提起。無論這位打魚人的真名叫什麼,人們都不加區別地稱之為「姆威爾」。其原因是河裡到處有精靈,如果聽到漁人的真名,就會捉弄漁人,使之一無所獲或所獲甚微。即使漁人捕到魚帶上岸來,出售時,買主也不能呼其真名,因為此刻,若精靈聽到漁人的真名,便會記在心裡,日後懲罰他或損壞他捕到的魚,使其賣不了好價錢。因此,漁人若受到任何叫他名字的人的嚴重危害,他都可以要求那位無意中喊出他名字的人,以較好的價錢買下他的魚,作為補償。
烏干達部落的盧格巴拉人,很講究由母親給新生兒取名,所取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常常表示父母雙方或一方的行為及性格,如:「犯懶」,指父母懶惰;「在啤酒杯里」,父親是個酒鬼;「不給」,母親為丈夫准備的飯菜太差。此類名字,大多對父母都是非贊美性的,甚至常常暗示父母一方或雙方的疏忽、品行不端或社會地位低下以及物質的匱乏。像「惡巫女」、「養漢老婆」、「無親無友」、「窮丁當」、「挨餓」等,都是人名,當地巴尼歐羅人的名字,則常與死亡、憂傷、貧窮、鄰里仇怨等主題有關。
非洲有個家喻戶曉的童話,記述了一則取名的故事:有位母親接連生了6個兒子。他們長大後,結伴外出旅行,很久都沒回來,母親又著急又擔心,卻毫無辦法。後來母親生下第七個兒子,因為他生下來時恰好落在母親大拇指旁,便起名叫「大拇指」。
我有一位遠親,曾在坦尚尼亞工作。據他講,那兒的人喜歡用官職「少校」、「部長」等取名。有一次他問一個小夥子叫什麼名字,小夥子卻說:「再見。」他愣住了。他在路上遇到一位姑娘,問她的名字,她說:「您好。」他便答道:「謝謝,你叫什麼名字?」姑娘又說:「您好。」這樣重復了好幾遍,他才恍然大悟。原來,「再見」、「您好」都是人名。
我的一位朋友在剛果任過教,他的學生中有許多人的名字很怪。有一個叫「痛苦」,他是母親難產生下來的;另有一個叫「聲音」,他落地時母親剛好聽到遠方火車的汽笛聲;還有一位因為是雙胞胎,名字叫「珍珠雞」。
1.打招呼的方式
非洲流行的招招呼方式——舉起右手、手掌向著對方、目的是表示「我的手並沒有握石頭。」顯然,它是在表明:「沒有武器」這個習俗,自古在世界各地普遍地被採用,只不過樣式稍微不同而已。它可以說是友好的象徵。
2.negro和black是禁句
美國黑人對Black一詞並沒有抗拒心理。可是,一聽到有人呼他Negro(黑人之意,尤其指原藉非洲,被販賣到美國做奴隸的黑人及其子孫),就勃然大怒。非洲人對Negro、Black二詞不但有抗拒心理,而且不承認它的含意。強調膚色不同,在非洲是最大的禁忌。
稱呼非洲人,最好照他們的國籍來稱呼。非洲人一般說來國家意識相當強烈,直呼其國名,他們聽來就很受用。
3.African的稱呼有特定對象
稱非洲黑人為African可犯了嚴重的錯誤。在非洲,所謂的African並非泛指所有非洲人,而是指特定的一群人,那就是:南非共和國荷裔白人。因此,那些非洲土著,碰到別人稱他們為African,就露骨地表示厭惡。
4.莫拍落後鏡頭
任何國家都有骯臟透頂、窮人群集的地區,世界首富的美國,亦不例外。你若在那些臟亂地區興致淋漓的拍照,跟你同行的當地人就會提出抗議,甚至不肯當你的向導。
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最不喜歡自尊心受損,這是身為觀光客務必認清的事實。一見落後的景象就想拍照留念,這無異在找人家的渣兒,如此欠考慮的行為,還是不做為妙。
5.莫瞪眼看對方
古時候的衣索比亞,侍者是背對主人(或客人)來服務的。衣索比亞有個迷信,那就是:有人瞪你看時,被瞪看的人不是災禍必至,就是死神要找上他。在這個國家,跟當地人交談或碰面的時候,可不能目不轉睛地瞪看對方,這么做,對方一定大感不悅。
在非洲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因氣候、文化等因素,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特色,在非洲,原產的香料與蔬菜、水果較多,且品種多樣,所以自古就形成了將許多種食品混在一起烹飪的方法,對於肉食大多採用烤制之後,再用咖喱、奶昔、番茄汁等淋拌的製作方法,對於麵食則採用與其他水果相拌過油微炸的方法。
由於歷史的因素,非洲菜式在保留傳統的烹制方法外,也吸納了很多法國菜式的做法,另外還受來自義大利和中東阿拉伯國家的許多影響,從而形成了風味獨特的食物結構。從北非到南非,由於種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其飲食的主要風格在於以烤煮燴燉等方式下的各種食物的「雜燴」。
非洲食物向來以調味的藝術而聞名,將各種香料與調味料,如辣椒、豆蔻、肉桂、丁香等,運用得淋漓盡致。
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飯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飯。吃飯時,大家圍坐一圈,一個飯盒和一個菜盒放在中間。每個人用左手按住飯盒或菜盒的邊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飯和菜,送入口中。此時,你會無所適從,甚至抓得滿手沾飯,而非洲人自己抓飯、吃飯時個個動作干凈利落。
客人吃飯時應注意的是,切勿將飯菜撒在地上,這是主人所忌諱的。飯畢,長者未離席時,晚輩要靜坐等候;子女離席時,須向父母行禮致謝;客人則應等主人吃完後一道離開。
在非洲的不少地方,吃飯時有著嚴格的禮儀,甚至連牛羊雞鴨的每個部位歸誰吃都有規定。如在馬里,雞大腿當年長的男人吃,雞胸脯肉歸年長婦女吃;當家的人吃雞脖、胃和肝;雞的頭、爪和翅膀由孩子們分食。又如在波札那,在公眾大型宴會上,賓客和男人吃牛肉,已婚的婦女吃雜碎,兩者分開煮,分開食,不得混淆。隨鄉入俗,須了解為宜。
2. 非洲人,黑人,野人臉上的那三條顏色是什麼
那是彩繪,非洲地區人們自古以來就有在臉上塗抹顏料畫出各種色彩艷麗圖案的傳統,非洲的部落文化認為,婦女將臉上塗抹出彩色圖案是美麗的象徵,因此在出席許多重要場合時,婦女除了佩戴各種裝飾品外,還把自己的臉上畫出色彩鮮艷的彩繪圖案。非洲人臉彩繪沒有統一的樣式要求,不過追求色彩艷麗是人臉彩繪的共同特點.非洲兒童從很小的年齡起就可以參與臉部彩繪活動,兒童們在進行各種文藝表演時通常學成年人的樣子在臉上塗抹出色彩艷麗的彩繪圖案。有時非洲人在進行傳統舞蹈表演時會將身體和臉部全部塗上彩繪。非洲藝術家們表示,在身體上進行彩繪和演出前化妝一樣,都是為了使表演者看上去更加美麗。根據部分非洲地區的傳統,一些土著部落的武士也在自己的臉上圖上彩繪,這些彩色圖案象徵著部落武士的勇敢和威嚴,在各種軍事操練中武士們都會「盛妝」列隊。
3. 非洲面具的圖形之美
非洲面具的世界是想像的世界。其藝術造型奇異詭譎、千姿百態,真實的模仿和神奇的誇張並行不悖,理想的面部形象和誇張的面部表情同時存在。刻畫的形象有動物、人物、用具或非人非獸的東西,既有寫實也有抽象的風格。
例如在穆明克維和湯入的部落里,面具上的人像已經理想化,有時出於譏諷的動機,面具上還有年輕女郎或外國人,在達荷美或奈及利亞的一些面具中很明顯借鑒了西方文明,有的造型像摩托車。
面具的創作材料主要是木料,其雕刻手法與木質雕像相同,以巴克維萊人的面具雕刻為例:他們在面具中心輕輕刻出花紋,顯露出人面圖形。面具有時取桃形,面具上部伸出兩只獸角,沿桃形人面彎曲至面具下部,然後匯合在一起,很像面具的外環。
4. 為什麼有的民族喜歡紋身
在全世界各個民族裡,普遍存在著一種古老的習俗—紋身。
在非洲西部的獅子山,不論男女老少,都在自己臉上刺刻著條條外露的花紋。已婚婦女則在胸前和背部,刻著密密麻麻的內藏花紋。
非洲馬孔德的婦女喜歡在自己嘴唇上穿一個小孔,掛上一串金屬墜子,面部也刻有各式各樣的花紋。
非洲的女子一般從八九歲開始,就在嘴唇周圍、手腕、胸前等地方剌上花紋,如此這般每年刺上一點兒,到出嫁前,全身都刺上了花紋。
非洲式的紋身圖案花樣繁多,往往標志著不同人的不同身份。互不相識的人,只要一看對方臉上的刺痕,就能判別出對方的社會地位。紋身也可以用來區別不同民族、籍貫,內行的人一看刺痕的形狀,就知道對方屬於哪一族哪一支,有的甚至能知道他們多少年前是一家人。
紋身習俗的這種功能實際上已經告訴我們它的起源,那就是原始人的圖騰崇拜。
「圖騰」這個詞的最初含義是「親屬」。人們把某種動植物或其他東西當做自己氏族的標志或象徵,認為這種東西同自己有某種血緣聯系,那麼這種東西就叫圖騰。
人類各個民族都曾經有過自己的圖騰崇拜,有的把鳥作為本民族的圖騰崇拜,有的則把蛇作為本民族的圖騰崇拜。中國人經常說自己是「龍的傳人」,這也是圖騰崇拜留下的痕跡,我國南方少數民族還有過狗的圖騰崇拜。
5. 非洲面具上花紋具有什麼意義
一般來說,出於佩戴方便的考慮,非洲面具雕刻多採用軟質木料,往往先刻成圓雕,再從中間剖開挖空。有的面具完成後還會用植物或礦物顏料染色。染色後的面具,不但能對人造成更大的視覺沖擊,而且也有利於長期保存。在有些部族中,色彩也是顯示面具功能的一個標志,如用於喪葬儀式的面具往往被塗成象徵死亡和陰曹冥府的白色等。
雖然眾多部族之間的具體信仰千差萬別,但大多數部族都信奉逗萬物有靈論地的拜物教,他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有靈魂,尤其是很多常見的動物形象如羚羊、大鳥、牛頭、象首、蝴蝶、鱷魚、蛇等,被很多部族視為神靈偶像或是力量、權力、才智的象徵而雕刻在各式各樣的面具上。如象牙海岸塞奴佛族面子中的大鳥形象是塞奴佛部族先祖的精神象徵,具有神秘和超能的力量。鮑勒族面具常取動物身上最強有力的部分——雙角來造型。他們相信佩戴這樣的面具在激情的鼓樂聲中誇張模仿該動物的表演,就會獲得相應的神力。當鼓點、舞蹈節奏逐步加快,全場情緒升至最高點時,這種力量便會神奇地傳遞給部落中的每一個成員。
非洲面具的種類、雕刻樣式、風格極為豐富,即使同一部族、同一題材的面具,形象上也絕無雷同,這反映了非洲雕刻家高超的藝術水平和大膽的創新精神。但雕 刻家最先強調的還是面具的社會功能,注重共同體的、非個性化的情感流露,而且多是圍繞著祈雨儀式、婚喪嫁娶儀式、播種豐收儀式、成年儀式、巫術儀式等各種神秘的宗教活動進行創作。其中不同造型的面具還有著不同的功用。如在象牙海岸、馬里等地區有著一種雙面造型的面具,是通常用來見證部落青年男女相愛,象徵濃烈愛情的結婚面具。
6. 為什麼非洲的面具和雕刻被人稱為「非洲式照片」
因為:常見的非洲木雕有面具木雕和動物木雕,由於非洲大多數居民沒有文字,面具和木雕上也像照片一樣沒有文字。所以非洲面具和雕刻又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工具,許多非洲古老神話就是用非洲木雕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所以這些面具和雕刻又被稱之為「非洲式照片」。
7. 原始人繪身或文身的目的是什麼
在原始人的心目中,繪身和文身是一件非常重大神聖的事。如澳洲土著平時總是隨身帶著紅、白、黃各種顏料,不時地在頰、肩、胸、腹等處點上幾點顏色,到了重大慶典時則要把全身塗得五彩繽紛。北美溫哥華的努特卡印第安人在他們的節日里喜歡用動物油脂配製成各色顏料在臉上繪制出五花八門的圖形,還要撒上些閃閃發光的雲母碎片以渲染喜慶氣氛。與繪身相比,文身就多少要忍受一點痛苦。如澳大利亞某些土著是用銳利的貝殼片或石片在胸部和腹部製作瘢文的,為了使紋路更深、更大,不少人還用泥土揉擦傷口,以減慢癒合的速度。伊利安島上的巴布亞人更是用火在皮膚上燙制瘢文。盡管要經歷這種種的痛苦,但人們在施行文身時的隆重熱烈並不下於繪身。太平洋中馬紹爾群島上的土著居民不僅在文身之前要唱祈禱歌,而且要奉上供品並跳起舞蹈,以獻給他們崇拜的兩位文身之神——里奧第和蘭尼第,據說文身術就是由他們發明並傳授給人類的。
那麼,原始人究竟為什麼要這樣費盡心機地去繪身或文身呢?有人推測可能是出於圖騰或祖先崇拜。據現有的人類學調查資料,在有關繪身和文身的實例中,最常見的就是把本部落的圖騰繪制或文刺到自己身上。由於在原始人的心目中,本部族的圖騰不是象徵著自己的祖先,就是象徵著最受崇拜的主神,因而身上繪有或文有這些圖案能夠得到神靈的保佑和幫助。據記載,在文身的巴布亞人中,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獨特的專用圖案,一旦有人抄襲了其他部族的花紋,輕則引起口角糾紛,重則觸發械鬥甚至戰爭。
繪身和文身的另一個原因是出於某種巫術或宗教的目的,如澳大利亞的土人在打仗時全身繪紅,為死者舉行喪禮時全身繪白,以此求得天神的庇護。生活在澳洲中部的阿蘭達部還把他們的圖騰繪在自己身上,再用山鷹的羽毛沾上自己胳膊的血貼在那些圖案四周,並且跳一種「圖騰舞」以與神靈交流。幾乎所有的澳洲土著部落的巫師在作法時都要繪上花紋,否則會被認為法術不靈,而失去人們的信任。
此外,繪身和文身也往往反映出各人在社會中的不同地位,如巴布亞人年輕時一般用紅色繪身並黥刺面部,老年人則用黑色繪身並加刺手臂、腿部或胸部。在日本的阿伊努人中,花紋大而直的社會地位較高,小而曲者社會地位較低;而紐西蘭的毛利人也是面部黥文越復雜精細的人社會地位越高。加洛林群島的土人甚至明確規定,只有貴族階級才有權在背部、手臂、腿部黥刺精美的花紋,非自由的人只能在手、足部刺一些簡單的線條。
8. 非洲土著民族為什麼要紋身紋面!
為了保護女孩子不被外族搶走,後來形成了文化
9. 印第安人臉上的油彩有含義嗎
印第安人臉上的油彩是有圖騰的含義。
印第安人原來屬於原住民文化的一種,原住民文化主要強調的是有紋身,標準的應該是全身彩繪,紋身越多越全,代表的地位越高。
一般繪的都是圖騰或者原教薩滿文化的一些符號,代表著通神,也就是借神附體。
(9)為什麼非洲土著人面部花紋那麼多擴展閱讀:
印第安人這一稱呼本是歐洲人對美洲土著的統稱,後來通行於世界。
印第安人,除對因紐特人的所有美洲土著的統稱,並非單指某一個民族或種族。印第安人分布於南美洲和北美洲各國。他們所說的語言有上百種,一般統稱為印第安語或美洲原住民語言。印第安人的族群及其語言的劃分情況至今均沒有公認的分類。
瑪雅人
瑪雅人是古代印第安人的一支,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記錄的民族。他們構成了多樣的美洲土著人民族,生活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北部。
「瑪雅」是為了方便而起的他們的一個集體的稱號,這包括為該地區貢獻某種程度的文化和語言遺產的人。但這之中也包括許多不同的人口、社會和種族群體,他們中誰都有自己特殊的傳統、文化和歷史的特徵。
21世紀初,瑪雅人約有七百萬。墨西哥南部和尤卡坦半島、瓜地馬拉、貝里斯、薩爾瓦多和宏都拉斯還存在著大量遺留的古代文化遺產。一些瑪雅人已經相當地融入了現代文化,另一些人還在繼續著更傳統的習俗,這些人以瑪雅語作為主要語言。
當代瑪雅人大多數生活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州、坎佩切州、金塔納羅奧州、塔巴斯科州和恰帕斯,和中美洲國家貝里斯,瓜地馬拉,宏都拉斯的西部和薩爾瓦多。
主要從事農業,種植玉米、蠶豆、南瓜、可可、甘薯、辣椒、煙草、棉花。
土地公有,分配給每個家庭使用,每3年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西元後,出現了自由人和奴隸的劃分,統治者稱為「大人」,職位世襲,掌握軍政大權。
阿茲特克人
阿茲特克人又譯阿茲台克人,阿茲特卡人,是墨西哥人數最多的一支印第安人。中心在墨西哥的特諾奇,故又稱墨西哥人或特諾奇人。主要分布在韋拉克魯斯、莫雷洛斯、格雷羅等州。屬蒙古人種美洲支。使用納瓦特爾語。
阿茲台克人最先居住在墨西哥西部的海島上,11世紀開始遷移。根據傳說,他們得到神的啟示,如果一隻鷹站在仙人掌上啄食一條蛇,那就是定居的地方。1325年,他們在首領特諾克帶領下,在特斯科科湖的兩個島上建立了特諾奇提特蘭城(Tenochtitlán,今墨西哥城) 。
印加人
印加人,或譯印卡人,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使用克丘亞語。「印加」的意思是「太陽的子孫」。主要生活在安第斯山脈中段,中心在秘魯的庫斯科城。
印加人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區克丘亞族的一支,講克丘亞語,他們的「王」稱為「印加」,早期西班牙殖民者與其接觸時,錯誤的把他們「王」的稱號來稱呼這個部族。
因此,印加人這個名字就延續了下來。與阿茲特克人一樣,印加人也是一支相當年輕的部族,他們在13世紀起開始向外擴張,並建立起歷史上習稱的「印加帝國」。
10. 非洲人為什麼在身上塗各種顏色,掛裝飾物,
撒哈拉南部的非洲地區,人們自古以來就有在臉上塗抹顏料畫出各種色彩艷麗圖案的傳統,非洲的部落文化認為,婦女將臉上塗抹出彩色圖案是美麗的象徵,因此在出席許多重要場合時,婦女除了佩戴各種裝飾品外,還把自己的臉上畫出色彩鮮艷的彩繪圖案。非洲人臉彩繪沒有統一的樣式要求,不過追求色彩艷麗是人臉彩繪的共同特點.非洲兒童從很小的年齡起就可以參與臉部彩繪活動,兒童們在進行各種文藝表演時通常學成年人的樣子在臉上塗抹出色彩艷麗的彩繪圖案。有時非洲人在進行傳統舞蹈表演時會將身體和臉部全部塗上彩繪。非洲藝術家們表示,在身體上進行彩繪和演出前化妝一樣,都是為了使表演者看上去更加美麗。根據部分非洲地區的傳統,一些土著部落的武士也在自己的臉上圖上彩繪,這些彩色圖案象徵著部落武士的勇敢和威嚴,在各種軍事操練中武士們都會「盛妝」列隊。